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1蜡烛的变化 教案

2024-07-05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1蜡烛的变化 教案(精选4篇)

1.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1蜡烛的变化 教案 篇一

3.2声音的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会初步做实验的能力,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科学事物和现象,但学生在性别、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活跃度、求知欲、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否愿意合作等都会影响探究的效果。

1、学生已具备的前概念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现象存在,也知道声音能够传播,尤其是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科学课,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技能更是处于学习初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运用浅显易懂的比喻或者类比来进行帮助理解。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那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出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2、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个实验,注意听铃声的变化。(课件展示真空试验)

3、提问:

(1)声音在气体中能传播吗?(2)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气体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活动2【讲授】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气体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活动3【活动】探究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1、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让我们来隔着沙子、水、空气听听铅笔轻敲桌面的声音吧。

2、我们来看这个实验的做法。研究方法 :(1)用三只可封口的塑料袋,分别装进沙子、水和空气,封口;(2)分别将其中一只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用手捂住另一只耳朵;

(3)在距离一臂之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敲桌子或摩擦桌子;

(4)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的效果最好?用哪个袋子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轻声或手势交流感受。)

(5)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实验记录表。(用☆的多少表示物质的传声效果。)听音方式 隔着沙子 隔着水 隔着空气 传声效果

3、说说实验发现(小组汇报)

4、实验的结果正如同学们所说,声音能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板书)活动4【练习】自主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

4、交流、实验、汇报。

5、教师小结: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板书)活动5【讲授】伏罂而听

讲“伏罂而听”的故事,感悟“伏罂而听”的科学道理。活动6【测试】消声

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活动7【作业】拓展延伸

做一个“土电话”,研究声音是怎样通过“土电话”传播的? 活动8【讲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知道了声音传播的特点,也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平时生活中,不能发出很大的噪声,影响别人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在图书馆、医院等一些公共场合。

2.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1蜡烛的变化 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养蚕。

通过养蚕,学会记录蚕宝宝成长日记,能够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能够预测、描述和比较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变化过程。

能运用自己擅长的图画或文字方式记录或表述观察到的结果。能够自主地探究有关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科学知识

知道蚕宝宝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知道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

知道蚕蛾从蛹里羽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蚕宝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身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更加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体会到观察日记信息的重要性。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养成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

蚕是学生容易亲近的小生命,养蚕是学生很喜欢的活动,但能坚持一个多月时间观察、记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有困难的。目前,学生已初步学会,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会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测量,会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进行表述。重点难点

重 点:记录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

难 点:能够较长时间的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给蚕宝宝记日记

第二时段(蚕宝宝蜕皮了)教学时间:20分钟

1、谈话:蚕宝宝生长四天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请了解的学生介绍:蚕宝宝是怎么蜕皮的?,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

3、提问:蚕宝宝为什么蜕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4、预测:蚕宝宝一生中要蜕几次皮?

5、借助教学资源光碟,用电脑播放蚕宝宝蜕皮的过程。

6、谈话:同学们,关于蚕宝宝观察要点,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7、引导学生明确以后一段时间的观察要点(即蚕的外形变化、吃食情况、眠起、蜕皮的过程)。

8、教师:将观察到的蚕宝宝蜕皮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在P67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日记记得最详细、最认真。

9、学生汇报交流。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也会蜕皮?

3.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1蜡烛的变化 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

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合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做捏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教学重点】

在玩中感受到泥土的特点。【教学难点】

学习用泥土捏一个泥塑物品。【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一个捏好的泥塑。

学生材料:每组泥土若干(一次性餐盒分装)、一次性桌布(或旧报纸)1张、一套筛子(3个,筛孔大小不同)、2个塑料盆、一杯适量的水。【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生活经验

1.小朋友们一定都很喜欢大自然吧!因为大自然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趣的事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几个好伙伴相约一起来到户外去玩泥巴,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泥巴的?(堆土、浇水活泥巴、捏小乌龟„„)2.你玩过泥巴吗?

3.泥土覆盖在地球表面,不仅为动物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泥巴”(板书课题),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

[设计意图:交流自己是怎样玩泥巴的,不仅可以调动玩泥巴的经验,也可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二、筛泥土

1.瞧,我用泥巴捏的小章鱼可爱吗?这是我用我家楼下花园里的土。你们可以直接用它来捏造型吗?(实物投影一些含有石块、树枝的土)生:不行,土里有树枝,有石头,会戳到手。生:不行,还要倒点水。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石头与泥土

2.没错,树枝、石头等都不是泥土,我们要先把他们挑拣出来。(板书:拣)有些大的土块要用手捻捻碎(板书:捻)。这样就行了吗? 3.PPT出示两种土(颗粒大小不同)。

提问:要用泥巴捏造型,你觉得哪一种土更适合?为什么? 生:第二种,更细一点。

4.没错,这是老师处理过的土,才这样细,你猜老师是怎么做的?可不可能是一颗颗拣出来的?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5.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器,它的名字叫做“筛子”。筛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板书:筛)

(播放PPT或示范)筛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盆接住漏下来的泥土。筛的时候手臂可以试着左右摇摆,幅度不要太大,不然土就洒出来了。6.我正好有2个筛子,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生:孔的大小不同。

7.想一想:先用哪一个?后用哪个筛呢?

生1:直接用筛孔最小的筛子筛(提醒:如果泥土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大的颗粒很多,会堵住小的筛孔。)

生2:先用孔大的,再用孔小的。

8.小结一下,想要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可真不容易呀!

(1)(指着板书)“拣”——“捻”——“筛”,筛子从筛孔大的开始用。3个筛子,2个盆,盆交替使用。(2)友情提醒: 分工合作,人人参与。筛完坐正,注意卫生。

“筛完”:筛到已经没有太多土漏下来为止。

注意:筛子上的颗粒不要倒,就放在上面,筛子放一边。下面就请你们来动动手。

发:塑料餐盒分装的泥土、3个筛子、2个塑料盆。9.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10.看一看:3个筛子筛得的土有什么不同? 生:大小不同,筛孔小的筛出来的土就越细。

11.(PPT出示实验册内容)是的,不同的筛子可以筛出不同的土,请你来连一连,这里有三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石头与泥土

个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孔依次为大、中、小,用他们筛土,分别可以得到下面几号土呢? 学生口答

12.原来泥土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粗细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这个一个简单的分离泥土、筛选泥土的操作活动。通过分拣采集来的土壤,将观察目标聚焦于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再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

三、捏泥塑

1.细土我们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就可以捏泥塑了?你们试着捏一下,行不行。2.太干了,太松散了,怎么办? 生:加水,像和面一样和泥 3.水怎么倒?一下全倒进去行吗? 生:不行,要慢慢倒,水多了就稀了。

4.时间关系,如果完全自己来筛出合适的泥土,估计得好半天呢,也需要更多的土,所以今天老师提前筛好了一些,补充给每一组。

5.补充说明:先把盆倾斜过来,把土集中在一边。先倒半杯水,用手将泥和水搅拌在一起,泥团变大后不断捏一捏。可以小组共同捏一个,也可以分成四份,每人捏一个。开始发挥你的创造力,捏个你喜欢的泥塑吧。6.学生操作

7.你发现加了点水的泥有什么变化?

生:加水后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而干的泥土很松散,不能捏成型。8.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干的泥土加水能和成泥,泥会表现出与干的泥土截然不同的特点。关于这一点,直接告诉学生没有意义,而要让他们去做做看。本活动就是通过做泥塑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泥的特点。同时,通过资料介绍,使学生知道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

四、总结与拓展

1.大家捏的泥塑不好保存,就需要再加工,就成了陶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家里的碗经过了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2.总结:原来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乐趣。今天一起玩泥巴开心吗?

【板书设计】

2.玩泥巴 拣——捻——筛

4.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1蜡烛的变化 教案 篇四

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2、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3、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

1、这是谁的影子?

(1)

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

(2)

汇报。

(3)

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

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汇报。

(3)

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

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

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

小组交流。汇报。

(4)

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2、太阳钟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3、昼夜交替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一周需多长时间。3.学生实验。

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6.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8.演示:当太阳(电灯)照射地球(地球仪)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部分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黑暗部分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9.学生讨论并交流。

10.在地球仪上插一标志,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并思考:当标志从明亮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这是一天的什么时候?标志进入黑暗部分是什么时候?标志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什么时候?标志正对太阳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11.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所在位置,观察:当中国是白天中午时,哪些国家是黑夜。

12.交流并总结昼夜成因。

四、认识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及时差对人的影响 1.我们知道了昼夜形成的原因,你能解释以下现象吗?

用多媒体展现自转中的地球,标出北京、纽约和巴黎的位置。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纽约和巴黎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转播?为什么?

2.学生讨论并交流当一个地方是黎明的时候,哪些地方是黄昏?哪些地方是正午?哪些地方是午夜? 3.小结。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4、看月亮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2、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3、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能够克服恐惧感。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3、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上一篇:通用的小学生自我介绍下一篇:亲手为宝宝做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