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2024-11-05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共12篇)

1.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一

8月26日,在旗教研室的组织下,我们在旗实验小学学校进行了为期9天的数学团队活动。活动中,为我们一线的老师提供了难得的“教学蓝本”。我们对小学数学三、四、五年级的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并分组分问题讨论,然后集体交流。这次团队活动为老数学团队活动学习心得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以往自己备课,有时会思路狭窄或出现知识错误。在团队活动中,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要挖掘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寸。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教师发挥数学智慧,灵活应变,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有意识的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效果的落实等方面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实现的教材的再思考,再创造。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只有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如饥似渴的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着。”每位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以丰富有趣的语言,真诚的情感进入每个角色,使学生乐学上进。

三、教师的发问应该注重技巧。

数学的语言要求简洁明了,发问要注重启发式,与语文教师丰富的词汇,华丽的句子不同。数学老师说的都是一些“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发现?”“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与大家分享一下。”等等。让人感觉很亲切,学生也乐意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让位还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应是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一点。这样从根本上帮助教师“让位还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很好地落实这一教学思想,要认真体会教材提供的“情景问题”用意所在,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认为这种教研形式还是比较好的,今后如能继续学习,一定会让与会的老师们有所收获,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这次团队活动对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

2.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二

一、术语之渊源

数学上的许多名词术语都有其产生、发展的渊源, 如果能从数学史的角度进行挖掘, 将数学名词术语的“冰冷美丽”还原为数学家们“火热思考”的历程, 不失为研究性学习的绝好材料。

【研究性学习案例1】圆锥曲线名称的由来

我们知道,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称圆锥曲线, 为什么叫圆锥曲线?它们和圆锥间是不是有某种联系呢?笔者在圆锥曲线一章教学行将结束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 这可是研究性学习的绝好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图1、图2, 用平面斜着截圆锥面, 当该平面与圆锥轴面内两条母线都相交且交点在圆锥面同一叶中时给人以椭圆的形象;当该平面与圆锥轴面内两条母线都相交且交点在圆锥面不同叶中时给人以双曲线的形象;当该平面与圆锥的母线平行时给人以抛物线的形象。我们的直觉可靠性如何?换一句话讲, 你能对上述猜想证明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跃跃欲试。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3, 在圆锥截面的两侧分别放置一球, 使它们都与截面相切 (切点分别为F1, F2) , 且与圆锥面相切, 两球与圆锥面的公共点分别构成圆O1和圆O2。设点M是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上任一点, 过M作圆锥面的一条母线分别交圆O1和圆O2于点P, Q, 则MP和MF1、MQ和MF2分别为上下两球的切线。由过球外一点所作球的切线长相等知MF1=MP, MF2=MQ, 故MF1+MF2=MP+MQ=PQ=VP-VQ为常数。即截线上任意一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 完全符合椭圆的定义!

同学们都很兴奋, 笔者顺势给出问题:你能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情形进行论证吗?一段沉寂之后, 同学们仿照椭圆的方法很快给出了双曲线情形的证明 (如图4) , 但对抛物线的情形却无从下手。笔者提示:仿照上面的方法, 我们是否可以先找出与截面和圆锥面都相切的球 (如图5, 此处只有一个) , 该球与截面的切点即为焦点, 下面的关键是找出准线。准线在哪儿呢?由准线与焦点对称分布在抛物线顶点两侧, 同学们马上猜测准线应在上方。具体位置在哪儿?又该如何作出准线呢?笔者进一步提示:注意到球与圆锥面相交所得平面与截面相交, 其交线是一条直线, 该直线是不是准线呢?同学们经过探索, 发现可采用上面的方法证明抛物线上任一点到焦点和该直线距离相等。问题解决了!学生欣喜之余, 笔者又提出新的问题:能否采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椭圆、双曲线的准线并用第二定义进行证明呢?有了上面成功的尝试, 同学们很快便将证明完成。

二、定义之发展

数学教材上的定义是科学严谨的, 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如果能从数学定义的发展中领略数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挖掘定义内涵与外延发展的合理性, 不但能给研究性学习提供素材,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定义的深入理解。

【研究性学习案例2】函数的定义

回顾函数定义的发展史, 人们从最初的函数定义:“x的二次幂x2、三次幂x3、…称为x的函数”, 发展到今天用集合、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 这中间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多次概括才逐步得到今天普遍使用, 而且概括层次较高的函数定义。尽管如此, 由于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函数定义仍在发展中。在中学教材里, 函数定义的层次性是最鲜明的。初中阶段的函数概念是用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定义的, 到了高中则从非常一般的集合之间的对应出发, 将函数看作数集之间的一种取唯一值的特殊对应。为什么要给函数以新的定义呢?事实上, 有些函数如果只从变量观点来解释, 就难以进行深入研究。比如y=x和y=x2在定义域M={0, 1}上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 用对应说就容易看出二者并无区别。

三、规定合理性

教材中时常看到“我们规定……”的字样, 对这些“规定”, 教材中的出现形式是比较独特的:既不是定义, 也不讲其为公理, 更不证其为定理。既然是规定, 教学中是不是也来个“规定”了事呢?如果这样, 将丧失研究性学习的好机会。可通过引导学生研究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 为什么可以作这样的规定, 也就是揭示其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将形成“规定”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研究性学习案例3】对规定0鄞=1合理性的探讨

对0鄞=1的规定的合理性, 可首先引导学生研究发现当m=n时Anm是有意义的, 且由已有的排列数公式可得Anm=n (n-1) (n-2) …2·1=n!。其次, 提出问题:要使在m=n时也成立, 必须有怎样的结论?由两式对比的结果, 学生易于发现必须规定0!=1, 即A00=1。然后, 抛给学生问题:这样规定合理吗?学生研究发现:Anm表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排成一列的方法数, 故A00可看成从0个不同元素中取出0个元素排列的方法数, 类比空集的子集个数, 其值为1是合理的。

四、知识间联系

数学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数学内部各知识模块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挖掘数学知识内部间的联系开展研究性学习, 必定能给数学课堂增色不少。

【研究性学习案例4】双勾函数本质探源

在《必修1》函数章节的学习中, 同学们对双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已经非常熟悉。在学习了双曲线和矩阵变换的有关知识后, 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审视双勾函数 (共4种情形, 见图6) 。

可以发现, 双勾函数为奇函数,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且有两条渐近线x=0 (y轴) 和y=ax, 这与双曲线的图像有相同之处, 而且, 在中学阶段常见曲线中存在两条渐近线的曲线只有双曲线, 那么, 双勾函数的图像会不会是双曲线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自然引起学生探究其奥秘的愿望。接着, 笔者出示问题:给出函数, 试判断其图像是否为双曲线?并说明理由。学生画出图像 (图7) , 其渐近线为直线。若其图像为双曲线, 则其实轴AB所在直线方程为, 因此只需将图像顺时针旋转60°即位于标准位置, 设此时图像上任一点P (x, y) 。记, 则点, 从而有的图像上, 得即函数图像顺时针旋转60°后其方程为, 为双曲线, 猜想正确!课后布置作业:探究双勾函数图像是否为双曲线?将双勾函数的一般情形留给学生课外探索。

五、问题再拓展

仔细审视教材, 我们发现教材中的许多题目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启发诱导学生立足教材问题的再拓展, 在引申中品味, 在比较中鉴别, 在切磋中发现, 在反馈中深入, 在拓展中激发, 在联想中感悟, 在创新中陶冶, 在成功中体验, 以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之效, 有效锤炼了学生的思维。

【研究性学习案例5】直角走廊问题研究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50页“探究·拓展”题19是一道有关直角走廊的问题。为便于学生研究, 笔者将其改编为以下系列问题。

⑴一条直角走廊宽为am (a>0) 。

(1) 若位于水平地面上的一根铁棒卡在此直角走廊内 (如图8) , 且∠OEF=θ, 试求铁棒的长AB;

(2) 若一根铁棒能水平地通过此直角走廊, 求此铁棒EF的最大长度。

⑵将铁棒改为转动灵活的平板车, 其平板面为矩形ABCD, 它的宽为bm (0

(1) 若平板车卡在直角走廊内 (如图9) , 且∠OAB=θ, 试求平板车的长AB;

(2) 平板车要想顺利通过直角走廊, 其长度不能超过多少米?

⑶若将等宽直角走廊改为不等宽直角走廊 (如图10) , 请尝试求能水平地通过此直角走廊的铁棒最大长度EF。

⑷若将直角走廊的内角改为α (0°<α<180°) (如图11) , 此时能水平地通过此直角走廊的铁棒最大长度又是多少?

⑸一走廊拐角处的横截面如图12所示, 已知内壁FG和外壁BC都是半径为am的四分之一圆弧, AB、DC分别与圆弧BC相切于B、C两点, EF∥AB, GH∥CD, 且两组平行墙壁间的走廊宽度都是am。试探求能水平地通过此直角走廊的铁棒MN最大长度。

通过以上对教材一道习题改编拓展研究, 把“等宽直角走廊”问题源头 (三角模型、解几模型) 暴露给学生, 不仅能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把“等宽直角走廊”向“不等宽直角走廊”、“等宽非直角走廊”、“等宽圆弧型走廊”进行拓展, 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习惯, 有助于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 也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也正是我们常规教育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留心处处皆学问。立足教材, 研究教材, 吃透教材, 不仅仅是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更应在教材中的名词术语、定义、规定以及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教材问题延伸拓展等数学核心内容上多一个心眼, 并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些适应学生内在需求、师生互动式的研究性学习, 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潜质, 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基于能力立意的高考应试的需要, 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建永.寓研究性学习于课堂教学之中.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 , 2002 (4) .

[2]钟焕清.数学定义的“五性”.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6 (8~9) .

3.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科学研究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对数学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单是简单的事实证明,而是要让学生有所发现并获得体验,形成探究习惯、探究意识。

一、教学实例

学习内容:比例

师:今日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看到“比例”二字,同学们能想到什么?

生:比例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比例,比例是不是和比有关系?

……

师: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都有价值,老师总结一下,你们所问的大概有两方面的内容:比例意义、性质。那么,你们想如何去研究?

生:(不明白)

师:联系学过的知识,试着想想有哪些研究的好方法。你们可以尝试着写出一些比。

师:非常好,那现在开始大家对教材进行研究,看看是否还可以发现有关比例的其他知识?

学生通过自学后开展汇报,并在教師指导下开展思考、研究活动,同时教师听他们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全班的交流。有的学生说比例中的一个规律。先举出例子,观察得到结论,再举出更多例子验证此结论。教师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大家一起思考、发言。

二、案例点评

上述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它包括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反思体验、应用拓展。

例如,明确问题,这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更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心理需求。

三、思考

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合作是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教材并非学习的全部。教材只是将知识点罗列出来,不完全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材是学生从事研究活动的出发点而非目的。

第三,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要求对立方面是平衡的。以学习方式来说,并非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也可产生意义过程及结果。教师要积极地认识学习方式的优点、局限性,从而可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内容、教学对象上加以适当地运用。以教学目标来说,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是研究,而是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研究意识,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只要大胆引导学生研究、探究,重视其学习过程分析,优化数学课中学生学习活动,就一定可以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可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115-120.

[2]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2):84-87.

[3]叶萍恺.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01-204.

4.数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篇四

王雅梦老师,xx年参加工作,一位年轻漂亮的优秀教师,一开口便用优美动听的话语吸引了我,她执教的数学绘本课《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异常有趣,侦探元素的摄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以高涨的情绪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老师以寻找王冠为主线,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摆一摆,让学生体会自主探究带来的乐趣。老师提出的问题任务也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并且让学生通过猜想、探究、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步步找出王冠的藏身之处,获得胜利的喜悦,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也享受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

陈冬妹老师,和蔼可亲,她的《数学有趣,数学好玩》数学阅读课的分享深深触动了我。她分享的数学绘本是那么有趣,我到学校就推荐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也从中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当然这也需要我不懈地努力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让他们体会数学阅读课的无限魅力。

东升二小孙杰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让我眼前一亮,仿佛为我推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让我领略到窗外的鸟语花香。

一直以来困惑复习课该怎样上才有效,孙老师这节复习课的四大板块让我获益匪浅,课前学生知识的思维导图梳理展示,是本节课的叩门砖,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便是走向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第二板块,孙老师的猜一猜:“五分之二”的引入环节,把学生引入有梯度知识整理的环节,以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探索与交流,努力将能力的形成建构在知识的梳理之上,学生们各抒己见,从各个知识点罗列整理,在讨论分享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第三板块,好题推荐,小老师的精彩表现让我震惊,文明有素的语言,有理有据的讲解,恰到好处的评价,积极主动的精彩发言都让我记忆深刻,这些都是我需要在课堂反思和努力的地方。

第四板块,你最喜欢本节课的哪个环节问题?让学生对本节复习课的知识点又重新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激活了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辩课,对我来说一个新鲜的认知,带着满满地好奇,我观看了两大团队的辩课环节,它并没有想象中的唇枪舌战,也没有谁输谁赢的一较高下,只是就本节课中数学的观点去讨论,提出质疑、辩析、解惑。我们观课者也从中获取自己想解惑的问题所在。

总之,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站在整体的高度去审视和梳理知识点,把知识连成线,结成网,使数学知识一体化,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这样数学课堂将变得简洁、流畅、丰富、自主、开放、高效。

5.大班数学活动:学习3的组成 篇五

1、教幼儿学习3的组成,知道将3分成两份,这两份有什么不同,正确认识分合式。

2、让幼儿学习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和合的过程,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活动准备:教具:

3个毽子 相关动物磁性教具

活动过程:

一、学习3的分合

一)学习3的第一组分合

演示:教师将手中的3个毽子,分给某某1个,某某两个。幼儿再把毽子还给老师。

提问:谁来把刚才的事按顺序说清楚?(请个别幼儿回答,再请幼儿集体讲述)

我们可以怎样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呢。引导幼儿得出答案3∧1、2;1、2∨3.

我们一起来讲讲这道分合式表示什么意思吧?(引导幼儿集体认读3的分合式“3可以分成1和 2;1和2合起来是3”)

二)学习3的第二组分合式

“3个毽子分给两位小朋友还可以怎样分呢?”(请幼儿回答,得出答案分给某某2个,某某1个)

“这样分与上次一样吗?”“谁会一边讲一边用分合式记录这件事呢?”(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记录,集体验证结果)

“我们大家一起把分合式读一遍吧。”(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起来是3)“现在,谁还愿意起来读一读这个分合式”。

二、进一步学习3的分合

1、刚才小朋友都很认真学本领,现在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出示小狗),小狗要请小朋友来帮它一个忙,今天它要请好朋友小猫和小猴到家里做客,它准备了三块饼干,它要把这些食物分到两个盘子里去,可以怎么分呢?请你把它们分到这两个盘子里,分好了一种后把结果记录到本子上。看看可以怎么分。

2、小狗还准备了2个橘子,也请你们帮它分给小猫和小猴吃,分好了用数字卡和分合号卡摆放分合式。三、结束部分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知道了3的分法,还学习了3的分合式。

6.初中数学教研活动学习体会 篇六

刘云霞

9月11号,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在青岛市第二实验中学组织的初中数学区域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主要听取了吴运伟、王瑞娟、胡耀东三位老师关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衔接的三个专题发言。本次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令我受益匪浅。

一、数学概念从描述到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中数学一些定义、定理继续延续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数学概念大多是描述性的,而高中数学的概念相对较为严谨。如: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到近现代数学的一些分支,比如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二、思维方法由类比模仿向理性层次迁跃

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习较好的同学刚进入高中时对数学学习产生障碍。很多同学感觉课堂能听懂,但是做题时已做就错,看题时没有思路,甚至不会做题。初中阶段,我们习惯于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在应用题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要求学生记公式,不注意配平方方法的理解,这种“一步到位”式的记忆,大大弱化了函数的图像语言功能。因此,初中学生比较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解题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三、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加大

初中相对来说课堂教学内容较少,定义一节、性质一节,判定一节,而高中可能集中在同一节,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要求学生上课高度集中,专心听讲,学会记笔记。初中时候,最好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和记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堂听课时三到:眼到、脑到、手到)

四、高中知识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性

初中知识系统性、连贯性较强,方便学生的记忆和学习,而高中知识分为:1集合与函数、基本初等函数。2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3算法初步、概率与统计.4三角函数与恒等变换、平面向量.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6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但又互相渗透,知识交错、信息量大,如何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审题,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信息迁移能力。

7.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七

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推行了很多年了,这期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和学科的考试息息相关的,因此,如何提升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大的讨论价值.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虽然能够听懂自己的讲解过程,答案也看得很明白,但是在独立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了.

一、对“会而不对”原因的分析

(一)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产生一种模糊的认识,没有明确“听懂”和“看懂”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且没有认识到在短时间内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这种模糊的认识让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常常是在肤浅地理解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之后就认为自己全面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这些学生是“看”数学题,但却不是“解”数学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应用了文科的感性解题方法,并没有用严谨的、富于逻辑性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并且仅仅是满足于解题思路的“妙不可言”,这是一种错误的练习思路[1].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因素,“填鸭式”的教师思路会让学生难以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准备了充分的讲解内容,搭配了华丽的语言,并且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思路,这是一种“炫耀式”的思路,学生在被迫接受的过程中,对教师宣读的解题技巧和数学知识听的“很懂”.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表演,造成了学生“会而不对”的问题.

二、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问题的有效策略

学生出现会而不对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心浮气躁、书写潦草、知识不足,认为数学题过于简单所以粗枝大叶,没有认真地解题.还可能是数学题的解题过程比较繁杂、并且自己又没有掌握有效的解法,所以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低效的解题思路下难以解出答案.笔者根据对高中生解题困难的调查,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路:

(一)指导学生生审好题目、规范工整地进行解题

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波利亚曾经总结过科学的解题步骤:明确题意、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总结解题过程.学生在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的发生.首先,学生要能够审准题目,保证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符合题目的真正意思.如果题目都理解错误那么就必然无法做对题.教师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学生的读题能力,比如可以告诉学生,在读题时可以用笔把关键的部分画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圈出关键词汇的过程同时具有动作和视觉的输入,两种信息的同时输入,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题目终重要信息的短时间记忆.比如,高中数学题中常常对于答案有正负的要求,学生如果在题目中画出“大于零”“小于零”等关键信息,就不会出现弄错答案正负数的情况.有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自己潦草,并且解题思路缺乏依据,这种解题风格往往是学生长期积累的坏习惯,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注意换行、对齐书写答案,学生如果能够工整地书写解题过程,就能够有效避免“会而不全”的问题.通过小技巧,学生可以轻松改善书写潦草和审题困难的问题[2].

(二)教会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及时纠错

罗增儒教授曾经说过:“检验解题过程也是提升解题能力、积累解题经验、锻炼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多数高中生都不会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这里所说的“回过头来”指的是检查解题过程,学生即使回头检查,也往往没有使用有效的检查思路,而是单纯地用自己的计算思路重新做一遍题.学生在检查中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正确的解题思路,例如,利用多解对照法,利用另外一种解题思路来验证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也可以应用逆向运算法来验证答案,学生通过应用多种演算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错误的发生,并且查出自己遗漏的部分,进而减少“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问题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验证方法.再比如,教师在课堂问答、日常检测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错误点进行及时的纠正,让学生明确自己思路错误的地方.对于看似困难,实际易错的数学问题,要适当地提示学生,让学生对这类问题加强分析,从而避免学生忽视了对这类问题的深入分析.

(三)指导学生使用错题本来记录自己的错误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整理自己的错题本.但是事实上,错题本可以有效减少“会而不对”现象的发生,其功效是数学教师的共识.高中生的解题错误存在普遍性,同时也具有独特性.比如许多学生会难以掌握平方公式的使用方法,但是有的学生并不会出现此类问题[3].错题本可以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常犯的错误,对自己进行个性化纠错,这样就能在解题中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积累错题的办法,并且让学生把积累错题当作每日的固定作业去完成.首先,对于看起来容易,但是总是出错的问题,学生要优先记录;其次,在记录错题的时候要标明错误的原因,指导错误发生在哪个解题环节,而后记录错误原因.利用正确的记录方式可以发挥出错题本的强大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生想要避免“会而不对的”问题,就需要加强对解题方法的领悟.同时教师也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会他们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高中生解题能力低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数学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数学教学.想要解决学生在解数学题中“会而不对”的问题,教师需要首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加深对数学解题教学的理解.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高中生在数学教师的充分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定能够乐学数学,学好数学.

摘要:高中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情况,这让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困扰,并且阻碍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思路的一知半解造成的.多数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求甚解,只是听懂了表面的知识,但是却没有看懂深层的思路.在课后缺乏必要的解题练习,所以缺乏相关解题经验.

关键词:高中数学,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越红.授人以渔勿施以鱼[J].数学通报,2015(21):68.

8.谈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篇八

【关键词】 数学;活动;知识

常用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与交流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两种主要活动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这一教学机制,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释放其灵性,绽放其智慧,使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活泼灵动,充满智慧与创造。那么怎么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呢,本人通过实践认为应做好下面几点。

一、让学生说在新知学习前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常常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材料为基础和支撑,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生长,延展、衍化,对熟悉的生活背景素材提炼、概括、升华,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材料,需要在新知学习前从学生已有的众多储备中适时、适度、准确、有效的子以激活与提取,这种激活与提取的一条简捷而有效的途径便是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话题,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实现。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前,让学生说说学过哪些与比有联系的知识,当学生说到“分数”与“除法”时,再让他们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性质,比也会有类似的性质吗?这样在奠定认知基础的同时设疑引探;又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前,让学生说说昨天的10时你在干什么。当学生说出“上课”和“睡觉”两个相互矛盾的答案时,再让学生说说产生矛盾的原因,并想方设法来加以区分,进而因势引探24时记时法。新知学习前的这类对话交流,是学生相互启发、激活已有储备的过程,这种激活来自学生本身,非教师的外在铺陈、孕伏,是学生新知学习基础的自然奠定与学力的“原生态”显现;也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生成新知教学资源的过程;更是教师洞察学生的学习准备,调整确定教学活动基调的过程。

二、让学生说在认知建构中

学生对新知识认知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他们各自的体验、感悟、思考,限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在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方面总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不足,需要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完善过程。这种完善过程中,学生的对话交流极为重要,而且不可或缺,必须通过说的形式来认知、建构,通过说的过程来修正、精确,完善。要设法让学生突出重点——说透彻,如计算教学中的算理与算法的阐述;突破准点——说明白,如角的度量操作中的“二合一看”,即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在的刻度,读出角的度数;围绕关键——说要领,如列方程解题时如何假设、如何找寻等量关系。还要设法让学生利用说来交流比较,提高认知与建构准确性;通过说来补充完善,提高认知与建构完整性;借助说来归类整理,提高认知与建构系统性;运用说来规范要求,提高认知与建构科学性。

三、让学生说在“反刍”内化时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认识、理解到掌握、运用,一般都必须经历“反刍”内化阶段,这一阶段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中,学生说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其他形式的练习,其思路,方法、过程与结果也应通过适当的对话交流来反馈与评价,这种交流与评价是促进“反刍”内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听懂、看懂的东西未必就已理解,理解但尚未掌握的也未必能够自如地表达交流,而能够表达交流和能对他人的表达进行评价的,一般都是理解得较为深刻的。因此,为促进学生对初学知识的“反刍”内化,教师要精心预设学生表达交流的活动方案,留足必要的时间,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做好表达交流前的准备,组织实施好表达交流活动。学生表达交流前的准备环节10分重要,其思维加工的过程既是对新知的自主再认,对已有认识重组、重构与系统整理,也是一种很好的“反刍”内化和思维历练;表达交流的过程,则是思维碰撞、共生共建认知和促进认知精确、完善,深化的过程。

四、让学生说在演绎实践后

在学生掌握了某些新的知识后,一般都要让他们通过经历实际运用的演绎过程来强化,深化认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实质是能动地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类化并与自己知识、经验储备中的相关内容建立联系,作出合乎一定逻辑的判断、推理的具体演绎过程。显然,对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不同的推理形式,会有不同的具体演绎过程甚至结果。不管其优劣、正确与否,都凝聚了他们各自的思考与探索,在演绎之后给子他们表达交流机会,显现思维的轨迹,表明历经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在判断正误、比较优劣,执果究因之中,便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效地启迪、帮助同伴,也将影响和改变同伴此后的思维与实践,甚至教师今后的教学思想,策略与教学行为、方式。

五、让学生说在课余生活间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与生活知识的数学化是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与方法。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设计富有生活性的数学话题,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在课余生活中進行对话交流。如教学“千米”之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设法用生活中的实例给同学或家长说明l千米究竟有多长(比如10个百米跑道的总长),以丰富和强化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教师还要善于拓展延伸课堂,在今天学好的基础上,以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话题引发学生课余辩论,为明天的学习生成资源。

9.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九

上海名师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是:名师的`表情丰富到位,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她们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热情,并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大胆的发言、探索。教师教学语言流畅生动、思路清晰、小结到位。教学活动步骤清楚,每个提问都是为了引导小朋友思考,探索、发现为目的和出发点,每个环节结束后教师都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教师用幽默的话语使课堂上充满欢笑。

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第一,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创意,让幼儿体会到学习源于生活,这样幼儿的兴趣才浓厚。第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使教学活动轻松、有气氛,幼儿态度积极、有激情,不但要教师选材好,准备充分,教具使用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激情,语言要贴切,易于与幼儿交流。第三,对数活动也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如开展数的教学活动应围绕科学性、规范性、基础性选材和设计等。

10.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十

一、说设计意图:

学习数的形成是这学期中班的重点和难点。《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我主要以情境和游戏来进行教学,幼儿感觉特别轻松,学得开心,玩得开心。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

1、学习8的形成,知道7添上1是8。

2、理解7和8之间多1少1的关系,理解8的实际意义。

3、培养幼儿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这三个目标。

根据目标我将这节活动的重点放在第一个目标上,难点在第二个目标上,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三、说活动准备:

我的活动准备只要有黑猫警长头饰、绒贴动物卡片、智慧盒、小老鼠卡片、音乐《黑猫警长》等。

我准备的黑猫警长头饰、绒贴动物卡片这些教具都是以幼儿熟悉和了解的动画片里的动物形象为主,卡片颜色鲜艳、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为在活动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提高幼儿的兴趣。

智慧盒和小老鼠卡片这是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是为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活动内容而服务的,也通过这些材料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为幼儿准备操作材料,还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情境法、演示法、引导法、游戏法、操作法、合作法等。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1、情境法:我在活动的新授部分中创设许多动画片里的动画明星们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的情境,引出出题内容。并在最后游戏《捉老鼠》的环节中,创设黑猫警长救助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来完成教学活动。

2、演示法:我通过出示绒贴动物卡片以及相应的数字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来学习8的形成。通过演示之后,我还运用了引导法、操作法、合作法等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7和8之间多1少1的关系和8的实际意义。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天性就爱好的,我抓住了这个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了《闯关游戏》和《捉老鼠》两个游戏,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习。

五、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中幼儿主要的操作是智慧盒和小老鼠卡片,通过这些操作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活动内容。

2、合作法:幼儿与黑猫警长之间的合作,我创设了一个黑猫警长求助的情境,让幼儿相互合作,帮黑猫警长捉老鼠,既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又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感。

六、说活动过程:

我的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幼儿操作——游戏这四个环节。

导入环节我选取了幼儿平时比较喜欢的手指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兴趣。

新授部分我主要是以演示为主,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卡通图片演示8的形成,让幼儿通过一起点数和根据我的操作演示来理解8的形成:7添上1就是8。

幼儿操作部分主要是智慧盒的操作,通过猫和鱼的棋子的操作来感知和理解7和8之间多1少1的关系。通过小猫多还是小鱼多?小鱼多,多几条?小猫少,少几只?请你们将小猫变得和小鱼一样多,该怎么做?还有什么办法吗?引出8比7多,多1。7比8少,少1。

游戏环节主要包括《闯关游戏》和《捉老鼠》这两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内容,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七、说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整体效果还不错,能够按照我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认为整节活动中幼儿的兴致还是比较浓厚的,幼儿可以跟着我的环节一步步思考和学习。

活动中好的方面:1、手指游戏的引入。手指游戏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之一,这个手指幼儿又刚好与所学相宜,总结和复习了之前数的形成,为新授内容打下基础。2、教具的选择比较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我选取的是幼儿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动画片里的动画明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游戏的融入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得到快乐。

11.丰富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亲近数学 篇十一

丰富日常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品尝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材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优美的语句,更没有动人的故事,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反差。即便是学生看到了自己数学学习的成功和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时,他们对数学也难以真正喜欢。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书本知识,要精心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近数学,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渐喜欢上数学。

每日一题,挑战自我,提高能力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数学学习富有个性,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大多数同学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喜欢在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我班开展了“每日一题”的挑战活动。每天早上,课代表都要到我那儿领取一道数学题,学生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思考完成,做出答案后就将答案交给课代表,课代表便在智多星表格中记上一颗智多星。每天放学前,我会请一位学生讲解一下当天的挑战题。每周周末我还要进行一次评比,评比出本周的挑战小明星,并为小明星颁发荣誉证书。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让一些学生品尝到了挑战成功的快乐,也让全体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周一评,树立榜样,激励进取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比任何说服教育都更具号召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容易激起学生追赶和比超的欲望。因此,我每周都要组织班里的学生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习惯养成等情况进行自评和他评,评选出五名“本周最佳表现者”。评比结果将作为学期末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单科进步生评比的重要依据之一。此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进取心,班里掀起了一股你追我赶的评比热潮。

每月一赛,拓宽视野,体验成功

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拓展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我班每月开展一次“数学擂台赛”活动,主持人由学生推选产生,题目由学生课后收集,形式分为必答题、抢答题、猜词秀、风险题四种类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4名同学参赛,最后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出优胜组。这个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舞台,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无尽乐趣与无穷奥妙,形成了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

丰富数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化数学

智力的发展不仅仅在课堂,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发展,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活动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使每一位同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的作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励他们更加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完六年级第一学期百分率的计算后,双休日的数学作业就可以让学生回去调查,计算出自家所在组的电脑、固定电话、电视、空调、冰箱的拥有率等等。再如,学生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银行调查各种利率,然后给自己的压岁钱设计出一种最佳存款方案。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师能把学生引出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使之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快乐。

丰富课外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我与家长闲聊时,大多数家长都反映子女节假日的生活是他们最担心,也最苦恼的事情,担心他们的安全,担心他们的学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安排好学生节假日的学习生活。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把我班的40名学生分成了五大组,每组选一名小组长,每周星期六的下午安排半天的集中活动时间,由家长负责接送,轮流到小组内的成员家中集中,由小组长负责安排活动的内容,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也可以完成一些课外作业,还可以合作制作一份数学小制作,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补补功课。我也会适时地到各个小组进行跟踪调查,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每周一我会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汇报上周六的集中学习情况。学生很乐意参加这样的小组学习,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以各种有意义的、学生乐意的学习活动为抓手组织教学,一定能营造一个“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的数学学习氛围。

12.开展数学活动促成自主学习 篇十二

2010年上海看世博, 我在中国馆那幅清明上河图前流连忘返, 当时仿佛感觉古人正穿越时空岁月缓缓走来, 甚至似乎还能听闻其声……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感触呢?一个字“动”!世间道理是否多如此?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否就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新课程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自主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

为倡导“自主学习”, 我在初中数学课堂尝试开展“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以期达成激趣、启思、致用的辩证统一,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开展数学活动, 先让教材活起来

十年寒窗、悬梁刺股等话都告诉人们读书不是件轻松事。我们也是有过亲身体验的。因此在课堂中注重设计、组织多彩的数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是教师的职责。

1. 数学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那样孩子们会觉得亲切、有趣、易懂。现行教材有的编的很简单, 只有一个例子或一个活动, 有些要紧内容它也只给个“读一读”“议一议”就要得出相关结论。但这客观让我们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可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等, 创设应情应景的数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探索、思考和发现数学知识。

2. 数学活动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常吃一道菜, 再好吃也会厌倦, 所以数学活动的形式要讲究灵活多变。讲故事、猜谜、辩论、做一做、折一折是常规方式。现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 不但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力, 还能动态展现数学概念及过程, 能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减轻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结。

二、开展数学活动, 让课堂活跃起来

课堂是师生学习活动的生态环境, 轻松快乐的环境, 可使学生更加自如、自主的学习。

1. 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能促进师生情感, 营造活跃课堂

一次上概率课, 我给孩子们讲故事:天热口燥, 我和英语、政治老师商量着买西瓜吃, 可太阳很烈, 谁也不愿出门, 最后决定抽签, 你们的英语老师突然很积极说:我来做签。等她做好后, 我第一个去抽—跑腿!政治老师第二个去—跑腿!于是我俩垂头丧气的去了, 回来后切瓜开吃, 正吃的欢畅淋漓, 英语老师却喷出了一口西瓜, 开始笑的前俯后仰。我俩很奇怪?齐声问:怎么啦?她还是一个劲笑。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问到:你们觉得她为啥笑得这样呢?孩子们被调起了好奇心!我接着问:大家觉得这次抽签公平吗?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好!有了学概论的气氛。突然有一学生说:“我知道了, 抽签的法子是公平的, 但签有问题, 英语老师做的签都是——跑腿。”我竖起大拇指笑着说:“你真聪明!”全班哗然大笑。在这种愉快气氛中我们开始讨论如何利用树状图和例表法验证此次抽签的公平性, 接着石头剪刀布等等啦。课就在这样兴高采烈的气氛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实验手册是我们数学活动的源泉

陶行知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能成为我们知识的有机部分。而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现行教材在每一章中都有安排数学活动, 特别地, 初一还配有一本实验手册。开展这些数学活动 (实验) 必能激起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实验手册中的算“24”、七巧板拼图, 多亲切熟悉的活动!孩子肯定喜欢!还有数字黑洞、钟表上的数学、等等都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不但能发展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智慧, 还能提高创新意识。我们要视实验手册为开展数学活动的源泉, 切切实实用好实验手册。

三、开展数学活动, 可以让学生“活跃”起来

Freudenthal说:数学学习如同学游泳, 骑自行车, 不经过亲身体验, 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1. 由直接给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体验过程、感悟方法

教学上的流行语:过程好了, 结果不会差。数学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原有经验为基础的, 又通常是从操作性活动开始的。“数学活动” (实验) 可以实现由直接给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实现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们让学生从实验设计操作中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经自己思考、同学讨论、老师引导, 接近或达到数学知识 (规律) 的附近, 数学活动的目标就是打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历经了活动过程的数学知识才真正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 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 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

流行语还有下半句:学生主动了, 结果会更好。数学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把实践的过程、自己在实践中的想法、依据、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 通过说, 生生之间互相启示、相互融合, 找到许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古话: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 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 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 那将会产生新的、更为丰富的思想。教材中数学活动 (实验) 一方面注重实测与直观, 同时也注重探究性和发展性。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实现“可视化”, 并从中获得数、形的观念, 在此基础上, 适度抽象, 然后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再创造”过程, 进而体会到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

数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而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探究创造过程。

教育家Jaspers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 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摘要:本文从数学活动可以“活跃”教材, “活跃”课堂、“活跃”学生这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上一篇: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摘抄下一篇:流行的近反义词是什么如何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