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024-09-28

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共11篇)

1.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一

【 文献号 】6-738

【原文出处】统计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

3【原刊页号】12~16

【分 类 号】F3

1【分 类 名】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07

【 标题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 作者 】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

【作者简介】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国家统计局。

【摘 要 题】技术创新

【英文摘要】The paper evaluat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China by us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ion of current innovation circumstance,shortage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kills of innovation personnel.【关 键 词】技术创新/评价方法/实证研究

【 正文 】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努力提高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际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方法,并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分析,以期能为国家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建立起正常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技术创新,普遍认同的概念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工程化、产业化到实现市场销售的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国外一般把技术创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产品创新,另一类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发明新的产品或对原产品的性能进行重大改进或提高,工艺创新是指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工艺或对原生产工艺生产方法进行重大改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OECD国家在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确定为六个重点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二是创新成果的扩散,三是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四是企业创新的投入,五是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六是企业创新的产出。加拿大的专家在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采用8个相应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即: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比重,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企业的创新倾向;国内有些学者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六大创新能力要素,即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R&D)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我们在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大要素。

1.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它主要反映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素质,包括文

化素质和科研素质。具有高素质的人员和高科研水平的人员,必然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潜力,一旦条件成熟,潜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装备的多少、技术水平的高低和企业经济实力的大小,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分为R&D投入和非R&D投入。R&D投入集中反映了企业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非R&D投入主要是反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市场营销的能力和技术更新提高的能力,具体可以用反映新产品工程准备、试生产、试销等投入指标,以及反映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国内技术购买等方面的指标来描述。

3.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也可认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能力,它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制定、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机构管理等。

4.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突出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组合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现实、最重要的指标是创新产出能力。它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或全要素生产率)、新产品产值率、专利发明等。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本课题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确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涵盖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选取的评价指标囊括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并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有可靠的数据来源。有些指标从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观察,十分重要,但固不可量化或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这些指标原则上不予考虑。

3.可比性原则。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开发内容等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但从相对数角度方面来观察,就消除了这些影响。采取相对指标,使企业自己动态可以比较,企业横向可以比较,国内国外企业可以比较,大企业小企业之间可以比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从横向上保证各企业指标口径一致,从纵向上要保证历年的指标口径范围、计算方法一致,确保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4.多目标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评价涉及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涉及到科技活动投入、活动、产出和企业经营状况、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不可能单靠一、二个指标就可以完成,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从多方位、多角度系统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整体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我国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统计实施情况,本课题确定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附图{图}

图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及2001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表明:

1.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增强。200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105.2,比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数为103.4,提高3.4个百

分点;技术创新投入指数为104.7,提高4.7个百分点,技术创新投入中的人力投入指数达到110.1,增长10.1个百分点;技术创新组织指数为103.5,提高3.5个百分点;技术创新产出指数为107.8,提高7.8个百分点。结果表明,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在因素逐步得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机制不断完善,尤其是最终体现和反映技术创新效果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增长速度位居各项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之首,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从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位居我国工业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首,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40.7,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29倍;其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38.1,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26倍。武器弹药制造业名列第三,其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17.9,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07倍。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还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

3.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中部偏弱。从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看,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其2001年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达到1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7.8个百分点。其中广东、上海、山东、北京、江苏名列东部地区前五位,这些省份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至3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居中,技术创新能力指数为10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近10个百分点。其中陕西、重庆、四川技术创新能力名列前茅,这些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中部地区最弱,其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仅为85.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27.4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也低17.5个百分点。从东、中、西部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可以看出,近几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有所加快,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也有较快的提高,而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提高较慢。

4.外资、集体和港澳台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从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看,外资、集体和港澳台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数均在150左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9、62.5和44.5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达19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依次还有国有联营、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相比较来看,私营企业、外商与港澳台独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与集体联营、集体联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其技术创新综合指数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这一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已明显提高,但未经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造的国有企业或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私营企业目前虽然发展很快,但重生产轻科研开发的问题仍然较重,生产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外商与港澳台独资企业“两头(科研与销售)在外”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企业主要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科研开发本地化的程度低,在国内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弱。

5.工业技术创新500强企业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我国技术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500家企业,以占全部大中型工业2.2%的企业数,13%的从业人员和19.8%的固定资产,创造了占全部大中型工业26.1%的工业增加值和占37.5%的利润总额。表明创新能力500强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科技实力看,我国技术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500家企业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人员13.5万人,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5.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12.2亿元,占48%;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450.5亿元,占50.6%。表明500强企业是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四、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还不够完善。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看,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够强。

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贯彻落实并没有完全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30%,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分散状态,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仍显不足。一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不足。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0.7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5%水平的二分之一;从500强企业看,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6%,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在3%以上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是消化吸收的强度不够。消化吸收强度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目前技术引进已成为我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但要从根本上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还必须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看,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必须大幅度增加消化吸收的投入。日本与韩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而我国大中型工业目前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500强企业的比例也仅为1∶0.1,差距较大。

3.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能否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提条件。目前经济发达国家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到40%左右,少数国家如美国、日本接近60%,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不足20%;同时,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企业职工的再教育,如日本,政府从立法上提倡和保障企业内部教育,先后制定了《职业训练法》和《职工能力开发法》,大力促进了企业职工的再教育。目前日本千人以上的大企业97%对职工实行再教育,不足百人的企业也有半数以上对职工实行再教育。大中型企业大部分设立了职工培训中心,有些企业还开办了学院。近几年我国工业企业虽然对职工在职教育逐渐重视起来,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仍然很大。

五、对策与建议

1.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努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关键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强引导,在大力增加投入的同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优惠力度,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自主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帮助和鼓励科技人员兴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改善技术创新人员的待遇,创造好的科研条件,吸引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企业一线;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和假冒、仿造行为,使进行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企业真正从中获得收益;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据2002年统计,在我国R&D经费支出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61%,而OECD国家平均为68%,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均在7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无论在科技投入还是科研水平上,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并完善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3.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目前在我国1万余家科学研究机构中,约3千多家实行了企业化转制,占33%。还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机构游离于市场之外,难以开发出市场所需要的实用技术。还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确保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大力促使更多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加快我国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从目前我国技术创新500强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盈利能力看,与世界500强大企业存在着规模小、效益差、盈利能力低等不足。2001年我国技术创新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不足世界500强平均资产规模的5%,平均劳动生产率不足世界500强平均水平的15%,人均利润不足世界500强平均水平的30%。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里,长此以往,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就很难具有竞争力。因此,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应通过加快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等措施,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二

1 物流业务发展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对于物流业务发展评价指标,我们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构建。定量评价指标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评价的指标项目。定性评价指标主要是指业务发展的社会效益等方面无法用数据进行衡量的业务发展指标。同时我们坚持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坚持以业务竞争力为基本原则进行构建。物流业务发展的竞争力是指物流业务的利润增长、可持续发展、核心战略地位等方面的内容,是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核心业务项目。

(2)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构建原则。由于数据具有可度量性、可对比性,因此以数据说话是评价业务发展情况的重要方面。

(3)以社会效益指标为补充的构建原则。一个企业除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增长外,还要有可持续发展品牌,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本文在进行业务评价时加入社会性的评价指标内容。

2 物流业务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2.1 物流业务发展评价指标

2.1.1 业务发展经济效益指标

物流业务发展经济效益指标,是指物流业务发展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物流业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1.1 业务收入指标

(1)业务总收入。物流业务总收入是衡量某项物流业务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业务总收入是指与该项业务相关的生产经营的各项收入总和。

(2)业务收入占公司收入比。物流业务收入占公司收入比是指某项物流业务收入占所有物流业务收入总和的比例,此指标反映了某项物流业务在公司所有物流业务中收入的比重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项物流业务在所有物流业务中的地位情况。

(3)业务收入增长率。物流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某项物流业务本年业务收入总额同上年该项物流业务收入总额差值的比率。物流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与上年相比,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该项物流业务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2.1.1.2 业务费用成本指标

(1)业务总成本。物流业务总成本是指提供某项物流业务服务而发生的总耗费。即: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某项物流业务服务产品而花费的全部费用。通过业务总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可以了解掌握计算期的物流业务总支出,物流业务总成本的节约或超支,往往对于分析物流业务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有重要意义。

(2)业务成本收入比。物流业务成本收入比是某项物流业务费用与收入的比率,此项指标反映的是某项物流业务每一单位的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该项物流业务的盈利能力越强。2.1.1.3业务盈利能力指标

(1)业务总利润。物流业务总利润是指某项物流业务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物流业务总利润的大小反映了某项物流业务的盈利规模状况。

(2)业务收入利润率。物流业务收入利润率是指某项物流业务实现的总利润对同期的总收入的比率。此指标反映了该项物流业务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是反映该项物流业务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越高,说明该业务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

(3)业务成本利润率。业务成本利润率是指某项物流业务的利润额与成本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表明该物流业务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2.1.2 业务发展能力支撑指标

物流业务发展支撑能力指标是指那些对于业务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指标,这些指标对物流业务的服务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指标直接反映的物流业务可持续发展情况。

2.1.2.1 网络支撑能力。

物流业务发展网络支撑能力是指某项物流业务发展所依赖的服务网络的支撑能力。服务网络越强大,业务发展越有动力基础。因此网络支撑能力反映的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基础能力。

2.1.2.2 设备设施支撑能力。

物流业务发展设备设施支撑能力是指物流业务发展所依赖的飞机、汽车、火车、仓库等设备设施的保障情况。同样设备设施支撑能力也是反映物流业务发展的基础能力。

2.1.2.3 信息化支撑能力。

物流业务发展信息化支撑能力是指企业运营信息化手段支撑物流业务发展的能力。信息化支撑能力是增强物流业务竞争力和提升物流业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能力。

2.1.3 业务发展环境指标

物流业务发展环境指标是指某项物流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政策、竞争环境,有些环境是所有物流业务发展面临的共同环境,而有些环境则是某些特定物流业务发展所面临的环境。

2.1.3.1 竞争环境。

物流业务发展的竞争环境是指企业某项物流业务所在行业及其竞争者的参与、竞争程度,它代表了某项物流业务的成本及进入壁垒的高低。竞争环境是物流业务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2.1.3.2 政策环境。

物流业务发展的政策环境是指某项物流业务发展社会政策情况,政策环境又可以分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不利的政策环境和无影响的政策环境。

2.1.4 业务发展社会效益指标

物流业务发展社会效益指标是指业务发展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

2.1.4.1 社会服务深度。

社会服务深度是指某项物流业务服务地域、人群的范围大小。一般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具有很强的逐利性,由于成本原因并不考虑业务的覆盖范围,因此这些业务服务对象也是一定区域内容的人群,因此,我们认为一项业务的服务深度大小也反映了业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大小,社会服务深度反映了业务发展的社会指标。

2.1.4.2 支撑社会发展能力。

支撑社会发展能力是指某项物流业务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支撑程度的大小,特别是支撑落后地区的发展。支撑社会发展能力越强则这项业务就对社会发展越有益,这种能力越大,也就越能反映此项业务的社会效益功能。

2.1.4.3 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保护能力是指某项物流业务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程度。环境保护能力反映了某项物流业务发展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其业务发展与环境是和谐的。

综上所述,物流业务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摘要: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一种对企业物流业务核心竞争能力进行衡量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和体系。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构建的原则、评价指标、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构建出来初步的企业物流业务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物流业务,竞争力,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企业物流管理培训教材系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炳同,张昱,顾自新,等.配送中心全面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10):82-84.

[3]刘伟,刘国宁.现代物流[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3.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09)12-052-03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功能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从北京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看,目前正面临着水资源、能源及土地资源紧缺等突出问题,以及人口不断增长集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今后北京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通过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和提出相关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北京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1996年到2008年,北京经济建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呈现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体表现为,现价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1789.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488亿元,增长了4.86倍。人均现价GDP也由1996年的14254元增加到2008年的63029元,增长了3.42倍,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已达到9075美元。

与此同时,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全面优化升级。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由过去的“二、三、一”格局转变为现在的“三、二、一”格局。2008年,在全市10488亿元的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2.8亿元,占全部生产总值的1.0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93.2亿元,占全部生产总值的25.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82亿元,占全部生产总值的73.24%。目前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己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二)北京市社会发展的现状

北京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发展呈现出总量大、市区人口密度高、外来人口增长快等特点。至2008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1695万人,比1996年的1259.4万人增长了34.6%,年均增长2.66%。人口规模已居世界各国首都人口的前列。北京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都形成了巨大压力。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科技基础好,教育资源丰富。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2所,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5.7万人,在校生57.6万人,毕业生14.9万人。全市共有52所普通高校和117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8万人,在学研究生19.6万人,毕业生5.6万人。200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高达610.9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全市科技活动人员47.6万人。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4.4万件和1.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8万件和0.6万件。

(三)北京生态环境的现状

截至2008年末,北京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3.5%,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平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8%,其中城八区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3%。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4%,其中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北京单位GDP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从1996─2007年大体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逐年上升,到2007年达到97.42%。这说明通过环境保护制度的实施,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一级子系统指标。相应采用“经济可持续性指数”、“社会可持续性指数”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数”来表示;二级指标选取了13个指标要素;三级指标是最基层指标,共选取了35个指标要素。由此便构成了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见图1和表1。

四、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一)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经过计算,北京市1996—2007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分别如表2和图2所示。

由表2和图2可以发现,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指数由1996年的0.111增长到2007年的0.862,增长了6.8倍,是三个指数中增幅最大的,说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进步较快。1996年的经济发展指数在三个指数中位居末席,此后便以高速增长的态势向上发展,评价期末已在三个指数中位居首席。如此巨大的变化表明,早期北京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而言是薄弱的,后期采取“发展高科技、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北京市的社会进步指数由1996年的0.379增长到2007年的0.673,增长了77.6%。由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的社会进步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发展形势平稳,没有巨大的起伏。从1996年到2002年,北京市的社会发展状况可以用“高起点、稳步发展”来概括。在评价的起点年份,社会进步的指数值在三个指数中位居第一,之后到2006年就一直以十分稳定的增长态势逐年增长,只有2007年有所下降。且在2000年之前长期在三个指数中保持第一,直到2000年才被高速增长的环境发展指数超出。这说明北京市作为首都,其社会服务的功能相对完善,起点高,进步稳定,在城市的职能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些与北京市的城市职能是完全吻合的。

北京市的环境支持指数由1996年的0.195增长到2007年0.756,增长了2.88倍,说明北京市环境支持指标数值变化明显,在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由图2可以看出,环境支持指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6—2002年,环境指数发展较为迅速,在2001年时超过社会发展指数而位居三个指数的第一位;第二阶段是2002—2004年,这一阶段环境指数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2003和2004这两年城市建筑增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都比前期大为增加;第三阶段是2004—2007年,这一阶段环境支持指数逐渐上升,可见政府对环境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大。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由1996年的0.238增长到2007年的0.759,增长了2.19倍,除了1997年综合指数比1996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逐年提高。

从总体上看,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已进入了良性循环,不仅表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从环境指数变化图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升有降,升高幅度也非常小,应当引起北京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对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的分析

由前文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北京市1996—2007年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变化趋势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北京市1997—2007年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呈稳定性逐年增强的趋势。1997年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为0.224,经过11年的发展,2007年达到0.763。其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862、0.673和0.756,可见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

从图3还可以看出,北京1997—2007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其间个别年份也出现不可持续性的现象。1997年的发展指数为负值。此后,该指数有起有落,可持续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可持续性时强时弱。其中,2002—2004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04年下降到—0.0179,城市发展呈现不可持续性,这是由于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北京市城市旅游业和零售业都受到很大的冲击,经济出现下滑现象。2004年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指数呈现快速的增长。总体来看,北京市的发展较为科学合理,但具有不稳定性,说明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图3中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的曲线表明,北京市1997—2007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发展趋势一直在—0.461和1.690之间徘徊,大多数年份都在1.0以上,说明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总体上呈现可持续发展性,尤其在1998年和2005年出现两个高点,呈现强可持续发展性。从1998—2002年,协调指数都大于1,北京城市的发展具有强可持续性,但是到2003年和2004年协调指数分别下降为0.458和0.145,这两年城市的发展呈现弱可持续性,2005年,协调指数又增加到1.664,此后逐渐下降到2007年的0.693。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强可持续性和弱可持续性之间交替变化。

1998年和2005年出现两个高点的原因在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当时还没有显现出来,有一个积累和滞后的过程。待环境与社会问题引起重视,采取一定措施,城市发展又呈现强可持续性。一方面说明北京市政府一直比较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了城市的基本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北京市保持城市强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出台相应的有效政策措施。

■ 参考文献

1.Baudat G,A nouar F,《Feature vector selection and projection using kernels》, [ J ]. Neuro computing,2003。

2.Caniels,Marjolein C.《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towards a policy too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8(3)。

3.刘晓辉,陈忠暖,刘妙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3):17—20。

4.陈忠暖,阎小培等,《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测评: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测评》,[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5.段澈,《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4.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四

基于DHGF的供电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由于现有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具有互补性,本文把改进的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统计和模糊评判综成为DHGF综合评价模型,在评价的不同步骤运用不同的.方法. 利用该模型对供电企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 者:程艳琴 安德洪 韩文秀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19(3)分类号:F272.5关键词:供电企业 层次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 模糊综合评价

5.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五

孟宪江

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新命题、发展中的新课题、现实工作中的难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等等。

就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粮食连续六年喜获丰收,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连续六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而随着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增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挑战不断显现,更加凸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紧迫性。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04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比1949年增加195公斤,增长近1倍。

6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是在耕地和劳动力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科技进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专家测算,“七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7%,“十五”期末达到48%。随着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新品种,通过推广种子精选包衣、免耕栽培、地膜覆盖、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增产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加速了生产用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水平。

尽管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从长远来看,人口、资源、生态等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很多挑战,在耕地有限而人口众多的中国,要解决粮食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同时,还要在粮食深加工和高效利用上下功夫。

为此,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任务”。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当前,切实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就是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农业这个核心,努力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发展路径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农业经营方式上,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转变为成为更富有效率和效益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大生产。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而多、散而弱、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等实际情况出发,在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资源要素的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将分散经营农户的主要生产经营环节、技术推广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轨道,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比较效益。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上,从农业产业链割裂,各行其是,互不关联状态转变到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组织形态,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有机整合,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整合农业生产经营链条的各个环节,通过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增值空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

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上,转变到以市场引导生产,以生产保市场供给的生产与调控方式,综合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非传统因素挑战已经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影响日益显著;农产品市场与能源市场的关联度更加密切;农产品市场的波动与金融资本市场的波动联系日益紧密。大宗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因此,必须彻底摈弃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生产与市场的有机衔接,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已有市场调控政策,探索对重点粮食品种开展反周期补贴制度的试点。同进积极利用好国际农产品现货与期货市场,调剂余缺,不断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不断改进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农业生产手段上,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率等方面仍有相当差距。在日益稀缺的资源约束、日益不确定的气候因素、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切实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手段,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强农产品品质与质量,创新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创新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拓展现代农业发展新领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有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

农业发展路径上,从高能耗、高投入,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低碳农业、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过分依赖石化产品的投入,农药的过度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燃料价格波动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探索新的农业发展路径,必须坚持低碳农业、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并举。同时,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6.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六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能力;方法运用

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是多元化的。这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到应有的一个高度,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这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就要求就是从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出发,提高先进教育理念的运用,把课堂内容丰富化,让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以此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下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综合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更表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当前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识记能力,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察少之又少,这必然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也不符号现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在这一方面同是理科的化学和物理有所侧重,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借鉴经验,也通过开展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更直接的了解数学知识,同时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创造教学情境,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把数学知识放到实际的行为中进行检验。如在“函数图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场景,“假如你是名篮球运动员,正快速突破上篮,但是前面有比你高的对手在防守,你的出手高度为2.0米,对手的起跳高度为2.8米,则为防止盖帽,则你要保证球沿着怎么的轨迹,才能不被盖帽?”通过这样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把函数图像的相关原理运用其中,是知识得到实际的运用。二是组织课堂活动。对数学科目而言,可以实验的机会是比较少的,但是为了保证课堂能给学生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概率与统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地运用。如可以组织学生对全班男女同学进行统计,然后在从衣着颜色进行分类统计。接着,结合前面的调查统计结果,让学生对颜色与性别的关系进行相关的比例换算,进而对男女生与某种颜色之间的概率关系作出一定的判断。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率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一切综合能力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就很难有良好的综合能力。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快速的把握数学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学习收获的十大小,学习成绩的优劣,都取决于思维活动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挥。特别是对数学这样讲求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而言,思维方法是思维的钥匙,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形成严谨的理论系统;就能在迷离混沌的状态下,找到一条主导性的线索,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初中数学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此打开学生智慧之门。英国有一位社会专家,曾经调查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认为,在学习期间,掌握思维窍门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这个成功的经验,是很值得每个人思考的,初中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夸下海口说他会做所有的数学题。因此,我们在了解了数学题型、掌握了它们的一般解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一些数学的解题思维窍门。这好比是一把把学习数学的金钥匙,有了它们就能顺利地开启数学的大门,并真正领略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举例来说,在“因式分解”的学习中,整体思维就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分解因式在这个题目的解答中,如果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就运用常规思维,两式相乘,在进行分解,那将给解题带来许多麻烦。但是,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就会发现,这道题可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解题。只要学生把看成一个整体,则问题就迎刃而解。快速简便。由此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基础。只有具备相当的思维能力,才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在哪个环节中,思维能力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整个综合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结束语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系统化的,本文篇幅有限所以只进行了两个方面的阐述。事实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付出更多的能力,无论是教学策略的制定,还是教学计划的执行,或者是学生学习力的执行,都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引导,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是综合性的是多元化的。

[参考文献]

[1]胡超群.中学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S1期

7.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七

相对于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自20世纪初以来发展迅速, 在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严峻背景下, 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附加产值, 解决了世界人口生活问题。现代农业主要依靠较高的能耗与投入来获取较高的产出, 但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石油农业”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世界各国都在寻求以生态为根本的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探索高效、低碳环保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以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高效的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更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自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里奇提出“生态农业”一词后, 生态农业的理论、技术和模式等被广泛研究和实践, 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得到较快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新概念和思路首先由叶谦吉教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由于国情不同, 我国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与西方国家不同, 我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教授将其最基本的原理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与可再生”, 而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认为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相对应。虽然这些定义侧重方面不同, 他们都遵循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

大量学者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对生态农业进行了研究, 但是大都集中于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德昌县农业发展现状, 构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建立评价模型对其可持续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2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德昌县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 被列为四川省都市群发展规划中攀西地区唯一的小城市。该县拥有丰富的农业、林业等自然资源, 尤其是光热资源, 使其成为发展太阳能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基地。德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 给予多种多样农作物生长空间, 也为其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创造了契机。

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地域性以及简洁性等原则, 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 结合德昌县农业实际情况, 建立德昌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表1知, 该体系包括农业经济、农村社会以及农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

3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3.1 指标的赋权

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评价指标赋权。根据熵值法原理, 如果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小, 表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 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从而在综合评价中作用越大, 则其权重也越大。反之则越小。第项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公式为:

其中, m为被评价对象的数目, n为评价指标数目, 并且。利用熵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客观权重为:

3.2 数据的标准化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德昌县统计公报》等, 部分指标数据经过换算得到。

鉴于不同指标数据对该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同的功效, 有必要采取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以此消除数据量纲影响。

(1) 当指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时:

(2) 当指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呈负相关时:

其中, Xi为标准化后的数据, xi为原始数据, xmax和xmin分别是各个指标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3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运用上述标准化后的数据, 计算该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 可表示为:

其中, i为年份, wi为将熵值法确定的权重经过归一化后得到的值。

3.4 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协调度

在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基础上, 应该同时关注农业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大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协调性问题, 由以下计算公式来计算:

式中:H为协调度, h1、h2、h3分别代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发展度。

4 结果与分析

4.1 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分析

根据上述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得出了德昌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指数及其子系统协调度, 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灰色GM (1, 1) 预测模型, 对德昌县未来五年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

(1) 由表2可看出, 德昌县生态农业可持续综合能力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表明德昌县自2007年来通过对影响生态农业诸多要素的调整, 其中大部分指标有了很大提高, 这同时也是这段时期各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作用的体现 (如资源环境子系统自2010年开始快速提高, 至2012年其综合评估值达0.9987) 。

(2) 从综合评估结果来看, 可持续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子系统, 资源环境系统在2010年之前相对发展缓慢, 2010年之后其发展速度才超过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究其原因, 自2006年四川省提出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规划以来, 为实现省级生态县的宏伟目标, 德昌县累计捆绑投入资金38.83亿元, 实施重点项目55个。至今省级生态县创建目标基本完成并取得初步成效。

(3) 由表2及图1可看出, 德昌生态农业越来越趋于可持续发展。德昌县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基本遵循了可持续发展要求, 且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发展势头良好, 尤其是资源环境系统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其综合能力快速提升。但是由于德昌自然灾害隐患较多, 生态环境的修复期较长, 农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而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科技人才奇缺, 资源开发程度低, 致使德昌距离实现国家生态县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4.2 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

从图2可看出, 由于地方政府过于注重GDP的增长, 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导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系统的协调度一直呈下降趋势, 从2010年开始呈稳步上升趋势。自开展生态县建设工作以来, 德昌坚持生态立县, 确立了建设“蓝天、碧水、宁静”的生态目标, 在积极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德昌县生态农业各个系统开始进入相互协调阶段。为了使德昌生态农业保持良性发展, 必须加快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生态移民, 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5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上述评价结果较为科学的反映了德昌县农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结合其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 明晰生态农业重点建设领域及任务。

农村燃料严重依赖树木砍伐, 导致环境持续遭受破坏, 全县应该大力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农产品商品率低是制约农业综合效益提高的重要原因, 农作物高效立体模式栽培是提高现有耕地产出率的主要手段。

(2) 多元化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取得理想的综合效益。农牧渔结合模式能够形成合理的食物链和加工链, 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农牧业废物,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规模开发模式能够通过加工形成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 活跃农产品市场经济, 并切实为农民创收。德昌县应该充分利用其烤烟基地, 与烟草公司建立生产、加工、营销网络, 打造精品名牌。

(3)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科技意识薄弱、生产效益低下是导致农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建设农技推广网络, 在实行良种良法综合运用的同时,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的科技培训, 增强其科技兴农意识和科技致富本领。

摘要:建立了一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并以德昌县农业发展为例, 选取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及21个指标, 对其2007-2012年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德昌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稳定递增趋势;资源环境系统自2010年开始止跌回升, 总体处于一个稳定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熵值法

参考文献

[1]潘晓峰.咸丰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导向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黄国勤, 赵其国, 龚绍林等.高效生态农业概述[J].农学学报, 2011, 1 (7) :23-33.

[3]李晓燕.四川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2, 33 (7) .

[4]孙梅英, 张景兰, 郭秋菊.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J].城市建设, 2010 (11) .

[5]刘祯, 丁桑岚.山区生态县建设规划探析——以凉山州德昌县为例[J].北方环境, 2011, (4) :069.

[6]姜秀娟, 廖先玲.基于综合评价指数法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2) :4-5.

[7]刘军.基于熵权和TOPSIS集成的农作物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2) :6078-6079.

[8]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4, 36 (2) :267-272.

8.民进军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探究 篇八

关键词:民企;综合能力评价;模糊层次分析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民企综合能力评价的概念界定。为了规范装备研制和生产工作,中央军委和总装备部颁布的《装备采购条例》明确规定“装备承制单位应当从《装备承制单位名录》中选择”,在军品招标中参与投标的民企应该都是《装备承制单位名录》中的企业,因此本文拟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是:已获得《装备承制单位名录》资质的民企,评价的目的是:在军品邀请招标中,对已获得《装备承制单位名录》资质的民企进行综合能力评价以确定正式投标人。

(二)民企进入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现状。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新非公36条”,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明确了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以上政策制度的颁布与实施打破了长期以来国有军工企业在武器生产采购领域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企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扫清了政策上的障碍。但对于已获得军品研制和生产资质(即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的民企,要想真正获得军事装备或项目的研制和生产权仍存在一定障碍,相应的评价选择机制还有待完善,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的民企很多,但真正获得军品研制和生产任务的并没有多少。

(三)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1)规范评价程序,防止评价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在确定正式投标人之前,对涉及的民企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并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可以很大程度上规范评价程序。一是相比较公开招标而言,邀请招标竞争的广泛性不强,选择哪家企业、选择多少家,招标单位领导或招标经办人有很大自主权,可能使其他潜在的有实力企业很难参与竞争;二是有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招标人考虑一己私利可能选择与自己关系好的企业;三是招标单位原则意识性不强,一些不走正路的企业给予一定利益,招标人员就将招标内幕信息和盘托出,为其串标提供了信息。规范的评价程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人情标”现象,防范不正之风。(2)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因为每次装备采购的项目可能不尽相同,相应的邀请招标中标人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化,对招标方而言,他们对招标企业综合能力的侧重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那么相应的评价指标、内容和程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每一次招标对投标企业进行评定时都要选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和程序,这样就延长了评价时间,有时为了赶进度可能会弱化评价的作用,采取不合时宜的评价程序,降低评价质量和效益。如果能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能适应大多数企业类型的评价体系,就可以缩短评价所消耗的时间,提高整体效率,降低招标过程的时间成本。(3)简化评价过程,增强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评价过程所涉及的企业(以下称目标企业)都是《装备承制单位名录》中的企业,目标企业在法人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财务资金状况、企业经营信誉、保密资格等方面已经具备相应资格。在确定正式的投标人(一般为多家企业)后到确定最后中标人(一般为一家企业)之间还要经过一次严格的招投标审查程序。如果将企业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称之为“初选”,最后确定中标人称之为“终选”的话,本文讨论的评价相当于一个介于“初选”和“终选”之间的过渡性质的选择。鉴于此,目标企业的评价侧重点也应发生相应转移,评价指标的内容可以做适当简化,评价方法应当简单易行,以便减少整个招投标时间。传统的综合能力评价模型一般选择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但该方法过于侧重精确分析,没有兼顾到人为判断的模糊性,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一定偏差;而且该方法对数学理论和计算要求很高,使用起来颇为复杂,经过改造后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把所有方案都摆在眼前,通盘考虑而定出得分,充分发挥了人脑优势,省去了很多复杂的计算,可操作性强。本文拟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用于民企综合能力评价,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评价过程,提高评价效率。

二、评价结构模型的设计

(一)评价过程概述。民企综合能力评价是多目标决策,对指标加以分析运用量化手段得出招投标企业综合能力的大小排序结果,以便科学合理的选择符合要求的企业,即正式投标人。评价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成立评估小组、专家意见调查、确定评价指标、运用模型进行评价和最后的数据处理并得出综合能力量化结果。

(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军工产品研制生产的特点和要求,以及民企相关项目的评价标准,笔者拟选取7种评价因素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模型构建。现有n家民企,分别用X1,K,Xn加以表示,该n家企业各方面条件、优劣程度不一致,现从最主要的7个方面: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经营业绩、商业信誉、人员状况、财务状况、售后服务水平对n家企业进行评价,7个指标分别用P1,K,P7加以表示,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做评价步骤如下:

步骤1:列出层次分析图

对n家民企进行评价确定排序是评价的目标,把它叫做目标层;评价时考虑的指标的集合叫做准则层;n家企业集合组成方案层。层次分析图见表2。

表2:层次分析图

步骤2:评分

由指标体系表1可知7个指标下属还分别有其影响因素,其中技术能力就由“拥有与研制任务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现有设备与设备满足研制任务的能力”两个影响因素决定,以下对“技术能力”打分作相应说明。

①权值获得:评分之前各指标下属的因素对相应指标得分的权值和各指标对企业综合能力排序的权值在评价过程中“专家意见调查”这一环节获得。②评估小组打分:“技术能力”指标下的两个因素在各企业之间各有优势,可将每个因素逐个地在n家企业之间加以比较,用区间[0,1]中的数打分,条件越好,打分越高。评估小组对n家企业的“技术能力”指标下的“拥有与研制任务相关的先进技术”打分得到得分矩阵P11(X11,K,X1n),对“现有设备和设备满足研制任务的能力”打分得到得分矩阵

P21(X21,K,X2n)。由P11,P21(组成一个“技术能力”得分矩阵A1(2行n列矩阵)如下:

A■■ (1)

“拥有与研制任务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现有设备和设备满足研制任务的能力”对“技术能力”的权值矩阵为A■(a1,a2)(其中a1为“拥有与研制任务相关的先进技术”对“技术能力”的权值,a2为“现有设备和设备满足研制任务的能力”对“技术能力”的权值,a1,a2在[0,1]中取值且a1+a2=1,a1,a2的值在评价过程中的“专家意见调查”环节获得)。③计算n家企业“技术能力”指标得分:由A1 A2得“技术能力”得分矩阵P1

P1=A1×A2=(a1,a2)■ (2)

P1 为1行n列矩阵,记为 (a11,…,a1n)

以此方法可分别得到其他6个指标的得分P2,P3,P4,P5,P6,P7。其中P1,P2,P3,P4,P5,P6,P7都为1行n列矩阵,分别记为

P2(a21,…,a2n),P3(a31,…,a3n),P4(a41,…,a4n)

P5(a51,…,a5n),P6(a61,…,a6n),P4(a71,…,a7n)

步骤3:计算综合能力得分

7个指标得分矩阵P1,P2,P3,P4,P5,P6,P7组成指标体系得分矩阵P(P为7行n列矩阵)

P=■ (3)

7个指标对企业综合能力得分的权值矩阵为A(b1,b2,b3,b4,b5,b6,b7)(其中b1,K, b7在[0,1]中取值,且b1+b2+b3+b4+b5+b6+b7=1,b1,b2,b3,b4,b5,b6,b7分别代表“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经营业绩”、“商业信誉”、“人员状况”、“财务状况”、“售后服务水平”对企业综合能力的权值,b1,b2,b3,b4,b5,b6,b7的值在“专家意见调查”环节获得),则最终n家企业综合能力得分矩阵M由A′P计算得

M=A×P=(β1,β2,β3,β4,β5,β6,β7)■

计算结果M为一个1行n列矩阵,记为(Y1,…,Yn),其中Y1,…,Yn分别为企业X1,K,Xn的综合能力得分。

步骤4:排序

9.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九

基于ANP的企业绩效管理能力评价研究

企业绩效管理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关键,进行企业绩效管理能力评价研究,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在建立企业绩效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网络结构模型,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对五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作 者:宋哲 王树恩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刊 名:科技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 30(4) 分类号:C931.1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实证分析  

10.综合能力的自我评价 篇十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时了解和关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理论。

我自觉地遵守学校和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卫生,爱护公物,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与周边的人和睦相处。参加了长跑活动、植树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舒肤佳产品的调查、义务家电维修和义务家教服务等校、班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乐于助人,总是尽力帮助在学习和生活需要帮助的同学。

综合能力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及任务。有5年以上台资电子制造业中基层生产管理经验,2年以上线路板化工售后技术服务经验,近两年生产管理工程及6s推行经验。喜欢有挑战、有压力和挖掘潜力的工作。与您共事,虽未必能成为您的朋友,但绝对是你最好的伙伴和称职的下属。

综合能力自我评价

本人具有热爱祖国等的优良传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11.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我国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篇十一

一、学习能力研究现状综述

学习能力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实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尔本(W.F.Dearborn)和盖茨(A.L.Gates)等认为“学习能力等于智力”;也有学者从认知过程来认识学习能力,认为学习能力由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构成。从心理过程来研究学习能力的学者认为:学习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主要的认知过程,还包括学习计划和控制能力、学习操作能力等因素。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学习能力的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要素和结构层次组合起来的具有一定层次的结构整体,包括组织学习活动、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及技能(包括解决问题、操作、表达和应试能力)三种能力。也有学者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能力的组成,认为学习能力由好奇心、自信心、成绩和功名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李红认为学习能力主要由学习的基能力和学习的元能力构成。学习的基能力类似于智力结构中的认知操作性活动,学习的元能力是对学习的基能力加以监督和控制。张仲明等也认为,“学习能力的成分主要由知识力、解析力、生成力、迁移力、执行力和强化力等六大成分组成”。柯比认为,学习能力或学习力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综合体。

以上研究观点普遍认同:认知技能、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等能力是构成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学生学习能力构成要素构建

1.学习能力的内涵界定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基本要素组成,其实质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的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5]。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是影响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种积极力量,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能力。

2.构建学生学习能力要素的理论依据

教育强调能力开发,其根本是开发学生能力。姜大源教授提出两层次三因素的观点。从个体职业能力内容的角度,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个体职业能力性质,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人事部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2004-2005)提出了职业能力的分类: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创新能力、职业延伸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外语应用”8项。综上,所有职业活动中专业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地表现为“核心能力”的范畴,是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等所有能力之基础。

3.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借鉴后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能力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研究成果,以英语类专业为例,将学生学习能力分为四大类16要素。

(1)认知技能,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操作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重要的认知能力,与语言学习活动过程密切相关。

(2)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技巧、行动和步骤。外语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调节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或称元认知策略,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是计划、监控和评价,是保证学习活动成功的更高级的执行技能。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交际目的时为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为维持交际和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辅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此外,学习者还应熟练应用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通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专业学习能力,指为提升专业或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外语类专业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学习技能(听说读写译),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由于外语类专业大多属复合型专业,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外语学科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五种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贸易、旅游等专业所必须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其主要工作流程,能够用英语熟练处理未来职业、工种和岗位相关的业务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非专业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取新技能、新知识、新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各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乃至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信息处理、质疑创新等要素。

三、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1.目前学习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改革,但整体看来,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现有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不确定,缺乏针对性。二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存在过低评价的倾向性,客观上还没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充分的保障和给予充分的重视。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大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同伴和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四是评价内容“应试”化,现行的学习评价内容,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学习能力等学习综合素质的评价,导致学生可能为“应试”而学,忽视研究性学习。五是评价方法单调。大多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重结果的客观性书面形式的评价,较少考虑学生课外学习或网络自主学习或个体学习的起点与进步等真实表现,较少运用项目评价法、学习档案袋评价法、掌握学习法等形成性评价方法,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忽视学生学习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真正的发展性考核,不能体现“为改善学习而评价”的功能。

2.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构建

(1)制定评价标准的原则

①后现代教育等相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科学理论、多元人才观、现代学习观、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再创造学习理论、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泰勒原理和CIPP评价理论等提示学生学习规律的理论多种多样,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还必须结合相关外语教育学习理论进行。

②学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制定专业发展性教学计划,确定专业培养的总目标和规格,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标准。学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也是制定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③“三化一促进”原则,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能力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习能力发展。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主要通过对教育专家、教师(或师傅)、教学(或实训)管理人员、学生、企业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人员的调查、访谈获取相关经验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听取他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征、表现以及评价模式的看法,综合多方意见,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发挥“主体”作用,实行开放式动态评价。评价内容要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绝不能只重视学科知识的考查,忽视“学习能力”的考查,在完成任务(或项目)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始终是所有课程的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让学生到社会、企业完成任务,由第三方提供“能力证明”,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当前首要的是从改革考试入手,变偏重对知识的考核转向对能力的考核,变终结性测试为过程性与终结性测试并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小论文、课堂表述、辩论、专题演讲、观察记录、学习小结、团队项目和研究课题成果、网络化跟踪学习记录都可以作为学习能力考核和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学习能力成分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和导向功能。

(2)制定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本文上述评价标准原则和学生学习能力成分分析,提出初步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调查统计法、专家论证法、预试修订法等进行指标项目筛选与修订,再采用定量统计法计算权重,最后制定出评定标准。可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表(见下表)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评价项目内容,即认知技能、学习策略、专业学习能力、非专业学习能力等四项;二级指标为项目指标;三级指标为指标内涵描述及观测点并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分值)。对定量调查结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最后确定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评定等级。注意在评价表中增设“定性评价”或概括性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同伴及教师等加以简要描述,作为评价反馈信息为被评价者今后发展性学习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前沿,2008(11).

[2] 李红.论认知结构——系统的分析.心理学探新,1988(4).

[3] 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 [美]柯比.学习力.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5] 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建构.教育研究,2000(7).

上一篇: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下一篇:家庭概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