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2024-07-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共9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篇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最近在准备考研政治的过程中,我又重新读了一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相比起之前大一第一次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时,我对《马原》又有了更多、更切实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它的内容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在我初次学习《马原》时,我总是懵懵懂懂、似懂非懂,既觉得它艰涩又深奥,又觉得它浅显而漂浮。然而当我再次拜读这本书时,结合一些老师的讲解,我才深刻地理解那句话:“简单不是因为浅显,概括出来的是本质和真理。”——《马原》能切实地应用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好像我们会觉得诧异:怎么会有人不去实事求是呢?事实上,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不能因为共性就忽略了个性,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方法,而不是一套方法用到底。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潜移默化,但是源远流长。它给我们解释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往哪里发展等问题。或许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少去思考这些,但是《马原》确实在那里引导着我们。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医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一句话说得很好: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而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也有一件事总是在重复,那就是权威崇拜。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等,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科学家,然而即使是他们也逃不出这个怪圈,重复着受权威压迫,反抗权威,然后成为权威的过程。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权威是坏的吗?恐怕并不。权威往往是我们的前辈、先行者,是一个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掌握着人类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那我们就要完全相信权威吗?恐怕这更不恰当。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在科学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时,我们要更多地去学习前人和先行者的知识,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时要勇于质疑和打破常规。而这就是《马原》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理论。《马原》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互制约的。具体体现就如上例,学生既要学习权威,又要懂得质疑。《马原》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学生的不断学习和不断质疑正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是都应该具有学习和质疑的能力,并且把握好两者的平衡。

《马原》的书籍只有薄薄一本,它的内容却多如繁星。仅仅读了两次,我还远无法窥到马原的全貌,所见也不过沧海一粟。然而我心中的感悟却是已有万千,单单一篇读后感实在难以写尽我的感想。《马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怎么应用它来指导我的生活,我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和思索。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篇二

一、关于内化的阐述及其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内化(intelnalization)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所提,其涵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社会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化,应注重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的被学生所接受,并形成其内心的信念,而“原理”课教学,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才能达到教育者企盼的最佳境界,才能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由知到行的统一。

学生对“原理”课知识内化的具体体现有三:一是所传授的知识应内化为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行动指南,表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所传授的知识应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使他们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区别真、善、美的基本素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三是所传授的知识应内化为学生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们的潜意识,这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变他律为自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于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是目前理论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总体来说都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教师倡导与呼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是受动者,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都被忽视了。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不是什么机械的训练与强化,而是学习者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和学生的接受就能奏效的,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完善,不仅需要学生不断主动的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强化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且更需要学生能够从环境对自己的行为的反馈信息中主动选择、提高与修正自己的认识,决定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与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必须具有学习的需要与动机,即学生必须对学习活动本身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强烈的兴趣,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

(一)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意识。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方、双向的互动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和坚持言之有理的观点。教师应为学生营造科学探索问题的环境,让学生结合理论学习研究一些现实问题或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有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结论。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的各种形式。

古人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法,即指教师在教学任务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原理”课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曰实效性较差,就是因为一些教师教学不得法,所以我们应尽快改革落后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生动、直观的电化教学方式或幽默诙谐的漫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高深的原理;对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采用“热点问题讨论”的方法,即用热点问题带动学生走入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接受。其次,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来选择。比如,有人逻辑性强,善于说理;有人感染力强,善于以情感人;有人幽默诙谐,令人愉悦。这样,教师应该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创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再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来选择。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个体特性的,另外,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因人而异,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三)改变考核办法。

“原理”课教学目的在于确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因此可以说,“原理”课存在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内化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原理”课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看,不应只对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应多方面的考察教育效果,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在“原理”课的考核上,应改变过去用单一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理论分数(卷面成绩)与实践分数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分侧重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核以理解和应用为主,尽量避免纯机械的考核,如不提倡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而理解发挥题、辨析题、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均是可以考虑的方式。理论分占50分(满分为l00分)最后总成绩只划出等次,不记详细分数。实践分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话剧表演。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自编剧本,自己表演能够体现人生哲理的小话剧,从而以小见大,达到“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几年来,这种考核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依据剧本内容和表演效果,由同学现场打分,记入考核成绩。另方面,课堂讨论。在开学之初,教师通过对学生需求的调查,列出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论题,由学生任选一、二题,自由结成三至五人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再制作成PPT,最后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交流效果记入考核成绩。这种考试形式既能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基本理论,也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思想基本情况。这些灵活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学得轻松,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乐趣,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思维。

三、强化实践环节,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提出了人的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同样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

(一)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

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的效能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已经开始懂得并且很注重自身的形象了,一但让他们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他们会更好、更自觉的约束自己,比如往往一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学生会仅仅因为作了一个学期某门课程的科代表而完全换了一个人,所以说学生的主观因素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这种主体式的参与应该是广泛的而非小范围的,应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管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博大精深的。

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到工厂、农村,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去考察、调研,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要做好社会实践,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一定的经费、课时保障,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进行指导、评分,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到实践中去看、去学,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也会更加主动,有助于内化的完成。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篇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四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主编为艾思奇。也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国党校和高校通用的哲学教材。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唯物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

由于高中时代主修理科,所以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许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它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矛盾规律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每一件事物都有好有坏,我们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以及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和精神这两种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书中,我们看见了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也明白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如我们学习计算机一样,在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后,我们有时候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只有在我们上机后,才知道怎样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以及我的一些理解,我发现原来哲学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书中还详述了历史发展史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且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形式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又正式所处社会阶段的一种反映,历史是终将前行的,生产力就像永远向前的车轮一样,带着人们向更高的社会阶段前进。另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如我们自身而言,我们不能完全把昨天抛弃,我们应该重视之前的经验,处理好每一件事,为以后而奋斗。

每件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看怎么运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在成功的时候没必要趾高气昂,在失败的时候也没必要一蹶不振,我们需要的只是吸取经验。而且我们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实践,而现在的实践又促进了学习,我们要讲究学以致用,有时候也在不断发掘新知识,这些都是辨证统一的,也都是这本书的体现。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五

“雾霾”,作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很多人也许会疑问,雾霾是如何产生的呢?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人为的因素,包括化工产业、电子工业等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以及城市汽车数量增加带来了大量尾气的排放,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了雾霾不易扩散。

雾霾直接或间接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了。雾霾天气危害之大,一时难以估算。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

鉴于雾霾问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亟待解决,现在我们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缓解雾霾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多关于人跟生态、自然的关系的学说。他们讲过,“我们不要过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的雾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所以,当雾霾这一问题出现时,我们无法逃避这个难题,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而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承认雾霾的存在,在正确认识雾霾的基础上拟定计划、采取行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我们在面对雾霾问题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我们应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雾霾形成和扩散的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对于解决雾霾问题的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同时,解决雾霾问题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们很难创造出物质的东西。

二、联系的普遍性

恩格斯在谈到食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联系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人类的行为不断改变着自然界,雾霾的形成也是其结果之一。多种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雾霾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雾霾有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各种影响,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霾的成因之间也存在联系,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气象条件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雾霾天气的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解决矛盾,因为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人与自然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并且要抓住雾霾主要成因、面对主要影响实行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发雾霾状况的一部分原因是大气污染,这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发展方式转型迟缓,是雾霾趋于严重的根源,所以说,雾霾的危害再次警醒我们,当今中国的生产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地步。

转型的要求,最早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我国非但未能告别粗放的、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反而越来越依赖投资。而且随着经济存量的扩大,维持同样增长速度所需要的增量也越来越大。最终,地区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退化也客观上增加了雾霾的严重性。于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现象:能耗为GDP而扩张,雾霾也因GDP而蔓延。

所以说,想要治理雾霾,摒弃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最为重要的措施,高能耗产业的过度发展必须得到扼制,而扼制的方法还在于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的产能结构,并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围绕节能减排,实施了大量技术改造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也取得了大量成就,但在整体上,我国大量的经济活动的运行还是具有低端经济的特征。雾霾的治理主要在于能源结构的升级,包括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完善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制定更加合理的私家车管理制度,对治理雾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通过改进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和产业组织,并且重视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来治理雾霾问题。

四、治理雾霾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雾霾的治理也会经历曲折,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治理雾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全民来参与,政府应建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作为公民,尤其是污染严重地区的公民,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发展体系。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我们应通过“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应为雾霾的治理积极献策,并落实到实践,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关于雾霾的战争已经打响,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一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二要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三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四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五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篇六

对于马克思主意的定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个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它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

然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革命胜利的事实,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实现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后不久,一批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中国共

产党诞生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奋斗历程中,始终特别重视以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随时代的进步和历史任务的变化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指导思想,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段话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也鲜明地描绘出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自己的旗帜上庄严地写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因为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奋斗,先后爆发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是这些斗争和探索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中国革命必须寻求新的理论作指导。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特别是五四运

动促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此,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理理论: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二次与时俱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 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再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邓小平鲜明而反复地强调,必须改变在马克思主义经曲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的答案,把“本本”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的倾向,坚持走自己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和具体实践中加以正确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邓小平精辟地指出:“多年来,存在着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他去世之后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三、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的概念。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党80年的基本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和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四、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1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市场供求结构从短缺经济变为全面的买方市场;对外关系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全方位与国际经济接轨;工业化阶段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基数大而素质不高,科技与教育不发达,人力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物质文明不断增强,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却相对滞后,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经济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经济总体质量并不高,粗放性明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日益迫切;自然资源缺乏而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而治理不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现阶段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一系列问题,从新的层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谐社会作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不仅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强烈的现实要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坚实的理论支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和谐社会重要的哲学基础,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论指导。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篇七

一、140字符的限制———精而准, 拒绝冗繁, 使之“微”

与原来的博客相比, 微博设有140个字符的限制, 倡导用户以精准的语言及时进行广播。140个字符即70个汉字, 是一条手机短信的长度限制。微博迅速发展的态势与140字符有直接关系。140字符, 既降低了门槛, 使文字功底不高的用户也可以尽兴的“织围脖”, 也满足了收听者短时间阅读海量信息的需求, 转发亦变得简单易行。这其实是时代快节奏的反映。因此可以在不违背内核的基础上简化原理教材上的范畴和概念, 这样在符合学生接受模式的同时, 让他们掌握了基本原理。这与原理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 我们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而不是单单记住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例一,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以简化为物质=客观实在性, 这个等式既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开, 又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同理, 例二,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简化为运动=变化;例三,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简化为联系=关系。简化后的范畴, 换成了自然语言,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广播与收听———随时随地广播, 选择性收听, 研讨式教学

微博热的第二个因素是它便捷及时的互动性。它所体现出来的即时性、快捷性和互动性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微博用户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输送到网络上, 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让人手一个的电脑接通电源即可。微博的更新速度每秒可达到十条以上。如此海量信息, 用户不可能收听全部, 大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收听的内容。这一特点对原理教学的启示就是, 教师不要自我陶醉式的灌输, 而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学会收听, 收听国家政策, 收听时政热点, 收听学生的思想状态, 然后广播原理, 或者邀请学生一起广播, 或者引导学生评论或转播。

(一) 教师要及时收听

笔者在微博里发起了“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原理课教师?”的大广播, 结果显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老师”排在了最不受欢迎的第一位, 比例达到61.2%。很多学生直接回复“我欣赏那些关注热点、关注我们实际需求的老师”。教与学本就是对立统一的, 而多数情况下对立了教与学, 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共生。教师须及时把国家政策的变化生动地渗入教学内容中, 每次上课能让如同学生身处实事的列车上, 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又增加了学生听课的亮点。例, 今年4月朝鲜发射光明星3号, 牵动了各国敏感的神经。可用于联系范畴的讲解中, 也可用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中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 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很强, 途径非常广, 微博是现今的一种重要方式。微博里的热话题会成为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交流的一个对接点。因此, 备课时教师不妨先去微博里转转, 挑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微博话题作为课堂的导入语。例, 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关于老酸奶的微博被转发13万次一事, 教师精选对接点, 可作为引入语放在合适的内容处。

(二) 教师要根据需要广播

知识更新的速度、快速发展的节奏, 使得大学生的代际支持非常活跃。走访得知, 2011级大一学生与2009级学生两年前大一时的思想状态有明前区别, 一成不变地看待授课对象, 不仅违背唯物辩证法, 也会让教师自己的广播被收听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广播自己的授课内容。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广播”原理, 才能让学生主动自愿地去“收听”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实时研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拟定出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学生感兴趣且亟待弄清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特点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发言甚至辩论, 实现学思结合和教学互动共生。

三、语言的转换———化专业术语为大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词语, 把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用语, 使之“博”

(一) 有声语言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介的关系系统, 通过声带发出的语言是有声语言, 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语言。在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尤其如此。知识的传授、信息的接受均须借助有声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授课语言是课堂中的

在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政治理论课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内容最深奥语言最晦涩的。欲提高它的教学效果, 教师须在不曲解基本原理的前提下, 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用语, 甚至是流行的网络热词。例,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 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 什么也没有。物质、运动、空间、时间的关系其实与新闻报道的事件、地点、时间各要素缺一不可是一致的。这时, 可以借用寓言故事或者引人深思的身边小事, 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到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统一性。

(二) 无声语言

1. 表情多元。

微博用户在发布信息的同时, 可以通过工具栏添加表情以提高广播内容的形象性, 有时甚至只需一个表情即可传神表达语言。表情的多元化既让微博听众直观感受博主的状态, 又增加了广播内容的诚信度。在课堂教学中, 一个面无表情的宣讲者只会给学生留下讲课机器的印象, 让讲课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适当地展露自己的表情, 严谨的是做学问的态度, 而不是讲课时的表情。放声一笑会传达给学生, 抑郁沉重亦会让听众感受。以人为本, 就是要真正把学生还原为活生生的个体, 而不是时刻把他们拘泥为训练有素的大学生。

2. 眼神———与学生适当交流。

微博用户广播的内容要达到博的状态, 必须要经过听众不间断的收听、转播和评论, 也就是说要有听众、要有与听众的交流。这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启示。教师与学生, 如同博主与听众。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深奥的理论时, 要有与学生必要的交流与互动。在课堂上眼神的交流功能是其他手段不能比拟的。眼神可以深入心灵, 眼神的互动是心灵的碰撞。一个不与教师进行眼神交流的学生, 定是被课堂之外的东西吸引着。而一个不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的教师, 则只会被动地自言自语、自问自答。

科学技术的发展, 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可能。电子教鞭在3米以内的范围内使用的特性,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里适当的移动, 不必拘泥于讲台。教师走进学生课桌的同时, 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又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

3. 衣着———整齐得体。

微博用户会注意自己广播时的字体、颜色甚至大小, 尽管最多只有70个汉字。亮度太高的字体颜色, 纵然内容很时髦, 也可能会很快沉底, 被其他人的广播所淹没和覆盖, 因为亮度太高, 如黄色字体在白色的背景中甚是刺眼, 听众会本能地抗拒。而合理搭配的字体和颜色与大小, 会给听众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在每秒就有数十条信息发布的微博时代, 才可能让人逗留收听、转发甚或评论。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来说, 除了修饰授课时的语言外, 还要注意外在形象、衣着的整齐得体。毕竟“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整齐得体的衣着, 昂扬向上的精神, 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受众传达出积极乐观的讯息, 无形中增添了人格魅力, 信其人则信其理。

四、发布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多样化

原来的博客, 只能通过电脑登陆网站才能更新内容。而微博拥有多样化的发布形式, 可以采用的渠道有手机短信、彩信、WAP浏览器、IM软件。近些年刚成熟的3G技术, 使得微博发布内容进一步简易[2]。它可以直接使用已有的手机短信 (SMS) 功能发布, 而且用手机来更新微博, 即时消息软件已日趋成为微博客的发布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 也应当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同时采用板书、图片、视频、音乐多种手段进行施教。唯美的音乐, 新鲜的图片, 生动的视频资料, 把学生带到全身心融入的环境中, 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按照教育部05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设置为54个理论学时, 大都是一次连续3节来进行。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客观的, 但人对时间的感觉却是主观的。如果在长达150分钟的时间里, 教师一直在滔滔不绝的演讲, 耐性再好的学生也会觉得日子如此难熬。教师累, 学生也累, 效果却很差。但是, 若能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制作精美的课件, 穿插合适的视频短片, 配上舒缓的音乐, 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

与传统的板书相比, 课件具有强大且多元的功能。网络的发达和普及使得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简单易行, 互联网上可以搜索下载任意所需的内容。但是, 别人的体系毕竟是别人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制作精美的课件, 在借鉴参考其他资源时, 须针对学生专业和思想实际转化为授课者自己的思路, 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使之符合受众的口味。

(二) 添加针对性的视频

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所做的调查显示:仅有39.7%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3]。大部分人的精力完全集中的在30分钟以下, 在长达120分钟的授课时间里, 针对性地添加几分钟以内的视频短片, 既生动的说明了问题, 又给了学生形象化的思维, 这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精选资料还要剪裁得当。例如被“315”晚会曝光的麦当劳卖过期食品, 对麦当劳来说, 本是坏事, 但却并没有影响销量, 相反有网友在微博上挂出了排队买麦当劳的图片。此视频可用在对立统一规律的讲解中, 也可在讲授评价的特点时播放。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还可以探索视频资料的其他用途。

(三) 播放因时因地的图片

图片能给人直观和形象的感受。一张震撼的图片配上一个简洁的描述, 可以让微博用户收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收听, 这也是博主们常用的一个广播微博的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 图片也应是不可少的教具之一。毕竟在课堂中, 耳朵与眼睛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感觉器官。选择合适的图片插播在课件中, 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也能有效地阐释范畴或原理。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 发现学生印象较深的通常是那些直观的感受, 因此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浅出为直观和形象, 会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途径。

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不断地从新生事物那里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方式亦是如此。在微博成为越来越热的交流平台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借鉴这一交流平台的特点, 来完善教学技能, 以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尴尬境地, 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听课率,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摘要:微博作为一个新型的网络交流工具, 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快。140字符的精短、便捷及时的互动性、发布形式的多样化等特性是微博热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借鉴微博的这些特性来实施教学, 简化范畴和原理、转换专业术语、研讨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以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尴尬境地, 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听课率。

关键词:微博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 http://news.qq.com/a/20110719/001005.htm, 2011-07-19.

[2]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研究, 2011, (5) :159.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世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67-02

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也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只有成为世界的,民族的才能以新的形态得以传承。在这样的语境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加重要的功能,因此如何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是一个非常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教育,建构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念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念,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在思想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这是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定义中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普遍真理,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是普世价值,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与普世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和优秀文化遗产,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3]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普世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深刻诠释和表征了这些核心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普世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作为内在的思想逻辑体现在其中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即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人是社会和历史的逻辑起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因此,国家、民族、阶级和社会等都是建立在人的现实性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5]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6]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渗透在上述观点之中的,从人民立场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都是在表征个人、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曾经深刻论述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他们站在普遍人性和世界历史的高度大力推崇和宣扬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念。江泽民同志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实现全中国人民广泛的自由、民主、人权。”[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时间跨度几乎纵贯了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21世纪初中国全面融入了全球化,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快车道。如何评价过去的历史,存在着多种观点和认识,社会思潮中的左右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但江泽民同志从普遍人性和世界历史的高度,摒弃了各种纷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做出结论:中华民族最近100多年的努力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全中国人民广泛的自由、民主、人权。这是何等的气势,一下子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抛入了历史的回收站,将中国人民提升到了普遍人性的高度,恢复了人的尊严和真正本性。自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启蒙思想家都是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高呼自由、民主、博爱这些启蒙口号的,在这些思想家心中,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在他们那里,人并没有被分为优劣高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康德提出“人是目的”;马克思更加进一步讲,“人是人的最高目的”;温家宝同志讲道:“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8]这里谈到的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就是指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指对所有人类都普遍有效或普遍适合的价值。就其内涵而言,普世价值是一些规范人类个体行为使之符合人性的原则,也是构建人类共同体使之人性化的原则。普世价值就是人类个体及共同体要过合乎人性生活而必须遵循的那些根本原则。从外延上说,普世价值主要指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与民主等价值观念。所以,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普世价值的宣扬不仅是针对中国人说的,而是针对整个人类共同体而言的,这也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终极目标追寻的体现。

因此,胡锦涛同志借助世界反法西斯胜利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这一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促进了各国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精神上的广泛觉醒,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持久影响。”[9] 这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念的一次清晰表达。所以,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表述是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的伟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价值观领域的体现。新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已经把十八大精神融入教材内容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作为内在的思想逻辑深入到整个思想体系中了。胡锦涛同志号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0]

综上所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普世价值观念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对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29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5][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江泽民著.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

[9]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覃侣冰]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感想 篇九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的课程。而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使自己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我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与总结,真正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一、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即使是对待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老师也丝毫不懈怠,对大家要求严谨,不时提问并纠正大家语言及思想上的错误,相比之下我们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有些同学甚至上课做其他门课的作业,这是需要改正的。

二、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原本厚厚的一本书,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PPT进行讲解,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三、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老师上课时经常举实例,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例子,能够更好的调动大家的兴趣,引导同学主动思考

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主动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上课时总是有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虽然不免有回答错误之处,但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现象

五、课后习题的布置得当,注重让学生边学边理解。单纯的被动接受理论是无用的,只有这样通过写下自己感想的方式,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因此,恰当的论文写作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

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政治并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

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期,才能有大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民挥其“导向”作用。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上一篇:北城公司五四青年节活动方案下一篇:见习教师顶岗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