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2024-08-18

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共8篇)

1.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篇一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无锡市广新实验小学

陈知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开始逐渐转变一些教育理念,探索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广大数学教师纷纷致力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直观性

创新性

能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通过实际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与简单计算”时,创设“小小商店”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回收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一名学生拿一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怎么找钱?怎么找最简便、快捷?这个问题涉及到人民币的换算以及组合、认识人民币面值,售货员现有人民币各面值的数量等问题。诸多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解决。通过这种模拟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元、角、分及其进率的认识和理解,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创设情境目的要明,形式要新,组织要活,时机要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收集、选择数据,引导学生去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概念性错误,认为“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启迪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创新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体验参与,注重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来自生活、服务生活的数学教学宗旨。因此,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时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再揭示圆的周长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让学生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测法、归分法和化曲为直等。交流之后,使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任何圆的周长测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总结”,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观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探索的新型教学观,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多让学生在探索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我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24个呢?这次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教师继续问:“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就还可以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教材与教法》,2003年第四期

[3]沈予重 “努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数学教师》,2003第1、2期

本论文在无锡市第四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参加交流。

2.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篇二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能吸引学生的身心, 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所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 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 问题要具有现实性.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 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 问题要具有思考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 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 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住教材内容, 紧扣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 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4. 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能放松自己的心情, 能充满热情地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 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 在每一名学生的内心不断构建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 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 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1. 合作互动学习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学生互动学习: (1) 是积极的相互依赖, 每个合作成员都承担着双重责任, 既完成预定的任务, 又同时努力使他人完成这个预定的任务, 每个成员的成功取决于其他成员的成功; (2) 是积极的约束, 每个成员 (或小组) 都应该为自己承担的那份任务努力, 每一份努力都将接受检验; (3) 是直接的互动,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成员间可以约定合作的时间, 以特有的方式去认识相互间的积极依赖性, 以及相互间的约束性; (4) 是社会能力, 不是每名学生皆具有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 因此合作互动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学会以特定的方式与人共处, 从而形成交往的动机与能力; (5) 是评价, 有效的合作互动学习还依赖于以何种方式反思小组成员各自的以及合作的学习过程与成果,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合作互动学习的效率.

2. 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合作学习的方式, 应是一种主动性的, 同时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合作.

明确两种关系:其一是合作与独立的关系.合作与独立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应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方式,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能把合作与独立简单地对立起来, 合作学习应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其二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精神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 同时在合作中不能过分强调竞争, 社会上的竞争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关系, 而合作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三、合理运用课堂评价

教师的课堂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对学生的思维起了一定作用, 因此我们要合理地用好评价.事实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很关注的, 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课堂评价是否合理.

1. 慎重地用好评价机制

在课堂上我们的评价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不应以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为主, 那样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变得不敢说, 不愿意说, 只能让课堂变得沉默缺少生机.如果在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做主, 甚至让学生来做裁判, 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2.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一棍子打死

在学生回答时, 应该让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 哪怕是错误的, 也要对他们的思维给予表扬, 这样可以鼓励他们,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对学生的正确回答, 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肯定, 要启发其他同学看有没有别的见解, 这样做会使课堂因学生的回答而精彩.

3.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得体

教师对学生往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是片面的, 这种无意识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想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课堂的评价, 我们的学生会因你的评价而精彩.

3.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篇三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认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布鲁姆说过:“对数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很难引发起学生切身的感受,只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练习内容才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学校生活、超市、游乐场等,教师设置了这些情境之后,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有利于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环境中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如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可以直接出示19.2÷12,为创设情境——我昨天买了12瓶酸奶共付了19.2元。现在口袋里还有1.5元零钱,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够不够再买一瓶这样的酸奶?帮助教师解决困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再加上这样的情境引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思有所依,想有所据,学生自然能够主动融入探究的氛围。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探究活动变得有效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比接受教师的被动灌输来说效果更佳,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中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走入一个适合探索数学知识的境界中去。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许多新知识要靠旧知识的牵引和联系来教授给学生,所以,对旧知识的温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我们学习到“圆的面积”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操作方式,将圆16等分后逐一剪开,独立成一个一个的小扇形,请学生开动脑筋,拼成自己熟悉的图形。经过教师的启示,学生之间的讨论,最后他们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极大地丰富了对圆形变化的感性认识。下一步再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通过分析、总结,最后研究出圆的计算公式。这个实践活动,以动促思,启发创新。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形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认知过程,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上的“三赢”。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让合作方式积极有效

如今的课堂非常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是,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事先对一节课有一个全局统筹的安排和认识,只有当教学任务真的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时候,再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否则,小组合作学习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单独完成,就不用集体来进行讨论了。当学生一个人无法完成学习情况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优势互补,让小组合作学习有应有的价值。

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悟出除法中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可以让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合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要求每4根摆成一个正方形,各能摆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列式计算:9÷4=2……1;10÷4=2……2;11÷4=2……3;12÷4=3,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小组讨论:“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学生有了思维空间,经过交流启发就能回答出: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1、2、3;除数大,余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由于学生有了操作感知经验,牢固地形成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教师进一步引导各小组开展猜想活动,内化概念。除数是5,余数最大是多少?余数是7,除数最小是多少?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问题都迎刃而解。

四、善于搜集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大家,成功的课堂教学的表现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多么神采飞扬,而是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激发起学生的心理矛盾,激励他们用自己的求知欲去探索、去学习,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获得成功的自信。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要只是专注于课本和某一个地方,而是要善于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体会他们内心的反应,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变化体会到他们的迷惑和信心,学生的这些反应集中起来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纠错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变成优秀的资源,在课堂上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变得生机盎然。

五、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来评价学生,激励他们成长

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教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时候,我们不要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学习之后在生活中运用的效果,总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带着鼓励和肯定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从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积极主动、带着求知的欲望和期待的心情。这样的评价在无形中就会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乐于思考问题。这样的学习情境非常容易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乐地思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讲究课堂效率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效果,那么这一节课就是白上,是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所以,我们教师要踏实稳重地站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为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让一些浮夸的教学形式远离自己,多进行一些务实的研究和探索,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实现高效,学生才会得到进步和发展。让我们都合着新课程改革的节拍,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如何提高数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篇四

黄晓晔

4月29日去听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报告会,收获很大,其中对于我们如何提高数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也颇有指导意义。

1、他指出在班级管理中“不难为任何一个孩子,不放纵任何一个孩子。”同样,我们数学课堂训练也适。课堂训练要分层分类,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题型,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适合他的练习。有所忙,也有所成就感,课堂效率肯定能提高。

2、“课堂进行一分钟注意力训练”虽然魏老师是在语文课上进行的,但数学课上某些知识也同样适用。比如在计算题学习中,可以规定同一时间、同时开始做不同层次的题目,定时定量,专项训练,进行比赛。

3、“懒老师才能培养勤学生。凡是学生能干的事情别让班委干,凡是班委能干的事情别让班长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情别让班主任干。”课堂上,新知识教师要适当点拨,在对应练习的时候,我也在尝试:每组组长做完后,在确保自己正确的前提下,可以下位、说话,检查、辅导自己的组员练习。这样,把原来传统的教师指导练习分散,9个组就有9对学生在提高。当然,为了效率更高,教师有时候也要多培养组长的辅导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谦虚、主动的思想品质。

5.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五

下灯小学 王玉梅

摘要:一直以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广大数学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只有立足现实,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会学习,会听讲,会做作业。

会学习;这一要求包括能做好课前预习,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提出问题,能与他人合作学习等。

会听讲;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而会听讲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该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听懂了再去做题。

会做作业:在平时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先把题目最少读3遍,审清题目再做,特别是学生在练习计算题时,由于学生的马虎导致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能力合理布置习题,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从心理上减轻学生对于数学练习的为难情绪,使学生能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保证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习题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每天都给学生留几道计算题,有难度,就留两道,比较简单的,就留四道,学习好的同学很快就可以交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在放学前交上就可以,实在交不上的,还可到第二天上课前。这些计算题,教师都要一一批阅,发现错误,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学习的自信心。

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要用数学来解决一些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不能让其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很难通过书本的学习,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通过数学的学习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了。相反,如果将数学的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其产生的影响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小学生去超市买零食后,结账时却发现自己没有零钱付账,这时就需要小学生自己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计算一下超市工作人员需要找自己多少零钱。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小学生不但复习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但如果小学生没进行过这方面的学习,而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2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内容讲解,虽然他也能拿着超市工作人员找回的零钱回家,但却无法锻炼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6.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篇六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本文是笔者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从教学法的角度思考

1、精心设计问点(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蘅,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后,教师可拿出两张电影票,一张是11排8座,另一张是11排9座,对学生说:“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拿到这两张电影票后小明高兴地说:‘8和9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坐在一起的。’他们走进电影院时,发现——”“同学们知道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学生非常感兴趣,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奇数列、偶数列和自然数列中相邻的不同含义,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5。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

a、(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

b、(教师出示一张比学生手中尺子长的纸条)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1/3或1/4,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

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例如:教完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后,抓住聚合点提问:商的基本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没有联系呢?让学生找出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异同点,找到他们的联系,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

2、把握提问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3、选好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什么是自然数?理解型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应用题是讲怎么回事吗?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校园中的香樟树树杆的半径吗?分析型问题——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进吗?说说改进的方案及理由。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你觉得学的好不好,为什么?„„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4、及时给予反馈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

1、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人作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它在一段时间内形成某种特定的情绪色彩,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表现。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设问是为了导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扉,获取反馈信息,切忌把设问作为考问学生,甚至为难学生的手段。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提问心境下,教师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提问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对学生也格外亲切、关爱。这一切,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愉快学习,积极思维。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导引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思维兴趣。

2、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1)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哲学指出:外因的作用能使内因发生变化。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教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

(2)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 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即说此理。

(3)提问要注意趣味性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4)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师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部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使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仍存在误区;课堂提问事处的方式和类型很多,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提高课堂提问技术的应用水平教育心理学提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想于思,思源于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价值

(一)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二)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三)提问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重点,组织数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

(四)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成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五)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启迪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六)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政党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提问具有如此具大的价值,却为何数学的教学中这些价值却无法淋漓尽致的体现呢?

二、提问的误区

(一)视满堂提问为启民式教育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现象的出现,应该说与老师对提问与启发式教育的认识不足有很大的联系。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较为常见。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大的降低。

国内有关学者曾专门对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良好的问应该具备以下7个特征:

1、问题的范围要确定;

2、问题的表述应当乘法明了;

3、问题应当有思考价值;

4、问题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水平;

5、问题的内容要有价值;

6、问题的语句不要直接用教科书上的文字;

7、问题要有组织有系统。对照以上标准,国内学者所做的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每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这样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提高提问有效性的严峻性。

(二)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和的培养

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和的培养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课堂提问数量多、有效性低。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91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斯和白拉克等人曾对中小学教师的提问作过调查,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平均要用80%的课堂时间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评价学生的回答。他们还发现,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要问大约348个问题,国内的有关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平均每天都要问大约定俗成2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提出问题的几种类型中,自我探索、自我提问的效是最好的,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教师包干的提问必然不不学生的自主学习,侵犯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会使其问题意识的丧失,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问题层次偏低

尽管教育学家们一再呼吁,教师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应让学生一味地去记忆一些具体事实,但是,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却表明,教师的教学提问仍然是以强调知识记忆为主的。1962年弗洛伊的研究表明,教师所提问题的75%是要求学生回忆具体事实的低水平问题;弗兰德斯1970年的研究表明,教师所提问题的三分之二是偏重事实,强调记忆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教师所提问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小鸟到何为“问题”的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启情诱思”的。

(三)课堂提问不平等现象

课堂中教师提问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的,但实则不然。有显示,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着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同而不同,尽管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但在反馈答问,教师对学优生采用正反馈多,对学困生则采用无反馈方式多;在语言风格上,对学优生教师采取民主型,而对学困生采取专制型的言语风格多。教师行为的不公平,导致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业上的进一步分化,这样课堂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四)缺乏理想的沟通情景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时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势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良性的沟通必须在“理想沟通情况”中进行,使彼此受观点。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以武力和权威去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是司空见惯的。

(五)教师普遍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提关的技能方面,不少教师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提问这种教学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问题的不恰当分配

2、不充足的期时间。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一秒钟。在平时的实践和观察中便可发现有些老师竟能在1分钟之内提出7--8个问题。长期如此,学生会推动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完善的机会。因为数学教学注重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所以对学生的数学思维 的发展极为不利。

4、问题缺乏科学设计与组织。

数学课堂提问具有诸多的价值,然而由于教师在课堂提问缺乏相应的技巧,故而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误区,面对这个矛盾我们应该应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才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尽可能大的价值呢?

三、有效提问的几种类型

(一)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一石激起千重浪,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将会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学校先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10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教师提问:“那么两次运动会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呢?”学生立刻争论起来,有的说是30同学参加,有的又说这样算是不对的。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说:“有3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因为有可能一些同学既参加了田径运动会,又参加了球类运动会。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只参加一场比赛的情况下,回答有30名同学参赛才是正确的。”教师指出,描述、解决上述问题,涉及重叠问题的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主动探索。这就是典型的“激趣式提问”。

又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 = 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启发式提问

“半亩池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投影水面,给人以错觉:究竟是水在天上还是天在水中?投石入水,水破天开,水还是水,天依旧是天。学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也会有类似疑惑。教师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志,启发其思维,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找规律。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的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的状态。

如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联想式提问

与启发式提问一样,联想式提问的意义 在于引发学和思考,不同的是:启发式提问注重启,注重思维广度的拓展,联想式提问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

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比较的能力后,教师让学生对异分母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的认知欲望,学笺思维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同学受同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教师并没有评价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思维,学生被调动起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四)比较式提问

这是种很直接直观的提问方式。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教师先何做好铺垫:8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长方形,16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一个正方形,10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学生判断大小,得出:正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组数据,三角形面积为10,长方形面积为6,正方形面积为4。学生再次判断: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后,反馈在组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方格大小不同的情况下,面积大小是不能判别呢。这一突如其来的分析,一下子引到了面积的单位,使课堂思路能够顺利的继续下去。

总之,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如驱导式提问、连环式提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发散式提问--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诱思式提问等等。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才能使用权学生积极探讨知索知识源泉,自掘知识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我们在学会了较多的提问方式之后,是否就能够把提问运用得非常合理恰当呢?其实不然,我们在知道了众多的提问方式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一些提问中的事项。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一)提问中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的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从而操作并完成教学,这样使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6/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并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4/4或6/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其次要注意住处传递的多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二)课堂提问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1、首先要会问。提问重在引导,提问内容不论难易,都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并且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课堂提问要特别注重避免千篇一律的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尤其是一问齐答,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曾有一次,我给同学们讲了几个问题,每讲完一个,我都问大家“会不会?”同学们的齐声回答,声音之宏亮,令我十分地满意,谁料布置下去做一遍交上来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因此课堂上切忌笼统的提问。

2、提问要因人而异。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他们有的聪明机敏,活泼大方;有的呆板拘谨;不善言辞;也有的先天不足,反应迟钝。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

3、要面向全体学生,多方位提问。有许多教师课堂提问喜欢专挑“尖子生”,甚至会让个别学生包揽所有提问,这种现象无疑使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思维的惰性,形成自卑与逆反心理,将会影响师生感情的交流,这对课堂提问是不利的,否则将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就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五、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的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

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提高设计问题的技能。小学数学教师提高问题设计能力,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难易控制要求适度合理,切入点控制要求切中要害。

2、提高发问技能。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1)把握发问时机;(2)选择发问句式;(3)确定答问对象,遵循普遍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4)安排候答时间,教师安排候答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适宜。学生答问需要时间酝酿。过于急促会阻遏学生衡情酌理、慎思明辨能力的发展,导致思维结果草率;过于漫长,学生思维重心发生偏移,进而导致注意力涣散。这两种情形都会降低提问的效果。具体安排候答时间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认知风格,从教学实践效果来考虑。候答时间一般应控制在 1 分钟左右比较适宜。同时候答时间长短还和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关。二是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3、提高对学生回答评价的技能。这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是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是注意宽容、理解学生。其外在表现为,学生答问时教师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学生答问后教师由衷的赞美、中肯的建议、细致的指点、耐心的辅导。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敢问”“能问”“善问”的精神;使现代教育指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紧密结合,使学笺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

7.提高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初探 篇七

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好数学、认识数学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进而打下扎实的学科学习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们及时、有效、客观的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评价呢?下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浅谈几点做法。

一、尽量避免无效评价

我们课堂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相对客观、公正地评级, 使学生能够准确的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 清楚学习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进而为优化个人学习进行有效调整, 所以教师的评价应该包括对于学生的鼓励和问题的提示, 以及方法的指导。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评价强调要以“鼓励性评价”代替“甄别性评价”。但是很多教师为了鼓励学生, 随意地、甚至夸大地来进行鼓励性评价, 这样就导致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无效性。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这样评价:师:同学们摸一摸你手中的长方体, 它有几个顶点呢?生:8个。师 (极度热情) :真棒!说得好极了!掌声送给他! (伴随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掌声, 教室里响起了“嗨嗨嗨, 你真棒!”的夸奖声) ”有几个顶点”是这节课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点,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 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本是可以的, 但是采取案例中那样“集体鼓掌集体喊口号的方式就有些小题大做了。这种评价形式看起来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 但有时却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 使课堂充满称赞、表扬声, 虽然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活跃了课堂氛围, 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鼓励太多了就会使鼓励的效果弱化, 鼓励对学生来说会变得非常廉价, 对于鼓励学生进步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二、用不同的标尺来评价学生

在教学上, 我们经常强调要因材施教, 同样在对于学生评价方面也应该结合学情的差异进行适当评价, 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特别是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 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 发挥评价的积极效果。所以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度的激励。比如, 教师出了一道稍有难度的题目, 一个优等生回答对了, 教师可以说“恩, 不错!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一个中等生答对了, 教师可以说:“非常好!只要认真思考你会越来越优秀的。”一个后进生答对了:“你真是太棒了!这么难的题目你都能做对, 进步很大, 继续努力!”这是针对同一题目的横向比较进行评价的。多数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纵向比较评价,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尤其是后进生的进步, 及时地给予激励, 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评价既是一种能力, 又是一门艺术。《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 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把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自评及集体评价相结合。

例如, 在教学《8的认识》时, 我尝试改变以往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 采取了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形式。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了他们在学习写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数字要写得标准等, 这种方式也使学生在问题面前更容易接受批评和自觉改正。此外, 我们还可以采用集体评议、学生自评、学生们之间的相互评价, 以及对于教师的评价多种方式来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 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评价的效果, 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学习的动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是指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意见、看法和观点不立即做出分析判断, 鼓励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观念。其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中, 却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个别思维较快的学生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 很快说出正确答案, 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没有举一反三地思考, 更没有独特的创见。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 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思路就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 这就磨灭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 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而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产生了错误见解, 教师也不要马上予以否认。如果教师要有接受学生错误见解的雅量, 不能武断的否定, 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教师要能分析出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 并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或者更多的思维的对策和方法。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 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因此, 课堂教学中的延缓评价, 不仅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 课堂评价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来打开学生运用语言、开动脑筋的思路, 总结感悟和思考收获, 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如果课堂环境能随着课堂提问层层深入, 学生情绪能跟着教师丰富客观的评价热情澎湃, 那课堂的气氛将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改变课堂评价的方式, 才能在实践中提高数学课堂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让数学课堂风声水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

[2]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7) .

[3]杨丽;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 (3) .

[4]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研制工作组.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8.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沸腾”起来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主动发展”着眼于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点明了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新课标上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课堂。由于课堂的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不“安分”起来。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情意。

二、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参与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師要当好导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堂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稳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有老师包办代替,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

三、语言的艺术性,激情引趣

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准。数学教学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准确无误,不能是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语言要有准确性、逻辑性、科学性。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幽默是语言的较高境界,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把教条的传授知识生动化,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教师语言要精。语言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抓重点,有的放矢,避免口头禅和语言重复。

四、践是最好的老师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其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例如一年级的认识图形的练习时,我就设计了用3根火柴可摆什么图形?用4根、6根、12根火柴呢?5根你能摆出2个三角行吗?用7根你能摆出3个三角形吗?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以是“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接入学习活动,既动手又动脑,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时间能力,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师生双方都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做好“教”与“学”的工作。师生间的这种信息交流和反馈,不仅仅指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了情感方面,通过不断反馈,教师将对数学和数学教学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学生则将对数学和数学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做好反馈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通过反馈掌握情况,找出差距,改进教法,提高质量

上一篇:项目设计论文下一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