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2024-09-27

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精选8篇)

1.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篇一

如何突破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中,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在课堂教学时,告诉学生检测淀粉的简单方法并作出相关的提示。通过老师创设问题,让学生学会对探究活动能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学会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发展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好 “主角”。初中阶段的生物课本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却有很多概念,所以,对概念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方面,我通常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1节的内容中,对“相对性状”这个概念的学习。我先是提出“什么叫相对性状”这个问题,再是针对概念中的关键词举出相应的例子,然后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最后老师针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详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解释和比较,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会更加透彻,得到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三、以师生为共同体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教师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新学期开学后,我都会把所教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生物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各个学习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再由小组长总结发言。合作学习也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通过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阐述和启发,结合相关的例子一步一步地进行解析,然后再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这种方法我通常用于对原理性知识的学习。

2.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篇二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 1) 传统课堂内的“ 讲解演示”教学模式;( 2) 软件平台上的“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本文将主要阐述两种典型模式的第一种:传统课堂内的“ 讲解演示” 教学模式.

首先对传统课堂内的“ 讲解演示”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描述.传统课堂内的 “ 讲解演示 ” 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凯洛夫的教学思想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等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演示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

凯洛夫教学思想强调以教师系统讲解知识的课堂教学为中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奥苏贝尔则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明确、稳定而有系统的知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获得人类社会积累的丰富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板书板演的工具和难点突破的工具,通过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下面结合课例探讨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案例 《 生活中的轴对称》( 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二章第二节作轴对称图形的第二课时)

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设计了如下几个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点:

整合点1: 在上课之初, 用PowerPoi nt对本节课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如下: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图形轴对称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作已知点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点

( 1) 作垂线 ( 2) 截取相等

效果:这部分只是起对新知的一个铺垫作用, 用的时间应该说是2~ 3分钟而已,如果用板书或者口述的话,会浪费时间或者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回顾的不够深刻,所以这部分应用多媒体是有必要的.

整合点2:在复习了需要的理论知识后,用Power Point展示例题.

内容如下:

最短距离问题

例1要在铜盘中学前的街道上修建一个水站,向居民区A、B提供水,水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水站的距离之和最短.

效果:这部分内容只是起到了板书板演作用,主要还是节省课堂的时间,如果题目抄写的话,时间会浪费很多,所以这个部分用多媒体是有必要的.

整合点3:在探究例1( 两已知点在直线异侧求最短距离问题) 的过程中,用几何画板演示找最佳位置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的得出新知.

内容如下:

效果: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主要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归纳出新知.如果没有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的话,很难让学生很快的理解新知,所以在这个部分应用多媒体是有必要的.

整合点4:在探究例1后,用PowerPoi nt展示例2、练习以及思考题.

内容如下:

练习:

王叔叔是一名送报员,上午要去红岩中学送报,下午要去枣庄送报,王叔叔想在街道上租一间房子,使得他到红岩中学和到枣庄的路程和最短.你能帮他吗?

思考:

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 牧马人某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 再到河边饮马, 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 定这一天 的最短路线.

效果:效果同整合2的效果

整合点5:在讲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板块的过程中,教师采取了游戏方式进行新知的讲解, 用Power Point创造常态课不易完成的效果.

内容如下:

效果:为了创造愉悦的气氛,这部分内容采用了游戏的方式, 一共五个水晶球,点其中的每一个都会出现一个生活中轴对称的实例, 若不用多媒体处理的话, 很难达到 在快乐中 进行学习 的效果. 所以,这个部分应用多媒体是有必要的.

五个水晶球里面的内容如下:

1 .利用轴对称 ,求出镜中电子钟的实际时刻.

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示数的像为, 这时的实际时刻应该是?

2. 利用轴对称 ,求出水中车牌倒影的实际号码.

一辆汽车 的车牌在 水中的倒 影为w2085,请问该车的车牌号码是多少 ?

3. 利用轴对称 ,分辨镜中方向的实际方向.

当你看到镜子中的你在用右手往左梳理你的头发时,实际上你是朝哪个方向梳理头发的?

4. 利用轴对称 ,求出镜中算式的实际算式.

一个算式在镜中所成的像构成的算式是正确的, 但是在实际中是正确的吗? 实际中这个算式是什么?

5. 利用轴对称 , 确定检测视力时 , 镜子和被检测人的实际距离.

检测视力要求视力表与被检测人的距离为5米,小明检测时,医生把视力表挂在他背后的墙上,小明从对面的镜子里看视力表,你知道镜子应离小明几米吗?

整合点6: 在欣赏轴对称设计图案这一版块中,教师用Flash以及Power Point进行演示.

内容如下:

效果: 这部分内容是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用Flash展示设计原理,直观而且动态,让学生很容易领会其中的要领.若没有用多媒体的话, 很难在课上展示设计的原理,所以,这个部分应用多媒体是有必要的.

整合点7: 在学生将设计的轴对称图案贴到 黑板的同 时 , 教师伴随 音乐用Power Poi nt展示教师收集的图案.

内容如下:

效果:这个部分是要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很短时间展示大量的图片, 而如果没有应用多媒体,没有办法达到这种效果.所以,在这个部分应用多媒体是有必要的.

整合点8:用Power Point进行归纳总结.

内容如下:

一、最短距离问题

1 .两已知点在直线异侧

2.两已知点在直线同侧

二、生活中的轴对称

确定对称轴的位置

三、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四、数学建模( 几何模型)

五、数学思想

1 .转化思想2.分类思想

效果: 用多媒体进行知识的小结,可以利用超链接技术将前面所讲的知识再现,如果只有板书的话,大部分信息会丢失;其它效果同整合点2.

总的来说,上述8个整合点中,信息技术在整合点1中主要起复习思考,引入新知的作用,在整合点3、6中主要起难点突破的作用,而在整合点2,4,8中则主要起板书板演的作用,在整合点5、7中主要是起扩大信息量的作用.

传统课堂内的“ 讲解演示”教学模式通常经历如下教学节:

在本课时中,没有包括所有的环节,各环节的顺序也有所调整.总之,使用信息技术最频繁的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 由于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因此其作用通常在创设情境环节得以充分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录像、 动画或图片等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而探究新知的环节通常是使用信息技术最关键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信息技术通常被教师用于进行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整堂课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是否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在后面的几个环节中,除用信息技术辅助讲解习题之外, 信息技术通常是作为板书板演的工具, 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板演不能代替教师在黑板上的演算过程,因此,板书板演的内容通常不包括解题过程.

在传统课堂内的“ 讲解演示”教学模式下 , 最常使用 的信息技 术手段包 括Power Poi nt , 几何画板 ,Excel ,Wor d,Fl ash等软件.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教师的一种“ 教具”.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肯定大有裨益,它能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和应用. 总的来说:

1 .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2.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可以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可以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加以考查.例如,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与该节课将要引入的新的知识匹配,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时,是否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呈现信息技术的时机,并成功地突破了难点;板书板演时是否清晰无误、重点突出,并对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3.高考重点与难点突破 篇三

一、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判断有机物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前提要理解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同分”指的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而不是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不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H2O和C2H6。“结构不同”指的是碳链骨架不同,或官能团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或官能团的种类不同 。特别注意的是:淀粉和纤维素虽然分子式都为(C6H10O5)n,但由于n值不同,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例1下列各组有机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

解析A项,都是苯环,两个甲基都位于邻位上,因此A项中两结构简式表示的是同一物质,A错误;B项,是用键线式表示有机物的结构,每个拐点表示一个碳原子,且每个碳原子均满足“碳四价”原则,故二者的分子式均为C10H160,但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C项,甲基所在的位置为对称位置,属于同一物质,C错误;D项,由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故它们表示的是同种物质,D错误。答案:B。

点评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有两项:A项,不把苯环当苯环,当成了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还有D项,没有把它们与甲烷的结构进行联想类比,看成了氯原子在“对与邻”两种不同的位置上,从而看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构。

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属于书写同分异构体中最简单的一种。书写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基本方法-“主链减碳法”。在书写时要注意下面三点:

(1)书写步骤:先写最长的碳链,然后逐个减少碳原子,把减少的碳原子作为取代基连在剩余的碳链上。

(2)具体方法:“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排,不到端;摘两碳,成乙基;二甲基,同邻间;不重复,要写全”。

(3)书写口诀:“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按同邻间;最后用氢补足碳四键”。

例21 mol某烷烃完全燃烧消耗11 mol O2,其主链上含有5个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解析设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mH2m+2,则m+(2m+2)/4=11,解得m=7,所以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7H16,主链上有5个碳原子,剩下的2个碳原子可以作为一个乙基连在主链上,这样的同分异构体有1种,也可以作为2个甲基连在主链上,这样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所以该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共有5种。答案:B。

点评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作支链的任何取代基都不能连在主链的端点上。

(2)作为支链的乙基不能连在主链的2号位碳原子上。

(3)把一个乙基拆成两个甲基时,要考虑“对、邻、间”,还要注意在主链上的“对称”情况,不能重复。

2.烃的一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在书写烃的一元取代物时,要学会识别有机物中氢原子的种类,即学会寻找“等效氢”:

要注意几种情况: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处于对称位置或镜面对称位置的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对不等效的氢原子取代,有几种不等效氢原子,其一元取代物就有几种。

例3分子式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2种B.3种C.4种D.5种

解析C4H9Cl符合烷烃通式CnH2n+2,可以看成C4H10中的一个H被Cl取代,C4H10有两种同分异构:CH3CH2CH2CH3和(CH3)3CH;CH3CH2CH2CH3的一氯代物有两种:CH3CHClCH2CH3、CH3CH2CH2CH2Cl, (CH3)3CH的一氯代物也有两种:(CH3)2CHCH2Cl、(CH3)3CCl,2种+2种=4种。答案:C

点评解答本题时注意两点:

(1)先研究出它的母体属于哪种类别。它符合烷烃的通式CnH2n+2(把一个Cl相当于一个H),因此,它的母体属于烷烃,即C4H10;然后写出C4H10所有的同分异构体,最后再找出氢原子的种类,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就有几种一氯代物。

(2)书写大致顺序是:先写碳链异构,后写官能团的位置异构。

3.二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书写二元取代物的主要技巧有:“定一移一”:对于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可固定一个取代基位置,再移动另一个取代,以确定同分异构体数目。若烃分子中有a个可被取代的氢原子,当m+n=a 时,则m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种数与n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相同。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则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同理,可判断二溴萘与六溴萘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相同,三溴萘与五溴萘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相同。

例4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分子式为C3H4Cl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在这里(一个Cl相当于一个H),故把C3H4Cl2看成C3H6,因此,它可以看成丙烃衍变而来的,其中的2个H原子被2个Cl取代。丙烯结构简式为CH2=CHCH3,两个氯原子位于同一个碳原子上的结构有2种,位于相邻碳原子上的结构有2种,位于不相邻碳原子上的结构只有1种,故符合条件的结构共有2种+2种+1种=5种。答案:C。

点评解答本题时注意三点:

(1)先确定出它的母体的类别是什么?要结合通式进行判断。

(2)再写出母体所有的同分异构体(丙烯只有一种结构,不存在碳链和官能团位置异构)

(3)最后考虑两个氢原子的相对位置,有几种不同情况的相对位置,就有几种二氯代物。

4.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往往先采取主链减碳法写出所有的相应碳架,再让官能团分别在碳架上移动,从而写出同分异构体。要注意常见烃基的异构体的数目:

(1)-C3H7(丙基)为两种,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2CH2-和CHCH3CH3。

(2)-C4H9(丁基)为四种,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2CH2CH3-、 CH3CHCH2CH3、CHCH3CH3CH2、CCH3CH3CH3。

(3)-C5H11(戊基):8种

例5分子是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解析C5H12O符合通式CnH2n+2O,属于饱和一元醇和醚,但由限定条件可知,它属于饱和一元醇。书写它的同分异构体时,可看成戊烷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羟基取代。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然后用一个羟基取代这些同分异构体中的不等效氢原子。正戊烷中不等效氢原子有3种,异戊烷有4种,新戊烷有1种,因此,符合题意的C5H12O共有3种+4种+1种=8种,答案:D。

点评解答本题的注意两点:

(1)先由分子式确定通式,再由通式确定有机物的种类(要结合题中的限定条件)。

(2)确定母体 “戊烷”后,写出它的碳连异构,再用羟基进行取代,属于官能团位置异构。

(收稿日期:2014-12-26)

4.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篇四

我是一名来自延边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已整十年,但从事班主任工作却只有一年的时间。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既繁琐又辛苦,特别是语文教学这一块。每一位老师都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能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则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率的关键。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曾经出过的一节公开课《一面五星红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来谈一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在教学中我适时进行教师示范,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1、以生为本、朗读感悟,为突破重、难点而铺路。

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勾画出作者“爱红旗”的句子自读,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读后思索,研读难点,思考疑点,让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内心。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能为突破重、难点而铺路。

2、品读感悟,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重、难点,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内心。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犹豫”“展开”“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俗话说,“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又如“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和“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抓住描写作者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自读,特别注意读好“犹豫”“展开”“凝视”这些重点词,让学生评议,找出重点词句。这一环节教学实施时我直奔重点,研读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用动作和表情体现了“我”对国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样的设计可以做到简洁流畅,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我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学习,针对教学的重点,找出面包店老板表情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讨论“面包店的老板从‘平等交易’到‘费用我付’,他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找出文中‘我’的行动和做法让你感动的地方”来减缓问题的坡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章重点、难点的探究,品析,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5.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篇五

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仅仅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或者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主观认为比较好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会话,无视学生的体会,只会将学生强制性地纳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Zoo animals》

T:同学们动物园来了一大批动物,现在管理员想请大家帮忙认一认这些动物,但是调皮的动物们可不愿意出来哟!你只能从它们的叫声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来猜,你能猜出是哪种动物吗?(教师开始演示课件,并指名回答。)

这时有同学小声议论“又是猜动物,一点也不有趣”,教师似乎听见了,但还是坚持一一指名回答。

6.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篇六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一、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重点,“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单元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方法还包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例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中的平均数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点是知道24时计时法的含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四年级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减的简便算法;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重点是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是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例如,一年级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的难点是通过观察找出用圆片摆出不同数的规律;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难点是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三年级中的年月日的教学难点是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四年级李志兰和刘永霞老师讲的两节课的难点是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是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和缩小。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六年级上册的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是由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一个学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学难点却不同,它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点突破速度与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由于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者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由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二、研究教学重难点的意义何在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落实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往往是使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案例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时,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知识点来教学,通过观察1/2=2/4=6/12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逐一变化,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由谁到谁的变化过程,老师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体会这一规律的存在,学会用同一语式去表达,但是到最后学生也未必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一句比较简练、准确地数学语言来描述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果,我们在教学前先来分析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就会找到与它的叙述非常相似的“商不变的性质”和沟通两者联系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此时我们为了突破“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就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

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转化--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结果,也就可以转化为旧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刻,最终达到融汇贯通。

例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倒。

3.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直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用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独立自主的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如:刘安花老师讲的角、李春玲老师讲的摆一摆、想一想、祈春英老师讲的长方体的体积

(2)通过画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可以用图帮助解决问题,如封淑君老师的练习题中将大长方体切成相同的小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3)直观演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侯燕飞老师用课件演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孔令芳老师用课件演示钟表一天的转动,学生理解了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含义、祈春英老师在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如果利用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体会体积实际上就是一个形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那就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不至于浪费时间了。

(4)编制歌诀,帮助学生直观的记忆

如李艳老师教学的年月日进行歌诀记忆。还有教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单元,概念又多又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歌谣来帮助记忆。如让学生背100以内质数表,单去死记硬背一个一个的数相当困难,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分组变成歌谣来记: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十九、二三、二十九,三一、三七、四十一,四三、四七、五十三,五九、六十一、六十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

再如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也可以用下面歌谣来记:

两数互质要记牢最大公因就是1,最小公倍是乘积;

两数倍数关系时,最大公因取较小,最小公倍取较大;

两数关系不明显,就用短除来试商,最大公因乘半边,最小公倍乘一圈。

运用好直观方法的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7.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篇七

一、把握好重难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形成知识体系,以便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知识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数学教学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就一般情况而言,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点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即知识难,也就是知识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难以顺利进行,所学知识内容相似容易发生混淆,还有的是所学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太强;二是主观因素,即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师教学不得法。

3.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因此,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三点找准知识生长点:一是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如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基础的,后者是除数由一位变为两位、三位,出现了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的问题。无论除数是几位数,试商方法都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应抓住的。二是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通分两个旧知识组成的,它的关键问题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通分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三是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破“演变点”。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

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归宿。

1.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难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很不容易的。学习抽象概念,困难更大。这样,具体形象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一表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是突破重难点的好办法。

一是合理应用教具,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教学认识角、长方体的体积等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对突破重点难点很有效果。教学时钟的认识时,用钟表模型直观演示,让学生认识钟表一天的转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难点。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在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感官,联系生活实际,如太阳东升西落、北斗星指北等识别东方,再利用儿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难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此,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动为静,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有效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怎样理解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直接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呢?在教学时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先展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怎么看也看不到尽头的动画。然后,让学生闭眼想象它穿过教室,越过田野,就这样无限地延伸下去的情景,初步感受到无限是怎么回事。又如,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物体不同的形状,一般情况下,我们一次最多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三个面,而且形状有异,那么,一个正方体、长方体究竟有多少个面,各是什么形状?这时,可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际观察物体,让学生了解正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的实际形状,进而使学生学会通过推理、分析认识其它物体的面及形状。

2.结合生长点,突破重难点。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新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

同化,突破重难点。教师在讲解中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熟悉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如教学《平均分》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二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最后,要为“平均分”的不同分法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

类比,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类比相似的知识难点引导学生对容易混淆的知识作深入浅出的辨析,以防止旧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形成干扰。如教学“化简比”时就应与“求比值”进行对比分析:“求比值”也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牵引,突破重难点。在教学新知识以前通过复习等手段,让学生获得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旧知识,通过以旧生新、巧妙牵引的办法促进新知识的掌握。一是抓住知识间的衔接,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二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转化,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自己较熟悉的、旧的问题,通过熟悉问题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例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时,首先把圆分成两个半圆,再将两个半圆同时等分为若干份,拼成近乎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就应用了牵引转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重难点

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化学而言,重难点问题的确定更为困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往往是两个方面,既要区分具体对象,又要结合教学进度,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到突破难点、分散重点、相互结合、共融互通,使课堂教学凸显艺术性、操作性与趣味性,必须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教学效果上,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确定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误区

在化学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都觉得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虽然付出大量的心血,也对书本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反复的讲解,但效果始终不够理想。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确定不准造成的。

1.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区分不够清晰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凭经验的现象,将教学重点与难点混为一谈。就化学而言,教学重点并不等于难点,而难点问题也并不一定都是重点,但化学课程要点设置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关注重点内容,界限不够清晰,忽视难点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2.区分层次与分类指导结合不够紧密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担心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将要阐述的内容讲清楚,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不能够区分学生层次,也不能够做到分类指导,造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稍弱的学生“吃不下”,吃下了也消化不良,更谈不上解决重难点问题。

3.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配套不够到位

化学课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趣味性较强的课目,它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形成直观的印象,从而达到深化效果的目的。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往往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为了防止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很多实验操作都采取教师操作讲解、录像讲解或者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使学生无法产生应有的思维模式,不利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4.教学定位与兴趣培养目标不够一致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其教学定位就是通过更为完善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但在实际过程中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过于关注实现教学目标,不注重课堂氛围建设、不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不注重具体实践操作,导致重难点问题解决不好。

二、解决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对策

1.建立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研究、分析重、难点问题的能力

就化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提高其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凭主观印象,先入为主,要真正将书本知识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提高突破重难点问题的能力。要建立定期分析制度、过程量化制度、目标牵引机制,将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具备操作性和实践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突出目标牵引,将共同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要义

在授课之前必须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状态,区分不同层次,结合课本要点,确定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以此实现一人一策,使好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拓展,稍弱的学生可以有所提升。实际上,授课中的重难点并非真正的重难点,它难在如何在授课之前做到有效地确定。

3.结合实践操作,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和分析

要突出化学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模仿文科教学中的案例式教学模式,通过先实验后授课或者边实验边授课等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自发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从而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这种实践操作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实验解析等方式进行。

4.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定位解决重难点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必须通过准确的教学定位,才能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内容统一起来,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和学生听课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实验创设不同情境,防止气氛沉闷;给予学生正确评价,通过表扬提高兴趣等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的确定与突破,必须立足实践,通过提高兴趣,完善方法手段,注重实验操作,把握其实践性、创造性和生活性特点,将生活、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达到突破重难点问题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霍云龙.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管理的创新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4).

上一篇:党群制度下一篇:科技查新与查新报告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