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前景分析报告

2024-08-31

产业化前景分析报告(共7篇)

1.产业化前景分析报告 篇一

第一阶段:1985年—1995年试验阶段。利用丹麦、德国、西班牙政府贷款, 进行一些小项目的示范。欧洲风电大国利用本国贷款和赠款的条件, 将他们的风机在中国市场进行试验运行,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国家“七·五”、“八·五”设立的国产风机攻关项目, 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二阶段:1995年—2003年。在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果基础上, 中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优惠的鼓励政策, 科技部通过科技攻关和国家863高科技项目促进风电技术的发展。原经贸委、计委分别通过双加工程、国债项目、乘风计划等项目促进风电的持续发展。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通过风电特许权经营, 下放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审批权, 要求国内风电项目国产化比例不小于70%等优惠政策, 扶持和鼓励国内风电制造业的发展, 使国内风电市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目前,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位列全世界第六位。

但是, 风电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 发展的瓶颈已露端倪:

1风电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发电成本过高, 影响整体产业链的发展

风电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是与火电、水电相比, 价格是最高的。以火电为例, 火电的成本为每千瓦/时0.2-0.3元, 而风电则达到每千瓦/时0.5-0.6元, 价格相差一倍。同时, 风电产业的发展还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 如电力不稳定、价格高、输送距离远等, 都在制约着风电上、下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2针对风电产业高扩容率、低消纳率的畸形发展特征, 国家调控风电项目审批, 大项目获批难度增大

2005年—2010年, 中国的风电装机以每年100%的增幅扩容, 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流程相对简单, 核准进度快, 建设周期相对较短, 而电网接入系统在项目审查、方案确定及工程建设方面相对复杂, 致使接入系统工程与风电场建设难以同步完成。内蒙、新疆、甘肃等风力资源丰富、装机规模增长快的地区, 大多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风电消纳方案, 存在当地无法消纳风电的情况。出于对风电接入电网考虑, 国家能源局对风电总规模实行控制, 主要包括:5万千瓦以上的项目由国家能源局审批, 地方政府只拥有5万千瓦以下项目的审批权;对年度规模进行了限定, 目前, 先制定了两年的规划为2600万千瓦。

从市场角度来讲, 风电要充分发展, 就是要提高风电与其他能源发电的竞争力。我认为, 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市场手段, 建立电价联动机制, 并完善影响风电价格形成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一方面, 可以对采用风电的企业给予补贴, 就像对火电企业实施脱硫优惠电价政策一样, 建立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由于使用常规能源发电付出了较大的环境成本, 可以向传统电力企业征收生态税、碳税等税费, 以形成电力行业公平竞争的机制。这种做法在国外并不鲜见。比如在丹麦, 对所有传统能源发电都征收二氧化碳税, 但对风电等新能源进行税收返还。丹麦的风电占到总发电量的25%, 这与政府的扶持力度密不可分。

虽说风电的价格比火电的价格高出1倍多, 但人们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会成本, 而仅是习惯性地考虑企业成本。再以水电价格为例, 它比风电低很多。但水电价格机制未能全面反映电力供求关系、水资源价值和水电开发环境损害成本。现行的水电上网价格根本不足以支撑移民补偿和环境保护成本。风能取之不尽, 没有原料成本。风力发电1亿千瓦时, 可节约3万吨标煤, 减少约9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节约淡水20多万立方米。因此, 如果算入环境污染等其他成本, 风电要便宜得多。

为了促进风电发展, 我国从200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对风电行业的扶持政策。国家先后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资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从上网电价、进口关税、贷款、税收等方面支持风电发展。比如,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风力发电所发电量的增值税税率由17%降低到8.5%。我国风电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 也多亏了这些政策的支持。但是, 在我国风电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投资建设成本还比较高的情况下, 现有的扶持力度是不够的。而且, 很多政策都没有落到实处。比如, 国家虽然要求电网公司无条件接收风电场发出的电量, 但并非强制政策, 相关企业采取选择性执行规定, 制约了风电生产企业的发展。此外, 在技术方面, 同样需要国家的扶持。

所以, 从长远来看, 风电属清洁能源, 在环境保护等方面优势巨大, 但是发电成本高、电网接入难等问题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国家极有可能会继续加大调控力度, 收回地方政府审批5万千瓦以下项目的权限。而这种情况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将是一个“有前景没项目”的“烫手山芋”。

摘要:新疆作为国内优秀风场之一, 风电的发展对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针对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风电产业大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2.分析中国汽车产业的前景发展 篇二

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5-01

一中国汽车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入世”对汽车生产与消费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六年里,中国本土的汽车工业并没有迅速成长壮大。尽管入世后中国汽车市场空前活跃,汽车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汽车业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数字背后的隐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产量在5年内增长3倍,世界排名从第8位跃至前3位。中国国内汽车贸易出口额自2001年起每年增加15%,2005年达200亿元。目前,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合资合作企业已有800多家,累计资本约960亿美元。

中国汽车企业有充分理由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2006年前三个季度,虽然自足品牌的国产车销售量近两年逐步提高,但自主品牌轿车仍只占市场的两成左右;加上产品都是中低档轿车,销售额占市场份额不到一成。目前国际汽车巨头依然占领75%的中国市场,这些喜人的数字背后依然存在不足,尽管汽车产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中国仍不是一个汽车强国。

(二)自主创新成发展短板

入世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繁荣的市场,但在5年间,用市场换技术并未让中国汽车得到更多的优惠,中国汽车产业仍不能自立。2000年我国汽车工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的百分比达到最高,为1.9%,2001年下降为1.38%,之后几年变化不大,如此低的自主研发经费比例。自主创新的匮乏,依然是我国汽车的短板。

(三)品牌未能形成竞争力

在车市井喷的2002年,汽车厂家至少降价有29次;2003年,先后60余次的降价涉及了国产汽车的所有品牌,近三分之二的进口车也大幅降价;降价的幅度不断加大,消费者无疑得到不少甜头。但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却消减了。

二、中国汽车产业路在何方

(一)中国汽车需要自主创新

1、从“中国自造”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智造”。例如上海华普汽车通过独特的三联合战略增强自身科技研发实力通过这种创新模式,让上海华普汽车走上了保持了产品良好的科研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走充分竞争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将高效和科研机构前沿技术的研究通过生产平台转化为一个有效的产品,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分析用户需求的分析和市场动向,将学校、 科研机构和企业各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的形成。

(二)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打破

1、“近亲配套”体系。

例如,目前广东省零部件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处于只具备加工生产能力的层次,单家企业参加与整车产品同步开发能力低。尽管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战略是大势所需,但大部分名牌外贸汽车企业的配套体系“近亲”化十分明显。因此,坚决反对外贸独资企业进入中国,中国的零部件产业发展应通过合资、合作消化和吸收国外技术,不断壮大本国自主研发力量,以促进本国零部件产业的升级。

2、自主研发能力是关键。

中国汽车要可持续发展就要从合作、合资开始,培养拥有自主创新、管理、品牌和生产能力的零部件和生产企业

(三)中国汽车业应借鉴德国经验

世界上汽车品牌主要集中在德国,据德国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德国前二十位最有价值的品牌中,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都榜上有名。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十分重视品牌价值,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0%的份额。

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自己的品牌如大陆、西门子、巴斯夫等。在过去六年里,德国汽车工业的销售增幅均超过整车工业但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汽配企业占据。

(四)开启农村汽车市场的大门

1、“新农村”建设契机。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国家每年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将达到数千亿元;农民的收入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对运输工具的需求旺盛。为我国汽车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生产合适农民的汽车对于农村用车市场的开发,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出特色,但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意义上合适农村农民的汽车,针对农村人口有7.7亿,另有两万多个小城镇汽车制造商在开发产品时都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域的特点道路所造成的差异。

(五)汽车业需要政府援手

中国汽车业经过五十多年的成长2005年产销量已分裂全球第四和第三成为世界公认的世界大国。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至今并未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

因此,在2007年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诸多汽车代表呼吁“国家对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的产品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他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自主品牌希望内外公平税负、政策采购不能忽视自主品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

科技部长徐冠华指出,自主创新世新的国家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核心词汇。作为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汽车业的自主创新对整个工业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据他介绍国家正抓紧要就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

3.产业化前景分析报告 篇三

第一章 文化产业相关概述

1.1 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1.1.1 文化产业的定义

1.1.2 文化产业的分类

1.1.3 文化产业的构成1.1.4 文化产业的十大特征

1.2 文化创意产业简析

1.2.1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1.2.2 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

1.2.3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2.4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章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2.1.1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2.1.2 经济发达国家占世界文化产业主导地位

2.1.3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解析

2.1.4 日本提出“酷日本”概念积极壮大文化产业

2.1.5 网游渐成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核心

2.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2.2.1 中国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2.2.2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壮大

2.2.3 “文化+科技”成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器

2.2.4 我国文化市场呈现持续健康发展局面

2.2.5 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

2.3 2008-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2.3.1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回顾

2.3.2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2.3.3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2.3.4 2010年我国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2.3.5 2011年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剖析

2.4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分析

2.4.1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

2.4.2 体制改革助推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2.4.3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2.4.4 2011年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2.4.5 应正确把握文化生产的双重性质

2.5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5.1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体制观念滞后

2.5.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2.5.3 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2.5.4 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2.6 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2.6.1 文化产业的运营策略

2.6.2 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2.6.3 文化产业实施的主体战略和对策

2.6.4 促进国内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2.6.5 新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三章 文化产业分析

3.1 宏观经济发展概况

3.1.1 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3.1.2 2011年1-10月省国民经济走势良好

3.1.3 经济发展特点解析及发展建议

3.1.4 “十二五”将力促民族经济发展

3.2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3.2.1 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3.2.2 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3.2.3 产业的发展经验总结

3.2.4 政策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2.5 发力农村文化建设

3.2.6 将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

3.3 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分析

3.3.1 文化体制改革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3.3.2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突破

3.3.3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

3.3.4 文化改革的潜力与展望

3.4 加快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4.1 以传媒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4.2 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3.4.3 建设文化产业要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

3.4.4 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第四章 文化旅游业分析

4.1 文化旅游业发展概述

4.1.1 文化旅游业的介绍

4.1.2 中欧文化旅游的差异比较

4.1.3 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及任务

4.1.4 开发文化旅游的方略

4.2 旅游业总体发展状况

4.2.1 2010年旅游业发展概况

4.2.2 2011年1-9月旅游业发展分析

4.2.3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展望

4.3 文化旅游业发展概况

4.3.1 借力文化多样性构建文化旅游强省

4.3.2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4.3.3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4.3.4 茶文化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4.4 民族文化旅游

4.4.1 民族文化旅游业开发状况

4.4.2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4.4.3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开发

第五章 其他文化细分产业分析

5.1 广播影视业

5.1.1 影视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5.1.2 2011年影视产业实验区项目启动

5.1.3 影视产业发展战略透析

5.1.4 成立促进会推进影视业发展

5.1.5 卫视的品牌经营方略

5.2 出版业

5.2.1 “十一五”新闻出版业发展综述

5.2.2 新闻出版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3 “十二五”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5.2.4 “十二五”新闻出版业的重点任务

5.2.5 推进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5.3 动漫产业

5.3.1 动漫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5.3.2 2011年动漫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5.3.3 动画产业化发展的尴尬

5.3.4 校企联合加强动漫人才培养

第六章 主要地区文化产业分析

6.1

6.1.1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6.1.2 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6.1.3 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

6.1.4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剖析

6.1.5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6.2

6.2.1 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6.2.2 将重点发展五大文化产业

6.2.3 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6.2.4 文化产业的问题及建议

6.3

6.3.1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6.3.2 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

6.3.3 大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6.3.4 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6.3.5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3.6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6.4

6.4.1 文化资源概况

6.4.2 拟建造瓷文化创意产业园

6.4.3 发展文化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6.4.4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6.4.5 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6.5 其他地区

6.5.1 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

6.5.2 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举措

6.5.3 “十一五”文化产业取得可喜成绩

6.5.4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6.5.5 文化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

第七章 文化产业基地分析

7.1 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7.1.1 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7.1.2 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7.1.3 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7.1.4 演艺有限公司

7.1.5 文化城有限公司

7.1.6 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7.2 主要影视产业基地

7.2.1 影视城

7.2.2 影视基地

7.2.3 影视城

7.2.4 影视基地

7.2.5 土林风景区

7.2.6 影视拍摄基地

7.2.7 影视基地

第八章 文化产业重点企业

8.1 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8.1.1 公司简介

8.1.2 2009年1-12月旅游经营状况分析

8.1.3 2010年1-12月旅游经营状况分析

8.1.4 2011年1-9月旅游经营状况分析

8.2 报业集团

8.2.1 公司简介

8.2.2 注重改革创新发展

8.2.3 2009年传媒(集团)剥离出来挂牌成立

8.2.4 2011年深化信息化发展战略

8.3 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3.1 公司简介

8.3.2 2011年文投集团与昭通确定5个合作项目

8.3.3 未来几年文投集团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8.3.4 文投集团发展规划与目标

8.4 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4.1 公司简介

8.4.2 出版集团经营状况介绍

8.4.3 出版集团联合重组实现良好发展

8.4.4 出版集团积极推进对外战略

8.5 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8.5.1 公司简介

8.5.2 广电网络集团发展概况

8.5.3 广电网络集团未来规划情况

8.6 缘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8.6.1 公司简介

8.6.2 缘成影视成功打造云南首部三维木偶动画《悟空》

8.6.3 2009年缘成影视隆重推出动画电影《猴王出世》

8.6.4 2011年缘成影视为央视打造动画短片

8.7 其他企业介绍

8.7.1 传媒集团

8.7.2 电影集团

8.7.3 演艺集团

8.7.4 旅游集团

8.7.5 高原影视文化中心

第九章 文化产业投资分析

9.1 文化产业投资分析

9.1.1 《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解析

9.1.2 文化部放宽文化产业投资限制

9.1.3 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路径介绍

9.1.4 私募投资青睐中国文化产业

9.1.5 投资中国文化产业前景看好

9.1.6 中国文化产业的具体投资机会分析

9.2 文化产业投资的政策环境

9.2.1 财政政策

9.2.2 投融资政策

9.2.3 税收政策

9.2.4 土地政策

9.2.5 资产管理和经营政策

9.2.6 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

9.2.7 人员分流和收入分配政策

9.2.8 社会保障政策

9.2.9 人才政策

9.3 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对策

9.3.1 调整政府投资布局

9.3.2 疏通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9.3.3 加强资本市场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作用

9.3.4 提高文化产业投融资客体的科技含量

9.3.5 规范文化产业法律法规

第十章 文化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10.1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0.1.1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10.1.2 未来5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向10.1.3 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10.2 文化产业前景与规划分析

10.2.1 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10.2.2 今后几年将加大力度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10.2.3 2011-2015年文化产业预测分析

附录

附录一: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附录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附录三: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附录四: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

附录五:旅游条例

附录六:动漫企业认定工作规程

图表目录:

图表1 构成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

图表2 2009年1-12月旅游主要财务数据

图表3 2009年1-12月旅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图表4 2007年-2009年旅游主要会计数据

图表5 2007年-2009年旅游主要财务指标

图表6 2009年1-12月旅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

图表7 2009年1-12月旅游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

图表8 2010年1-12月旅游主要财务数据

图表9 2010年1-12月旅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图表10 2008年-2010年旅游主要会计数据

图表11 2008年-2010年旅游主要财务指标

图表12 2010年1-12月旅游主营业务分行业况

4.县服装饰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篇四

在短短的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一大批服装饰品生产企业落户我县,一个对我县而言属新兴产业的企业集群即将形成。为更好地解决服装饰品产业存在投入多、产出少,附加值低、贡献小,用地多、产能小等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就我县服装饰品产业引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把服装饰品作为一个产业进行培育仍然

大有作为。

一、服装饰品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构成服装的是面料和辅料,除了面料之外,其它均为辅料。分为七大类:里料、衬料、填料、线带类材料、紧扣类材料、装饰材料及其它。服装饰品虽然在服装中处于“辅助”地位,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服装需求的日益提高,对辅料配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学概念上,并没有服装饰品产业。按照我县县域产业传统分类方法,我们把落户我县的服装辅料生产企业归为一类,定义为服装饰品产业。

二、我县引进服装饰品产业情况

我县服装饰品原有一定基础,主要生产鞋帽、皮革饰品及花边、刺绣、垫肩等服装辅料,但企业小,上规模企业很少,尚未形成气候。自2005年4月引进浙昕钻饰以来,一年多时间,大批服装饰品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落户我县,形成云集之势。一是数量多。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落户我县的服装饰品生产企业达36家,协议投资额12.16亿元,用地面积1100亩。二是投资规模大。在36个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7个,千万元以上26个,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达3379万元。三是产业分类明确。主要以生产水晶钻饰和服装辅料为主,其中,水晶钻饰生产企业8家,协议投资额2.9亿元,服装辅料生产企业28家,协议投资额9.26亿元,主要产品有花边、织带、纽扣、拉链、亚克力饰品、塑料工艺饰品等。四是项目来源地集中。在全部项目中,从温州引进的项目有25个,占69;从义乌引进的项目有5个,占14。五是项目落户区域集中。落户龙游工业园区的项目有30个,占83;协议投资额11.66亿元,占95.4;用地面积1058亩,占96.2(有3家区外企业租用厂房)。

三、饰品企业大规模落户龙游的原因分析

一是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从落户我县的服装饰品企业看,来源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温州和浙中经济圈的核心区义乌,均属轻工产品发达的经济区域。在上述经济区域土地资源短缺、用工成本上升的形势下,再发展受到制约,产业梯度转移势在必然。而轻工产品生产企业较之重工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在产业梯度转移中成为首选对象。

二是区位优势条件的吸引。龙游位居金衢盆地腹部,是连接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发展中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东北距长江三角洲较近,与沪、甬港口距离不远,东距义乌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加上较之发达地区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吸引服装饰品企业落户的重要条件。

三是周边产业环境的影响。我县周边地区已形成国内重要的水晶产品产业带。义乌是全国三大饰品集聚地,在义乌各大优势行业中,饰品行业是规模最大的优势行业,生产企业和经营户达4000多家。浦江是中国水晶之都,拥有水晶玻璃工艺品生产企业1000余家,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水晶玻璃加工基地、水晶玻璃信息技术和原材料集散地。受浦江辐射,建德的烫钻加工业发展也较快。而我县正处于三县(市)的扇形辐射区域,发展服装饰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的效应。2005年4月,浙昕钻饰落户我县。该项目协议投资额1.05亿元,是迄今为止我县引进时间最早、投资规模最大的水晶饰品项目。原企业在国内水晶饰品行业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加上我县较好的投资环境、较强的产业承接能力,饰品企业纷至沓来。

四、服装饰品产业发展形势及基本判断

衣、食、住、行,永远是每个社会乃至每个社会单元个体最常提及的生活基础,而“衣”排在第一位。服装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极为诱人的,堪称“永不衰落的产业”。服装生产的稳定发展是以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依托的,其中服装辅料业的发展对服装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服装辅料产业发展形势

近几年,我国服装辅料业呈现持续发展、稳定增长的态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是服装辅料生产大国。辅料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加强产品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进工艺,辅料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很多产品已经出口,达到国际质量标准。但我国辅料业企业多而规模较小,高档品牌相对较少。服装辅料业需要不断丰富产品的门类,进一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向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浙江省是服装辅料生产大省,以温州桥头纽扣市场和义乌市场为销售窗口带动而形成的服装辅料产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为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面上对产业链条的资

源整合,嘉兴市将投巨资建设ICAB(国际服装辅料产业基地),打造低成本高起点的服装辅料生产集聚区,占地约10000亩,直接配套长三角五大服装产业基地,将建成纽扣、拉链、衬布、刺绣、花边、标识、金属配件、饰品工业区。

(二)水晶饰品产业发展形势

国际上,水晶产业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欧洲的奥地利、意大利和亚洲的韩国等国家

设备、技术最为先进,产品售价最高,其水晶饰品价格几近于我国的天然宝石价格。我国水晶饰品行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与人们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朝阳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广州、义乌、青岛已成为中国饰品的三大集聚地,广西梧州是“世界人工宝石之都”,浙江浦江是“中国水晶之都”。从中国水晶饰品行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目前饰品行业处于一个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晶饰品行业的消费还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三)对我县发展服装饰品产业的基本判断

从国际、国内及我县周边地区发展形势看,服装饰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县紧临浙中经济圈,发展服装饰品产业先天条件优厚。通过培育服装饰品产业,将对我县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与浙中经济圈对接。义乌是浙中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以我县的区域条件、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加强与义乌对接,建设轻工产品加工基地,是发展工业经济的一条捷径。武义主动接受永康产业辐射,提出与永康共同打造全国最大的小五金制造业基地,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落户我县的服装饰品企业主要来自温州,产品销售渠道以义乌市场和出口为主,有利于推动我县工业与浙中经济圈的对接。

2、有利于形成新型产业。东部发达地区尚大力发展服装辅料,我们更要抓住机遇大力培育,引导发展。我县现有产业多数是原有的传统产业,依托原有基础,历经20多年的发展历程,才形成如今的规模。而在短短的时间内,大批服装饰品企业落户我县,必将催生我县形成一个新型产业。有理由相信,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建设,我县服装饰品产业将形成10亿元以上的产值,成为周边地区乃至全省重要的服装饰品生产基地。

3、有利于培养温州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商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高超的经营渗透能力、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曾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如今,温州人肯于吃苦、勇于创业、善于经营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大批温州服装饰品企业落户我县,带来的不仅仅是项目、资金和技术,更带来了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对我县工业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展服装饰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我国服装辅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较落后,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层次低,雷同现象较普遍,缺少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依托巨大的市场空间谋求生存和发展。引进和培育服装饰品产业有助于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但对经济的带动能力不足。

2、税收征管有一定难度。义乌市场是服装饰品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落户我县的服装饰品企业绝大多数来自温州,原有的和今后的销售渠道都以义乌市场为主,交易自由度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随意性和一定的隐蔽性,企业资金往来、生产经营情况难以掌握,税收征管存在较大难度。

3、招工难度较大。服装饰品是我县新形成的产业,预计再过3-5年,产业用工需求量将超过15000人,除企业自身解决一部分用工外,绝大多数将通过重新招工解决。我县原有产业工人很少,劳动力也比较紧缺,需从外地招收。而由于用工需求量非常集中,在较短时间内从外地招收大批工人难度很大。

4、园区配套设施不足。在已引进的企业中,有30家落户龙游工业园区,大批工人将随之入园。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尤其是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多数饰品企业用地规模较小,不能解决工人的生活问题。今后几年,随着大批服装饰品企业和大量用工进入园区,对工业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六、建议措施

我县发展服装饰品产业的总体思路应以建设全省重要的服装饰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引进规模大、实力强、技术新、设备先进的企业,精心打造品牌,促进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1、加强引导,促进集聚发展。针对当前服装饰品企业大批进入我县的实际,切不可来者不拒,应当有选择、有甄别、有控制地引进项目。建议设立项目引进标准:进入龙游工业园区的项目,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租用标准厂房的,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进入城南区块的项目,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租用标准厂房的,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其他规模较小的项目,鼓励利用农村、集镇闲置资产落户,或进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落户龙游工业园区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入服装辅料专业园区集聚发展。

2、深化制度,控制用地规模。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将成为第一要素,节约、集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一要夯实协议投资规模。项目引进单位、招商部门有责任对投资业主进行调查了解,掌握投资方的经济实力、投资能力,根据厂房建设规模、设备投入等情况,合理确定协议投资规模,切不可贪大求高。二要合理供给土地。按照协议投资额和相关产业政策,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水平,合理确定用地面积,由决策咨询把关。三要提高建筑容积率。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完善设施,推进产业配套。随着园区企业建设进度加快和大批服装饰品企业的进入,加快提高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已成当务之急。要加快综合区块开发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争取与饰品企业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保障。近期引进的项目用地必须全部用于厂房和必要的生产设施建设,不得建设生活设施,生活设施由园区综合区块统一配套。

4、鼓励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在引进关口的把握上,应以引进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程度高的生产企业为主,从严控制小型机械操作、手工操作为主的企业。引导企业从水晶钻饰向人造宝石加工发展,拓展产品生产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加强对企业研发资源的整合,以市场化方式建立产业公共研发机构,提高产业研发能力,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5.产业化前景分析报告 篇五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部、国家信息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部门的联合调查显示:中药材、中成药业、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持平。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

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年大致与××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年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年持续。

第三;××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年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

第四;××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第五;××年,由于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各子行业间的盈利能力差异性较为突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中药处于新发展阶段,凸现长期稳定投资价值,具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公司能够分享行业成长;化学药整体增长趋缓,抢仿及创新将给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生物制药从仿制向研发转变,技术成熟的公司将领先成长(引自长城证券)。

6.白河县茶叶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篇六

1 白河县茶叶产业现状

20世纪60~70年代, 白河县通过“山上开荒, 山下造田”的方式, 从浙江等地引进大量茶种, 在荒山荒坡上建设了近700hm2茶园, 掀起了白河县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茶叶发展高潮, 生产的“家园茶”为安康四大名茶之一。90年代, 由县科技局牵头, 聘请原安康农校茶叶教授对茶叶产品进行技术开发, 引进了小型名优茶加工机械, 研制开发了“白河春燕”系列茶产品, 并先后荣获中国“陆羽”杯金奖, 陕西省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 安康地区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进一步提升了白河县茶叶的知名度。由此一些能人大户也开始引进一批名优茶加工机械, 兴办茶叶加工企业, 建设发展了一批密植丰产茶园, 同时结束了依靠手工制茶的历史, 逐步进入到提高建园质量和提升加工水平的轨道上。

1.1 茶园面积

截止2011年底, 全县茶园面积1133hm2, 其中可采茶面积840hm2。茶园按产出类型分:丰产茶园200hm2, 低产茶园600hm2, 未投产幼茶园333hm2;按繁殖类型分:无性系茶园40hm2, 有性系茶园1093hm2。

1.2 茶树品种

全县茶树品种主要有歌风家园茶400hm2, 井43号367hm2, 歌风柳叶茶200hm2, 福鼎大白豪133hm2, 引进无性系安吉白茶33hm2, 但品种混杂。

1.3 茶叶加工

全县现有注册茶叶加工企业5家, 年加工能力250t, 实际加工135t。

1.4 营销体系

全县注册从事茶叶经销店铺18家, 注册经销企业5家, 年销售额3760万元。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 入社茶农173户5200人。无批发交易市场。注册茶叶品牌1个 (歌风春燕) , 自主品牌4个。企业经营门店1个。

1.5 经济效益

2011年, 全县茶叶产量135t, 产值900万元。全县可采茶茶园面积840hm2, 667m2产茶叶11.25kg, 产值750元, 其中丰产茶园200hm2, 667m2产茶22.5kg, 产值2250元。全县现有茶农0.56万人, 人均收入1600元。

2 茶叶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 茶叶市场分析

目前我国的茶叶市场已进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 如今的消费者不仅看重茶叶的质量, 也注重茶叶的品牌、包装, 对名牌茶的质量、历史、美感也越来越挑剔。综观整个市场, 发展特点如下:

2.1.1 茶叶市场消费保持稳中有升。

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没有大起大落现象。说明茶叶消费潜力很大, 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广阔前景。

2.1.2 消费者更取向名特优新茶叶。

目前消费市场中, 低档茶滞销, 大宗粗茶积压, 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 高档茶畅销不衰。名优茶的价格起码要高于一般茶叶50%以上。

2.1.3 更加注重茶叶的安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食品安全意识也大大增强。茶叶生产今后必须更加重视无公害生产, 建立优良的茶叶生产生态环境和严格的无污染加工流程。

2.1.4 更加注重产品的包装。

在市场的引导下, 消费者茶叶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茶文化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2.2 白河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立地条件差。

好田好地挤占严重, 仅有的少量好田好地零星分散, 老茶园多为荒山荒坡茶园, 新建茶园很难形成板块规模。机械加工运用尤其是机械采茶受到限制, 直接影响发展建设和效益。

2.2.2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全县现有的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 发展慢, 最大年销售额500万元左右。各打各的小品牌, 处于分散种植、分散加工、分散品牌、分散营销的四分散状态, 企业间合作意识差, 难以形成合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进而有效地带动产业发展。

2.2.3 市场竞争力弱。

全县茶叶产量小, 加工水平低, 虽然茶叶产品的内在品质优, 多次获奖。但与紫阳、平利相比, 所占市场份额过小, 缺乏竞争力。

2.3 白河县茶叶发展的优势分析

2.3.1 气候特征适宜茶树生长。

县内茶产业基地在北纬32°37′~32°45′, 东经109°45′~110°07′之间, 属南北过渡地带, 是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 气候湿润, 雨量充沛, 云雾缭绕。茶芽生长缓慢, 嫩度好, 生产的茶叶清香甘甜, 含氨基酸和蛋白质有效成分高, 且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对发展优质无公害有机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3.2 生态环境优越奠定茶叶优良品质。

全县远离工业污染, 森林覆盖率达58.36%, 全年天气均为Ⅱ级以上, 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级以上, 生产的茶叶全天然, 无任何污染。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发展茶产业和生产高品质有机茶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2.3.3 区位优势利于市场拓展。

白河县处于陕鄂交界地带, 距湖北十堰市97km, 距西安市300km, 且“十天”高速、襄渝铁路、316国道穿境而过, 为开拓市场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而且安康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 白河县茶叶基地正处于勘测的富硒带内, 富硒茶产业必将成为吸引客户、推销产品、招商引资的优势产业。

2.3.4 政策扶持利于产业发展。

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建设发展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责任明确, 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制定优化投资环境政策, 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到白河来领办兴办茶业企业或实体, 为加快茶叶产业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捆绑项目资金, 用于产业发展重点环节,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投入, 设立产业奖扶专项资金, 调动建设业主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 白河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

3.1 明确一个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发展现代茶业为方向, 以实施一镇一产业为主线,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集约经营和技术革新为支撑, 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 以“规模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机械化加工”为模式, 以产业富民为目标, 融合茶产业功能, 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 实现全县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全力推进四大重点工程建设

3.2.1 建设优质茶叶基地。

一是建立良种繁育圃, 实现良种茶苗的自繁自育自给;二是按照科学规划, 标准建设, 相对集中, 区域推进, 业主经营, 大户种植的发展思路, 以茶叶重点基地镇为重点, 发展高效茶园;三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 对现有老茶园实施综合技术改造, 全部培植成丰产茶园;四是坚持建管并重, 通过抚育管理, 移并复壮等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观光示范茶园。

3.2.2 整合及创建品牌。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实施、规范管理”的原则, 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监管”五统一为核心, 以各种认证和依法监管为手段, 以项目资金扶持, 信贷资金帮扶, 部门协调服务为纽带, 强力推进全县茶叶品牌整合工作。同时要鼓励支持企业打造陕西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

3.2.3 培育龙头企业。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 引导和支持茶叶企业采取联合、整合和引进嫁接等形式, 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推动茶叶企业的优化升级。优化调整茶叶产品结构, 实现高、中、低档茶叶产品协调发展, 在提高高档茶叶品质的基础上, 提升中、低档茶叶的比重, 加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茶叶产品。

3.2.4 开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

坚持茶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依托白河县卡子镇“张家大院、黄家大院”、宋家“歌风楼”, 中厂“驼峰”、“石门”、“坎子瀑布”等浓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景观资源, 开发茶区生态旅游, 同时, 开发生产茶文化旅游产品, 弘扬茶乡独有的民俗风情, 形成白河独特的旅游品牌。

3.3 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3.3.1 市场流通体系。

白河绿茶要立足安康, 面向西安市、十堰市。采取走进一个城市, 建立或委托建立一批营销窗口。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和推介白河茶产品, 扩大白河茶的影响力, 建立稳定的白河茶产品区域销售网络,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提高市场占有率。

3.3.2 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

加大力度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 提高从业者的标准化意识, 支持企业开展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 , HMCCPC (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和QS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等各项资质认证, 使白河县茶叶产业的生产加工全面实现标准化。

3.3.3 质量安全监督跟踪体系。

以县质检局为依托, 建立县级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和健全品牌质量检查监管制度, 加强对茶叶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管理, 确保白河茶产品质量安全。

3.3.4 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一是充实健全县茶叶办专业技术力量, 构建县、镇、村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加大实用先进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推广, 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鼓励支持科技、经营与管理型人才到茶叶基地、茶叶企业服务创业, 创办茶叶加工营销企业, 充分调动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强与中、省、市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横向联合, 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引进、示范与推广, 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3.3.5 良种繁育体系。

建设白河县茶树良种选育圃或繁育圃, 加大对良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 实现茶园建设种苗的自繁自育自给。

摘要:白河县种茶历史悠久, 茶叶品质优良, 近年来, 白河县政府从基础建设、部门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推进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白河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对未来发展方向、市场定位进行分析, 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7.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篇七

【关键词】大健康;产业;前景

大健康产业是以维护健康、修复健康和促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服务业与制造经营业,主要包括以医疗服务、医药产品制造经营为主的医疗性健康产业和以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养生保健、健康知识传播等主要内容的非医疗性健康产业。健康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近年来,国家的高度重视、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经济转型的推动等因素都为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一、大健康政策导向

2016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放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人们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等发展目标。为面保障人民健康,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健康产业发展,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如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等一系列大健康相关政策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和健康知识的传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同时,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学业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亚健康的威胁。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5%,患有疾病者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2亿人,占人口总数16.1%,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亿人,占人口总数10.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32亿人,占人口总人数25.6%,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亚健康和老龄人群更容易受到健康问题困扰,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更大。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将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会导致消费需求层次上升,带来健康服务产业的迅猛发展。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进入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经济转型的推动

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预测,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增长的8%~10%要归功于人群健康。大健康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5个行业之一,保健食品销售额年增长超过13%。在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后,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口。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GDP 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9%;第二产业增长6.0%;第三产业增长8.3%。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远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和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大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0% 、40.5%、50.5%,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能优化都有重要意义。但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60%程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和发展空间。服务业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式。发展健康服务业是顺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四、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健康产业起步早、发展迅速,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的比例普遍超过15%。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10% ,其增长速度几乎超过每个国家GDP增速。美国最大的产业是服务产业,而服务产业中最大的是健康产业。目前,美国健康产业占美国经济的17%以上。美国经济学家预测,到2020年,美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将占到美国经济的25%。美国健康产业包括医疗器械、制药与药品和健康服务,以占65%健康服务为主 。美国健康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全球最大的直销企业之一的安利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原研发制药和营养品公司之一的雅培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医药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日本是仅次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和天然健康产品市场。发达国家以其领先的科学技术优势,在医药保健行业占领全球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发展中注重品质、研发、企业形象、拓展海外市场等成功经验为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人民网.

[2]. 秦源. 大健康产业财富第五波[J]. 中国新时代, 2014(12).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3-4单元教学反思下一篇:天津市高考作文题目及:阅读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