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2024-07-23

让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精选8篇)

1.让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篇一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社会

顺德区顺峰小学

陆志豪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道德是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如在设计《让爷爷奶奶高兴》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爷爷奶奶、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爷爷奶奶。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爷爷奶奶的艰辛,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爷爷奶奶的疼爱。从而爱父母、爱家庭,爱爷爷奶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当《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个别孩子甚至对爷爷奶奶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因此有了《让爷爷奶奶高兴》系列活动之二《伸出爱的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家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爷爷奶奶的认识则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则全然不知。因此,激发起他们了解爷爷奶奶的欲望,围绕着他们对父母提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凸现了一个个辛勤工作,关爱家庭的爷爷奶奶形象。由游戏而产生的对心灵的触动到自主的去了解,这些都是在活动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活动在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不断产生了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新的动向,引导学生将活动不断向深处开展,使学生有所获。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感受秋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秋天、观察秋天,让学生了解秋天“不仅美丽,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秋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秋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课堂上感受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充满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拥有品德。品德课的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通过努力是能做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本着先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再与现实的道德规则、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更优化,让其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如学习礼貌待人的系列内容时,我们除制定知识目标:讲礼貌是尊重别人和友好的表现,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外,还制定了能力目标: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态度诚恳、和善、谦恭,语言温和、友好、有分寸,真正有效地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品德。

四、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的生活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开展活动,恰恰给学生创设了发现、研究、探索的场所和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才能回家”主题中,结合大部分学生回家要过马路,就开展 “交通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交通资料,制作交通标志。在比赛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共同竞争、交流。课外,又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小展版,进行展览,强化安全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让课堂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课程来源于社会社会生活,回归于生活。如果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计组织活动内容。儿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关于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儿童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会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参与欲望。这样,他们活动时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感受。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中。

2.走向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个性飞扬 篇二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学习环境: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学生、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和学习……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创造的同时,更应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学习的据点,良好的课堂环境可让学生快乐、积极的学习。在教室的布置时,根据季节的变化,由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我们还可以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角、图书角、生活角,让美丽的盆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贴自己的照片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展示、介绍真我的风采。课堂可以是一座“公园”,可以是一辆“汽车”,还可以是同学们打擂、竞赛的“竞技场”......

2.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中的环境

社会是一个大炼炉,里面的知识丰富多彩,千奇百怪,更有很多是书本中无法学到的。教师可以向学生、家长推荐一些利于实施又对学生有利并感兴趣的活动,如“科技世界展”“动画人物展”各种游园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的同时,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也可以鼓励并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社会实践,如植树节植树,根据情况参观家长的工作过程、环境等,让学生在社会中认知、求知。

二、运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内容

社会的发展为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科学合理的教科书正向学生走来,而更优秀、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在不断的形成并为学习利用。

1.走进生活的教材

课程标准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中,就选择编排了《四季》《阳光》《柳树醒了》《荷叶圆圆》等文质兼美、贴近生活又有童趣的内容,又有《自选商场》《看电视》《失物招领》《四个太阳》等学生生活中经常说的、见到、听到的内容,再加上《地球爷爷的手》等科普性又有趣的教材内容,让学生仿佛置身生活中,快乐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而课文后的一个个小泡泡又把学生引向了生活实践。这就让学生自主的在有趣的生活实践中巩固旧知识,发现并学习新知识,而学生在观察发现中的不同方法、不同观点不但能提高自身能力,更能形成自己的个性。

2.运用生活这本大教材

在教科书走进生活的同时,要扩大学生的听读面,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利用休假时间,游览桂林山水、海南风光等,而河畔、海边、田野、街道都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基地。让一切有语文滋养的活动成为教材。比如学了《自选商场》,就让学生去逛超市,在货架上认商标识字,并收集张贴比赛等。这样,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泉活水,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变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活泼的生活语文教材。

三、运用并设计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回归其活泼、好动的天性。

1.还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变讲授者为引导者。如在识字教学时,每次认生字我都让学生一边认字一边找自己的发现并讨论,经过几次发现后,学生的发现量大大超过了预计:字的结构、笔画、笔顺,构字方法、规律,编谜语、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还有的学生在记字时主动上台演示用身体语言记字,如记“哭”字。这样教和学,教师轻松了,学生也乐了。

2.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新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因如此,我们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信的展示自己的所学。如在教学完每种识字方法后都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在生活中识字,如收集商标,认路牌,开识字擂台;每人写谜语贴在教室里并举行“猜谜高手选拔赛”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变得乐学;通过学习方法的实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善学。

3.创造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更是无止境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拓展点,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敢于逾越常规,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师提出:“还有什么办法能帮乌鸦喝到水?”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诸如:使瓶子倾斜,砸破瓶子,把旁边的草卷成管子吸水等奇特的办法,充分展示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3.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篇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人教版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新学期开始了,小芳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芳出一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块磁性画板,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

18+24=42(元); 42+8=50(元)

学生乙: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元) 50-47=3(元)

学生丙: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

12+18+8=38(元) 50-38=12(元)

学生丁:我先买一支自动铅笔、一个文具盒。再买一本笔记本、一盒水彩笔。

2+12=14(元) 8+18=26(元) 50-14-26=10(元)

……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法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

4.让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篇四

作者:吕良红 张仕强… 文章来源:冷集镇双桥中心小学 点击数:121 更新时间:2009-3-7 11:03:29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肯定自己,树立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出一种成功的精神冲动呢?我认为恰当地应用赞赏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在赞赏中获得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后进生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大部分学生主要是缺少参与学习的激情,缺乏自信,存在怕错,怕回答不好等不良心境。教学中,老师应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比如,我班有几名学生上课不敢发言,不敢大声读书,针对这种状况,在课堂上,我采用同桌彑读的形式。读完后,我来到一同学身边轻声说:“想不到你的声音这么动听,只是声音低了些。再来一遍,声音放高一点。争取让全班同学都听到。”在老师的鼓励下,该生大声地读了出来。在后来的读书中,该生都积极参与,还带动了其他几位同学,使课堂活跃了起来。应用赞赏评价不仅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兴奋剂,释放出了学生的潜能,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得学习成为一种充满快乐,富有成就的趣味性活动。

二、让学生在赞赏中获得方法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因此,通过赞赏评价来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非常必要。但学生受年龄、认识等问题的制约,要使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让老师、教材、学生的心灵之间产生共鸣,教师的引导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在赞赏的同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学到学习的方法呢?下面是我教学《巨人的花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都对这个小男孩很感兴趣,我们来仔细读一读重点写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大声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

生:巨人,你太自私了!

师:如果小男孩开始就这么说,巨人会怎么做呢?

生:他不会这么说的,如果开始就这么说会挨揍的。

生: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长期是这样的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

生:伯伯,花园是您的,您固然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您能快乐吗?人是需要交往的,如果只顾自己,最终只能享受孤独、烦闷。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身边。

师:嗯,你们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无论是指导阅读,还是体会感情,或是交流感受,我把“赞美”与“引导”融为一体,在激励的同时,教给了学生如何读书,学生也在老师的赞赏中,学到了读书的方法。

三、让学生在赞赏中促进成长

5.让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篇五

关键词:生活智慧;引领;智慧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03-3

智慧,“智”,聪明才智,发明创造的能力;“慧”,明心,洞察生活的真善美。所以,“生活智慧”不仅是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艺术,还是一种悟性,按照生活之道,心底无私、愉悦、健康地生活的悟性。而智慧生活方式既是由生活智慧构筑起的符合生活道德、生活准则的“合理”的规范性存在,也是满足个体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合情”“合意”的创造性的生存方式。智慧人生,不仅是说人们认识生活、改造生活需要智慧,更是意味着人们需要凭借生活智慧走向美好的生活方式,拥有幸福的人生。

儿童智慧生活方式的养成,取决于儿童生活智慧的发展水平。孩子,作为生活存在的主体,在与一定的社会条件交互作用时形成自己认可的生活规则,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对我校学生的学习、消费、交往等生活方式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即使孩子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生活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学习方式上,有些孩子遇到问题,习惯先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有很强的主动性,但也有很多孩子还是喜欢依赖他人,喜欢采用直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于正处于身体和精神成长发展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有待成长的生活智慧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生活方式的规范、调节和创造。

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孩子可能的完满生活提供服务,唤醒和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生活智慧,支撑、引领学生走出规范性存在,重新认识合理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建构创造性生存,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使命。那么通过问卷调查及生活观察,学生的生活智慧缺失主要在哪些方面?学校教育又该如何着力?

一、以欣赏教育涵育积极的生活感受,引领孩子主动悦纳生活

[问题呈现]

有一次听课,看到身旁的一个男孩很认真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书上划划写写,但是一节课却没举过一次手。下课问他为什么不举手,他涨红了脸,没开口,结果,他身边的同学说,他是差生,不敢举手。

“差生”,这个字眼让这位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感受,也让他采取了消极的学习方式。稍作观察,不难发现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孩子抱怨学习太苦,抱怨父母的干涉太烦,感受到朋友相处太累,感受到做不好事情、学习进步不了太失望,有的甚至感到生活没有乐趣,没有希望。生活感受积极性的缺失又怎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生活!

[成因分析]

消极生活感受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心里不成熟,生活的复杂性极易控制他们的情绪,对挫折承受能力差;但另一方面,教育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责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取的是问题解决式的教育,纠错式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处于一种怀疑式的生活氛围,一有风吹草动,先自我否定,进而消极应对。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要引导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乐观地迎接生活的一切挑战。

[解决策略]

欣赏教育,它关怀的是孩子可能走向美好未来的正面力量。我们学校在欣赏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孩子生活顺境中的欣赏无疑给孩子更多的积极的力量。但是,孩子消极的生活感受来自于他们生活中的不如意。欣赏教育不同于问题解决式的教育,但也不回避问题,关键是学生面临生活问题时又如何给予积极的生活感受呢?

“显微镜”寻找问题的例外,给予孩子正确处理生活的方式。又是下雨的日子,孩子们放在走廊里的雨伞东倒西歪,让二(1)班班主任周老师很头疼。狠批大家一通?想起以前狠批的结果,孩子们吓得一整天都不敢大声说话。但问题总要解决的。很快,她找到了例外——有两个同学把带着雨珠的折叠伞有序地放在了脸盆中。于是,她大大地欣赏了这两个同学“睿智”的做法。随后的雨天,睿智的同学越来越多。在周老师的欣赏中,二(1)班雨天的走廊成了一道风景,孩子的伞挂在窗台井然有序,不能挂的折叠伞和雨衣,也整齐地放入脸盆中。欣赏问题的例外,让批评可能带来的消极感受化为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带来了问题孩子自我的“认知——觉醒”,孩子在正向关注和正向思考中,睿智地去处理问题,这不正是悦纳生活的智慧生活方式?

“哈哈镜”包容问题的存在,给予孩子勇于面对问题的自信。“代表居然漏做了作业!”这位老师并未把心中的话立刻出口,而是嚼了又嚼,才开了口:“××同学一向对自己严格要求,我相信她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疏忽。”本应是批评的,但老师经过打磨,欣赏了孩子的优点,又用“相信”而不是“希望”,既给了孩子前进的指向,又让孩子有了改正缺点的信心。雪上加霜不如雪中送炭,孩子生活中发现自己遇到问题时,难免会不安甚至恐惧,这时,老师的包容会防止这种恐惧的扩大,而真诚的欣赏和期待,能够重新唤醒孩子直面生活的信心,排解负面的情绪,避免消极感受的产生。

“放大镜”放大问题外的优点,给予孩子积极承担生活的动力。生活中孩子的消极感受大多来自于他的自卑感。之所以自卑,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光看到自己的缺陷。我班有位学困生,因为成绩太差,他对自己也没有信心。有一次,订正好课堂作业天已经黑了,他妈妈等得很心焦。但是,他看到教室很脏,不顾妈妈的催促,认认真真地把教室打扫了一遍。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后,在全校的集体晨会上,让他上台讲述他的故事。不久,改变在悄悄发生,他比以往更热爱劳动,他有了朋友,学习上遇到问题也不再闷着,而是主动请教起老师和同学……是欣赏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优点,也让积极的生活感受像“雪球”不断扩大,影响到本来的缺陷,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动力,并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二、让生活思辨拓展孩子的生活悟性,引领孩子敏锐把握生活

[问题呈现]

哪种学习方式能让你学得懂、学得快、记得牢,学习效率最好?

如果和你一起玩耍的伙伴落了水,而你刚巧学会了游泳,你会怎么做?

“文明、关爱、变革、进取、遵纪、责任、诚信、主动、合作、创新、机智”,请选择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三项生活美德。

被置于生活道德的前五位分别是——诚信、关爱、遵纪、文明、责任。

以上是对我校学生学习、交往方式及生活价值取向调查中的部分数据。从前两项调查发现,一些学生的生活行为并不睿智,认为“听老师讲学习效率”最高的学生人数最多,在学生的观念中,老师的权威地位毋庸置疑,而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在“救落水伙伴的问题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自己救人,虽然有42.2%的学生也考虑过自身的安全,但却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救人的经验,甚至有8.5%的学生什么也没考虑,全凭自己助人为乐的一腔热血去救人。生活观念造就生活方式,从第三项调查不难发现,“仁”、“孝”、“信”、“诚”等传统生活道德在孩子生活观中占主体,但“变革、进取、主动、合作、创新、机智”这些现代生活元素被忽视了,生活观限制了生活视野,也影响了生活方式。

[成因分析]

显然,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现代生活价值取向的教育力度还不够。教育历来重视传统生活道德对孩子生活的熏陶,的确,作为社会文化沉淀下来的生活道德,并未因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相反其生命力具有恒久性。但是,这些是否仍作为智慧生活方式教育的主流价值观?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这些传递正能量的生活观应该承继,它们指向儿童“合情”“合理”地处理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是智慧生活方式的根基。但是又必须超越。“变通、合作、创新”等现代生活品质却指向儿童改造自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合意”的生活,是智慧经济时代必须注入的活力和动力,这些应该成为学生智慧生活的新的主流价值取向。智慧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就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主流“价值轴心”,衡量不断涌现的新观念,拥有智慧生活的内在精神。

[解决策略]

“入境”时的悟理。生活的真谛不是告诉,而是学生的自省自得,当然,也不是空想,生活实践是“理”走向深刻的媒介。现在的生活教育很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但是很多老师让学生做了就完事了,有些老师至多让学生写一写日记。其实,孩子的实践有异有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例如,我班有“一日值勤岗”,每个同学轮流。到了周末,班主任王老师总要抽时间让孩子就一周值勤作回顾。这不,问题来了,有同学反映某个班干部没戴红领巾,值勤员没扣他生活银行的储蓄币;另一个班干部却生气地说,她某天没戴红领巾,结果值勤员扣了双倍的储蓄币;这时有一个孩子又检举,值勤员包庇了某个普通同学,没戴红领巾也没扣分。而班级的生活银行有这样的规则:不戴红领巾一次,扣储蓄币一分。而这些值勤员显然都有了“变通”。王老师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值勤员,而是先请他们谈当时的想法,有的认为不扣班干部是想维护他的威信;但有的认为班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所以改扣双倍的;而那位普通同学不扣是因为他是初犯,给他一次机会。针对这些想法,王老师请大家展开思辨:规则能否“变通”,如果随便“变通”会出现什么后果?怎么才能让规则更人情化?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变通”……在对比性的认识思考中,学生用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眼光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澄清认识,也只有在这样的思辨中,“变通、合作、创新”这些新观念的真正内涵才会深入学生心田。

“察情”时的开慧:生活是万花筒,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天孩子们耳闻目睹的事物真不少,但真正能引起他们关注与思考的又有多少呢?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注意身边的一切,并用心去思考。优秀班主任张老师的班级每周三的晨会内容固定为“话说身边事”,学生不仅要交流生活中、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感兴趣的事,还要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流时,张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话题。例如学生在谈到新闻报道中某东北女大学生因助人遇害的事时,大家都觉得对陌生人应该警惕,最好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和陌生人说话,这是班上大多数孩子与陌生人交往的处世观,而这是否就是智慧的?张老师立刻继续组织学生展开了话题:陌生人的请求是否都该拒绝?如果有陌生人请你帮着一起把东西送到某地方,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想热心帮忙,但又要考虑自身安全,你会怎么做?这些问题让学生用慧心去思辨,去判断,在做出合理抉择的同时,学生的心田也会播下“机智交往”的处事观。

“审微”时的豁然:孩子的生活说大并不大,即使学生间产生矛盾,也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任何小事也都是孩子生活观的应然反应。抓住这些小事,让学生“审视”这些小事,学生的境界会开阔起来。张老师的班级博客中常常有孩子们生活照的刷新,这个孩子爬上椅子正在主动张贴黑板报上掉下来的画,那两个孩子低头凑在一起合作实验真认真,而这边几个吵架的同学样子真有趣……张老师的手机及时摄下这些镜头。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她也从不说对错,而是上传到博客,让孩子自己发表意见。当孩子们在洋洋洒洒跟帖的时候,他们在思考,在碰撞,他们的生活观也在悄然改变。所以,孩子,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老师不妨放放手,让他们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拓宽心胸,获得人生的感悟。

三、让生活体验丰富孩子的生活素养,引领孩子热诚地创造生活

[问题呈现]

学校举行生活达人秀比赛,舞台上,小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唱歌的,跳舞的,弹奏各种乐器的,表演武术的、书法的,展示珠心算技艺的……为了活跃气氛,主持人选了一些小选手,穿插生活小技能比赛,比如穿针引线,剥豆子比赛等,结果,小小的针线把刚才能歌善舞的孩子难住了。的确,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才多艺,这个十级,那个八级,但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呢?如果父母一星期不在家,能从容安排自己生活的孩子又有几个?才艺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是生活的主体,衣、食、住、行,这些才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一旦这些生活都由别人占主导,自己时时依赖他人,过自己“合意”的生活也只是空话,又怎能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成因分析]

且不说家长为了孩子适应将来社会的竞争重学业,并让孩子多学几门才艺傍身的教育观,就是学校教育,重学科知识教育、轻生活教育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即使生活与品德课程中也有生活常识的教育,但是重说教,轻体验,光有书本知识的学生面对生活实际问题也往往束手无策。孩子是生活的主人,生活是他们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及他人互动后不断调整与成长的过程。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回归学生生活,以生活为主轴,视学生为生活为主体,在生活中探索、在生活中观察,在活动中体悟,拓展学生面向生活学习的视角,给学生以自己经营生活、改造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生存智慧的知识、能力、兴趣、品质。

[解决策略]

在细节的打磨中养成生活好习惯。少年居性,习之为常。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支配下形成的生活模式。而习惯又由生活细节构成。我校在一月一习惯活动中,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每月推出学生需要重视的十大生活细节,结合成长银行的储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微之处,让学校建构的校本化的好习惯立体起来,鲜明起来。比如一年级新生开始的第一周,我们把“个人仪表仪态”作为第一个养成目标,坐姿、写姿、穿戴、物品摆放等方面,用让孩子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儿歌的形式细化,学生读读、诵诵、做做,久而久之,这些细节就被孩子接受并慢慢稳固下来,而这些好习惯也将让孩子的生活方式健康、优雅起来。

在多样化的实践中丰富生活形式。生活体验是生活感受、思维、行动的有机结合,又借助具体的实践载体展开。孩子生活历练的方法是多样的,参观、访问、探究、应用等等,伴随着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各种让孩子感到新鲜的、新奇的生活方式也会随着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继而进入孩子生活。

在个性化的历练中厚实生活阅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回归生活的教育。肯定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长所需。或许我们还不能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属于他的生活课程,但是,在课程实施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体验的空间,比如,让他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寻找伙伴合作行动,自己策划成果展示。所谓“我的生活我做主”,在个性尽情张扬的舞台上,孩子才能竭尽所能展示才华,积极透过探索和观察来认识人、事、物的特性与关系,学习做事的方法,把握生活的本质,累积生活的阅历。

在探索性的磨砺中锤炼生活品质。生活不是学科知识的加总,生活智慧的提升也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获取,还包括在体验中生活兴趣的培养,生活意志的锻炼,生活创造力的增长以及生活机智的磨砺。不要把一马平川让孩子去体验,也不要让孩子伸手就能摘到“果子”,而是要让孩子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小手做,用意志去克服困难,更要用大脑去思考问题,去探究,去找到更好地摘到“果子”的方法。所以,我们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生活难题,培养他们探索生活的兴趣,以及在生活中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选择生活、改善生活、创意生活的热忱、能力和意志。

6.劣质精子,让我们的生活走向深渊 篇六

何国亮和妻子范文丽是大学里的校友,两人郎才女貌,在学校就被誉为理想的一对。1994年,他们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相继找到了令人满意的工作,学电子的何国亮应聘到北京一家颇具规模的IT公司任研发人员,月薪万余元。范文丽则就职于一家合资公司任翻译,月薪仅次于先生,两人在工作一年后组建了令人羡慕的小家庭。正处于事业打拼期的小两口一致商定先不要孩子,好在双方老人都较为支持,这使得他们在事业的道路上更加如虎添翼。

1997年圣诞节,两人的一些同学、朋友举行了一个PartVo席间大家都在称赞他们两个的结合,无论是容貌、事业还是家庭条件,都让昔日的同学羡慕不已。有些做了爸爸妈妈的同学打趣说 ”听说,IT青年生女孩的几率比较大,你们有没有决心突破一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到家后,何国亮仔细想了想自己公司里的情况,的确如同学所说的那样是生女孩的多,这可真是巧了,也许是电脑辐射的缘故吧,他心想。可生性好强的范文丽不满地嘟囔道 ”偏要生个儿子给他们看看。”这天晚上,结婚两年多的小夫妻就这个问题讨论了很久,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养精蓄锐,准备生个漂亮聪明的BabY。

何国亮是家里的两代单传.爸爸妈妈得知他们的想法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小何的舅舅是个保健医生,准爷爷奶奶让他给小何开了很多健阳的药,鹿茸、龟精……也许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吧.这一对各方面都令人羡慕的夫妻也想在生儿育女的大事上再添荣光,所以何国亮每次喝这些汤药的时候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反而乐滋滋的。

肝青年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是通宵加班,精神上的重压和生活作息的不规律,使小何的脸上长出了许多红痘痘。妻子关心地说 “是不是补药补得太过了,要不先停了吧。”何国亮说 “没事,可能我最近没休息好。”他没听妻子的劝阻,依然坚持喝补药。大概他觉的自己每天太累了,喝了补药心理上会有所安慰。

这样的情况大概持续了一年,两人都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就千方百计地营造温馨的气氛。文丽买了许多漂亮宝宝的粘贴画,小何的爸妈还买,了很多好听的CD放在两人的床头。他们在甜蜜的期待和憧憬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温馨的夜晚。

可是似乎没有想像的顺利,大概过了半年.范文丽的肚子一点反应也没有,俩人不免有些着急。双方父母安慰说“越急越没有,别着急,慢慢来。”时间又过了半年,还是一切照旧,这对小夫妻坐不住了,便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两人大吃一惊,何国亮的精子数量虽然够,但存活率很低,很难使妻子受孕。这一残酷的结果彻底粉碎了两人勤初的热情。

回到家后,两人的心情都很阴郁,文丽埋怨说 “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与你喝的中药有关呀,”何国亮本来就烦,加之又触及了他的痛处,他对妻子怒喝道“行了,别说了.睡觉吧。”文丽的心里很委屈,但她也不敢再多说。接下采的日子过得很沉闷,不孕的阴影笼罩着这对小夫妻。

从此,他们踏上了漫漫的求医之路。请假、挂号、问诊、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北京的许多大医院他们都去了,中医、西医、丸药,汤药也都一遍一遍试过,可似乎并没有什么喜人的结果……令何国亮更难堪的是.双方父 母和同事、朋友都非常关心他们的事,无论是见面还是打电话,总是询问此事。何是今自尊心非常强的人,他不愿让大家知道自己不能生育的事。于是,他就以自己年纪还轻,以事业为重为由,搪塞过去了。

但何国亮非常清楚,自己可以搪塞一时,不可能搪塞一世。万般无奈的他开始和文丽商量人工授精的事了。

一天,何国亮看到一条信息,说河北某市郊区的一家大医院成立了优质精子库。于是第二天,夫妻俩就来到这家医院咨询,在得知该院的精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后,何国亮立刻决定在此给妻子做人工授精。

当然这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 2000年3月,文丽成功地在这家医院做了人工授精手术。看着妻子渐渐隆起的腹部,何国亮总算是舒了一口气。想当爸爸的他,把孕期的妻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文丽身孕5个月的时候,通过 B超检查是男孩,这个消息着实令何国亮心花怒放了一阵。因为这不单单是顺了父母的心意,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男孩一般都长得像母亲,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怀疑孩子不是自己的骨肉了。

2001年元月,文丽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婴。望着眉眼长得极像妻子的漂亮宝贝,何国亮一扫往日的失落,自信与欢笑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这个小家庭又重见了阳光。残酷现实让夫妻俩再次跌入深渊

也许是被喜悦冲昏了头脑,毫无经验的小夫妻只知乐此不疲地给孩子买进口奶粉、漂亮衣服,给小孩拍照片,全然不知道要观察和对照孩子每个时期的发育情况。在儿子6个月的时候,一次例行检查中,医生告诉文丽她儿子的前囟门闭合得太早了,这很可能会影响小孩的大脑发育。医生说的话使这对被喜悦冲昏头脑的夫妻冷静了下来,仔细看看自己的孩子确实与其他孩子有些不同,他的头围不够标准,而且反应也不是很灵活,总给人慢一拍的感觉。但这次何国亮表现得很自信,他对妻子说”也许孩子太小,长大就好了,你很健康,精于又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他虽这样安慰妻子,其实心里已经开始七上八下了。

由于何国亮的工作比较忙,照顾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到了文丽身上。对孩子倾注了一腔热情的文丽,从一怀孕就把工作给辞了,后来又嫌保姆太小没有经验,把保姆也给辞了,坚持自己照顾孩子。这样尽心尽力地又过了4个月,文丽发现儿子确实有问题,别的小孩儿都会扶着小车站立了,可他们的儿子还是很乖地躺在婴儿车里,儿子的眼神也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机灵,总是给人感觉很木讷。

这下夫妻俩又慌神了.赶忙带孩子到医院专家门诊去检查,医生拿着 CT片对他们说 “这孩子的片子有问题,属于先天的大脑发育不良。”专家的诊断差点让何国亮昏过去。在何国亮的再三追问下,医生告诉他 “这种小孩轻者上学后影响学习成绩,重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且目前临床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只能靠加强锻炼和智力开发。”

这个残酷的消息让这对刚刚尝到喜悦的夫妻又跌进了深渊,文丽抱着儿子痛哭失声 “我可怜的儿子,以后你可怎么办啊。”何国亮则在屋里烦躁地走来走去,喃喃自语道”这不可能,这不可能。经过筛选的精于怎么会生出残疾儿呢,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何国亮的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加之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他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躺在床上的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妻子会生出个残疾儿呢,医院不会用劣质精子吧,那可是个大医院呀,难道是老婆出了”问题”,文丽一向是很爱自己的,不会吧,这个念头也使何国亮自己吓了一跳,看着日渐消瘦仍在忙碌中的妻子,何国亮忙打消了这个念头。

孩子有病不得不去作治疗,先是打脑活素,接着又要参加智能训练班,把个文丽忙得团团转。由于孩子成了现在这个状况,文丽也深知丈夫心烦,所以能自己干的事她从不让何国亮帮忙,自己再累再苦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而何国亮显然受到了重创,他似乎是在逃避,不仅对文丽的关心少了,而且整日借口加班到很晚才回来。看着疲惫和日渐沉默的丈夫,文丽的心似刀绞。这个刚刚恢复欢笑的家庭瞬时又布满了阴云。

要说他们夫妻俩都是大学本科生,有着很高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在这件事情上两人都有些愚昧。他们先是封锁消息,推掉了双方父母要帮忙的请求,然后孩子每次出去打针的时候,都是层层包裹,似乎怕别人发现其中的真相。爱面子的两人起初还能平静相处,但时间一久,望着没有一点治愈希望的孩子,何国亮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性格也不像原来那样开朗,总是猜疑不断,家里的忙什么也帮不上,还总是拿话刺激文丽。

有一次,文丽在给孩子洗澡,忙不过来时,让丈夫帮忙拿条浴巾过来,何国亮很不耐烦 “拿什么拿,你没看我正忙着吗,又不是自己的孩子,值得这么费心吗,”文丽伤心极了,望着自己怀胎十月的骨肉,怎么也狠不下心来像丈夫那样对他,毕竟是一个小生命呀,一气之下,两人吵了起来,事后文丽抱着孩子回了娘家,临出门时何国亮连象征性的劝阻也没有。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家里只剩下何国亮一个人,他的心情也异常烦乱,想想原来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可现在的日子过得一团糟,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呢,莫非真的是医院的精于出了问题。

满脑子疑问的何国亮,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那家为文丽做人工授精的医院。一脸严肃的医生仔细查了当初的资料,告诉他确实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具有高等学历的男子汉第一个念头就是 妻子肯定背叛他了。

情绪颇为激动的何国亮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妻子打电话。等妻 子风尘仆仆地从娘家赶回来后,迎接她的是何国亮极度激怒的面孔和冷冰冰的质问 ”这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这句话抛出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文丽气愤的程度也不亚于何国亮”你早就想问这句话了是吧,从一开始孩子生下来,你就开始怀疑我了,查我的电话本,翻我的包,我都装作没看见,我心想我的丈夫应该不是那种人吧,你现在的举动太让我失望了,告诉你,你觉的有就有吧,这种婚姻过的还有什么意思,这孩子我自己养,不用你来费心。”看着文丽发这么大的脾气,何国亮更火了,他;中着文丽吼道”我怀疑你也是有根据的,不会凭空诬陷,你也可以到医院去问问医生,不过就不过了,离婚,”说罢就把自己的棉被搬到了客厅。

文丽又要忙孩子又要忍受无端的猜疑和冷脸,身心极度疲惫。但心地善良的她还是企盼丈夫能回心转意,毕竟他们的夫妻感情还是很深的,丈夫之所以变得暴躁猜疑也是因为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一定要找到问题出在哪里,”生性好强的她此时心里有了一股不服输的念头,她想洗清自己,也想挽救这个曾经恩爱的家庭。

文丽先到网上和图书馆了解了一下有关优生优育的情况.得到的答案是 一对健康的精子和卵子生出残疾儿的比例不足1%。”那么很可能是精子出了问题。”她这么想。于是她又托熟人去打探医院的内幕,因为正面去医院了解肯定得到是很片面的回答。

就在文丽等待熟人的打探结果时,她很偶然地在报上看到了一份有关捐精人群健康的报道,虽然不是很长,但对她的触动非常大。上面说 “一些大城市的医院开展了捐精业务,较高的付费回报使得现今的一些在校大学生、下岗职工盲目前往,有的人甚至一天要前往三四家医院。国家卫生部对捐精人群有着明令要求,每个人捐精次数不能超过10次。但捐精人群身份的复杂化以及盲目捐精人群的增多,使得现今的精于质量令人担忧,特别是目前我们国家的男性不孕症的比例居高不下,捐精人群的出现使得……”文丽不敢往下再看了,她有种预感,自己的孩子肯定是一个多次捐精的人提供的劣质精子,要不然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她迫不及待地把报纸拿给了刚下班回家的丈夫,这一次何国亮没有了先前的抵触情绪,夫妻俩一致商定明天就去那家医院问个究竟。

谁知,当两人一大早赶到医院的时候,正赶上一对抱着孩子的夫妻围着几个医生争吵。只见医生不耐烦地往前走着,而那个母亲对围观的众人哭诉道 “这就是我在这家医院做人工授精的孩子,你们看,他是个残疾儿,两岁了还不会走路,医生检查说是智力低下。”文丽和何国亮赶紧围上去看,果然这个小孩看起来很木讷,身高和发育都不太正常,一双眼睛无神地望着大人,那可怜的样子看得文丽心都碎了。

当他们夫妻俩把这个抱孩子的妇女拉到一边问情况的时候,文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五一十讲了自己的遭遇,两个同病相怜的女人顿时一同哭了起来。据这对夫妻讲,他们已和医院交涉过多次,但院方的回答每次都是斩钉截铁 “绝对不会出问题的,我们医院有着严格的管理。”可据他们了解到的情况,来这家医院捐精的人群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过了最佳生育的年龄,还有一个小伙子对他们说他一天就跑三四家医院捐精,这儿给的钱还算可以,挺划算的。这样的精于质量能保证吗,医院一再声明他们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但这其中的内幕也不得而知。

文丽和何国亮也不知是怎么回到自己家的,一路上文丽都在想着前几天自己向专家咨询时他们的回答.”医院对捐精人群的精于检查是必须的,但也只是过滤有疾病的精子,对于有些质量不高的精子在初期筛选的时候不会那么仔细,你这种情况不排除有与劣质精于结合的可能性。”

这对夫妻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声泪俱下,何国亮对记者说”我以前错怪妻子了,都是因为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了,盲目的求子心切才会弄成今天这个局面,现在孩子成了这个样子,文丽也操了许多心,我深感对不起她,因为毕竟是我身体方面的原因才会不孕。我们现在想联合那对夫妻把这家医院告上法庭。”当记者问文丽的看法时,这个脸色有些苍白但依然漂亮的少妇哽咽着对记者说“我现在什么也不想了,只想好好照看我的儿子。”言语中透着楚楚的悲凉。(因涉及隐私,人名与地名做了处理) (责任编辑/子鱼)

据统计,目前我国不能生育夫妇比例正在增加,有些地方已增至 10%,其中,约有20%的夫妇需要借助生殖技术,包括试管婴儿。人工授精等办法才能生儿育女。

2001年日月,卫生部已经颁布实施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和《人类精于库管理办法入规定任何机构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相关技术。而且人工授精的操作过程也应该是十分严谨的,需要对供精者进行一系列的严格检查,包括智力、血型、肤色、身高和家庭遗传病,传染病、性病等多方面。要求供精者身高在1 70米以上.学历大专以上,未婚的或未生育的男士则不能供精。专家和供精者还要进行面谈,以此判断此人性格、心态方面是否正常。

7.让品德教育走向生活 篇七

[关键词] 品德教学 儿童生活 实践体验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是品德教学开展的基础和本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教师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所需要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一、情境再现,唤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所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是品德课堂展开的前提条件。当我们在提取儿童生活经验之前,先要预设:哪些经验是他们能够顺利再现的,而哪些经验会被忽略,需要教师点拨的。如在教学《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需要儿童提取原有的生活积累——介绍电视的优点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存储,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首先让我们来打开电视,看看电视能带给我们什么。(出示两段视频)

情景一:一位学生介绍自己收看奥运会、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激动与自豪之情。

情景二:一位学生介绍与父母一起收看电视,与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喜欢的剧情时的高兴、温馨的场面。

师:听完她们的介绍,我们知道,原来电视能带给我们……

生1: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2:收看电视可以增进我们与父母、同学之间的感情。

师: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它能带给你什么?

生1:我喜欢看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天气的冷暖,及时穿衣服,不感冒。

生2:我喜欢《快乐大本营》,给我们带来欢乐。

生3:我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类的节目,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

……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

二、小组探究,指导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学生基本上都能明白看电视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与电视本身无关,关键在于看电视的人如何控制好时间,选择好节目。但是光靠老师的告知,效果微乎其微。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呢?有位老师在执教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为电视正身”行动

小组的名称

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基本上都能抓住看电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小组解决的是“看电视时间”的问题,他们认为每天收看电视的总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每看半个小时的电视就要起来活动一下,让眼睛休息一下等。有的小组解决的是“看电视内容”的问题,他们认为我们儿童看电视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视节目,不看暴力的恐怖的电视。还有的小组解决的是“看电视姿势”的问题,他们认为看电视时不能躺着,也不能坐得太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与生活”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他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应该引导儿童“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三、课后延伸,回归生活

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的关系,一方面使儿童面对教材“生活”产生情感的触动,使教材对于儿童而言是“价值有涉”的;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提高与创造,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在《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的教学中,仅仅让学生认识到电视的利与弊,以及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合理收看电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有位教师在执教时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延伸的环节:

1994年,美国成立了“关掉电视网络”这样的组织,他们提出“放下电视遥控器和令人发胖的零食,到户外活动一下吧!”的口号。在“不看电视周”里,全家人将时间花在看书上和写信上,或在自己屋前屋后吃零食、谈天、玩游戏、唱歌跳舞。可是我们中国好像没有这项活动。所以课后老师布置大家完成一项作业:

1.一家人关掉电视,围坐在一起,讨论一下自己家的“无电视周”。

2.你们觉得一年有几个“无电视周”比较合理?分别设在哪几个月?

3.关掉电视的这周,从周一到周日,你们打算每天安排些什么活动?

4.家庭成员签名,并且履行。

5.将自己家庭的“无电视周”拍摄下来,班级内评比。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将品德课堂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希望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脱离了电视,我们的生活依旧是丰富多彩的。

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和教育资源的一个部分。因此,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使教师、家长、公众以及儿童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品德教学,要力争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让品德教育实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

8.让阅读走向生活化 篇八

第一,让阅读“有字书”成为生活习惯。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读名著、读科技著作、读历史地理自然类的作品,以多种体裁的作品打开学生的眼界。借助读书讨论会、撰写读后感、读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储备。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教学课,传授课外阅读的技艺和方法,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技能,并养成阅读图书的习惯,将阅读书本知识成为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树立“天天希望读到书、天天热爱去读书、天天踏实去读书”的意识,使读书成为他们日常的习惯性活动。

第二,引导阅读生活化的“无字书”。几十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发起阅读“无字书”的号召。在此之前的朱熹也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联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及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多多阅读生活化的“无字书”。这不仅能够达到丰富课程资源,积累学生写作素材的作用,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

1从活动中积累。对小学生而言,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教育以积累知识,既激发了兴趣,也增强了效果。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乐趣,而且可以从中受益。思想教育如此,学科知识学习也一样。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只有以学生广泛而持久的活动才能逐渐养成。

2从交往中积累。交往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它既可以是信息的交流反馈,又可以是过程性的经验积累。如今年刚开学,我便要求每位学生每天与自己的家长交谈15分钟,谈学习、谈思想、谈建议均可。刚开始时学生不能理解,但经过一个多月的交往,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标准里所讲到的“学会有礼貌、有分寸地与他人交谈,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要求,而且从交谈中获得了思想的教益。

3从劳动中积累。劳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一大弱点,独生子女的劳动观特别淡薄。新课标提出的人本教育观认为人性化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部,自然也包括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情操和劳动能力。为了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1)认识脑力劳动。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最为直接的脑力劳动便是观察思考。为此,教师应有目的地传授一些观察法,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脑力劳动完成一定的生活阅读。比如一段时间来,学生的日记无内容可写,我便要求学生采取“路上偶见”的方法,将自己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加上一点个人的思考。没过多长时间,学生不仅使自己的日记内容丰富多彩、思考深刻、观点独到,而且学会了许多书本里没讲过的知识。

(2)尝试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现代学生很少接触的,有时一次扫地都能让学生抱怨半天。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让学生尝试进行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如扫地、除草、擦窗、择菜、煮饭等。这些虽是些微不足道的内容,但他却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苦处与快乐,了解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和其他人员的困难与乐趣,以便获得一种书本上所没有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劳动意义的积累。

上一篇:有创意的机械加工企业广告词下一篇: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