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留学大学:萨尔布吕肯大学

2024-07-19

德国留学大学:萨尔布吕肯大学(精选15篇)

1.德国留学大学:萨尔布吕肯大学 篇一

新加坡留学生感言:留学新加坡拉萨尔优势众多

时光荏苒,新加坡留学已三年,lasalle-拉萨尔艺术学院也已融入我的生命,新加坡留学这几年的的学习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和谐。

留学新加坡家人很放心。新加坡这边社会风气积极健康,是个有法制的社会,很安全。留学新加坡之前,最好将从小到大所接种的疫苗记录下来,以免再接种一次。留学签证新加坡方面会帮助处理的,只要保存好就可以了。

留学新加坡学会宽容与尊重。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社会,在这个国家有不同种族的居民,大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在一起和平共处。在这个多种族、多文化的社会中,你首先就学会了怎样在尊重别人,如何能友好的和别人一同生活,知道如何尊重别人,也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留学新加坡让成长更激扬。新加坡的生活是平淡而又充满快乐,在这边有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一切都要自己抉择,这将是一段不可磨灭的成长经历,过早的离开父母注定我们会更加成熟。自己一个人在外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多了份恋家的情节。

新加坡留学双语优势强。为了能过更好的适应英文环境,最好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中国留学生这个圈子里,扩大自己的接触面,有助于英文水平提高,你也会惊喜地发现世界的广大,有很多东西等待你去发现。

留学新加坡践行新思维。我觉得任何国家的基础教育都没有中国那么牢固,我也是受益匪浅。但是中国的教育太格式化了,学生都被固定在一个框框里面,缺乏创新思维,和那种敢于尝试的勇气。新加坡教育就灵活了很多。学校实行英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而且注重团队精神,很多活动或者是课题的研究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另一点,就是新加坡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就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会理解知识之后,懂得学以致用。

留学新加坡的各方面优势很明显,是工薪家庭学生非常好的选择,很荣幸成为拉萨尔艺术学院的一员,感谢老师与家里的支持,还有就是济南万和留学当年对我的留学指导,对我成功留学起到了关键作用。最后祝有意海外留学的朋友们都能成功。(来源:)

2.德国留学大学:萨尔布吕肯大学 篇二

一、德国大学的治理结构

纵观德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变化, 发现其中的基本理念是“大学自治”“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而贯穿其中的治理理念则是“权力的制衡与监督”, 这代表着德国大学治理结构美国化的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潮流, 对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德国大学的高度自冶制度

1998年, 德国实施修订的《高等学校总纲法》后, 大学出现了理事会这个新机构, 它类似美国大学中的董事会。与德国各州的高等教育法规相关, 德国各大学对理事会的职能定位并不相同。有些大学把理事会定位为监督机构, 而有些大学则把理事会定位为决策机构。在亚琛工业大学, “理事会为最高级别的决策机构, 具有对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2007年以后, 根据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高等教育自治法案》, 亚琛工业大学理事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 人数也得以确定。目前该校理事会由10位成员组成, 其中有7位校外成员, 主要来自于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理事会成员任期为五年, 各成员拥有平等的权力。其主要的职责是:选举和解聘校长委员会成员;监督校长的管理工作;审核批准大学发展规划草案和大学财务预算;审核答复校长委员会的财务结算和对有关报告人事的正式批准任命。理事会设主席一职, 总体负责行政工作, 管理大学的所有行政人才。[1]

(二) 德国大学的民主管理制度

评议会是德国大学实施教授治校的载体, 其组织措施的特点是教授在评议会内占有绝对的多数。在1998年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修订并实施之前, 评议会是德国大学的决策机构。1998年以后, 各大学对评议会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有些大学把评议会定位为“学术权力”的行使机构;而有些大学则把评议会直接定位为咨询、立法机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评议会由教授、学术人员、非学术人员和学生等人员构成, 其比例为:14:4:4:4, 其中教授占14票, 其他人员占12票。

(三) 德国大学的教授治校制度

在德国, 一般每个研究所只有一名教授。根据教授的几个研究方向分设一名主管工程师 (Chief Engineer) , 大的研究所还在主管工程师之下设有组长, 其次是研究助手也就是博士生群体, 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是Hi Wi (博士生的助手) 。主管工程师一般也是由具有博士学位的固定人员担任, Hi Wi则由在校大学生兼职担任。除主管工程师以外, 还有专职秘书, 负责联络、通讯等等。由于德国只有教授有资格带博士生, 所以每一个研究所的博士生都是该教授负责。一般每个教授有50人左右的博士生队伍。

在德国, 教授是终身制的, 一旦聘用, 就不能解聘了。授课内容由教授自己决定, 考试难度也自己掌握。教授的科研方向完全按自己的兴趣决定, 大学也不考核他的科研业绩。研究生录取也完全是教授录取, 职能部门不具有决定权。

二、对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启示

当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 我国高等教育同样受到教育市场国际化的冲击, 开放的教育市场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提高竞争力加入到国际化的竞争中去。但是通过分析德国高等学校的治理模式还是能够体会到其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对我国高校的科学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一) 明确政府职责

在徳国亚琛工业大学, 州政府会选派一名执行校长, 负责总体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人员主要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 但是不干涉学校的学术事务。因此, 政府在对大学建设进行投资的同时, 并不直接干预学术自由。其理念是, 政府应该相信学校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给予学校自由, 放手让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 不能以投资为手段来限制或干涉学校的发展。

(二) 完善民主管理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评议会由教授、学术人员、非学术人员和学生等人员构成, 其中教授所占比例超过半数。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权威机构, 其决策范围包括大学治理的方方面面, 如大学设置教授岗位、教授引进的条件等等。

在我国, 教职工代表大会 (以下简称教代会) 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是教职工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是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同时也是校内各群体之间协调利益、维护权益、促进和谐的重要管理机制。然而, 在某些高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至于民主评议领导干部, 由于种种原因, 教代会的权力在多数高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

因此, 要从制度上强调教职工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教代会应参与讨论审议学校发展、建设、改革等重大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校层面的决策更加符合学校实际, 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 更加具有群众基础。二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更直接的关系的事项, 必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 从而有效保证《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以及《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关系的确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三是教代会应行使评议监督权, 评议监督学校各级领导干部, 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项有力保证。

(三) 倡导教授治学

在德国, 教授的权利很大, 他们决定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科研方向、有独立的财权, 以自己的意愿录取研究生, 大学行政部门, 甚至校长也无权干涉他的工作。在我国, 在大学内部管理中,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主要表现为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划分不清, 导致教授权利相对较少, 没有独立的财权、研究生录取权等, 在职称评定、院系设置、专业人员引进等众多学术活动中积极性不高。[2]

因此, 要充分发挥教授在办学中的作用。首先, 学校办学重心下移, 即以“院”为大学办学的核心细胞。[3]教授聘任及解聘、学术政策的制定等由院教授会决定。其次, 教授治校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的学术事务, 大学的人事任命、资源的分配等是教授治校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 虽然以教授会为主体的教授治校, 重点关注的是大学的学术事务、教学发展、人才培养, 但这些方面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外部条件为基础, 教授会需在这些事务上有发言权甚至是决定权。最后, 在行政领域, 管理向服务转变, 淡化行政的管理权力, 强化服务意识, 强调尊重学术的声音, 倾听教授的意见。

(四) 制定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是一个学校的宪法, 是依法治校的基石, 也是促进高校完善治理结构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载体。[4]它可以有效防范政府对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干扰, 同时也为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提供制度依据, 对规范学校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 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

注释

1[1]布尔哈特·劳胡特, 著, 迟建平, 译.大学如何管理学术事务和行政工作:亚琛工业大学的经验[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2, (5) :82-95.

2[2]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9) :4-7.

3[3]张月铭.高校管理重心下移后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J].辽宁教育研究, 2002, (9) :21-23.

3.德国最古老大学 篇三

海德堡作为闻名世界的大学城,这份殊荣自然与海德堡大学密切相关,毋庸置疑,是这所历史悠久、誉满全球的欧洲名校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学者风范和气度。开放的校区,以及校区内典雅大气的古老建筑,让海德堡大学与海德堡老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海德堡大学就是这座伟大城市的灵魂所在。

海德堡大学是大公鲁普莱希特一世于1386年建立的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当时德语区中继布拉格和维也纳之后的第三所大学。建校初始,学校只接收贵族子弟,设有神学、医药学、法学和哲学四个专业。几百年间,海德堡大学从最初在校师生500人,不断发展壮大到今日的近3万人,专业也增加至十几个,并通过一系列科研方面的校际交流合作,在医学、神经生命科学、物理学、数学与信息学、法学与大众经济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发展成为誉满全球的欧洲十大名校之一。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2e9e19010195m1.html?tj=1

4.德国留学基尔大学介绍 篇四

基尔大学的中心图书馆(Zentralbibliothek)和各院系的专业图书馆藏有各类专业图书达350多万册。此外,世界经济研究所另有藏书近200 万册。

基尔大学拥有8,000多名教职员工,是基尔最大的就业场所,她为基尔市和周边地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5.德国留学康斯坦茨大学介绍 篇五

康斯坦茨大学(Universitt Konstanz)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康斯坦茨的一所公立大学,紧邻博登湖的`美瑙岛(Mainau)。康斯坦茨是德国最南端的一座大学城。

,康斯坦茨大学将全校分为3个院,这3个院包括了13个系:一)数学和自然科学院,其中包括数学和统计学系、信息工程和信息科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和心理学系;(二)人文科学院,其中包括哲学系、历史和社会学系、文学和语言学系;(三)法学、经济和管理学院,其中包括法学系、经济系、政治系和管理学系。 ,大学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正式启用,这在德国也是一个创新。

10月19日,德国精英大学评比第二轮结果公布,康斯坦茨大学成为“未来计划”(Zukunftskonzepte)的六所获奖大学之一,而康斯坦茨生物化学研究所(Konstanz Research School “Chemical Biology”)也在“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n)的评选中得奖。、

6.德国留学弗赖堡大学的介绍 篇六

根据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评比出的最新德国高校专业排名中,弗莱堡大学在多个专业领域在排名榜上名列前茅,DAAD根据学术氛围,教学质量,图书馆水平,第三方赞助,雇主满意度以及教学安排等多项不同星级(三星为最高)区分出Top Group,Mitte Group,Bottom Group三项。

德语语言文学:弗莱堡大学全三星位列Top Group(与哥廷根大学并列第一) 弗莱堡大学在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排名[7]英美语言文学:弗莱堡大学全三星位列Top Group(与哥廷根,曼海姆大学并列第一)

心理学:弗莱堡大学全三星位列Top Group(与海德堡大学并列第一)

历史学:弗莱堡大学位列Top Group(位于海德堡大学和图宾根大学之后)

地理学:弗莱堡大学全三星位列Top Group(位列全德第一)

生物学:弗莱堡大学位列Top Group(与亚琛工大,福伦斯堡大学并列)

法学:弗莱堡大学位列Top Group

7.18世纪德国大学改革运动及影响 篇七

一18世纪德国大学改革运动的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的加速发展要求大学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激发下, 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开始加快发展, 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震荡。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创造了条件, 出现和采用了许多新的生产工具。在采矿和冶炼方面应用了新的工作方法, 制造了新的镟床和钻床。纺织机的发明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1718年发明了大车平推器, 1712年和1722年在卡塞尔和维也那开始应用英国的蒸汽机。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 涌现了大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呼唤新型的具有实际生产知识与技能的世俗人才, 而传统的教育尤其是注重神学与古典人文学科而忽视自然科学的大学教育显然已不适应这一要求。

2自然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要求大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

随着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天文学上, 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动摇了神学世界观的基础;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 第一次把宇宙太空的奥秘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在物理学上, 伽利略发现了惯性定律、落体定律、抛体定律;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形成了物理学的科学体系。在数学方面, 耐普尔提出了对数, 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 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学和数学逻辑, 建立了科学院。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 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逐渐成为现代新哲学的基础。在宗教思想与新的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矛盾冲突中, 反对宗教、崇尚理性的意识开始深入人心, 人们对于神学和宗教的兴趣逐渐转向更加注重现世生活的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这就对传统大学以神学和传统古典哲学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提出了革新的要求。

3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要求冲破神学对大学思想的控制

启蒙运动的产生是伴随着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理性主义倾向而出现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对禁锢人的思想的神学世界观的怀疑, 德国在17世纪末出现了以理性主义、批判精神和维护人的尊严为核心内容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要求摆脱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建立的神学和形而上学世界观, 要求一切事物从过去传统的道德观念中, 从传统的衡量事物的标准中获得解放, 并通过人类取得的新知识修正过去的谬误, 以求得进步。启蒙思想贯穿着18世纪整个德国社会, 引起了哲学、教育、文学等的新的革命。这表现在大学, 冲破了神学对大学思想和学术的控制, 大学逐渐成为启蒙运动的阵地, 并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4传统大学的日趋衰落使大学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18世纪以前, 德国大学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学一样, 几乎无一例外地固守着中世纪的学风, 讲课采用拉丁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统治着整个哲学领域, 神学的氛围笼罩着大学的校园。时代在变化, 但大学的围墙却使它与现实隔绝, 死守着古老历史的陈迹, 显然, 这种固守陈旧传统的大学已经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生产的需要,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语言没有活力, 颓废、腐败的学风使大学暮气沉沉, 宗教观念束缚与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认识, 大学的培养目标也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需求。到17世纪末, “德国大学的声誉和欧洲其他国家大学一样已是一落千丈。到17世纪末, 德国知识界发起了对大学的全面抨击, 许多人要求彻底废除大学, 德国大学已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1]大学如果不立即着手进行深入的改革, 将面临消亡的危机。在这样深刻的社会背景下, 德国的大学改革运动爆发了。

二18世纪德国大学改革运动的脉络梳理

德国18世纪的大学改革运动起源于1694年创立的哈勒大学, 结束于18世纪中叶。其标志是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和埃朗根大学三所大学的创办, 其中尤以前两所大学更为突出。

1哈勒大学的创立与学术自由的发源

德国教育家鲍尔生称哈勒大学不仅是德国而且是欧洲的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2]在哈勒大学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 托马西乌斯、弗兰克、沃尔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都曾在哈勒大学任教, 共同发起了哈勒大学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托马西乌斯被称为“哈勒大学的第一位教师”和新大学学术的奠基人。他反对经院哲学和迂腐学术, 指出“大学的许多知识是无用的、卖弄学问的, 并隐伏在过时的教学方法和一种废弃的语言之下。”[3]他力图使科学和大学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以开明的思想和实际有用的知识影响和教育青年。正是由于他的努力, 1694年, 哈勒大学才由骑士学院升格为大学, 并取得了正式特许状。他在哈勒大学废弃了中世纪大学传下来的经院主义课程, 使哲学脱离神学而独立。他亲自讲授哲学、德语演说、法理学和自然法则学等课程, 并最先采用德语讲学, 打破了拉丁语在大学教学中的垄断地位。他在讲课中强调实际知识和现实生活, 重视对生活有用的科学的运动, 使大学教育更接近现实生活。在他的领导下, 哈勒大学成为德国18世纪新文化思想的指导中心。

弗兰克是当时虔敬派神学的代表人物。针对当时新教路德派重视理性主义及追求宗教形式的做法, 他更强调实际信仰和感情信奉而不是繁文缛节的宗教学说。弗兰克重视教育, 长期在哈勒大学任教, 他最初讲授东方语言, 后来讲授神学, 是德国大学最先讲授虔敬主义神学的人, 注重培养具有虔敬信仰的实际生活所必需的智能的基督教徒。与托马西乌斯相比, 托马西乌斯以现代启蒙运动者的精神教育新兴的普鲁士的法官和官吏, 在腓特烈大帝的极盛时期, 这种教育的优越作用就显示出来;而弗兰克则以重实践的基督教精神教育北德意志的僧侣和教师, 促使人们重视青年的培养, 并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

沃尔弗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被誉为启蒙哲学大师。他一生的主要工作是在哈勒大学讲授哲学、物理学和数学。他的哲学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 崇尚理性。他与托马西乌斯一样用德语写作和讲课。在康德哲学取得统治地位之前, 沃尔弗和他的学生支配着德国的大学和德国的一般教育达半个多世纪。

经过改革, 哈勒大学成为德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发祥地。它打破了以往旧大学必须以教会肯定的教条为教育原则的状况, 采纳了现代哲学和科学, 成为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最早基地。古代语言和文学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强调, 许多教师都用本国语而不是拉丁语讲课, 课程开始呈现出功利主义的色彩。在教学方法上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过去根据标准教材照本宣科的方法逐渐被学术报告所取代, 即系统地讲述有创见

32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02

的科学知识。传统的论辩的方法也被淘汰, 逐渐由各种有关学术的课堂讨论所代替, 注重启发人们对学术研究进行创造性的独立探索。在托马西乌斯等三人的努力下, 哈勒大学成为18世纪德国境内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大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哥廷根大学与埃朗根大学都是以其为榜样开办的。

2哥廷根大学的创办与学术自由的拓展

哥廷根大学的创办者是汉诺威王朝枢密院的主要官员闵希豪生, 他对哥廷根大学的政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主张一种适度与温和的政策, 在他的领导下, 哥廷根大学一方面在形式上墨守许多保守的实践, 另一方面参加了由哈勒大学发起的大规模的课程现代化运动。这种谨慎地避免过激措施以及将传统和进步的要素结合起来的政策, 成为哥廷根大学成功的秘诀。

为了鼓励学术自由的风气, 闵希豪生改革了大学的课程设置, 限制和削弱了神学在大学的地位, 提高了哲学与法学课程的地位。神学第一次丧失了它在大学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特殊地位。哲学院的地位有所提高, 除开设传统的入门课———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外, 还开设了经验心理学、自然、政治、物理学、自然史、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历史和语言。在哈勒大学不受重视的古典文学研究在哥廷根大学得到很大发展。哲学教授格斯纳还举办了哲学习明纳 (seminar) , 引导学生以新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哲学与古典文学, 这是德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习明纳。在哈勒大学, 法学院属于神学院, 而哥廷根大学的法学院是独立的, 而且是哥廷根大学课程的支柱。闵希豪生十分重视法学院的发展, 法学院倾向于贵族的利益, 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全德贵族所赏识的学校。

哥廷根大学重视科学研究, 为此, 闵希豪生亲自管理全体教授的选聘, 首先注重的是学者的声名。他深信只有拥有一流的教授, 才能提升大学的水准。他尤其偏爱那些专著丰厚的学者。他还注意选聘在教义上保持中立的神学教授, 摒弃那些好争斗或名声过分不好的学者, 以力图避免当时盛行的新教教派之间的激烈的论争, 如虔敬派与正统的路德派之间的争执, 还专门制定章程, 禁止教师斥责“持异端的”观点。这样使学生和教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更丰富的事务方面而不是进行永无休止的争吵。闵希豪生还注意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 将教授由一般的雇员提高为国家的官员, 给予很高的工资及优厚的待遇。通过这种办法, 哥廷根大学顺利地招聘到一批第一流的学者, 获得了极大的声誉, 成为中欧主要的学术和科学中心之一。1742年, 以哥廷根大学的教授为中心, 成立了科学学会, 使哥廷根成为极少几个既有大学又有科学学会的城市。为了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闵希豪生还亲自创办了哥廷根大学图书馆, 到1763年已拥有藏书20万卷。[4]由于收藏广博和有效的组织管理, 哥廷根大学图书馆成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图书馆, 吸引了许多求知的学者。为了创造优越的科研条件与浓厚的学术氛围, 除了图书馆外, 哥廷根大学还提供了装备优良的科学实验室、天文台、解剖实验室、植物园、古物博物馆、大学医院等。这些条件使哥廷根的教授和学生所进行的有独创性的研究比其他大学的教授多, 形成了注重研究和出版的风气, 教授们大量发表研究成果, 对科学知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18世纪德国大学改革运动的影响

18世纪德国的大学改革运动使德国大学开始洋溢着时代的新气息, 并逐渐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与此同时, 法国大学在大革命中已被完全废止;英国大学则暮气沉沉, 早已落后于时代发展。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指出:“正在兴起的德意志国家, 急于在工业发展上赶上英国和法国, 便将大学作为进行技术革新的一种力量。于是, 科学研究就成为大学职责的一个关键部分。大学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与正在出现的学科和科学领域相一致的研究所和专业讲座, 也创建起来了。所有这一切都富于革新精神, 并使德国大学与其他国家的大学分道扬镳。”[5]

1大学现代化的积极探索与近代大学理念的奠基

这次大学改革运动是对大学现代化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 它所确立的大学精神成为此后德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大学理想和大学改革的方向, 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创办和此后一系列大学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 德国大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在这次大学改革运动中已开始初现端倪, 这次大学改革运动所形成的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权威的否定成为人们改革大学的精神源头。18世纪大学改革运动在启蒙思想的激发下, 以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为武器, 对传统大学进行了勇敢的批判,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现代大学的理想。这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的理性独立为原则和基于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与物理学之上的现代哲学, 取代亚里士多德的繁琐哲学;以自由研究和教学取代过去僵化、生硬的教学;以系统的讲授取代讲解范本的旧方式;以习明纳 (研讨班) 取代辩论;对古代语言的模仿为新人文主义者的有活力的研究所取代;德国逐渐取代拉丁语, 成为通用的教学语言。这些改革一改传统大学腐朽落伍的形象, 使大学开始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人们对大学开始重建信心并寄予厚望。这次大学改革的理想在18世纪后期德国大学的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并在19世纪初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关头直接激发了又一轮更彻底、更深刻的大学改革。可以说这次以柏林大学的创办为核心的大学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改革精神的延续。正因为如此, 有学者认为, 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可以视为德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近代大学的开端。[6]

2大学面貌的焕然一新与大学职能与制度的转型

这次大学改革运动使德国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大学职能和教学制度等方面都形成了明显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大学教育职能的扩大。由于王权的逐渐强大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大学原有的培养教师和神职人员的职能, 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民族国家对官吏的需求。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把培养世俗政权所需要的官吏当作自己的基本任务, 从而扩大了大学教育的职能, 同时, 也促进大学教育在世俗化的方向上大大迈进了一步。第二, 大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一方面继承了原有大学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为适应教育职能的变化, 调整、扩大、更新了原有大学的教学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加大法律课程的比重、扩充法律课程的内容, 新设封建法、德国习惯法、法律史和审判法等;提高哲学教育的地位、扩大哲学教育的范围, 增设“经验心理学”、政治学、自然法、历史学等科目;使哲学院从过去神学院的附庸成为相对独立的学院, 并在课程结构上取得了与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基本平等的地位。第三, 大学教育性质的变化。如果说从中世纪大学举办以来, 大学教育主要侧重在传授既成的知识, 那么, 正是从哈勒大学开始, 自由研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观念, 逐步成为大学教育的原则, 并在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得到初步实践。

3大学人才资源的培养输送与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次大学改革运动为德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人才资源, 并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改革后的德国大学成为德国乃至欧洲主要的学术和科学中心, 革新精神渗透到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 并推动了人们以现代哲学的精神进行独立自主地认识、判断和思维, 自然科学开始走进大学校园, 并在习明纳式的研究中获得了迅速发展, 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无疑加快了德国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 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对大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又从大学的改革中获得了养料。随着大学的世俗化趋势的加快, 人们更为关注德国这个四分五裂的世俗社会;大学中普遍采用德国语从事教学和学术活动, 启蒙思想家以大学为研究与宣传阵地, 人们的言传身教对德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总之, 18世纪德国大学改革运动的爆发是顺应欧洲资本主义生产进程加快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可以说, 这次大学改革运动是德国高等教育史上富有转折意义的大事, 它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首次以极大的革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大胆的扬弃, 在实现德国大学本土化、现代化、世俗化的方向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以此为起点, 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进入其近代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易红郡.哈勒大学:现代大学的先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1) .

[2] (德) 弗·鲍尔生.滕大春, 等, 译.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79.

[3]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20.

[4]贺国庆, 王保星, 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37.

[5]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 滕大生,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30.

8.德国“精英大学”的启示 篇八

众所周知,中国提出建设“985”大学,始于1998年5月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当时提出建设若干所大学,希望在若干年内能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开始时确立了“2加7”——清华、北大,再加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共九所。后来由于舆论与社会需要,扩展到了三十六所——所有原教育部直属院校全部在列。而所谓“211”,则是指在二十一世纪内重点建设一百所大学,作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大学,这一百所大学,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至少有一所,同时,原已确定的三十六所“985”高校也全部列名其中。

中国的“985”和“211”大学的数量,显然要比德国“精英大学”多得多。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有十三亿人——尽管世界一流并不按人口比例定标准。关键在于,德国“精英大学”的确定不搞“终身制”,而是每轮都实行淘汰制。第一轮已经入围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也要从零起步,与所有参评的大学“平起平坐”,而且在所有标准上一视同仁。于是,一些第一轮已跻身“精英”行列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居然被残酷地淘汰了——其中,就包括无论在德国还是在欧洲都声誉卓著的哥廷根大学。该校是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母校。据说,该校在职教师和校友中,拥有四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所名闻遐迩的高校被无情地淘汰出了“精英”的行列,多么严酷!然而又多么合情合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严酷的淘汰制,才使每一所大学都不能居功自傲,坐在“精英”安乐椅中逍遥!按客观标准说话,而不是靠固有名气、靠强大背景、靠社会关系——这就是德国“精英大学”评选的标准,对谁都一样!

这让人自然联想到了中国。中国高校的“985”“211”大学制度,已经实行很多年了,听闻只有增加,却从没听说有一所大学被淘汰的。没有淘汰,也就意味着“一劳永逸”,可以永远保有这个名号。没有淘汰制,就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旧水排不出去,新水流不进来,中国高校这潭水就难以常葆活力,自然难以与世界一流大学一争高下了。

【原载2015年10月12日《文汇报》】

9.德国留学大学:萨尔布吕肯大学 篇九

目前,德国共有16个联邦州,部分公立大学是免学费的;其他大学的学费也都相当低廉,每学期约500欧元,每一学年约1000欧元,生活费用每年约4000-5000欧元。

据了解,即使德国取消了免学费的政策,但收费后的德国大学依然是工薪家庭负担得起的,每年仅需人民币1万元以内,其余的生活开支约4-5万元人民币,每年留学德国的费用总和约6万元人民币左右。

理工类专业优势明显

德国理工科专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汽车、机械、工程、电子等学科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科研实力均属世界一流。理工科学子到德国去学习这些专业是接受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对将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利。另外,德国拥有大众、奔驰、宝马、汉高、西门子、DHL等众多赫赫有名的跨国企业。在德留学能学习到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理念,也会增加在国际一流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就业前景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英文授课专业属于德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增添的国际课程,所以教材教法都新颖实用,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课程开设也都针对当前热门或者就业前景好的`方向。比如保险投资或者机械电气化等方面。目前德国共有三百多个专业选择,主要分布在计算机,机械,电气工程,环境工程,经济,人文科学,化工,自然科学等各大专业类。

多种授课模式可供选择

10.大学生出国留学德国留学申请书 篇十

尊敬的领导:

从我年轻的时候起,我就一直对我周围事物的运作方式非常感兴趣。从惊叹于电话到飞机的飞行方式,工程技术的进步从未让我着迷。出于这个原因,我一直试图找出这些东西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对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产生影响。再加上我一直很喜欢数学和物理中涉及的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几年前我决定从事工程职业。

从那时起,我一直努力尽可能多地了解工程。我研究了布鲁内尔等伟大的工程师,发现了他们完成的伟大作品。我参加过几次工程会议,最近一次我被选中在广播中现场讲述我的经历。一旦我完成了几周的.工作经验,我就确信这是我想要追求的职业。

今年夏天,我在AerogisticsLtd的一个团队中参加了一个月的纳菲尔德助学金计划。我们的项目是分析和实施一个新系统,用于向公司内的各个部门分配耗材。我们发现当前的系统效率非常低,经过大量数据收集和思考,我们将我们的发现提交给同意我们想法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上周用于开始实施这些想法。我发现这次经历极具挑战性,但也特别有益,因为它使我获得了金冠奖。我还发现它很有用,因为我可以看到工作中的工程师以及他们面临的日常问题。我了解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拥有技术能力,尽管这无疑很重要;团队合作、沟通和领导能力也很重要。

我最近还被选中与陆军工程师一起完成两个实习。这些职位之一将侧重于工程的更实用方面,而另一个将侧重于专注于项目规划和领导的专业工程师所需的技能。我希望找到有用的经验。

业余时间我喜欢运动和音乐。在中学,我是无板篮球队和足球队的队长,并参加了其他各种运动。这次经历大大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为一名敏锐的音乐家,我正在努力学习大提琴的5年级理论和7年级实践。我是青年管弦乐团的成员,最近刚刚完成了意大利的巡演。在进入LYO之前,我也在学校管弦乐队工作,过去曾领导过几个管弦乐队。

在大学期间,我希望获得一个好的学位,这对我进入工作世界有好处。我想在一个我可以在学术和社交方面都茁壮成长,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我的决心和动力的地方继续我的教育。谢谢你。

此致

敬礼!

xxx

11.德国,高分难进大学之谜 篇十一

近乎变态的成绩要求

来自巴伐利亚州达豪市的莉莎·德拉斯克学习异常刻苦,但在秋天即将来临时,她还是两手空空。18岁的莉莎在高中毕业考试中取得了1.3分(德国记分制为1分至6分,分数越小越好),她想申请慕尼黑大学医学专业,但慕尼黑大学医学专业录取学生的成绩比1.3分高多了——入学人数限制政策使得这所大学的录取分数达到了1.0分以下。为了保险起见,这位巴伐利亚女孩申请了奥地利的大学,但与她采取相同策略的竞争者多达数千人。

在德国传统教育中,1.0分已经是很优秀的成绩了,但现在有些限制性专业的入学分数竟然比这个分数还高,现年20岁的乌克兰裔青年瓦迪姆·沃多沃佐夫就碰上了这种疯狂的情况。在2010年的考试中,这位天才获得了几乎接近极限的成绩:0.7分(在900分的卷面总分中拿下了898分)。凭借这个优秀的成绩,他申请了海德堡大学的医学专业(德国最有名的医学专业之一)。但因为那个专业有太多优秀的学生申请,沃多沃佐夫没有被及时录取(根据德国大学的录取政策,如果他想继续申请这个专业,他的名字将会推到下一年的录取计划中,与后面的学生竞争)。这位不幸儿直呼目前的录取政策“极度不公平”。但为了在下一年的申请竞争中获得优势,他还是不得不去一家医院做了六个月志愿者。

申请者人满为患

2011年冬季学期,德国高校有50万名有上大学资格者申请入学,很多高校的申请人数同比增加20%至50%,而2010年全学年只有44.3万名新生入学。许多高校对更多专业实行名额限制,以应对申请高峰,而以往德国高校除对医学、法律等个别专业实行限制外,对新生报名录取基本无限制。

如今,各类德国高校不断出台名额限制措施:图宾根大学已对全部本科专业实行名额限制,弗莱堡大学的媒介文化学专业则有1230名申请者竞争45个名额,柏林自由大学甚至对数学和物理专业实行名额限制。在不来梅大学,新学期共有3.2万名申请者竞争4000个学习位置。

即使已经被录取的学生也面临着不同往常的大学生活,很多课程和活动将安排在晚上和周末,甚至在政府大厅和电影院里进行。在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新学期的课程安排从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周六也有课程。

新生剧增原因有三:一是取消了义务兵役制额外产生了6万名新生;二是恰逢当年生育高峰的青年入学;三是巴伐利亚和下萨克森州的中学实行新学制,导致2011年夏天高二和高三学生同时毕业。

为了缓解入学难,各州不断采取措施,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如招聘更多教学人员、租用和建造新教学楼、扩建食堂和宿舍,以及扩大图书馆和实验室。

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计划从2011年到2015年投入47亿欧元,但对各州的投入并没有具体约束。许多州还减少了对大学生服务中心用于宿舍和食堂的补助。1992年政府补助平均占各学生服务中心预算的24%,而2010年则只有11%,汉堡州甚至打算全部取消该补助。巴符州的大学生2012年找房子就会遇到困难,根据设在曼海姆的欧洲经济研究中心于2011年8月15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该州的大学城如斯图加特、弗莱堡和康斯坦茨,2011年的学生宿舍和住房需求将明显上升。

为拿到学习名额绞尽脑汁

虽然充满了各种限制和障碍,但拿到理想学习名额的道路并没有被堵死。在德国想要拿到理想大学专业的学习名额,除了过硬的成绩,申请者还需要不错的申请技巧。在所有常用的申请策略中,最常见的是绕道国外:申请在国外与意向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或者干脆申请国外的大学。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录取概率,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采取同时申请多所大學的策略。

来自格拉德贝克的19岁青年让·胡特便是绕道国外策略的践行者。由于对满满当当的各类讨论课和习题课不满,他没有像多数人那样选择杜伊斯堡大学,不久前,他在荷兰的特温特大学开始了为期六周的语言班课程。从201 0年夏天开始,他就想去这所大学学习心理学课程,并且意向很强烈。因为在荷兰上学的学生如果每月打工超过32个小时,便有权申请每个月270欧元的国家助学补贴。与德国联邦政府提供的免息助学贷款不同的是,荷兰的助学补贴不用学生还一分钱。(摘编自《海外文摘》)

编辑陈陟

12.德国留学大学:萨尔布吕肯大学 篇十二

关键词:教学评价,以学生为本,整体性能力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培养德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教学评价均以学习成就评价为核心,以能力测量为标准。2015年笔者在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研修三个月,研修期间对于他们的课程教学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值得我们借鉴。

1霍夫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教学组织特征

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推崇这样的教学理念:(1)教师的成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2)好的老师不仅要专业知识好,还要有激情;(3)让一个大学生把他的手弄脏是必须的,工程师要动手操作、触摸设备,头脑指挥手实实在在操作设备;(4)每位教授都有自由决定教学方法的权利。因此,在他们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均以“学生为本”。以《加工工艺》课程为例,课前预习采用JITT实时教学法,组织学生主动预习。理论教学课堂中采用Peer-Instruction合作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运用探索式教学法进行实践课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2霍夫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教学评价特征

教学评价内容能够直接反映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要求,引导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从霍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过程可以看出,课程的学习以学生为主,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他们的教学评价也同样打破了教师单一主体的格局,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加工工艺》课程为例,针对学生教学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有如下特征。

2.1专业能力

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评价出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目标的、符合专业要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我能说出这门课程的重要概念和事实;(2)我对这门课程的主题有概括的认识;(3)我能理解并说明这门课程的复杂内容;(4)我有能力解决这门课程的一个题目;(5)根据这门课程我有能力较好地阅读所学专业的专业文章。

2.2方法能力

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等。如:通过学习这门课程,(1)我能否有效的寻找信息;(2)我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3)我能否更好的有针对性发言;(4)我能否有效的讨论;(5)我的报告是否有助于正确理解这门课程。

2.3合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法,特别注重学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在教学评价中也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动态,如(1)我一直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小组讨论;(2)我在工作小组中的工作对创造良好氛围作出贡献;(3)所在工作小组作出的结论我完全认同。

2.4教师指导服务

在课程评价中,除了学生自我评价他们在学习中职业能力的提升,还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特点对学生的影响。如(1)教授能适当的回答问题;(2)教授会问上课内容懂了没有;(3)能在课堂之外的时间找到教授;(4)工作效率与考试要求对我而言很透明;(5)老师组织的讨论方法很恰当;(6)教授对学生的报告给予足够的反馈

2.5课堂练习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理解练习的重要性。如(1)练习内容与上课材料相吻合;(2)练习对我理解学习材料有帮助;(3)练习结果有机会进行讨论与修正

2.6动机(兴趣)

课程的教学评价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还关注学习的学习兴趣状态,如我上这门课的目的:(1)对课程题目感兴趣;(2)因为喜欢这个老师;(3)因为学校有要求;(4)因为要考试。

2.7对课程的总评价

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对课程做出总体评价,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具体如下:(1)对我来说,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是好()中()差()。(2)这门课的材料对我来说:太多()太少()不知道()。(3)这门课程的难度对我来说:太难()合适()太易()。(4)这门课的进度对我来说:太快()太慢()不知道()。(5)这门课程哪里特别好,为什么?(6)这门课程哪里特别不好,为什么?如何改进?

2.8外部条件

德国学校的学习很注重人文关怀,课程评价还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条件,如上课人数是否合适?教室大小是否?教室的硬件资源是否满意?最后在评价中体现学生的个体信息,如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你是哪个专业哪个年级的学生等。

3对我国高职课程教学评价的启示

3.1以学生为本

通过霍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评价内容,可以看出德国的教学评价不但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更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学生通过教学在职业行动能力所取得的进步。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大部分强调“教师做得如何”,让学生评价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风格”、“教学态度”等,而不是学生自己学得如何。

3.2注重学生的能力测量

教学的目的,是以学习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德国高校的教学评价不但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注重学生的方法能力,合作能力。突出了学生能力的测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3评价内容客观具体,具有可测性

教学评价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教学效果判断活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以能看得到的教学事实作为评价素材,让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观察,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保证教学评价项目的可观察性。霍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评价内容很好地反映了这个要求,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标准具有明确的观察性含义,能够为教师日后改进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信息。

总之,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教学经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蔡敏.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6,(06):25-27.

[2]朱平.职业素养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教学评价改革[J].职教论坛,2013,(08):51-53.

[3]张莉琼,潘斌,陈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职业,2014,(03):74-75.

13.德国留学大学:萨尔布吕肯大学 篇十三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Fach Hochschule),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师的摇篮,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工程师是从FH毕业的,这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面向就业,学生容易掌握,FH和综合类大学一样文凭都是国家承认的,可以说FH是德国特有的.一种宝贵社会资源。

如今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十分广泛,从建筑学、企业经济、计算机直到测量学和经济法,原则上不设一般意义上的文科类专业,一般提供本科和硕士课程,少数学校有博士点。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学科,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学制较短。在校的教授往往也身兼某企业高管,这对为学生推荐实习和就业都能提供很大帮助。

那么,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有哪些优势呢?专家总结如下:

优势一: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目标明确

在基础学习阶段主要教授与应用领域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简单介绍整个专业领域的总体概况。这里的基础知识课程与综合性大学的也不同:在综合性大学,学习基础知识是为了适应科研的要求,为其打下理论基础。

优势二:应用技术大学的的特色在于其实用性。

这一点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一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在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另一方面,大学也在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践,一般都会专门安排两个实习学期。

优势三:应用技术大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学制较短。

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只需八个学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获得应用技术大学硕士学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绝大多数专业都以硕士考试毕业。与综合性大学一样,应用技术大学也开设了一些授予国际化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专业。专家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热衷德国留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推荐:

耶拿大学

基尔应用技术大学

累斯顿工业大学

吕贝克大学

亚琛应用技术大学

14.德国汉堡大学留学签证申请指南 篇十四

20德国汉堡大学留学签证申请指南

一、择校定位

在选择该所院校之前,要充分查阅该校的文档资料。

可以做哪些准备工作?

1)如果当年的招生简章还没有发布的话,可下载前几年的文件,连续年份的入学规定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除非是政府或教育部推出了新计划,校方需要做相应调整。

2)提前加入新生社群,会发现报考这所的人不在少数,会有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同时,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然后彼此鼓励,一起加油。良性的合作和竞技关系,将会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3)多结识一些学长学姐,无论是在校的,还是往届的,都能给予很大的帮助,从谈话中吸取养分和能量,不断开拓视野,虽然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但若是听完后能有敬畏之心,吸取教训和不足,将会受益无穷。

4)在获得offer后,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时办理签证、预订机票等,要着手处理其他事项,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处理,不要因为一直拖拉到最后,导致无法顺利升学。

5)行前物品要携带齐全,提早查一下有什么东西是属于违禁品的,防止物件被没收,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专业相近

若就读于本科,就可能会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但要报考硕士的话,就要慎重,选相似的科目,会更有希望被录取。

导师更喜欢招纳有学科基础的同学,这样双方传递信息也会更容易,输入和输出工作都能做得到位,课堂效率更高。

有哪些跨科的注意事项?

1)尽量不跨,因为难度不低,要跨,就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多倍,只有越努力,才能越幸运。

2)咨询校方教务处或招生处,问清楚支不支持其他方向转入进来,问好了再决定是否全力以赴争取名额。

三、学业要求

平均分:

最低分达到70-80分为宜;

语言:

英文或德文授课,掌握其一即可。

准备材料

大家收到了学校系统发放的offer之后,就可以开始准备申请了,大多数的材料都是现成的,大家只需要按照流程来走就可以了,所以一定要仔细认真。

1.预约

先要在官方网站上预约面试的时间,周一到周五都可以,大家根据自己准备的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时间,如果中途有变化,可以更改预约的时间。

2.开户

此外就是存款的准备,需要大家以自己的名字开户,并且存入一笔保证金,金额在20万左右,这笔资金需要出示合法来源,可以由父母的账户直接转入。

3.材料

首先就是自己的院校申请材料,这部分可以直接使用之前的,还需要准备资金证明,并且参加留学生体检,拿到合格的体检报告,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

递交签证

1.抵达

大家最好提前抵达大使馆,这样可以拿到一个比较靠前的号码,这样递交材料的时间也会比较早,后续如果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不会耽误时间。

2.抵达后

等大家到了使馆,拿到了自己的排队号之后,就可以坐着等待了,等到叫到了你的号码之后,需要先递交自己的材料,等待初步审核,审核合格之后才会进行下一步操作。

3.递签中

15.德国留学大学:萨尔布吕肯大学 篇十五

随着我国学生赴外留学热潮的不断涌现,关于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的话题。数据显示,从2003到2013年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增,特别是从2008年以来,上升速度突然加快。2008年我国有18万人选择留学,到2013年增加至1.39万。在留学大潮中,自费留学比例基本都保持在90%以上1。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留学生输出第一大国。根据UNESCO(2009)2的报告,2007年全世界共有超过280万留学生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中国留学生占据了全球总量的15%, 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印度的占比量6%。根据OECD的报告3,2008年中国大陆留学生占到了OECD全部国际学生的17.1%。他们选择的第一留学目的国是美国,第二是日本,分别占到了中国国际学生总数的21.6%和15.3%。该报告还显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占据了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接收国际学生的最大比例4。

我国留学生中,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学生是最大群体。根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 5, 2011—2012年,我国赴美就读研究生数为88429人,就读本科的学生数为74516人。与低龄留学不同,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学的学生大都在中国接受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年龄与心智相对成熟,使其在留学选择问题上相对独立和理性。那么,为什么有些大学生比另一些学生更倾向于留学?影响留学选择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这既是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科学问题,也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通过2012年北京高校学生调查微观数据,采用计量模型 ,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留学意愿和实际留学选择的个体因素,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竞争,合理引导学生流动,提供坚实的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

学生为什么出国留学,他们选择何处留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从影响学生选择的外界宏观因素(国家、地理、自然、经济、教育)与个体微观因素(个人特征、家庭背景、价值观念)等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宏观因素方面 ,现有文献提出了“推拉理论”,用以解释国家学生的跨境流动,特别是国家间的留学生数量与方向。其中,“推”因素位于输出国与输出机构, 它使学生选择接受国外教育而非本国教育;“拉”因素位于接收国与接收机构,它使学生选择某一特定国家与特定机构接受教育, 而非其他国家与其他机构。这一类研究主要关注留学生的集群行为,采用宏观数据,通过对推拉因素的定量化,找寻这些因素对留学选择的实际影响。

具体研究中,学者们通常讨论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流动[1,2,3]。研究普遍发现,目的国通过对外援助或文化交流而对输出国产生的政治利益、通过奖学金或其他援助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支持以及学费水平等因素是决定留学生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的关键拉动因素;而诸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语言是否相同、国内教育机会状况、来源国本身的高等教育供给能力、来源国人均收入、全球经济的参与程度、该国政府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视程度等是重要推动因素,影响到本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数量和方向。对推拉理论进行的模型化尝试,起源于人口迁移的“引力模型” (Gravity Model)在留学问题中的运用。留学行为本质上可以被看作人口的跨国迁移流动行为,而空间的作用,越来越被认为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被纳入“引力模型”之中。“引力模型”作为解释人口迁移的标准形式的模型,在模型中,原始地与目的地的特征变量,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成为重要解释变量。Karemera等(2000)[4]发现“引力模型”可以很好地揭示跨国人口流动。而在留学问题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距离因素对影响留学生流向有至关重要作用[5,6,7]。

2. 微观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留学选择 , 个体为什么选择留学。就学行为的经济学解释认为包括留学在内的教育选择实质是个体最大化、个人或家庭的效用函数以及考虑成本与收益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微观研究主要遵循两条路径展开:一条路径聚焦教育选择行为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之间的关系。典型的研究结论是,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情况显著地影响学生的教育选择行为[8,9]。另一路径研究聚焦教育选择行为的经济激励性。这些研究聚焦预期工资和学生资助对教育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对高等教育选择有显著的正影响[10],学生资助对就学有正向影响[11]。针对我国学生留学选择的微观研究较为缺乏,且多集中在高中毕业的留学选择。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家庭收入、学生家庭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海外关系成为影响学生赴外留学的正向影响因素[12];被国内著名高校录取,则成为影响自费出国留学的负向因素[13]。

现有研究在影响留学选择的外部变量(如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地理条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发掘上,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然而,留学作为一种自选择过程,既受外部变量的影响,又受到个体内部因素。本研究即通过微观实证的方法,把内外部因素共同纳入影响因素的模型中去,以求理解我国当代大学生留学选择的内在逻辑。

三、研究方法

为研究大学生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logit模型。将大学生选择留学的概率记为P,选择不留学的概率为1-P。P与自变量x1,x2...xk的logit回归模型为:

经数学变换得到:

定义式便是我们将要采用的回归模型。运用上述回归模型可以分析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选择留学或不留学的概率,分析什么样的学生更可能选择留学。方程中,称为发生比(odds), 即某事件出现的概率与不出现的概率之比 ,在本研究中就是选择留学与不选择留学的发生比。在回归模型中, 回归系数βi是影响因素xi增加一个单位时发生比(Odds)的对数增量,反映了其对y的影响大小。如当自变量xi为二值变量(1,0),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定义机会比率(odds ratio,OR)为不同情形下的事件发生比的比值,则显然可知,á

在此研究中,βi表示的是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时的比数比,即:大学生选择留学与不选择留学的发生比是变化前的相应比值的倍数。当βi=0,OR=1时,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无关。当βi>0,OR>1时,该自变量是因变量的促进因素;当βi<0,OR<1时 ,该自变量是因变量的制约因素。本研究中,若大学生中选择留学的比率较小时(一般认为小于10%),机会比率OR值和变化前后留学的发生概率之比P1/P0是非常接近的,因此就可以近似地认为自变量变化后,留学的发生概率为变化前的OR值倍。对参数的估计采用最大似然函数的方法。

四、数据与变量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2012年5月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北京市教工委联合进行的“2012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该调查在北京市辖区内的各大高校进行,调查对象涉及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学业发展、教学评价、课余生活五大部分问题, 共45道大题,400余道小问题。2012年当年的调查共包括北京市内68所央(部)属和市属高校,每所高校根据学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200~10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本专科生有效问卷32714份。其中,大一学生占51.6%,大二学生占6.7% , 大三学生 占7.6% , 大四学生 占33.3%,大四以上学生占0.9%。回收问卷的学科专业分布涵盖了我国高校各大专业类别1。

本研究聚焦的是 大学生是 否会选择 留学,界定的留学选择包括两个部分:留学意愿与实际留学选择。对学生大学毕业后的留学意愿这一变量,2012年本专科生调查问卷要求学生以意愿排序形式回答毕业之后的就业打算,问题选项有“国内升学”“出国留学”“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入参军入伍”等。本研究将第一选项定为“留学”的取值为1,其他选项均取值为0,这样,能够有效识别出留学意愿最强的学生。除去缺失值, 样本中有17.1%的学生第一意愿选择为出国留学 ,其余82.9%的学生第一选择在国内发展。对实际留学选择这一变量,2012年的问卷设计了对于已落实大学毕业后去向的问题, 如果学生选择“留学”,我们则将变量取值为1,其他选择取值为0。在本研究中,我们只选取了本科生毕业年级的样本进行实际留学状况的研究。本科大四学生的调查样本量共4236人,其中本科毕业后实际选择出国留学人数523人,占12.3%。

本研究选取的留学选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与家庭背景、学校特征及满意度、学业参与和学业表现、学生价值观念4类。本研究包含的各类变量取值说明及其描述统计见表1。

五、实证结果

(一)留学意愿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利用二元logit模型, 对大学生毕业后留学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回归方程(2),我们选择两种模型, 模型1为变量全部进入的方法, 模型2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变量。表2显示,留学意愿与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关联最为明显,与学校特征、学业表现、价值观念中的部分变量关系明显。

注:(1)*、** 和 ***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 0.10、0.05 和 0.01。

1. 从个人特征变量看 ,在模型1中,男生选择留学的发生比率是女生选择留学发生比率的84.5%,意味着女生更倾向于选择留学。对于政治面貌而言,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选择留学的可能性只是党外学生的75.1%。宗教信仰能够非常显著影响留学意愿,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学生的留学发生比率是不信仰这些宗教学生的1.41倍。回归模型2中的性别、宗教信仰对留学意愿的影响基本保持不变。

2. 从家庭背景看, 家境越好的学生留学意愿越强。在模型1中,家庭所在地的层级分类直接影响留学意愿。以农村为参照组,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学生留学意愿发生比例是农村学生的1.78倍, 地级市的学生留学意愿发生比例是农村学生的1.65倍, 县级市的学生留学意愿发生比例是农村学生的1.26倍。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的留学意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父亲的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子女留学的发生比率会提高9.2%。家庭兄弟姐妹数是留学意愿的负面影响因素, 兄弟姐妹数每增加一个,留学意愿发生比率降低约14%。家庭的经济环境也是影响留学意愿的正面因素。家庭年收入每提高1万元, 留学概率提升约0.9%。

3. 从学校层次看, 学生所在的学校层次越高,学生留学意愿越强。以高职高专为参照组,“211工程”高校学生留学意愿发生比率约为高职高专的1.68倍,“985工程”高校学生留学意愿发生比率约为高职高专的2.76倍。学生对学校满意程度与学生留学意愿的关联不明显。

4. 从学生学习参与情况看, 学生学业水平越高留学意愿越强。在模型1中,专业排名每低一个层次的学生 (如从前10%降低到25%),留学发生比率降低7.5%(在模型2中约为7%)。有学术发表的学生的出国留学意愿较强, 有学术发表者的留学意愿发生比率比无发表者高23%左右。从回归分析中,能够明显看出, 学业较为优秀的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学生的学业参与特别是参与过外教的教学,对留学意愿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5. 从学生个人价值观念看, 对我国政府与社会的态度显著影响留学意愿。在模型1中, 越是对我国国体与政体的优越性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其留学意愿越强。平均而言,对我国国体与政体的认可程度每降低一个等级,留学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约10%。相应的,越是认为我国社会存在着矛盾和不公平的, 越倾向留学,对此观点的认可程度每提升一级,留学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约7%。在模型2中,结论与此相类似。

(二)实际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

将大学生毕业后实际选择留学的情况与留学意愿进行对比,能更有效识别留学影响因素,并判断各因素影响的稳定性。为此,我们筛选了数据中已落实毕业去向的本科大四学生进行研究,因变量为学生在毕业后是否确定出国留学。模型1为变量全部进入的方法,模型2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变量。

通过实际留学与留学意愿的分析,发现二者的影响因素有较大相似性,只是一些变量的影响作用幅度有所差异。1在实际留学选择中,家庭背景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以家庭所在地为例,相比农村学生,直辖市/省会城市学生的留学发生比率是农村学生的4.34倍,明显高于留学意愿分析中的发生比率。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兄弟姐妹数对实际留学选择的影响程度更大。同时,个人背景是否是党员和性别的差异也更加明显,如党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能够降低40%的留学发生率。2院校影响因素仍然明显,优秀院校学生的留学发生比例明显更高。3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实际留学选择的影响要略小于对留学意愿的影响,成绩排名的影响作用不再显著。4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对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更加凸显。有国外访学经历的学生,最终选择留学的发生比率是没有此经历学生的约1.5倍。5学生对政府与社会的态度的影响依然明显,对我国国体政体的优越性持否定态度的群体,实际发生留学的比例明显较大。这说明学生价值观念对留学的影响作用比较稳定。

注:(1)*、** 和 ***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10、0.05 和 0.01。

六、结论与讨论

在我国留学大潮中,本专科生毕业后留学构成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本研究利用北京市高校本专科生调查数据, 建立了logit回归模型找寻与大学生留学选择有直接关联的解释因素,研究主要有5点结论:

1. 家庭的经济社会背景显著影响学生的留学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所在城市越发达,学生选择留学的可能性越大。家庭背景对实际留学的影响要大于对留学意愿的影响。这一结论的出现,意味着未来我国留学大潮可能会愈加汹涌。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大中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身于城市家庭甚至大中城市家庭;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全国普通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我们的实证模型中,这三个因素都是导致留学意愿增加的重要因素。可以预期,在今后一个时期之中,由于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 我国大学生留学意愿将会持续走高,这或许会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2. 个体思想价值观念对留学发生与否影响明显。对西方宗教的信仰状态、是否是党员、对我国党和政府的认同程度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党员群体、对我国政府信任程度高,对西方宗教信仰水平低的学生, 留学发生的概率较小。反之,则明显加大。这一结论的出现意味着不同意识形态对我国年轻人的争夺将愈发激烈。随着我国不断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不同思想价值观念对我国的冲击逐步加剧。对国内政治环境的不认同,对改革的前景看淡,对未来社会存在不稳定性预期,会显著提高留学的发生概率, 这一问题是值得我国政府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3. 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留学选择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越是优质高校的优质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概率越大。这一结论说明目前我国出国留学趋势呈现一定的层次性, 也说明了目前我国大学生留学大潮主要表现为优秀人才外流的趋势。这一结论实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滞后于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

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拓展。1考虑留学国多样性,找寻其多元化的影响因素。2分析和对比不同层次留学的影响因素差异。与低龄留学相比,大学生留学更加理性,而低龄留学由于受到高考限制、移民情绪等多重影响,二者影响因素的差别究竟有多大, 仍需进一步探索。3采用面板数据,对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若干重大政策、特殊事件对留学选择的影响效应。

摘要:随着我国出国留学热潮的涌现,留学选择问题成为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但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远未被充分揭示。通过2012年北京高校学生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方法,研究了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学校特征、学业参与与表现、个体价值观念对留学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就读院校层次越高、学业表现越好的学生,出国留学的可能性越大。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对留学选择的影响显著。对我国政府和社会评价越低的大学生群体,出国留学的概率越高;党员群体、无宗教信仰群体,留学概率较低。

上一篇:我要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的演讲稿下一篇: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