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

2024-09-16

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8篇)

1.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 篇一

2010A-06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方式的研究

阶 段 总 结

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董瑜

一、课题的提出

1.当前,音乐教育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而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音乐教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传统的评价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人本主义。强调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为评价而评价。教师常用的方法往往是,学期末学生每人演唱一首歌曲或举行一个班级音乐会,中高年级的学生再用闭卷的方式完成一张音乐乐理试卷。这样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侧重音乐知识与技能。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力的发挥也在死板的教学评价中消失殆尽。逐渐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显然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能正确的反映学生音乐学习的状况,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体现出多元的评价方式。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势态,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普遍采用综合和多元性评价方式。如: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普遍注重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意大利的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程考核已不用分数的形式给学生作出结论,而是由教师给出一个定性描述的评语。我国的发达地区的课改实验区近几年已开始对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进行探索,不再是“评价即考核”的旧的评价理念,而是注重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性评价,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性评价。学习评价已成为课改重要环节。目前,在我区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何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在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本原则下探索出一条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音乐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方式,尚待深入研究。

2.本课题来源于第一线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又回到教学第一线中进行实践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采用边实践研究边推广的形式进行。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现实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实行的是大班级教学,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音乐老师一周一般要上六到八个班的课,甚至更多。可想而知,一个音乐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堂管理而不是开展音乐活动。课题负责人从2005年开始教研员的工作,每学期下到各小学听课调研,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有85%音乐课堂中没有建立评价机制,教师的注意力只是单纯地放在教学任务的达成上,而忽视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由于没有这种课堂评价机制,音乐课堂组织教学就相当困难,教学质量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质量。为了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空间,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促使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

二、研究的理论构思

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纲要》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由此可见,评价不止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⒉ 本课题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应多着眼于教育、激励和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形式多样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终结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方式、互评、自评及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的方式等),将学生、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共同参与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方式,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⒊ 人本主义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启示。六强调: 强调发展的评价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化的评价,强调学生个体化的评价,强调情感化的评价关系,强调情感、态度等评价内容,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

⒋ 智力理论对音乐教学评价的启示,智力开发成为评价的现实目标之一。八提倡:提倡评价的情境性,提倡乐观的评价观,提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提倡评价的主体性,提倡评价方法的统整性,倡导评价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倡导评价的反思、批判思维模式,提倡淡化评价鉴定、分等的功能。

三、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

⒈ 桂林市五城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实施问卷调查及调研报告。⒉ 制订新的《桂林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表》 ⒊ 撰写五个子课题的开题报告,制订研究方案。

四、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工作

1.组织课题的开题工作。本课题于3月15日获得立项为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A类课题。课题组分别召开了多次课题中心组会议,研究、讨论、部署开题工作,并于2010年4月16日在桂林市教科所开题。

2.加强学习,明确课题内容。本课题立项之初,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理解不深,因此,学习课题相关理论是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要使每个成员能深刻了解该课题各种相关知识,指导课题组成员在新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方式的转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3.建立课题组例会制度。坚持做到每周一次教研会,每月一次课题例会,总结前段实验工作,安排下一步研究任务。并有会议记录,加强课题资料的管理工作。

⒋ 建立课题资料库。课题组建立了课题文字资料库,并且在网上申请了课题博客,用来存放课题文字、活动照片等资料,而且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个网上空间来进行互动交流。

⒌ 完成对桂林市五城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实施问卷调查及调研报告。

课题组在桂林市五城区54所小学学校117位专职和兼职音乐教师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形成调研报告。经过调研得出当前桂林市五城区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情况如下:当问到是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使用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或采用自己设计的教学评价方式时,100%的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当问到采用的是那一种评价方式时,100%的老师都使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如:班级音乐会、个人才艺展示、试卷等评价方式;68.4%的老师使用过形成性评价方式,如:成长记录袋、个人成长档案;有0.15%的老师采用过互评、自评及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0.04%的老师采用过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的方式,如:积分制。可见,绝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课堂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只重视非审美体验(知识、技能等),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创造、情

感等),重视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价,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很少(几乎没有)进入“评价”的视野。

⒍ 制订新的《桂林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在教学竞赛活动中实践。

课题组在本课题研究开始之初首要的任务是制订新的《桂林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表》,新评价表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活动、教师素养四个维度来确定评价要素。新的评价表在2010年桂林市新三届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和小学音乐教学现场展示课选拔活动中试行,并展开了全市教师的研讨活动,获得了全体教师的一致的肯定。老师们认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定位准确、易操作、实践性强。

⒎ 撰写象山区“‘赞扬——交流——连续——充实’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模式的研究”、秀峰区“新课程标准下《桂林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表》的研究”、叠彩区“音乐学科定性描述性评语与定量测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七星区“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网络日志的研究”及雁山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和小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个案的研究”五个子课题的开题报告,制订研究方案。

五、本阶段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⒈ 教师的评价观从单一性质的评价向综合性质评价的转变

音乐教师已经从单一的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综合性评价转变。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其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应是第一位的。音乐课本身具有非的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那就是体验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没有亲身参与和体验,音乐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学生学习音乐是一个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客观行为,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对学生的音乐体验与表现能力、探究的态度与能力、合作愿望、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及时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这样才能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要求。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因此,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是必要的。在对知识技能评价时要改变以前单纯的评价方法,把其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紧密联系,并着重评价学习知识与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

⒉ 初步构建“赞扬——交流——连续——充实”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模式。

对于一个音乐老师来说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堂管理而不是开展音乐活动,或者说我们需要努力创造一种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赞扬——沟通——连续——充实”模式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是构建安全、健康、快乐的课堂氛围的一条最快捷、最成功的途径。运用这样的模式来构建一种有效的、富有安全感的氛围能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生能够学会评价音乐观念,富有创造性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赞扬——交流——连续——充实”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 赞扬

师生之间一对一的联系,常常充满着赞扬,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树立威望的强有力的手段。记住并称呼学生的名字,关注其积极地行为,能够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赞扬学生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来达到目的:熟悉或表明对他们有兴趣;鼓励他们;描绘我们所观察到的他们的行为;评价他们的表演。在课堂上要倾向于综合各种表扬方式,描述他们的特殊行为表现,而尽量不使用这样的评价语——“真不错!”或“我很高兴”、“我喜欢”。

沟通

沟通,是建立师生关系以及老师与家长关系的最好途径。对于老师来说,放弃设法控制学生的念头,转而加强沟通,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期待和做人原则,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要说;“在你停止你的所作所为之前,我们的课不再上了,因为你的行为影响了全班同学”。你可以采用郑重声明的方式这么说;“当其他同学不再受到干扰时,我们欢迎你的加入”。这就是费和芬克的“爱与逻辑”观,鼓励老师采用“郑重声明”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这种声明方式的交流,是要试图告诉学生,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将如何处理,而不是要求学生怎么做。

连续

建立连续的、一贯性的教学常规,这些一贯性的教学秩序一旦建立起来,就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并且节省时间。秩序是学生产生期待的基础,它有利于老师引导而不是控制。一旦稳定的期待建立起来,老师的引导就变得容易多了,但如果一贯性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稳定的期待没有建立的话,老师除了控制之外,很难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了。

充实

音乐,是我们成为音乐教师的理由,也是学生来到音乐教室的理由。丰富充实的音乐教学内容能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力和管理因素。要尽可能的减少教学空隙,别留下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时间。每节课里教学内容越充实,音乐活动越丰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越少,学生的收获就越大。

⒊ 在课题研究中怎样能通过科学的、形式多样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共同参与的活动;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相互竞争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持续的评价过程中强化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思考和研究的难点。

2010年12月16日

2.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 篇二

一、《课标》出台前传统音乐教学评价的特征

在音乐教学中,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目标, 课堂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须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 具备科学而正确的目标设计, 同时有意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作出相应的观察, 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活动。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 在教学评价方面逐渐偏向了“实证化”和“定量化”的道路, 在诸多方面已经有悖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 甚至相互矛盾。传统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及缺陷, 其特点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一局限

在传统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 故传统音乐教学评价也仅限于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但是音乐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与其他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 除了课堂教学外, 音乐教学应有实践教学环节, 如 : 音乐表演活动、交响乐赏析等, 这些实践教学行为缺乏了系统监督和评价。从教学评价内容分析, 传统评价主要倾向于音乐课程内部的独立环节, 很难对音乐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评价。此外, 评价标准较为单一,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这样单一的、局限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2、逐层分解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模式在评价指标中都会提前设定某种假设, 这种假设体现在教学目标中, 通过教学活动逐渐量化分解, 最终直接或间接展现到学生面前。音乐是一门以人声或器乐声为材料在时间或空间中流动的表情艺术, 与其他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音乐本身具有一种模糊性和非语意性, 不能用逐层量化分解目标的方式提前设定。

3、提前预判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大多根据知识体系划分标准的, 依据先前制定出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尺度和准绳,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进行评价和判断。这样的评价提前预判了学生的发展方向, 表面上客观公正, 实际上限定了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样的评价无法判断出学生应具备的音乐素质或者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 这种评价模式限制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不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素质教育中强调的个性的发展是相冲突的。

4、结果限制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较为死板, 缺少诸多形成性评价内容, 如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评价的指导下, 评价者往往考虑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关注的是课堂内是否完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相反, 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培养阶段往往不够重视。这样, 既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情感表达等因素, 也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相符合。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能力体系为参照, 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单一局限过于死板, 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二、音乐教学评价发展趋势

2011年起, 新《课标》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 突出反映了素质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音乐教学评价亦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以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在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下, 音乐教学评价逐渐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强调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中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因此, 音乐教学必须体现为学生主体服务的思想, 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音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其它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特点。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师院校作为音乐教育的牵头人, 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计划等,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因此,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涉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体验来获得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和能力。

在音乐教学评价中, 课堂评价应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能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确保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注重他们的生活体验, 真正把学到的理论和技巧知识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从重视结果评价向重视过程评价发展

高师音乐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 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 , 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中, 注重学生主体的需求。因此, 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必须要强调评价的过程, 即在教学目标实施中, 通过对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的关注和引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学内容逐渐体现学生主体需求, 教学过程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新的音乐教学评价正是以新的指标衡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评价体系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环节, 实现了从重视结果评价向重视过程评价发展的转变。

3、评价方法由单一向综合发展

“音乐具有多元性, 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是音乐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突出反映了当代的教育理念。从音乐教育的性质上说,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 重点规定评价内容的多层次、多元化, 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传递与表达, 这和培养对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紧密相连的。因此, 综合性、全方位的评价方法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此外,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使评价目的的改变, 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评价目的不会特意追求评价方法的属性, 而应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 采取课堂即时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集体与单个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新课标的出台促使高师院校音乐教学评价的改革, 推动高师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正规化与标准化, 对高师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音乐人才培养实现起到了监督和指导作用。同时, 在鼓励、激发音乐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方面, 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 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制定与完善相应的音乐评价标准和策略, 准确有效地对培养对象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 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良机。

摘要:新《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实施以来, 音乐教学评价的标准如何定位, 尚未有一套科学而系统的评价体系。本文就新《课标》实施后关于评价的建议、音乐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等内容做出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教学评价,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伟军.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研究[J].艺术教育, 2007 (6) :34-35.

3.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 小学数学 ;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43-0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将教材的内容被动传授给学生,很少的考虑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因教材面向的是各地不同的学生,而具体教学时教师面对的却是个性特点分明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学会创造性的解读教材,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理解并尊重教材

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编绘的教学材料,它能够准确的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框架,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创造性使用教材并非抛开教材,而是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二、科学处理教材

1.适当删减教材内容

很多内容具有时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教材上的内容会与实际不符,因此应做适当删减。如在学习《利率》一课时,实际存款中,在2008年10月9日起,国家就暂免征收存款利息所得税。但例题及课后练习中都还出现了存款要缴纳5%利息税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应对学生做背景介绍,并将例题及习题中的附加条件“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删去。这样,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便于学生计算,提高了课堂效率。

2.适当补充教材内容

受到教材篇幅限制,很多教学内容并未做详尽介绍。《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适时地介绍数学的有关背景知识,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完善数学思想,以便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合理把握教材学习进度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难度高低不同,因此在教学当中,当教学难度过高时,往往一节课会变得“忙乱”,顾此失彼,从而造成知识的巩固不扎实。对此,如果每一个环节确实很有价值,应宁可放慢节奏,增加教学时间,不要一味追求教学进度。

三、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顺序

1.调整顺序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认知习惯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数学广角”中《合理安排时间》时:比较教材中的两道例题,例1的问题解决方式必须突破通常的直線型习惯思维,学生较难想到,也较难理解。例2则不同,学生很容易想到煮稀饭的30分钟里是可以顺便炒菜。教学设计中,我将例1和例2的顺序调换,先让学生从易到难的学习,然后顺势而问:完成这一顿营养早餐,小明最短共需要多少时间?从而把例1和例2整合为一,既顺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奇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课时安排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将知识从整体角度进行整合。这样,能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如的根据原有的知识和思维进行新的学习。如学习第五单元百分数中《利率》后,我们可以跳过第六单元《统计》而先学习综合实践课《合理存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巩固储蓄存款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顺着原有的思维促使学生了解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理财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适当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1.角色互换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以说教为主的形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一些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实际教学的需要,有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同龄的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在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易于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法来活跃课堂氛围。课堂上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会学得非常轻松、愉快。尤其是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他们会认真预习和事先请教家长、老师,自觉把要学习的内容首先掌握,同时也更能体谅教师上课的辛苦,可谓一举两得,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家长或专业人士来当客座老师

虽然教师具有很多专业方面的要求,但又是大众化的职业。《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我们在家访时发现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但他们表达能力强,有很好的亲和力,教育教学方法得当,在“家长进课堂”活动时注意积累教学方法,在与老师交流时能提出一些独特的教学见解,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挖掘家长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家长或专业人士来当客座老师。如:在教学《合理存款》一课,我们就可以请班级里在银行上班的家长或理财专家来上课。虽然有的家长不一定能够独立完成教学内容,但这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让学生走出课堂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这样会造成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且十分吃力。把静止抽象的问题进行动态化处理,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便于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学生通过课外观察学习的方式,增强了探究欲望,直观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

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主动、合理且具有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内涵,认识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吴仁芳,朱莹,孔璐璐.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趋势[J].消费导刊,2013(10):16-17.

[2]王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4):63-64.

4.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篇四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

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对教案的格式有句名言说的非常好——“教案无格式”。

仅从这一点就说明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格式固定,有的甚至是艺术型的教案表示了一些不满。但同时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又期盼着一种崭新的教案格式的诞生。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三段”式教案对以往的教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都没有出现,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应对随时变化的对象显然是不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教案格式,这为我们体育教师留有广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例如简化教案,加强教案的灵活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要教案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的教案就是好教案,是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和借鉴的。

3.2.2教学目标的设置

由于体育的功能和健康概念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肩负的“育人”任务将更加艰巨。

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技能和思想情感领域目标发展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使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案中,目标与内容则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订。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把握课程五个目标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把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达成课程的总目标。一节体育课具体要安排几个教学目标,应当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制订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3.2.3重、难点的确定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竞技体育,导致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是所要教授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但随着体育课学习领域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难点已经不再是所教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它还有可能是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可以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重、难点不再是唯一,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应该十分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具体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最重要的两三个学习领域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要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其余依次类推。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经过科学分析制订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对教案的格式有句名言说的非常好——“教案无格式”。

仅从这一点就说明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格式固定,有的甚至是艺术型的教案表示了一些不满。但同时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又期盼着一种崭新的教案格式的诞生。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三段”式教案对以往的教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都没有出现,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应对随时变化的对象显然是不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教案格式,这为我们体育教师留有广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例如简化教案,加强教案的灵活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要教案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的教案就是好教案,是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和借鉴的。

3.2.2教学目标的设置

由于体育的功能和健康概念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肩负的“育人”任务将更加艰巨。

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技能和思想情感领域目标发展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使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案中,目标与内容则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订。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把握课程五个目标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把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达成课程的总目标。一节体育课具体要安排几个教学目标,应当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制订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3.2.3重、难点的确定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竞技体育,导致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是所要教授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但随着体育课学习领域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难点已经不再是所教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它还有可能是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可以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重、难点不再是唯一,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应该十分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具体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最重要的两三个学习领域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要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其余依次类推。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经过科学分析制订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3.3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同想、再现,以便能同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他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会把学习活动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

传统的体育课一味地强调教师采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同时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不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是当前最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如何把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得更合理、更符合现代人发展的需要。为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练习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代表的新的学习方式运用而生。

自主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确立;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即形成一种体育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课外即使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也同样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中不但许多运动技能需要改造和创新,而且许多游戏方法、练习方法也需要改进和创新,学生探究和创造出来的内容和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兴趣爱好,因而更受学生的喜欢。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3.4

师生关系的改变

传统体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体育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体育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认为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如果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学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无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难以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学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既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中去,也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见解,同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同他们一起学习和活动。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尊重和信赖学生是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必须真正尊重和信赖他们,否则,新的教学理念就无法得到实现。

4.结论和建议

5.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 篇五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段对于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中,明确指出了高中英语课程与义务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的侧重点,如何深刻地理解这个目标,对于高中教师如何很好地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这是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英语课程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理解这些能力的具体含义和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

(2)关于如何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问题

高中英语课程包括五个维度的基本目际,即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这五个目标的具体内容是:

①语言技能目标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情感和信息的重要基础和渠道。在高中阶段,对于语言技能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通过听、读、观察和动手获取信息,通过思维、组织、筛选、提炼等处理信息,通过说和写传达信息和表达见解。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发展口笔头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的能力。②语言知识目标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高中阶段语言知识的学习要以语言运用为目的,服务于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服务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服务于思维和交流的需要。教学不能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而要把知识的学习与语言实践活动以及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所在的情境紧密结合起来。

英语新课程把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并将情感和策略首次列为课程的目标,对情感和策略目标作了分级的目标描述,充分体现了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们不再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情感、有需求、有思维、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特定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学外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而情感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要学会积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有利的条件。

当前,有部分老师认为新高中英语课程仅仅是提高了对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认识。新高中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的设计和思路上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绝对不是仅仅提高了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课程目标综合性发展的问题;我们的英语课程目标不再是仅仅瞄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我们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英语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此外,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我们对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学生仅仅记忆一定量的词汇、懂得一些语法知识是不能够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的标准的,学生必须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个能力,单靠过去的教学方式,讲、练、译是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教师必须认识目标的重要性,改进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的过程为主动实践、积极探索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合作与研究,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实践和探索。还需要指出的是,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介,是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的体现,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学的条件和环境来确定,不能仅仅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学生是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更是发展中的人,这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1)为什么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

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学习中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动机,学习就根本不可能发生。如何使学生对英语有兴趣,树立稳固的学习动机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兴趣,想学,乐学,教师首先要设法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保持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他们才会付出努力,进而取得进步和成功。而进步和成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更加主动和努力,也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成功。兴趣和动机分内在和外在两种,外在的兴趣和动机来源于外界的影响,老师的表扬、考试的压力、社会的环境等。当外界的影响不再存在时,动机也就很容易消失。相反,内在的兴趣和动机来自于对学科本身和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和动机来自于学习中所获得的乐趣、对知识的渴望得到满足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表明,内在兴趣和动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也更具有持久性。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通过丰富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水平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课堂活动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学习自信心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中的每—个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好学科,而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有些教师认为,情感态度不应是某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问题,而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其实不然,从根本上说,情感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而关注人的发展就不可能不关注人的情感健康。对于人的情感教育是不可能仅仅通过一门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而应该是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特别给予关注的,在很大程度土也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像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一样,每一个课堂都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园地。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而情感是人的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方面。过去的教育非常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但忽视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情感受到很多的挫折和伤害。在新课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怀必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尽可能结合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化到平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2)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目标

过去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不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学生普遍习惯于跟着老师走,听老师讲课,记笔记,复习笔记,下课记忆、背诵、写作业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很多学生就等着老师留作业、出练习题,好像没有考试、没有练习,学生就没法学习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学会学习比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是今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关键的能力。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人社会以后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本次课改中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就高中英语课程而言,把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终身学习是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所有课程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设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目标、计划和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并有能力参与自我评价等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离开学校后也同样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6.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 篇六

20日下午,我参加了教育办期初安排的师资培训,有幸聆听了泉州市教科所卓和平老师做的《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专题讲座。听了此次讲座,本人受益匪浅。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完全理解课程标准。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崭新的变化,那么,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再结合在工作过程中的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数学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从具体情境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

二、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好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数学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活动要注重实效,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这样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新课标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因此,在课堂上,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7.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 篇七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工作,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 提升,有效提高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能力,提高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根据《新郑 市全面推进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工作实施方案》 的通知,特制定我校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 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 积极探索和实践 基于课程标准的、以学习目标为导引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模式;进 一步提升教师备课、上课、评价、研究等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专 业化水平;进一步探索轻负高效的教学技术和途径, 形成有效课堂教 学模式, 全面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 成长。

二、工作目标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 通过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全面深入地 开展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工作, 使全校教师掌 握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的技术和方法, 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内容, 准确 把握其内涵,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会对照学习目标适时调整教学环节,确保学习目标有效达成。

三、主要工作

(一 建 立组织 组 长:李留根

副组长:代广平

成 员:李会平时建峰 王建伟 秦建勋 时保柱 田彩玲 周小平陈水军(二 实 施步骤

第一阶段:2月 21日—— 3月 31日

1、制定实施方案 召集全校教师参加学习2 通知全校教师节后上班第一天(2月 21日开始集中学习《新 郑市全面推进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工作实施方 案》。2月 22日至 27日集中在新村小学集中学习。

学习形式:观看录像、个人研读、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相结合。学习要求:通过学习, 每位教师要初步了解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工 作的主要方法、策略和基本流程。

2、专业学习、完善方案

3月初根据中心校安排全校教师分学科分解课程标准、叙写学习目标的方法、策略。

第二阶段:4月 1日—— 5月 31日 集中研讨、具体实施

我校全面推进学科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工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在开学初的每天上午和平时间周一次的教研时间我们都将抽出 20分 钟时间集中研讨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并写出体会、反思。

第三阶段:6月 1日—— 6月 30日

3、阶段总结、成果交流

在学期结束之际我们将把每位教师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学习反思等各种文字资料集中评比。并要求每位教师准备一节公开课、上交一份教学设计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保障措施

8.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解读 篇八

高中课改要求:

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将于2012年秋季学期起正式实施,新课改后,对普通高中生的评价,将由原来的主要以学科成绩评价,改为综合素质评价,更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公民素养。新课改后,将全面实行学分制,普通高中生3年必获得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课改要求:从2012年秋季学期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对所有普通高中学生实行学分管理。学生修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相应学分。普通高中学生3年须修满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至少达到116个,包括语文、英语、数学各10个学分;思想政治、技术各8个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6个学分;音乐、美术各3个学分;体育与健康11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选修课程至少获28个学分。

全区普通高中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互认,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广西的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后,可认可学生在原学校所获学分。

高中英语新课改标准解读

以新课程的理念实施高中英语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语。

2、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 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拓展学习渠道,增加语言输入量。

6、创设最优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7、实践“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8、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倡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中课程还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引导高中英语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

高中课程设计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必修课程的设计以义务教育阶段的五级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达到七级目标要求。高中英语必修课程共分10个学分,学生修满10个必修学分即达到英语学科的合格毕业要求。学生需完成必修学分,并通过英语七级证书考试(即达到七级水平)方能获得申请大学学习的资格。

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A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几个新字

1、新设计,新思路

新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通盘考虑,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为九个级别,保证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六年级结束时,达到新标准二级,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如下所示:

九级←高考的要求

八级←高考的要求

七级← 普通高中毕业要求

六级

五级←初中毕业时的要求

四级

三级←小学毕业时的要求

二级

一级

2、新的课程目标

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标准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3、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4、新的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

5、新的词汇要求

新标准加强了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从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优秀的要达到4500~5000个词汇。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词汇量过低不

4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单词太少而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增加对词汇量的要求,势在必然。从近几年高考来看,不掌握3000~4000词汇很难应付。可见高考试题已向着新标准的方向发展。

6、新的阅读要求

上一篇:挖孔桩爆破方案中建下一篇:“六五”普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