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

2024-10-20

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共8篇)

1.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 篇一

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勇敢面对校园的暴力事件,学会分析原因,避免成为暴力的实施者与受害者,懂得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与同学或同伴友好相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感、信任感和面对暴力的勇气,提高健康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避免成为暴力实施者和受害者的方法: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避免成为暴力受害者;如何让学生运用人际冲突的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学设计:

1、教学时间:1课时。

2、教学准备:课前播放歌曲《水手》。

3、教学过程:

(1)以学生网吧纠纷引起的打架事件作为导入,引出课题:校园暴力。

(2)讨论,总结。校园暴力包括哪些?产生的原因?这些冲突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析暴力产生的原因:

①学生过分强调自尊;

②要显示、突出自己的能力;

③缺乏自控,激情暴力。

(4)如何“预防自己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如何“解决自己被人欺负和勒索的问题”?

(5)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法,建议:调整情绪,冷静分析;主动赔礼,退步忍让;沟通协调,达到双赢;寻求帮助,避免冲突。

(6)插入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珍惜生命,远离暴力。

(7)总结该课,分析暴力原因和现象,防止成为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的方法,要懂法、珍爱生命。

2.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 篇二

一、准确定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

根据教育部所推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高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因而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均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而展开的。与此同时, 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而言, 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 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物质和道德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 人际交往、学习、情感、专业发展、求职就业、人生规划等都是给大学生造成更多困惑和压力的因素。鉴于此,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和谐校园构建的全面推进的背景下, 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好地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各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正因为如此, 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中坚力量,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务必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摆正自己在学生心育活动中的位置, 切实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和任务。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就越发的突出, 而辅导员更应该找准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位置。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有效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因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者、防御者、疏导者、培育者以及咨询者, 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 但更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要,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从而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相处时间较长, 接触机会较多, 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上相比其他方面而言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鉴于此, 为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情况和问题, 秉持小事及时疏导, 大事及时上报的处理原则, 从而增强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性和速率。首先不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中坚力量, 其与学生的接触比较便捷且频率较高, 对学生的了解也是比较全面和立体的;其次, 鉴于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趋势, 大多数辅导员也仅是刚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 因而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较小, 且双方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以及知识背景上也比较接近, 因而两者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 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的既是学生的老师, 也是学生的朋友, 这双重的身份使得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支持。

另外, 高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及辅导员本身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枢纽般的地位, 也是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教育资源而言, 教师可以对各种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 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而就其存在和地位而言, 教师作为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应尽可能地开拓更多的可以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渠道, 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 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再者辅导员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约谈某位学生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另外辅导员也可充分利用纽带作用, 促进家校之间的联系, 获得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从而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实践表明, 传统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而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首先高校辅导员可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报告会或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 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 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更加阳光;其次,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的需求是不同的, 比如大一的学生, 其心理压力可能更多的是由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而引起的不安和忐忑、对家的思念和学习带来的压力等等, 而对于大三、大四这种快毕业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压力则可能由实习、求职就业、专业发展、人生规划、情感、家庭等多个方面而造成的。鉴于此, 高校辅导员在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的过程中应强调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开展专项性的心理训练;而在面对明显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辅导员应鼓励和陪伴学生到更专业的机构接受系统的专业治疗或援助。同时,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辅导员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或心理状态网络, 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援助。另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 以及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所暴露出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应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依托该技术在信息交流和沟通上的优势, 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且多数情况下, 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上所表现出来的自己更接近于学生内心真实的表达。因此, 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声音等形式与学生做进一步的交流, 如QQ、微信、微博、Facebook等。且实际的调研结果也指出, 大多数学生有时更希望有一个人倾听自己内心的心声与委屈, 当其将内心的苦闷都诉说完后就会感到很轻松。因而高校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耐心听, 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的窗口, 从而帮助学生缓解内心的压力。

四、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工作结合

鉴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全大学生人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除了要准确定位自己在学生心育中的角色, 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 还需要秉持人本化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用心”, 由心地关爱学生, 耐心倾听,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理智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比如针对新生而言, 辅导员可通过开展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来促使新生快速相识, 减少或消除学生孤独感和不安情绪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促进班级凝聚力形成;另外, 针对一些学生身上比较普遍的问题, 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召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方式, 统一教育;而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惑, 辅导员也可通过单独约谈或提供咨询的方式, 来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此外, 根据当前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辅导员还应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结语

在当前这个时代, 竞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有生力量, 其正在承担着来自多方的压力, 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和其自身的压力, 因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但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定型, 无法将所有的压力均转换为正面的动力, 甚至会钻牛角尖, 长此以往, 学生的身心健康堪忧。因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者, 应及时地予以学生适当的心理援助, 准确定位自己在学生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高洁, 张旭.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1) .

[2]周丽红, 吴高娃.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因素及教育工作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S2) .

3.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122-02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品德培养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引导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笔者经过探索、实践,认为把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且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将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把握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课程,该课程的小学高年级教材主要由示例、活动、交流三个部分组成,其编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生活性。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从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教材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均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既容易理解又能产生共鸣。如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中“我和燕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燕子”就在儿童身边,甚至就是儿童自己的影子,所以儿童很容易感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品德与社会教材使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生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开放性。品德与社会课并不局限于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说明某个道理,强调某个观点,而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设计的每一个主题、每一个活动都留有一定的空间,尤其是“交流”的环节,其空间更宽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延伸、拓展。

三是针对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识不断丰富,接触社会的范围越来越广。品德与社会教材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课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让学生明白个体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教材中的“从田野到车间”“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文明的足迹”等单元的主题学习都与自然、社会的变化紧密相连,同时包含有地理、历史的知识,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为将来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其他科目做好准备。

四是活动性。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安排了“活动” 环节,且活动内容丰富,包括:讲故事,开展小调查,说说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等。如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计的活动主题:我们生活在信息世界中,你认为怎样才能安全、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通过调查了解同学们上网的情况,收集反映网瘾危害的案例,并且围绕活动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等。教材旨在通过设计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

五是方向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有明确的方向性。因此,不管教学过程如何设计,教学方法如何变化,最终都要回归到培养的目标上。

二、充分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的特点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变化的转折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已逐步摆脱单纯与幼稚,成为向青春期靠近的“小大人”了。在心理上表现为:一是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努力摆脱教师与家长的管束,对教师的教育不再惟命是从,对家长的管教也不再是一味顺从,喜欢尝试自己处理事情。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他们在处理事情时总是强调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容易固执已见,有时甚至盲目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二是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逐步加强,但自制能力下降,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当积极的情绪占主导地位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乐观的、自信的。相反,当情绪低落时,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三是学生的求知欲望、竞争意识增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的差距,关注自己在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形象,喜欢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干劲足,尤其在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下,能憋足劲儿往前冲,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或多做好事等赢得教师和同学的赞许。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保护自己,喜欢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界的影响,并且常通过学习以外的事情来征服他人,如玩游戏、打架等,想以此引起大家的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四是学生对异性开始有朦胧的好感,因此在两性交往中会出现一些本能的排斥现象,忌讳异性之间的合作,害怕他人猜疑。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发育快的学生身体快速成长,且开始出现青春期的特点,如女生初潮、乳房发育,男生长胡子、变声等,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惧的心理。为了避免其他同学的议论,女生喜欢含胸走路,男生喜欢独处,这期间如果引导不当,学生会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心。

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明确了各个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目前,教师所使用的大都是校本教材。笔者所在的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紧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形式以班级集体辅导为主,所使用的教材及教案设计都是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纲要》的精神和各年龄段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共性问题编写的,它们更多地是发挥指导和参考的作用。因此,具体的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还要靠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自行设计主题和活动环节,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这就为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三、紧紧抓住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的衔接点,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

一是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示例”作为导向,做好心理预防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辅导中,我们倡导以预防教育为主,解决心理问题为辅。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品德与社会课中所选的示例,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都具有导向作用。如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中的示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沉迷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懂得吸毒是违法行为。教学时,教师可以这些示例为导向,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筑起心理防线,从而自觉地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增强自制力。

二是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作为平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学习知识,明白道理,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成功与失败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是学生真情流露的最好环境。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传达出其内心的动态。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时除围绕德育培养的目标进行外,还要通过观察和判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情感、行为以及知识能力等是否达到正常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哪些需要矫正的行为。教师要善于敏感地捕捉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动态,并以此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三是把品德与社会课的“交流”作为窗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交流是表达观点的最直接的方式,是最重要的沟通手段,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否有效取决于双方是否用心去交流。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交流中把心灵之窗打开,畅所欲言,不管观点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完整,逻辑是否严密,哪怕只有一个词、一个字,都要让学生自由地、真心实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的教师除要注意聆听学生之间的交流外,还应该以学生的伙伴和朋友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与学生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的快乐与烦恼,释然与困惑,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做好心理铺垫。

四是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的“延伸”,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性特点,结合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延伸,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科技事业飞速发展带给人们好处的同时,延伸解决学生的网瘾问题,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脑、手机等,让这些电子产品真正成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如教学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合作”,教师除引导学生明白“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有力量”的道理,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交流合作,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外,还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扩展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而教学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我为你自豪”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了解祖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为祖国的发展与腾飞而自豪,同时,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抓住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的衔接点,把衔接点作为引伸和拓展的纽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探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真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4.心理辅导课教案(范文) 篇四

活动目的:1、2、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训练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信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请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这是一个什么手势啊?它是什么意思?请你表演一下。再请看另一幅图,这个手势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来表演一下!同学们喜欢哪个手势呢?让我们一起竖起我们的大拇指,大声喊出我们今天主题班会的口号吧!(我是最棒的!)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

二、心理小测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刚才老师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只微微张了张嘴,声音有点小哦!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心理小测验吧!(出示幻灯片),指名回答,请同学静静思考一下自己的真实选择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其实:不同的选择代表不同的心态。一般来说,喜欢坐前面的人比较自信,因为前排比较显眼、醒目,只有自信的人,才不怕别人的注视;喜欢坐后面的人,则自信心不够强,因为他怕被人注意。

三、什么是自信:

那自信心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几个小故事吧:

1、小青蛙的故事: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青蛙B能跳出坛子,而青蛙A不能呢?

2、神奇的蝴蝶结:同学们说说到底是什么改变了珍妮?师补充: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

3、学生分享关于自信的故事。

听了三个故事,现在谁能告诉老师到底自信是什么呢?其实,自信很简单,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了它,你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出示板书)

四、和自信交朋友:

1、出示一组图,请同学们来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你们说谁的本领大?你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吗?

2、游戏一:“戴高帽”同学们想不想和自信交朋友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吧!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戴高帽”,老师这里有顶神奇的帽子,这是去年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送给我的,他说:谁带上它谁就能变得更加自信。谁想得到它?好,我们开始游戏。音乐停,帽子在谁手上就请你站起来。选择4人依次上台,同学们都来说说他们的优点,然后采访该生被称赞之后的感受,或请学生自己夸夸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大声说三遍,同学们一起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

总结: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会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建

立自信寻找支点,也通过他人的积极评价,使其初步体会自信的感觉。

3、游戏二:接下来的游戏难度比较大,谁敢来挑战?找四位同学(2男2女)模拟一个场面,一天傍晚,贫困山区一所学校的4名学生正在值日,扫教室,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电线杆倒了,教室里的灯也灭了,4个孩子借着一点点微光打扫完了教室,准备回家了,教室里已经一片漆黑于是他们互相扶持着,摸索着走出教室。。。。

通过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学生体会通过自信和努力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成功的感觉。

五、自信小妙招:

最后老师教你们几个培养自信的小妙招,想学吗?(出示幻灯)“自信每一天”的模拟训练。

起床后:对着镜子微笑说:“今天我能行!” 上学路上:给所有的人以微笑,昂首挺胸大步向前。

课堂上:积极举手 大胆发言。下课后:主动找平时悉不太熟的同学做玩伴。睡觉前:对自己说“干得不错,明天会更好。”

六、活动小结,突出主题。教学后记:

本次主题班会课,我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先是通过“心理小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然后通过几个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故事使学生对“自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最后通过两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

5.小学生心理辅导课教案 篇五

篇一:“直面挫折,健康成长”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

篇二: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相信我能行

一、设计思路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之间如何才能真正合作,形成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合作精神和相互配合的良好品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学生要学会与家长合作,与老师合作,与同学合作,合作是学生走向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而其前提是必须要有自信心为基础,即相信我能行,我一定行的观念。有许多学生包括踏上工作岗位的人们,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不能树立自信心,导致悲观、失望、消极,结果处处碰壁,心理负担很重,在各个方面很难取得成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实施这方面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和载体。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自助和助人为目的。鉴于此,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我设计了该节活动课,运用各种方法与形式,如情景创设、游戏、角色扮演、集体讨论、记者采访等,正确引导学生,最终达到学生相信我能行,树立自信心的效果。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已,看到自己的优点,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的优缺点,更能够发现他人的长处和闪光点,树立自信心。

2.通过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正视个体的心理影响,树立勇于面对困难及解决困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3.能够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成功。

三、活动准备

每个学生一个气球、每个学生一张知心卡、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自制小记者证、照相机。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交流,大家有信心把我们这一次活动搞好吗?有信心的请站起来!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相信我能行!请各组代表闪亮登场。(各组代表手擎上面贴着字的气球到前面展示:相信我能行!)教师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相信我能行!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每个小组的组长交换监督,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漂亮的气球,我说开始,同学们就开始把你的气球吹气,比一比哪个小组先全部吹完,气太少也不算,各个小组有信心夺冠吗? 学生:有!

教师:那么就让我们吹出自己的勇气,吹出自己的信心,预备,开始!

教师小结:刚才各个小组的同学都很积极参与,都充满了信心,获胜队是某组,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鼓励!同学们喜欢你手中的气球吗?想不想要?那我就送给同学们作个纪念吧!

2.播放录音故事,谈体会 我可以给大家提几个要求吗?一是大家发言的时候,不必举手,站起来说即可;二是争取每个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发言的机会。

我把一个同学的一段内心独白播放给大家听一听。(播放录音)请同学们竖起你的小耳朵听好了,听完后我们有问题要讨论。录音内容:我是三年级的一名小学生,在最近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第一轮的选拔中,我有幸被选上了,于是我更加努力学习。可是在第二轮选拔中,我却被淘汰了,我觉得自己真没用,特别是觉得对不起数学老师,觉得没有脸见人。本来想回家让妈妈安慰我,可是她却对我讲,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大,你要好好学习,不努力是不行的,看,这次数学竞赛不就是个例子吗?孩子,要努力呀,不要辜负我和你爸爸对你的期望呀!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其实,我也是已经努力了,是不是我太笨?哎呀,我可真没用!

讨论:听了这个小同学的内心独白,你有什么感受?想不想帮帮她?请同学们谈一谈。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小学生的内心独白,能够引起同学们情感的共鸣,因为她所谈的都是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也在引导学生要学会倾听,认真听别人的话也是一门学问。同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办法帮录音中的同学,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怎样来树立自信心的方法,也就是如何才能做到相信我能行,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3.分组讨论,勇于面对

教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对自己缺少自信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话,请你写一写,如果你有好的解决方法,也请你在知心卡上写一写。(播放优美乐曲。)孩子们写完后,有的会长舒一口气,有的会故意舒展身腰,向我露出会心的微笑。老师和同学相互帮助这一同学解决自己的困惑。

为让学生有心理上的共鸣,首先是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是让学生学会释放心理郁闷,把自己缺少自信心的事情,在知心卡上畅所欲言,并且学着树立自信心,尝试着解决的方法。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师:同学们,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虽然也曾有过对自己不自信的事,但不少同学都能够正确处理,或者是寻求帮助。今天,中央电视台少儿栏目组小记者们要把我们的本次活动搞一个现场采访,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充当小记者。两名学生随机采访。采访的主题是:你有没有缺少自信心的事,你是如何处理的?你有没有因树立自信心而成功的事例?都是什么原因让你树立起了自信心?

采访的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听课的教师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去体验,去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学会了相信我能行的自信心培养的办法,还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热闹的课堂气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活动的开放性,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性。

在每个小组当中都有在各个方面比较优秀的同学,小组长选一个同学,评一评他的优点(全班交流)。

分组说一说班级中还有哪些同学你们认为他行(交流后让该同学谈一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及其结果)。

5.小结

教师:同学们,(多媒体投影出示)一位拳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遭到对手的猛烈打击感到快支持不住的时候,倒下是一种解脱或者说是一种诱惑,但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会在心里叫到:再坚持一会,相信我能行。因为我知道,我的对手也快坚持不住了,而只有我不倒下,才能赢得比赛,而最后胜利往往就来自这再坚持一会,相信我能行的信念中。” 篇三:小学生心理辅导课教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册》学习要点 作者:吉林心理教育学校 心理辅导来源:心理发展与指导中心

本章结合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低年级儿童的教育目标,从自我意识、智力、情感、意志、个性、学习和交往七大方面,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在每一活动中都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及简要的主题分析,还有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供教师参考使用。需要指出的是每一活动根据教学情境的安排不同,可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时可灵活掌握。各部分教育教学重点如下:

一、自我意识方面

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重点放在小学生自我社会角色认知和借助他人进行自我评价,以及良好自我体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具体是:

1.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这一社会角色,并感到做一名小学生很自豪,认识到应该用小学生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

2.受到老师或家长表扬和批评时,知道原因何在,学会自我分析,使自身言行向好的方向发展。

3.有较强的自我体验,善于发现自身优点,树立自尊和自信意识。

二、智力方面

由于智力是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它由许多认知成份组成,因而进行智力训练就应重点放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五个组成部分上。考虑小学一年级的认知特点和智力成份间的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智力训练重点放在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培养方面,兼顾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观察及观察的意义,引起他们对训练观察力活动的重视。

2.教学生会使用常用的观察方法:比较法、顺序法和多种感观结合法。

3.了解注意及注意的作用,重视自身注意力的提高。

4.利用游戏活动训练注意的四个品质。

5.学会运用歌诀记忆。

6.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7.进行无意想象训练。

三、情感方面 小学一年级情感教育以基本情绪情感为出发点和内容。具体内容有: 1.认识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表现。

2.体验积极情绪,保持心境愉悦。

3.认识并分析消极情绪(烦恼)产生的原因,并学会用简单方法驱除烦恼。

4.抑制不合理需要,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四、意志方面

1.提高他们对意志的认识。由于年龄尚小,理解力相对较差,故借助于日常生活现象和故事进行。如:“水滴石穿”。

2.用外力或自己制订规矩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制力。

3.借助于情境表演启发学生勇于战胜挫折和困难。

五、个性方面

对小学一年级学生个性塑造安排了以下内容:

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培养与大自然和谐和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增强环保意识。如:“歌咏比赛”。

2.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学会谦让和合作。如:“过独木桥”。

六、学习方面

小学一年级学习指导应从最基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着手,具体安排内容有:

1.培养学习兴趣,如:“学习最快乐”。2.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姿势,保证身心健康发展。如:“比端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听不懂时”。

七、交往方面 在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交往指导方面,安排的内容有:

2.训练言语表达能力,为交往创造条件。如:“自我介绍”。

3.懂得基本的交往礼仪。如:“家里来了客人”。

第一册第一课 我是一名小学生

[教育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小学生;学会以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主题分析]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幼儿园主要活动是游戏,而进入小学后,主要活动是学习,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更富有社会性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着品德和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小学时代是天真烂漫的,而天真烂漫中却蕴含着严肃和认真。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承担着不同的主要社会角色,只有自己认识到这一角色,才能较好地去实现这一角色,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媒体榜样引导法

[教学建议] 1.让几个主动积极的同学说说作为一名小学生与在幼儿园时的不同,其它同学作以补充,教师把同学们的发言逐一写在黑板上。

2.针对发言,大家展开计论,说说做小学生的感受,重在增强自豪感。

3.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录像,启发学生如何才能成为优秀小学生。

4.教师总结。

[课文全文] 我是一名小学生

每天早上,叮呤呤的小闹钟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知道,我该起床了。因为我要去上学,我是一名可爱的小学生了。如果起床晚了,我就可能上学迟到了。我知道,当一名小学生,上学不能迟到。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我对妈妈亲切地说:“妈妈,我自己整理吧,自己的事自己做,我是小学生了。”背上书包我高高兴兴上去学校。一路上,小鸟为我歌唱,小树为我欢呼,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来到学校见到老师说声:“老师,您好!”,见到同学说声:“同学,您早!”。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应懂礼貌。

[读读想想] 1。上小学后的我和幼儿园的我不同的是:

2。做一名小学生我感到很快了,因为:

[试试做做] 找时间和同学们一块说说当小学生的感受、,并讨论怎样能做一名好学生。

[我的目标] 争做一名优秀学生。

[老师的话] 作为一名小学生应时时用《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想想自己做的怎么样,还有那些没做好,努力去做到。

第一册第二课 我的名字很好听 [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悦纳自己,激励自己。

[主题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不只是一个人的代号,更重要的是它有某种寓意,蕴含着父母或其他长辈对自己的期望,如“志宏”寓意志向宏大,长大后能成为有志之士,报效国家。任意一个名字都拥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名字的意义,学生非常感兴趣,也许有些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通过对自己名字的分析,说出名字象征什么,期待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实现自我激励,懂得热爱生活,悦纳自己。

[教学方法] 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分组讨论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同学都写出自己的名字。

3.归为一类的同学作为一组进行发言,说出自己名字的积极意义,说不出来时,可以大家讨论或问老师(为使讨论发言顺利,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思考或问家长)。

4.每组选出代表发言,发言时应有充足的自豪感。

5.教师总结.[课文全文] 我的名字很好听

我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我的名字叫丁咚,你们说我的名字好听吗?关于我 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妈妈说她还没生下我时就希望我是个漂亮、活泼的女孩,我的第一声啼哭,声音宏亮,清脆,妈妈高兴的说“这孩子,声音多好听,真希望她长大了能成位小歌星。”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开始为我的名字操心了,爷爷说:“这孩子让我们称心如意,就叫丁可心吧!”奶奶说:“这丫头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叫宝宝吧!”爸爸拿着大词曲一边查找一边说:“我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当个科学家,叫丁贝尔吧!”妈妈说:“我希望孩子声音宏亮,清脆,不如叫丁咚吧!希望他的声音能象泉水一样甜美、悦耳!”于是,世界上就多了一个会唱会跳活泼可爱的女孩叫丁咚。

[读读想想] 我特别喜欢我的名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试做做] 同学们分析一下自己的名字,说说自己的名字好在哪里?(可以事先问问家长如何为你起名的)

[我的目标] 我喜欢我的名字,我喜欢自己,让我能像我的名字一样美丽可爱。

[老师的话] 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爸爸妈妈为你们起名字的时候都想让你们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要努力,不要对不起爸爸妈妈的一片心意。

第一册第三课 男孩与女孩

[教育目的] 培养性别角色意识,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主题分析] 社会都期待男女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在这一性别意识的支配下,从事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因而,对学生及早进行性别意识教育,有利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认同的社会化发展,以免产生性别角色混乱。关于性别化的理论很多,其中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获得性别化态度和行为的两种机制是直接训练(强化适当的性别行为,惩罚不适当的性别行为)与观察学习。

[教学方法] 游戏法;讨论法;调查法。

[教学建议] 1.教师搞一个小调查,调查内容可以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是 ”;

“我最崇拜的人是 ”;“我长大后想当一名 ”等。在每一个问题后面应尽量让学生写出原因,通过调查可能会出现女孩男性化的倾向,这是正常的。

2.组织学生就有关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讨论。

3.教师如果发现(通过调查和观察)有的男孩过于女性化,应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行为强化法予以改变。

[课文正文] 第三课 男孩与女孩

我是一个男孩,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我是一个女孩,善良、温柔、关心别人。

[读读想想] 1。你是一个()孩。

2。根据你自己的经验,说说男孩玉女还有什么不同?

[试试做做] 1。提水比赛。

方法:两人同时提一桶水,看谁最先达到终点。

2。缝扣比赛。

要求:同龄男孩、女孩各一名。

方法:在一块布上钉一个扣子,比一比谁钉得好,钉得快。

[我的目标] 最一个快乐的男孩(女孩)。

[老师的话]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各有各的长处。生活中,我们就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帮助,开展竞争。

第一册第四课 认识观察

[教育目的] 让学生初步理解观察的含义及观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主题分析]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从定义可知,观察是一种知觉活动,是以视觉为主,融其它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观察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故而人们也把它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告诫人们说:“应当学会观察、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建议] 1.教师向学生讲述观察的定义,注意运用语言要通俗易懂。

2.教师向学生讲达尔文观察生物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3.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与同桌铅笔或圆珠笔的异同,从尽可能多的方面进行比较。如:形状、颜色、粗细、作用、长短等等。

[课文全文] 第四课 认识观察

观察、观察,我问你,你是一种什么东西?

小朋友,你别着急,现在我就告诉你。

我的名字叫观察,学习生活需要它。

观察就是用眼看,只靠眼睛不全面。

多种感官齐上阵,眼看、耳听、鼻子闻。

大脑思考很重要,事物特征把握准。

要知观察好与坏,请看观察“准、细、快”。

为了生活与学习,努力培养观察力。

[读读想想] 你知道什么是观察吗?观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期天,到公园观察动物或植物。

[我的目标] 热爱生活,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做一名具有良好观察力的学生。

[老师的话] 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会变得聪明。

第一册第五课 圈数字

[教育目的] 训练注意的四个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主题分析] 良好的注意力主要表现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四个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注意力训练。训练的方法很多,其中圈数字是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训练方法,圈数字训练,是指从一组数字中用圆圈圈起某一指定数字,通过由浅入深的多次练习,借以提高注意能力。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建议] 1.教师列出一个随机表(表中数字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如5 4 3 7 9 1 2 5 7 6 5 0 8 1 3 4 7 6 4 5 1 2 6 8 3 4 0 8 7 3 5 2 2.训练圈“3”字(或其它任意指定的数字)的能力,目的训练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3.训练圈“3”字前面的一个数字,这是对注意转移力的一种训练。4.训练圈“3”字前一位的“7”字(或其它指定数字),这种训练有助于发展注意的选择性。

5.训练圈“3”和“7”中间的偶数(或奇数),目的在于提高注意的分配能力和扩大注意的广度。

6、训练中应当注意,每一种训练都需在3分钟内完成,每次连续练习的时间约为20分钟。

[课文全文] 第五课 圈数字

同学们都希望把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里,有人把大脑比作知识的仓库,仓库里储存的知识越多,也就越有学问。可是,你可知道,注意是使知识进入脑海,即进入仓库的大门。注意力不集中,就好比大门紧闭,知识就进入不了仓库,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充分重视对自己注意力的培养。下面,就做一个有趣的数字游戏,来训练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这里有一串数字:11 4 7 2 12 5 16 2 9 45。

(1)请同学们快速说出有几个数字。

(2)请说出有几个相同数字。

(3)请快速把2后面的第三个数字圈起来。

同学们,你能准确回答上面三个问题吗?试试看。

[读读想想] 1。上课或做其它事物时,你的注意力集中吗?

2。注意力集中在生活、学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试试做做] 选一个比较复杂的物体,专心地看一、二分钟,然后闭上眼睛,回忆物体的各个部分的特征,应尽可能详细。

[我的目标] 做一名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学生。

[老师的话] 注意是使知识进入“仓库”的大门。下决心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就好比找到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第一册第六课 绕口令

6.初中生心理辅导课教案1 篇六

浅谈与异性同学交往

辅导目的:

1、让学生了解异性交往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与异性交往的一般原则。

3、学习适当异性交往的方式方法。

辅导重点: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题:

处于中学时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发育的日益成熟,性意识的萌发,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并渴望与之接近、交往,这是极为正常的心理。如果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异性间的交往,不仅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还可以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对自我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个问题,如果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和妨碍大家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

二、男女生之间究竟该如何交往?

本人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尺度,如何把握不住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尺度,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1、影响学习和智力发展。有早恋行为的学生会因为卿卿我我、情意绵绵而影响学习,书看不下去,课听不进去,作业做不下去。造成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耽误一生的学业,造成终身悔恨。

2、影响身体发育。初中生虽然逐步成熟,但毕竟还未完全成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早恋会使身体的正常发育受到不良影响。还会因为秘密交往中舆论的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3、失足失身危险。由于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冲动,抑制力较差,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将会给女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而且,由于思想、道德、经济、事业等方面都不成熟,初中生的恋爱绝大多数是失败的,是很难发展为婚姻的。

中学生因身体的发育,产生了对异性同学的好感,有接近的欲望,这是很正常的,这表明同学们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到处撒欢的“小不点”了,值得庆贺。但对一个同学有喜欢的感觉,并不等于爱情。爱情是两个人深刻的理解、交流与付出,是长大成人以后,男女两性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建立的;从好感到爱情,距离还很长很长,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经验还无法把握,只有在学生时代努力学习、增长本领,长大后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喜爱,才能建立美好的爱情。早摘的青青果子,总是苦涩的,最终是要枯萎的,适当的时机,才能作适当的事。老师平时注意鼓励同学们广泛交往,多交流学习心得和进行文体活动,不要过早触及爱情、婚姻等领域。

三、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呢?

1、自然交往。在与异性交往中,应该以平常的心态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纯洁的友情。在表达友情时,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面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既不必羞怯忸怩,也不要神神秘秘,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特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2、适度交往。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建议你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真实坦诚。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诚朋友。

3、留有余的。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距离控制在必要的分寸等、特别是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4、尊重对方。交往时男女同学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的意愿,不可向对方提出无理要求,强迫对方服从你的意志,注意不要随意干扰别人的生活和学习。男同学有体质方面的优势,所以要特别注意学会尊重和爱护女们学,保护女同学。

5、学会自爱。交往时的男女同学都要学会自爱,爱护自己的尊严和名誉,珍惜自己的人品和人格,并且懂得保护自己,要学会拒绝,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懂得自爱,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友情,这一点是不可以忘记的。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异性同学之间不宜过多单独交往。特别是女生,一定要自尊、自重和自爱!

7.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素质 篇七

一、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实施心理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自助、自我调节能力,完善其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的配合与合理的补充,因此心理辅导应面向包括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其原则要求我们在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自我意识中的障碍,其关键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从客观上讲,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师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不当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主要途径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讽刺、挖苦、体罚等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导致学生错误地归因,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失败者。因此,老师在加强自身心理学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视自己为其良师益友,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和优良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沮丧,面对成功不骄狂,以自己的高度负责、积极进取的精神教育影响学生。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以“培养好习惯”、“尊重他人人格”、“情绪的自我调节”、“面对困难和挫折”、“广交益友”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开辟多种途径,让同学展现自己的才干。如:在班内开展演讲比赛、读书赛、唱歌比赛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尊重与理解学生

心理辅导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其次,在心理辅导中,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所以老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与理解学生,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三、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个别的身心条件,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如此才能奏效。而心理辅导比较重视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重视积累学生各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特殊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特殊的潜能,防止其人格发展中一些不良偏向的滋生。例如,我在知心小屋接待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位六年级的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班干部。她向我描述道: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周六和周末还要帮父母在路边摆的小吃店卖早餐,有一天她在帮父母的过程中遇到同年级的一位男同学经过早餐摊点,同学也没买她的早餐,等她同学走过去后,她一直担心这位同学会告诉他很多同学,然后大家一起来嘲笑她,所以每当想到这件事情连学习都没心情了。同时她自己的爸爸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叹气,说自己对不起孩子,她和姐姐都很心疼理解爸爸,知道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是为了家庭,所以有时间就去帮爸爸妈妈打理早餐店。可是每当想起这样会被同学瞧不起时她就很痛苦。她一边诉说一边掉眼泪。我问她:“你们班现在有人嘲笑你吗?”她摇摇头说:“暂时没有。”我问:“咱们六年级的同学你认识的人中,有谁是自己赚钱来上学的呢?”她说:“我认识的同学中没有这样的人。”我说:“如果你们班有一位同学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赚钱,又不影响她的学习,这样的学生你会嘲笑她吗?”她停顿了一下,慢慢地摇摇头说:“不会。”我继续问:“你会佩服她吗?”这时的她已经停止了流泪,若有所思地说:“我会佩服她。”我微笑着说:“其实老师现在就很佩服你,你在为爸爸妈妈分担责任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你真的很坚强。”她羞涩地低下头笑了,说:“谢谢老师。”我又说:“你还是你们班的班委,你不但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在学校还为班级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大家真的很佩服你的。”她点点头说:“老师,谢谢你!”从她的话语中我读出了心情轻松的感觉。我问:“现在能轻松并专心去上课吗?”这次她用力点点头。从此我见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一个阳光女孩。

8.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反思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人我国大陆,内地一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教育形式。随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的深入,其框架结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等部分逐渐完善,由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开始演变为一门独立课程,并被纳入高校课程体系,成为心理辅导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非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概念解析

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理论、流派、内容和操作方法等基本知识的介绍,称为讲授式团体心理辅导;一类是活动参与的方式,称为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

2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辅导方式。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淡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学习抽象的概念,而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在这个理解和支持的气氛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其特征为人人参与,重在感悟。

3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系列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进程,属于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作为一门课程,是在相关理论(后台)支撑下,由前后连贯、主题突出的系列活动(前台)构成,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感悟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从总体上讲,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课程。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特点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为目标,而“成长=经验+反思”。让学生参与系列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这实际上是对经验的精细加工过程,属于记忆的多重编码策略,容易被学生掌握、吸收并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经验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其处理类似情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因此,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一般课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

1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能够教给他人的任何东西相对而言都不重要,并且对行为只有微弱的或没有重要影响……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当代课程理论之一理论灰色论认为人们的实践行为更多不是依赖理论的指导,而是依赖个体的经验。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真正对个人今后工作和生活起重要作用的并不是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具体知识,而是个人的生活經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反思。因此,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不追求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以学生内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为目标,助人自助是其根本宗旨。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的进程根据学生体悟的情况确定,教师起维持、监督作用。

2与一般课程的区别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主要是以团体心理活动和心理自我训练为主,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形式上等方面与一般课程有所不同。

教学目的方面,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主要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自我的成长、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反思能力的增强,而不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由理论指导下的系列活动构成,陈述性知识、理论、原理不是其教学的范畴;教学方式上,主要以活动为主,没有讲授和训练;教学组织方面,以小组活动为主,组内交流协作,组间竞争;教学要求上要求人人参与活动,共同分享感受;教学评价方面,没有知识点的考查,以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为主。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过程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参与对象有所不同。学者们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时,往往不会重点阐述活动内容,因为活动只是一种促进团体达到成效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结束后的讨论与交流,互相的反馈才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没有固定、标准的模式,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理论上讲凡是能够达到活动目的、实现活动效果的任何内容,都可以作为活动内容。当然,为了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的:

1生活化原则。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应该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或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只有经历过、见到过,才能在重新体验中对照和思考过去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恰当与否,才能充分挖掘个体直觉反应背后隐藏的平时难以觉察的动因,才能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修正不恰当的做法,并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如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理想信念、职业选择、自我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非常关心、也是很实际的问题。

2简便性原则。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要简单,便于操作。由于受活动场地(一般是教室)、道具、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大的、复杂的活动往往难以开展。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巧妙的小活动同样能够起到好的效果,实现体验、交流、反馈的教学目标。另外,简便的活动更能够节省活动过程的时间,从而给反思和交流留下更多的时间。

3启发性原则。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哲理性,能够发人深思,在平常之处带有启示性的想法和行为,能够比惯常反应有更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活动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对照自己的言行和观念,也便于小组交流讨论。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过程,由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构成。宏观方面是所有活动的阶段安排和实施顺序,整个活动过程一般分为团体建立与形成、活动实施和团体结束三个阶段;微观方面是单个活动的设计,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即:体验—分享—交流一整合一应用。总的来说,团体辅导过程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既要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又要使每一个活动都能被充分体验和反思,要顺畅不留有刻意做作的痕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课程安排上看,团体建立与形成阶段要占整个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团体成员相互熟悉,建立融洽的团体氛围,形成团体契约;活动实施阶段约占课程时间的五分之三,通过系列活动来了解自我、了解他人,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控讨学习方法等等;结束阶段约占课程时间的六分之一,主要是个人课程学习的成长反思和处理离情别绪等内容。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反思

关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作用,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积极自我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改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阐述。根据多年的教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有效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有重要影响的,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1团体特性。团体特性包括成员构成、团体大小等。一般来说,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成员都是学生,在年龄、时代特征、教育背景等方面大体是相同的,具有同质性的特征,当然,由于地域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同质性和差异性对于团体来说都是需要的,同质性容易形成共同语言,更容易同感、共情的产生,差异性能够显示问题的多样性和看待分析问题的不同层次和角度,对于交流、反思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发展性团体,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其同质性,只要成员具有反思能力、有意愿参加就可以。关于团体大小,现有的研究一般认为,治疗团体多在8~10人左右,发展团体一般在15—20人左右。作为体验式团体,人数过多确实不便组织,影响活动效果,但是人数过少,往往难以分组,不能进行组间竞争,同样影响活动效果。从多年实践经验来看,控制在15—40人之间是可以的。

2活动氛围的营造。依据罗杰斯的观点,心理辅导就是建立一种良好的辅导关系。良好的辅导关系是活动的基础,也是达到辅导目的的手段。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和民主的辅导关系,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安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顾虑会减少,阻抗会减少,更容易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愿意坦诚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營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真诚温暖的态度组织活动,以宽容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把整体团体、每个小组建设的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要让学生感受到假如错过了某一次活动,自己都感到遗憾,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另外,团体契约和小组承诺对于约束学生行为、形成融洽氛围也是很必要的。

3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与一般课程不同,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够的中心。学生或者活动过程是整个课程的中心,真正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由控制课堂、控制学生转变为一个活动者,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同分享和反思。教师没有任何的固定的标准或答案来面对学生和活动,和学生分享的只是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此时此地的感受,教师的看法仅是一家之言,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评判。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处于参与者的地位。

不过,教师参与者的地位,不能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是整个课程及活动的策划者,教学任务和进程是由教师安排的;其次,团体氛围的营造主要依靠教师,教师真诚、宽容、积极的态度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教师对作业完成状况、分享程度、团体氛围和团体发展方向,起监督检查作用;另外,对于调节冲突、处理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作用。

上一篇:一道微软面试的智力测验题下一篇:XX年街道办事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