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总结

2024-09-25

实验活动总结(精选8篇)

1.实验活动总结 篇一

岑巩县新兴第二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科学科

实验操作竞赛活动总结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巩固我校实验教学工作成果,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与学校实际情况,2013年6月14日特举行了学生实验操作竞赛活动。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加大实验教学力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取得的成绩

在全体师生地密切配合及共同努力下,本次学生实验操作竞赛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检阅了我校实验教学的开展与普及情况。在本次竞赛活动中,所有参加竞赛的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验,熟练识别与使用实验仪器,并能比较熟练地回答评委提出的各类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

2.巩固延伸了实验教学成果,促进了学生全面进步。通过本次竞赛可以看出: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而且能按实验教学要求完成实验全过程。我校3-6年级共有26个班,本次共有34人参加实验竞赛(每班择优推荐了2人参赛,六年级因忙于升学考试未参加,四年级5班未推荐学生参加)。评委们对参赛学生进行了客观、公平、公正评价,共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在获奖学生里,综合成绩在90分以上的占66.7%,在80 分以上的占94.4%,最高分为96.5分……这些,充分证明了教学与实践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培养了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室里没有好坏等级之分,在实验中,我们需要的是新的发现,提倡的是创新。在本次实验竞赛中,一些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羡慕的实验高手。这些就是培养学生实验积极性的有力例证。

4.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实验教学是一项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工作,但常被人们所忽视,导致部分师生对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通过本次实验竞赛,各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的同时,认识了实验教学的不可或缺性,使全体师生增强了科学实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参加实验竞赛的面不够宽。本次竞赛每个班只能推荐2名学生参赛,仅相当于各班人数的4%左右。

2.实验竞赛内容的面不够宽。在本次竞赛活动中,各年级只选出了一个实验作为统一竞赛内容。这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奋斗目标

实验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实验。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竭力把实验工作抓实、抓牢、抓好。

新兴二小实验室

2013年6月18日

2.实验活动总结 篇二

一、教学能力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验课的主要内容。这一问题要基于教学原则, 秉承教育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做好学情分析。怎样完成实验内容。这一问题是如何运用实验室的仪器设施来实现教学内容。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这一问题是怎么解决优化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包含诸多要素, 教学设计应当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 力求实现优化教学。教学设计的有效化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

与具体教学实践相比, 教学设计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为明显, 要将其转化为带有实践性的各种符合教学设计需求的教学策略, 则需依赖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得以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规律, 对教学能力的规范和稳定具有调控作用, 可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效能。[1]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都与教学活动中“度”的把握相关, 前者偏向于“度”的调整, 后者偏向于“度”的规定, 设计与能力的充分结合才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影响

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是其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既是教学的基础, 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 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才能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以便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即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身发展、终身教育。

实验课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学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能力。教师运用教学组织能力合理设计教学, 引起学生学习思考。教学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情感的发展、思维的发展, 都应有激励的价值。教师灵活运用监控能力维持教学秩序, 实验课堂比理论课堂开放, 可越开放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各种各样偶发事件都会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运用反思能力积极评价“学生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 对学生的表现, 应当不断给予评价, 从“调动学生参与”的思想出发, 评价根本上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正面的肯定, 这就是激励的价值。[2]

三、教学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思维结构具有新奇性、独特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3]作为教师,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 在教学中切实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验课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教师利用综合教学能力, 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在教学时做好适当的安排, 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 使学生受到鼓励, 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运用教学组织能力, 利用探究性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探索性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各种创新活动的源动力。有了这两点, 才有创新的意识, 有了创新的意识,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教师运用综合教学能力,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除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外, 还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 适时的鼓励学生猜想, 且具有善于对猜想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

实验课的成功与否与实验员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 实验员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具有深远影响。提高实验员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每个能力要素都不可或缺, 而且必须与时俱进, 全面提升。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 构建实验员的教学能力对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体系, 总结经验, 推广应用, 从而自觉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活动, 推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硕林, 吴广贤.情景实验的而设计与实施[J].嘉兴学院学报, 2003 (1) :56-59.

[2]张红梅.实验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 2010 (16) :108-110.

3.重视实验活动优化教学质量 篇三

【关键词】演示;创新;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 其中,物理理论来自于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的基础。用事实说话,用实验证明,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同时物理实验对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重视物理实验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搞好物理实验教学应做到:

一、多做实验

对于物理学中的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个物理定律,凡是能做实验的,我们都应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来形成,切不可图省事而不做。另外,对于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自己也要动手做。如:针孔照相机、土电话、潜望镜、口哨等。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孰优孰劣,一比就知。怎样改进自己的作品,比较之后皆可取长补短。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动手制作的热情。

二、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前,教师应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如熟悉实验的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考虑当时可能造成失败的诸多因素。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我们必须选择实验的时间、天气,必须保证空气是干燥的,实验操作所用器材是干燥的,教师的手是干燥的,尽可能多摩擦几次,让所带电量足够,效果才明显。同时还要考虑器材的选择,什么器材实验效果会更好。总之,演示实验要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设计要力求尽善尽美;且实验时教师要认真熟练,实事求是;实验装置的设置除保证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外,还要溶入美学之中,要在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同时,使演示实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大有好处。

三、自我创新实验

教材中有些实验不实用或者不够完善,教师要根据物理原理大胆改进,如科学之旅部分中的“漏斗吹乒乓球”,除了教材介绍的向下吹以外,还可向上,向侧面吹。光在水中的直线传播,由于受课本提供的器材的限制,通常只能由教师做实验演示,若水槽中是清水,则无法看见沿直线传播的光路,若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或混入适量的肥皂水,使水呈轻微的浑浊状态,再用激光笔射向水中,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路。在声波传递能量中,“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我们改为“去掉可乐瓶两端的盖和底,在两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然后把瓶竖直拿着,在其上端放一轻小物体,用力拉动下端的橡皮膜,你将会看到轻小物体被弹得很高”,改进后的实验取材简单,安全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具有直观性,说服力强,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加强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四、多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如果实验器材随手可得,实验仪器制作、组装简易,实验操作简便,实验过程清晰,实验效果明显,那这样的实验将深受学生的欢迎。如在文具盒上或课桌上放一些碎纸屑,敲打文具盒或课桌,观察现象可知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根筷子或一把汤匙插入水中便可做光的折射实验;废旧灯泡可用于观察钨的升华,也可用于识别哪些是导体和绝缘体;用激光笔从侧面正对一个大果冻(里面不含果肉)射去,则非常清楚的看到在果冻内有一条直线光路。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可拉近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科学有亲近感、真实感。

五、开展探究性实验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即先学会事物发展的规律、原理、定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探究来获得结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根据课本的引导很容易进行科学猜想,并能根据课本的图解用实验来验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有一个学生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还与接触面积有关。那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呢?我随即问他,后来我干脆让各个学习小组互相讨论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很快又达成共识,设计出了实验方案,我立即鼓励各个学习小组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实验探究。很快,学生实验完毕得出了结论。一个新的猜想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个新的学习方法,有猜想最好用事实说话。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正確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既可以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又能很好的实现课外巩固,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正符合物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小军.《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探索》[J].科学信息,2007(18):226.

4.物理实验室开放活动总结 篇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初中物理,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目前我们的实验课的内容、形式与学科的结合较好,但是不是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有些还是教师曾演示过的,很容易流于重复与枯燥。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教师准备得较多较细,学生只管“照方抓药”,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实验室时间有限,实验内容多而时间少,没有给学生留下实验失败后重做的时间。为此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有余力,及平时实验没有成功的学生开放实验室。以希望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开学初,在校领导的关心督促下,制定了物理实验室开放计划。利用每周一、四中午的休息时间,在物理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了实验开放。实验内容包括: 1.实验基本操作

2.物理课本中的学生实验

3.学生自我设计的小实验

通过实验室开放对物理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

1.激发一些同学对物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生在实验设计中体现了逻辑性和创造性、实验总结与讨论中的知识性和探索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使学生能较多地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

4.很多同学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了科学探究的快乐

当然整个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受学生水平所限,实验的探究性程度不高,实验的形式主要为对物质性质的验证。由于实验室的设备和器材不足。不能全部实现,有些设想只能纸上谈兵。

总之,实验开放是一种实验教学的很好的补充手段,在开放中,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便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相信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以后我们的实验开放工作将做得更好。

5.樟树实验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五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家合万事兴。感恩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物欲膨胀、价值观扭曲及虚拟世界的冲击,孩子中普遍存在着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的。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我校启动“学会感恩,与爱同行”感恩主题教育,运用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让孩子找回感恩的心,领悟生命的真谛。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恳请领导和专家、家长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们的第一个做法是: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 :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呀!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呀!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们用讲故事、写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就让孩子把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释放出来吧。于是我们把感恩教育活动的平台移至生活世界,引导孩子们在生活情境中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心。

我们的第二个做法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拟写了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有些班级还设计了“家校共育感恩心”联系手册,班主任把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介绍给家长,家长们把孩子在家中的感恩行动记录下来,比如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深入孩子心中,升华为他们灵魂深处中最高尚的道德修养呢?

我们的第三个做活动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网络,让学生在文化中熏陶。

在感恩教育活动启动阶段,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感恩教育的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学校召开了家长学校,举行了“感恩社会,我为樟树献份力”行动、“感恩自然,认养小树苗”行动。家长们对学校的感恩活动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们言传身教,努力做孩子的表率,认真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为了让爱的动力源源不断,学校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我们曾组织孩子们观看感恩电影,并作观后交流,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我们还组织孩子学唱感恩歌曲、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等等。感恩文化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有荣辱观的少年茁壮成长起来。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品质的修养,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相信天空更加蔚蓝,阳光更加灿烂,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6.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活动总结 篇六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

一、困惑迷茫,引发思变

xx年11月30日,在教育局的支持和鼓励下,在进修学校的指导下,我校七年级启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面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会写导学案;把课堂还给学生了,教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学生展示水平低,花费时间多,进度缓慢,完不成当堂课的学习任务;有的同学自私,只顾自己学习,不参与小组交流和帮扶;课堂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小组交流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学生对加分评价无动于衷;------。等等困惑纷至沓来,大量的问题在挑战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严重动摇教师改革的信念,导致改革走向夭折。穷则思变,“研修活动必须聚焦课堂,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破解难题,实现突围!”学校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

二、立足校本,统筹规划

通过反复听课调研、学习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靠传统的零打碎敲的教研方式,如上几堂公开课、做几次讲座、外出观摩学习等,只能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

为了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领导,学校确立了“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校本教研制度及“学年组、教研组”双轨教研制度。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责任目标分解到人。明确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为了加强学年教研工作,又选拔三位领导分别担任三个年级的学年主任。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和学年组,既确保了问题及时反馈解决,又确保了教研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附1:xx市第xx中学校本教研工作领导机构

第一责任人:xx(校长)

组长:xx(副校长,主抓教学)

副组长:xx(副书记,主抓党务工作)

xx(教导主任)

组员:xx(政教主任)

xx(副政教主任)

xx(团委书记)

xx(后勤主任)

附2:xx市第xx中学负责学科教研工作分工

xx:数学

xx:理、化、生

xx:俄语

xx:语文、微机

xx:政、史、地

xx:音、体、美

附3:xx市第xx中学负责学年教研工作分工

xx:七年级

xx:八年级

xx:九年级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xx年12月,我们开始着手修改、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2010年3月,根据《xx市第xx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学校进一步统筹规划校本教研工作,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开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使教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改革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让理念落地,唯有转化为“教学行为”的理念,才富有生命力。一年来,我校聚焦课堂,基于改革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一)领导参与,不居高临下

为了带动教师走进教研,学会教研,真正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提高对课堂教学指导和管理的有效性,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是组织者,又是研究者。校长李爱杰兼任八年级一个班的数学课,副书记王晓梅兼任八年级学年主任,副校长徐可明兼任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及七年级学年主任,教务处主任陈常泉兼任九年级学年主任,政教主任李秉政兼任七年级两个班的俄语课,团委书记顾修艳兼任八年级班主任和两个班的俄语课,政教处副主任项岩兼任八年级三个班的地理课,后勤主任于贵民负责音体美的管理工作。(1)班子成员把课堂作为试验田和教研基地,针对课堂改革中的困惑,首先大胆尝试探索,其次勇于“暴晒”自己,主动上邀请课,把亮点和不足“晾”出来,给教师提供教研的“靶子”。(2)领导班子把教研工作重心前移,深入课堂听课,深入教研组和备课组评课、交流、指导,倾听教师的独到见解,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和教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互相讲述教学故事。(3)班子成员引导教师发现问题,并提升为课题和教师共同研究。一学期,班子成员平均听课92节,共兼课1032节。班子成员亲历校本教研,建立了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极大地感染、影响、带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改革和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引领作用。

(二)统一思想,不消极抵触

改革之初,或过程中遭遇非议、困难、挫折时,部分教师开始犹豫、彷徨、动摇,于是参与教研的热情降温,教学模式反弹。看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学校先后做了《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革,给xx中插上隐形的翅膀》等讲座,召开了多次教师学习汇报会、座谈会和交流会,宋德凤、王翔宇、张玉华、李树森等32人次发言交流。通过阶段性总结会、听、评课活动、学年会等机会,统一大家的思想。

现在看来,借助校本教研这个平台,思想工作及时、到位,当时的七年级很快形成了讨论“改”,研究“变”的浓厚教研氛围,并辐射到其它学年,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学习创新,不照搬照抄

我校与杜郎口中学相比,地域文化、校情、学情、教师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照搬照抄,只能走上“死”路。为此,12月中下旬,学年组、教研组、备课组开展了“怎么学”、“学什么”教研活动,通过多次“头脑风暴”式研讨,深入课堂听课观测分析,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学习可学、能学的,探索有xx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杜郎口中学有三种课型: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因为学生全部住校,可以保障预习的质量和课时,如果我们也这样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就将预习、展示、反馈集中到一堂课进行;杜郎口中学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把导学案印发给学生,我们大多利用大屏幕呈现学习目标和内容,节约了纸张,加大了课堂容量;杜郎口中学的展示大多是大展示(全班展示),我们根据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的情况,安排大展示和小展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大展示,自己能学会的,对子不交流,对子能解决的,小组不讨论,小组能解决的,不在全班展示。这样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同伴互助,不孤军作战

交流研讨,资源共享。一年来,10人两赴山东杜郎口考察,七、八年级的全体教师走进牡丹江市实验中学听课交流,领导班子成员到牡丹江市十xx中学、xx市第xx中学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赴长春、哈尔滨参加“高效课堂”课堂博览会。走出去,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同路人,坚定了教师走改革之路的信心。课堂开放以来,共计800多人次来校听课研讨。领导和同行走进来,给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是无形的福利:精神的鼓励、方法的指导、思想的碰撞、观念的冲击、理念的提升、信心的坚定。

同伴互助,共同成长。要保证改革坚持下去,并取得实效,学校内部必须形成浓厚的相互学习、影响、感染、带动的氛围。教师方面,以学年组、教研组、备课组、班组为单位,学生方面,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实施“自主·互助”管理模式、教研模式、学习模式、评价模式,既凸显个体特色,突出主体地位,又彰显互学、互助的教风、学风,促进了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成长。

(四)追求实效,不摆花架子

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校本教研绝不是搞一阵子、摆花架子,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工作方式、工作状态,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效益、效果,最终达到减轻师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始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扎实推进,把思想观念的转变、师生的培训、导学案的编写、课堂的调控、激励性的评价、课堂反馈、课堂反思等工作做实、做牢,并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专业引领,不盲目盲从

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进修学校的各科教研员定期深入备课组,针对教材的挖掘、整合、把握等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深入课堂诊断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老师调控;同时还帮助学校做教师的思想工作,鼓励教师转变观念,大胆实践。教研员的业务指导,使我们在每一个阶段方向明确,避免了盲目和盲从,少走了许多弯路。

聚焦课堂教学实施校本研修,使教师研究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面对困惑和问题不等不靠不抱怨,大家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教师的智慧和潜能得到了开发,导学案、小组评价等问题伴随实验的进行逐步完善;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鼓励者,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提升;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教学行为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7.开展备课组活动改进实验教学 篇七

一、案例描述

案例1:上课铃响后, 让学生观察桌上的实验器材, 根据实验册了解本次实验的目标, 设计实验方案, 开始动手操作实验。当完成电路连接、检查无误、闭合开关后, 很多同学发现电灯不亮, 纷纷举手求援。在实验器材陈旧的情况下, 特别是电学实验器材, 最大的可能是接触不良问题, 开路造成电灯不亮。我和实验员老师一一排查故障, 协助他们使得实验成功。

课后, 开展教研活动, 组内老师评课指出:这堂实验课教学手法陈旧, 老师包揽了一切, 学生照实验册实验, 只是完成了教学内容。未能更好地体现探索性教学的优势, 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何不利用“电灯不亮”这个契机, 放开手脚, 让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己排查故障, 去感受成功和失败。

案例2:在各位老师的点评、指正下, 我重新备课, 把激励学生, 开动脑筋作为重头戏。当学生发现电灯不亮时, 我适时提出了问题:“造成电灯不亮的原因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开路。”我又问:“那如何找出开路的地方呢?”这下同学就来劲了, 争相为这问题出谋划策。我紧接着又问:“真的是开路吗?有没有其他可能呢?”对我抛出的几个问题, 学生议论纷纷。经过短暂的讨论后, 我提议:“灯泡已能发光的小组, 派出高手到旁边灯泡还没有发光的小组当顾问, 协助他们找出电路问题。5分钟后向大家汇报检查方法、结果和整改措施, 可以吗?”在一片叫好声中, 学生低头检查着、相互讨论着、动手操作着, 个个大显身手, 气氛好不热烈。5分钟后, 大部分小组的灯泡发亮, 个别小组在我的指导下, 灯泡也亮了。我请学生来谈谈他们排查的体会。

学生一:“我是使用电压表来检查的, 用试触法依次与电路中的各元件, 如电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源并联。如果电压表与电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并联有读数, 说明断开点在相关的元件上;如果电压表与电源并联无读数, 则问题在电源上。”

我:“好方法, 这种方法你从哪里学来的?找到灯泡不亮的原因了吗?”

学生一:“我看电器修理店的师傅这样做, 我就学他了。我们组查到的断开点在电源上, 是电源输出接触不良, 我们把跟电源连接的螺母重新旋紧, 问题就解决了。”

我:“好, 善于观察和学习, 从生活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生们大力鼓掌叫好。

学生二:“我们是取下灯泡, 与其他电路元件并联, 如果灯泡发亮, 说明问题就在与它并联的电路元件上。我们检查到, 我们组的灯泡不亮是因为开关接触不良, 造成断路。我们把开关的螺母旋紧, 卡口接触的地方拉紧, 弹性变大, 问题就解决了。”

我:“这种方法好, 简单又直观, 不过一般用试触法, 可以使检查更快捷方便。”

学生三:“我们组采用的方法跟他们一样, 但是我们检查到后来, 发现即使把灯泡接到电源上也不亮, 我们推测是灯泡坏了, 换了一个新灯泡, 结果问题就解决了。”

我:“看来使用同样的检测方法, 可以查出不同的故障来。”

……

我:“那么, 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起去探索。”

二、教学评析和反思

开课之前, 我更多的是考虑要把这节实验课在45分钟内上好, 完成教学计划, 担心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 不能得出实验结果, 又担心放开让学生自己检查故障, 怕课堂纪律松散, 一发不可收拾。开课后, 组内老师的点评指出:课前预设目标的完成与否不应成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 传统教学以完成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偶发事件”等都强调“处理”“应急”;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课堂中的“意外”“偶发事件”都是我们教学上的宝贵的新生资源。毋庸置疑, 如果连电路连接都无法正确连接的学生, 是不可能完成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所以, 教师固然要按照课前的预设开展教学活动, 但也要结合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 及时并努力地按照学生的学习思路改进和制订新的教学预设,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节实验课, 完全可以利用“灯泡不亮”这一事件, 让学生展开探究的思维。通过这次的备课组活动, 我修改了备课, 再次上课时, 我以灯泡不亮这一电学实验中常见的故障为契机, 展开电路故障排查活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设计、合作探究和交流表达能力, 巩固了电学知识,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的“备课组”活动, 我改变了以前采取的教师先演示讲解, 学生模仿操作教学方法, 通过跟同事间不断进行探索、反馈、评价和分析, 教学方法力求往探究式的教学方向发展, 把课堂真正搞活起来, 从而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主动发展。

以学生为本, 开放实验教学、拓展实验空间。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 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科学探究的理解。同时, 实验课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教师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结论要给予科学的分析和引导, 不能一棍子打死, 也不能放任自流, 做到“收”与“放”的统一。

参考文献

8.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活动 篇八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实验器材

1 对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保障实验开出率

1.1 能在家做的实验

这包括蜡烛熔化、冷却、凝固,把蛋浸入白醋里,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传热导电的实验,铁钉锈蚀的实验,有机物燃烧实验,塑料的燃烧,污水净化装置的实验等。

1.2 家校均可做的实验

这包括在火焰上灼烧红亮铜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蒸发、过滤的实验,分子扩散实验,溶液的导电实验,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结晶实验,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某些物质溶液的pH实验,制作叶脉书签实验,蛋白质实验等。

1.3 必须在实验室做的实验

这包括镁带燃烧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实验,水的组成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实验,常见酸的实验,常见碱的实验,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检验葡萄糖实验,硫的燃烧及其产物的污染实验等。

2 精讲多练,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学完碳这一章时,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另外,做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极好机会,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每一节后面习题和每章后的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3 从照搬走向设计

传统的实验是教师按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按着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针对上述现状,笔者把实验教学组织成让学生从照搬转变为实验设计的过程。

实验设计是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或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独立完成比较复杂的观察、测量、验证和探究等实验任务的一种学习过程。实验设计要求学生能独立根据实验目标,设计出实验方案、解释实验原理、记录和处理数据、表达实验结果,能较全面地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在教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并使石蕊试液变红这个实验时,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红了呢?学生说是碳酸。笔者继续追问:你怎么确认是碳酸呢?说不定是二氧化碳本身或者是水呢,你们能不能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假设?

学生假设:1)二氧化碳本身使石蕊变红;2)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一种酸,酸使石蕊变红。为什么不假设水能使石蕊变红?学生说石蕊试液中本身含有水,石蕊要变红早就变红了。学生的设计方案:1)验证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结果:干燥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湿润的石蕊变红。说明是第二种假设是正确的。

4 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4.1 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前提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有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4.2 注重实验引导

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

4.3 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

5 要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有体会: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出于好玩、有趣。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选择仪器、检验物质和配制溶液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因此,对这些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学生的操作中要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初步、逐步“学会”。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高考化学方程式技巧下一篇: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成效与推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