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2024-07-06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精选8篇)

1.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篇一

《古诗的积累与运用》教案设计

执教老师:蒋美能

一、课前播放小学生古诗词朗读带。

1、随意播放,营造一种气氛。

2、抽查几位同学,每人背一首古诗。

参考提示:《咏鹅》《静夜思》《清明》《秋浦歌》《游子吟》《忆江南》《七步诗》《示儿》《回乡偶书》《咏柳》《梅花》《悯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庐山瀑布》《己亥杂诗》等。

二、古诗词分类积累

唐诗宋词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它的作用之大。古诗词读来朗朗上口,历来经久不衰。但那么多的古诗词,我们该怎么记住它呢?看样子还要掌握点方法和技艺才行。(每一类要求学生说出一二句。)

1、按季节分类:

春天: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夏天: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冬天: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按景物分类:

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按思想内容分类:

送别诗: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5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情感篇: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6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三、古诗词练习巩固

这么多这么好的古诗词,能变为自己的该多好啊!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动手做做吧。

1、花名趣填。(见投影片)

○1人闲 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2沾衣欲湿杏花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 菜花无处寻。○4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7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 别样红。○8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 灯花。○9兴尽晚回舟,误入 藕花 深处。○10 杨花 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 出墙来。

○1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 香自苦寒来。○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 开。

2、填鸟名。(见投影片)

○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4两个黄鹂 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5旧时王榭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燕啄春泥。○7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填成语。(见投影片)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4 粉身碎骨 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5 春风得意 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古诗词与人名趣对。(见投影片)

○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2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诸葛亮)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4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

○5覆天翻天,纪元重开新史;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毛泽东)

○6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

○7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李白)○8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风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9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产地;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

5、古诗词之最。(见投影片)

○1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0

○2最高的瀑布——(飞流真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3最深厚的友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速度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6最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

○7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最壮观的登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最高处流下的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1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四、赏析品读

古诗词可谓是语言的精华,诗人思想感情尽皆浓缩于此。四句八句,几十个字的内容可以纵横千里,飞跃古今。但是对有的同学来讲似乎深奥难懂,枯燥无味。于是就有人进行了串改。

1、打油诗仿写。(见投影片)

○1《春晓》新编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里一翻身,压死知多少?

○2人生四大悲

久旱逢迎甘霖——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同名。

○3人生三境界新编

昨夜西风刮大树,独上高楼,站都站不住;

衣帽全丢都不顾,为伊搞得好狼狈;

众里寻她千百度,突然发现,那人睡在街道办事处。

○4讽喻诗:《无题》——你能看出其中的意思吗?

日暮苍山兰舟小,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死水微漾人却亡。

2、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

(学生阅读。见复印稿共五篇:《心弦上痴情的景致》《与诗人同行》《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我越来越爱书》《四季之乐》)

○1标题(小标题)中运用古诗词增强文采;

○2文章里引用古诗词使内容更充实;

○3段首用古诗词作中心句构成排比段,条理清晰;

○4开头(题记)和结尾引用古诗词形成照应,深化中心。

五、课余写作:

以“成长”为话题,文中适当运用古诗词,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2.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篇二

一、夯实基础, 准确把握常见名每个字的音、形、义

一些考生解答默写题时常误写同音字、形似字, 究其原因, 是平时背诵马虎, 只求“口能诵”, 不求“意能通”。例如试题要求默写苏轼《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 的“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两句, 不少考生将“漫”错写成“慢”。一个字错个偏旁, 全题没分, 十分可惜。避免出错的根本措施, 就是平时要一字一句地夯实基础。例如学到“漫”字时可以三方面去考虑:1、理解“漫”的基本意义。“漫”的本义是水过满, 向外流, 如“水漫出来了”;而“慢”指速度低, 走路、做事时间长。2、理解“漫”的语境义。“漫”在文中指随便, 随意的意思, 表现出随意敲哪一家门都能受到热情招待, 清除“日高人渴”之苦的愉悦之情, 这正好凸现了全诗温馨祥和的抒情基调。3、比较“漫”“慢”的字形。“慢”为“忄”旁。如果写成同音形似字“慢”, 就错了。经过这三步推敲, 默写的正确率就有了保证。同时还得对学生提醒并强调:一定要尊重古诗文原句原诗, 会背了但默写时出现了错字、别字, 就等于白费。

二、整体把握, 对名句作多方位的准确解读

这里的“多方位”一般指:描写的景物的特征, 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表现的精神, 告诉人们的道理。只有这样前后联系整体阅读, 才能在答题时从容应对。例如:“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 通过幽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容的诗句是:‘, ’, 充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题1有的考生错答为“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究其原因, 就是阅读时感悟不到位, 下笔前审题不仔细。这两句的确表现“幽静环境”, 但未充分地融入作者的感情, 只有“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两句才符合题意。“悦”和“空”两个形容词传神地表现出题目中景与情“和谐相融”的要求。题2有的考生错答为“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误将“散发弄扁舟”当做“壮志豪情”, 出现这一错误说明这些考生诵读词时没有做前后联系和整体领悟, 而是囫囵吞枣, 结果未答出“俱情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最能体现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

考题由单一的填写上下句向理解、迁移型发展, 侧重点就在于“理解”。理解是记忆、领悟、运用的前提。学生可在平时学习中反复呤诵, 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同时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名句含义, 达到一种见“字”书“句”, 见“义”知“句”的效果。要将“眼看——读书——耳听——思维”这一线路贯穿始终。

教师在平时教学或复习时必须讲出默写语句的含义、用法, 要学生按要求默写出相关内容, 或创造语境来“催发”名句。如: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 我们应该拥有“, ”。 (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 的良好心态。冬天还没有到来, 街上皮衣行的老板却为皮衣的推销工作忙碌不已, 用《卖炭翁》中的诗句来说这叫“, ”。

三、注重归类, 在比较异同中深化个性体悟

这里的“归类”, 可以是物, 也可以是情和理。几年来默写试题中“你最喜欢的”“你最受感动的”等字样出现得越来越多, 这就要求平时的阅读和积累要注重归类鉴赏, 并养成个性化判断的良好习惯, 否则遇到归类题难免临场失措。如试题:“1、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 (写出连续的两句) 2、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 (写出连续的两句) ”如果考生积淀较深厚, 就能较快地从中选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题1)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峰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题2) 等名句。

一位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 其家长在回忆他儿子的读书习惯时, 特别强调了其中一点, 即喜欢把一切学习资料、书籍整理得井井有条, 哪一张讲义、哪一本笔记在哪一个抽屉都记得清清楚楚。许多记忆性知识的大面积牢固掌握,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细致的分类与整理。如从内容上分类, 以描写春天为例我们就可以连接起很多学过的诗句:“野芳发而幽香”;“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泥”;“桃花流水鳜鱼肥”等。其他诸如季节、景物、亲情、送别等内容上的分类就不一一枚举了。当然还可以按作者、朝代甚至写法进行归类, 如托物言志的有于谦的《石灰吟》, 刘禹锡的《忆江南》、《陋室铭》, 借景抒情的有杜甫的《春望》, 王之涣的《凉州词》等。

四、抄读式复习帮助学生提高命中率

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 还应加一个手到。许多同学诗文背得很熟, 但一到中考, 却在仅有的几道默定题中写上几个借别字, 前功尽弃。因此, 平时抄读重点诗文, 或背的时候最好能顺手默写一下。决定命运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好习惯。

五、用活动和比赛来检验

3.如何加强古诗词教学的积累与运用 篇三

关键词:朗读、感悟、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积累和运用相辅相成。积累了自然要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运用又需要积累作为前提,积累多了,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就不足为奇了。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加强积累。

1、读说训练

学习古诗词必须以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当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意境的深远、思想的丰富。但也不能肤浅的停留在诗句的诵读上,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意思,在熟读之后就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诗词的内容,大胆的让学生练习说话。

如我在教学《秋思》一诗,学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诗人,你会写些什么?信寄出之前,诗人又打开信封,还会写些什么?还有教学《游子吟》一诗,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母亲做好的新衣服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有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想象,汪伦为什么来晚了?李白和汪伦临别时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练习说话。有效地补充了诗词内容,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诗词和学生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古诗词的难度。这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又拓展学生语言积累。

2、 读写结合

小学古诗多数是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我觉得在教学这类古诗时,不能只停留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应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景物画面,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声、色俱全的立体景象,然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展开想象的翅膀,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对诗歌内容、意境、等多方位的整体感悟与积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比如:在教学《回乡偶书》一诗时,我让学生写一写作者贺知章会对家乡的儿童说些什么,家乡的儿童又会对作者说些什么等。学习《渔歌子》一诗,让学生写一写“西塞山”的景色。再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抓住最后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朋友元二的这一去,一路陪伴他的是黄沙大漠,孤寂苍凉,这一别,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许三年五载,或许今生再无相见之日,此时此刻,王维的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假如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也是送别诗,但它不是借景抒离别情,它是借景言离别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也让学生动笔写。这两首虽然都让学生写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感受,但写出来内容完全不一样。引导学生写话,既能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补充了文本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降低了写作难度,一举多得。

3、以点带面

在课堂内将理解、感悟、赏析、记忆等语言积累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指导自己的课外积累,才能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应的古诗内容,形成学习的“面”,有利于学生扩充语言积累数量。

首先,以文本为线,利用迁移的原理,补充学习相关的古诗。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春夜喜雨》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又比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可补充学习王冕的《墨梅》,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也可讓学生收集学习张籍的《秋思》等,我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朋友之间的离别情,我课前让学生回顾学过哪些送别诗,学生就背诵了《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课后我又让学生回家收集五首以上的同类诗,进行背诵。这样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就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对古诗文的积累信息。

4、运用、内化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运用古诗文。比如:在学习了《仙人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种植物,要求仿照这课的写法,借物喻人,也就是托物言志。并且要引用一些有关这些植物精神的古诗词名句。结果学生写得很好,引用了很多诗句,有的写小草,引用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写梅花,引用的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写荷花,引用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的写竹子,引用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是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要做到“有感而发”,切忌“为引而引”。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为学生的交际与作文增添了色彩,更是内化语言的过程。

4.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篇四

综观2003年全国卷各省市高考满分作文,有相当篇什的考生的古诗文功底较为深厚。可以说,这些考生平时注重积累并消化文言古诗文,在考场上,文言古诗文就助他们写出了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且看他们的灵活运用技巧。

巧借古诗文拟题。一是巧用古诗文句作标题。如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二是大胆地直接运用古诗文的原题目作考场作文的标题。如甘肃高考文言满分作文《吊屈原赋》的标题直接沿用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爱莲说》的标题直接引用周敦颐的《爱莲说》篇名。巧引古诗文为考场作文增辉。考生在作文内容中巧妙引用古诗文,使其生色增辉不少,使得阅卷教师不得不由衷地拍案叫好而给高分或满分。这种妙用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运用古诗文构架全篇。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引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开头,第三自然段又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论证认识问题,第五、第七两段更是巧妙串用:“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辩。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文章结尾以“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综观全文,引用过半,但又引用得恰当而巧妙。

二是引用古诗文扣题印证。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一文,开头一段是:“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这里的引用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主题,一举双得,可谓妙矣。接着,第三段中写李清照,她在生活安定时引用“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以后引用“载不动许多愁”,可谓准确印证;第五段为了应证“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引用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谓旁征博引;第六段引用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可谓妙笔生花。

5.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篇五

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很多语文积累的方法。只要你跟着老师的节奏去做,很多东西就会渐渐形成习惯,深入骨髓,让你成长为有内涵的人。

先说说文言文。

研究一下中考试卷,你会发现必考一篇课内文言文,必考一篇课外文言文,两篇文章之间还要对比阅读。

所以课内文言文要学好,确保不丢分;

课外文言文要学好,争取少丢分。

话分两头,各表一支:

先说说课内文言文积累技巧,从初一开始,给每一篇课内的文言文做笔记。

第一,用活页本做笔记,便于随时补充、完善;

第二,每篇文言文抄一行原文,写一行重点字词翻译,再写一行全句翻译。(此三行建议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

第三,针对本课文言文提出的赏析题、阅读题、思考题,无论是课上讲过的,试卷做过的,把题目和答案统统都记在活页本上。

如此,当这个文言文笔记本积累到初三的时候,就已经是你量身定制的最珍贵的学霸笔记了。

复习课内文言文的时候还需要带齐六本初中语文书吗?非也,一本笔记本足矣。

再说说课外文言文。

对于刚上初一的孩子来说,也许还看不懂很深的文言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世说新语》,全是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多阅读,培养语感。

后来老师还推荐了一本小文言文练习册,有短文有题目,题目不难,主要是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样的一个人,或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也相当于是语感的积累吧。

再后来,老师开始慢慢增加难度,要求做文言文阅读题,从文中找重点句型练翻译,做断句练习,做文章内容概括。

最后,就是中考阅读真题的训练了。学了几年,是骡子是马也该拉出来遛遛了!

如果能跟着老师的脚步循序渐进,慢慢积累,中考文言文,不会怕的!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主题分类

1.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2.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3.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宋

《武陵春》 李清照 宋

《望江南》 温庭筠 宋

《蒹葭》 《诗经》 春秋

《无题》 李商隐 唐

4.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5.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赤壁》 杜牧 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

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石壕吏》 杜甫 唐

《春望》 杜甫 唐

7.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泊秦淮》 杜牧 唐

8.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东晋

《游山西村》 陆游 宋

《西江月》 辛弃疾 宋

9.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渔家傲》 范仲淹 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10.即景抒情/ 言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望岳》 杜甫 唐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观沧海》 曹操 三国

11.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行路难》 李白 唐

《相见欢》 李煜 唐

12.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13.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浣溪沙》 晏殊 宋

14.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乐府民歌》 南北朝

15.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6.(43)积累与运用五 篇六

(五)总第90——95课时

共享备课(杨文娜)审验签字:同意使用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共安排了六方面的内容: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发现新知,重点在于掌握对话的三种形式;

“词语拾趣”以词语转换的方式扩词,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互动平台”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叠词在表达上的乐趣;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能对一件事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习作百花园”是一篇想象作文,能根据语文书的封面展开丰富的想象。

本次“积累与运用”的内容既重视本单元重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重视重点知识的实践运用,还注意知识的拓展和积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己发现规律,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温故知新”和“语海拾贝”。

一、温故知新

(一)设疑自探:(5分)

1、导课: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新的收获,这就叫“温故知新”。

2、设疑: 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我们今天要温习的旧知识什么呢?

(2)、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新知识?

3、出示自探提示 :

细读下列三组句子,你就发现了什么?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10分)

1、指名朗读课本上的三句话,指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这些句子中都有引号。

2、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试着体会引号的不同用法。a、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小组讨论例句中的三个引号分别有什么用法?(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

3、回忆以前学过的引号的用法。(还有引用、否定等作用)

4、用引号的不同用法分别造句

(三)质疑再探:(5分)

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试着用引号的不同作用来写句子?

(四)运用拓展:(5分)

1、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含有引号的的句子读一读,试体会引号用法的妙处。

二、语海拾贝(22)

1、导入:下面我们将要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词语接龙

2、出示例子,寻找规律,明白词语接龙的要求。

例子:旋律----旋转----转移---移动---动漫

3、学生分组进行词语接龙游戏。

优柔---柔和---和睦---()---近邻

纯朴---纯洁---()---()---干脆

后悔---()---()--()--回报

4、集体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四)拓展运用

教师出示成语接龙游戏,组织学生进行。

常用接龙法 【顺接】:下一个成语的字头接上一个成语的字尾

例如:快心满意 → 意到笔随----„„。

【逆接】:下一个成语的字尾接上一个成语的字头

例如:典章文物 → 朝章国典。

【双飞】:两个成语,第一个成语字头和第二个成语字尾一致,接第一个成语的第二个字

例如:快口直肠;沉著痛快 → 口诛笔伐;守瓶缄口

板书:

积累运用五

引号:在前 在中 在后 词语接龙

第二课时

教学“互动平台”和“口语交际”。

一、互动平台

(一)设疑自探

1、激情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都非常优美,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九州大地神奇秀美的山水名胜,积累了不少优美的词句,还学到了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运用叠词。设疑: 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叠词有什么作用?

怎样正确运用叠词?

3、出示自探提示:

读对话,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

1、朗读对话。

2、理解叠词的作用。(叠词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富有美感与韵味。)

3、交流《暴风雨的启示》一课的叠词。“悄悄地爬起来”、“缓缓的蠕动”、“弯弯曲曲的足迹”一方面生动的描写了雨水流过天窗的情景,另一方面,叠词的运用,也能很好的表现作者的心境。“朵朵”、“翩翩”“蓝幽幽”不仅写出了天空中云彩的变化,还描绘出天空的美丽。

师小结:叠词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富有美感与韵味,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能尝试着运用。

(三)、质疑再探:

1、预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叠词?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你学过的课文或自己的作文中有叠词吗?找一篇这样的文章,找出叠词,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在自己以后的习作中试着运用叠词。

二、教学“口语交际”:

1、学生自由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内容。

2、自由思考: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辩题。

3、分组交流: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一个辩题,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见解。、班内交流、评价。(要注意学生的发言是否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评出最佳辩论员若干。

第三、四课时

教学“习作百花园”——写一篇想象作文。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内容和要求。(3分)

看着语文书的封面,那树林,那小路,那人物,还有那天空飞翔的小鸟„„会让你有怎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画面里藏着的故事写下来,进行写作。

二、指导看图作文的写作方法(15分)

1、全面观察,了解内容。看图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细致观察图画的整体内容,看一看这幅画或这一组画,主要画些什么,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第二步,要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和人物,看一看画中人物的身份、年龄、在干些什么;画面的背景反应了什么,背景和人物有什么联系。要分清画中的主要和次要人物。看一看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表现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

第三步,要观察画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手中拿的东西,画中出现的一些细小的事物等,看一看这些细节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是什么。

2、重点观察,抓准中心。

对于画面上的一切,人、物、景等的观察一定要细致,既要看近的、显著的,也要看远的、细微的;既要看外露的,还要看内在的;既要看清人、物、景的特点,还要抓住画面上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索,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了解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意义的教育作用,达到景物的主要特点和内含哲理,也就是从中悟出画面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3、合理想象,丰富画面。想象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有根据,一定要根据画面中所提供的内容去想象。二是要有重点,要抓住画面内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去展开想象,不可喧宾夺主。

三是符合情理,要使人觉得真实可信,合情合理,反对胡思乱想、牵强附会。

三、小组讨论,从课本中选材(5分)

四、写片段,评议修改(10分)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五、图文对照,自评自改。(7分)

同学们在写完文章后,一定要再看看图,读读文,通过图文对照,找到自己认识与表达上的不足,然后修改原文,借以弥补。

下水文:

美丽的夜空

吃过晚饭,我坐在院子里仰头看夜空。夜空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那么绚丽多彩。

你看,月亮好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从树梢上钻出来。它金黄金黄的,周围还有几缕青烟似的云朵,好像是嫦娥的飘带。渐渐地,月亮升高了,颜色也变浅了许多,温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银灰色的月光洒在门口的树上,照在远处的田野上,给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再看看明月中的黑斑,那应该是桂树、玉兔和嫦娥吧!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这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好像无数珍珠挂在一望无垠的鼻孔中。在银河的东西两“岸”,牛郎星和织女星隔“岸”相对,望眼欲穿。奶奶说在七夕那一天,所有的喜鹊都会被召到天上,为牛郎织女在银河上搭一座桥,坐在葡萄架下,还可以听到他们说话呢。

这夜,我做了一个好梦。梦见我当上了宇航员,在太空中遨游,还去月球拜访了嫦娥,并亲手八五星红旗插在了广寒宫顶。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

啊!迷人的夜空,神奇的夜空。你是那样令我心驰神往,你是那样让我魂牵梦绕,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一幅画!

第五课时

自主阅读园地

一、激情导入,设疑自探。

教师:同学们喜欢刘翔吗?为什么喜欢他?看来大家都喜欢他!今天就让我们自主阅读《亚洲非人——刘翔》。

学生自主设疑: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翔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出示自探提示: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作上批注。

二、解疑合探,理解内容。

1、交流短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2004年8月28日凌晨2点40 分,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上,中国选手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金牌打破了世界纪录。

2.刘翔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①指名交流画出有关的语句。(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质疑再探

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

四、运用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六课时

——作文评讲课

一、导入:“快乐点播”(5’)

展示学生作文中富于想象力,而且新颖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众多题目中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作文,并说说原因。从中点明以上作文题目的特点:新颖、充满丰富的想象,引人入胜。同时教给学生作文命题的方法、技巧。

二、“精彩展示”(10’)

根据学生的多数选择,指名两、三位学生在全班朗读自己作文最富想象力、最精彩的部分。师及时就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

三、“积累分享”(5’)

分享作文中的好词佳句,点明写好此次作文不仅想象重要,平时的语言积累也尤为重要。

四、“佳作赏析”(10’)

1、指名一作文写得不错的孩子朗读作文,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2、师从中相机指导想象作文写作的方法、技巧。

3、学生讨论、交流这篇作文的优点。

4、发现其不足,师生共同帮助修改。点明: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五、“集思广益”(3’)

老师提出修改本次作文的要求,选择一篇问题比较典型的作文在全班进行作文修改的指导。

六、“共同进步”(5’)

同桌合作,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共同修改彼此的作文。

七、总结:(2’)

学生说一说在本次作文评讲中的收获。

教后反思:

成功:

教学“温故知新”时,通过朗读感悟试说句子,让学生了解了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词语拾趣”让学生以词语转化的形式扩词,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互动平台”通过朗读交流,了解了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足:

口语交际时,学生辩论气氛不够热烈。改进措施:

7.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篇七

一、课题的提出

(一)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感悟、重模式轻个性的现状及由此导致学生“‘听’则充耳不闻, ‘说’则口不善辩, ‘读’则心不在焉, ‘写’则言不逮意”的弊病, 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因此,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为改变以上现状探求一条有效途径。

(二) 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 十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新课标多次提到“积累、感悟、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界长期探索得到的几个核心理念, 其中“积累”处于起始位置, 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 还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且具备可操作性的新的教学途径与方式。因此,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经验。

(三) 古今中外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 都很重视语言的积累及语言的运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注重熟读成诵和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 当代语文教育家也很重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训练, 国外也很重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研究。既有的经验和研究,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但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尚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课题的界定

“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是一项涵盖语文学科听、读、说、写诸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综合性研究。“语言积累与运用”是指研究的主体内容。其中“积累”主要就“听”“读”而言, 即信息的输入和吸收 (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情感的积累) 。“运用”主要就“说”“写”而言, 即信息的输出。“整合训练”是指达到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即“语言积累与运用”训练力求听、读、说、写有机结合, 合理开发, 协调发展, 整体推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研究, 探索“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基本途径, 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初步形成“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理论观点。

2. 通过本课题研究, 构建“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供实践方面的好经验,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

3. 通过本课题研究, 指导学生在不断听、读、说、写经验的积累过程中, 养成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好习惯, 掌握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的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4. 通过本课题研究, 使教师进一步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 并在实践中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二) 研究内容

1. 初中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实践活动的现状。

2.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理论探索。

3.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式。

4.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5.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训练”情境活动设计。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 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研究认为,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开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人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生长与学习。而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 即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另一类是外部条件, 这是存在于学生之外的种种客观因素, 主要指学习的环境。学习任何一种新的技能, 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 除基本的生长因素外, 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积累过程。初中学生要学好语文, 其前提就是要具备较好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二)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近当代语文教育家的有关论述。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注重熟读成诵和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近当代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和经验。张志功先生说:“贫乏, 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以读为主, 要有积累的意识”。语文教学专家谭惟翰说:“‘纳’是‘吐’的前提, 是基础, 会‘纳’才谈得上‘吐’……假如欲‘吐’而不‘纳’, 便无所积累和借鉴, 势必言之无物, 言而无方”。章熊先生也讲过“学习语言从积累语言材料开始”。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也认为, 只有不断地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才能把古今语言精华化为己有,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五、课题成果与分析

(一) 从心理学和信息论角度对“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进行了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加涅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受纳器——感受登记器——短时记忆 (或长时记忆) ——反应生成器——效应器, 形象地反映了学习与记忆的内在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简化了学习信息加工模型: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系统 (又叫短时记忆系统) , 学习者找出新信息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与此同时, 与新信息有关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原有知识和新信息产生联系, 最后, 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贮存起来。这一过程显示, 新知识在记忆系统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充分说明, 信息不仅要能储存, 而且要能提取和运用, 否则, 就不是有效的、积极的信息。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储存了多少言语材料, 而在于能否把这些内存的言语材料运用在言语实践中。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语言积累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运用的过程。

(二) 从中国文化传承的高度认识了“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意义

语言积累与运用不单纯是一种言语的记忆与表达, 不单纯是对古今中外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语言积累与运用是文化火种的传承, 是民族信念的一种潜移默化, 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当然, 我们也应该鼓励批判、创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因此, 我们得出结论:构建语言积累与运用新理念要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髓。

(三) 构建了若干“语言积累和运用”课堂训练的模式

1. 层进式积累模式即每个步骤层层深入的积累:

(1) 诵读课文, 感知式积累; (2) 复述背诵, 再现式积累; (3) 品读句段, 感悟式积累; (4) 课外拓展, 延伸式积累; (5) 语言运用, 内化式积累。

2.“三环七法”模式把阅读课设计为三个环节:

(1) 整体感知; (2) 研读赏析; (3) 拓展延伸。把语言学习分为七种基本方法: (1) 听, 利用听觉学习语言; (2) 读, 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3) 说, 说自己喜欢某语段的理由; (4) 品, 品味词句的作用与好处; (5) 抄, 抄写精彩词、句、段; (6) 背, 背诵, 巩固记忆; (7) 写, 创设情景, 模仿写作片段。

3. 全程渗透训练模式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

(1) 导入环节训练如《竹林深处人家》的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正楷的“竹”字, 然后要同学们说出与竹有关的成语或诗句。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等成语与“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

(2) 学习生字新词环节训练如《纪念白求恩》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A.读准并识记下列加点的字:狭隘殉职热忱鄙薄

B.默写并解释下列成语:漠不关心拈轻怕重微不足道精益求精

(3) 朗读环节训练如《春》一课设计的朗读环节:朗读下列句子, 读出句子的美, 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A.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4) 理解赏析环节训练如《鹤群》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细读课文, 仔细品味, 把在阅读中发现与体会到的, 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标记出来, 从修辞、情感、形象各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展示自己的欣赏水平。

(5) 巩固训练环节训练如《小巷深处》设计了这么一道训练题——按下列句式说话:______这句话写得好, 妙在_______, 它表现了 (或它写出了) ________。

(6) 拓展延伸环节训练如《蟋蟀在时报广场》我们设计了如下拓展延伸:搜集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谚语、俗语, 在课堂上交流。

(7) 布置课后作业环节训练如《小巷深处》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散文, 把最精彩的词语、段落写在摘抄本上。

4. 活动课整合训练模式例:

语文实践活动课──《古诗神韵》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 导入:播放外国名曲《月光曲》, 问:哪组同学能用中国的古诗描绘乐曲的内容; (2) 在下列诗句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鸟的名称; (3) 在下列诗句的横线上填上带“春”字的词语; (4) 看表演猜诗句; (5) 诗句唱和。

(四) 总结归纳了“语言积累和运用整合训练”的若干途径和方法

1. 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 “内储”与“外储”结合所谓“内储”, 指人脑在初步理解基础上, 对知识进行识记、保持的过程, 即通常所说的“口诵心惟, 烂熟于心”。方法有几种:听读欣赏、演读背诵、美读吟诵。所谓“外储”, 是通过建立文字资料库或电子仓库等非人脑物质载体对语言、知识进行物化处理, 即旁搜博采, 有闻必录。方法有下列几种:制卡片、剪贴、复印、写读书笔记、计算机储存。

(2) “吸收”“表达”结合所谓“吸收”, 指信息输入的过程;所谓“表达”, 指信息输出的过程。吸收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在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 加强读写结合,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运用信息的机会。方法有:开展主题活动、举行办报比赛、开通小灵通广播台、进行课堂练笔即挖掘课文中的相关因素, 借助阅读课文中的空白处、可延伸处、精练处等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言语材料进行仿写、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等练笔活动。

2.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运用

(1)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强化熟读背诵。A.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 加强朗读、背诵训练。B.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C.加强语言的品味、感悟、积累。

(2) 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抓好课外阅读。A.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B.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C.在阅读活动中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3) 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在班级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组织“新闻播报”“校园要闻”“奇闻趣谈”“好书推荐”“成长的烦恼”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平台。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朗诵、演讲等比赛, 学生积极准备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欣赏他人表演, 学习他人所长当然更是语言积累的机会;进行自编小报活动, 学生搜集素材, 自己写文章来点缀更有利于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

4. 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日常生活是语言积累的仓库。组织和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积累常用谚语、歇后语,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

(五) 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1. 通过实验,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升

三年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学生普遍达到了一种“听”能声声入耳, “说”能出口成章, “读”能心领神会, “写”能倚马可待的优异水平。

2. 通过实验, 学生养成了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三年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学生养成了好看书、勤动手的习惯。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爱好, 作读书笔记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3. 通过实验, 学生写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对全市实验学校统计, 四年中, 实验班级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在各类征文中获奖的作文有160多篇, 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在县、市各级评比中获奖的达300多人次。

4. 通过实验, 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本课题实验从丰富学生的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入手,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会考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六) 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8.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篇八

【关键词】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积累;实践;思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很多的经典文化,其中,古诗文就是最灿烂的瑰宝之一。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这些经典的古诗文影响和熏陶了我们一代代炎黄子孙。但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大部分小学生对传统诗词并不了解。长此以往,传统文化会因忽视而没落,因此我们需要从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抓起,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发扬光大。

一、合理引导

小学生年龄小,心性未定,在学习方面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才能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有所收获。首先,要在环境上做出改变,创设一个良好的诗文学习氛围。环境的重要性在三字经中就有体现——“昔孟母,择邻处”。我们可以通过营造校园环境,来引导小学生们学习诗文。具体可以这样做,在学校的墙壁上多贴一些诗人、词人的画像及代表作品,并经常更换内容;在草地、路灯灯柱上写一些经典的诗文句子,将校训换成《论语》《弟子规》《诫子书》等诗文;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古诗文板报比赛,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在办板报的同时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其次要落实到学生的课时诵读中去,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古诗文诵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另外,可以要求小学生们在语文课前的十分钟,背诵一些课本中的诗文。校园广播站也可以开设诗文的朗读,每周朗读几篇老师推荐的古诗文,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极具韵味的诗歌,可以使校园充满诗韵,让同学们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诗文的熏陶。我们还可以调动家长的力量,积极支持小学生学习古诗文,老师和家长共同监督,保证小学生们每天都有二十至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小学生们身处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下,随着不断的熏陶,小学生们对经典诗文的了解会不断地深入。

二、多读多背

传统诗文,对仗工整,诗韵极佳,适合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背,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文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名作,内涵丰富,并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那么如何学习这些诗文呢?首先要读懂教材中的内容,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同学们学习经典的方法,加强自学能力。然后要引导同学们以经典为基础,补充一些课外诗文的知识,多多诵读,加深印象。在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地为同学们拓展经典内容,用以诵读和积累,这样不但可以拓宽同学们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学完这一课后,同学们都会感慨友情,老师可以趁机让同学们多找一些关于友情的诗文来诵读。

关于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步骤之一。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同学们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小学生们去背诵诗文呢?在这里推荐一种背法——综合背诵法。这是综合了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可以大大调动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比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再比如限时背、接龙背、问答背等等。这样的背诵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极大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多背诗文,对于增加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三、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这样讲: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的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至于开展怎样的活动,要根据同学们的反映来开展。比如,我们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众所周知,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我们可以在这些节日的时候,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经典的诗文,办一期以诗文为主的节日板报等。例如在重阳节的时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非常应景了。“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同学们在开展节日活动的时候,既可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又积累了诗文,一举两得。

另外还可以根据年级阶段的不同,开展一些诗文方面的竞赛。低年级的班级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让同学们在朗诵的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熟记经典。诗词、散文都可以被用来朗读。中年级的班级可以进行一些关于经典的演讲比赛,同学们在演讲过程中,可以得到收获和启迪,对人生也会有别样的感悟。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们来说,作文比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同学们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圣贤的崇敬、对经典的理解。为了让同学们从诗文中汲取到更加深入的知识,规范同学们的言行,我们还可以开展学习经典的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有了学习诗文经典的兴趣,就不用愁同学们理解不了经典诗文。

这里提到的合理引导、多读多背以及激发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必走的步骤,只有在进行了这几个步骤,并且坚持学习指导,才能使小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理解经典诗文,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希望这些建议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向阳,张增荣.指导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实践与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4(12)

[2]李双群.经典诗文,语文学习的魅力之花[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4(09)

[3]王朝玲.经典诗文背诵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03)

[4]仲海燕.巧用游戏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20)

上一篇:刚出生的小猫小学作文下一篇:学生宿舍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