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的作文

2024-07-17

沈园的作文(精选6篇)

1.沈园的作文 篇一

沈园的写景作文500字

沈园位于鲁迅故里的正东面,那里面积很大,环境优美,是个迷人的地方。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芭蕉树和婀娜多姿的梅花,它们可是沈园的“常客”哩。再往里走,便是一座雄伟的亭子,名叫“古井亭”。它很大,可以容下三四十个人;它建在湖边,可以让游人看到湖中央嬉戏的鸭子;它旁边种满了梅花,阵阵的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总的来说,它的优点非常多。参观完古井亭,便是一条长长的.木制走廊,横跨在葫芦池的水面上,上面有许多的长椅,可以休息。栏杆上还挂有风铃,风一吹,叮叮当当,好像在演奏一曲交响乐。一旁还有一眼清泉,虽然面积很小,但泉水一嘟噜,一嘟噜地冒出来,好像冒不完似的,还有的唱着歌不知去哪里赴会呢!

这里最有名的还是数“伤心桥”了。它是用石头砌成的,非常坚固。扶手上还刻着宝珠和石狮,远远望去,还以为是哪个宫殿的遗产呢。当我来到这座桥上时,总会想起“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句诗。那是因为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沈园时,很想念表妹唐婉。在伤心桥上写下了《钗头凤》,这首举世闻名的词,所以沈园的游客才会纷至沓来。

我很喜欢绍兴的名人,也喜欢名胜古迹。随着社会的进步,祖国的昌盛,等长大时,再来沈园,它一定会变得更美丽。

2.沈园的作文 篇二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一般都认为,这些“沈园”诗,当然还有那首《钗头凤》词,和陆游与其表妹唐琬的爱情悲剧有关,因而将这些诗看作是“陆游诗中不可忽视的篇章”——爱情诗。特别是上述两首,常常被人同时提起。例如,由徐中玉、齐森华两先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就将之以《沈园二首》为题编入“爱情·婚姻”单元。但是笔者通过相关的分析与思考后认为:《沈园二首》不宜读作爱情诗,他们(包括其他和“沈园”有关的诗词)同样是洋溢着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的诗篇。其理由如下。

一、有关陆唐爱情悲剧的说法不可靠。

关于陆唐的爱情悲剧,一般的说法来自于南宋人陈鹄《耆续旧闻》和周密《齐东野语》等的记载。如周密《齐东野语》云:“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问题是,我们凭什么判断这样的“野语”的可靠性?即使真有陆唐相遇于沈园这回事罢,那唐琬殷勤致意,陆游“怅然久之”又是谁看见的?周先慎先生在《中国文学十五讲》中说:“陈鹄和周密的时代去陆游未远,他们没有理由无中生有地捏造出这一事实,我们与其相信近千年之后的人毫无实据的推测,不如相信作者同时代人虽小有出入的记载。”可是,我们真能仅仅因为二人“时代去陆游未远”,就“相信”他们的记载,进而以此为据来进行相关的解读与研究吗?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要尽量亲临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材料。要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性。层出不穷的假新闻,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样看来,我们同样没有丝毫理由相信即使是“时代去陆游未远”的人的“野语”与“旧闻”了。这样的事情,除了当事人亲口讲述或是亲笔记载,余者都是不可信的。陆游对于唐琬婚后的表现及他们离婚的原因都有记载,而如果真有“相遇沈园”这回事,他为啥就没有记载呢?——按照一般人信奉的说法,这可是导致唐琬“抑郁而终”的重要因素也是让陆游痛了一辈子悔了一辈子的重要原因啊!再说根据陆游自己的记载,他们离婚的原因是唐琬不孕。既然唐琬不孕,那么,即使没有陆游母亲的干涉(这却是不可能的),他们也终究可能离婚的——至少陆游会纳妾的。如此一来,陆唐二人的“爱情”也绝对不会有好事者们根据其诗词所想象的那般美好。其实,前人对之早有怀疑。例如清朝吴骞(1733——1813)说:“陆放翁前室改适赵某事,载《后村诗话》及《齐东野语》,殆好事者因其诗词而傅会之。《野语》所叙岁月,先后尤多参错,且观诗词中语意,陆或别有所属,未或曾为伉俪者。”

二、从诗篇本身看,语意应该“别有所属”。

“城上斜阳画角哀”一句中,“斜阳”、“画角”这两个意象是令人深思的。由于两宋特殊的社会背景,“收拾旧山河”成为其诗词(特别是南宋诗词)的主旋律。“斜阳”、“画角”之类的意象在诗词中经常出现,例如:“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上述例子中,“斜阳”喻颓危的国势,“角”是“军中号角”,因为其上饰有彩画,故又称“画角”。如果陆游的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城上斜阳画角哀”一句又如何解释呢?难道仅仅是起兴或者渲染气氛吗?用“斜阳”、“画角”这类意象来“起兴”或“渲染”爱情合适吗?——其他诗中此类意象都与国势、军队有关,那本诗中为何不能作同样的理解呢?

“沈园非复旧池台”,沈园的“旧池台”又是什么样子呢?据记载,宋时陆游家乡一带“池台极盛”,沈园就是当时越中著名的园林之一,位于“禹迹寺旁”,陆游写过《禹寺》诗:(一)暮春之初光景奇,湖平山远最宜诗。尚余一恨无人会,不见蝉声满寺时。(二)禹寺荒残钟鼓在,我来又见物华新。绍兴年上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三)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神龛一柱香。从这几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陆游所题,不大可能仅仅是那首《钗头凤》,其内容也决不会仅仅是怀念前妻唐琬。

靖康之变后,宋政府逃至江南临安。直至1163年才有张浚北伐,但是北伐主力十三万人被女真兵团击败,全军覆没。从此,人们沉湎于首都临安的歌舞升平之中,无人再敢想此事。

张浚北伐这件事,对陆游个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年,陆游坚决支持张浚北伐,张浚死后,陆游于1166年42岁时被罢官还乡,在家一住五年,其罪名就是“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朝惯例,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四月初七,私家花园都要对外开放,包括皇帝的御花园。每到此时,也是游人最多的时候,作为越中名园的沈园,每年到此时当然会吸引很多游客来此游玩。这其中,就一定有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人士,素来“喜论恢复”的陆游一定是经常流连于其中,与那些志同道合者交游往来,共议恢复大计同抒报国情怀。张浚北伐的队伍中,一定有不少就是经常出入沈园的志士,后来,北伐失败,宋室偏安,“只把杭州作汴州”,沈园也就自然“非复旧池台”了。可是真正的志士如陆游者直至临终仍不忘记“王师北定中原”,所以,面对这物是人非之地,他依旧“伤心”。“伤心”什么?伤心桥下春波又绿,年光又逝去了一岁,可是“惊鸿”依旧从北方飞来。一般论者认为,“惊鸿”这一意象是“喻唐琬当年体态的优美轻盈”。曹植《洛神赋》中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句,形容洛神体态之轻盈,因而后人看到“惊鸿”就联想起女子优美的体态。实际上,“鸿”在中国文化里是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就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处在金统治之下的南宋“遗民”不就是那漂泊在外的游子吗?他们一年一年泪尽胡尘,南望王师,“逢着王人诉不堪,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但是,朝廷无意北伐,这些“王人”、“使者”有什么办法呢?“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所以,满腔忧国忧民的诗人又安得不伤心呢?再说,此时的唐琬,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嫁陆游时的青春妙龄少女而是一个中年的妇人了,生活得也并不怎么幸福(不然,何以在这次“偶遇”不久,就“泱泱而卒”呢),她的体态又怎么可能如那洛水之神一样“优美轻盈”呢?

第二首曰“梦断香销四十年”,“爱情诗”论者说,作此诗与上次在沈园遇见唐琬,其间相距四十四年。“四十”是举其成数,“香销”指唐琬亡故。然而有意思的是,张浚北伐,主力全军覆没的1163年,距离陆游写作此诗的1199年是36年,“举其成数”,同样可以说“四十年”,“四十年”过去了,“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梦”已断了,当年北伐抗金阵亡将士们的忠魂已销了,沈园的柳絮再也不飞扬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陆游如今也已是“此身行作稽山土”的75岁的老人了!但是,故地重游,瞻顾遗迹,“犹吊遗踪一泫然”啊。何止是现在,就是临终前,他嘱咐儿孙的依旧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啊。儿女私情再怎么真挚深厚,在国家民族的大业面前,在一个一生念念不忘山河统一的爱国诗人的心里,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一个封建士大夫,一个有家有室的男人,人生几十年念念不忘前妻,还把为她而写的“爱情诗”公然题于公共场所,这可能吗?更何况,“在宋代,爱情诗作极为寥落,像陆游这种实际触犯了母亲的爱情,更是几乎无人敢写”,既然如此,陆游又是吃了多少豹子胆呢?

三、其他相关诗篇同样“别有所属”。

我们首先回头看看上述几首《禹寺》诗。第一首似乎和沈园与“陆游的爱情”扯不上多大的关系;诗中那“一恨”如果真是指“爱情”,又何以会“无人会”呢?“相遇沈园”与“蝉声满寺”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能理解为诗人面对“暮春之初”那“湖平山远”的奇丽景象,想起那沦陷的山河,想起自己那“北定中原”的理想,可是如今朝野上下,无人再想恢复之事,当年“蝉声满寺时”几多志士的壮志豪情如今再也无法见到,他心中之“恨”又有几人能理解啊!第二首中说:“绍兴年上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绍兴年上”并不久远,何以“观者多疑是古人”呢?我们只能理解为“题壁”的内容已经“过时”了——自张浚北伐之后,不是无人再想恢复之事了吗?作者题于壁上的那些表达恢复愿望的诗文焉得不让那些苟且偷生的庸碌之辈怀疑是“古人”所为呢?第三首中说:“河阳愁鬓怯新霜”,“河阳”与“爱情”又有啥关系?“河阳”即今河南孟县,自古为军事重地;“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神龛一柱香”,那让诗人“回向神龛一柱香”的“妄念”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对于前妻的怀念吗?“在陆游的晚年,因壮志不得伸展,长期受到压抑,佛道思想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否认这一事实吧?总之,那些题于壁上,让一个满腔爱国深情,纵使“位卑”也“未敢忘忧国”的诗人“读之怅然”的文字,绝对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儿女私情的东西。

我们再看看陆游的两首《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埋泉下土,墨痕犹镇壁间尘。

这两首诗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意向是“梅花”。众所周知,陆游很爱花,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在他的现存的九千多首诗词中,以梅为题材或涉写到梅的,竟达四百多首。陆游对梅花的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但陆游对梅花的爱,并不像一般的封建文人那样仅仅是孤芳自赏和怀才不遇的感叹,而是把对梅花的爱与忧国忧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园中赏梅》中,作者写道:“行遍茫茫禹画州,寻梅到处得闲游。春前春后百回醉,江北江南千里愁。”在《梅花绝句》里,作者亦写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两处都写到他为“梅花”而“醉”,他在《送范舍人还朝》一诗中写道:“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所以,他的为梅花而醉,实际则是由于壮志难酬而借酒浇愁,他看到梅花想起破碎的山河,想起和他一样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志士,因为在陆游的笔下,“梅花”是高坚气节的象征,高洁人格的象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陆游在“沈园”里不见的“人”,那“久埋泉下土”的“玉骨”与“梅花”关联在了一起,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指唐琬了,而应该是指那些为了抗金而牺牲的将士。再来看作者另一首作于晚年的“沈园”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旧时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如果依“爱情诗”论者,此诗中的“美人”当然是唐琬无疑了。但是,既然唐琬早已“久埋泉下土”,那为何陆游直到此时才“也信美人终作土”呢?可见这里的“美人”,亦如“风骚”众多诗词一样,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也就是“北定中原”,晚年的陆游,深感自己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了,看不到山河一统的那一天了,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吟出“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一类诗句来啊。

四、许多表面看来写“闺意”的诗词其实和儿女私情毫无干系。

比如唐代朱庆馀的那首《闺意上张水部》,秦韬玉的那首《贫女》,还有张籍的那首《节妇吟》等等就都是如此。何以陆游就不能写类似的诗词呢?——在那个“喜论恢复”即会招来灾难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2。

[2]、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书诗两绝——兰亭和沈园 篇三

今年阳春三月,挟着清风雅气,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绍兴,先后踏进了被称为中国书法圣地的兰亭和回荡着爱情千古绝唱的沈园,内心深处受到无比的震撼。我忽然感到,兰亭和沈园,恰如两颗熠熠发光的明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领略到中国最富于特色的书法和诗歌这一文化瑰宝的魅力。

俊逸兰亭:诗圣从这里走出

我是3月24日走进兰亭的,农历是3月初三,距王羲之当年结社畅聚兰亭,恰好是1659年。“永和九年三月天,云淡风轻柳生烟。曲项白鹅浆影里,层波荡漾碧无边……少长咸集风雅事,流畅曲水诗兴浓。虽无丝竹管弦盛,畅叙幽情笑春风。”当年兰亭结禊盛事仿佛就在眼前。兰亭位于绍兴城南13公里的兰渚山下,在夕阳西下,春风徐来之际,远远望去,只见青山如屏,绿水似镜,波光岚影互为映衬,兰亭风景区正应了古人所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蒸霞蔚、目不暇接”的描述。

面对着这曾经举办过一次空前书法盛会的别致景点,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关于王羲之的一些掌故。公元353年,王羲之在48岁那年出任了会稽内史一职之后,每逢公务闲暇,总要到兰亭赏鹅练字,以惬平生,并萌生了“终焉此地”的想法。他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言,与后来李白赞赏越中的诗句“会稽风光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一样,从不同角度道出了当时鉴湖一带山水风光的特色所在。宋代大诗人陆放翁对兰亭的环境之美与王羲之在兰亭的修禊活动更是推崇备至。以“曲水流觞千古胜,兰亭绝景擅吾州”的佳句予以赞美。

顺着一条用卵石铺成的小径前行,我和几个文友来到了被一丛丛翠竹环绕着的御笔兰亭碑——即康熙御书“兰亭”手迹之所在。据说当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巡游过兰亭。康熙帝在这里还兴致勃勃地摹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康熙皇帝的孙子,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他在巡游兰亭时,曾即席赋诗5首,除4首为绝句外,其中有1首《七律》这样写道:“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兰亭的溢美之情。

面对着清俊优雅的兰亭景区,呼吸着习习清风,穿过茂林修竹和曲水清溪,我的思绪,仿佛回到1600多年前那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人墨客的聚会。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3月初三,兰亭发生过一桩在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大事,那就是由当时隐居于上虞东山的名士谢安提议,由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负责召集,有谢安、孙绰、王凝之、王献之等42位名人雅士参与,在兰亭举行雅聚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祓禊活动。活动即将结束时,有人提议将众人所赋之诗编纂成集,以传后世,并提请王羲之为该诗集撰写序言。

其时正值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王羲之于酒气正酣、心情极为舒展的情状之下,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兴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被后人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墨宝。后来王羲之曾不断重写,可是始终难以达到第一个文稿的神韵。尽管由于各种原因,这本诗集并未编成,但王羲之的这篇《兰亭序》却以其出色的文采和惊人的书艺不胫而走,声名远播,誉满江左。

王羲之的《兰亭序》写得那么温润、自然、充满生气,很关键的一点是展示了大自然之神气,或者是与大自然融成了一体。忽然想起了宋濂的《画记》所言:“先画兰亭一所,俯临清流,上甚艳靓。四面皆帘,帘卷,旁周栏杆,中设方几。几上墨、砚各一,纸三,二成轴。一布几间,有美丈夫从几后,冠竹箨冠,服大布衣,右手操翰,冥然若遐思,疑羲之草《序》时也。”作画者是宋代的大画家,名叫李公麟。那画题作《兰亭觞咏图》。《画记》明确地告诉我们,亭子的四面都卷起了竹帘,是“透气的”,与外边的“高岭千寻,长湖万顷”相连接。室内室外连成一片,新鲜空气进来了,书法艺术强调的“意”与“气”贯通起来,倾注笔下,故而有了《兰亭序》“点画荡漾空际”的空间感觉。是啊!优美的环境,精良的工具,几十年如一日砥砺的技术,加上泉涌的文思与不可遏止的书法创作激情,自然就构成了《兰亭序》无与伦比的美:线条流动的笔,用笔变化的美,布局空间的美,以及结字凝固的美。天、地、人和谐交融,谱写出一阕生命的乐章,“天下第一行书”就这样诞生了。1659年前的那个夜晚,王羲之彻夜难眠,并且有了一次刻骨的生命体验。他一定会感觉到,他写出了一篇生平最满意的文章与书作——这种高峰体验,人的一生中也许只有一次,或者几次。正如李商隐诗说:“不因醉本兰亭在,兼忘当年旧永和”——令王羲之无法想到的是,在他身后,修禊的兰亭,会成为中国书法的一块圣地。

《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之一座里程碑,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魏晋时期,连年战乱打破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随着玄学、佛学、道学思潮的兴起,西汉以来儒家独尊的局面也土崩瓦解。这时,人的生命、才情个性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张扬,而那种汉代肃穆森严的社会风气的产物——隶书,在潇洒飘逸、不滞于物的“魏晋风度”面前显得越发拘谨呆板,不合时宜。顺乎时代潮流,适应时代要求,王羲之不仅在钟繇等人的楷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古拙书风,形成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楷书,而且又另辟蹊径,创造出气韵生动、自然流畅、潇洒飘逸的行书。《兰亭序》的问世,实是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突破,标志着行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一,书传情思,心手双畅。《兰亭序》帖实际上是为《兰亭诗集》所作的序文的草稿。该帖最为突出的是其书法艺术的气韵完美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思。序文生动地描述了群贤宴集兰亭的盛况,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深情留恋,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老庄的虚无主义哲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执着的追求。“仰观宇宙意如何,俯察品类感慨多。当其欣欣于所遇,得乐且乐莫蹉跎。忘形于斯千杯少,茫然不知身将老。俯仰之间揽镜悲,两鬓经霜如秋草。人生如梦几时休,漂泊无处可停留。终期于尽如逝水,逝水一去不回头!”而王羲之起草这篇序文时,是寓情于淋漓的翰墨之中,以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来传情达意。写字和作文,在王羲之笔下已成为浑然不可分的一体了。那是“一己身心与自然、宇宙相沟通、交流、融解、认同,合一的神秘经验”(李泽厚《世纪新梦》)。这正是王羲之《兰亭序》之魅力所在。

nlc202309051405

其二,随类赋形,章法有度。《兰亭序》帖以书法艺术的气韵,完美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思,而且运笔矫健清宛,风骨峻爽,章法自然,构成诗一般的艺术境界。仔细观之,其字形结构极尽变化之能事,凡是重复的字,它的写法均不相同,都力求表现出它的独特个性,从而充分显示出书家的主观创造力。人们说:“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至于《兰亭序》贴的章法布局,采取纵有行而横无列的形式,因该贴是草稿,书者率意而书,故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而且点画皆映带而生,显得气脉贯通;行与行大致相同等,但时有宽狭,略带曲折,宽狭相间,曲折互用,相映成趣。

其三,以意论书,字为心迹。王羲之的书法实际体现了他对人生对艺术一种独特的见解。魏晋时期,虽然艺术进入了自觉的时代,许多人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自觉地从事艺术活动,仿佛是“为艺术而艺术”。不过,人们在骨子里却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并想凭借艺术流传自己的名声,使生命的有限化为无限。从本质上,王羲之对生命怀有深情的留恋,他表面上旷达超俗,但内心所关注的还是当时的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东晋的门阀世族的名士,只是把书法作为一种陶冶性情的“养生”之道来看待,不主张特别为之苦心劳力,刻意追求。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兰亭序》的手稿,竟使王羲之后来屡书不及的内在原因。

王羲之曾一再说到书要“有意”,十分明确地指出:“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他在评人书法时,明确地把书法同美联系起来,把魏晋玄学、美学中不断讲到的“言不尽意”的思想应用到书法艺术上,这是对书法理论的重要发展。王羲之书法所重之“意”与魏晋风度所重视的“韵”是一致的,如果说汉魏书法的一般特征是质朴而重气势,那么晋代书法则是细腻而重婉丽,把书法作为纯粹的艺术来看待,充分自觉地追求书法美,并把这样追求引向难以言传的“意”的表现,这正是晋代书法取得重大成就之所在,也是王羲之书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游走在恬静优雅又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兰亭,内心自然而然会产生对王羲之这样的一代书圣的敬畏。事实上王羲之在世时就有较高声誉,人们对其书迹已十分喜爱,以致有临摹的赝品传世。稍后,梁武帝评论王羲之书法说:“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代李世民更是独尊王羲之书法,并亲笔撰写《王羲之传论》,甚至这样推许:“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从而确立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的“书圣”地位,清代刘熙载评王羲之书艺也称:“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从梁代到清代,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赞誉不绝如缕。王羲之的书法曾流传到海外,对日本的书法也曾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在日本书道史上号称“三笔”(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之一的空海,就是学王书的,被誉为日本的王羲之,他的《风信贴》颇得王书的真谛。总括而言,王羲之被誉之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书法艺术,确是当代典范,千古流芳——怀着无比景仰之情,我离开了孕育产生出一代书圣的书家胜景兰亭。

悲情沈园:诗人的千古绝唱

刚刚告别了柔雅恬静、气爽清新的兰亭,内心依然被那奇特的艺术魅力所熏陶,所感染。半晌之后,我来到了摇曳着浓浓情意诗情美意的沈园。沈园曾经是南宋时江南著名的园林,据沈氏后裔所献园图,明清之际,尚有亭台楼阁,曲池碧沼,田园花圃,典雅绝胜。解放时仅存故园一角,遗迹只有宋代葫芦池、宋井等。

而眼前沈园之所以远近闻名,则缘于陆游一阕《钗头凤》。印象中,陆游在文学史上之地位,首先是以其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而驰名的。他是一名多产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内容多为抗敌御侮,恢复中原,也有别具风采的田园诗作,题材十分广泛。被人们称之为“小李白”,誉为一代诗史。陆诗沉郁雄放,清逸婉转,有力反映了气吞残虏的雄心大志和“胡未灭、鬓先秋”的不平慨叹,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留在沈园残壁上的那首《钗头凤》却是婉约哀怨,极为伤感动情,当我们怀着一种奇特的情绪走进沈园,先后穿过“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游”几个景点而伫立在“残壁遗恨”面前时,映入眼帘的是陆游与唐琬两阕催人泪下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看了这阕《钗头凤》,也随之和了一阕: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驻足在这断魂残壁里,我们阅读到一个让陆游永远伤痛的悲剧:他在20岁时曾经和表妹唐琬结婚,伉俪感情甚笃。但不幸是唐琬并不为陆母所喜欢,二人被迫离异。陆游与唐琬邂逅重逢在27岁时,唐琬此时已与赵士程结婚,在征得赵同意的情况下,唐琬以黄滕酒招待,因而引发诗人在园壁上题写《钗头凤》词。据史料记载,唐琬看了陆游词并作应和之后,经不起心灵之极大刺激,不久便仰郁身亡。《钗头凤》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因为此词是陆游心灵深处一个永不磨灭的隐伤,长期的压抑,一旦喷发,就不可收拾,这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沈园邂逅,对于时常吟咏金戈铁马而报国无门的陆游来说,是另一种伤痛。为此陆游与沈园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怀念唐琬的诗作都以沈园为背景。绍熙三年(1192),68岁高龄的陆游专程来到沈园凭吊,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鬃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神龛一柱香。”写出了旧地重游的怅然之情。作者在这里使用“河阳愁鬓”的典故,悼念最后在沈园相遇的前妻唐氏,抚今追昔,亭园依旧,墨迹犹存,而人却早赴泉台,回忆住事,真如大梦一场,展示了诗人对爱妻永不磨灭的眷眷恋情。

nlc202309051405

庆元五年(1199),75岁古稀之年的陆游写下了最为出色的《沈园》二绝:“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诗人在落日余晖中来到沈园,历尽几十年风风雨雨,池台非旧,老柳凋残,春波依然翠绿,但唐氏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陆游为自己也将化作稽山的尘土,不禁黯然泪下,沉浸在刻骨铭心的往事之中。陈衍这样评价《沈园》诗:“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80岁那年陆游还夜梦沈园,《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迹犹锁壁间尘。”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连做梦都在怀念唐琬,诗人的一往情深,在以后的生活中依然无法解脱。82岁又有《城南》诗一首:“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飞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回想宦海沉浮,保国之志未能实现,陆游备感孤独,因此,更加想念唐琬。

嘉定元年(1208),陆游再一次寻访沈园,作了《春游》绝句:“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诗人触景伤情,明明知道唐琬已去世多年,早就化作了尘土,她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沈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深深浸透着陆游对唐琬真挚的情谊,他对前妻的思恋伤悼至死不渝。不少诗篇是用血泪记下了爱情悲剧的真情实感,更多把痛苦和不平告诉世人。第二年冬天,陆游带着未了情缘溘然谢世,这首诗成了他最后的挽歌。

告别人杰地灵的绍兴,内心的情感难以言喻。美丽的稽山镜水,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昭示着古老绍兴那种难以言喻的历史沉淀和斑斓色彩。使我深深为之激动的是,在这灵秀清雅的水乡里,我非常有幸地走进了兰亭,这个千年驰名的第一行书诞生地,让我目睹了当年举行盛会时留下的遗址,从中体味到艺术与自然是怎样和谐地相融于一体,进而又体现到美丽的大自然及其造化,会给人类艺术史添上何等绚丽的色彩。在沈园,得到的则是另一种感受。一位退休山阴却始终不忘激励沦陷区人民,呼吁“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斗士;一位年老力衰却仍在吟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铁血男儿;一位甚至在临死前仍谆谆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者陆游,当他走进沈园这片奇异的土地上与前妻唐琬相遇时,竟然会显得那样柔肠寸断,情不自禁,以致此后一直难以忘怀,正应了那句“无情未必真豪杰”的古训。伟大陆游的崇高品格,使我想起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既能吟咏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铮铮豪言,同时也会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再如一代豪放派诗人苏东坡,既吟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千古名句,同时也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声冷调。我于是想,这,或许便是诗人或其他艺术家所固有的特征。豪放和婉约,高山与流水这样风格各异的艺术和自然现象常常也能统一在一起,而这些艺术家们的思维和情感,乃至表现方式,往往都是立体的,多层面的,且又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无论是王羲之还是陆游,都以其高尚的品格和超常的智慧表现出其无比的丰富性——或许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展示了巨大的魅力,并走向了不朽。

怀着一种敬畏之情和满足感,我告别了兰亭,也离开了沈园。

4.游沈园作文 篇四

在沈园的一个地方,那小桥流水,河水清澈见底,小桥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我和妈妈被挤地快被挤到了河中。还有一些人在桥的四周。个个欢声笑语的说着话。我的感想是:沈园的河水真清澈,真干净,我好喜欢它呀!!!说道这儿,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小桥的上方还有许多岩石,一个个的岩石搭成了一阶一阶的石阶,看上去很平,走一走却非常的笔陡。石阶上还有一个亭子,亭子上面有“稻草”我一看见这个“稻草亭子”就觉得非常多的人,人个个欢声笑语,非常开心。我的感想是:这个亭子好好啊!我好羡慕啊!

岩石下还有一座假山,我一走进去。黑暗一片,我一时好害怕,但是我又觉得很好玩。我一会儿从这儿望出去,我一会儿从那儿望出去,一会儿就走出来。我的感想是:假山好恐怖有好好玩啊!

5.游沈园800字作文 篇五

而陆游的心情却和我们不一样。他空有满腹才华,却知音难遇,无从施展,又经历了被迫休妻和江山破碎的双重打击,失意中不自觉地来到沈园。这里柳条依依,轻拂水面,桃花盛开,落英缤纷。一个诗句浮上心头,“人面桃花相映红”,而今桃花依旧,人面何寻?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就是在沈园,他和唐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们曾一起追翩飞的蝴蝶,数小桥的阶梯;他们曾坐在石板上,望日出日落,看云聚云散;他们也曾谈起少年心事、政治抱负以及为国效力的决心。

还是在沈园,唐婉无意中说起,很喜欢跟他在一起,天涯海角,一生相随。那日天湛蓝湛蓝,水碧绿碧绿。

也是在沈园,唐婉把花了几夜时间绣的香帕送给他,他把祖传的玉钗送给了唐婉。

但仅仅因为母亲的一句话,他们便必须分离。母亲不喜欢这个媳妇,身受封建礼教熏陶的陆游,怎敢违抗母命,做不孝之子呢?

两年过去了,她现在好吗?

猛抬头,前面有一个熟悉的倩影,正望着他。那不是千万次出现在梦里的唐婉吗?曾经的琴瑟相和,伉俪相得,曾经的恩恩爱爱,现在却已为他人之妇。噢,瘦了,脸上写满了忧愁和哀怨。他迎了上去,纵有千言万语也只有无语凝咽。唐婉会像以往那样,扑到自己的怀中吗?对视良久,唐婉终于叫了一声:“陆公子------”

唐婉说,几年来,夜不能寐,茶饭难咽------

唐婉说,每当夕阳西下,自己总想到沈园来------

唐婉说,在人间不能伴你走天涯,我会在天堂等你的------

唐婉还说------

陆游多想给唐婉几句安慰,但终于什么也没有说,他怕说出的任何一句都是对唐婉的伤害。悲痛难言的陆游,酒入愁肠,血泪迸出,把万千思绪凝于笔端,挥毫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春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扔下笔,陆游怅然而去,同样是黯然神伤的唐婉读后,用原调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名,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泪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不久,在极度哀怨和痛苦之中,唐婉郁郁而终。沈园之会和唐婉之死,陆游受创的心灵再也不能愈合。

四十年后,陆游又一次来到沈园,看园中老柳,桥下碧水,老泪纵横,挥笔写下《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6.忆沈园的散文 篇六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古越腹地工作,像是一阵北风将我吹来的,这里是英雄戚继光的故乡,又是梦里的水乡,也是葡萄之乡。但是这里的一切,并没有让我留恋。反而藏在心底的那个心愿倒是越来越强烈,如跳动的火焰在眼前晃来晃去。那就是去沈园,这个念头也不止一次两次出现我的脑里,如一块强力磁铁,深深吸引了我。每天晚上都让我心里痒痒的,像小猫在抓。

于是,去沈园就成了我的一个梦,淡蓝色的梦。每夜,我都会朝梦的方向眺望……

今天,总算实现了今年盼望已久的第一个愿望:去沈园。早上起的很早,自然晨跑和早餐都是义务式的一笔带过了,我的心早就跑去了绍兴。一路上换了公交车又换长途车,再换火车,才到江南水乡之一绍兴。这是个历史悠久的越城,也是越王勾践,画家王羲之,诗人陆游,周恩来总理,鲁迅作家,秋瑾等名人的故乡。试想出了那么多英雄豪杰,肯定有它的不凡之处。

走到沈园的时候,太阳正当空悬挂。没有风,路旁的树影婆娑,树上的知了也是有一阵没一阵的。远远可以看到墙根下有个断开的.石头,上面刻着云峰,想必肯定有别的含义。当我很高兴跨过郭沫若先生亲笔书写的“沈氏园”的时候,被几个伸着懒腰,挽起裤脚,手拿扇子,操一口本地方言的阿姨拦住了。噢!我居然忘了买票。

走过这道门槛的时候,才发现者是一个荒废的私家园子,估计大概1000平方米的样子。里面翠竹青青,青蔓凄凄,杂草丛生,荷花调零……想想跟自己心里的风景地差距太大。

当听到古筝音乐轻轻弹奏的时候,会让人的感觉慢慢变化。

细细一看走廊上的屋檐下,挂满了清一色的许愿风铃,密密麻麻。细细一看,都是游客亲手写下的笔迹哦。小道拐了个弯,跃入眼前的是一棵嫣红的三角梅,人个头那么高。我想,这或许就是沈园唯一红色的风景了。

走过一排一排的竹林,一不小心惊动了角落里觅食的鸳鸯。嗖的一声窜到荷池深处去了,吓的小鱼一溜烟闪了。

园子中心的亭子,已经陈旧不堪。但是柱子上的对联,依旧可见当年的情景。一脚踏出门槛,映入眼帘的就是陆游和唐婉写的钗头凤碑。也就是整个园子的心脏所在。也就是说,此行目的就是为了看到这里的亲笔钗头凤,正是这首千古绝唱钗头凤,让我深深向往。看到斑驳累累的墙,记载了历史沧桑,记载了爱情悲剧,记载了封建时代不自主的婚姻的缩影……

当我看到陆游博物馆里面的图文解说,心里更是沉重,风雨仕途,不公的命运。似乎那个年迈的爱国大诗人陆游就浮现在眼前,为国为民忧心忡忡……

我没有多少心思来看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后面还有2个很大的东苑和戏苑。门口的石块上刻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仿佛就是对着我说一样……那里假山水池,亭台轩榭,我都没有去看了。

最后,我走过伤心桥,也就不怕伤心了(本地人说的)。在许愿风铃上写上:老师,桃李满天下,恩师重如山。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再次看到这个风铃,因为这个风铃背后还有其它意义的。

太阳西下时刻,才发现自己浑身是汗,七月的太阳真辣,似乎额头的汗水就跟太阳一样辣,刺痛的眼睛让我不敢抬头。

上一篇:关于努力拼搏的文章下一篇: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