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2024-06-25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精选8篇)

1.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篇一

信阳市平桥区肖店乡

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杜天翔王恩愿

平桥区肖店乡以“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高品味的配套设施”建设占地10亩的居家养老中心一座,并积极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破解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的难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得到社会赞扬。

一是在“服务中心”建设风格上突显古朴典雅。采用厅院式部局,花园式设计,在建筑风格上尽量回归田园、古朴而不失典雅。长廊宽阔,踏步平缓,配以木质长椅做扶栏;厅院四周有花圃环绕,植入花草及名贵观赏林木;院内空间宽阔,室内采光效果好,充分体现“服务中心”建筑“以老人为本”的情怀,进入院内便有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同时建筑所需材料均使用环保节能材料,隔热隔音效果好,保证老人住的安心。

二是在“服务中心”选址上既便利又安静。肖店乡严格以“敬老、爱老、便老”为原则,在选址上注意“道路交通相对方便、周边环境相对安静,卫生服务优质快捷”。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在离肖店街不足一公里的齐营村村部附近,前与乡级公路相近,左邻村级卫生室。既方便交通、采购和医疗等,又环境相对安静,保证老人住的舒心。

三是在“服务中心”配套设施上注重品味。该中心以高/

5品味的配套设施,彰显肖店乡党委、政府“尊老、敬老”的爱心。该服务中心设有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洗衣房、健身房、图书阅览室、餐厅、厨房,既有标准单间,又有两人两居一厅标准套间,四人两居一厅标准套间。其中休闲娱乐中心有麻将、棋牌等10余套;图书阅览室有各类图书1000多册,各种期刊报纸10多种;每个标准间除配备有燃气灶、抽油烟机、电磁炉、卫生间、实木衣柜、液晶电视、太阳能设备及空调外,还在每个房间、大厅及走廊设有火警和应急呼叫系统,以备老人应急呼叫服务人员之需。

为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生机和活力,肖店乡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既要保证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居家服务中心职能,又要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以可持续发展,破解居家养老公共服务的难题。肖店乡通过中心的试运行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新途径,在服务上求创新重细节,创新出一种以居家养老中心为平台,以社会服务为依托,可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有偿或无偿集中入住服务以及老人集中娱乐服务相结合的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确保全乡老人享受到“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一是为老人提供家政上门服务,形成服务中心、专职社会工作者和各村民组爱心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人服务网络。即乡政府招聘社会工作者并在全乡每个村民组选聘爱心志愿者。服务中心可根据服务网络掌握全乡老人的基本情况,并直接或间接提供相应服务,主要是家庭保洁、维修等家政服

务,洗衣、做饭、代购等生活照料等服务;陪护、谈心交流等精神慰藉服务;法律咨询、老人维权等司法服务。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做到,服务有记录,服务对象有反馈,以便“服务中心”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提供有偿和无偿两种类型的集中入住式服务。对五保老人、计生家庭老人和军烈属,中心将定期轮流把他们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疗养式暂住、享受,让老人切实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于社会空巢老人,可通过自身或家属对中心提出申请,中心批准后老人可享受日托式有偿服务。根据当地生活条件,每位老人只需交900元/月,便可享受到五星级宾馆式的全程服务。通过为部分老人提供有偿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部分运转费用压力,为“服务中心”可持续运行提供了出路。

三是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成全乡老人的集中娱乐服务平台。肖店乡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娱乐室、阅览室为依托,为全乡老人提供交流和娱乐的平台,真正实现老有所乐。全乡老人既可以免费到居家养老活动中心活动室自主活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刊、杂志等,又可以定期享受或学习到说评书、唱小调、捏泥塑、剪纸等老人喜爱的肖店乡本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内容。老人们在娱乐室边享受中心护理员的全程免费服务,边享受各种文娱大餐,促进了老人们各睦共处,其乐融融。

四是在服务细节上做工作,力促老人满意社会放心。为

了保证“服务中心”健康运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协调督导民政所、劳保所、派出所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组建了一支坚持“情同亲生、奉若父母、亲情呵护,爱心相伴,为老服务、无怨无悔、恪守敬老之责,心怀爱老之事”的社会工作者和护理员队伍。制定了包括居家养老中心人员工作职责、工作制度、老人守则等,并建立完善居家养老个人健康档案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障。安装了一套应急呼叫系统,系统终端按钮遍布居家老家中心每个床位、每个大厅和走廊,以备老人应急之需,切实保证服务质量与效率;架设了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对中心内外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并与乡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和派出所的安保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一方面方便值班人员随时掌握中心人老人动态,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心安全保卫。

目前,肖店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努力探索为社会老人提供家政式上门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集中入住式服务、和为全体老年人提供集中娱乐活动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力求把中心打造成“品味高雅的精神家园、关系融洽的温謦家园、舒适祥和的美丽家园”。

该中心从2012年6月1日投入运行以来,已集中入住老人16人,已有一名社会工作者,6名护理员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另外又在全乡各村组选聘一名爱心自愿者,共138人,建档服务2957位人/次,目前“中心”运行良好,广受社会

各界一致好评。

2.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篇二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指出, 截至2012年底,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 94亿, 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 2013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 8% , 据预测, 到“十二五”期末, 老年人口将达到2. 21亿, 平均每年增加860万。按照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2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747. 99万人, 比重7. 06% 。按照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 和65岁及以人口比重超过7% 的国际通用标准, 显然, 当前广东省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家庭结构的急剧变化,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老年人群体权益保障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以及新问题。为应对全国性的老龄化问题, 人社部提出中国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并开展养老床位轮候制征求意见。而在农村养老服务方面,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广东省于2005年出台《广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明确要求当地人民政府为农村三无老年人提供五保供养; 为加强农村养老保障, 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发布《广东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 明确规定了农村养老金的缴费和待遇调整机制; 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提供生活服务优待, 2013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广东省老年人优待办法》, 该办法将农村“五保”老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但以上办法仅仅将农村老年人作为附属提在文件内, 忽略了农村老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忽视了农村老年人的需求, 大部分停留在对城镇老人的关注上, 如精神文化交通等方面。在我国, 农村老年人口不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占据多数, 根据人口发展规律, 预计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均会高于城镇。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 数量巨大却在二元经济中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并未纳入与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范畴, 使得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57年, 德国率先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 将农民养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随后各国农村养老体制逐步建立。21世纪以来,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 发展中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迅速增加。而中国同样具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

养老需求对外界而言即养老内容, 因此前人研究多将其与养老内容相联系。国外将养老需求的界定归结为“3M”: 一是Money ( 钱) , 即物质需求或曰经济保障; 二是Medical ( 医疗保障) , 也叫医疗保险; 三是Mental ( 精神需要) , 包括精神慰藉、心理满足等。素有“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其著作《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 关服务》中指出, 老人 ( 即超出工作年龄的退休人员) 的保障需求有三种: 医疗、丧葬补助金、退休养老金或工伤养老金。

在国内, 既有研究大部分都将养老内容界定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 而将医疗费用和护理分别包括在经济和照料中, 没有将医疗保障单独列出 ( 穆光宗1998, 邬沧萍1998, 陈功2003, 杨善华2004, 梁鸿2008) 。如周伟文将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分为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及文化生活需求四个方面; 卢名华指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包括基本生活需求 ( 吃、穿、住) , 生活照料与医疗需求, 精神慰藉与文化娱乐需求。

在广东, 农村人口老龄化表现出的特点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老化地区差异格局发生变化。农村老年人生活与养老保障的现状可归结为农村老年人生活大多数由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独居老人数量增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老 有所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四个方面。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 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日趋弱化, 使得传统、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3年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 提出的养老原则就是“以居家为基础”, 明确老人在家中养老, 同时明确家人及亲属担负主要赡养义务。我国养老服务主体已经发生转换并且养老模式也不太适应现实情况的需要。大连大学副教授刘英侠撰文探讨该问题时指出, 在改革开放前, “在农村, 主要由政府和集体合力为急需帮助的五保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其他农村居民主要靠家庭实现养老”。改革开放后, 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和企业以及各种组织共同完成养老服务。尽管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 但目前家庭养老依然是主流的养老方式。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福利经济、政府经济等学科知识,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一些农村地区的改革试点为例证, 对建立养老保障事宜进行调研, 从中了解农村养老现状, 并找出农村老人真实的养老需求, 并通过对广东一些地区农村养老服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构建出适合广东的农村养老服务框架体系。

三、养老服务实证分析

( 一) 实证调查情况概述

针对“广东省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主题, 根据现行的制度、政策规定及已有文献资料, 此次农村养老需求问卷设置了被访者问题和访谈员问题两大块。被访者问题包括基本信息和被访者的的认知以及意愿客观、主观态度两类题项; 主观态度包括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参加意愿和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选择三方面内容。访谈员问题共设5道题, 内容包括被访者的性别、住房类型、自理能力、家居环境以及家庭周围环境5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分析数据是通过给湛江市、佛山市等6个地县级市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放、收集问卷后统计所得。

本研究旨在分析广东省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调研活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辅助访谈调查两个方法收集数据, 调研的样本选取主要选择了滚雪球法。此外,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对农村养老的现状以及农村老人现实问题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养老需求进行深入探索。

( 二) 调查数据分析

1. 个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被访者中男女比例各为52. 2% 和47. 8% , 年龄在50—60岁的被访者最多, 占被访者总数的51. 5% ; 60—70岁、70—80岁以及80岁以上的被访者人数依次递减。年龄集中在50到60岁之间的被访者与年龄在60岁以上的被访者的数量相差不大, 而50到60岁的被访者是即将进入养老阶段的中老年人, 60岁以上的则是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 这样的比例有利于比较两个人群之间的养老观念及需求。在文化程度方面, 学历为初中、小学及以下的被访者比例为87. 3% ; 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比例依次递减, 可见农村受访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

2. 家庭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 其家庭月均收入主要集中在1300元及以下和1300 ~ 3000元, 共占调查总数78. 4% 。从被调查者的收入来源来看, 自己工作、子女资助是居民的主要收入形式, 并且所占比例依次递减, 分别为43. 4% 、25. 0% , 而且由年龄与收入来源的交叉表分析可知, 50 ~ 60岁的被访谈者占大多数, 其收入来源多为自己工作, 构成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支出方面, 饮食、医疗和服装是广东省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去向, 所占比例分别为50. 0% 、19. 0% 、15. 3% 。综合可见, 目前广东省农村整体经济收入及消费水平偏低。

3.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

a. 生存需求

生存上的需求是每一个存在的个体人维持自身能够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在被调查对象家庭月均收入梯度中, 饮食要求为“能解决温饱即可”这一程度所占各个梯度中的百分比均为最高, 在收入为6000元以下各梯度中均超过60% , 而家庭月均收入在“6000元及以上”水平时, 这一程度的饮食要求虽然也占到最高比率, 但比重明显偏低。因此, 从样本的统计量观察得知, 随着家庭月均收入的增加, 统计个体对饮食最低要求也发生变化, 具体表现为, 收入越高, 个体越趋向于要求食物质量, 而收入较低的家庭则趋向于食物数量。在对于“服装的重视方面”, 在各个收入梯度, 都趋向于重视“舒适度”, 且随着家庭月均收入的增加, “价格”因素在所重视的比例中越来越低。

b.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每个个体要求保障自身的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的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等一系列涉及安全方面的需要。在支出结构中, 19. 0% 的被调查者的经济支出主要用于“医疗”, 因此在被调查者群体中, 有较大的一部分群体将需求的层次焦点定于安全需求, “看病贵、看病难”依然是政府以及社会的重点。而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统计中, 有91. 0% 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满意及以上程度, 老年人对居住的环境并无过多要求。对于外在环境改变方面, 有22. 4% 的被调者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治安, 21. 6% 选择交通, 这一系列的数据都揭示了安全需求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此重点之中, 治安处于突出的地位。

c. 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分析, 这一层次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 二是归属的需要。统计显示, 老人希望在外工作的子女“至少一个月回家一次”、“至少半年回家一次”和“至少一年回家一次”所占比例依次递减, 而较少被调查者选择“半个月一次”和“一周一次”, 这从侧面契合了当下社会发展, 劳动者需要出外工作的现状。大多数老人寄希望于在外工作的子女经常回家看看。在赡养方式上, 由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分析得到, 有超过一半的老人希望子女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这一数据既是缘于人本身的情感趋向, 也是由于人本身的归属需要, 老人希望子女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d. 尊重需求

处于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希望自己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支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两个方面, 分别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统计调查结果显示, 来自子女、亲友、邻居的尊重均是老年人所重视的, 重视程度依次递减。在调查样本的范围内, 老年人注重熟人社会群体的支持, 尤其是子女的支持, 这也是尊重需求层次中外部尊重方面的体现。而熟人的支持可有利于满足自身在社会中受尊重的需求。在参与家庭重大决策的意愿方面, 超过80% 的老年人都有意愿参与, 可见老年人仍然比较重视自身在家庭内部的份量地位。在老年人尊重需求的层次分析中, 无论是满足内部尊重, 还是满足外部尊重, 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寻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 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发生变化甚至瓦解, 在此基础上, 老年人只能够去寻求子女、亲友以及邻居等等熟人群体的支持, 以期重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而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或重建也同时反促进尊重需求的满足。

e. 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指个体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在本调查研究中试图通过老年人平时主要参与的活动来分析老年人在此需求层次的表现, 统计结果显示, 在老年人平时主要活动是与他人聊天、一个人在家, 所占比例分别为43. 8% 、30. 9% 。由此可见, 农村老年人在传统以读书、学习技能为主要方式进行自我实现的方面表现较为不明显, 而大多选择与人聊天、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是休息等休闲方式。另外, 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与老年人平时参与的主要活动有很大的联系, 尤其在“读书”活动中, 随着被调查者文化程度的提高, 以读书作为平时主要参与活动的个体在各个文化程度群体内越来越高, 学历在大学及以上者这一比例就已经超过50% 。

( 三) 提出问题

1.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欠缺

由于中国长久以来家庭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 使得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依旧盛行。同时,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 导致家庭规模减小, 劳动者几乎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孩子身上, 到晚年时也渴望得到孩子的陪伴。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 部分务工者甚至从此定居城市。但由于城市生活成本增加, 很难实现举家迁移, 在数据分析中也可发现, 虽然老人对子女回家次数的要求降低, 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愿望却很强烈。这一矛盾使得长期以来的养老模式与现实生活产生冲突, 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 农村老人对养老政策不了解

据调查结果显示, 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对养老政策一点也不了解, 这就会影响到他们对养老方式和行为的选择结果, 更不利于养老保障政策的正确制定, 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明显。老人对养老需求的选择只是从其自身角度出发, 若其对养老政策缺乏认知, 从政府角度出发制定并较好的实施合理的措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3. 满足需求存在的障碍

a. 经济因素制约

从分析可知, 无论是从区域发展角度还是个人家庭收入水平出发, 经济对各层次的需求都存在显著的影响, 尤其是影响到诸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低层次需求。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仍停留在低层次需求上, 从数据变化角度也可以发现,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老人生活质量也相应提升, 对诸如饮食、服装、住房环境的要求也在提升, 相应的需求底线也在上升。因此对于一般养老需求的实现, 由于收入分配等问题, 经济条件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层次。

b. 公共服务不完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休闲活动便是与他人聊天或者在家看电视, 涉及到会使用运动器材的活动则非常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缺乏公共娱乐设备, 即使在某些活动中会用到器材, 也都是由村民个人提供, 这就严重影响到老年人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 医疗救助既是农村老年人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 也是老年人最渴望得到帮助的一方面。但针对农村老年人开展的各项医疗服务项目仍旧十分匮乏, 这也是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的一个表现方面。

四、对策建议

当前, 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模式既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也不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而且农村老年人的统计结果倾向于居家养老, 这与通常所倡导的社区养老方式有些出入, 但这是建立在农村与城镇生活环境在现阶段的不同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 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需要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 一) 政府部门

在进行养老保障方面, 我国仍是以政府主导为主。不论是经济上的支持, 还是公共设施服务的提供, 能全面落到实处的只有政府。研究显示的居家养老模式需要家庭支持, 而在政府层面则突出表现为税收支持, 分类分层的税收政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居家养老的某些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顺利实施对保证社会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 减少老年人对养老的顾虑。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减少老年人对养老的担忧, 帮助其实现安全需求。与此同时, 虽然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模式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但政府也要同时支持机构养老, 做好土地规划工作、床位安排工作等。逐步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 继续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 及时调整奖励扶助金, 合理规划养老金分配, 调节收入分配制度, 增加农村家庭收入, 使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得到合理满足,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的实施; 把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政府可鼓励社会力量到农村投资建设养老院, 引入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加大老年活动设施的建设力度, 丰富老年日常的活动项目。各县级、乡村应定期了解老年人想法, 根据其具体需求对养老保障政策作出适当调整。

( 二) 社会力量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的养老事业, 结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将无偿服务、抵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 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 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顺利实施, 以解决社会面临的人口问题。推动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向前发展, 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调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 编织内生性支持网络, 老年人最终的幸福来源于社会支持, 要大力发展民间公益性组织。同时也要推动老年人社区服务, 鼓励志愿服务。同时引入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居家养老所依托的社区服务可能需要政府购买的形式来实现, 因此引入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养老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并切实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需求的满足。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对政府在养老方面的落实状况进行有效监督, 保证各项养老制度顺利开展。对政府工作不曾涉及到的方面进行补偿完善。可定期对空巢家庭老人进行探访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其精神需求。

( 三) 家庭

以家庭为核心, 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阶段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 同时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问题, 但由于传统养老观念依然存在, 儿女在老人的养老过程中, 无论是从现实还是精神上, 对养老过程的有效进行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核心地位作用, 形成以家庭为主导、政府社会协同发展的养老路径。具体可以鼓励子女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遇到重大节日陪伴父母等。家庭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场所, 虽然政府、社会各界能够为老人提供有形的物质帮助, 但是老人的幸福最终离不开子女对老人的关爱, 来自家人的关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够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第十条.

[2]广东省老年人优待办法获审议通过.http://news.zh51home.com/articalshow.aspx?aid=115423.2013-12-05.

[3]封铁英, 戴超.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意愿与模式选择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10, (6) .

[4]金燕颖, 刘英侠.中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 2013, (23) .

[5]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91230_76253.htm2009-12-30.

[6]刘英侠.我国养老服务主体转换和养老模式趋向[N].大连日报.2013-7-10.

[7]林宝.完善养老制度, 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N].人民日报.2013-7-30.

[8]袁春瑛, 薛兴利, 范毅.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6) .

3.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篇三

【关键词】家庭养老;养老社区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挣钱养家,致使农村留守老人日渐增多,他们的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仍是主要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农村缺乏必须的养老资源,因此探索农村的养老服务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省份。

一、河南省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

1、家庭养老目前仍是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

在农村,由于农民多数还是以种地为生,长年繁重的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操持农活的能力,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大多农村老年人还是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我们调查发现,在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新乡市长垣县魏庄镇,平顶山郏县茨芭镇,商丘市夏邑县城关镇等地,90%以上的家庭仍然选择家庭养老模式。

我省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纷纷外出打工,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使得留守老人逐渐增多,空间的距离使得传统的家庭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牢靠。即使是多子女家庭,大家也都想着出去挣钱,不再守在父母身边,轮流养老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谁也不愿意为了赡养老人而放弃出去挣钱的机会,经常出现一些因为赡养老人问题出现的家庭矛盾纠纷。

农村的留守老人需要护理和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相当大比重。老年人群对长期性和专业性的护理服务产生了需求,而这些服务都是家庭成员照顾力所不及、无法胜任的。因此,家庭养老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亟需社会化养老来补充。

2、养老社区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农村还很薄弱。

养老社区是指集中建立的老年宜居社区,在社区中以居家养老的形式居住,但享有社区中的养老配套服务,如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社区养老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

河南省的广大农村地区,养老社区主要还是敬老院,但敬老院床位比重较大、基础设施简陋,养老服务项目、内容及服务形式都比较单一。养老护理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缺乏,现有的从业人员仍然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务工人员、下岗失业的妇女,这些人普遍学历低,没经过专业的培训,许多护理人员没有上岗证,难以给予老年人专业的护理,更不用说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

在农村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农村的大多数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所以我省农村的养老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对我省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的减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建立“农村养老三级帮扶体系”。

所谓 “农村养老三级帮扶体系”就是通过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第一级农村养老帮扶机制是政府部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或者是农村养老的帮扶政策来减轻农村养老的负担,这是体系的核心;第二级农村养老帮扶机制是社会中的企业或者是慈善机构进行帮扶,这也是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有力保证;第三级农村养老帮扶机制是各个农村家庭儿女应该怎么做,老人自身应该如何,这是农村养老的具体落实。三级农村养老帮扶体系缺一不可,相互补充,互为依存。

1、一级农村养老帮扶机制——政府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养老福利政策向农村倾斜。

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要充分结合我省老龄工作实际,尤其是要结合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研究制定出符合我省省情的老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促和谐,要突出以老年人为本促和谐这个理念,更要突出以农村老年人为本,促和谐这个观念。不断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维护老年人的生活权益提供制度保障。我省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窄,据有关方面统计,覆盖面还不到总劳动人口的20%。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农村老年人还处于社会化和共济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没有获得社会化养老的支持,为维护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提供养老制度保障。我省的养老保障制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村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

2、二级农村养老帮扶机制——通过社会的力量,老龄企业的建立满足老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传播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敬老爱老意识。将敬老、养老、助老宣传教育与各项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评选表彰“敬老好儿女,好媳妇,孝星”等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先进典型,抨击歧视虐待老人的不良现象,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积极发展福利型社区养老模式,要让老人们在福利院不光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还能老有所为,通过以敬老院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自给有余,既提高了生活水平又减轻了贫困家庭的压力。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竭力创造“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贡献余热走出单纯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模式,从而让老人们感到奋发有为,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3、三级农村养老帮扶机制——老人的子女应该如何履行义务,老人自身应发挥自身的余热。

2014年10月底,有则关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新闻为人们口口相传,慨叹不已。陈先生,嘉兴人,家住嘉兴市南湖区菱香坊小区,不过陈先生长期在上海工作,嘉兴的老家里只有年老的父母。三个礼拜前,陈先生发现打回家的电话无人接听,一时还没放在心上。之后一段时间,陈先生屡次打电话回家,但是依然无人接听。担心出事,陈先生在前天夜里8点多赶了回去,没想到推开门后就闻到了一股恶臭,父母一个趴在地上,一个躺在床上。我想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痛的了,为什么不能给老人一个安享的晚年呢?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使老人被送入养老院,其子女也应该与社区人员一起制定照顾父母的方案,委托社区提供相关医疗及家政服务,并承担相应的费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常回家看看”成为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行动。针对农村养老问题更多的是农村子女的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养低法律意识淡薄,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不够深入,不懂得感恩和孝道,所以需要对农村子女进行再教育,学到最为子女我们应如何孝顺老人。

参考文献:

[1]吕红平.论家庭养老[J].老龄问题研究,1997(10)

[2]邓颖,李宁秀,刘朝杰等.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6)

[3]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4]宋春玲.“官督民办”: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趋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6)

4.积极探索农村健康养老服务新机制 篇四

积极探索转变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阵地、队伍的职能、职责,建立全新的农村健康养老服务新机制。2018年初,我市确定靖西市,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乡镇为全市创新建立农村健康养老服务管理新机制试点单位。

1.建立健康养老服务管理队伍:一是转变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的职能,增加具体负责本乡镇健康养老服务管理工作职能,加挂一块“xx乡(镇)健康养老服务管理中心”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公模式,作为乡级人民政府主管健康养老事务的机构;二是设立村级健康养老指导员,由村计生专干兼任,具体负责本村老人的健康养老管理与服务指导;三是设立村民小组健康养老信息员,由村民小组人口管理员兼任,具体负责本小组老人的联系和健康养老信息的上报工作。

2.建立健康养老服务管理网络:一是设立乡级健康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后,因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所的技术服务职能划归乡级卫生院,所以,我们将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空闲的业务用房整合成乡级健康养老服务管理中心,为本乡镇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生活扶助、心理慰藉、文体娱乐和养生知识咨询等服务。二是设立村级老人乐园。将日趁淡化的村级的计划生育幸福家园整合改造成为村级老人乐园,为本村老人提供托老、日间照料、心理慰藉、文体娱乐等服务。

3.建立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卫生12320和民政12349公益服务热线,在县(市、区)、乡镇和村(社区)建立健康养老服务热线,确定专职人员,整合乡镇和村(社区)各类服务资源,融合打造集健康咨询、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互联网+”

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医养服务。

5.大力推进屏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 篇五

今天的中国,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看起来浪漫,却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扰。屏山作为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到全县人口总数的87.7%,养老保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加上农村经济社会欠发达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障压力日趋凸显。为切实化解银发浪潮带来的冲击,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笔者提出以下粗略见解以供参考。

一、屏山农村养老基本现状

据统计,2010年末,屏山总人口30.71万人,农业人口26.93万人,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户籍人口)37000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74%。有96626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占农村总人口的36%;1145人享受农村五保政策,集中供养率达到58%;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4938人参保,参保率9.3%。屏山农村养老集中体现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

二、当前屏山农村养老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我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镇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中青年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从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比重,且农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从上世纪70、80年代,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这30年中,农村家庭的结构逐渐发生改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得到一定控制,致使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这在养老上就表现为赡养系数大大提高,家庭成员面临的赡养风险不能分散,子女的人均养老负担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子女面对年老的父母负担明显加重。

(三)社会变迁给家庭养老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大部分农村变成了一个流动的村庄,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这不但使得对老龄人群照料资源明显匮乏,同时逐渐造成代际隔阂,进而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基础。同时,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传统孝文化日渐淡化,没有制度的约束,家庭养老传统美德很易遭到破坏。老年人获得的生活照料不够,精神慰藉缺乏,家庭关系不融洽等,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空巢”家庭增多,老年丧偶者所占比例较大,老年人独居现象流行,从而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加上农村家庭关系较之城市更为复杂,农村家庭一般子女较多,家庭养老往往会出现相互推诿,一旦由于家庭关系不融洽而引发家庭纠纷,老年人往往就会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积谷防饥、养儿防老” 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冲击。

(四)土地的保障作用正在削弱。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及农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受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薄弱,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生产经营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依靠土地养老已不再保险。

三、大力推进屏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巩固家庭养老基础。能否解决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克服其不足,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完善家庭养老制度。

1.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养老首先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而经济的发展是实现这一需求的必要基础。在家庭养老仍将继续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为家庭养老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

2.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孝文化,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大潮和不良文化的影响下,这一传统美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沦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养老的思想文化氛围。一是重视传统道德、孝文化教育,利用各种渠道,形成一种浓厚的宣传氛围。二是开展以知恩、感恩、报恩和尊老、养老、爱老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宣传先进模范事迹,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利用大众传媒,加大对孝文化的关注力度,通过定期评选“孝子”等活动,使传统的“孝文化”在新时期得以发扬光大,促使群众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建立健全政策和制度,维护家庭养老的地位。我国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家,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可靠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当前养老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应通过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维护家庭养老的地位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真正实现定型发展。

4.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力。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在推动我县农村社会发展和改革中,应结合老年人的特性,在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老年人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工作。可利用老年人经验丰富、社会威望高等特点,指导和帮助农村老年人组建“老年人协会”,让老年人以集体形式参加农村公共事务,解决棘手问题,同时让老年人感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稳步推进新农保,实现农村养老不犯愁。新农保制度的推进,对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完善我县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科学制定政策,为新农保试点提供好政策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保障,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这种多渠道的筹资模式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激发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而且“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有一定的弹性,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因此,应结合全县实际,吸取周边地区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定参保对象、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保障水平等,制定好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及实施细则,逐步建立筹资和待遇标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实际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强化宣传动员,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受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对社保政策不够关注或尚存疑虑。加上部分农民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认为生、老、病、死有子女管,主动参保意识不强。为此,应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和现实意义,使新农保政策深入农村、家喻户晓,让广大群众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切实解决农民养老后顾之忧。

3.加大地方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服务能力。一是加大地方公共财政投入,减轻农民投入压力,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提高参保率。二是加强基层工作平台建设。对乡镇、村级建立有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乡镇有机构、村级有专人、覆盖无死角的参保网络。三是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科学设置参保、缴费、申领、审核、发放等流程,提供政策咨询、参保登记、待遇享受等一条龙服务。四是加强业务操作规范建设。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特点,统一规范各类表、证的设计管理。五是加大便民服务建设。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作用,以服务来促动新农保工作。六是加强资金监管,切实发挥新农保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三)公办养老与民办养老并举,拓展保障服务渠道。当前,屏山养老机构仍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由于受资金、土地、税费等相关政策以及养老公益性的影响,尚未实质开始发展。为应对我县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特别是农村人口养老保障能力薄弱的问题,应坚持公办养老与民办养老并举,实行分线保障,切实增强保障服务能力。

1.加大公办养老投入,保障农村特殊人群养老。对农村“五保”老人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供养问题,积极探索集中供养新模式,以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为主,加大筹资力度,增加供养保障能力。一是对托老在亲朋眷故家中的农村“五保”老人,尽量纳入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二是积极探索 “以副养院”的经营模式,抽调懂技术、会管理、身体好的人员种植蔬菜和养殖畜禽,以供给和补充老年服务中心日常生活所需,确保老人的物质生活质量。三是创新管理方式,科学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养老的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先培训后上岗,严格实行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每名工作人员都能真心实意地理解老人、关爱老人、照顾老人;在老人中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成员,实行在院老人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通过定期评价养老服务质量,征询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评比老年人最满意的护理员活动,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机构,多管齐下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对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鼓励进入民办养老机构,缓解公办养老机构压力。一是大力推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通过建设资金补贴、公建民营、税费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优惠扶持措施,积极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培育提供多种服务方式和不同收费标准的服务供给主体。二是建立连锁集团发挥品牌效应。支持社会经济效益好、社会认可度高、具有规范标准管理的养老机构走集团化道路,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全面提升全县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举办养老机构。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办公楼、厂房、农场等,采取公办、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建设一批养老服务机构。

6.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11 篇六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且程度还在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社会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有效提升全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确保他们安度晚年,近日,我局对全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区共566个行政村,46个居委会,目前全区总人口916386人,60岁以上老人已达141765人,占全区总人口16%。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现已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6家,床位3475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1家、民办养老机构15家,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达到24张。但是,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全区老年人口的1.3%。

与先进地区相比,养老机构仍处于低水平运转,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管理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多数养老机构举步维艰。一方面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较多;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机构因服务管理水平偏低而不能吸引众多老年人入住。2011年兴办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由于缺少财政奖金的支持,基础设施不足,兴办的服务项目较少,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餐饮等长期照料服务。

以上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反映出: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在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用地、资源整合方面,缺乏更有利的支持。二是缺乏资金支持,虽然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制定了一些资金奖补政策,但标准较低,且不能一次性到位,特别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兴建高端示范性养老机构,不能对社会办养老事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管理,服务人员技能偏低,专业服务人员极度匮乏,服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造成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以上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和制约我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方向,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已不能适应现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要大力加强政府主导,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全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设立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管全区老年服务事业,在街道(乡镇)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监管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步伐,完善基层养老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快捷高效的养老服务。二是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或缺少家庭照顾等确需机构养老的老人,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实现机构养老。对有一定自理能力的中高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除提供一定项目的上门服务以外,可依托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白天在服务站接受护理和康复服务,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益于身心。对剩下的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以自我养老为主,可依托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实现老人之间的互助服务。对孤寡、残疾、特困等特殊老年群体,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原则,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倡导多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一是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资本投入,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养老服务经济实体。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面向市场,创新养老服务理念,拓宽服务形式和内容,根据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支付能力和服务需求,设定不同层次的服务和收费标准,让不同需求的老人都可以享有相应的社会服务与保障,逐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走向产业化。

(二)、加大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补助标准。区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对民办自建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一次性补贴应不少于2000元,对租赁的每张床位补贴应不少于500元;对已经接收老年人入住的,每年给予每个床位不少于1200元的运营补贴。二是给予街道(乡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补贴。凡具备日间照料、就餐、送餐等功能的街道(乡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分别一次性给予不少于1万元的建设补贴。同时,每年应给予不少于5000元的运营补贴。三是抓好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

养老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的,对其培训费给予补助。四是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为低保家庭中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以定额补贴的形式购买养老服务。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应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民办养老机构,用于支付其生活、医疗、照料服务等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三)、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一是规范管理。及时完善养老机构基础台帐,设定行业准入门槛,制订行业规范,在消防、食品、医疗、物价、维权等方面强化监管。对应由政府埋单的、低价享受政府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自掏腰包养老的老人,要制订详细的准入标准。制订养老服务指导意见,并组织督查考核。通过试点,摸索制订养老服务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和价格,推进全区养老服务行业规范管理。二是提升质量。对养老、养生及养病服务进行一体化思考,逐步扩大养老服务的内涵,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遵循“无障碍”原则,根据老人身心特点设计生活设施,于细微处尽显人性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对目前在岗的养老机构专兼职护理人员,由政府出资,民政、人事劳动等部门共同进行岗位培训;为“4050”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开展养老护理服

务初级资格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由政府购岗,吸引大中专毕业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年纪较轻、身体好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时间银行”、“楼道结对”等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有效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7.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篇七

1 重庆市农村养老服务现存问题梳理

1.1“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养老压力大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年轻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逐渐下降的同时,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1982年维也纳世界人口大会指出,当60岁(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10%时,标志该国家或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例越大,“人口老龄化”越严重。按此标准,截止2014年底,重庆市总人口数达到3373.7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656.17万,已接近总人口数量的20%,其中包括农村老年人口307.71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6.9%。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越来越多老人需要得到帮助,也就意味着社会需要投入更多社会成本(人力、物力、财力)到养老服务中。对于重庆地区而言,因为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无形中,养老服务带给社会巨大的压力。重庆市受典型的丘陵山地地形限制,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物资匮乏,资源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带给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应有的养老服务。

1.2 养老方式单一,“家庭养老”危居崩溃边缘

“家庭养老”是存在代际关系的两代之间自然形成的,由子女提供父母养老所需的经济保障等,反哺式的传统养老方式。许多老年人受传统思想影响,思想禁锢,仍选择依托“家庭养老”的方式安享晚年生活。但这又不全是因为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和人到老年会变得更加恋家思乡的原因,了解观察后就会发现,适合农村老人养老的方式确实不多。

纵观国内,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社会养老次之,重庆农村地区与之发展形势趋于一致。现在亟需解决养老问题的这一代人,身边子女虽然多,可是按农村地区习俗在孩子成年或者结婚后都已经“分家”,分家就意味着各自生活,在生活上也就干预得少。所以由于社会模式的不断变化,居家养老就徘徊在了崩溃边缘,而当大多数老年人依旧选择“家庭养老”的时候,就没有人愿意再传统地、义务地为其提供养老服务。

1.3 农村趋向“空心化”,“留守老人”现象严重

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空巢老人”,而通常意义上的“独居老人”是指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又失去老伴的更加值得关注的群体。接触到这些老人,能够明显感受到他们对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焦虑和失落、抑郁和寂寞。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趋向“空心化”,留守老人需要实现自养。可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疾病缠身仍需要务农拼命赚钱就显得很残酷。想要获得好的资源安享晚年,对农村地区老人来说究竟有多困难,对独居的、空巢的老人又有多难?在农村资源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在有经济条件的城镇老人都无法获得较完善的养老服务的情况下,农村老人的情况自然不言而喻。

2 重庆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的原因探析

2.1 经济发展速度拖慢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速度

重庆市直辖至今,在经济上发展飞速,逐渐壮大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腹地。但总体上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均衡到各区县,不难看到,主城九区(即沙坪坝,渝北,江北,九龙坡,南岸,渝中,大渡口,巴南,北碚)的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优于其他区县。

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自主选择喜欢的养老方式,但是对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来说,就只能选择家庭式的养老方式。现大多数重庆农村劳动力主要的经济来源无非是外出务工所得和耕地所得,但随着年龄不断老化,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就渐渐丧失,外出务工的机会就变得越少,大规模的耕种也变得困难,由此带来收入减少的必然结果。面对服务全面,设备齐全的服务机构需要支付高费用,对于具有保守消费观念的农村老人来说,花费一大笔钱享受养老服务变得更加难以抉择,费用较实惠的养老机构又不能提供全面的服务以备老人所需。没有了经济保障,老年人自然就保守地选择家庭养老方式,不能享受良好的养老服务。由此可见,经济承受能力已成为农村老人在抉择养老服务方式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2.2 专业服务机构少,工作者素养缺乏

大多数家庭仍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的原因之一,无疑是难以选择到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养老机构。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设置得少,即使有,也难保证是不是适合老人长期居住生活。随着老人的年龄不断增加,不少疾病缠身,这就要求养老机构提供配套的医疗条件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可现实是,诸多养老服务机构里面代替专业工作者工作的是临时招聘的志愿者。截至2015年,中国注册志愿者已经越过一亿的数字大关,其中大多数志愿者只是拥有一颗善良热情、愿意奉献的心,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匮乏,不能熟练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也是志愿者领域发展困难的一大原因。

2.3 福利待遇低,社会养老认同感下降

三方(个人,集体,政府)共同出资的保险筹资形式,虽然给农村居民在养老资金上缓解了一定压力,但保险福利太低,甚至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购买所需,所以又招来众人不满,导致一大部分人不能接受。不满于现有的保险模式变成大多数人老年人依赖于“居家养老”的直接原因。

2.4 自身养老意识缺乏,抵触外界帮助

许多老人认为,在自己还能自理生活的时候就无需接受外界的帮助,接受外界帮助是对自尊的侵犯,所以可以看到很多老人即使佝偻着背也要外出务农,谋生计。受先前穷苦生活的影响,他们闲下来便会有不自觉的危机感,所以拼命赚钱的农村老人也不鲜见。重庆市处于内地地区,先进的社会养老意识还不能完全被当地农村居民所接受,缺乏养老意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为自己争取更完善的养老服务的道路。

3 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针对性措施

3.1 返聘老年技术人员,养老资金有保障

自2011年开始,重庆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发展乡村旅游,重庆扶贫开发办公室更是提出“靠山靠水靠旅游,发展还要靠村游”的口号。发展乡村旅游无非是为了拉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消费需求,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为老年人在当地就业提供了机会。重庆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深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居民多以传统农耕为业,耕种所得收入也就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为长期的耕作,积累了许多相关经验,种花种草、管理绿色作物等简单的工作任务就可以聘用当地老年人完成。

聘用当地老年人群完成简单种植和管理工作,可谓一举多得,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就业平台,实现“助人自助”,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因无法完成过重农务而缺乏经济来源的困扰,更是在心灵上抚慰了老人突然从“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到无所事事的茫然。另外,统一组织中老年农民学习先进的科技农业知识,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农业项目,未雨绸缪,预防农村老年人口因贫困无法自主选择养老方式的情况发生也急不可待。

3.2 均衡、多面、全面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养老服务,这不只是个人义务,从根本上来说是整个社会的义务。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而不选择“社会养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社会养老的不信任。现如今,子女不在身边又相对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村家庭的老人,为了能有人照料起居还是会选择去养老院生活,但是新闻不少爆出老人院看护的暴力行为又让一些想获得较好养老服务的老人变得胆怯。就像前文提到的,养老服务不单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在保护老年人正当权益不受侵犯方面,政府民政部门能够明确职责,实施强制监管。谁也不会愿意老年人在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建设社会,却在年老时受到暴力对待。

对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来说,他们没有娱乐活动场所,没有休闲爱好因此会变得更加落寞,对独居老人来说,有时甚至没有能说话的人。建立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显得至关重要,往往公办的组织机构都由政府主导,在资金来源和服务上都有保障,能够收获老年人的信任,也能够让外出务工子女能够更加安心坚守各自岗位。另外,也可积极争取社会资助,鼓励和吸纳更多社会力量资助农村养老服务,更加合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3.3 鼓励入户,促成志愿者职业化

截至2015年,中国注册志愿者已经越过一亿的数字大关。但大多数志愿者只是拥有一颗善良热情,愿意奉献的心,真正掌握的服务知识匮乏。农村地区现存的大量的,因为子女无法完全照顾,所以变得孤苦无依的空巢、独居老人,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社区的照顾。需要志愿组织从一亿这个巨大的数字群中拿出一部分专门作为照顾农村空巢、独居老人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为空巢和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物质方便,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要求志愿者提升其责任感和专业程度。

在引入志愿者入户机制的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又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监督机制,设置养老服务专门人员管理众多的志愿者的服务活动。志愿者监管机制和志愿者职业化相结合,监管机制的严格监督推进志愿者更好服务,志愿者职业化的实现也是志愿者提升自我责任感的一大重要手段,二者的结合在真正意义上确保农村老年服务能够较好实施并且得到发展。

3.4 同中有异,花钱花在“刀刃”上

在总体上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对不同情况老人实行等级救助,让救助金更加合理运用到养老服务中是当务之急。农村老人自身积蓄少,国家本该成立专项资金协助农村老人养老,但现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却无法适应物价飞涨的现代社会,对于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高龄老年人来说,受没有积蓄和无法再有劳动收入的双重打击,即使领取了最高的养老保险金,也难保证日常生活的供应吧。农村养老金在总体上的提高,为农民生活提供了保障的同时又促进了社会整体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施行等级分发保险金的制度,将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为真正贫困需要这一笔资金的老年人,即空巢、独居的老人,带去了一笔福利,也为其生活提供了根本保证。

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显然是一个艰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能够蒸蒸日上,并且逐步得到完善,是广大农村老年人的迫切期望。“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接下来的五年,基本养老保险率将从现有的80%提高到90%,有计划要实施,农村老人实现“老有所养”不再是空话,农村养老服务更好更快发展也不再是手绘蓝图。

摘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社会养老服务来说是一大挑战,虽说在过去十余年养老服务也在不断探索发展,但现存的养老服务资源仍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对于农村地区的老人来说养老资源更为缺乏。本文将简要描述重庆市现存的农村养老服务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分析原因,最后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农村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王素英.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思路[J].社会福利,2012(,9).

[2]李兵,张航空,陈谊.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理论阐释和政策框架,老龄问题研究,2015,(02).

8.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篇八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更为快速的提高,人们在充分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更多的关注到政治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方面是否完善,是否能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本文主要针对当下在我国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农村养老社会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村养老社会化;制约因素;原因分析;农村家庭养老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于养老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的根深蒂固,无形之中增加了养老风险,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式养老模式进行改变,也就成为当下相关部门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的概述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的概述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和文明的古老国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我国相应领导阶级采用不同的手段去支持和帮助养老事业,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养老制度。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国在养老事业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目前在我国比较广泛应用的养老制度有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两大方面,对于社会养老来说,其还可以划分成集体养老和社区养老等等。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地区,较为广泛的实行的是家庭养老模式,但是由于这种养老模式没有正式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因此近些年来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向养老社会化模式进行转变。所谓的农村养老社会化主要指的是将传统的非正式的家庭养老模式转向正式的社会养老模式,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将养老的重心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向社会进行转化,由社会专门单位对上年纪的老人进行赡养,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和医疗。

2.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养社会化情况进行一系列走访调查,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养老主要还是以家庭模式进行,对于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应用的相对较少,本文将其主要表现总结为以下两点:

(1)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根深蒂固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其相对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健全、思想意识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传统的观念里,“养儿防老”和“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都是由子女对上了年纪的老人进行赡养,老人也将自己的养老完全寄托到家庭中去,最终导致农村养老社会化覆盖率相对较低。

(2)农村养老社会化制度尚不健全

根据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形式主要可以划分为社会养老保险形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形式、农村五保供养形式等等,这些养老形式在其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只能服务很少的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对于大部分的农村老年人缺乏必要的经济保障和物质保障,导致很多农村老人将国家大力推行的农村养老社会化认为是与自身毫不相关的制度,最终导致养老社会化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迟缓,无法与现阶段快速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相适应。

二、制约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根据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发展的现状来看,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根深蒂固,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地区发展较为落后,远远低于农村在养老方面的需求,本文通过相应的分析调查,将其制约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农村更为重视家庭和血缘之间的亲情关系

与城市人口相比,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特别是年龄相对较大的人群更为重视家庭和血缘之间的亲情关系,人们在对自身的养老选择方面也会更加倾向于自己的自律和家庭,即使现阶段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拥有社会化养老的条件,人们在进行养老模式的选择方面也不会去进行选择,甚至还有很多老年人认为进行养老社会化模式是子女不孝顺的表现,进而大力排斥养老社会化。除此之外,由于上了年纪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和生活上需要人员进行照顾之外,人们选择家庭养老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得到来自家人的精神上的呵护,这些都是制约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2.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现阶段制约其养老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其城市化进程方面,各个地区之间去的差异越发增大,导致现阶段在农村养老之中人员构成相对更加复杂,农村地区在进行养老制度健全方面特别是国家财政投入方面难以做到真正的平衡和统一,这些都给农村养老社会化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三、结语

养老社会化作为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和发展的重要养老事业项目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重点扶持,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养老情况复杂,相关制度也并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其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若干观点,希望能在未来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社会化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吕婷茹.农村养老保障社会化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路径[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

上一篇:横折钩的变化的写法下一篇: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安排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