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本走向实践

2024-07-05

从书本走向实践(精选11篇)

1.从书本走向实践 篇一

论文: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从理论走向实际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我国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设计教学的实践性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从效果图到三维模型的转变。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根据当前设计相关行业的需求,学科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让“实践”具体化。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动态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在惊醒教育活动之先,我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因此,明确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目的,并结合目前艺术设计的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构建一套与时俱进的动态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一、构建动态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仍然以灌输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多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封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开放性的教学平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是艺术教育的专业目标,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和预见各种创作元素。然而各种创新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受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得综合影响而逐渐形成。因此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很大层面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创建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动态的教育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学习,通过推行“启发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重组。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发学生,引导学生。

以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上的“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教师采用的是先讲授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接着讲解景观设计的制作规范及流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画图,设计,制作,所有的程序都在教室里一气呵成。这种闭门造车的设计产品不仅不具备创新性,而且与市场脱节。动态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是: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到多处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在现场考察的同时运用情境教学结合具体设计初步讲解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第二步学生围绕这次考察发表自己的体会;第三步教师安排一个实际的景观设计,学生围绕本次设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并总结分析调查结果;第四步学生回到课堂上听教师详细讲解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第五步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寻求相关资料;第六步学生根据实际调查以及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并展开设计;第七步学生展示设计作品并进行相互的评价;最后,作品的分数由同学之间互相投票产生。在这种动态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意识完全被调动起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及诱导者,中心是学生,并且学生的学习环境很开放,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中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充分掌握专业技能,以应对毕业后市场的挑战。

二、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对社会及市场高度依存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例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才能很好地掌握各项艺术专业技术和技巧。另外教学理论只有有利于社会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闭门造车,是毫无意义的空话。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可以与设计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或者以学院名誉成立学院设计公司。让学生到合作基地或学院设计公司参与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设计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课题,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设计。 "

(一)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

从调查显示,大多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和办学空间的严重不足,导致实习基地、实验室以及工作室欠缺的情况十分普遍,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解决好实习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经费投入和办学空间的严重不足等因素无法解决学生实践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

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基地里,把教室搬进工作室里,在实践基地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又可以在其中捕捉到瞬息万变的艺术动态,使教学内容和艺术设计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舞台。例如地处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的钦州学院美术系把市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列为陶艺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共育陶艺设计人才。

有关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比如格力空调每年都会与一些高校联合举办“格力杯”空调设计竞赛,这包含空调外观设计,空调装饰图案设计等等,校企双方无论在艺术设计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双赢。

(二)建立学院设计院

对于经费和办学空间充足的学院为了更好落实实践教学建议成立设计院,成立学院设计院,可以直接给学校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在学院教学与社会、市场、客户之间建立起交流的平台,既服务于教学,又服务于社会。设计院在公司管理形式下,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交流、集体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都会有很大提高。公司经营形式的操作,能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计划中的这种实践课应占教学较大比例,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由设计公司评定。这样,学生通过在设计院有目的、有计划、规范、系统的训练,熟悉了工作的实质内容,掌握了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就不会无所适从。比如梧州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建有人工宝石设计与检测实验室,全面打造“实践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三性统一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这既是谋求发展的正道,也是维护教育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成立学院设计院,还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从事高职设计教育的师资基本来源于艺术和师范院校,教师从学校直接进入教学系统,本身没有社会实践,大都擅长观念表达,而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显然无法完成职教的人才培养使命。因此,组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通过派教师在学院艺术设计院培训,或者定期到合作基地接受学习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的实践指导能力。

总之,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创造性艺术思维能力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方向。学生通过实践这个平台上,把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消化和体验,并在教师及身边同学的启发下,获得真知。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培养“岗位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根据专业的实际培养目标、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分析艺术设计各专业人才的所需能力,调整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紧紧围绕设计专业实践性的特点,以应用为基础开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并能创造出社会和经济的实际效益,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

2.从书本走向实践 篇二

关键词:劳技课,综合实践活动,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及劳技等, 它超出了常规的学科界限, 要求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在亲身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去了解社会。这种教学方式更加贴近生活, 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劳动体验, 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当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劳技课正在逐渐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向发展,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一些探索。

一、充分运用教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改中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 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 它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也是知识综合与学科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劳技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创新盲目地摒弃教材, 或者忽视了对教材的合理利用, 这样都是不可取的。教材中凝聚了前人的智慧, 我们充分理解并传承了前人的经验, 才可以为教学提供参考, 避免在作品制作等过程中走弯路。这也要求教师读透教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劳动与技术课上需要制作作品时,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 明确学习的目标与任务, 认真分析教材中作品的制作材料、结构与制作方法等, 并在脑海中勾勒大体形态, 以此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自己动手制作,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制作过程中从作品形态、结构与材料等方面进行创新,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 在劳技课上制作模拟电风扇时, 首先可以提出问题: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如何将电池、导线、开关与小电机等连接起来?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 也可以边阅读边自己动手制作, 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也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完后, 可以将已经制作好的小风扇模型分发给他们参考, 并细致讲解作品的原理、结构与制作方法, 让学生了解各材料的功能、连接方法与连接顺序, 并将手中的模型与课本内容进行对照, 看看书本上介绍的作品与模型有哪些差异。接下来要求学生拆卸手中的模型, 记住拆卸过程中各零部件的组合方法并重新组装, 为自己制作奠定基础。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材料、工艺等角度进行创新, 如将电风扇的泡沫底座使用木板替代等, 要求创新后的作品性能更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多元化的评价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劳技课自身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与反思, 关注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细微的变化,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劳技课堂提倡学生自主探究, 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中, 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传统的劳技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大多只是对学生最后成型的作品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并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制作技巧、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等内容, 并给予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 综合实践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 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并且共同进步与成长。在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多进行交流沟通, 以此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例如, 在开展龙舟文化研究活动中, 笔者就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并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员, 然后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注意概括总结, 并学会分享经验。其中有一个六人小组, 这个小组中的五名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充足的资料, 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并将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纸质资料展示给同学们看, 并滔滔不绝地向同学们讲解与龙舟相关的知识。而此时另外一名同学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 而是低下头思索着什么。笔者发现后走上前去问明原因, 原来这名同学希望多介绍一些与龙舟有关的地方风俗, 而其他同学并不认同。这时候笔者提示道:“你们是一个小组, 组员之间应该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 学会沟通与合作。”经过组员之间的交流, 他们认为地方风俗对于一项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最终接受了这个学生的建议, 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劳技课程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去摸索与完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跳出原有的教学框架, 结合实际教学需求, 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 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此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强.走进情境中的课程与教学——对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个案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2]倪凤娟.综合实践活动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J].黑河教育, 2012 (06) .

3.从对比实践走向课例研究 篇三

【关键词】对比实践课例研究小学语文参与式培训十字线法

“同课异构”进而“同课同构”乃至“异课同构”等教学对比实践早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推广,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但大多数教研活动与学科培训也就止步于发现了“异”,没有充分发掘差异资源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效助推作用。

作为培训者,一直想为学员选择一条最佳的专业成长之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坐飞机就比坐火车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尽管很多,但总有更适合的。而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高速公路。作为培训者,从工作实际出发,必须选一个对学员各个小课题研究起到统领作用的“大”课题,还必须是扬长避短、避虚就实的“大”课题,是坚持四重:重实际、重实用、重实践、重实效的“大”课题。于是就有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不只是一种研究方式,还可以是一种培训方式。作为培训者,本人承担两年一期的培训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助长学员的专业水平,也需要有一个高效的方式传播先进的理念、促进高效的实践。“课例研究”关注学科内容及其实质;关注小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关注主体悟性,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注重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课例研究”通过学员的全程参与,通过教师个人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高效达成设定的目标。“课例研究”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让教师成为自身专业化成长真正的主人。

培训者培训会上,培训师吴卫东教授对“培训方法体系构建”的梳理及引领培训者对多种方法的参与体验,让我体验到参与式培训的实效。笔者在新一期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实践着一种区域学科教师培训方式——参与式课例研究与培训。操作三步曲:

在对比实践中提出问题。组织学员一课多人上,一课多次上,在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中,在自己的前后对比中,找自身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困惑和操作难点。

在课题带动下分析问题。用卡片提问法收集问题,用粘贴法归类问题,用十字线法解答问题,实践一系列方法引领学员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从各自的问题中确立自身的小课题研究。在行为跟进中解决问题。在完成各自的“选题”后,再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课例研究:“选课—设计—上课—课后反思—再上课—撰写课例—验证课例—推广课例”。

从“对比实践”走向“课例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掘差异资源高效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这助推是需要技术介入的。笔者以一次半天的参与式课例研究与培训为例,介绍相关的方法,重点介绍一下十字线法的运用。

【活动主题】“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困惑和操作难点

【活动时间】180分钟

【活动步骤】

第一步:问题收集(15分钟)

1. 提出问题(5分钟):

独立思考“达成高效课堂中可能面临的问题”3分钟;每人以这样的表述方式——“如果(怎样),我们该怎么办?”在笔记本上写出3个问题;

2. 小组交流(10分钟):

将小组讨论后认为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5个问题收集起来,并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写一个问题)

第二步:问题整理(15分钟)

1. 培训者在黑板上写上8个序号,集体把收集上来的30个问题逐个粘贴在有限的8栏里;

2. 撤销3栏,学员尝试归并、分类,提炼隐含的分类标准。

3. 每组评价员自主发言,培训者相机点评。摘录如下:

(1)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合作探究的足迹;差异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智慧在思想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2) 王跃所著的《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的功能和过程两个维度来解构课堂教学的各要素,试图从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开发课堂教学活动、追求课堂教学艺术、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七个方面的101个细节打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七个方面可以作为我们问题归类的标准。

(3) 按“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归并问题,也是一种思路。

问题后果原因方法第三步:问题解决(30分钟)

1. 培训者介绍十字线法:

2. 每组实践:如果学生不完成作业,我们该怎么办?

第四步:六组公示作业单,通过全班表态,竞争性地呈现最好的一组研究成果,该组发言人解说,全班分享(5分钟);

第五步:每组观察员自主发言,培训者相机点评(5分钟)。摘录如下:

(1) 归因时,我们往往先找学生方面的原因,再找老师自身的原因,这样做不可取,因为我们没能力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所以“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2) 找方法时,要和原因一一对应,有一个原因,就可找一个应对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

(3) 讲了什么不重要,解答问题的方法最重要。

(4) 培训者不可能帮助大家一一解决问题,但可以帮助大家思考问题。

第六步:每个学员以竞争性呈现的那组研究成果为基础,巡视另五组的不同点,整理完善自己的学案。(10分钟)

笔者作为参与者也整理学案如下:

问题:后果:如果学生不完成作业,我们该怎么办?学习成绩下降,责任心下降为掩饰过错而说谎老师批评、家长责罚,学习失去兴趣因说谎或成绩差被同学孤立厌学等问题严重,造成心理问题影响班级学风原因:方法:客观原因:作业题要精、简、少,形式多样化;作业量大、难度大,作业时间没保证;提高课堂效率,留有作业时间;老师不一定检查;作业有布置,就得有检查;在独学的基础上,作业无反馈,热情不高;建立对学和群学等合作学习的机制;家长不监督等家庭因素;与家长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学生主观原因:多表扬、多鼓励完善评价机制;懒惰、贪玩、健忘、倾听不认真、关注后进生的习惯养成;不会做、不愿做、无兴趣。布置分层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中场休息20分钟)

(一) 教学(二) 效果(三) 目标(四) 启示第七步:每个学员以第一轮同课异构课为例,迁移运用十字线法,抓住课堂教学的一处对比点,通过分析“效果”和“目标”,得到“启示”(30分钟)。培训者先行举例示范。(5分钟)

(一) 同环节不同设计比较

同课异构《夹竹桃》的两位老师的教学都有由物及人、由“夹竹桃”至“夹竹桃先生——季羡林”的延伸拓展的环节:

【A设计】

【B设计】

(二) 课堂实际反馈对比

【A反馈】

【B反馈】

原订目标都为:

目标达成情况却不同:

A设计,从反馈情况看,学生只需摘录老师提供的资料中与“韧性”匹配的内容就完成任务了。不管填入的是什么内容,即使没填空,双重否定句肯定的还是大家敬仰季老的韧性,而这一内容,是教师给定的,“无……不……”、“无不……”将匹配什么内容,学生无需感悟与推敲。这个教学环节,侧重于“得意”训练,比照设定的目标,达成的是对人物“韧性”品质的理解;至于人物的这一品质如何“迁移上文的写法,并用上‘无不或‘无…不…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一目标没达成。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只有在不断练习运用中才能感悟与掌握,“无……不……”、“无不……”的句式已经固定,没有给学生推敲、体会表达是否合理的机会和空间。所以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得言”训练明显不足。

B设计,教师期望学生既“得意”又“得言”:首先需要学生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从中获取信息来理解人物的“韧性”品质;其次需要学生考虑人物的“韧性”品质该如何表达,尝试、推敲双重否定等句式的使用是否恰当,在运用、交流、评价之间学会表达。从反馈情况看,双重否定句倒是在推敲运用了,但缺失了对人物“韧性”的解读,这个教学环节,“得意”训练还需引导。

(四) 启示

1. 以学论教,促进学生阅读力和表达力生长的课就是好课,学生“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2. 此环节目标的定位只有从“课文内容”指向“课程内容”,才是“语文”的。“感知作者的高贵品质”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才是语文课程的内容。

3. 目标的达成需要根据学情,设计台阶。为改进教学,本环节可整合AB两设计并优化如下:

《夹竹桃》的作者季羡林被称为“夹竹桃先生”,那是因为季老具有夹竹桃一样可贵的品质——韧性,速读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 按要求填一填。

季羡林,(用上排比句)这样的韧性,同学们无不敬仰他。

季羡林,(用上对比手法)这样的韧性,无人不敬仰他。

在季老身上,韧性就是(用上“无……不……”、“无不……”句式)。

(2) 至少用上以上的两个要求,写一段话,表达对季羡林韧性品质的赞美。

第八步:按年级重新分组,按顺时针传递单法组内分享,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每单阅读5分钟,共计45分钟)

第九步:作业布置。学员第二轮上课。每个年级课题不变,可同课异构,也可同课同构。

以上活动的开展,运用了一系列方法:卡片提问法、粘贴归类法,头脑风暴、十字线解答问题法,选择性分组法,小组交流传递单法,招贴画法、全班交流表态法。其中,十字线法的介入,避免了针对某一问题直接找答案的局限性,开辟了另两个版面拓展思维多层面思考问题,从而多解问题。

以上的参与式课例研究与培训,从问题出发,让课题引导学习;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行为跟进,让专业成长加速。

【参考文献】

[1] 徐世贵,刘恒贺.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EB/OL\].http://xbyx.cersp.com.

[3] 刘华.课例研究:走向实践性理论的创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4.向书本学习,更善于向实践学习 篇四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西乌旗分公司组织全单位党员干部及员工传达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党员干部及员工一致表示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准确把握会议学习精神实质,把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贯穿于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工作常态。

党组织要把学习杨善洲系列学习资料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继续开展好“五个一”活动,进一步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高潮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紧扣杨善洲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抓好学习,原原本本研读,以杨善洲同志为镜子,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本职争优秀,做群众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在全单位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全体员工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深入学习杨善洲同志活动中,努力把杨善洲同志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干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推进西乌旗分公司业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5.从责任走向优秀 篇五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曾国平教授的《从责任走向优秀》这本书,受益匪浅。书中对“责任”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生动的具体阐述,提出了“责任的价值”、“责任的行动”和“责任的经营”,以“责任”为主线,辅以大量国内国外经典案例名言,阐述道理之后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优秀的人,过去的皇帝,今天的各级领导、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当然也包括我。大家都渴望优秀,因为“优秀”代表着很好,很好,非常好的意思。

人人都渴望优秀!

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通往优秀?路在何方?

优秀的道路千万条,在每个人面前都有优秀的宽阔大道,优秀的大道“没遮拦”!每个正常的人,都愿意也应该在优秀的大道上走下去,持续的走下去。

责任不是生来就有的,人从一生下来就应当注重对责任的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爱人负责,对父母负责。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同事负责„„

今天我想从教师的责任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作为一名教师,要从那几个方面做才是真正的负责任呢?

1、对学生负责。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展开,就是育人。面对自己的学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所要肩负的责任:学习知识的传授,良好习惯的引导,正确人生观的建

立等等。针对这些责任我要努力的提升自己,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的责任并能及时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2、对学校负责,做为城东小学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要时时刻刻的想着城小,为城小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把自己的工作不再当做任务,而转变为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时时提醒自己身为城小的人就该为城小尽到自己的责任。把自己和学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对领导、同事负责。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从我加入这个家庭开始,就有很多关爱我的人。他们时刻关心着我的成长,我的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我要努力的提升自己,让他们看到我的进步,我的成长。让他们露出欣慰的笑容。

4、对自己负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在不断的了解并纠正自己的过去,现在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自己的责任价值,当然要想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也就是书本中所提到的责任的行动。在今后我还要学会经营自己的责任,使自己时时刻刻都能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责任的肩负,责任的完成中努力使自己成长起来,使自己逐步走向优秀的大门。

6.从合格走向优秀 篇六

城北中学小教部

王晓伟

《从合格走向优秀》心得体会

细细算来,我参加工作已经八年了,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做一名好老师的梦想,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1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自己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与合格教师的最大区别是:

1、研究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注重两个字,那就是“研究”,学校是研究中心,课堂是实验室,教师即研究者。

2、反思的能力

反思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关键,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还要经常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我能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吗?

我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吗?

我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吗?

我能破除对学术研究和专家的迷信吗?

我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吗?

7.从书本走向实践 篇七

【片段一】

师: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13自然段, 想想: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进行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品悟)

生1:我是从“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从城郊赶到翠湖, 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这句话中感受到的, 说明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很深厚。如果是我们, 即使去春游或是野餐, 也不愿走那么多路, 更何况是给海鸥送餐。 (教师随机出示这一语段)

生2:我有补充。这是一位老人, 老人的体力一定不如年轻人, 他还能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可见他对海鸥的感情很深。

生3:我是从“只”字中感受到的。老人这么做, 仅仅是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

……

师:是呀, 同学们能抓住重点词谈自己的感受, 真不错, 那就请你把这种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把一些重点词作了重读, 以强调老人对海鸥的感情)

师:好, 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教学困惑】

学生一处处地交流自己的感受, 课堂在“说”与“读”的交替中流转, 教学时间也在言语的传输间悄悄流逝。沸沸扬扬的课堂, 热热闹闹的发言, 这样的感悟虽没有游离文本内容, 但它耗费了教学时间, 更多的学生还是旁观者。试问:这美丽的瞬间背后学生究竟提升了多少语文能力?沉淀了多少语文素养?困惑之余, 我针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了策略调整及第二次课堂实践。

【片段二】

(引入部分与片段一同, 学生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品悟)

生1:我是从“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从城郊赶到翠湖, 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中的“步行二十余里”一词感受到的。每天要走那么多的路, 老人一定很累, 但他还是坚持去给海鸥送餐。 (教师随机出示这一语段)

师:是呀, 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这样的日子老人坚持了多少年?

生:十多年。

师: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海鸥就像他的亲人一样。

大屏幕出示:

寒风呼啸的冬日, 我们仿佛看见老人---;寒雨潇潇的冬日, 我们仿佛看见老人----;的冬日, 我们仿佛看见老人-----。

师: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风雪中的老人形象。

(写后,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片段, 加固老人的形象)

师:老人这样做, 为的是什么?生:为的是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

师:你看! (大屏幕出示) 请大家读一读, 比一比, 这两句话哪一句更打动你?为什么?

1.朋友告诉我, 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从城郊赶到翠湖。

2.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从城郊赶到翠湖, 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

生1:第二句, 它把“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放在后面, 读起来有点特别的味道。

生2:第二句, 它把“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放在后面强调了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3:把老人简单的目的和行为的艰难作了对比, 更体现了老人与海鸥的感情不一般。

师:为了强调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可以适当地调整语序, 我们来读一读。 (学生注意地读了起来)

读后师出示有关资料:

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海鸥喂食, 自己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 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 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 而他自己, 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的金沙江香烟。

老人说, 自己每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 而他却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 由于老人病了, 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 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 于是, 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 你也能学着这样的表达写一写吗?

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 只为了----。

写后交流:

生1: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不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只为了能给海鸥买最喜欢吃的饼干。

生2: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 只为了能把自己二分之一的退休金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

……

师:是呀, 老人每一个细微的举动无不流露着对海鸥的关爱, 走近老人, 我们就能亲临一个个“爱”的镜头。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教学思考】

对比上述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学生仅是为了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而谈感悟, 一堂课下来, 学生交流得忙活, 言语却发展得不多。片段二, 学生在多元的言语实践中感悟老人对海鸥的感情, 品味了语言的形式, 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丰富了想象力, 语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更应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言语实践, 在言语实践的体验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第二次的教学中少了几分原来的热闹, 多了几分沉沉的思考, 立体的言语实践淡化了平面的语言感悟, 语文课堂逐渐从“感悟”走向了“实践”。

一、借对翅膀, 在想象中丰满语言

如果在品读文字的同时, 教师能借一对翅膀给学生, 让学生依托这对翅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 那么原本僵硬的、呆板的、无语的汉字会渐渐灵动、缤纷、人性起来。

片段2中, 我借助语言补白, 让学生想象:十多年里, 老人行进在城郊到翠湖的路上风雪无阻, 从而感受老人为了喂养海鸥所历经的风雨旅程。一次补白, 一幅画面, 一段音乐, 带领学生进行想象, 使文字的内涵丰满起来, 更使学生充分感受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

二、借双慧眼, 在比较中揣摩表达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可见, 语文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去发现这样一个一个的秘密, 在语文教学走一个来回, 既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 又要明白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揣摩表达方式的方法很多, “比较”不失为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 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进一步体验语言表达上的奥秘。

教学片段2中, 我让学生比较了两句话, 从比较中发现: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只是语序上略作了调整, 从而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感受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表达顺序, 这为以后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打下了基础。

三、借支神笔, 在仿练中迁移运用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也不是学生间空泛地交流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 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图式”, 从“读”中学“写”, 搭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 在迁移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教学片段2中, 我为学生提供了仿练的句式, 呈现了仿练的语言背景, 让学生在组合中感受句式的独特感染力, 在酝酿中提升对老人的无私的钦佩之情, 在迁移运用中实现言语的创作。借用一支笔, 将语言与形式、内容与情感高度融合在一个点上, 创造有效教学的最大价值。

8.从书本走向实践 篇八

有效的绩效管理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使组织运转通畅、促进组织长短期目标的完成。

具体来说,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系统的通过两个方面提升员工工作的动机水平、激发员工的潜能。

绩效管理往往与工资收入挂钩

员工的行为表现与预期结果均与自身的收入挂钩,能够直接激活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企业通过目标设定以及目标管理制度

可以激励员工的奋斗热情和潜力。其次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它直接取决于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其科学化程度以及与人力资源其他模块的链接情况。因此,企业必须能透过绩效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不断地进行组织学习,通过了解绩效指标与战略目标间因果关系,达到改进战略规划和提高经营绩效管理的效率。

由于我们公司是处于提供智力服务的咨询行业,公司内80%以上是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较高的创造性、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较高的流动性以及工作过程难以监督控制等。这些特征决定了在对他们进行绩效管理和评价时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员工的绩效特征。因此,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结合以上特征,在绩效管理方面作出了实时的调整,主要在两个方面有重要突破:

绩效管理的方式从“一刀切”转变到“尊重个体”价值的实现

以前,公司的业务部门(包括项目部、研发部和市场部)都和后台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一样,除非在外地项目期、调研访谈或外出拜访客户,都必须实行坐班制,严格按照公司的行为规范进行考核,在工作时间和办公地点上进行限制,导致很多员工心生不满,人员流动率高居不下。经过一年的努力和调整,针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业务性质,适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譬如对业务部实行弹性工作制,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可自由安排时间和办公地点,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人员流动率也大大减少。

绩效管理的重点从强化量化指标转变到量化与质化的并重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公司员工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不宜一味追求量化,而且其绩效结果的取得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或经历一定的时间周期,有些工作甚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会马上产生效益。因此,工作成果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出来,更这增加了绩效管理和考核的难度。

考虑到员工工作过程复杂,绩效有较明显的复合性的特点, 因此,公司决定转变思路,综合考评其工作过程与行为结果,赋予各自不同的权重,譬如,新入职或者工作经验较缺乏的员工工作过程的考核系数较大,而对于项目主要负责人其行为结果的考核系数较大,而且这两者的系数是根据员工在个项目或业务中的岗责动态变化的。这一举措也大大提高了绩效管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员工的积极性更高了,取得的成果也更加丰硕了,事实证明调整的方向和思路都是正确的,但是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积累了一些困惑有待解疑:员工个人绩效管理和公司整体绩效管理如何形成协同效应?员工个人绩效好有时候并不能保证公司整体绩效也好,要知道,企业的整体效益并不等于各个部门、各个人效益的简单叠加。由于考核的“刚性”原则,很容易造成部门“各扫自家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的自保倾向,导致“自己人和自己人”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形成内耗,这对公司整体发展而言也是不利的。这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接下来的一年,公司除了要考虑“员工个人绩效管理和公司整体绩效管理如何形成协同效应”之外,一个需要重点计划和落实的就是要把绩效管理结果运用到员工的职业发展上来,要将全年甚至两三年的绩效考评结果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挂钩,建立绩效结果应用的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力图将员工的事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融合在一起,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初步的思路是:

建立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把绩效评价结果、岗位任职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及考核相对接,员工职业成长通道中的职级晋升,也和岗位绩效评价结果对接。

比如:选拔公司副总人选,必备条件是近两年绩效评价为优秀的部门经理;选拔部门经理,必备条件是优秀主管;选拔部门主管,必备条件是优秀员工等等。

将每年绩效评价为优秀经理、优秀主管和优秀员工的人员视为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管理。

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人力资本的激励措施,如:给予职务消费(车辆补贴、免费车位、购书卡),提供高级培训(国外培训、名校进修)、带薪休假机会,改善办公条件等等。

人们以往认为绩效管理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其实这种观点是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绩效管理应成为人力资源部、部门经理、员工个人共同承担的工作。在绩效管理中,正确的管理模式是部门经理对绩效结果负责而人力资源部对流程负责,员工个人更不应成为绩效管理的旁观者。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建立整个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政策、流程和工具;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管理的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负最终责任;绩效管理关乎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应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的每一个步骤中。

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是从公司高层到每位员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离开绝大部门管理人员及所有员工而仅靠人力资源部门推动的绩效管理体系注定是要失败的。实践证明,只有管理人员、员工和人力资源部共同积极参与的绩效管理才能达到最大化的目标,实现多赢的结果。

9.从自信走向成功 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是本学期的第十周,再过几天,同学们便面临着本学期一次重要考试—期中考试,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这次考试呢?我认为是自信。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从自信走向成功。

自信到底是什么?

自信是一粒生命的种子,深藏在人心里,随时都可能发芽,并开出绚烂夺目的花朵。自信是一个人心中的灯光,时刻指引着人生的坐标,照耀着人生的过程。自信是坚实的足迹,踏踏实实地踩出人生的大道,回望走过的路,心中依然自信。

雄鹰在蓝天上展翅翱翔,支撑它的是坚定的信念;国歌在奥运场上久久回荡,让选手成功的是自信的力量;企业家成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产品最好;歌唱家成功是他知道自己的歌声最棒;农民自信,守望着满园的硕果;渔夫自信,拉起了一张张沉甸甸的网;科学家自信,让一颗颗卫星环绕地球;攀登者自信,让五星红旗在珠穆朗玛峰上高高飘扬。

自信是人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我不敢说凡是具有自信

心的人都能够成功,但我相信,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具有百战不殆的自信。

生活里,自信也经常改变着你。新同学充满自信的自我介绍,会让同学们深

深地记住你;上课自信的发言,会让老师肯定你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自信地展示自我,会让你的人生舞台更加绚烂多姿。

一个人有了自信,就能成为强者;一个民族有了自信,也同样能够自强不息。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挫折时,多给自己一份自信,对自己说:“我行”,“我能做”,“我一定能战胜困难”。强烈的自信加上实实在在的努力,相信成功离你已不太遥远了。

但是在我们的学习中,仅有自信也是不够的,自信应该与努力有机地结合起

来,时常见到部分同学在考试之际,没有一丝紧张,满怀自信地步入考场。但考试过后,这部分同学中有一种是既自信,又刻苦认真学习的;一种是单有自信,却没有付出努力的。这两类同学看上去都是充满着信心去应试,但由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不一样,考出来的成绩也就截然不同。

自信如笔,书写出我们人生成功的篇章;自信如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自信如犁,开垦出我们美丽的田园;自信如火,燃起了我们心中希望之光。

是自信,让我们从北风呼啸的冬天走向暖意洋洋的春天。

是自信,让我们从枝繁叶茂的夏天走向硕果累累的秋天。

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信的帆,开动勤奋的船,划向成功的彼岸!预祝同学

10.从失败走向成功 篇十

要成功,必须经受得起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有错。一个人如果不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他怎么能成功呢?爱迪生为了让人们得到光明,做了1000多次试验,而且不断地失败。可是他放弃了吗?没有。在失败的蔓延下,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实验与想法,最后终于做出了一盏无比明亮的灯!爱迪生不是从失败中走向成功的吗?如果他在失败中泄气了,放弃了自己的试验,他能成功吗?

要经受得起失败,就得经得起别人的讽刺,不自卑。一个人如果在失败了一次,遭受到了别人的冷嘲热讽,自卑了,就放弃了,那还有机会能成功吗?如果你因为别人的一点讽刺就自卑起来,那你成功的机遇就等于零。如果你能在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坚强,在嘲笑声中振作,在嘲笑声中重新再来一次,在别人的嘲笑声中自信,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努力,那你怎么会能不成功呢?

11.从书本走向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新闻教育;实践;开放

做记者能否成功,不在于有没有学士学位,而在于有没有新闻实践。[1]新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纯粹课堂的新闻教育不能实现新闻的过程性这一本质特征,不能实现从可能走向可为的教育目的,也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新闻记者。新闻专业学生唯有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实践训练,在实践中让习得的理论转化为智识,才能不断丰富、提高新闻专业能力。不过,根据一份对8省市12所高校及对应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有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缺乏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有72.4%的媒体从业人员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媒体要求,而老师、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均有2/3以上的人认为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2]这说明我国新闻教育距离真正的新闻实务教育差距甚远。为此,需要在开放中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构建起立体化的新闻教育实践平台,让新闻专业学生从可能走向可为,实现新闻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加大新闻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获得实践机会

我国的新闻学专业长期被纳入到文科范畴,甚或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隶属文学院或者文科院系,这使得新闻教育与技术相关的特殊性没有获得重视,很多新闻专业没有专业实验室,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文学模式的照搬。事实上,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文理渗透、技艺结合、理性思维与操作能力并重已经成为新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为此,新闻专业院系应该跳出传统文科院系的思维束缚,积极筹措资金,建立起与社会需要接轨的现代化专业实验室。事实上,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也使得新闻专业要与时俱进,并根据媒体的变革需要,及时更新设备,满足学生新闻教育实践的硬件需要。

不仅如此,新闻专业实验室还应该加大开放力度,实行专业管理,进行全天候开放,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和训练的需要。实验室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学实验时的开放,而应该根据学生实践需要进行全天候、全面的开放,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技能、提高技能的机会,实现从可能到可为的转变。从我校历年培养的优秀新闻学生来看,很多学生在全国、省市级的DV比赛、摄影比赛、广告比赛、计算机比赛等屡屡斩获大奖,而且获奖人数占学院比重极高,这与我校新闻专业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密不可分的,众多优秀学生都从全面开放的实验室获得了实践收益。

二、组织新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新闻理想和技能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素养:崇高的新闻理想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基于此,新闻教育应该努力培养追求公正和公理以及关心社会、关怀民生的职业理想,要培养具有实现新闻理想的新闻专业技能。为了实现这两大新闻教育目的,需要教师或者学生组织新闻实践活动,让活动使不谙世事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走进市民家庭和农村,理解“民生之艰难”,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领悟生活、领悟社会,逐步树立起关心社会现实、关注底层民众、关怀弱势群体的职业情感,激发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使命:传播信息、勇于承担。不仅如此,在新闻职业理想确立的同时,新闻实践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新闻专业就多次利用暑假和寒假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进行电视专题创作;在新闻课堂上打通几门课程的壁垒,组织学生进行新闻的采写……这些新闻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选题确定、任务承担、新闻采写、编辑评论等,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回顾反思,也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教育转为“智识”教育;另一方面,新闻学生对社会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把握新闻采写的难度,形成为新闻事业奋斗的新闻理想。事实上,没有新闻理想的学生很难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而光有新闻理想却没有新闻技能的学生只会沦为“空想家”。

三、整合校园媒体和新媒体,构建校园实践平台

现代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生多方面进行新闻实践提供了平台可能。校园里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存在,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支持。为此,新闻专业学生应该整合甚或自办一些校园媒体,为培训和提升自己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闻院系的媒体资源。各新闻院系往往都办有自己的报纸、杂志,有的院系还承办了学校的广播电视节目,这些媒体资源有助于让新闻专业学生获得接触社会的通道,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职业技能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包括校报、各学院院报、各社团报刊以及校电台、电视台。这些校园平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使新闻专业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拥有更多地提高新闻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机会。

虽然我国与国外的国情不同,但是国外成熟地运用或者整合校园媒体的教育行为或许能够给我们在开放中进行新闻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借鉴。比如美国新闻教育院系往往办有社会化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一般由专业教师或专职媒体人员担任负责人,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与社会媒体几乎同样的实践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媒体作为锤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作用。[3]再如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报纸、杂志、广电节目和网上出版物等。出版物由学生单独主办,或与外界新闻媒体合办,报纸和杂志通过预订和零售发行。巴黎新闻实验学院的学生以国内《视点》《事件》《当代》《快讯》等知名杂志为范本,通过与有关负责人的合作,主办三本校内杂志。

应该说,在校园媒体的实战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快速提高业务能力,同时也能够及时体悟和培养职业所需的团队观念、责任意识和批判精神,树立起崇高的新闻理想。

四、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或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合作,不仅能够让媒体的资深记者走进课堂传授经验,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还应该让学生走进媒体,让外面的新闻媒体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基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或者组织学生为某个媒介、某个栏目或者板块写稿,甚或成为供稿基地,也可以跟媒介联合办报或者办台;另一方面,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新闻专业见习和实习,搭建实践实训平台。

在我国,到新闻单位见习、实习已经成为新闻教育实践的常态。但是,新闻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大多还停留在“走过场”这一层面上:一是学校没有选派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二是实习单位也没有把学生的实习当成一回事,很多学生根本不能获得实践操作的机会。这需要学校和媒体单位密切联系和合作,真正让实习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实战训练课”,能够让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在实习中展现出来,并不断反思和反刍,实现真正的新闻训练。比如,在新闻教育发达的美国,高校与媒体交流合作极为频繁,新闻专业学生到媒体实习甚或顶岗工作已经成为新闻实践的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闻院系建有完整发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摄录编采设备、先进齐全的专业实验室以及规模宏大的演播室等,这也能吸引媒体与学校的合作,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甚或工作的机会。

应该说,利用校园媒体,有助于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有助于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实现新闻理想。事实上,与新闻媒体的深度合作,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剖析,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思维能力,实现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与现实生活的契合度。为此,新闻院系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凝聚新闻教育的社会资源,改变过去突击实习的做法,保持与新闻媒体的常年合作,使学生在媒体的实践教育活动中水长流,不断线。

综上,新闻教育有必要借鉴国外新闻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内建设一体化的新闻实践平台,把实践训练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加大与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合作,实现新闻实践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上的教学可能成为可为。不过,虽然说新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多种理论的掌握。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过于重视实践教育,甚至不惜逃课去进行新闻实践,以致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面对一些小新闻尚能应付,面对复杂多面的新闻,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缘故。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新闻业务水平也很难提升。因此,我们在强调进行新闻教育实践开放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多种理论的学习。唯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实践丰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将新闻知识转化为新闻“智识”,学好新闻专业,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注释:

※本论文为2009年度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在开放中实施教学: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1] 参见Stewart,G.H.:, Journalism Quarterly,1968,45(l):110.

[2] 参见陈勇、王远舟、吴晓川《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新闻界》2008年第1期。

[3] 参见罗自文《关于美国新闻教育中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轻松愉快学拼音的方法下一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