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稻草人》有感

2024-08-01

学生读《稻草人》有感(精选6篇)

1.学生读《稻草人》有感 篇一

读《稻草人》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的《稻草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叶圣陶在其《我和儿童文学》中说到:“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

叶圣陶的童话创作中有着一条显著的思想发展轨迹:从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抽象的自然美和人性爱来间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到接触现实,逐渐加大对黑暗残暴的社会现实的暴露和批判力度,最后发展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吹响了推翻黑暗的旧世界、打倒野蛮侵略的帝国主义的响亮号角,这是因为他意识到“在成人的灰色的云雾里,想重视儿童的天真写儿童超越一切的心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企图。” 而开始着力描写现实中的不幸与苦难。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但是他在创作童话方面的语言特色始终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语言简洁、朴素,用散文来写童话,充满诗意,富有听觉和视觉形象的美。

《稻草人》记述了一个稻草人的故事。当一只飞蛾停在稻叶上产卵的时候,稻草人想用扇子赶走飞蛾,但是飞蛾依旧在稻叶上,稻草人很无奈。当第二天主人来到田里,稻草人用扇子碰在主人身上,想引起主人的注意,但是主人什么也不懂,主人看见田野一切正常,就回家去了。稻草人知道警告是无效的,稻草人很无奈„„

当一位渔妇在河边捕鱼时,时常从舱里传出孩子的咳嗽声,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但是它的身体像树木一样长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走。稻草人很是无奈。当鲫鱼被扔进桶里哀求的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中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水就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稻草人想救它,但是他做不到,他很无奈。第二天,主人走过稻田,看到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剩下杆,她放声大哭; 人们从岸边走过,发现河里的死鱼;渔妇提着木桶里死了的鱼走回舱里,孩子咳嗽更厉害了。此时稻草人脆弱的心被折磨的碎了,也被看到的现实折磨的碎了。它最终也倒在了田里。

借着稻草人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一切,我很无奈。但是我转念一想,我毕竟不是稻草人,只能站在原地,我可以去创造。我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我可以享受现在,创造未来。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学生读《稻草人》有感 篇二

今年四月, 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 上课的内容是古诗《草》。有个学生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 把春风画成了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 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时, 春风是黄色的。”另一个学生不同意, 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把黄色的风擦掉, 换成了绿色。我也笑笑说:“不错, 在诗人眼里春风是绿色的, 不然, 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你长大了, 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话音一落, 听课的教师为我鼓掌。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他们都不对, 因为风是看不见的, 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擦掉了, 把草叶画成一边倒。我说:“我们一看, 就知道在刮风, 而且风刮得比较大, 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的教师又一次鼓掌。这次掌声当然是给这个学生的, 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个学生说得对, 但对前者, 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是针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喧宾夺主, 越俎代庖, 包办代替, 请君入瓮的做法提出来的。《蹲下来看学生》一文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蹲下来看学生, 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 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 甚至会觉得学生了不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想象力, 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放开学生手脚, 解放学生思想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学生没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 尽可能不向学生说“不”, 而是放开手脚, 为学生壮胆, 激励他们敢说、敢想, 敢于独辟蹊径, 使学生思想不受压抑, 始终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鼓励他们敢于走进课文, 又能跳出课文, 毫无拘束, 放胆直言。正如《蹲下来看学生》, 尽管前两个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 但作者并未加以否定, 否则就可能封杀学生的想象力, 扼杀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小心呵护学生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力, 才能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阅读创新, 营造宽松环境

应该这样说,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是最具开放性的,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要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 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和空间, 给他们自由思考, 让他们大胆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关注个性体验, 追求独特见解

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 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关注学生体验既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尊重学生意见, 让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交流, 使其独特的见解得到认同, 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成功的喜悦得到张扬。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探究菲利普夫妇的个性特征, 基本上形成一致的意见:菲利普夫妇虚伪刻薄, 贪婪自私, 唯利是图。但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要求发言, 她说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为生活所迫, 无奈之举, 比起当今社会有些人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我首先肯定了她的说法, 对她这种大胆发言, 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思考给予了充分的赞扬。与此同时, 又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书本引向生活, 从课堂引向社会, 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 说明道德缺失的不妥之处, 所以更有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3.读《稻草人》有感 篇三

读《稻草人》有感

傻子中的傻子虽然很“傻”,虽然很“笨”,虽然连银元是什么也不知道,但他的心是善良的,但他懂得爱和照顾,但他有正义感,他捡到了一大袋银元觉得应该还给失主,于是就在漆黑的夜里等了很久,在一个很冷的夜晚,帮师兄锯木头,顾不上睡觉仍然坚持着,国王被邻国打败了悲痛欲绝,但傻子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为此国王让傻子雕一个楼牌做纪念,于是傻子雕了一个精致的楼牌,老百姓都说:“这是傻子的杰作”。

4.读稻草人有感 篇四

在暑假里,我新读了一本童话书——《稻草人》,是叶圣陶老爷爷写的。书里主要反映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劳动人民辛酸而又悲惨的生活。其中,我被这本书的代表作——《稻草人》深深地打动了。

《稻草人》的主人公就是一个破落、简陋的稻草人,它不能动、不能说话,但是它心地善良、充满责任,一心想帮助别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它目睹了三件让它感到苦闷、愤懑、无奈、哀伤而又无能为力的事情:一个亡夫丧子的老太太,想靠田里的收成过上正常的生活,却遭遇虫灾的浩劫,颗粒无收;一位可怜的渔妇不得不暂时抛下正在生病的孩子去河里捉鱼给孩子吃,才庆幸自己好不容易终于捉到一条鱼,而渔船里的孩子却病得更重了;一个饱受欺凌、走投无路的村妇在深夜投河自尽。所有这一切,稻草人都看在眼里,但因为它是稻草人,“像树木一样, 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所以毫无办法,“心里就像刀割一样”。它想去拯救那些苦难的人们,可它却无能为力。它只能恨自己是个稻草人,它深深地忏悔“见死不救的罪过”,哭得“连心都碎了”。

看完了《稻草人》,我感慨万千。我多么希望书中的稻草人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生活在我们这些小朋友的身边,这样它一定可以看到温暖的万家灯火,在那里, 亲爱的妈妈正搂着她的小宝贝嬉戏玩耍;它一定能看到明亮的教室,在那里,健康快乐的孩子们正书声琅琅;它也一定能看到美丽的田野,在那里,幸福的人们正享受丰收的喜悦„„我也希望自己像稻草人一样充满爱心与责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例如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扶起摔倒的老人,用自己的压岁钱去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更希望自己现在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能为他人、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又能付出行动的人。

四(3)班

5.读《稻草人》有感 篇五

这个国庆节,我阅读了叶圣陶爷爷的《稻草人》,看了心情分外沉重。

《稻草人》既是一本书的书名,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它是叶圣陶先生1922年6月7日完成的一篇童话,刊登在1923年5卷1期的《儿童世界》上,而后作者把19至1922年上半年创作的23篇童话结集出版,名为《稻草人》。文章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断:年迈的老妇人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但却无能为力;一条鲫鱼想从水深火热中逃离,但却最终竭尽全力后也没法达到,结局很悲惨,鱼死了。稻草人也无力地躺在了麦田上……看完全文,我的心中满是愤愤不平,恨不得立即冲上去,把虫子“绳之以法”。这些麦子都是老奶奶用她那衰老的手,一年的劳作成果,用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也没有一个人能听到他的心声。他只能默默地看着一切美好的东西在他面前灭亡,也许是因为心里的内疚和无奈,他心碎了,被痛苦压抑着,倒下了……这篇文章表面是写稻草人,实质上是写出了叶圣陶爷爷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无能为力。稻草人暗喻了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心有余而力不足。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上。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用自己知识和才学,报答这个时代和国家。

6.学生读《稻草人》有感 篇六

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教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下面来看看雷夫老师创造了哪些奇迹:

一、一切为了学生,放大教室的容量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老师每天6:30就打开教室等待自己的学生,晚上18:00才会关上教室回家。而学校正规上课的时间是从上午8:00~15:00,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部分都自愿提早上课,自觉地做着语法作业。他们喜欢语法,认为学习正确书写这个新语言(英语)的规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置身于第56号教室和谐、温馨、优良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在、不怕犯错、没有人嘲笑和斥责他们,俨然已成为孩子向往的天堂。他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在非正式上课时间里指导学生语法练习。正如他所说:“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生受用。”

“在课堂上,孩子们有30分钟的时间回答20个问题。我大约用5分钟教授语法技巧,在确认孩子听懂了以后,大概还剩余23分钟让他们答题,只要是在课堂上没完成的,都算家庭作业。”雷夫老师说,“知道用上课时间全部写完比较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而且在教室写出来的作业比在家里写的质量高”。雷夫老师有效运用课堂时间,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高质量的家庭作业。雷夫老师在课堂上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付出,让我震撼和收获。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能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吸收并灵活运用的甚少,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大容量的班级授课,要实行“因材施教”有很大困难,往往寄托家庭教育去实行“因材施教”。对此,让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雷夫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带读的书本难度太高了,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问题,继而影响全部的阅读教学进度。对此,雷夫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我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二是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雷夫老师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特别简单的段落,并在同学面前阅读,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成就的喜悦,消除不安的情绪,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强。雷夫老师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和心理变更,研究具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态势和学习方法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三、教给孩子终其一生受用的技能

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即智力的发展。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或者进行德育。对此,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以下为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

建立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首先,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官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都有少许差异,孩子们把薪水存在银行,但他们必须存钱来支付使用课室桌椅的费用……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贵,学生可以用租金的3倍买下座位的产权,并拥有出租的权利;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可以领取资金;未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被罚款;月底有一场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等。

雷夫老师的实践证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和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推行这套经济制度,不在于用这套经济制度当作控制学生的机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拥有“储蓄”的观念,形成节约使用每一分钱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把握“延迟享乐”的原则,勤奋刻苦,学会等待使自己的收获最大化。

由此,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现行的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应试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或许这正是我们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多年过去了,不能说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未实现,但其效果也并不明显。就当下形势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存在两大明显的失误,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即素质片面化和素质应试化。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会等待、养成“储蓄”观念、延迟享乐;通过旅行,让学生懂得怎么“生活”,提早认识“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懂得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以相处及失落感,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要的技能教给第56号教室的学生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师来说,教会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要拿出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标准化测验不再让学生“害怕”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不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他们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课程很轻松、考试压力也没有我们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雷夫老师列出的一长串每周、每学期、每年学生需要参加的各级各类考试来看,美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同样不小,况且报纸每年至少会刊出一次标准化测验结果,测试程序不合理,测试过程不公正、作弊、泄题等现象也同样在美国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从教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况:

“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尽管雷夫老师看到了标准化测验的种种问题,但雷夫老师并不反对测验。他认为我们需要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精确、公平、合理的测验能帮助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了解“已经精通”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分别是哪些。正如第56号教室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做”。因此,对于标准化测验,雷夫老师和学生都是认真对待的,但“认真”却有着雷夫老师独特的见解———我们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特定的测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在第56号教室的学生准备考试前,雷夫老师让他的学生分享以前他们考不好的时候老师都是怎样发火的“恐怖故事”,这些已经过去的小故事,常常让学生捧腹大笑,这么做也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接着,他会告诉学生测验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果他们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佳,只能说明“他们还不了解应试的技巧”,而雷夫老师很愿意再次为他的学生讲解应试技巧,让学生感到“信任”,并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雷夫老师是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次测验的分数而生他们的气。其次,雷夫还给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有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就没有很好的未来?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们?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当他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已经做到了道德第四阶段所要求的,他们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做好了准备,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心情很放松,在考场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尽管第56号教室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的成绩都很好。但雷夫老师时刻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的培养要比提高分数困难和重要得多,比起自己的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进入加州大学、西北大学以及圣母大学就读的学子,让雷夫更值得称赞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更为他们在俄勒冈州帮陌生人捡拾垃圾的行为感到骄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好榜样。他做了常人所未能做的事情,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达到了常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他教给学生的却是无限的未来。

总而言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应当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更需要广大教师去自觉践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90-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上一篇:司法局专题片下一篇:英语节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