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2024-06-17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精选12篇)

1.《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2.《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二

第一板块美丽风景令人醉

可将这一册课本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以及描写城市繁华景象的《“东方之珠”》组成一个新的单元, 根据这些课文以写景为主的特点, 抓住“美”来设计并推进复习进程:

一、踏上美的旅程。通过启发谈话, 向学生介绍这一次“旅行”将要游览的地方:到北大荒看秋天的田野, 到杭州领略西湖美景, 途中还将观赏到秋天的枫叶, 体验夜泊枫桥的意境, 然后到西藏看湛蓝、透亮的天空, 最后去繁华的都市———香港, 感受“东方之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这次假想旅行的兴趣, 进而对复习充满期待。

二、描绘美的景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路的景致, 让学生对照着诵读文中的相关段落, 并适时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于背诵较为困难的段落, 可与学生讨论, 摘录段落中最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键词语, 绘制成简明扼要的“背诵路线图”来帮助记忆。如《北大荒的秋天》的第4自然段, 就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绘制出这样的“背诵路线图”:原野热闹非凡→大豆 (摇动豆荚、发出笑声) →高粱 (扬起脸庞、演唱) →榛树叶子 (红得像火) 。当学生背得较为熟练时, 再去除括号里的内容练习背诵。

三、积累美的词汇。利用板块组合的优势, 整合原本相互孤立的课文, 进行词语的复习。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文中描写色彩、湖水、天空、丰收景象、繁华街景等方面的词语分类摘录下来, 并将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语一并归入其中。课上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汇报, 比一比谁掌握的词汇最丰富。

四、赏析美的文字。突破课文的限制, 选取表达方法相近的句子集中展示, 强化训练。根据本板块课文的语言特点, 可将课文中较为典型的比喻句集中出示,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比喻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强化练习并运用。如《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小河清澈见底, 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西湖》中的“平静的湖面, 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拉萨的天空》中的“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等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哪一句以及为什么, 然后选取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说写比喻句的练习。除了句子的复习外, 还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赏析,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让美景跃然纸上的, 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为后面的习作练习作好铺垫。

五、学写美的景色。在学生复习完本板块的内容之后, 可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景物指导他们写一篇写景短文, 如《家乡的小河》《校园一角》等。这样可使学生及时运用本板块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同时也对习作进行了复习。

第二板块大自然是位好老师

可将本册课本中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五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组成第二板块, 按照在大自然中观察学习、探究发现、描绘表达的顺序来安排复习。不过, 这五篇课文虽然都可放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里, 但每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具体主旨却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可以根据课文不同的侧重点将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梳理。

一、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可将《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第一组, 以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的思路来统领。可事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随家人到绿地、公园等地方走一走, 看一看, 并提出要求:用词语描绘几个看到的景象, 细致观察一种事物, 围绕看到的事物提出一个“为什么”并寻找答案。复习时, 可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景象和想到的词语, 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绘各种景象。在引导学生回忆游玩的快乐时光时, 可相机让学生背诵、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体会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

二、在大自然中悉心观察、探究奥秘。可将《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作为第二组, 复习时应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石榴》一文应重点让学生懂得要想了解一种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 并多途径、多侧面地去感受它;《石头书》一文则重点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隐藏着秘密, 要揭开这些秘密就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一片美的叶子》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对叶子外形的美写到其内在的美, 最后升华到人生感悟这一心路历程。复习时, 可结合课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三、学习描绘自然界中事物的方法。在表达方式的复习上, 可对板块中的不同课文各有侧重。如《石榴》可重点赏析描写石榴熟透的片段, 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石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 同时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片美的叶子》主要应让学生体会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篇章上, 可侧重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根据地点的变换组织材料以及《石榴》中按植物生长过程描写植物的方法。

四、用心记录自己的发现。本板块的习作训练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可以写冬天的松树、水仙花等植物, 冬天的蛇、麻雀等动物, 也可以写雪花、冰凌花等冬天特有的景物, 还可以写冬天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等人物。要求细细观察所写对象, 并有感受和思考。

第三板块奇丽的想象世界

我们可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童话主角的《蒲公英》《小露珠》, 以说明道理为主的童话《三袋麦子》, 以及侧重于知识介绍的童话《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组成童话单元, 并将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纳入其中 (对小学生来说, 《哪吒闹海》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奇特的童话故事) 。复习这一板块时, 可根据童话的特点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进入童话世界。可通过启发谈话把学生带进奇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一同回顾本学期学的童话故事。

二、感受童话情趣。让学生说说这些故事中哪个故事最有趣, 哪个情节最有意思, 以此帮助学生回忆故事中的精彩部分并感受童话的五彩缤纷, 同时也可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

三、对话童话人物。可让学生说说最喜爱哪个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以及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选一位文中的童话人物, 说说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童话角色的理解。

四、创编童话故事。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童话以及平时所读的童话故事概括出童话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出示一组题目, 如《小小树叶船》《大老虎和小灰兔》《小音符漫游记》《云娃娃变魔术》《勇敢的小溪》等, 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编写一个童话。

第四板块生活告诉我

本板块由课本中的生活故事组成, 包括《掌声》《金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三篇课文。对于这组课文, 可以以感受生活为线索来安排复习任务。

一、感受生活的温暖。《掌声》一课记叙了身患残疾、忧郁自卑的小英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 鼓起生活的勇气, 走出生活的阴影, 最后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我们可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回忆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帮助的事来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二、感悟生活的真谛。《金子》这个关于淘金者彼得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必须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道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应该脚踏实地。

三、体会生活的滋味。《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根据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编写而成的, 作者想象了诗人王维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 表达了王维身在异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根深蒂固的亲情。

四、领悟生活的哲理。针对本板块三篇课文的特点, 可将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集中出示。如《掌声》中的“是啊, 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金子》中的“五年以后, 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等等。对于这类以感悟生活为重点的文章, 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五、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在写作方法的复习上, 可引导学生梳理三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将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听到的, 或是经历过的生活故事, 说说这些故事带给自己的生活启迪。

第五板块像他们那样闪亮

可将《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军神》和《孙中山破陋习》五篇课文放在一起, 组成名人故事板块。

一、感受人物的神采。让学生回顾本学期认识了哪些名人, 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二、提炼人物的品格。在充分感受人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提炼出人物的品格。如王子普鲁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雷奈克医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创造的品格;军神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孙中山敢于跟封建思想作斗争的精神。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从文中选取描写人物的典型段落, 如《军神》中沃克医生在做完手术后与刘伯承的一段对话;《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雷奈克发明听诊器过程中的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并懂得写人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来写。

四、描写熟悉的人。让学生写一位自己最熟悉的人, 如妈妈、老师、同学等, 要求选一件事来写, 初步学习一人一事的写法。

3.《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三

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2

一、单选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数轴上离开原点6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

A.+6

B.-6

C.0

D.6和-6

2.(本题5分)北京市2013年12月某日的天气预报是-4℃~5℃,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是()

A.1℃

B.-1℃

C.9℃

3.(本题5分)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B.正数都大于0

C.0.1是一个正数

D.自然数一定是非负数

4.(本题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最小的数

B.“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D.直线上“-4”在“-7”的左边

5.(本题5分)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东5米”与“向西10米”不是相反意义的量

B.如果汽球上升25米记作+25米,那么-15米的意义就是下降-15米

C.如果气温下降6℃记作-6℃,那么+8℃的意义就是零上8℃

D.若将高1米设为标准0,高1.20米记作+0.20米,那么-0.05米所表示的高是0.95米

二、填空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6.(本题5分)在10,-10,0,-3,78,-111中,是负数的有____.

7.(本题5分)在同一时间里,上海的温度为5℃,而哈尔滨为-15℃,两地温差是____.

8.(本题5分)一袋薯片的标准质量为25克,比标准质量多出2克记为+2,比标准质量少3克记为____.

9.(本题5分)+6读作正六,-6则读作负六.____.

10.(本题5分)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1吨表示的重量为____吨.

11.(本题5分)小华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小华向西走米记作45米应记作____米.

12.(本题5分)5

℃比0

℃要(______)5

℃,-5

℃比0

℃要(_____)5

℃。

13.(本题5分)直接写出得数(共4分)

(1)3.8+(-2.5)=____

(2)1.2÷3=____

(3)2.1-0.7-0.3=____

(4)0.18×5.4≈____(用四舍五入法把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某班五名学生的身高如下.其中小芳高142厘米,小胖身高144厘米,小明高145厘米,缓缓高146厘米,苗苗高148厘米.

(1)他们的平均身高是____厘米;

(2)如果把平均身高计作0,五名同学的身高分别表示为____.

15.(本题7分)

16.(本题7分)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水下45米航行,二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20米处游动,用正负数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分别为____和____.

17.(本题7分)填一填.

现在蜗牛的位置在O处,每走1格表示1米.

(1)蜗牛从O点向东行2米,表示为+2米,那么从O点向西行5米,表示为____米.

(2)如果蜗牛的位置是-6米,那么它是向____行____米.如果蜗牛的位置是+5米,那么它是向____行____米.

(3)蜗牛向东行3米,又向西行6米,这时蜗牛的位置表示为____米.

4.《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四

认识几分之一

胜利镇瓦垅小学

刘雅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87-8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对比辨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数的概念,经历几分之一形成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运用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建构分数的概念,认识几分之一;

2、借助实物或直观比较分子是 1 的分数大小,能具体的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比、讨论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1教学难点:理解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的分数意2义拓展延伸。

突破方法:课件演示、折纸与涂色直观等手段,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探究、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ppt。

学生: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圆形纸片,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分数

谈话:同学们喜欢郊游吗?有两位好朋友参加了一次郊游活动(课件出示情景图),他们带了哪些好吃的东西?

1、理解“平均分”

提问:把这些食品分给这两个好朋友,你会怎样分? 预设: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瓶。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半个、二分之一、一半。

【板书预设:

1、如果说出半个、一半、,则板书半个;

2、如果又说出分数二分之一,则板书二分之一,同时确认半个就是二分之一。】 追问: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小结:每人“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将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揭示分数

揭题预设①:如果板书是半个,追问学生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揭题预设②:如果板书二分之一,直接揭题。揭题:像1是这种数,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21)2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说明:紧扣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从观察教材图,分享食物开始,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都能用整数2和1表示,当平均分1个蛋糕为2份时,得到半个,从而引出不能用整数表示得数,揭示课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即通过平均分而得到的数。】

二、经历过程,认识分数

1.结合动画感受1。2(1)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蛋糕的完整过程。(动画演示:平均分蛋糕的过程。)

(2)要求:看着这个分蛋糕过程,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在小组里先互相说一说。教师在学生自主说的过程中,对学生说的不完整、不科学地地方进行及时引导。(3)操作:你们现在会分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自己来分一分吧。(4)小结: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蛋糕的2、结合书写理解1。21。2(1)介绍:其实,分数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板书:分数线 分母 分子)

(2)示范书写:用尺子跟老师在本子上书写

1。2明确: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3)结合图想一想,1的每个部分表示什么? 2明确:设计分数时为了强调是平均分的,所以特意用“-”来特别表示。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4)你们现在会写分数了吗?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书空(5)课件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读出这些分数。211(1)刚才我们通过分蛋糕认识了,现在请大家拿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并且用

221斜线表示(课件同时出现要求),并用笔标出它的。

21。

23、实践活动:折出正方形纸片的 学生涂色作品。

(2)学生展示作品同时,并说出方法。说说

1是怎么来的。2(你为什么要对折?空白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课件出示:刚才同学们展示了这么多的折法(课件出示),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正方形的1份都是它的。)

21呢?(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那么每一

24、巩固提升。

(1)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

1?(课件出示图片)41示表?(课件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回答问题。

1明确:分数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

三、动手操作,比较分数大小

用和之前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出来的11(1)选出和(课件出示)

241比较大小。211和,再和之前所表示48(2)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1(3)和他们比较呢?你发现了什么?

811表示的是哪一部分?呢? 24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巩固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3题,明确几分之一的意义。

2、巩固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4题,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拓展思维,培养数感。

4、拓展延伸:下面的图让你想到什么分数?

五、总结反思,谈谈收获

1、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数,举例说一说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个

读作:二分之一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孩子从认识整数 1>1>1 248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一、联系生活,自然引入

教材以野餐的场景,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对于主题图我们的定位在生活中的事与物,呈现从整数到分数的拓展。“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要想分的公平,必须要进行平

均分。当分到一个蛋糕时,怎样切才能是平均分?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形成教学契机,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孩子提出了很多表示一半地方法,但由于部分孩子有生活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很快就会1表示。

2二、直观操作,深刻感知几分之一 有孩子提出用分数通过三次的折纸活动以及探究、讨论,加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材对于分数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先认识二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一,最后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我在教材有限的资源上给予了一定地扩充和加深。比如当学生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几分之一,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再比如学习比较分数大小时,我也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后发现规律,得出答案。

三、教学注意点

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知识起点,尽管分数是第一次学习,但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11已有所了解,教师此时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放手让了解的学生22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势利导,使预设的课堂变成生成的课堂,将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5.《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五

《认识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新授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练习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师巡视,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一会交流时展示。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

三、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四、作业

教材34页练习五2、5题

五、板书

认识克

克(称比较轻的物品)

用字母g表示

6.《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声母,区分平声音和翘舌音。zh—z,ch—c,sh—s。

2.出示音节,复习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chú hǔ shū zú sā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三拼音节

过渡: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拼音国里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

(1)讲故事,明道理。有一天,韵母o生病了,它的好朋友声母sh去看望它。(板书:sh o)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两人的去路。声母sh发愁了:“这下可怎么办呢?”这时候,u跑了过来,(板书:u)热心地说:“别着急,我来为你们搭桥吧!”说着,u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小桥,声母sh拉着u的手说:“谢谢你,韵母u。”u摆摆手说:“不对,我在这里可不叫韵母,我是给你们搭桥的介母。”(板书:介母)小朋友,它叫什么?(齐说两遍)声母sh、韵母o同时拉着介母u说:“介母u,你真爱帮助人,我们喜欢和你在一起。”从今往后,声母sh、介母、韵母o就成了要好的朋友,组成了音节shuo。(板书:shuo)

(2)指名回答:音节shuo中,sh是什么?u是什么?o是什么?

(3)师指着板书(sh—u—o—shuo)小结:像这样,由声母、介母、韵母组成的音节,我们就把它叫作“三拼音音节”。

【设计理念:娓娓动听的故事一定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关注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三拼音节,建立三拼音节的概念。学生发音准不准,取决于发音要领把握的如何,以手势演示口腔中舌位的变化,让学生辨别所发的音。】

(二)拼读方法指导

(1)过渡: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啊?(套偶——小猴子出现)(2)师:小猴子看见这个音节,就会想该怎样读呢?它想了一会儿还是不会读,就去请教刺猬老师。(套偶——刺猬老师出现)刺猬老师说:“小猴子,你真是一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我告诉你。遇到三拼音音节,先读声母sh,再读介母u,最后读韵母o,要做到声轻介快韵母响,一气呵成。像这样,(刺猬老师范读三遍,由慢到快)读时千万不能忘记读介母。”小猴子高兴地跳起来:“我会了,三拼音音节我会读了,我来读给您听。”(小猴子读两遍)刺猬老师练练夸奖小猴子真聪明。(3)模仿小猴子的语气问:“小朋友,你们会了吗?”指名读,老师随时进行辅导纠正。(4)开火车读。

【设计理念:利用形象的布偶,将孩子带到童话世界中去学习,让枯燥的音节学习趣味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初步领悟和掌握三拼音音节的拼读方法,为孩子轻松学习汉语拼音架起了一座趣味的桥梁。】

(三)其他三拼音节的练习

(1)出示三拼音音节。

(2)自由练读以上音节,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谁来说说你会读哪一个,怎么读的?

学生提出困难的地方,抓住不会的音节进行重点辅导。

(4)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上面的音节。

(5)同位置的互读。

(6)开火车读。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孩子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课中游戏

过渡:我们现在来做个游戏休息一下。

1.师:秋天到了,树叶黄了,想快点落下来,减少水分的蒸发,以方便过冬。你看,风伯伯正帮着摘树叶呢!看——(出示贴着树叶的大树,每片树叶上写着音节)小朋友,我们也来帮风伯伯摘树叶。老师读音节,小朋友到前面来摘树叶,摘对了就领大家读一读,风伯伯就把树叶送给他。2.开始做游戏。3.师:小朋友真热心,一会儿就把树叶摘完了,我们让光秃秃的树干回家过冬去吧。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将听的训练融入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课堂练习

(一)看图读音节

(1)出示花儿图。①这幅图上是什么?②出示:huāduǒ。h—u—ā,huā;d—u—ǒ,duǒ。③指名读。④用“花朵”一词练习说一句话。

(2)出示虾图。①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来说说图上的内容?②出示:xiā,x—i—ā,xiā。③谁来说说这个音节的声母、介母、韵母分别是什么?④自由练习拼读,指名读。

【设计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材,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一个方面巩固学习内容,另一个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抄写音节

把下面的音节抄写一遍,要做到一边写一边读。

【设计理念:这项练习是机动灵活安排的题目。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进一步内化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由读到写,转化练习形式,让学生加深印象。】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好朋友(出示套偶小猴子和刺猬老师),他们带着我们认识了三拼音节,而且教会了我们读三拼音节的方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你们记住了吗?

小朋友今后要多多加强练习!

摘要:拼音是小学生识字的基础。本文再现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8课zh ch sh r的三拼音节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7.《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七

师:同学们知道《西游记》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一段《西游记》里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一片桃园,停下来休息。这时孙悟空大喊说:“哇!好大的桃子啊!”猪八戒看着又大又红的桃子馋的直流口水,问师傅:“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师傅说:“吃桃子可以,不过得先考考你!”悟空和八戒不假思索的说:“没问题!”师傅问:“有四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师傅接着问:“要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师傅不紧不慢的说:“要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

师:同学们,你们会吗?我们把这个桃这样分成2份,他们愿意吗?为什么?我们把1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的“一半”。那一半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没关系,今天老师请来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二分之一

师:我们把1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的“一半”。这里的一半在数学上用分数(1/2)来表示。你们想认识这个新朋友吗?

师:好,我们先来学习怎么写这个分数,大家拿出你们的手跟着老师一起写,我们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在横线下面写“2”,表示把这个桃平均分成2份,最后在横线上面写“1”,表示取其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师:大家一起来边比划边读,好吗?

师:那现在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得到一个桃的1/2的?我们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桃子的1/2,那另一份呢?

师:你们认识了1/2,那听老师这么说对吗?“我把1个圆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师:对,所以同学们在说分数时一定要记住是平均分

师:刚才呀,我们把桃子平均分成了两份,认识了二分之一。瞧,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怎么来表示呢?(对折)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真聪明。听好要求:拿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并把它的二分之一用斜线涂上你喜欢的颜色,生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折完了吗?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可是光给老师看不行,我们的作品还得和全班同学分享,谁愿意第一个来展示,好请到前面来,生交流,谁的折法跟他的一样?其他同学你们是怎么折的,展示其他同学不同的折法。

师:看来呀,一张长方形的纸,既可以横着对折,也可以竖着对折,还可以怎么对折?(斜着)多聪明的折法。

师:这三种折法各不相同,那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谁来说说,(都是长方形,都是表示二分之一)

2、认识三分之一

师:很好,接下来大家看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师“绿色部分占了这个圆的几份?

师:那你们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吗?那黑色部分和黄色部分呢? 师:(板书)那谁会写这个分数吗?再一起边比划边读。师:那现在谁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三分之一的? 生: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她),同学们,注意是平均分,才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其中的一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请从桌上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任意选一种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你喜欢的分数。

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老师挑选几个小组的作品来展示,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它们有没有平均分?

师:请创造这一些分数的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强调“平均分”)你能用分数来表示它吗?

师:其实呀,分数的家族可大了,像1/

2、1/

4、1/

8、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这些分数都表示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几分之一。(智慧大比拼)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1-------取其中的一份

—-------表示平均分

8.《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八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1、例2,课堂活动1,2,3题。

教学目标

1痹诰咛宓那榫持校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蓖ü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观察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背醪饺鲜都阜种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难点

1背醪饺鲜斗质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

2背醪嚼斫夥质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小黑板,胶布。

学具:圆形、正方形、两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有关孙悟空和猪八戒吃桃的故事。(略)

(2)同学们,你们能帮猪八戒回答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回答)

对,半个,每人能得到1个桃子的一半。

1个桃子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3)今天我们要将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请一位同学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指名上来操作)

这位同学是怎样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的?(指名回答)

除了可以这样分以外,还可以怎样分呢?(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动手操作,展示不同的分法)

(2)小结: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一半,用分数表示是12,读作:二分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并会读、写分数)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强调必须是平均分),并与同桌交流。

(4)让学生折不同图形的几分之一,并把折成的图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展示,说说你折的是几分之一。

(5)教师出示一张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已涂上颜色的正方形纸,让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能表示什么?

(6)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谁能帮猪八戒回答孙悟空提出的问题呢?

三、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判断。

把一个○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的二分之一,对吗?

四、巩固练习

集体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并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生活中,你能说出用分数表示的物体吗?

认识分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例3,练习十九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蓖ü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2比鲜都阜种几,并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难点

1比鲜都阜种几,会认、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崩斫夥质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两张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组内说说你认识的几分之一,并用长方形纸折出你认识的几分之一。

(2)请小组代表折一折、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板书。

(3)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平均分成6份并在其中2份涂上颜色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涂上颜色的部分有个16,用分数表示是()。(让学生回答)

没有涂上颜色的部分有()个16,用分数表示是(),那么46里有()个像26,46……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小结:分数上下两个数中间有一条线,我们把这条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3)教师说分数,学生写分数,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指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4)让学生翻开书98页独立完成例3,再集体订正。

三、猜一猜

(1)出示一条线段。

男孩表示出了这条线段的12

女孩表示出了这条线段的13

让学生猜一猜谁表示出的线段长,为什么?

(2)先小组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猜得对不对?男孩表示出的这条线段:

女孩表示出的这条线段: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第1,2,3题,并集体订正。

五、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1、例2,课堂活动1,2题以及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痹诰咛迩榫持校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2被峤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那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指名口答,并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你们还想继续和分数交朋友吗?今天我们还是学习和分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回答)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先看这个问题:求两人一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口答师板书:15+25=,怎样求15加25等于几分之几呢?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5份,先将15涂上它的颜色,再用另一种颜色涂上它的25。

问:涂上颜色的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它表示的是什么?那么15+25等于几分之几?

请学生站起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想:()个15加上()个15等于()个15,就是()。

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一样的情况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并集体订正。

(4)再看第二个问题:求女孩比男孩多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再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5=15

(5)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并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7)翻开书103页,让学生完成例题填空。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并集体交流。

(2)判断。(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四、全课小结

9.《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九

这次的考试,是孩子上到中年级来的第一次测试,总体来说我很满意。首

先是速度上,班上只有3个孩子推迟了5分钟交卷;其次,在做题过程中,孩子

都很认真及专注。

下面,我就主要失分的题目来进行分析:

在基础题目中,第一题里的第(二)、(三)小题,很少孩子出错,显示孩

子字词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但第(一)小题,班上全对的孩子并不多,这部

分的孩子就要在平时的听写中,从速度和质量上加强一下。

在第二题中,能选对意思的同学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学生在理解词语上有

很大的欠缺,他们还不太清楚: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训练的。

第三题,写错字的孩子比较多,很多孩子背过课文了,但容易写出错别字,以后要加强对词、句、段的抄写训练。

第四题,是习作,我觉得还不错,至少他们有话可说,不管说得好不好,因

为孩子们刚刚开始起步,我们都不能太急,慢慢来,相信会越来越好的。这只有

平时多读、多写,才能解决了。

10.《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十

教学内容:P1—3 教学要求:

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学生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根据情景进行估算。

3.初步学会用口算、估算,解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 教学难点:学会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引入如今社会网上购物是个主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生活课题:网上购物 课件出示本单元的信息窗1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板书信息: 每箱20根,共有3箱。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学生会提出:一共有多少根玉米? 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共同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如何列出算式,学生汇报中板书算式: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学生尝试解决“一共有多少根玉米?”这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汇报出不同的算式,用加法算是20+20+20 用乘法算:20×3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能用乘法解答,回忆交流乘法的意义,说一说谁会计算,如何计算。(学生会有知道结果是60,用加法得出答案,或者了解到个位添0。)(2)讨论交流

教师追问质疑:为什么要添“0” 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再班内汇报。

(这一个探讨交流能让学生真正的去交流口算乘法方法的意义。教师在学生汇报中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理解。)

汇报口算方法:3乘2个十得6个十,也就是60。学生多说一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计算方法,现在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口算。口算卡片: 10×7 20×3 50×2 60×9 2.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我们再来解决,200×3= 8×200=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交流口算“整

十、整百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可以把整

十、整百数看成几个十或几个百进行计算,也就是只看数位上的数字,计算后在添零补位就行。2.教学估算 西瓜每箱48元 哈密瓜每箱62元

讨论交流怎样解决:张大叔带了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 “300元够买5箱哈密瓜吗?”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每个同学先独立计算,把几种估算方法写到练习本上。(2)小组交流:你们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最接近精确值,为什么?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这时教师明确估算的策略,在不需要准确计算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数看成和其接近的整

十、整百数进行估算。如:14×2、112×3 学生试着估算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天的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估算的必要性和方法。教师总结我们大家用集体的智慧探究出口算方法,非常了不起,其实有的时候一些数字结果的要求不是太准确时,用估计的方法算出得数也是非常方便的。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想想做做1,2,3,4,5 小结:我们在估算时要注意便于口算、与实际结果接近,还要符合实际。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1.《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十一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598×6的积大约是();613×8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3.800×5的积末尾一共有()个0。4.5个18的和与18的()倍相等。

5.□26×3的积是三位数,□里最大填(),□36×7得数大于1000,□里最小填()。6.要使□18×3的积是四位数,□最小填()。7.在〇里填上“>”“<”或“=”。

500×40〇900×3 400×4〇800×3 300×3+300〇300×4 32×0〇15+0 6×70〇60×7 308×7○708×3 8.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9 9.在4×597、403×8、6×484这三个乘法算式中,积是2904的算式是

。我是这样想的。

二、计算题。(共22页)1.直接写得数。(10分)

80×0= 6×60= 5×800= 20×4= 100×2= 200×5= 7×70= 0×888= 10×3= 125×0= 2.列竖式计算。

42×3= 416×6= 621×5= 812×5=

2.在506×8、930×4、9×510、6×598这四道算式中,得数小于4000的算式有()道。A.1 B.2 C.3 3.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有0。

A.一定 B.不一定 C.不可能 4.与745×6的结果不等的式子是()。.. A.745×2×3 B.745×5+5 C.745×5+745 5小明拍球78下,小华拍球数比小明排球数的1倍多一些,2倍少一些,小华可能拍了()下。

A.70 B.156 C.130 6.一台打印机价钱是405元,学校买5台这样的打印机,全部付一百元一张的人民币,至少要()张。

A.20 B.21 C.22 7.果园里有5行苹果树,每行12棵,还有20棵梨树。下面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A.苹果树有多少棵 B.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C.梨树有几行

8.3个西瓜与12个菠萝一样重,一个西瓜与()个菠萝一样重。A.4 B.3 C.2

四、操作与探索。(共11分)

1.先画出线段图,在列式解答。(5分)

小华有40枚邮票,小红比小华多20枚邮票。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枚邮

五、解决问题。(每题4分,共32分)

1.游泳池的泳道长50米,小明一天游3次,每次游2个来回,他一天共游多少米?

2.我买的排球价钱是足球的2倍。我买的足球要50元。如果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一共用多少钱?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6页)

1.250×□的积的末尾有3个0,□里可以填()。

A.6或8 B.2或4 C.4或8 3.在506×8、930×4、9×510、6×598这四道算式中,得数小于4000的算式有()道。

A.1 B.2 C.3 4.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有0。

A.一定 B.不一定 C.不可能 4.与745×6的结果不等的式子是()。.. A.745×2×3 B.745×5+5 C.745×5+745 5.小明拍球78下,小华拍球数比小明排球数的1倍多一些,2倍少一些,小华可能拍了()下。

A.70 B.156 C.130 7.一台打印机价钱是405元,学校买5台这样的打印机,全部付一百元一张的人民币,至少要

()张。

A.20 B.21 C.22 8.果园里有5行苹果树,每行12棵,还有20棵梨树。下面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A.苹果树有多少棵 B.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C.梨树有几行

8.3个西瓜与12个菠萝一样重,一个西瓜与()个菠萝一样重。A.4 B.3 C.2

四、操作与探索。(共11分)

1.先画出线段图,在列式解答。(5分)

小华有40枚邮票,小红比小华多20枚邮票。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枚邮

六、解决问题。(每题4分,共32分)

1.游泳池的泳道长50米,小明一天游3次,每次游2个来回,他一天共游多少米?

2.我买的排球价钱是足球的2倍。我买的足球要50元。如果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一共用多少钱?

3.小宁从家出发,每分钟走68米,9分钟能走到学校吗?

4.看图提出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150套

儿童衣服 成人衣服

问题(1):

问题(2): 5.爸爸下午1时骑车出发,直到当天下午6时到达目的地。一共骑行了75千米,他平均每小时 骑行多少千米?

6.我们班有男生22人,女生24人。全班同学同时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12条船够吗?

7.一件外套的价格是一双鞋子的4倍。买三件这样的外套要花多少钱?

62元

8.一只足球59元,李老师带了300元,够买5个吗?小明这样想:59×5=295(元),300>295,所以购买。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把你的思考过程写下来。

六、思维拓展。(每题10分,共20分)

1.按要求把1、3、4、6四个数字分别填在□里,写成乘法算式。

(1)积最大,应该怎么填?(2)积最小,应该怎么填?

□□□×□ □□□×□

2.一个哈密瓜的质量是一个香瓜的4倍,一个香瓜的质量是一个苹果的2倍,一个苹果的质量

12.《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十二

第81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时间:年 月 日 教学内容:P105——106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2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3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P106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上一篇:行动改进计划表下一篇:父亲节写给父亲的感人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