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11-0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共11篇)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一

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杜永友

中国,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尤其唐诗,更是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成就。古诗用词准确、凝练,诗句精深华妙,其“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刘熙载语)之美,充分展现了汉语之美,那么,面对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诗鉴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培育诗情诗趣呢? “文贵隐,诗贵藏”,古诗语言的特点之一是精炼、含蓄,具有跳跃性,其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又往往使学生感到棘手,花费不少精力却无以着手。高一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较高层次,已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鉴于上述情形,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现小结如下:

一、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方法

学习知识要善于总结规律、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⑴ 分析情物

分析情物,即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把握其特点,领会其寓意。一般说来,情物,指的是诗歌中作者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所借助的具体的事物,即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意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常用并列式来组合,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郭、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⑵ 知人论世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而古诗往往又是古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往往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知人论世,对诗篇的解读大有裨益。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书本等资料查询古诗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让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⑶ 体会情语

古诗词具有自身的语言特色,体会情语,即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因此,首先要学会品味语言特色,体味语言的美。山水诗人认为“碧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其次要学会评析“诗眼”,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求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诗眼”是一篇诗歌的关键字、词,往往被作者寓以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若能在教学中就“诗眼”加以点拔、启发,就能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广的联想、思考,从而迅速把握诗篇大意,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之美。

⑷ 反复诵读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求音韵,平仄对仗,富于音乐美。在教学欣赏古诗词时,因其篇幅短小,音韵和谐,在学生理解古诗词背景、内容的基础上,要强化诵读,“保证每首诗词至少读十遍”,直至成诵。诵读古诗词,注重指导学生语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体会平仄转换、重音句读等朗读技巧,读出韵味,体会古诗词中饱含的意象、情感。古诗词历史久远,音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应特别注意纠正。如诵读李白的《赠汪伦》时,不少学生将“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句读断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以求上下句的音韵和谐,造成了诗义的误读。其实,“桃花潭”是一地名,不能读破,唐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句读当以保持意义的完整为要,理解了这点,学生对《赠/白马王/彪》《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等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⑸ 鉴赏意境

<<易传>>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象指客观事物的物状、情状,意指客观事物蕴含的意义。意象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景物交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组合意象创造出的“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鉴赏古诗的意象和意境是古诗鉴赏的主要内容。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别怨恨曲中论。诗人的思想感情正是由“群山万壑”“紫台”“朔漠”“青冢”“春风面”“夜月魂”“琵琶”“黄昏”等意象来表达的。

⑹ 注重积累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古诗鉴赏亦然。① 积累古诗字词的古义。疏通字词义,这是鉴赏古诗不可缺少的基础;② 积累古诗常写的内容。古典诗歌卷帙繁浩,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地进行鉴赏难度较大,但语文老师还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常写的内容,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③ 积累、运用鉴赏知识。例如,文体知识,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古诗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平仄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古诗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④ 积累典型的意象。例如,菊,常象征隐逸、高洁、脱俗;禾黍,常用来抒发国家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子规,凄恻,惨苦;沙鸥,飘零、感伤等等。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

在实践中运用鉴赏方法,在平时阅读中形成人文素养,培育诗情诗趣。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赏古诗要掌握一些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多读古诗,多领悟古诗的意蕴,多做鉴赏古诗的试题,多研究别人对古诗评价的文章,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领悟能力和鉴赏水平。在练习这一环节学生应重视所设置的试题。可参照试题选项来鉴赏诗歌,如,阅读杜牧的两首《过华清宫绝句》:

〔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1. 对这两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是一个远景描绘,诗人从长安遥望的角度,写出华清宫的富丽堂皇。

B.〔甲〕诗中“一骑”与〔乙〕诗中的“数骑”都是指骑马的人,前者指运送荔枝的驿使,后者指报告军情的侦察兵。

C.〔甲〕诗中的“红尘”与〔乙〕诗中的“黄埃”都有所喻指,前者意思是世俗的人生,后者暗指战争。D.〔乙〕诗中“千峰上”既扣题指华清宫,又讽刺帝王和妃子高高在上,远离朝廷和百姓而专门寻欢作乐。

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甲〕写叛乱发生前皇宫生活的奢侈荒淫,〔乙〕诗写**发生时朝廷的措手不及。

B.两首诗都是选取了特写镜头加以刻画,〔甲〕诗选的是荔枝运到妃子喜笑的时刻,〔乙〕诗选的是叛乱发生,歌舞停止的时刻。C.两首诗在艺术构思上都是有笔法隐曲而感触深沉的特点,曲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见解。

D.两首诗都有简炼精确而语义深邃的特点。〔甲〕诗一个“笑”字巧写神态而寓以讽刺,〔乙〕诗一个“破”字象苦难而饱含愤慨。

由上可见,为了练习而练习不可取,练习的设计囊括了鉴赏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总结、归纳、再练习,参照练习题来鉴赏,无疑也是提高鉴赏能力、培育诗情诗趣的有效途径。还可以通过竞赛、动手学写诗歌、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来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培育诗情诗趣。

三、小结

古诗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而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应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引导学生沉浸在古诗的美感中。古诗的美感来源于何处呢?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形式。直到现在,这种形式美还是我们审美愉悦的重要来源。朗读是体会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朗读,可以选择请同学朗读,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乃至视频文件。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读出回环往复之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其中妙趣。古诗的美感还来源于它优美的意境。

朱光潜曾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的确,培养诗情诗趣,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精神食粮,陶冶情操,让人生更有意趣。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读一读杜甫,苏轼等的作品,从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学习他们对待逆境的从容态度和宽阔胸襟,战胜人生挫折,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二

一、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它言简意赅, 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 又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 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生”字, 就把香炉峰写“活”了, 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描绘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 对诗的语言的品味就成为了读诗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在学生反复吟诵古诗的过程中, 我又注意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 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魅力, 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 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入品味古诗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 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诗的理解, 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如我在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看看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学生很快找出是“喜”字。我接着说“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于是让学生抓住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古诗, 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 诗句又是怎样表达“喜”的感情的。学生通过自学、互相交流, 体会了“喜”字表达的多重情感:“一喜叛军得以平复”, “二喜国家得安宁”, “三喜亲人能团聚”, “四喜回乡得偿愿”。这样就品味到“喜”字用之精妙, 一字重千金。

二、学会想象, 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 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细细品味, 发挥想象力, 深入诗的情境, 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这样, 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 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 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空间思维力,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画一画、演一演,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 丰富相关情节等。如《枫桥夜泊》一诗, 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 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 表现孤寂忧愁的情怀。在教学这首古诗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可首先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 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 月色渐渐暗淡, 一眨眼, 月亮不见了, 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 这时候, 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 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 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或明或暗, 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 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 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 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 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 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 就会如见其景, 如闻其声, 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三、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 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 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 用跳跃含蓄的语言, 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 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 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 初读此诗, 似觉平易, 细加欣赏, 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 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 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 但诗人仅摘三句, 答问不多, 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 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 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 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对答如流, 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 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四、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 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 因此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 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

1.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 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 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时, 我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 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 图文结合揣摩、推敲, 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 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 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

3.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三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韵味意境;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71-0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占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份量偏低,且古诗词诵读却被排斥在中考之外。以致古诗词诵读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之一。初中教学涉及的古诗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语言精炼、哲理深刻、启迪思维等特点。学习古诗词诵读,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提高修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古诗词基础。诵读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启迪思维,准确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情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古诗词教学强调诵读,就是要提倡一面读、一面诵,边读边诵。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如果只是看,即使看几遍也不一定记得住,而如果引入声音教学,让学生边读边诵,反复诵读,很快就把这首古诗词记住了。学生一旦对所学古诗词倒背如流,将蕴含在古诗词中的词语、佳句、韵律等装进了自己的头脑中,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必将大大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诗词诵读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在于它把声、形、意熔为一体,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如何更好的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呢?

一、明确古诗词诵读的教学目标

在制订学期、学年教学目标时,备课组把古诗词诵读列入教学内容,确立每周二首,一学期40首,3年200首的教学目标。采取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布置作业,安排集体讨论等方法,同时,把一学期40首古诗词默写,纳入单元、期初、期中、期末测试试题内容。在集体备课时,针对古诗词诵读教学,注重探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研究重点、难点、疑点;落实课堂诵读与课后学生自读的措施,同时,利用青年教师熟悉计算机的特点,鼓励青年教师制作古诗词诵读课件,把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于课堂诵读教学,追求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参与诵读的兴趣。

二、形成语文古诗词诵读的二步教学法

即:以“读”为本,追求“精”的效果,围绕通读课文、精读积累二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步,通读课文。上课时,教师先把古诗词通读一遍,认真讲解生字、难句,诗词创作背景等知识后,要求学生跟读、齐读。我要求学生诵读时要做到整齐、热烈。从而达到正确通读古诗词,初步掌握古诗词内容的教学目标。第二步,精读积累。所谓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围绕古诗词的句子、内容,带着问题进行深读、细读。同时,启发学生尽情投入,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读出感情、引发感悟。在精读中,要善于抓住古诗词中的精彩词句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达到“滚瓜烂熟”的水平,做到一提到一首古诗词,学生就会琅琅上口,熟练诵读,只有达到了这种倒背如流的地步,才能真正掌握古诗词精湛的内容,精美的写作技巧,从而把古诗词的佳句、语言熟记于心,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诵读,逐渐积累,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为初中学生打下良好的古诗词功底和基础。

三、把“背诵”作为古诗词诵读教学的重点

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除了诵读之外,还要把背诵作为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记忆力强的特点。在学生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必须背诵,不但要背、而且要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读和背同样重要。读就是: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语调、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背就是:学生从“要我背”转向“我要背”,通过引导,使学生自觉背诵、喜欢背诵。由于古诗词背诵一般都是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背诵环境。我在布置诵读作业时,常常诱导学生到学校的池塘、花丛、亭廊边上背诵,可以达到背诵课文和触景生情的双重效果。培养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感觉。一个语文老师,置身于这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学习氛围中,感到万分欣慰,久而久之,营造了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气氛,陶醉了学生的身心,成为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独特一景。

四、开设古代诗词鉴赏课

4.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四

余江县桃李中学——蔡丽玲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有效教学全国蓬勃展开,我以为,所谓“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呢?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根据学生个体,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力争这样备课:

一、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主要中的面积问题。

二、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

三、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

四、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五个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试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矫正;

5、总结归纳,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已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已知直线y=ax+ 1分别与x轴和y轴交于B

直线y=-x+b与x轴交于点A,y并且两直线交点P为(2,2)

(1)求两直线解析式;

(2)求四边形AOBP的面积

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小问题,适当降低难度,成。在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学生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先观察图形,从图形中获得什么信息,该四边形的面积没有公式可求,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怎么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点思路,讲方法,形成思路。最 后由学生讲自己的解题思路,让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归纳归纳出解题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求面积问题,往往化归到有一条边在坐标轴上的三角形(规则图形)的面积。

实行分层教学,调整课堂结构,实施有效教学,起到了巩固“双基”和培优的作用。

三、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1、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2、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多煤体技术进行教学

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实现友好的人机对话,因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某些事物时,可以超越时空,重视事物的再生或发生过程,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人的认知过程接近自然。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例如,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多煤体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且能自觉去钻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和谐、生动、自然的学习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数学素材渗透于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可避免枯燥无味而且有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直观趣味和知识实用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的佳境,放下包袱,学有所得,而且能激励他们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课时,“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孩子们在树下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话锋,进入主题:“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5.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五

楼主发表于:2012-10-10 10:05来源于:“国培计划(2012)”——河南省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远程培训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作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数学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建以提高效益、关注学生发展为目的和根本的高效课堂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与想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充满趣味的或者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良好的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意识。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于是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等知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我们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这就势必要求数学教师做到:

1.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参与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死板教条而缺少活力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应当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接着,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其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难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在渗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对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大胆灵活的跳出课本,增加补充其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素材,甚至可以重新整合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作灵活调整,总体应当由易到难,让学生在成就感中自信的深入学习。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多媒体展现数学美,能让精心的教学设计鲜活起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时兴趣盎然,让数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过程更完整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掌握课堂调控艺术 进行有效的探究

教师应当掌握基本的课堂调控艺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不同问题应有针对性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提问,积极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和质疑。同时,课堂组织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可以采用如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课外学习,课堂成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重视学法指导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还非常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1)、教育他们课前一定要预习,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专心,预习中做标记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2)、在课堂上,老师通常都会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要边听课边做笔记,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以后复习和巩固。(3)、认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之处,多想多问。(4)、一定要有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在作业或试卷中做错的题详细的写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争取做到下次遇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基础才能巩固,数学素质的发展才能全面,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三、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是需要机智的,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实施不同的评价。比如,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还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知道成功只是暂时的;当学生面对困难有畏惧情绪时,应当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当学生遭遇失败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出失败原因及时改正,从而站起来看得更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注重学习伙伴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评价,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使学生在不断提高的学习成绩鼓舞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6.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六

初中生所学科目多,学生课业负担重,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再加上历史知识繁而杂、时间跨度大、范围广,是造成中考历史学科优秀率低的主要原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中使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的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有这么几点心得体会,现总结 归纳如下几点: 一 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备课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讲的是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就同一个教师而言,进行公开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比平时好,原因不是说教学能力强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多了,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一遍处理教材,确定教学方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将得到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如果不去备课,这些可能条件就不能形成实际教学能力。

对此,在中学历史七、八年级的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教材,着重分析课程重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广泛查找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

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然,备课这是一个大课题,如何备好、备全面,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 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三须”

课堂教学是课前备课的第二阶段,是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阶段,这一阶段的好坏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点必须精讲,深入浅出

我们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学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那么如何使知识点杂多、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的历史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成为前线工作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短短的是四十五分钟内,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授课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实践表明:讲解时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此我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这一较为浅显容易理解的情况来引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

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二、现实必须结合,方法灵活

教学、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更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毛泽东通同志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经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①。

不管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不管选择任何一种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将启发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一年多以来,我先后尝试了“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教

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

三、风趣必须幽默,引人入胜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可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同时幽默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三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

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私下常和优秀学生、后进生进行交谈,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这对语初中历史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前辈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参考文献:

① 《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 ② 《历史研究》1989年版 ③ 《历史教学》2008年版 ④ 历史风云网——教材剖析 ⑤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7.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七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 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 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 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 在生活中, 学生极怕写作文, 把它当作一件苦差事, 常常应付了事。对于广大学生来说, 作文不是件容易的事, 甚至可以说是件可怕的事。但怕归怕, 写还得写。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本人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 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激发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

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留心观察事物, 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 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会学生面对, 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基本手段。因此,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读-写课-堂---

掌握观察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作文兴趣的基本手段。初中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往往是看了之后, 无法用评议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一般方法是要求学生观察事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现时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 进而进行深入的观察, 使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 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 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 不把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 而看成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 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 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 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 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是很有必要的。好的文题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 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学生的写作是无源之水, 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现在的学生, 生活丰富多彩, 接受新鲜事物快, 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 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 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坚持写日记, 磨炼意志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就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由于各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 因而人生的体验感受也会不同。如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学生, 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封闭落后的学生, 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 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当作文和生活搭起桥来, 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就会流进学生的作文, 成为学生“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如果学生常写日记, “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写作困境无疑将会被打破。当学生将自己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感受写进作文里, 学生作文就会“鲜活”起来, 富有生活的气息。

写日记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写作是个综合性的脑力劳动, 既要认真观察索取素材, 又要加强注意和记忆, 还要开展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 这对全面发展孩子的智力是个很好的锻炼。孩子天天写日记, 天天刺激强化大脑的兴奋中心, 也会加速孩子智力发展;写日记能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顽强的革命意志。闻名世界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从19岁开始写日记, 一直到82岁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前, 除特殊原因偶有间断外, 一直坚持写。托尔斯泰的名著《昨天的事业》, 就是根据他的日记整理的。写日记虽然是件小事, 但并非人人都能坚持做到。学生如果从小学开始, 就能坚持不断写日记, 那对于他们的意志和毅力是多么大的锻炼啊!的确, 写日记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只要多观察、多积累、多练笔, 思路自然开阔, 想象自然丰富, 文笔自然通畅, 只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日记就会为写作训练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

三、学会仿写, 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便可训练学生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和仿写范文, 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当然, 仿写只是写作的开始, 并不是目的, 只有通过仿写, 才能达到缩写、扩写、续写、改写, 最后达到自己能写的目的。但模仿并非目的, 而只是手段。

老师在教学生写作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实际上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时, 创造性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 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 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8.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1教师教育理念有偏差

教师对于成绩过于重视,经常出现为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将古诗词的学习放在了一个十分功利性的位置。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2学生压力过大

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太过高压,导致学生一味为了考试而学习古诗词,忽略了古诗词的深刻意义,不能体会其精髓。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加强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进程中,诵读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诵读也是我国古诗词教学一直拥有的良好传统,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古代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学生可以利用诵读的方法来深化对于古诗词的记忆,并在脑海中进行古诗词场景的再创造,使得单纯的文字在脑海中变成了丰富的场景,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诵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通过对阅读方式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一首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可先进行范读,对于古诗词中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订正,随后让学生进行齐读或分组读,引导学生在多种方式的阅读中提高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兴趣。此外,诗歌是强调节奏性的。所以,老师应当给学生讲解一些节奏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使之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最后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一唱三叹”之妙。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声情并茂,从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2介绍作者,了解诗情

了解古诗词的作者,也是了解其诗歌的一种方法。了解诗人的生平传记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得学生对诗歌以及诗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3理解诗词的题目

在理解一首诗的时候,应先理解其题目。有些诗歌通过题目就可以猜测出它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因此,老师在讲解一首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解题,通过解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4进行合理的联想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古诗词的美妙所在。很多古诗词都是用精练的语言,再配合各种意象,营造出各种妙不可言的意境。对此,可以让学生结合诗中意境进行无限的遐想,以此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真正意义。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细雨微凉的空山雨后,皎洁的明月稀稀疏疏的照应在松林间,清洌的泉水沿着石头涓涓而流,水中的鱼儿自由穿梭游玩,竹林中不时传来浣衣女的笑声。通过良好的联想,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场景,并在阅读和想象之间进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5实地感受,加强理解

教师应注意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重视实地感受。在教学中,利用家乡的地理优势,带领学生走向户外,通过领略风景的方式来感受古代诗词描绘的美丽场景,以此与诗人对话,体验“诗歌生命”的美。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勃发、灵感的闪现,也是诗人生命价值的最高诠释。如果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情感,必能达到学生、诗人之间情感的传达与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诗歌拥有更强的表现能力,在字句之间往往能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场景等等。也正是由于诗歌这种表现能力及其字句的凝练,教师才更应注重在鉴赏诗歌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更好地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对此,教师可以用语言拼读法。首先,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诵读,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然后,可以进行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最后,再来有感情的朗读。我们都知道,诵读是理解诗词的基础,也是诗词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点拨感悟法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悟其中蕴涵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做一次“老师”,让其上台讲解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深刻感情,另一方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提升其对于表达的自信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3讨论赏析法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中国古诗词的语言、修辞都是极为精练的,这种精练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大胆的分享。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交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4联想想象法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古诗词的丰富场景进行想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加以辅助,如在教授的过程中配以音乐或者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古诗词进行创作性的描写,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配图,或者进行扩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体会。

5迁移拓展法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以往学过的与课文相关的诗词进行赏析。通过思维拓展训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教师还应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开发发散性思维,联系各种生活实际,进行更加深切的体会。

9.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九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效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近年来,大多数老师逐步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是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学生是移民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区域,水平参差不齐,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无师自通”、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屡点不通”。要搞好课堂改革谈何容易,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我校教师毫不气馁,认真学习课堂变革的理论,结合数学学科要求,在教学中逐步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课堂主题,实现了“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展现个性”的教学目标,尝试着变革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校变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教师们的一些体会和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

新的课堂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这种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创新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用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实例本身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往往表现得很活跃,喜欢去

1思考,去探究,发言很积极,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意识都能较好的发挥,课堂上呈现出勃勃生机;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师生平等交流的机会增多,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很快能掌握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在小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均能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浓厚。

二、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课堂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挑战。教师作为课堂变革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书”,应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教科书和相关的教学参考书,还必须思考课堂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学生将会有些什么问题需要探究,用什么方法来组织小组交流探究,对本节课涉及的知识你会设计怎样的问题?练习题怎样设计?这些都迫切要求教师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营造“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交流”的新型教研氛围,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我校开展课堂教学的现状

两年前,当我们听说要搞课堂变革,要求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时,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老师们都说,就凭五桥初中这种学生来源,学生基础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能行吗?有的教师甚至觉得好笑,直到我们学校校长、教务处、教科室负责人给我们作了硬性规定必须要改革课堂教学,并且派出当时的一年级各科老师参加教科所组

织的课堂改革研讨会,听了兄弟学校教师的课程后,才有想试一试的想法,经过一年级教师的实践,我们逐渐总结出了课堂设置问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个体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思考后形成并自主解决的问题;

“同伴问题”——课堂上与同桌交流后可以理解并能解决问题; “小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沟通中可以解决的问题; “班级问题”——经过小组交流与沟通,借助帮助与指导,可以当堂解决的问题。

学校要求全校推广,并且要求一年级教师上了示范课。在课堂上,都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组长辅导组员,学生在小组里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查阅资料,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养成了根据教师给出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并养成了对预习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的习惯,针对问题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在小组成员中真正实现了信息与资源共享,不论是小组讨论、集体发言、还是个人展示,在自己的小组均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主动求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每个小组的组长,个个都成了小老师,整个课堂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固有的灵性得到发挥,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注重教学指导全面落实课堂变革

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按照事先设置好的问题,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课堂主题,达到”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展现个性”的教学目的。一是关注教师的精讲,讲关键知识、讲精妙之处、点拨学生疑点、难点、盲点之处。教师的精要讲解、点拨贯穿教学全过程。绝不是开课教师讲解10分钟,然后撒手不管。二是关注全体学生是否充分自主学习。是否在”个体问题”、”同伴问题”、”小组问题”、”班级问题”中互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困惑、参与思考之后,到达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在课堂改革中的困惑

1.课堂变革与学生基础

由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少数优等生来讲,各方面都会得到充分发展,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表现的机会相对少得多,这样就养成了一部分学困生的依赖思想,很可能加剧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

2.变革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情境化

课堂变革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它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有的教师过分追求情境

3.变革课堂教学与小组分工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更多的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呈现的,小组活动要能有效地开展,必须有较明确的分工,以便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小组相对稳定,分工也基本不变,这样可能对每个学生在自己分工的一方面有所提高,而其它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缺乏全面发展,特别是学困生,可能有的教师也会提出分工轮流,但这样又会使学生长期处于新分工的适应阶段,对小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影响。

4.变革课堂教学与独立思考

新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时间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过分强调团队精神、集体成果,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能否有效地得到培养呢?而考试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很多学生失去了团队帮助,在问题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5.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部分教师常常重教案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上考虑,照教案宣讲,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意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他们往往淡化探索,重视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充当了”解题者”的角色,走出了新课堂中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6.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的相互协调

对于一个班级,有的教师在变革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以适应。

7.变革课堂教学与考试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在变化,通过考试评分+评语形式呈现,然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又迫使教师不得不”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就不教”,整天就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进行教学,关注的是中考命题的方向、题型及分值,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教学的容量和难度相对会削弱一些,考试是否也应随之变革呢?

六、在变革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如下建议:

1.学校实行分层教学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等到相应的发展,如果一个班学生差距太大,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层次相对接近,要求也基本相同,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的能力。

2.注重教师的培训

教科所及学校教科室多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观、学习实践的机会。

3、学校要统一要求

10.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

作为一位在边远山区从教九年的美术教师,在这里体会到了很多辛酸苦辣的事。很多事情也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其中最深刻的莫过于这几年所带的美术特长生教学中一些心酸事。

每年的美术特长生人数少又少,最多那年的也只有7个学生,其他这几年也就是1个、2个,虽然学生人数很少,但有一点是这么多年值得我欣慰的事,就是这些年来美术特长生都能自觉地在规定时间里上课,而且绘画基础入门都比较好,能很好的理解到老师的意思,从零基础的都能快速的上手到最后考出高分,被高中录取。这些年来学生的懂事是最值得我放心的,也是我教学上的动力。

11.关于古诗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一

一、兴趣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燥,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

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以设计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所以由于此诗张继的名气可能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

2、绘画激趣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如在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追蝶图”。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

3、创设情境激趣

古诗的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让古诗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呢?我认为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挂图、图画、简笔画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

4、想象激趣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二、吟诵体会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入境入情感悟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四、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是人的思维最清楚的黄金时间,最适合用来诵读诗词,于是,我便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诵读活动。在前黑板右上角开辟出一小块古诗园地,每天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抄写在上面。早读时,先由抄写这首古诗的同学背诵,然后进行比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背诵的积极性,如果能做到连续三天熟读成诵就加一颗五角星,这样一来,由于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对古诗园地也特别重视,就连平日一些一背古诗就头疼的同学也背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上一篇:美丽的桃花中考作文下一篇:2017 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