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2024-09-01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精选8篇)

1.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篇一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课程的实施与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与探究方式的转变。在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尝试与探索,淡一淡对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

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反复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导学案自主预习-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小结-课堂检测、反馈矫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导学案的设计既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情。做到“质”的完美,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作为,又要做到“量”的完美,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使预习的效果达到预期。同时,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以免学生感觉问题太“大”,无从下手。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使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明确。

2.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交流,并引导学生试着在小组内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另外,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不好意思请教老师,时间一长,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是课堂上最常见的小组讨论形式。合作探究的内容要精心设计,难度适宜,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放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小组讨论时,不能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难度较高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假如你是投资者,有意在我们家乡工业园区投资建厂,为了了解该园区的投资环境,在浏览该工业园区的网站时,你最希望看到的内容有哪些?简要说明你的理由。②如果你是县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参与了该园区的网站建设工作,在网站中介绍该园区的投资环境时,你认为需要向投资人展示哪些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最后总结得出工业生产区位条件。

4.教师点拨、学生小结。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和交流后,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补充。教师要针对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并适当作出点拨,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解决疑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时,既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还要考虑技术条件。

5.课堂检测、反馈矫正。课堂检测必须在课堂中当场完成。检测过后,学生要展示自己的答案,并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改。检测的习题设计非常重要,既要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统一性要求,又要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差异,分层次设计习题,避免“一刀切”。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有能力参与,最终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当遇到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仅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对于从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难度很低的问题,则无须安排合作学习。

2.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否则学生在未进入问题情境,思维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容易被他人同化,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避免两极分化。有人说,小组合作学习完全是优等生的天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确实比较占优势,有时往往不等其他学生思考,他们就先把答案或者想法说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失去信心。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2.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篇二

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双全”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育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对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的能力情感的发展。新课标指出,高中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学校课堂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根据其身心发展水平,对学习不能以疲劳战术取胜。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

广大教师对有效教学概念的理解多样,没有形成统一的深刻的认识。多数研究者都能够理解到有效教学概念的主旨:有效教学要实现教学中的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有的学者则提出有效教学是在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的地理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内在地理素养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地理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的全方位发展。

目前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方面,并且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研究的问题不深刻,层次不清晰。

1. 有效教学的现状。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和学习方式上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以偏概全,缺乏有机整合。许多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忽视了思维训练与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内容缺乏有机拓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上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被动学习,缺乏地理思维能力,死记硬背等。

三是教学方法不当,重演绎、轻归纳,缺乏有效的探究。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思维的方法是区域地理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但许多教师过分注重演绎而忽视归纳,表现在先给出概念、规律和原理,让学生去验证。演绎式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推导能力,但动手能力差,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归纳式教学则鼓励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探索获得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双主体相互交流影响的过程,要实现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就要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清楚地分析,并加以适当地处理。

(1)部分研究者以实验调查为基础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①外部因素调查分析。社会对地理学科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地理学科发展的意识还不强,这两个群体又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所以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正面引导。②学生心理调查分析。学生心理因素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兴趣与动机、学习情绪与态度、学习智力与思维、学习意志与自信。其中学习兴趣与动机、智力与思维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③教师行为调查分析。教师行为主要包括爱教育、爱地理、爱学生等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两方面。其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的能力和爱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部分研究者从思辨的角度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出影响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如下:①教学观念。教学理念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激发学生的质疑、想象和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充分发挥课堂的功效,把培养的理念融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跳出教学只是传输接受现有知识的传统观念。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要能够对教材内容熟练、灵活地加以运用和整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③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评议、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达到最优。但事实上教学艺术要建立在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标题应该和内容密切地对应,不能提而不谈。

3. 有效教学的途径。

在教育理论的支持下找到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有研究者提出必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从三个侧面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应该本着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态度以及和蔼的教学态度开展地理课堂教学,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不是机械的知识接受者,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交流产生共鸣后,能更高效地促进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开展。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所以,这是实现有效地理教学的第一个途径。

(2)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这需要老师能够主动地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应该学习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加以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知识类型而适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产生疲惫、乏味的机率。

(3)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师在充分阅读、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基础性、探究性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教学的方式,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不能集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节奏安排学习的节奏。

4. 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有效地理教学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形成高质量的有效教学设计。有效的地理备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备教材,具体做到统观全局,整体把握;重点解读,吃透教材;加工重组,拓展延伸。二是透备学生,把学生视作课程资源,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活跃程度。三是活备教法,活动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等形式是目前地理课堂中最常出现的教学形式。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重视多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重视教学方法与学生情感教育结合。四是预备突发事件,在目标与环节方面进行弹性设计,不是一味地主观展示课前教案一成不变。注意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将课堂中易发生的突然思维提前思考做好准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提出的奇思异想,以此生成课堂的亮点。

5. 有效地理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有效地理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有效地理教学评价的研究也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评价的概念分类;有效评价标准的确定;有效评价方式体系的建立;有效评价主体的分类;有效评价时机的选择等。对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研究缺乏深度,如果能在上述的具体方面做出更深刻的阐述,则更能推动有效教学实践的发展。

6. 有效教学的调研方法。

进行教学调查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理论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目前较为常用的调研方法是问卷调查,在真实的课堂情景中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较为少见。有研究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探究。该问卷调查以江苏省三十个学校的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为对象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根据外部环境、学习心理、老师行为三个类别设计了调查指标,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加以分析,发现了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中容易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最后针对结果所呈现的问题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有效教学的研究不仅能丰富教学理论,而且更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但是我国的学者在有效教学研究方面还比较有限,大体处在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初步研究的阶段。着眼于目前中国教育实际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理论层次比较浅显,研究的角度相互重叠而不全面,研究的方法缺乏独创性和充分的实践性。因此,笔者希望广大研究者能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有个客观概览,在充分了解研究现状的情况下对有效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万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06-08.

[3]侯建成.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6).

[4]马连山,杨春萍.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利学版),2010,(2).

[5]朱丽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J].教学实践,2010,(3).

3.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三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无效、低效,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在国外,对这个问题已探索多年,但我们却经常忽略,以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没有得到最佳的发展。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就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的认真程度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者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提高和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者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很认真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的,如果学生学得很累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教师能用最简单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时间、方法和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自由发挥,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用最少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

1.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知识水平、课堂行为、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的技巧,对课堂事件处理的方式和师生关系等,对有效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言行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曾经有位学生,大部分科目学习都不是很理想,唯独地理很突出,其父母问他为什么其他科目学习不好,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很喜欢我们地理老师,课堂讲了,我就懂了。当然,不同的个体,他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对教师的特征和行为要求也不同,这就会造成同一节课,对不同学生的有效性是有差距的,但我们老师要尽量把这差距缩小,不能让它全面化。如在课堂上对多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就一个问题做多题的练习,甚至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就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2.明确理解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有效教学的根本。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关于大气的教学,要理解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然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已经从“是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这样,根据这个目标教学,不必要的难度降低,而且有示意图作为载体,就可以用以前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法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另一问题可能是无效。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课的内容、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必修(1)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法方面我设计一个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手持地球仪,保持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在教室的行道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学生的目光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很快就得出在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之间运动。

4.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即时生成资源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捷径

课堂教学按照预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会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如果,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运用、解决、处理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一条捷径。例如,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说出一些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理解,及时地指出、纠正,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还有在探究中提出一些看法、想法、意见,有可能是一种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是其他同学包括我们教师所忽视的内容,我们机智处理和运用,是很有效的。例如,在学习三圈流时,一位学生就提出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变为从东到西,那三圈环流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讓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引入三圈环流的教学。学生很快就想到三个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这样,学生通过讨论自转对三圈环流形成的影响,就可以得出,有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依然存在,只是风向发生改变。

5.合理评价机制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我们就要时刻记住这个主题,而这一方面很难用分数来评价和衡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来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例如,课标中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分组测量本学校地理坐标来考核的。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测量计划安排、测量过程中的原理、工具、数值、计算、结果等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组织、参与、合作,对终身学习是有效的。

4.高中地理的概念教学中有效方法 篇四

晋州市第五中学 李巧玲

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它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与论证。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三、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因此,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四、顺口溜记忆法

对于一些简单枯燥的概念还可以编成顺口溜,给学生记忆。比如:太阳的八大行星就可以这样记忆: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行星绕外边;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①。

①温,适宜的温度。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还有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字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可以这样去记: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5.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篇五

——以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梁姗姗

【内容摘要】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实践 反思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正文】

2012年12月18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第一次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教授的内容是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行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合本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确实达到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并且要落实到位。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一、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以更好地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可以知道,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以图为主,以题为辅,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争取课堂上达到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绘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合作探究、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通过阅读、分析、绘制地图,合作探究,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成因;(3)通过阅读、分析、绘制地图等练习,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在第三章的地位以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难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二、要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各地分别使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山东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通过网上参考了其他三个版本关于本节课内容的体现,从而有效地对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删减和替换,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完全依靠自主学习,通过学习的和探讨,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因此,本人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我国普通民众的抢盐潮,有网友戏称这一现象为:‘日本是大核名族,中国是盐荒子孙’‛

生:观看《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示意图》、漫画《抢盐》

图1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示意图 图2抢盐

师:‚我们要抢盐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学习新课: 1.洋流的概念:(略)2.洋流的类型:(略)

活动:读教材图《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太平洋海区找出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的分布位置、流向、性质。尝试归纳出寒、暖流的判断规律。

归纳:(略)练习:(略)

3、洋流的成因:

师:主要介绍风海流和补偿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全球风带模式图和洋流模式图,然后进行讲解洋流的成因。活动:请同学们在世界地图上,画出各大洋中主要的风海流和补偿流。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分组活动:对照课本48页图2-2-6《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分组探究:

第1组: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2组: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3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4组: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40°S-60°S)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适用于哪些大洋? 最后全体同学来归纳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冬、夏季)

5.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其中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6.课堂练习(略)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依据新课程有关理论,我们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电影的导演,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就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避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提问时也要注意技巧,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少一些集体提问,让学生精神集中,避免滥竽充数。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也不能一句“开始讨论”就让课堂变成了集市,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目的,选出陈述结论的小组长,在小组长回答后还要让组员加以补充,尽可能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学习。故而进行本课教学我采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自主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进行分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绘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解决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以真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学生探讨了太平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后,让学生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再引导学生,依据这一规律探究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学生一起归纳了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自北向南,逆-顺-逆-顺,或“8”字记忆法,效果很好。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技能,也学到了方法,课堂更具实效,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课堂中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练习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情况。

课堂中要安排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宜精不宜多,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在本节公开课中结合本节课特点,我设计了两次课堂练习:

第一次,学完洋流的类型后,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寒流、暖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也希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练习如下:

右图是‚某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由此可判断甲洋流是 半球的寒流 半球的寒流

第二次,学完本节内容后,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为了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练习如下: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3题:

1、若AB是30º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若AB是60º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洋流是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若该海域是南大平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丙洋流的名称是: A.本格拉寒流 B.厄加勒斯暖流 C.秘鲁寒流 D.加那利寒流

4.某只满载石油的运油船正从波斯湾向马六甲海峡行驶,12月24日正途径印度洋沿岸,此时该船______水而行。(逆或顺)

5.读某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图洋流环流是 半球在 纬的大洋环流。2).A洋流是在 影响下形成的。3).若在太平洋,D洋流是(填写名称),按成因分

属于:______。

A.北半球的暖流 B.北 C.南半球的暖流 D.南通过这些练习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让我们教师从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能让我们及时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真正实施有效教学的要求。

总之,在这节课中,本人首先通过对寒、暖流的概念深入分析得出寒、暖流的模式图,然后配以等温线的练习加以巩固,基本上将这个较简单的教学目标当堂完成。本节重难点是世界模式图,本人先分析其成因,分析洋流成因时引入已学知识“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然后再通过读图、析图、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世界洋流模式图;最后配上练习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步熟悉规律的应用。通过这种“概念——地图——规律——练习”的模式,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及反馈情况,以及听课老师的评议,反思本节课的得失:

1.在教师讲解的有效性方面。基本做到了运用自己组织语言讲解知识点,语言组织规范、简洁明了,易于学生听懂并掌握知识点,讲解比较到位有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再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学会运用。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在有的时候,没有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有传统的手段,有多媒体课件,做到多种方法、手段合理运用,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重点突出。

3.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授课量的安排要灵活些。

4.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每次的公开课,总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但也能收获很多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在反思中逐渐成长。

6.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篇六

一、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地理认知进行启发

首先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们应当明确,事实上,教育与生活是具有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生活领域诸如生活环境、状态以及经验等的关注,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生活的加工和再现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地形雨、对流雨和锋面雨等降雨成因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气流上升凝云致雨的过程中的原理进行深入生动的理解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烧水的过程中,提起锅盖出现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联想领悟出与烧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到较冷的锅盖形成小水滴的原理类似,降雨也是这样形成的。地理的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被动地使用课程的教学资源,应当主动探究使用并积极地开发教学资源。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留心日常生活,对地理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得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

其次,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在选择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充分考虑在内,以此为良好的载体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得学习环境更加适宜。因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当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采取诸如PPT展示、对互联网网页进行浏览、打造专题的学习网站、下载相关的教学录像和视频组织观看等,将地理的教学素材进行不断的扩充和丰富,课堂有效性获得极大地提高。例如,在对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和锋面雨形成过程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静态的地图难以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Flash将这些地图变成动态的展示,将雨带移动到的地区按时间的先后展示出来,将锋面雨形成时冷暖风的交锋过程用动态图像体现出来。此时,教师不需要再有太多的说明,学生可以对图像很好的理解,并且脑海中更容易留下原理过程的情境。运用这种手段,将抽象的转变为具象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注重兴趣和地理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智力开发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原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多引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事例,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和情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生动风趣的语言运用和激越的情感往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在地理教材的编排上,有些偏人文的知识点是比较枯燥的,但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素材,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树立与贯彻。因而,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美化,争取做到幽默风趣,结合情趣与理趣,让笑声出现在课堂中,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变得和谐轻松,促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其效果要明显高于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链接和结合,促进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地理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我国文学宝库中很多著名的`诗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习题中运用汇编的地理诗词,并将这些习题放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应用,不仅使得整体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轻松,同时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非常准确地体现了地理中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江淮地区出现的梅雨天气则可以由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体现出来,而内蒙古高原上的辽阔景象与地理地形特点则可以由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展现出来……

三、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评价和体验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所谓的教学评价,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诸如气质、毅力、意志、进取心、自信心、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等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考查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了新课程教学后,人们格外注重评价对学生的心理调节产生的影响。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充分的保护,激励他们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爱护,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不断的提高。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来。

其次,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追求评价主体与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诸如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生之间的互评。逐渐改变过去主要进行外部评价的做法,在学习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与主动发展,从而推动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以及效率的有效提高。我们开展评价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项的对照和反思评价的结果,对自身的素质发展水平与差异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理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教育目标等都要发生相应的更新与改变,每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当将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地更新,不断探究并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自己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准确的认知,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地理有更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蒋敦杰,杨四耕。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04.

[2]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04.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05.

7.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七

一、了解学生———有效教学的起点

在教学中, 教师对地理基本知识应该已是非常精通。但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全面化, 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 不管学生, 不备方法, 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 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是教学的起点。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 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 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 学生的心理结构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前, 授课教师可对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效果、发生的反应做充分的预测。根据课前的预测做适当的调整, 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全面解读课标, 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课标的认真解读, 围绕标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高考考点等, 把握主干知识, 让学生对主干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以便适当分配学习时间, 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化解难点, 为真正掌握知识做好铺垫。根据课标做有效的教学设计, 使教学紧紧围绕课标的核心思想走, 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 应做好以下几点。

1. 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 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 授课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 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 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 锁定知识的“生长点”, 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具有科学性, 合理性。

3. 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

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 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 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要实施差异教学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要求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必须具有多种学习能力, 而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又有极大差异,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一般来说在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学习中, 男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要优于女生, 但在人文地理学习中女生又优于男生, 如果忽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低效的后果。课堂是师生互相交往, 互动的场所, 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 引领学生去探究知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之理想。

四、地理课堂要注重学科渗透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 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使之成为文综试题的题眼,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这一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 在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适时渗透各科知识, 这样既可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 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 与生物、化学、物理有着广泛的联系, 如岩石的风化,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酸雨、臭氧层漏洞、光合作用, 教师可作适当的学科渗透, 既可将知识讲解透彻, 又能加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对于区域地理教学, 可适当渗透文学、历史和政治知识, 还可加强国防教育, 如介绍到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 就可与历史教学中的各根据地知识相结合, 既增强了对该知识的感性认识, 又使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 还进一步巩固了历史学习。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要注意与政治历史知识的渗透。如讲到产业转移知识, 我们就可结合政治中的市场经济规律来加深对产业转移知识的理解。

五、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 可以使课堂生动形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能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 使课本内容与现实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 现代教育媒体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 让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 视听并用, 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 也更加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有效性, 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所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就要了解学生, 实施差异教学, 并对课标进行认真解读, 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适时渗透各科知识,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努力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3]倪文锦.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有效教学;可视性;教学资源

可视性教学资源是指一些可以通过视觉去感知以及理解的教学资源,例如:视频资源、图片资源、模型资源等等,对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沿用了传统应试教育的“灌输”教育,从而导致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笔者通过本文,就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中的可视性教学资源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乏直观性,教学效果不佳

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地理对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理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更多配合视觉教学的过程。而目前我国部分高中学校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缺乏直观性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课上讲课后背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同时,介于学生之间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很难通过书本有限的图片以及大量的文字信息,对知识进行吸收,最终导致地理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2.教学缺乏趣味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虽然新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提出,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继续。特别是“灌输教育”,已经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完全抹杀。而趣味性以及课堂活跃度的缺失,是目前多数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高中文科的科目来说,教学目标只有一个,记住理论知识,而课堂互动实践却是少之又少,导致缺乏积极的学习气氛。

二、高中地理可视性资源教学策略

1.多媒体图片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的技术,而图片教学,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中国一些特别地区奇特地貌的图片,像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以及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可以通过一些地下溶洞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充分了解地貌的特点,即由于水对石灰岩产生侵蚀,从而导致石灰岩形成特殊道具结构;而对于雅丹地貌,则可以通过敦煌地区的山体结构,即整个山体呈现出陡峭且孤立的形态;最后是丹霞地貌,其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是青藏高原的地貌图片。

2.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

视频教学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与图片教学相比,其教学优势在于视频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因为图片教学是一个个分离的场景,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要通过联系和想象,视频教学则恰恰相反,而教师在开展以上图片教学以后,就可以进行视频的阶段教学,在视频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普及这些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即各类内力以及自然外力,例如,人为因素、风蚀,还有水溶等等,然后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地貌形成的过程模拟动画,最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则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以及要点,以便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

3.实物模型引导教学

模型教学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熟悉的地理问题,无法通过文字以及简单的绘画描述清楚时,则可以通过实物开展引导教学过程。例如:地球仪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型,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型的优势开展引导教学,即在“地球的运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特点,即地球仪在运转过程中始终保持倾斜运转等等,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像为什么地球仪是倾斜的呢,那么地球也是这样的吗;得到的答案是——地球也是倾斜运转,进一步引申——那么会给气候带来怎样的影响等等。

4.模拟演示活动教学

模拟演示教学是一种科学教学方式,通过形象的模拟演示方式配合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例如,在“大气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说明,大气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然后配合手势向学生描述和模拟演示: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的方向等等,而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则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一些活动,比如,在地球仪上指出一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我演示动作配合语言,准确表达出目标区域的“大气环流”的流向情况,最后教师再通过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而随着我国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中教育的侧重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地理等所谓传统“副科”的教学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而可视性教学资源,也将给未来的教学发展带来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风永.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55-61.

[2]刘风永.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14(14):165.

上一篇:教师合唱团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耳边的声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