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节支具体措施

2024-10-12

增收节支具体措施(精选8篇)

1.增收节支具体措施 篇一

通风科增收节支措施

为认真落实集团公司6月20日现场会会议精神及6月21日矿早会增收节支、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生产精神,本着严格管理、厉行节约、保证安全生产的原则,特制定本措施。

一、完善审批制度。对现有制度进行结合实际重新制定,完善审批程序,严格管控审批流程。

二、规范材料台账。按照规定建立各类材料台账,各单位一通三防材料要做到账、物、卡三对照。

三、定量用料。对各种通风材料制定使用、正常损耗标准,做到先预算,再审批,有供给,有检查,管结果,有考核。

四、每月每旬对涉及一通三防材料的单位库房及井下现场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矿,同时纳入绩效考核。

五、通风科施工地点材料要严格定量管理、标准管理,施工完毕后,及时清理回收,做到不浪费。

六、通风科人员班后不能空手,及时回收沿途线路上的材料,放置防尘队库房,并报通风科值班人员所回收物料品种件数。

七、本措施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通风科

2013年6月21日

2.增收节支具体措施 篇二

关键词:农业,粮食增收,抗旱措施

梨树县是农业大县, 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产量的高低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及大气污染加重, 致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 臭氧层逐渐增厚, 气温日益变暖。导致干旱少雨。梨树县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农业也成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干旱已经成为限制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那么。如何抗旱自救在灾年夺取丰收呢?实践证明, 选择优良抗旱品种、推广抗旱节水技术,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运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及增施有机肥等抗旱措施。是创高产高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 结合入户调查, 测产评估及对示范户访谈, 总结了几项抗旱保墒、增产增收措施。进而指导农业生产。

1 选择优质抗旱品种, 适时播种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农业要高产, 品种是关键。选择抗旱、节水、优质、高效品种是创高产的前提。一般应选择生育期在120~130天之间的中、早熟品种。如:郑单958、吉育301、先玉335、良玉99、吉单29等, 这些品种具有增产潜力大, 抗逆性强, 籽粒成熟度好, 降水快等优点。同时, 要注意播期, 一般晚熟品种宜早播, 中晚熟品种宜晚播。梨树县玉米播期在4月10日至5月5日, 为了防止玉米早衰返杆, 提高抗倒伏能力, 我县号召种植户适时晚播。一般在4月28日~5月8日左右。抢墒播种。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为抗旱夺高产创造条件

大力推广玉米节水滴灌技术, 将水通过滴灌系统一滴一滴地向作物根系范围内进行局部灌溉, 同时根据需要将化肥和农药等随水滴入作物根系。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 与地表灌溉、喷灌等技术相比, 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 使水肥的利用更直接有效, 便于田间管理和精确控制灌水量, 提高水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 又节水、节电、节肥、节劳, 达到高效农业用水目的。可见滴灌技术是目前最节水、节能的灌溉方式。为农业增收奠定基础。

3 运用先进的耕作技术

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及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 提高了抗旱保墒能力, 为创高产提供了保障。玉米宽窄行栽培技术是改垄作为平作、改均匀垄为宽窄行、改浅耕为深松、改低留茬为高留茬、隔年轮换休耕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宽行80~90㎝, 窄行40㎝, 交替种植。应用该技术, 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培肥地力, 加深耕层, 增加耕层蓄水、抗旱、保墒能力。据测定, 玉米宽窄行种植播种时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6~3.2个百分点。保苗率较常规种植技术要提高12%以上, 产量提高15%左右, 同时采用机械化平播技术, 减少了劳动强度, 降低了生产成本, 便于田间管理, 达到了种地养地相结合,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该技术采用平播、播种、施肥、镇压一次性完成, 减少作业次数和相关作业环节, 节省了工时和劳动强度。节水保墒、节本增效效果明显。根据实验测定, 全秸秆覆盖比常规耕作保苗率提高10%左右, 土壤含水量增加0.37%, 土壤有机质增加0.02~0.05个百分点, 公顷可节约成本1100元, 1hm2增产10%左右, 1hm2增收2600元左右。可见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是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 还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抗旱保墒、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增施有机肥, 也是抗旱夺高产的重要途径

有机肥具有营养全面, 来源广、成本低、肥效长、抗旱保墒特点。有机肥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富含有机质、生物活性物质、有益微生物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作用。同时增施有机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 增加产量, 改善作物品种, 提高商品竞争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 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实验证明, 使用施用有机肥的地块, 玉米植株高一头、粗一圈、深一色。多活杆成熟, 玉米棒大小均匀, 突尖少、籽粒饱满, 作物丰产性能潜力大。因此, 我县重视有机肥施用和推广。并且具有丰富的有机肥资源, 发展前景广阔。

3.实现机务系统节支降耗的措施分析 篇三

关键词:机务系统;节支降耗;措施

中图分类号: TK01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45-2

0 引言

在铁路运输企业中,机务部门是非常重要的生产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引车辆使货物和旅客产生“位移”,管理费用、营业成本和财务费用是铁路机务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营業务成本。若想达到节支降耗的效果,就必须有效的降低这三项成本费用,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铁道部门的节支降耗,实现全路的增收节支目标。

1 机务系统成本管理的现状

反映铁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指标就是铁路的运输成本,生产节约、增收节支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降低成本。所以要加强对运输成本的控制。但目前铁路运输成本逐年上升,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1 缺乏管理意识

在日常工作当中,部分机务单位只注重机车运用的安全,没有对成本的控制加以重视,甚至认为成本超支不会有什么影响,万一超支只要从财政预算中扣除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铁路部门,而机务系统则是支撑铁路部门的关键,所以铁路部门中机务系统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极其的重要。要在工作开展之前进行成本的预测,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成本的控制,不能只在事后进行成本的清算。机务部门要意识到成本超支是自身的原因,不能用客观原因推脱。

1.2 检修职工的技能水平较低

机车检修职工的维修技能由于机车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和铁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而有了很大的考验。大部分机车检修人员不重视自己维修技能的不断更新学习,无法跟上铁路发展的脚步。还有个别人员甚至觉得无论能不能修好对自己都不会有影响,所以遇到一些比较难以修理的机车部件选择放弃修理,直接申请换新。维修人员的工作越来越轻松,但单位的成本费用却超支的越来越厉害。除此以外,一些新增设备的定期检修工作费用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在同一时期对于同一台新增设备的检修有很多种检修费用的报告。并且维修成本的高低不会对职工的收入造成任何影响,更导致检修人员完全忽视维修成本,成本控制的难度也不断增大。

1.3 机车检修设备缺乏更新

随着铁路系统生产力布局几次大的调整,机车检修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机车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部分机车检修点无法对检修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导致检修模式不仅起点低、规模小,技术也较差,致使检修成本越来越高。

1.4 财务人员主动性不够

财务人员是检查指导单位成本管理的主体人员,政策能否有效的执行完全取决于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对政策的掌握程度。在目前的形势下,可以控制的成本空间较小,不仅要投入必须的成本来保证运输生产安全,还要最大程度的控制成本,用最小的成本完成运输生产,保证能够达到有权支出目标。这就更加需要综合素质较高、业务精湛,同时综合能力也强的财务人员。但大部分财务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较为单一,同时由于相对饱和的劳动强度,财务人员只能做好算账、报账的工作,对于成本的管理和企业的经营决策很少参与其中。在成本管理方面。大部分财务人员只是盲目顺从上级的命令,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导致成本控制的强度越来越弱,无法避免成本的浪费。

2 降低铁路机务成本的措施

2.1 管理并严控机车燃油

机务段成本支出比较大的一项就是内燃机车用柴油,在运输总支出中占有45%,所以控制燃油压缩成本在节支降耗中是比较关键的。首先对于机车运行耗油情况,管理层要及时的进行了解,并及时找出管理的漏洞,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好控制燃油压缩成本的工作。要通过加强机车运行和能耗指标预算的分析来获取各种数据,并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对影响能耗的系数进行分析,准确了解到主要交路的机车单耗,并对机班下达命令进行严格的执行。乘务人员的节能意识也是控制燃油压缩成本的关键,要强化司机的业务技术水平,进行节能降耗和故障处理的技能竞赛,使司机的安全操纵水平和故障处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并加大落实力度。对于成本奖罚制度要谨慎的执行,可以加大节油奖金额度,对能耗指标的标准进行细化,并按照平签吨位来确定单耗指标,通过单趟实际节油计奖来调动乘务员节能的积极主动性。

2.2 深入挖掘机务系统内部的节支降耗潜力

机务部门必须要认真的做好成本管理的工作,严格控制各项物资的消耗,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首先,必须要做到安全生产,尽可能地控制损失性支出。机务部门的运输工作中安全属于关键性内容,如果出现各种事故,就会导致机务部门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少则数十万元,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达到上千万元。所以对于机务部门来说预防安全事故是关键,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运输的安全性,才能够防止发生损失性支出。其次,不断地强化机车的质量:在铁路运输中机车属于基本的动力,是确保将运输工作量顺利完成的重要方式,要保证跑得快、拉得多、正点、安全,防止机车浪费,就要做好机车的检修和保养工作,确保机车具有良好的质量状态。

2.3 提高机车使用效率

根据运输形势变化,合理安排,减少“图定”机车投入。用足支配机车能力,逐日分析机车运行走势图和机车超供情况,找出影响机车计划兑现率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协作,压缩库停时间和非走行作业时间,高效使用内燃、电力机车。专题培训机车乘务员的正点意识,严格卡控站场作业、库内整备作业时间,提高调车作业效率,定期对乘务员进行调车作业的知识抽查、抽考,确保乘务员对站场设备和作业程序做到心中有数。

2.4 推进机车修程修制改革

在保证机车运用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机车“贴线修”、配件“状态修”,科学优化检修范围。所有修程全部按照上限掌握,调整高级检修范围,压缩检修单价。严把直流机车大、中修周期,对进入大、中修周期的机车,严格按总公司检修规程规定的上限控制,减少机车大、中修台数,降低检修成本。加快推进老旧型淘汰机车报废进度。

2.5 加强物资采购管理

主动与生产厂联系对接,推进生产厂直供物资模式,降低采购成本。推进进口配件国产化,协调研发单位开展技术合作,降低配件采购价格。根据检修能力及日常用料计划进行提报材料,对季节性用料提前预想,严格执行物资管理制度,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积压库存、加速资金周转。

2.6 建立现场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组织各个部门懂业务的人员成立检查小组,定期深入生产一线,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最大程度的发挥预算和财务核算的作用。对于油、料等材料要不定期的进行盘点,核对是否和账目支出相同,准确了解物资的去向。还要完善标准化作业、消耗定额查定和台账记录等基础工作,保证成本核算能够说顺利进行。要建立完善的核算制度,例如退旧领新制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等,各级单位还有车间班组等,每月进行一次经济活动分析,通过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來有效的控制、监控成本费用。

2.7 完善成本制度

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证企业顺利运行的基础前提。在成本的控制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定额管理制度、费用审查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同时还要随着管理跨度的增大和成本控制中遇到的新问题来将企业的成本制度不断的进行细化和完善,保证能够严格控制成本。

3 结语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铁路运输业,铁路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对财政收支规模造成很大的影响。机务部门是铁路部门成本支出的大户,只要机务部门能够对成本控制和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铁路局大力的支持机务部门的工作,机务系统的节支降耗工作就能够有非常明显的成效。

参 考 文 献

[1] 梁凤超.浅谈铁路机务安全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

[2] 王静环,王春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铁路机务系统职工培训中的运用[J].品牌(理论月刊),2011(01).

[3] 程云德,程卉.提高铁路机务化验检测质量的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13(01).

[4] 王学凯.对铁路运输企业开展节支降耗工作的探讨[J].

4.农民增收措施研究 篇四

——以秭归县为例

宋正昂

近几年国家对“三农”高度关注和重视,就全国而言,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个别地方和农户而言存在差别。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农村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民增收的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就秭归县而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六大方面。一是粮食收入。尽管随着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种粮面积大量减少,但是科技的推广和粮食收购价格的稳步提高促使农民种粮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二是经济作物收入。以柑橘、烤烟和茶叶为主,板栗和核桃等为辅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我县逐步扩大,随着品牌提升和市场知名度提高,价格逐步上涨。三是畜牧业收入。生猪、山羊等养殖是我县的传统养殖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规模逐渐扩大,野猪、野兔、野鸡等特种养殖业正在逐步兴起。雨润集团年产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的投产会带动我县畜禽养殖的飞跃。四是外出务工收入。高山、半高山人员大量成年外出、低山柑橘产区人员大量季节性外出,其收入逐年增加,是我县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五是政策性扶持收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几乎所有的农户带来现金收入。低保、良种补贴、家电补贴、危房改造补贴以及移民扶持的相关补贴都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来源之一,甚至是很多年老体弱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六是第三产业收入。随着秭归旅游的发展,以旅游为核心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农家乐、农资超市等第三产业的从业农民增加,繁荣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制约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在农民普遍增收的同时,我们冷静思考我县农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立地条件差,难以规模种植。我县以山地为主,坡地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把土地按类别划分到户,现在各家各户的土地很难集中到一起,到处都是“插花地 ”,不能规模经营,难以扩大机械化,也为将来设施农业发展设置了障碍。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抗击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靠天吃饭现象严重。最近一些年来,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投入较多,但都是分户建池,尽管建了很多,但容积普遍偏小,只能适应喷洒农药之需,不能解决抗旱之急。三是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简单粗放,难以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民对长久种地的信心不足,对农业的长期投入相对不足,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怎样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再加上我县成熟规范的合作社相对不足,农户单一面对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四是传统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不足以维持农民增收,甚至增产不增收。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引导工作,品种改良面积大,但是数量多,再加上农业的周期性,导致收益的优势不长远。五是种植成本增加。伴随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还有农资价格的上涨,而且一般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远高于农产品上涨的幅度,实际抵消了农民收入增加。六是农业以外的因素。金融波动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外出务工不畅。据悉,十二五期间刺激经济的政策会发生变化,直接投资减少也会影响农民务工收入的减少。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研究

总体而言,农民增收了,但是,农民持续增收任重道远,必须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主要要从七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抢抓三峡后扶

规划机遇,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园。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力度,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用优势产业的发展确保农民收入增长。要培植柑橘等大产业中小部类品种的优势产业园,延长品种优势期限。二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向农业倾斜。要提高农业投入在政府投资中的比例。调整投资结构,在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全面推进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我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还是单独与市场接触。一方面要借助三峡物流园的机遇,建立全国知名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强化流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另一方面借助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公司和行业协会,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把农户联合起来,共同应付市场挑战。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搞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管理和服务,取消一切不合理证照收费和种种歧视性限制,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努力实现农民工的充分就业。提高本地职业教育水平,把中职生培养为企业骨干,以此带动当地外出务工。五是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当前,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同时要严格打击炒作农产品的行为,谨防农产品价格上涨了但农民的实际收购价下降的现象。六是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我县农业发展的最大隐患在于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农业发展后继无人。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使之形成比较优势,吸引部分人才回乡把农业产业当作事业来发展。七是降低农资成本。经济商务部门要大力发展“万村千乡”工程,构建主要农资直销模式,减少农资中间环节,降低农资价格。物价部门要建立农资价格检测体系,稳定价格。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研究

农民增收必须体现在一家一户上,必须引导一家一户行动起来。一是拓展增收空间。在重视食品安全质量的大好时机,大打“绿色生态”牌,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柑桔产区为适应地少人多的具体情况可以发展林下养殖业解决这一矛盾。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在柑橘林旁修建猪、羊、鸡、兔等的养殖场,配套沼气池,用沼渣代替化肥,同沼液代替农药,走“生态庄园”的道路。在不具备这样规模发展的地方可以在林下种草,放养土鸡等对柑橘无害的动物,增加了土地的利用层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机肥入田的问题。同时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把“绿色产品”与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寻求新的思路。现在农村本土发展是缺人、缺力。大量的农产品和农资需要运输,但实际劳动力不足,可以鼓励部分农户发展马帮,用蓄力替代人力运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发展为一定规模的产业。从事该产业的人收入增加,减轻了劳动强度,可以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三是转变身份。积极参加培训,取得职业证书,成为技术工人,形成稳定的就业,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四是合理流转土地。现在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是不能充分结合,农村闲置土地与留守劳动力剩余并存。合理流转土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个矛盾,使闲置土地生财,使留守劳动力致富,增加农民收入。

5.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篇五

http://.cn2009年02月04日06:00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学习贯彻二○○九年中央一号文件之三

■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

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农民收入不能增长,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就会受到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就扩大不了,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4年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激励下,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实际增长8%,连续5年增幅超过6%,这在20多年来是首次;近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2000多元,年均增收400多元,也是历史上的首次。

今年是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目标的起步之年。当前,支撑农民增收的两个主要来源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受阻,一些企业关闭和停工,导致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工资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国内粮食、棉花、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致使农民依靠务农增收的形势也趋于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果断地提出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促进农民增收,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当前,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进出口调控,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产品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密切产销衔接,畅通流通渠道,减免流通费用,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我国农业“四项补贴”逐年增加,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09年要充分考虑稳定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严峻形势,尽最大可能继续增加农业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同时,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补贴办法。

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我国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当前外出农民工回流使农村就业压力增大。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外联动,多种措施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容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治理人居环境,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拓展就业空间。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当前应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统筹配置各种资源,有效集成各项支持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转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成长性好、就业容量大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小城镇,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小城镇辐射农村、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设立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基金,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自主创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落实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扶助政策,为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二是加快发展生猪、食用菌、特色蔬菜、伏季水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年内新增规模流转3.5万亩以上;加快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建设,整体打造青白江区农业品牌,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扶持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结合、将农业传统功能和现代功能有机融合,打造福洪万亩杏花基地、清泉花园沟、姚渡龙门三个重要节点和祥福1.2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服务性收入。四是集成使用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广大农民手中,增加农民补贴性收入。

一是加强培训,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把农业科技渗透到千家万户。二是培育发展新兴规模产业,同时把一些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农业的最大弱势就是不成规模。三是拓宽流通渠道。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安置人员就业,同时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搞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四是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使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劳动力输出是农民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常言道:通过劳务输出,农民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找到了路子。五是降低支出,目前农民节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生物能资源,节约燃料,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等生物能资源。六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好惠农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须打好四张“牌” http://.cn2010年03月18日00:14红网

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从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无一例外把强调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要内容可见一斑。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四补贴”资金将达1335亿元,比2009年增加60.4个亿。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打好政策、信息、就业、特色四张“牌”。

打好政策“牌”,用足用好政策。一是掌握政策要精准。对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进行统计摸底,全面了解落实到本地的各项惠农政策。二是执行政策要到位。建立健全有关机制,强化监管,预防、杜绝“歪嘴和尚”念歪经甚至乱念经,让党的优惠政策在基层实施过程中不走样。打好信息“牌”,增强农民闯市场的本领。现代商战,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源。农民要增收,必须学会闯市场,需要越来越多信息对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农民至今依然是分散种植,因为信息不畅,常常出现卖粮难、卖菜难、买果难的现象,增产不增收。利用现代传媒,打好信息“牌”,给农民带来的将是比各种补贴来得更深刻、更长远的好处。

打好就业“牌”,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就业乃民生之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无疑是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政策限制、农民工文化偏低、劳务市场不发达、转移渠道不畅等问题,各级政府可以在改善农民进城的就业环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健全劳务中介组织等方面着力,为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创造条件。

6.一通三防专业节支降耗综合措施 篇六

为完成上述控制目标,一是实行集团公司管控、垂直管理,加强对一通三防材料费用的监督指导管理,督查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基层单位自控相结合的工作措施,严格过程控制,每月材料消耗都要严格控制在核定目标范围内。三是加强对材料消耗的督查,研究制定完善措施。

1、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分解指标,实行目标责任到人,由专人负责对材料消耗的发放与编制,实行科长负责总责,副科长全面协助科长抓好材料消耗,技术员每月对材料的消耗使用和计划编制要严格按照现场实际进行编制

2、严格管控材料使用,超前制定月度材料计划,建立材料消耗月调度分析制度。算着干,干着算,杜绝返工浪费,杜绝质量不合格工程。要建立一通三防专业专门台账,每月调度通防专业成本管理及材料消耗情况,对超出计划外的费用,及时汇报并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严格控制材料费的使用。

3、掘进工作面风袋是我科使用材料消耗最大一项,按照月初生产计划,将风袋承包到各掘进头施工队,月底按照掘进进尺量给予20%的损耗进行核算,从而提高施工队对风筒爱护的责任心,风袋能补则补尽量修补再用。

4、对于井下密闭盲巷所用的木板、栅栏能回收使用的一律回收再用;拆除井下风门、密闭墙的砖将能使用的回收复用;风门框、交连、闭锁材料等全部回收再用;对撞坏的风门进行全力维修再利用。

5、监控室加强对井下安全仪、监控线及时回收,以防丢失,接线三通、二通要全部回收再用,更换要以旧换新。对回收上井的监控线进行分类,标明线的规格型号,长度要达到80%回收使用率。

6、隔爆水袋架由矿上自己焊接制造取代了向外购置,水袋吊挂钩由自己制作,减少费用支出。

7、要求对使用的仪器仪表进行爱护,故意损坏、丢失的进行罚款处理。

8、依靠科技进步,有效使用瓦斯抽采相关材料消耗、通风材料、防灭火材料,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方面,尽量减少以上材料的消耗费用。

9、积极开展小改小革,加大自制加工力度。对矿井使用的风门、风窗、局部通风机组合安装架、自动分风器等能自制加工的不再外购;对自动化防尘设施,特别是转载点自动喷雾,能使用机械式喷雾的,不再使用电磁阀喷雾。

10、加大修旧利废力度。对矿井使用的安全监测仪器仪表,主要包括:光学瓦斯鉴定器、甲烷便携仪、甲烷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能维修使用的不再购买新仪器,能购买配件的不再购买整机,本着个人管理、个人负责的态度实行专项考核,谁使用谁管理,谁损坏谁负责。此项费用大约实现年节约11.76万元的目标。

11、严格责任落实,加大考核力度,对各矿一通三防专业材料费的使用情况和成本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诚信履职考核,每季度考核一次,对完不成指标的有关责任人严格考核 协作措施:

1、加大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力度,不断调整优化矿井通风系统,一是对目前各矿井用风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重新计算各用风地点的风量,合理分配,最大限度的降低矿井总进风量;二是加快系统优化调整,降低矿井通风阻力,及时根据矿井井下通风风量情况,对地面主通风机系统降频管理。实现节约用电。

2、建立重点工作日调度制度,落实责任,专人负责。每天调度进尺完成情况,对完不成进尺的要进分析原因,追究责任,研究制定补救措施,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及时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调整,降低矿井通风阻力。

7.增收节支具体措施 篇七

16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高产创建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大举措, 是科技增粮、科学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2012年,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 在全国建设12500个万亩示范片, 并选择5个市 (地) 、50个县 (市) 、600个乡 (镇) 开展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2013年, 国家将继续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 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 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

17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2012年, 中央财政安排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7亿元, 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 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 推进科学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2013年, 将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计划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4亿亩, 力争实现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

18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2012年,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 通过技术物资补贴方式, 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 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 减少污染,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升耕地质量。2013年将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 支持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 建立绿肥种植示范区。

19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5亿元, 对水稻重大病虫害、小麦条锈病、蝗虫、玉米粘虫防控进行补助。为有效应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多发重发态势, 国家将不断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 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

20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为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 采取“先建后补”方式, 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 扶持马铃薯、苹果等农产品主产区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贮藏窖、贮藏库和烘房等三类共18种规格的设施。项目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1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点县市 (团场) 。2013年将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21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 降低流通费用, 全国所有收费公路 (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 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 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 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 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 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 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 以及马铃薯、甘薯 (红薯、白薯、山药、芋头) 、鲜玉米、鲜花生。“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 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 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 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 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 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 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22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 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 属于蔬菜范围。各种蔬菜罐头, 指蔬菜经处理、装罐、密封、杀菌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食品, 不属于所述蔬菜的范围。2013年1月11日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5号) 要求, 继续对鲜活农产品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环节低税收政策, 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

23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 促进牧民增收, 从2011年起, 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 (区)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 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 实行禁牧封育, 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 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 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 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 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 (每年每亩10元) 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增加到150亿元, 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 全国13省 (区) 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内。2013年国家将继续在13个省 (区) 牧区半牧区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4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2012年落实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 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万元, 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8970万元, 减船转产430万元。2013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25“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政策为支持“菜篮子”产品生产,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补助资金, 支持2067个畜禽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 其中生猪养殖场576个, 蛋鸡养殖场477个, 肉鸡养殖场227个, 肉牛养殖场347个, 肉羊养殖场440个。安排5亿元补助资金, 支持800个蔬菜、140个水果、60个茶叶标准园创建, 推进标准化生产。安排2亿元补贴资金, 支持26个省共75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平均每个验收合格的示范场补助资金25万元。2013年将继续扩大创建规模, 在支持新建标准园基础上, 加强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并在北方选择冬春蔬菜自给率低、人口多、产业基础好的城市, 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工程。同时, 中央财政对“菜篮子”工程畜牧水产类项目建设也将继续予以支持。

26农村沼气建设政策2013年, 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 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 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 进一步强化服务网点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 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大中型沼气工程要打破沼气工程与养殖场 (养殖小区) 、发酵原料与畜禽粪便的“两个捆绑”, 加大规模化沼气生产厂的建设力度,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27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策2012年中央投入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 支持29个省 (区、市) 和3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685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加强条件建设。截至2012年底, 累计落实中央投资50亿元, 基本实现西部地区乡镇条件建设全覆盖、中东部地区乡镇仪器设备“全覆盖”。2013年继续支持东中部地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业务用房, 推动实现东中部地区乡镇条件建设“全覆盖”, 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目标。

28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政策2009年, 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49.7亿元, 支持3355个县开展了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在全国31个省 (区、市) 的2555个农业县 (市、区、团、场) 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 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 全力支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稳定支持该项目并适当增加经费。

29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岗计划2013年, 继续通过公开招聘高校农科大学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工作,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补充机制, 在乡镇设置农业公共服务特设岗位 (特岗农技人员) , 积极落实特岗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学费补偿、事业单位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 逐步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化、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

30阳光工程2013年国家将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以提升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为主要目标, 对务农农民免费开展专项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阳光工程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农广校、农业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机校、农业职业院校等机构承担具体培训工作。

31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2013年将继续从五个方面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农村人才。一是对首批遴选的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支持他们开展自主选题、学术交流、学习培训等。二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扶持培养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组织他们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学习和研修。三是依托阳光工程, 遴选30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 采取学习培训、研讨交流、参观考察、观摩展示等方式开展培训。四是依托阳光工程, 选拔扶持7000名自主发展基础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生产能手, 开展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工作, 提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五是依托阳光工程, 在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培养3000名农村经纪人, 就近培训、规范管理、统一发证, 造就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

3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 农业部将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 在全国选择100个县, 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 重点面向种养大户等, 通过教育培训、认定登记、政策扶持等措施, 吸引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33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政策2013年国家将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规模, 依托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培训基地举办100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班, 通过专家讲座、参观考察、经验交流等方式, 全年培训8000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2000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 继续实施“百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项目”, 选拔33名杰出农村实用人才, 每人给予5万元的资金资助。

34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2013年中央提出要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是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自2007年中央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 保费补贴品种持续增加, 目前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 共计15个。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 还增加保费补贴品种, 由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2013年, 国家将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对于种植业保险,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省份补贴保费的40%, 对东部沿海省份补贴保费的35%。2013年中央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三是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3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是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项目进行奖励或者补助的政策。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田间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 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财政安排, 财政奖补既可以是资金奖励, 也可以是实物补助;财政奖补坚持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 奖补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可以由各地结合实际自主确定。中央财政2012年安排奖补资金218亿元, 2013年将进一步健全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机制, 继续扩大财政奖补资金规模, 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36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2009年起在全国部分县 (市) 试点, 2012年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目前, 参保人数达4.28亿人, 领取养老金人数1.17亿人。2013年将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 研究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政策规定是, 年满16周岁 (不含在校学生)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养老金。参保人每年缴费设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 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档次, 由参保人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目前, 国务院制定的基础养老金低限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 地方政府视财力状况可提高标准。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80元。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建立终身个人账户,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支付终身。

37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该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 (市) 试点, 2008年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2年, 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为240元。2013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 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40元,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75%, 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8万元;门诊统筹的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 人均门诊统筹基金不低于60元, 并将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等20个病种纳入合作医疗保障工作。

38农村、农垦危房改造政策农村危房改造和农垦危房改造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组成部分。农村危房改造于2008年开始试点, 2012年实现全国农村地区全覆盖, 五年累计支持1033.4万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013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 完善政策措施, 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00万户左右。

农垦危房改造于2008年开始启动, 2011年扩大到全国垦区。截至2012年底, 国家累计安排农垦危房改造任务126.3万户, 下达农垦危房改造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投资114.3亿元。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农垦危房改造项目, 拟按照东、中、西部垦区每户补助6500元、7500元、9000元的标准, 改造农垦危房37.05万户;同时按人均1200元补助标准, 支持建设农垦危房改造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

39农村改革试验区政策2011年底, 农业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 并报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共安排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围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六大制度建设, 分别承担相关改革试验任务, 以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8.增收节支具体措施 篇八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2.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151亿元,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农资综合补贴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为支持做好2013年春耕备耕工作,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元,并要求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

4.良种补贴政策

2013年,良种补贴政策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并对马铃薯和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试点。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微型薯每粒补贴0.1元,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具体由各省按照简单便民的原则自行确定。

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地最多可再自行增加30个品目。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一般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5万元;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0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提高到25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30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提高到40万元。不允许对省内外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实行差别对待。

6.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

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7.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3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2013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10元,提价幅度为9.8%;2013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12元、10元和10元,提价幅度分别为10.0%、8.0%和7.1%。

8.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280亿元,并按照建立完善动态奖励机制的要求,财政部对奖励办法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完善,依据近年全国各县级行政单位粮食生产情况,重新测算了入围奖励县。对常规产粮大县,主要依据2006~2010年五年平均粮食产量大于4亿斤,且商品量(扣除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测算)大于1000万斤来确定;对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在主产区产量或商品量列前15位,非主产区列前5位的县也可纳入奖励;上述两项标准外,每个省份还可以确定1个生产潜力大、对地区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纳入奖励范围。在常规产粮大县奖励基础上,中央财政对2006~2010年五年平均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列全国100名的产粮大县,作为超级产粮大县给予重点奖励。奖励资金继续采用因素法分配,粮食商品量、产量和播种面积权重分别为60%、20%、20%,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与省级财力状况挂钩,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奖励系数,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测算分配到县,常规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为500~8000万元,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在奖励产粮大县的同时,中央财政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前5位超级产粮大省给予重点奖励,其余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本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产油大县奖励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确定,中央财政根据2008~2010年分省分品种油料(含油料作物、大豆、棉籽、油茶籽)产量及折油脂比率,测算各省(区、市)三年平均油脂产量,作为奖励因素;油菜籽增加奖励系数20%,大豆已纳入产粮大县奖励的继续予以奖励;入围县享受奖励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扶持油料生产和产业发展。

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产粮(油)大县奖励力度。

9.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猪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10.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11.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3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12.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2012年落实渔业柴油补贴资金239.97亿元,2013年将继续实施这项补贴政策。

13.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61亿元,全面启动了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通过补贴鼓励农民大面积应用实践证明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重大技术。主要包括:在小麦主产区全面实行“一喷三防”补助,在东北地区实施水稻大棚育秧补助,在南方早稻主要产区实施早稻集中育秧补助,在东北启动抗旱“坐水种”补助,在西南实行玉米地膜覆盖种植补助,在西北地区推广全膜覆盖沟播种植和膜下滴灌补助,在粮食主产区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等。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相关补贴力度,积极推动实际效果显著的关键技术补贴常态化。

14.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当前,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政府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1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

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示范区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努力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选择20个左右的示范区开展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着力破解经营规模小、投入分散、融资难、保险发展滞后等制约瓶颈,探索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村新型经营体系。二是对示范区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投入整合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好、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试点示范区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奖励。三是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支持示范区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50万亩以上。四是协调加大对示范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示范区与开发银行合作开展金融创新试点,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力争今年开发性金融对示范区建设的贷款余额不低于100亿元。

16.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

高产创建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大举措,是科技增粮、科学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在全国建设12500个万亩示范片,并选择5个市(地)、50个县(市)、600个乡(镇)开展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2013年,国家将继续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

17.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7亿元,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推进科学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2013年,将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计划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4亿亩,力争实现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

18.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通过技术物资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2013年将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支持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建立绿肥种植示范区。

19.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5亿元,对水稻重大病虫害、小麦条锈病、蝗虫、玉米粘虫防控进行补助。为有效应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多发重发态势,国家将不断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

20.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

为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马铃薯、苹果等农产品主产区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贮藏窖、贮藏库和烘房等三类共18种规格的设施。项目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1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点县市(团场)。2013年将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21.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流通费用,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以及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22.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属于蔬菜范围。各种蔬菜罐头,指蔬菜经处理、装罐、密封、杀菌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食品,不属于所述蔬菜的范围。2013年1月11日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 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5号)要求,继续对鲜活农产品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环节低税收政策,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

23.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每年每亩10元)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增加到150亿元,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内。2013年国家将继续在13个省(区)牧区半牧区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4.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2012年落实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万元,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8970万元,减船转产430万元。2013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25.“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政策

为支持“菜篮子”产品生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补助资金,支持2067个畜禽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其中生猪养殖场576个,蛋鸡养殖场477个,肉鸡养殖场227个,肉牛养殖场347个,肉羊养殖场440个。安排5亿元补助资金,支持800个蔬菜、140个水果、60个茶叶标准园创建,推进标准化生产。安排2亿元补贴资金,支持26个省共75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平均每个验收合格的示范场补助资金25万元。2013年将继续扩大创建规模,在支持新建标准园基础上,加强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并在北方选择冬春蔬菜自给率低、人口多、产业基础好的城市,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工程。同时,中央财政对“菜篮子”工程畜牧水产类项目建设也将继续予以支持。

26.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2013年,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进一步强化服务网点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大中型沼气工程要打破沼气工程与养殖场(养殖小区)、发酵原料与畜禽粪便的“两个捆绑”,加大规模化沼气生产厂的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27.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策

2012年中央投入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支持29个省(区、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685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加强条件建设。截至2012年底,累计落实中央投资50亿元,基本实现西部地区乡镇条件建设全覆盖、中东部地区乡镇仪器设备“全覆盖”。2013年继续支持东中部地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业务用房,推动实现东中部地区乡镇条件建设“全覆盖”,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目标。

28.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政策

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49.7亿元,支持3355个县开展了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2555个农业县(市、区、团、场)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全力支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稳定支持该项目并适当增加经费。

29.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岗计划

2013年,继续通过公开招聘高校农科大学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工作,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补充机制,在乡镇设置农业公共服务特设岗位(特岗农技人员),积极落实特岗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学费补偿、事业单位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逐步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化、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

30.阳光工程

2013年国家将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以提升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为主要目标,对务农农民免费开展专项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阳光工程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农广校、农业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机校、农业职业院校等机构承担具体培训工作。

31.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2013年将继续从五个方面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农村人才。一是对首批遴选的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专项经费资助,支持他们开展自主选题、学术交流、学习培训等。二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扶持培养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组织他们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学习和研修。三是依托阳光工程,遴选30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采取学习培训、研讨交流、参观考察、观摩展示等方式开展培训。四是依托阳光工程,选拔扶持7000名自主发展基础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生产能手,开展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工作,提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五是依托阳光工程,在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培养3000名农村经纪人,就近培训、规范管理、统一发证,造就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

3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农业部将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在全国选择100个县,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重点面向种养大户等,通过教育培训、认定登记、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33.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政策

2013年国家将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规模,依托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培训基地举办100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班,通过专家讲座、参观考察、经验交流等方式,全年培训8000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2000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继续实施“百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项目”,选拔33名杰出农村实用人才,每人给予5万元的资金资助。

34.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2013年中央提出要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是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自2007年中央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保费补贴品种持续增加,目前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还增加保费补贴品种,由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2013年,国家将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对于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省份补贴保费的40%,对东部沿海省份补贴保费的35%。2013年中央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三是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3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上一篇:郑老师印象下一篇:建筑类个人总结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