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2024-07-29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精选13篇)

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一

王振芳

(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在各科的教学中逐渐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上。教育者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利用书本的知识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就高中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出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二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培养历史感和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积极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合理设计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理阅读历史课本, 形成历史感悟、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现象又是纷繁复杂的,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勤于阅读、善于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学生结合时代背景, 根据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 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 进行适当的联想, 总结历史阶段特征, 生动直观再现历史情景。

实施新课改后, 新教材版本增多了, 编排体例方面也得到很大改进, 教材文本中增加了大量史料,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 善于把课本内容 (包括课文前言、图表、知识链接) 当作材料, 加深学生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和宏观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意识、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讲述“70年代外交的突破”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 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两份文件的一些史料, 辅以教材中提供的几张中美领导人会见的照片, 根据历史人物的活动, 让照片说话, 使学生形成对70年代以来中美外交关系走向的清晰认识, 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等史实的掌握更加牢固。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优良的历史认知结构, 奠定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储备是提升能力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构建合理的历史知识网络, 使之系统化、体系化,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基本史实, 把握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提高学生的抽象历史思维能力。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实施的是模块专题式教学, 这种专题式探究对初中阶段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要求较高, 时间线索要清晰, 基础知识要全面夯实。但由于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不重视, 考试又是开卷, 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 时间线索不清晰, 基础知识也很不全面, 这无疑给高中的专题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笔者在上必修三专题六“神权下的自我”第一课“古典文明的再生”时, 从历史条件、发源地、表达形式、性质、旗帜、矛头等几个方面用列表形式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表格中文字数量少, 规律性较强, 学生记忆起来也方便, 这样,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遗忘得不那么快, 在课后复习以此为工具, 也是比较容易的。

三、合理设计问题探究,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创造性

新课程强调, 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益智育人的功能。创造性体现了思维素质中较高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史料中的信息、情境、内涵等加以鉴别、归纳,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调动和运用知识并进行说明、论证和探讨,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 重视史料探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程下, 材料探究法已然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历史学习的一个任务是能够以科学史观为指导,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证历史的方法和严谨的历史思维方法, 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据, 形成有价值的历史认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甄别史料的方法, 通过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 说明观点, 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突破专题结构, 帮助学生整理历史发展脉络, 归纳时代特征,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如讲述“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史实, 在讲课中通过列举教材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等部分法律条文, 另外补充了1689年《兵变法》、1694年《三年法》等相关史料,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从材料中分析限制了哪些王权?议会哪些权利得到保证?通过史料探究, 学生逐渐掌握并认识到王权逐步受到限制, 最终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 从而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产生于对问题的探究中,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交流、探究、合作学习, 发挥历史教学的形象性, 实现师生、生生间良好互动。例如在讲述“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 笔者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探究:假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 请你自述进行大航海的原因、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及如何获得王室的支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 推选学生扮演航海家, 通过生生互动环节,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合理设计问题, 让学生形成对知识探索的好奇, 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设计开放性题型参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师生对话,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师生互动, 共同实现知识的创生, 这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关键。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不能流于表面, 或是对课本内容简单复述, 所设计的问题最好能够引起学生认知方面的冲突, 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常我们在讲述改革时, 更多地强调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及评价等, 惊心动魄的改革在学生眼中变得干巴巴, 流于形式, 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因此, 在讲述改革时, 笔者侧重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领课堂, 对改革的内容教材归纳得很详细, 在授课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思考。新课改下, 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益智育人的功能。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益智育人的功能。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指导学生合理阅读历史课本, 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奠定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提高历史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合理设计探究, 指导学生掌握调动和运用知识并进行说明、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三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而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主动思考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做出批判性判断,从而做出理智的决定。

二、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1.使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形势

现在高中教育不断改革,如何有效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的课堂效率非常关键。批判性思维可以很好地提升高中阅读教学水平,与现在的英语教育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通过应用批判性思维模式,学生在接受英语方面更为开放,

同时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得学生在接纳外来的知识时,通

常为选择性接受,而非盲目性接受。否则,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会一直处于老旧的状态,导致整个教育都在原地踏步,无法前进,这是不符合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要求的,所以说批判性思维对当下英语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批判性思维能有效丰富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高中英语老师在课堂英语教育方面必须将批判性思维表现出来,否则就不能说批判性思维在高中教育中被应用,当然也起不到任何效果。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习态度上,他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不断调整自己,保证自己走在正确道路中。

有了思想的正确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将会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所以,在最开始批判性思维要在老师的身上得到体现,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拿出更高的热情和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老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这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一个重大的改变过程。

三、影响批判性思维推广的现实不良因素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比较符合当下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的推广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英语的教学水平。

1.教师依旧重视成绩,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地位

在高中学习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面对升学压力,分数对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重要的,这也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提升学生分数的教学方向上,这样就会忽视对批判性思维的应用。

对于只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是很多教师的思维定式,这在他们的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只是以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模式来教育学生,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切实深化认识与理解教育改革。

2.教师队伍思想意识不同步,影响普及范围

教育事业自古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教师团队也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但是,在我国教育发展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已将近数十年,他们对教育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这些老教师在教育学生中也已形成了一定的教育风格,所以很难接受新事物。在转变批判性思维方面,这些教师一时往往很难接受。

所以,在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的事实上,青年老师显得更为积极主动。这样,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批判性思维方面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使得高中英语阅读教育中应用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1.提升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度

高中学校领导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思想上倡导改变老师只看重成绩的局面。比如,在老师座谈会上重点提出这个问题,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在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后,再动员其他班级进行试验尝试,用事实说话,让那些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持排斥态度的老师从思想上接受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

应用。

2.树立批判性思维的地位

比如,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关于山体垂直分布问题的阅读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描绘山体的具体形状,再让学生主动开动脑筋,通过辩证思维去深入思考该山体是怎样一种情况。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深刻了解批判性思维实际应用的好处,这种思维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3.注重英语知识的灵活应用

老师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去思考问题。例如,学生在文字段落中有不懂的问题会请教老师,此时老师就应该启发学生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并结合批判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孰对孰错,等到学生实在找不出答案时,再引导学生一起研究与探讨,共同找出答案。这样既能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主动。

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它可以有效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积极地探索与推广。批判性思维培养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思维变得更为灵活。

参考文献:

崔贝贝.运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1(61).

4.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四

蒋超在《怀疑和宽容是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品质》一文中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在商品竞争的后面是生产的竞争,在生产竞争的后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竞争的后面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竞争的后面是教育的竞争。这些竞争的核心是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竞争。不幸的是,我们至今仍没有普遍意识到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的意义。”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而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作为主旨功能之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也做得远远不够。这种状况,在引起有识之士深深担忧的同时,也正成为富有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努力探索的课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科学的任务在于证伪而不是证真,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否定与批判,而不仅是肯定和继承。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从哲学的角度看,创造就意味着质变,意味着新事物新思想对旧事物旧思想的否定。对旧事物旧思想的批判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必要前提,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就没有新事物新思想。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的,让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自觉活动

??明确目的,对于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教学活动中引导者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的任务,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什么样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远高于课本上那些知识的――并把它明白地告诉学生。即要求教师对于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比较具体的计划,对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了然于胸。

??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肯定是盲目的。所谓“教为主导”,首先就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努力方向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他们必须学会批判,学会否定。

??在我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每一届新生入学后,我的第一堂课的课题就是“怀疑一切”。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告诉学生:怀疑、否定与批判是科学进步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他们自己在今后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的动力。我告诉他们:没有怀疑,伽利略不可能推翻亚里士多的错误;没有怀疑,马克思不可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没有怀疑,人们永远都只见苹果落地而不知万有引力;没有怀疑,也不会诞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时我也告诉学生,只要敢于怀疑,大胆探索,人们就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给我的信中都谈到了对这一堂课的感受,他们说在当时的确受到了一种深深的震动,感觉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从过去被动地学习思想政治课忽然明白了自己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的主动地位,知道了该怎样对待课本上的知识,同时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明确目的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枯燥乏味的过程,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一旦调动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便变得生动起来。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始终

??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要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的特点,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结合教材知识,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实际着重在三种情境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一种是对那些公认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我努力引导学生看到定论之外的更多东西。比如,定论之外在这一问题上还有哪些观点?它们的错误或缺陷在哪里?定论是否就是真理?它有没有缺陷或错误?……

??哲学教材上讲到哲学基本问题时,只介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没有介绍关于世界本质的二元论思想。而我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在讲完教材内容后,专门给学生介绍了二元论的观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评价二元论。最后给学生指出:由于二元论的观点把物质与意识放在并列的逻辑地位,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反对物质第一性的,这就是它的错误所在。对教材作这样的处理后,学生了解了二元论,同时通过对二元论观点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物质第一性的认识。当然,这样处理还有另外一个收获,那就是让学生知道了人类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避免了“除了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这个以往在哲学基本问题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形成的简单的认识。

??定论是否就是真理?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棵树上有九只鸟,小明开枪打死一只,那么树上还有几只?学生们哄然大笑:这是个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答案是零只嘛。我也笑了,并告诉学生们:这个答案成立的前提是“其余鸟听到枪声后都飞走了”,而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一个绝对成立的命题。我继续问道:“如果有一只胆大的鸟听到枪响但没有飞走,有没有这种可能?”学生回答说有,这时不再有人笑了,都集中精力在思考。我又问:“既然有一只鸟没飞的可能,那么从二只到八只又有没有可能?”“被打死的那只没有从树上掉下来,有没有可能?”学生们一下子热烈讨论起来。我告诉大家,把“零只”规定为这个问题的惟一答案的理论前提只是一个照常理推测的前提,并不是普遍成立的必然前提,因此这个答案的推论过程在逻辑上犯了虚假前提的错误。定论推翻了,也给学生们留下了回味和思索。

??利用已有的定论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随时可以进行的。教材上讲的那些理论、观点,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想一想:“别的观点为什么不对?”“对教材上的观点可不可以有新的理解和解释?”“教材上的观点是不是一定正确?”……

??学生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很关心,于是,我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第二种情境中对未有定论的新事物进行分析、讨论。

??克隆小羊“多利”的诞生,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我组织学生就这一事件进行讨论。学生们有的认为生物遗传工程的突破会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也有人对克隆技术可能被滥用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感到担忧。学生们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理由,另一方面在回答疑问的同时也向持不同意见的人提出问题。最后,我们一起总结出结论:从科学的意义上讲,克隆技术的成功无疑是一大进步,而它究竟给人类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关键要看它被怎样运用。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对别人的观点和对自己的观点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是运用弱意识的批判性思维的体现,相对来说,这样做比较容易一些;而强意识的批判性思维则要求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用于一切思想和观点,包括我们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尼采说:“要俯视我自己。”他们都强调以批判的姿态审视自己。当然,要做到自我批判比较困难,因为我们总是被自身的利益、习惯、意识等蒙蔽和阻碍。所以,我要求学生们在第三种情境中对自己已有的观点和思想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

??我经常告诉学生,对于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和认识,要进一步从反面来思考:我这个观点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真实可靠?我认为这种观点正确的评价标准是否可靠有效?对这一问题有没有其他观点或看法?……

??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始终。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学,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教师都应始终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渗透进去。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还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尽量避免抽象的理论说教,要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在对一个个事例的分析点评中让学生感受和了解什么是批判、怎样批判……

??三、让学生学会兼收并蓄,在宽容的基础上怀疑与批判

??对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观察时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不同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和了解到的往往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容。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越深入,往往伴随着意见的分歧和思想冲突越明显,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要求我们对不同的观点要有宽容的态度。

??宽容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生存方式。宽容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对别人的观察和理解的尊重与承认,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宽容的态度首先便表现出了一种强意识的批判性思维――了解、学习别人的观点和检讨自己的观点,这同那种“只准这样,不准那样”“惟我独尊”的态度是格格不入的。惟有宽容,我们才可以了解自己观点的不同甚至对立的一面,而且在了解和检讨这种不同和对立的同时,检讨、修正、完善或否定自己的观点,而不论完善或否定,对自己都是一种进步。

??当然,宽容决不是那种“什么样都行”“你对我也对”的“无为”的心态。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宽容意味着批判,而“无为”意味着放弃批判。而学会兼收并蓄,在宽容的基础上对比检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展开怀疑和批判,不断地超越自己和别人对事物的既有认识。

??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宽容、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讲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我常常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教材知识以外的观点,并同他们一起分析其包含的合理与错误成分。在课堂提问时,我常常要求学生对前面发言同学的意见进行分析,找出别人正确合理的部分。在习题指导课上,我结合分析习题特别是辨析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了解和辨别不同观点。在分析和评价事物与观点时,我经常对学生讲的两句话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将要消亡的”。要求学生明白任何事物或观点的存在与出现必然有其合理的理由,无视这种合理性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判断时出现偏差,陷入武断和片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事物与观点的产生与存在不可能是永恒的,它必然要发展,必然被新的事物和观点所取代、所否定。

??诚如蒋超同志所言:“教学过程中,光有怀疑,没有宽容不行;光有宽容,没有怀疑也不行。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敢于怀疑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寻求并尊重其他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品质。”

??综上所述,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否定的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为祖国建设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光荣任务,也是突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惟书、惟上”的教育模式,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一份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一点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主要参考书目:

??1.蒋超:《哲学感想录》,《高考政治析要》。

??2?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廖其发:《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

??5?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五

湖北省通山县宋家桥小学

陈昭宇

【摘要】:思维活动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核心,进行语文教学应从语言文字角度,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强化逻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三个方面入手,说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只满足于学生的答案正确,而忽视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例如:《大海的歌》一课,第一自然段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讨论这句话的:

首先我提问学生:“如果课文这样写‘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天、云、海、朝’我们不是也能明白吗?”学生回答:“这样写只能让我们清楚‘我’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还说:“天具体是什么样?海具体是什么颜色?我们不知道。”我接着说:“对了,作者写得好就好在具体、生动上。”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读这句话,会有什么感觉?读后,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学生兴趣盎然,回答说:“我好像也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天是瓦蓝瓦蓝的,有白云在飘动,很高很高;海水是碧绿碧绿的,海面非常开阔。这时,火红火红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来了,我觉得景色更美丽了。”

这一教学过程,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法来体会,使学生悟出运用形容词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中,我运用逻辑性较强的教材片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训练,使学生对于语言文字间的关系更加清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备《惊弓之鸟》一课时,发现更赢最后说的那段话哲理性很强,结构十分严谨,是进行逻辑推理训练的好教材。当然,教这类课文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搞成逻辑学教学。但若不加以引导,学生则只是读读而已,无别的收获。教学中,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引导他们推论出更赢只拉弓不放箭却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使其把这一逻辑推理过程彻底弄明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我问:“为什么更赢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了?”有的学生说:“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一听弓响就害怕,所以更赢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个回答只从大雁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全面。我接着问:“更赢怎么知道大雁受过箭伤的?”有的学生回答:“因为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它叫得悲惨,就判断出来了。”我再问:“魏王等人也在场,也看到了,听到了,为什么没想到拉弓来射雁呢?”大家发言更热烈了,有的说:魏王他们看到了,听到了,也不知道是只受伤的雁;有的说:魏王他们即使知道是只受伤的雁,也想不到采用拉弓射雁这一妙法。我继续问道:“为什么更赢就能知道雁是受伤的,并想出这个妙计来呢?”大家很快找到根据:“因为课文开头就交代了‘更赢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有丰富的经验。”

经过以上的讨论,学生把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了,了解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得到了逻辑推理训练,对全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效果比较好。

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分析事物,培养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还采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作为分析事物的依据,从而打开认识问题的通路。但学生往往不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这种问题,我先给学生加以提示和引导,唤起他们对平时经验的回忆,再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思维方法来理解问题。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讨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这句是不是表现了树木很密这个问题时,学生认为“是”。但不知从哪儿找到依据加以证明。这时,我启发学生联系平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来分析、判断。学生通过回忆,再与文中描写的现象一比较,便茅塞顿开。一位学生说:“平日我看到雾升起来后都要扩散的,不可能沉在下面。书上说这时的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浸”就是“泡”的意思,说明雾扩散出去,这就是因为树太多了,树枝太密了。这是学生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所以,这句话正好说明了森林很密。这是学生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

学生的这个分析,实际是论证了一个正确的判断,即“这句话是表现树木很密的。”„„

综上所述,本人通过以上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个人简历】

6.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六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赵国祥作者简介

赵国祥,男,1968年出生,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1988年6月毕业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师范,两次函授于获得贵州师大中文本科学历。毕业后一直在贵州省水城县蟠龙乡法那学校任初中数学教学,曾有几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水城县蟠龙乡法那学校贵州六盘水553021

【摘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是实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的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归纳、实践、创新、概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观察、体验、比较、猜想、分析、归纳、实践、创新、概括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要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1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平时在跳绳中来感知开口方向及最高点和最低点;在路程、速度、时间的教学中,除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让学生从家到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来感知时间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激情。

2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人们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形成命题,这种尚味判明真假的命题就是猜想,再对命题进行验证,这便是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展示课件后,引导学生考虑一种特殊情况(角的一边经过圆心),一般情况(角的两边都不经过圆心的两种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转化、分类、分析、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论文范文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4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5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5.1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标志之一。在教学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很聪明,而有的学生却不那么聪明,除了先天因素外,更主要是后天培养造成的。聪明的学生,他们善于联想、归纳、推理、概括、探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超群,是他们数学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他们比别人笨,关键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学习数学的支撑点,因而对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对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5.2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必然要努力学习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数学专业知识,只有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感及教师教学技艺。

5.3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解决问题更没有创新性,不能更好地配合好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教师要重视培养好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必然要研究好把每一节数学课上得活泼一点,生动一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有了这个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近了,更容易与学生沟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适应和发展了现代教育理论。

7.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七

一、迁移性问题,由此及彼

人类文明的发展源于对知识的不断接受批判、创新和超越。批判性思维理论强调要敢于质疑、探究,厘清事实的真相,不盲目迷信权威,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意义重大。笔者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设计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由此及彼,比较延伸,合理推测,大胆猜想,在对比中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合理的结论。

在《雨巷》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这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朦胧、凄凉的现代诗,感知这首诗的意象。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诗人用雨巷、颓墙、丁香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绪?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认为雨巷又长又寂寥,雨巷中的人孤寂、惆怅,这些意境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精神上的痛苦;有的则认为丁香美丽、芬芳,在雨中含苞待放,诗人想要诉说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的认为雨巷、颓墙、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处在江南迷茫、凄凉的烟雨这些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孤寂、忧伤的心境和追求美好事物时因不得而失望的痛苦……可以说,学生们都抓住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联,巧妙联想迁移,体会到诗人彷徨、失望、痛苦却又执着追求的情感。

提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会了迁移,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将以往储备的知识、技能迁移到课堂中来,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个性化问题,与众不同

语文新课标一个突出的理念就是把科学探究式教学作为关键环节。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需要创新,问题的设计同样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延伸思考,从而提出独具个性的观点。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假设,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思维定势,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换位思考,学会反思,提出独到见解。

执教《我与地坛》一课,我在学生把握文章大意之后设计问题:你怎么看待“我”对母亲的愧疚?一个学生这样说到,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最张狂的年纪却成为残疾人,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不能向别人抱怨,也不能向命运呐喊,唯一可以依赖和发泄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当自己终于走出阴影时却发现母亲早已因为“我”操心而头发斑白,身体每况愈下。“我”知道自己不幸,更理解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可是母亲却离“我”而去了,“我”对自己的母亲满怀愧疚之情。另一个学生则认为这种情感不仅仅是愧疚,更多的是遗憾。“我”作为母亲的儿子,想要成为母亲的骄傲,但是因为个人遭遇却只能带给母亲痛苦,这种矛盾让“我”无比痛苦、遗憾。

在读通文本之后,抛出个性化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不拘一格,但都透着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深刻感悟,这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三、归纳式问题,升华认知

归纳式问题就是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总结,阐发自己对文本的总体感受,让个体认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一篇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提出此类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总结归纳,借此更加深入文本,更加全面、深刻的体悟人物精神品格,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课的教学中,首先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疏通大意。在归纳总结中,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鉴赏作品:“你眼中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学生们很积极,自己开始汇总资料,从多角度归纳,有的学生说,我品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读到了词人的孤寂、无奈和愁郁,也读到了作者一个人的难捱和无助,李清照不愧为女中豪杰。有的学生说,《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为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历经国破家亡,丈夫去世,自己一人孤寂漂泊的凄凉伤感,以花寄情,以雨传意,“词中花魁”名不虚传。还有学生这样总结,《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手法非常引人注目,开篇即用叠字细细的诉说悲痛心情,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全词情景交融,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凄凉的秋色图……学生们在这样的归纳中对作品、作者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归纳是一个整理文章思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挖掘思维深度的过程。站在全局用批判性思维看问题,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深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比较型问题,引导发散

比较、对比、互文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笔者特意设计出比较型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辨,进而产生“合理”的解释。

在《辛德勒名单》(节选)一课的教学中,在解读辛德勒的形象时,学生意识到与之前学过的正面人物不同,辛德勒是一个投机商人,他好色也贪婪,甚至是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我们能原谅他吗?历史应该宽恕他吗?有的说,不能原谅,他利用犹太人这种廉价劳动力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谋利,只是后来不满意纳粹的做法,才救了这些人;有的则说,可以原谅。每个人都在成长、变化中,不能因为他一开始的污点而影响到对他后面的客观评价。当他花巨资将一车女工赎回时,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

这种比较和辩论,通过理性分析,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效度,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在多元、理性、和谐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科学设计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通过比较、延伸、互文式的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合理假设,生发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勇敢质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佘蜀强.批判思维,让语文教学充满灵光[J].师道,2013,(5).

[2]杨荣.语文教学应注重质疑批判思维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0,(11).

8.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对于高中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批判精神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包括分析和推理在内的认知能力,对于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主要在教授知识方面,很少注意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历史教学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批判性思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新型教学文化,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新型教学文化,也就是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教学中。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更别谈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学生对于很多历史知识,不是从表面的阅读就能弄懂的,很多知识往往需要通过不断分析和质疑才能明白。所以,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新型教学文化,让学生多提出质疑,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中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型教学文化。“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会涉及到《布列斯特和约》这一内容。有的学生在对这部分进行学习时,将《布列斯特和约》和《马关条约》进行比较,并且还认为列宁和李鸿章都是卖国者。虽然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但是教师不应该马上用“作为伟大领袖的列宁怎么会卖国”反问,这样只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不能发挥批判性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条约分别所处的历史背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反过头来对这些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抓住其中的不同之处,帮助自己修正原本的观点。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新型教学文化,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多元解读历史文本,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由于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等存在差别,学生会对历史现象形成不同的理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历史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也是当下的趋势。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通常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路理解历史现象,很显然这样会使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难以发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元解读历史文本,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历史现象,提出质疑和反思,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第一章“中国军民维护旧家主权的斗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戊戌政变”为例对历史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学生在对这部分进行学习时,会认为“戊戌政变”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事实上,在历史事件背后还有其他的原因。教师应该指出学生所说的方面为外因,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内因。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就会发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势力过于弱小”就是“戊戌政变”失败的内因。通过多元解读历史文本,教师可以使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从而真正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

三、有效开展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是学生在教学评价上把握不当,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他们往往根据学生的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有效开展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问题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等,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强化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历史水平。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中第一章“罗斯福新政”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教学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原因、所涉及的方面以及带来的影响,教师应该主动针对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对于这部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对于所学历史知识是否运用到批判性思维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批判性思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该结合新型教学文化,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多元解读历史文本,提高批判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有效开展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崔旭升.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浅析[J].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03).

9.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九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反映。而语文思维训练正是在大语文观这一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使之产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一过程。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要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聚合、发散、碰撞,在此过程中将高中语文教学推向高潮和深处。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高中语文,是摆在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来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了解语文思维的特点

语文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主体对语文现象和语文表现的认识、表达、交流、沟通以及创造与吸收等思维过程中语文内涵展开的概括性的认识过程,是对语文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语文活动意义的重新定位和归纳。语文思维以读为首要,以悟为核心,通过教师多种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在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思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语文思维具有交流性的特点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另外,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是无限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时空交错,可以日行万里。所以,语文思维的特点也是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也是广袤的,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社会、道德、思想、经济、法律等等,凡语文所能涉足的无所不包,这样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便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样得到创新思维的开拓,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语文思维具有渗透性的特点

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

4.语文思维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所以,语文思维可以延升,也可以创造性地展开。

二、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高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学习心理紧张,有时为了赶上新授和复习进度,自然在学习方式方法上疏于归纳、总结和梳理,以致学习方法简单、机械。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为思维不灵活、被动,无法体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妙。由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上必须解放思想,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

1.牢固树立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

高中学段学生学习紧张,尤其到了高二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语文思维的能力。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还要具备精心设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语文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加以正确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其次,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人师表”“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进而将自身的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受到的影响,以期实现自身语文思维的提升。

2.在教学中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时空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所以,形成语文思维,首先就要拓宽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广度,对于知识领域的延伸,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素材,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课外作品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做好预习: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有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3.凭借课文挖掘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

对一些课文,如果不能拿捏到它的要害,领略不到它的精妙,只是一鳞半爪、浮光略影、轻描淡写地走过场,留脚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无法悟出文中蕴藏的丰富内涵,也就无法产生过深的印象,时间一过,少有的一丁点感悟也便随风飞去。这样不但达不到知识的积累,更无法拓宽知识的领域,进而就无法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高二课文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获得更多深层的感悟。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拿《林黛玉进贾府》来谈,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精心地设疑,为什么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感觉已是熟人?为什么刻意地描写王熙凤放荡的笑声?这样让学生对红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极力地想知道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所发生的一切。这样,学生就会挤出时间进行《红楼梦》的品读。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的探索中进行思维的培养。

10.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

高考作文该如何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每年6月,一到高考结束,各科试题在网上公布,高考语文试卷及作文题目立刻成为各类媒体热议的对象,一时众声喧腾,好不热闹。这种情形,在全世界大概都独一无二。

在笔者看来,要使讨论有效果,也许要回到根本性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在世界各国高中阶段培养目标中,最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思维,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性思维。倘如此,未免肤浅化。

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事实上,离开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网络时代的我们每天都处于被动地接受海量信息的状态。这些信息瞬息万变,真假莫辨,很难且也无从去求证。生活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迷失自我,以致丧失判断力,被泛滥的信息所“绑架”,变成网络“围观者”。最近微博上流传一句“语录”:“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网络时代一个人失去思考能力之后的可怕状态。不妨想象,一旦这种思维方式成了全民无意识反应,后果又会如何。

在今天,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思考与评价的能力,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并且也是个人素养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相比于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是人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时期,也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故不难理解世界各国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国外如何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事实上,在国外小学教育中,已开始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美国小学三年级学生会以“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及其理由”为题展开辩论。这里的“理由”即强调基于事实,包含着感性背后的理性思考。而在美国中学阅读理解能力训练中,也常会出现类似的习题设计:

《这就是纽约》表现了怀特对纽约和它所象征的现代世界的什么态度?用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故事传达了哪些关于生命的信息?用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这类题目清晰地表达了一个意向:当你对问题作出判断时,必须基于文本中的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

而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更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发布的春季选修课中的中级英语写作课的作文题目:

1.在FredrickDouglass的文章中,教育是一个重要主题。对你而言,教育为何重要?写一写你为何来美国学习。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为了你能够来此,你或你的家人做了哪些牺牲?

2.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家庭模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家庭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写一篇文章,比较一下美国familypatterns和你们国家的异同。

3.在当今社会,技术令交流更便捷,因此许多人选择在家通过电脑工作。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依赖电脑联络而不是面对面的工作方式会给人际交流带来一些什么问题?

这些题目紧扣社会变化的脉搏,有质量,有深度。其中包含着不同观点的碰撞,也包含着多种可能的解释。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与自我的联系,并结合自身经历、知识视野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有助益。

1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一

一、搜集更多历史资料增强学生批判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只有储备更多的知识才能作进一步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水平。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要积极搜集更多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揭示整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其他方式来找到所学历史史料,然后进行自我筛选和整理,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最后将这些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并逐渐形成个人观点,对一些历史观点及时提出质疑,运用相关资料来反驳这些观点,以达到批判性思维的构建目标,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分析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比如笔者在讲解《戊戌变法》时,教材着重强调了它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是对于变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没有做进一步的介绍,在这样的状况笔者就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之间的都这状况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它们斗争的事件。许多学生通过史料发现,维新派由于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不得不放弃一些原有的政策,再加上他们自身对当时形势判断不足,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

二、提出更多问题来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其他知识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做好相关问题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到解题思路,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用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一些历史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发挥他们的潜能,在历史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在阅读历史资料时敢于分析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还要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个方面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让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

比如学生通过历史教材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是历史的罪人,但是通过日常做题以及洋务运动知识的讲解,他们认为李鸿章在国家和历史发展中也有一定的贡献,这样就让他们产生了疑惑。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就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李鸿章的相关资料,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这一历史人物。通过整理学生发现李鸿章虽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他也算是一个比较先进的人物,为当时国家的发展贡献过许多的力量。在批判性思维指导下,学生对他有着更加公正的认识,使该人物更加丰满,在今后做题时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提高解题准确性。

三、提高人格个性来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有着独立的个性,只有保持良好的个性,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发现历史知识的魅力。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越来越重视人格教育的作用,教师希望通过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完成部分学习任务,逐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在今后的批判性思维构建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运用自己已学知识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对比分析西方的文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异同时,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但需要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对两种选官制度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同时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也可以将历史知识模块化,逐渐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在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探索更多的问题,逐步拓展自身的历史视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在这样的教学中,高中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激发历史知识学习兴趣,感受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都能够运用其中,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二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批判性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思辨能力以及问题的深度剖析能力的体现。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英语语言知识都有了较好的积累, 无论是从词汇量还是从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上都有了很大进步。这个时期的英语教学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这一语言背景下很好地展开对问题的思考, 并且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这些都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直观体现。想要更好地对学生这方面能力展开培养与锻炼, 首先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营造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 并且更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例如, Satisfaction Guaranteed是一篇科幻小说, 其最大的特点是文中有许多描写女主人矛盾、恍惚的内心变化的内容。很多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题材都比较感兴趣, 在阅读学习中也十分投入。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和文本有关的视频短片, 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展开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可以抓住主人公Claire对机器人Tony的情感发展这一线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阅读全文找出主人公情感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间, 分析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感情变化,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们的探讨积极性很高, 并还有一些很有意思想法, 由此可见, 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二、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激发

想要深入展开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好的研讨话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同时给学生的语言应用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课本中的不少阅读内容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要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或理解。这不仅是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一种凸显, 也是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手段,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在问题的理解与分析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体会阅读文本。

例如, 在教学必修7 Unit 1 Living Well的阅读部分内容时, 教师教学时往往会介绍一些身体残疾的名人来激励学生, 如Helen Keller, Ludwig van Beethoven, Zhang Haidi, 这些人物都有很好的人格典范, 但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事热点教学, 如让学生思考失去双臂的刘伟获得冠军一事。这更贴近学生是生活实际, 学生对于这类的故事也会更有感触。这样的思考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 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最终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也慢慢得到发展与构建。

三、鼓励学生突破定式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以及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 换句话说, 就是学生要能够不断突破思维陈规, 要敢于突破那些定式思维来实现思维的创新。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课堂上要创设更多开放性的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 并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思维定式, 能够尝试站在不一样的角度与层面来理解与看待问题。这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非常有帮助, 不仅能够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问题, 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能够得以发展的基础。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评价、敢于怀疑和敢于分析教材中的思想, 如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的观点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良好展现。同时, 学生还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评价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且改进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如下问题:Do you study efficiently?Why?If not, what can you do to change the situation?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地反思和评价, 并及时对自己做出调整。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首先是对自己过往学习状态的一种回顾, 也是对今后英语学习所设定一个目标。这种批判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将会不断提学生的升学习能力。

四、总结

1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三

汤阴县实验中学 暴玉萍

【摘要】: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资借鉴参考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的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

质量而努力。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

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3)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

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学术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②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③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也并不是一个神手旁观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

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提高。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作业。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的小论文,作为一门开卷考试的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时,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二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问题上,在考虑到中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状况特点前提下,对于史学研究上的学术分歧应该有所取舍,即选择性原则。选择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选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学术之争。目前的中学教育制度中,对中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式思维和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聚合式思维

能力的发展是以阻碍或压抑发散式思维能力为代价的。

二是选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坚持的原则。历史是一门政治性十分强的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的一个地方在于它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顾及一定的适用性。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海阔天空纵横乱谈,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式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于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教师对此列举一些报刊杂志中的非常“引人论目”的引起争议的新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创新真谛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观点不等于科学的观点,大胆思考,阐发独立见解,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雄厚的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教师的监控作用是分不开 的。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参考书目

①:《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

上一篇:古代春节对联大全下一篇:关于感恩节祝福朋友圈语句9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