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2024-10-05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共2篇)

1.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篇一

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为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治安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可以说和谐社会的构建,稳定是基础,平安是保证。其中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全县社会治安状况的调查入手对社会治安防范机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查、个别走访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我县社会治安防范机制方面的情况,现将主要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社会治安防范机制的建立情况

调查反映,我县目前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逐年增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几年来,我县通过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查获了一批有影响的的案件,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震慑了犯罪。同时,把群众意见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开展了专项行动,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逐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

近年来,我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治安形势状况,认真贯彻“打防结合,以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治方针,探索实施了社会安全“天网”工程,有效整合人防、物防、技防等各种社会有利资源,在平安建设的阵地上大打“人民战争”。加强治安环境设计和治安环境控制,织就了一张立体化、动态化和社会化的防范网络,大大提升了治安防控水平。通过打防管控有机结合,我县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

1、充分发挥人防的根本性作用,完善了专业机关防范、群防群治防范、商业运作防范机制

在县实施“全天候”机动巡逻,进一步整合了110、119、122等警力资源,按照网格布警、屯警街头的巡逻模式,合理划分巡区,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在街面上,特别是加大对主要街道、繁华路段、重点部位和易发案地区的巡逻密度;积极推行社区警务战略,为每个社区配备了民警,实现了警力下沉,防线前移,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安全感。

实施社会治安“护城河”工程,根据我县区域特点,在社区,强化了专职治安联防队伍建设,并积极组建“大嫂子”、“老党员”、“夕阳红”等义务巡逻队伍,广泛开展邻里守望、联户联防活动。在厂区,广泛开展厂厂、社社、厂社联防活动,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将企业专业的治安防范力量向社会延伸。在商业区,充分发挥商场店铺聚集、重点要害部位突出、治安防范力量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整合民警、城管队员、协警员、协管员等社会防范力量、商业保安力量和社区群防群治力量,并不断将巡逻防范向周边街道和社区辐射。

大力发展物业安全管理、有偿保安服务、机动车看护、银行保险箱服务和财产保险服务,积极拓展商业化、市场化新型防范服务的适用范围。

2、不断巩固物防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了社区控制、居民楼宇、车辆看护阵地。

按照“能联则联,能封则封”的原则,积极引导社区采取封闭、半封闭式管理。按照“违法犯罪者-受害人-治安环境”的三元模式,在主要道路、社区内部、单位外围积极开展“情境预防”,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树立宣传牌、设置监控标示、增加照明设施等手段,加强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心理震慑。积极开展“平安示范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整体防范能力。

二、社会治安防范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当前,在我县总体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刑事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企业改制、拆迁改造、换届选举、居民小区管理引发的问题不断显露出来,这一切都可能使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因此社会治安防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通过调查发现,我县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社会治安管理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创新。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治安工作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社会治安控制手段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原有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也难以适应新的需要。

二是居民防范意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居民个体存在很大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认为社会治安有专门机关和专业人员维护,防范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还不够强。

三是基层防范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表现在基础防范队伍上,老社区主要依靠社区工作者、参加治安巡逻的局面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部分社区专职巡逻防范力量配备相对不足,有的素质不高。表现在防范思路上,有的街道和社区思路不开阔,方法不够多,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在防范措施上,针对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不够强,没有很好地结合辖区的实际和发案规律来合理部署防范力量。

四是科技防范的覆盖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宽。视频监控在多领域延伸,广覆盖上还有差距,已安装视频监控的区域和单位,在视频监控采集资料信息方面和在提高居民文明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三、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的建议

社会治安综治,是一项多元化、多途径、多特点的宏大系统工程,不能仅靠少数专业部门孤军作战,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调动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纵横交叉、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治安管理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长治久安。

(一)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社会治安监测与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建立社会治安监测与评估系统可以有效地掌握治安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增强治安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及时了解社会治安的客观变化情况并做出快速、灵敏、准确的反应和形成科学的决策,及时改进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建立社会治安监测与评估系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1)客观量化的指标,如公安机关统计的发案率、破案率等;(2)主观感受的指标,即由统计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对不同群体进行测评得出的公共安全感等;(3)衡量治安管理工作绩效的指标。以这三类指标为监测与评估的依据,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不同时期的治安形势的监测和对不同时期的治安工作的综合分析,进而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估。当监测与评估系统建立后,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与评估的结果,形成经常性的制度。

(二)建立全面的社会资源配置的控制体系,强化对特殊人和物的管理控制

1、加强对暂住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

要积极探索社区人口管理的新路子和新方法,进一步强化社区对人口的管理职能。要针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分别建立数据库,统一形成具有查询、统计、分析、互访功能的人口管理信息平台,提高日常人口管理的效率。同时,要立足源头抓防范,对流动人口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措施,积极引导和帮助流动人口务正业、入正行,有效降低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要积极采取有利措施,确实保障暂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及时、妥善地调解涉及他们的矛盾、纠纷,及时处理他们的申诉和反映的意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加强对暂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2、加强对重点人口的管理。抓好“两释”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在加强社区救助和管理的基础上,落实社区综合帮教措施,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关爱帮扶,根据“两释”人员和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矫正其不良行为。注意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他们不歧视,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按照政策及时出具证明,协助办理有关手续,并动员和扶持其创造条件自谋职业,教育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定因素。

(三)完善由专门机关实施的“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体系

要把集中行动、专项治理和经常性打击有机结合起来,以打促防,遏制发案。继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侵财性犯罪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发案上升的势头。建立多警种联动、互相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对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快速打击,形成震慑力,消灭违法犯罪活动于初始阶段;建立分析研判督导机制,定期开展治安形势研判,针对多发性、系列性案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部署,兑现奖惩,切实加大督导力度。

(四)加强社区治安防范机制,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社区是维护稳定、确保平安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要继续开展“平安示范小区”创建活动,推广“四自一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监督,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社区安全居民自治模式,并把其作为放手发动群众,实现防线前移,推进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要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使广大社区居民发现安全隐患相互及时提醒;发生问题相互配合支持;发现违法犯罪及时报警,预防和控制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五)不断拓展治安技术防范范围,提高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和震慑 要通过各种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加大各级、各部门和公民对科技防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技术防范水平,把技术防范措施逐步推广到每一个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要明确工作目标,严格奖惩办法;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及时对设施运行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总结推广;加强因势利导,全面普及,并进一步推动技术防范向其他区域延伸,使技防覆盖率达到100%,提高对违法犯罪的预防、打击和震慑。

(六)建立社会治安防范人力、物力保障机制,促进各项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

要把社会治安防范机制的创建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强社会治安联防队伍建设,挑选思想好、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治安联防队伍,发挥他们在社区治安防范中的作用。加大治安防范资金投入,适当增加办公设施,配备专用车辆等。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治安治安防范互动等工作机制,结合我县特点,科学运作,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在我县平安建设,促进和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昔阳县人民检察院

刘东升

2.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篇二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D)上提出的。A.十六大

B.十七届六中全会

C.十八届二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2.本讲提到最近几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项目是(A)。

A.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B.送电影下乡

C.送戏下乡

D.送图书下乡

3.关于推动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两方面的内容是指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B.两个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

C.两个方面是文化建设完全割裂的两部分

D.两个方面建立在统一的市场经济平台上,不能割裂开来

4.关于公共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资源

B.政府包揽所有事情

C.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D.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关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发展理解正确的是(BCD)。A.是指文化部门内部循环

B.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C.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格局

D.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

2.本讲给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具体建议有(ABD)。A.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

B.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C.培育私营企业,逐步弱化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地位

D.进一步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准入门槛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身是由政府公共财政为支撑,它实行的是完全免费的文化服务。错误

2.长期政府主导的事业体制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资本的引导,缺乏对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的认识,形成了单纯以政府送文化,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的发展方式。正确

3.根据本讲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要围绕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治理能力。正确

上一篇:农业公司生产部管理办法下一篇:感恩节传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