建筑文化(精选8篇)
1.建筑文化 篇一
文化链与建筑文化链论文
文化链与建筑文化链论文【1】
【摘要】文化是一个庞杂繁复的概念,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相关学者从多个研究视角对文化链进行了探求和思考,本文将文化链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建筑文化体系研究中,试图用跨学科的观点阐释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关键词】文化 文化链 建筑文化链
1 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文化含义极广,仅文化一词而言,世界上就有多种解释的方法。
《辞海》上解释文化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
《大英百科全书》对于文化的解释则是引用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该书中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
“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它是从拉丁文中演化来的,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等意项。
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他阐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从宏观层面来讲,有宇宙文化、自然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
从微观层面上讲,主要有文学、艺术、绘画、音乐、诗歌、电影、建筑等。
可见文化的包容性非常强,是一个大而宽泛的概念。
2 文化链浅析
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一种有机的整合。
探求人类文化进步的丰富形态和基本途径、挖掘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律一直是研究学者深入探讨的课题,因此有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链的概念。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宁宇教授指出,“文化链概念是基于世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个系统观念,主张放开视界,将散在各点上的问题联系起来寻求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项共同的规范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晓丽研究员在多年民族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如果将一种文化看成是一个头尾相接的文化链条,那么这个文化链条是由若干个文化环组成。
每个文化环都隶属于一个文化链条,因此每一个文化环必定与所属的文化链条直接连接;而文化环与文化环之间,有的是直接连接,有的则是间接连接,有的是依次相接,有的可能是几个文化环与一个文化环同时相接,还有的是几个文化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在一种文化里,不论有多少个文化环,不论文化环以什么形式连接在一起,它们总有相扣之处,形成一个内容交叉而丰富、连接形式多样而紧密的文化链条,而其中每个文化环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意义”。
因此,她认为“文化链是指文化与文化之间(包括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形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现象”。
这些学术思想从现象人类学的角度非常精准地挖掘出文化现象的本质,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状态,对世界范围内各种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的特点、模式也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同时,也有学者从企业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链的相关概念和思考。
认为文化链是指企业文化是由价值、行为、制度、物质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全面联系的整体,其目标是为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服务。
在《文化链》一书中,作者林竹盛认为:“在一个系统中,通过事物的内在规律,把多种要素连接起来,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前后依存,环环相扣,彼此互动,由此形成一个不断增值的连锁关系,称为链”。
这里所说的“文化链”是指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与组织发展变革同步的文化创新系统。
它是基于组织学习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和文化创新对发展能力的提升为理论支柱,以构建学习型文化为基础,以学习型文化创建基模为操作思路,完成了一个严谨的架构体系,文化链就是文化创新系统。
魏中俊、包训文从产业开发角度提出了“文化产业链”,提出经济开发区应该在整体优化设计基础上,构建由会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社区文化等组成的文化产业链。
由于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文化链的理论被人们不断拓展,研究学者对于文化链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文化的本质探求方面,在其它领域也有所延伸。
李华兴、张元隆在《维新志士的心态与变革的文化链》一书中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戊戌维新的心态,对驱动和制约变革的文化链进行了深层思索。
张捷在《书法文化链与“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起到链接、枢纽、节点功能,可以形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和底蕴深厚的围绕书法文化的一个文化体系和集群,这就是所谓书法文化链。
另外,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现象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化链条的载体,诸如“兰花文化链”、“圣诞文化链”等等。
3 建筑文化链浅析
建筑是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象征。
就广义而言,建筑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文化包含着人类的建筑。
从狭义而言,建筑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建筑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异性、同质性、多元性逐渐被研究学者所重视。
随着建筑文化研究价值的逐渐彰显,建筑与文化的关系逐渐为人认知,遂兴起研究热潮。
从文化角度对建筑现象进行审视、分析和判断已经成为当代研究建筑的主要方向之一。
这方面的论文、著作逐渐丰富。
同时,相关的会议不断召开。
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会议主题之一就是“建筑与文化”。
此次大会提出的《北京》中写道:“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
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推动着地区的迅速变化与发展;另一方面,建筑文化和当地的生活方式结合得最为密切。
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发掘地域文化精华也愈显迫切”。
“全国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相继召开,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五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建筑创作的未来”。
由此可见,建筑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是一个非常深厚、也非常迫切的课题。
我们知道,从文化层面而言,有“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等多种不同的研究,这种地区文化观念势必对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在地区上的差异性的根源之一。
建筑文化现象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观念的差异以及社会层次素质带来的审美标准的高低。
建筑文化链与文化链一样,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用文化链的学术观点探求建筑文化的相关特性。
王晓丽研究员曾经指出,“如果将一种文化看出是一个头尾相连的文化链条,那么这个文化链条是由若干个文化环组成,其中的每个文化环都隶属于这个文化链条”。
同时,“文化的自生,是文化本身具有的特征,不论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形成什么状态的多链现象,其所有的文化环和文化链均是在自生的前提下,与其他文化环和文化链共同生长的,这就是文化共生的现象解释”。
在相关论文中,王晓丽研究员对于文化环、文化链的阐释生动形象、层次合理、评析精准,根据文化现象的经典阐释去解读建筑文化,可以非常清晰明了地阐释建筑文化的独特内涵。
笔者《建筑文化多元性的本质特征》一文中就引自了《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中“文化现象的解释”的相关观点来阐述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共生性。
在此,我们引申开去,将这种文化链的相关学术思想进一步解释中国传统民居丰富的建筑文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民居在我国面广量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类型及其特点,除了受到人居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尽管受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活习俗要求等的限制,但民间匠师在充分利用地形和室内空间、就地取材以及创造朴实的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如北京四合院是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四合院多半按南北向中轴线作纵向排列,一般分前后两部:前有大门,常偏于中轴线东侧,面向院门设有影壁。
由前院经过设在中轴线上的二门――垂花门或屏门到达内院,内院面积较大,正房朝南,有良好的采光。
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温和多雨,因此苏、浙、皖一带民居的屋面与支撑结构较北方住宅轻巧,且出檐较深,房屋朝向多为正南或偏东南,房屋高大且门窗较多,南北敞开,以利通风。
河南西部地处黄土高原,有良好的土质,也有丰富的石材,故常采用土坯或砖石建造封闭式的窑洞。
福建客家土楼是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实的土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外人不能轻易入内,同时又能联合全楼的力量共同抵御来犯之敌。
土楼既是客家人的躲避风雨的居所,更是他们深深依恋的精神家园。
广东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有平原,也有山区,气候炎热,湿度大,建筑材料十分丰富,民居在平面布置上一般为三合院,正屋中间为厅,左右两侧为卧室,厅前为院子,左右建厢房,厅内靠后墙处设有木阁楼,这种三合院式的住宅,可以发展组成多进的一个大建筑群。
至于少数民族的住宅建筑,更是形态各异。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种建筑文化链是由居民居住方式、建筑样式、建筑制度等组成的有机、系统的整体。
正如文化研究学者指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内部的相互链接表现为两层含义:首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链接,其次表现为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并且相互连接,这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完整内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正是中华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的体现,它代表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内涵。
4 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发展以及城市建筑学从工程技术性走向社会综合性,则成为必然趋势,这正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和目的。
本文力求充分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利用跨学科优势对建筑文化研究进行完善与补充。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文化链的特性显而易见,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并不是附着在建筑外部的表象,而是建筑本身多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借鉴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来阐释建筑文化的种种现象,探求建筑文化的本源,为建筑文化学的定位寻求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将建筑文化置于更加广大的时空当中,必然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建筑文化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这对于探讨建筑文化链与地区差异性之间的逻辑联系,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建筑文化 篇二
建筑艺术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它是往往具有一定的艺术装饰因素、体现一定纯艺术规律、展现于大地之上的一种文化。
建筑本身具有一般的属性与基本的文化及品格。人类的基本文化有四大方面:即衣、食、住、行。住即建筑, 属于基本文化的重要构成。建筑是人类为求解决自身的居住而营造的一种文化, 那么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艺术, 它是具有基本的文化品格的。它表现在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
其一、物质性
建筑一般是由沉重、庞大、坚固的物质材料按一定的科学规律与美学规律营造而成的。土木、石头、砖瓦与钢筋水泥之类构成了建筑的空间造型, 众多的装饰材料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有组织的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建筑在大地上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大地之上实际的存在而不是观念中的存在, 它是触目的空间造型。这种物质性是建筑的“骨骼”, 它构成了建筑的坚强躯体与力量, 而建筑材料的造型、质地与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的艺术与审美景观。
其二、实用性
大凡建筑都具有丰富的经济性、适用性和艺术性。我们不能离开建筑的实用性, 大谈所谓的艺术性, 这是不科学的。强调建筑的艺术意义固然不错, 然而这种强调一旦离开了建筑的实用性, 那么所谓建筑的艺术也只是空洞的, 只注重艺术性这是错误的。将建筑等同于那些毫无实用意义的“诗”, 实际是不懂建筑的表现或者忽视建筑的实用性而造成了对建筑的误解。建筑的实用性是基本属性。人类建造房屋的目的是很实际的-为了是居住, 为了是生活, 为了是安全。在强调和注重实用性的同时, 还是要关注建筑的这种实用性与审美艺术性的关系, 如果实用性的目的过于强烈, 审美就会受到抑制。在一定的建筑材料、技术与结构的营造中人类建筑可以而且必须使建筑的实用性与审美性达到一个相互宽容的程度。作为一个既符合科学规律又符合艺术美学规律的建筑而言, 实用因审美而提升了艺术境界, 审美由于实用而具有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品格。
其三、环境性
指出建筑的物质性与实用性无疑是正确的, 但仅仅如此, 还不能将建筑同一般的物质产品 (包括一些工艺美术品) 区别开来。一辆性能优良美观大方的小轿车既实用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但它不是建筑物。因此说建筑的基本文化及艺术仅仅在于物质性、实用性 (兼审美性) , 其实并未全面地把握建筑的文化内涵。一个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环境, 正如其人物一样, 是虚拟的意象性的, 因此, 它与现实世界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关系不大。
建筑却不然, 世界上没有哪一样“艺术”能像建筑这样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筑物一旦建造, 便可以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居住的环境, 也是为改变环境的积极、有力的因素。同时外围环境也影响着建筑的空间意象甚至其实用性功能的实现。
其四、空间性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这是目前现代主义建筑观的著名命题。
建筑与一般艺术的区别之一是它特有的空间性, 建筑一般具有三个空间:一是内部空间, 它是由一定的立柱、墙体、门窗与屋顶 (天花) 等围合的;二是外部空间, 它是由一定建筑物 (实体) 相互影响所构成的那一个区域, 如中国古典建筑之民居的庭院、天井及城市街道的上空那一区域就是建筑的外部空间。就审美而言, 在阳光下或月光下丰富的屋顶造型在大地上投下一片美丽的阴影, 这也可以说是该建筑物影响所及的外部空间;三是模糊空间, 即所谓的“灰”空间, 它处于建筑的内外部空间之间。如雨蓬下面的那一区域屋檐下的那一区域。它的特性是不内不外、不黑不白, 所以是“灰”。一般建筑物三个空间是同时具备的。有的建筑不具有内部空间, 如华表之类, 长城的大部分也没有内部空间。
其五、抽象性
大凡建筑物如塔、亭、茅舍、宅院与高楼大厦等, 都具有巨大而触目的空间造型特征。它们或高峻伟岸、或辉宏庄严、或绚丽妖冶、或朴素典雅, 都是视觉与触觉等可以把握到的对象。那么为什么说建筑的基本文化及品格之一是所谓的抽象性呢?其实, 这里所谓建筑的抽象是就建筑空间意象的抽象而言。就是说建筑的空间意象是通过一定的象征手法, 抽象地表现一定的人的思想情绪。
建筑运用一系列建筑“语汇”, 通过其平面、立面、剖面的布局、安排再加上建筑材料的运用抽象性地表达热爱与憎恶、崇高与卑鄙、欢愉与压抑等情绪。如用白色大理石建筑成的殿堂显得玉洁冰清、象征纯洁之爱。小型建筑与绿色草木在色感上对比强烈又浑然一体, 近配绿树、远衬蓝天、正方型的凉亭活现出柔丽端雅的建筑风格, 象征着温柔闲致而女性化。凡此一切都是抽象的表现。
总之, 人类所创造的建筑文化及艺术, 一般具有物质性、实用性、环境性、空间性与抽象性这五种基本文化品格。
摘要:建筑是形成城市环境艺术特色的主要因素, 它既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 又是城市文化的推动者。环境艺术要求城市建筑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 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建筑艺术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它是往往具有一定的艺术装饰因素、体现一定纯艺术规律、展现于大地之上的一种文化。
关键词:建筑,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蔡燕歆, 路秉杰著.中国建筑艺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9.
[2]张元端.现代城市住宅社区与环境艺术[J].住宅产业, 2008.11.
3.浅谈建筑环境与建筑文化 篇三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环境
1.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2.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 “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3.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
几千年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内容,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中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政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经济管理模式,模仿“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现代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生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用什么?必须分析“古”与“今”在建筑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文化观念、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引发的必然结果。正如吴裕容先生在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艾菲尔铁塔时指出的:“人们试图让每一种艺术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所有的人类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所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建筑艺术美的问题经历过多少次探索和讨论。经历了解放初期模仿“大屋顶”的怀旧复古时期;经历了批判复古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阶段;经历了文革批判洋奴哲学,推行“干打垒”穷过渡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崇尚西方,风靡“欧陆风情”时期。经过反复摸索的艰难曲折以后,中国建筑师开始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
4.建筑企业文化汇总 篇四
一、公司简介
晟元集团有限公司原为浙江金华第一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系国家房屋建筑工程一级资质总承包施工企业,市政公用工程一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一级,消防设施工程一级等多种国内工程承包经营权及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的国外工程承包经营权于一体。公司下设多个岗位,例如:土石方、市政工程、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等,拥有上万名职工,其中包括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数百名,且晟元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先进,施工机械配套齐全。
晟元集团坚持以“诚信、创新、领先、团队”的核心理念,和“持续发展,满足用户建筑需求,以人为本,创建安全绿色工程”的管理方针,打造晟元品牌,走质量兴业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精品,创品牌,集团社会信誉也在不断提高。
二、辉煌成绩
近年来共创出“鲁班奖”,“白玉兰杯”,“钱江杯”,“西湖杯”,“双龙杯”等多个省、市、地级优质工程,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获得多个称号和奖项。
三、校企文化
对于校企文化方面,晟元集团同样也很关注,多次开展校企联合活动,拉近与学校间的联系。例如:2010年2月15日,晟元集团和金职院建工学院召开了”校园一家亲,共育栋梁才”的校友座谈会。会上集团常任副总裁邵宁就学生如何融入社会、职业生涯的提升发展、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做了讲话;在2011年5月23日,副总裁邵宁带领企业个部门负责人来校观看,并就企业双方深度合作办学相关事宜进行了洽谈等等。
华宇设计
一、公司简介
浙江华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是一家甲级设计院,一家以人才优势为核心竞争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联合设计机构,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和资源整合,已经形成具有华宇特色的先进设计理念和超强的服务意识,我们秉承“设计创造价值”的理念,倡导“质量、创新、守信、发展”的企业精神。
二、校企文化
公司现为我校校外示范基地,至今已接收我校毕业生10余名,均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了长期合作。校企双方旨在联合成立专业性公司,在校外、校内分别称为建筑方案研究
中心由建工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师负责运营,学生参与设计。
在5月19日下午,我校建筑工程学院与浙江华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举行了“校企深度合作 促进校企共赢”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并希望今后双方开展更广泛、更密切的交流,在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在11月5-6日,由金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金华市勘察设计咨询协会主办、我公司赞助承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公司协同承办,金华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宣贯培训班在金职院活动中心圆满举办。公司董事长李志明向陈院长一行介绍了华宇国际近几年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陈院长充分肯定了华宇国际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的成就,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与华宇国际的合作前景充满期待。
中天集团
一.公司简介
中天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天集团)是一家以土木建筑、房产开发、化工新材料、投资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全国500强大型企业集团。下辖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天房产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等10多家成员企业。
2010年,中天全集团营业总收入330亿元,继续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强,浙江省百强企业等。中天集团一直来坚持诚信为本、质量兴业,以“诚信、务实、创新、领先”为核心理念,以“真心缔造美好家园”为企业使命,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二、荣誉奖项
公司荣获全国质量奖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单位、中国优秀企业公民、中华慈善奖企业等荣誉。多年来,共创出鲁班奖18项,国优银质奖、詹天佑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建设部优质样板工程等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600多项。2010年,因实施卓越的绩效管理,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被浙江省政府授予首届省政府质量奖。
三、校企文化
在校企合作方面,中天集团依旧很关注,5月18日下午,中天建设集团公司总裁卢国豪、中天房地产集团总裁陈丰伟、中天建设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一行三人来我院考察.浙江中天集团是一家以管理、投资为纽带,以房屋建筑、房产开发为主业希望能与学院优势互补,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陈丰伟总裁也在会
上指出通过校企之间建立广泛合作,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广厦集团
一、校园简介
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系经浙江省股份制试点协调小组浙股[1992]55号文批准,以浙江省东阳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为基础,联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浙江省信托投资公司和东阳市信用联社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7月。公司的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经营,实业投资,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的制造、销售,水电开发。公司下辖10多家成员企业,在职员工近900人,拥有多家房地产开发子公司,分布在杭州、南京、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
“倡导和建设人类美好生活”是广厦的宗旨,“敬业、团队、超越、贡献”是广厦的精神,“大市场、大基地、大品牌”是广厦的经营理念。
二、未来建设
公司将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优势,进行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进一步强化内部规范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开拓市场,逐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实施品牌战略,在房地产行业中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资本经营之路,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世界一流的企业集团奋进
装饰装修协会
一、公司简介
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苏环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是由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和苏环室内环境监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室内环境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法律效力。中心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与技术,以科学、精准、公正、中立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开展技术服务,设备资质齐全,服务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完备。
二、校企文化
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与金华市建筑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金华市装饰装饰设计研发中心是由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联合成立的一家建筑装饰设计研究机构。主要面向金华地区高端建筑装饰设计市场,引领当地装饰设计时尚,提升金华装饰行业设计水平,为地方装饰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院委派专业骨干教师负责运作,并负责基地学生实训管理。由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赛促学,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邀请基地、协会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开设水电专业知识讲座、法律法规讲座及金华装饰行业规定等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增进对金华本地装饰行业的了解。
参照公司运作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安排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及学院专业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负责本工作室学生的实训开展。每个工作室10名学生,保证充足的指导,增强实训效果。学生真枪实弹地进行实训,改变学校里“假题真做”的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工作室小组协作,以好带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建筑 人生 文化 篇五
摘 要: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赖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在农场赖特过起了日出而居,日落而歇的生活。想大自然索取的艰苦劳动中他了解了土地,感悟到蕴藏在四季之中的神秘的力量和潜在的生命流,体会到了自然固有的旋律和节奏关键词:建筑文化,人生观,建筑艺术
赖特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橱,浴厕和书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他的这一认识使他在新的住宅设计中把火炉置于住宅的核心位置,使它成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场所。赖特的观念和方法影响了他的建筑
筑波中心矶奇新的建筑引用了西方历史和现实的建筑语言,却表达了日本的空间意象。在其建筑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模糊空间”,或曰“中间领域”,“灰空间”——不要把空间的功能和意义加以绝对化。日本传统的“道空间”,“缘侧”就是功能和意义均非绝对化的“模糊空间”和“中间领域”。“朦胧”也可以是日本的一种特性。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名著《菊花与刀 ——日本文化的诸多模式》中曾指出:“日本人几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有胆怯,几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在筑波中心中看到了”妙地安排了公厕和公众歇息的地方“特别是可坐性更是一个重要性。只有一种本土文化不断地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营养时,才能富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达到源远流长,锦旗繁殖会产生退化,杂交会产生某种”优势“。在筑波中心中有米开朗琪罗的罗马卡比广场,柏拉蒂奥的构图母题,查尔斯。摩尔在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采用的手法,汉斯。霍莱因在维也纳旅行社用过的金属树形雕塑,图形与背景反转动稀烂破风,好莱坞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的”梦露曲线“……但这一切绝非生硬拼在一起,而是”把历史性,文脉在一瞬间的闪烁中燃烧起来,包含着焰火似的光辉和华丽。
汇丰银行亦是一个典型。汇丰银行就坐落在中环中心。在它的脚下,有德辅道的古董电车,皇后像广场的喷泉,远远近近的摩天楼,凌乱而又活力的维多利亚港,还有在这背景下一幕一幕永不停歇的人间戏剧,喧嚣,激坈,骚动和熙壤。汇丰银行从正面看,从侧面看,每一个面都是紧张的,每一个裄架,每一个斜撑,每一根杆件,每一个细部,似乎都负载着巨大的重量,从这些杆件和体型分块上,似可大致感到力的传递,力的走向,荷载兜着远路——“结构”。比起周围的建筑是活的,无论从哪个角度一眼望去,都会感到它那股强健的腾腾生机。银行从八组柱子上腾空架起,把土地还给市民。整个都是结构和技术。但每个细部都是精心推敲,没有玲珑,没有脂粉,只有是实在在的充满着自信的技术表演。冷冷的,但经得起挑剔和细看。汇丰银行的独特之处是它采用了大量的非传统非建筑手法,四片薄片,裸露架构,大裄架,还有顶上那架起重机吊架。福斯特点香港汇丰银行既是对名声狼藉的玻璃盒子的排斥,又是对高层办公建筑的结构及社会解剖学的一次从新定义表达,它的机械形象以及与高级工艺的结合等揭示了一种新的(而是昂贵的)此种建筑类型的可能性,尽管设计人的手法是功能主义的,但这董建筑实际上充满了象征价值,适合于它在太平洋沿圈的资本主义部分的边缘这一位置。
维诺尼的东京国际广场。日本文学上的“连歌”或“连接曲”也对“动线系统”意匠产生相当影响。“连歌”的形式是当一诗人吟颂一手短诗时,此诗的意象和涵构即引发其他诗人接成另一首诗,这样连续不断直到吟接成一首长诗曲,许多诗人的作品正由此谱曲而成,每一首诗的内涵及韵律不同,便成了“连歌”意境中的层次。维诺尼的东京国际广场“玻璃香蕉”的处理手法。
斯图加特州新美术馆。人们在窜行和逗留时,可体验到这种空间的戏剧性。陈列庭院中的石墙随意开洞的做法,既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墙面的平淡,又会使人联想到古代露天圆形剧场。古希腊和埃及的柱式,立面上的拱石,以及人字形山墙等后现代处理手法,故意表现了一种文化上的混乱,造成了强烈的刺激。美术馆的室内设计也表达了大众文化的思想,鲜艳的色彩,高技术电梯以及精巧的机械玩意儿是构成主义:展室转角处的线角,是古典主义的:讲堂和临时展室中的蘑菇状柱子,则很有点赖特的味道,而音乐教室的造型则显示了勒。柯布耶的风格。人们来到这里,是一次娱乐的过程也是一次文化的享受。他们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通过各个人口进到美术馆,看艺术品,看建筑,也看他们自身。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自由自在地存在于这栋建筑之中,它就是这样以特有的大众文化气息,勾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培养和造就了新一代——建筑旅游者。建筑环境与城市环境水乳交融,观众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欣赏艺术品,欣赏建筑,欣赏他们自身……
矶崎新在建筑的空间上也有这自己文化上的理解。建筑的存在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空间上的生长。矶崎新对此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认识。他有关空间认知道两个方面暗空间和虚空间。“暗”代表着日本传统生活中的一个特殊范畴。它并不是“明”的对立物,而是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这种“暗”不仅在房屋中有,在衣服,餐具中也有。比如,在妇女婚后染黑的牙中,在清汤木碗中。矶崎新的建筑观念与暗喝虚道空间认识紧密相联。“暗”更多地属于深奥的心理范畴,代表着神奇和象征的空间,而虚的空间是错幻的印象,它更多属于符号学的范畴,代表着抽象几何与多次元空间。矶崎新视空间生成为一根轴,“暗”与“虚”作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互相互吸引和牵制,最后由共同的接触导致实在地建筑。
中国的传统民居中也处处体现着中国的文化内涵。中国崇尚自然。传统民居室内外流动的檐廊空间。自然界的魅力使得古代中国人无处不在选择与它的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住宅外部有一个能够与自然息息相通,有机联系的过度空间——檐廊空间,就其空间形态而言,此空间属于民居室空间的外延,直接沟而言直接吸收室外自然景观,的石头。如从室外大空间的角度审视,檐廊空间因其内侧的门窗限定,外侧的廊柱及上部的廊顶,廊檐及地面的平台高差限定,形成一个半开敞的空间形象,由于它的开敞性,又完全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呈内外交融的流动状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同样起着内部空间的遮蔽作用,在廊下,人们可以聊天,休息,聚餐,读书做事,游戏,例如:南方民居与北方民居的游廊,皖南民居敞廊的空间尺度,结构型制几乎同等于室内空间的规模,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跟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心理上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接触,檐廊空间以其虚敞性构成了内外空间交会,流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亲善自然,鱼子人和睦共处的淳朴心愿,因此,檐廊完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理性的营造意念所表达的人类不能疏离创造生命的大自然,从而在屋宇构造上尽量保持着与大自然共存的有机空间。
6.建筑企业文化建设 篇六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战略重点。本文从建筑企业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指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着力点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介绍了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文化建设与创新。
在如今国外巨型建筑企业尚未进入我国的情况下,国内建筑企业在面对国内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下已感举步维艰,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建筑企业又将如何应对呢?因此,面临国内外建筑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大型建筑企业必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在竞争中不断发展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的能力以及运用一般资源与战略性资源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组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是某种单项资源,而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人才、技术、品牌、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就建筑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比较快的速度、比较低的成本、比较高的质量、与业主比较和谐的关系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并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利润。那些能为建筑企业带来优势竞争力的先进施工技术、无形资产(如企业精神、品牌效应等)、管理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营销能力等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包括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企业文化,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第二层面为目标层,包括企业的战略制定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调整和转移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成长提供导向;第三层面为载体层,包括企业技术引进与再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平台效应”和起到“支撑”作用;第四层面为保障层,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顺利形成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定方式、沿特定的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因此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不容易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模仿、转移和占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文化力的重要表现,蕴藏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因此,企业文化是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才能维持或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对手之间的领先距离。一个企业旺盛生命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底蕴,是企业长期优胜的关键和保障。
2、企业文化
2.1企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的总称。它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现出来,成为企业经营最深厚的基础和最根本的要素。有无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拥有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富有个性化魅力的企业文化,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与成败。
2.2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面,由表及里顺次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层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物质文化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物质形态表现出的表层文化,它包括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等企业“硬”文化;行为文化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也是团队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体现在企业员工行为的价值取向、行动目标等方面;制度文化是塑造精神文化的机制与载体;精神文化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含生产经营理念、管理作风、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等构成企业的“软文化”。
2.3企业文化的功能
2.3.1导向功能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价值导向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精髓,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教育、影响、熏陶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引导员工,自觉把实现企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使员工和企业间产生价值观的认同和感情共鸣,使员工行为的自我功效得以更大程度的提高,这可称之为“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管理更具有持久性、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成效。
2.3.2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它可以调动与激发员工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来自企业文化提供的精神激励,却是持久的、强大的。
2.3.3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各组织之间发挥辐射作用,企业文化涵盖的优秀团队精神、崇高的价值观取向、文明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企业内部成员间可起到示范、感染、辐射的作用;同时也会被社会广泛认同,给社会带来很大影响。
建筑企业工地分散,流动作战,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如果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用企业文化加以凝聚,只能给人以散兵游勇的形象,战斗力、竞争力无从谈起。一个有着强大文化根基底蕴、良好企业文化的建筑企业无论是对员工还是业主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就必然会在竞争中取胜。
3、建筑企业的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因企而生,企业文化一定要因企制宜。建筑企业要建设强大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先认识自己企业独特的一面。
3.1建筑企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
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员工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推广深入带来了难度,同时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劳动条件艰苦,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3.2建筑企业产品
生产的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加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个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隐蔽工程除了有限度的检查外,主要还是靠施工工人的负责和自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
4、文化建设与创新
4.1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求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的,并为整个职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是企业行为中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运作中作为“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物质、利益的纽带,还需要文化、道德、精神的纽带。通过企业精神,把企业上下各方面统一协调起来,共同行动,才能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拼搏奉献、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把员工的工作提升到奉献社会、造福社会的高度凝聚员工。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相互依赖,互相合作,形成坚强的共同体。上海隧道工程股份公司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员工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团结和促进作用,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2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整体感受与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俗语说人靠衣衫马靠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不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向与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好的企业也需要“打扮”,树立企业形象,导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吸纳、招收优秀人才,在招聘时可以有优中选优的优势;亦可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企业形象好,员工会为在企业上岗而感到自豪,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比如,在视觉识别上,建筑企业可将公司名称、标识标志在企业日常办公用品、交通工具、施工场所、工装等视觉载体上,并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着色、统一标识;在行为识别
上,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职责统一员工行为;在理念识别上,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
4.3立足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植根于企业,人的因素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劳动条件差,建筑工程机械化程度低,影响工程产品质量因素中的人的因素所占比重很大,这就需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针对建筑行业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少的特点,建筑企业要建立“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力”协调和引导人的行为,统一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形成有力的内聚力和吸引力。
4.4工地文化
工地是各类建筑工程施工的场所,是建筑企业的基层,亦是建筑企业的“窗口”。工地文化是一种具有建筑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社会诚信、道德伦理的文化现象,它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工地文化建设。开展工地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工地配备电视机,建立娱乐室,设置报栏,在工程中开展“青年突击手”、“技术能手”竞赛,树立学习典型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工地竞赛活动,按竞赛标准进行月、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施奖罚手段,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悬挂张贴。建筑企业只有将工地文化扎扎实实做好,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植入员工心中。
5、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的根基,更是企业进步发展的灵魂。企业有了文化的魅力,才会有经济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通过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企业群体理想培育,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潜能,使企业员工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团结,关注全方位效益的提高,构筑双赢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7.建筑装饰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 篇七
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争取生存环境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建筑文化涵盖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物质部分包括建筑的建造材料,建造条件和建造完成后的建筑形态,空间形态等;精神部分包括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也即形态的审美联想。
自从人类创造了建筑,物质和精神的两种需求就一直伴随着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还是东方传统建筑,世界上各地区、各时期的建筑无不如此。即使是强调“建筑是住人的机器”的现代派建筑也需要在室内布置合理的家具、陈设。很难想象一个壁面四空的房子,能作为文明人的生存空间。
建筑和建筑装饰原本是有机的整体,在西方,一些古典建筑的设计者既是建筑师又是艺术家;在中国,不少园林建筑的设计构思是由画家完成的。是这些艺术家、画家将人们对建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整合在一起。不可否认建筑设计中包含大量的审美因素,因此在建筑学的教学中大都设有美术和审美教育,少数也有将建筑学科设在艺术院校中的,如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当今中国的中国美术学院等。
因建筑的功能和技术的日趋复杂,加上建筑建造量的增大,建筑设计中拓展出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特别在中国,由于基建量扩大等因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迅速崛起了建筑装饰和装饰设计行业,有的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然而由于建筑装饰和装饰设计行业的历史短暂,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建筑装饰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的将其归纳在美术领域。殊不知,建筑装饰文化和建筑文化是难以割舍的整体。
8.建筑,也是“文化产业” 篇八
在上海,以外滩建筑群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和以石库门旧里、联立式新里、花园洋房等为代表的居住建筑,成为近代上海建筑的文化源流,由此反顾上海的近代城市建筑文脉,明显地与上海人的社会心态、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伍江在他的《上海百年建筑史》中将其总结为“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以石库门建筑为例,其实用的城市联排式住宅的布局源于欧洲,其门框、门板、门环和天井又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门上的门框装饰又多为西式图案。位于太仓路的“上海新天地”更是将传统的石库门街坊布局“移植”成现代都市的休憩空间,在经过新一轮的解构与建构之后,空间功能改变了,石库门建筑的立面被符号化地保留下来,成为承续历史文脉的记忆碎片。
在北京,坐落于机场路附近的大山子地区的798厂原来是座军工厂,从厂名代号看原来保密程度应该挺高,许多老北京都记得,这是一个“进厂必须查三代”的神秘工厂。而现在,798却是京城里继三里屯和后海之后最值得一游的“艺术区”。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对中国实施一项援助,建造“718联合厂”,又称华北无线电零部件厂,其下分718、798、706、707、797、751厂和11研究所。款项来自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赔款,设计者也来自德国。116.19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及其建筑工艺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工厂于1951年建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元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均产于此。从2002年开始,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开始进驻这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仅一年多的时间便发展成今天拥有众多家艺术中心、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的现代艺术空间,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798的厂区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当时是由世界上22个大厂提供的技术支持,由55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设计建造的,是著名的包豪斯设计风格建筑。这种建筑风格的厂房目前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存留,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带有包豪斯建筑理念的厂房建筑设计群,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它不仅仅是现代艺术家创作的美好空间,同时也是一件历史文化展品,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见证。798见证了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过程,德国包豪斯运动把文化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而798艺术区是中国新诞生的艺术家们对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具有了国际意义。
【建筑文化】推荐阅读:
建筑与文化论文10-04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关系论文06-23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08-17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08-0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指导10-12
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09-22
企业文化对中小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10-29
迪拜建筑建筑学分析07-26
商铺网点建筑建筑设计总结10-31
对建筑学与建筑的认识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