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课程学后感

2024-09-10

环境生态学课程学后感(通用8篇)

1.环境生态学课程学后感 篇一

浅谈电子商务课程学后感

本文将从对电子商务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和指导、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疑点和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几点对NewPai发展建设的建议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第二部分分别从网上销售,网络营销,企业间电子商务战略,网上拍卖、虚拟社区和网络门户,以及电子商务环境五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电子商务在实际运营中的业务战略。

1.网上销售:盈利模式和网上展示

本章讲述了企业网上盈利的六种主要方法,详细介绍了这些盈利模式的原理和所适用的企业,有的企业随着对客户的了解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会改变盈利模式。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移动商务模式尚未取得成功,但随着宽带的提高及新服务的出现,它终将取得成功。每个企业组织都必须知道:企业网站的访问者有多种不同的期望,知识不同,技能也有差异,而且是用不同的技术连到互联网上的。组织了解了这些因素对访问者访问网站并获取信息的影响,可以设计出更好的网站。

企业必须了解网上沟通的性质,以便利用它来识别和送达尽可能多的目标顾客。技术支持的关系管理能够为网上的企业带来比传统的市场细分和微观营销更好的回报。

2.网络营销

本章讲述了公司利用营销战略与营销的4P来实现网上的产品销售或服务提供,互联网可以让公司整合这些战略,允许客户自行选择所喜欢的方法。同时,公司利用各种形式的网上广告来推广网站。

公司将各种网上营销工具整合成客户中心的整体营销战略。有些网上企业通过关联营销以及品牌所有者之间的利用品牌的延伸策略和病毒营销方式合作等方式来共享和转移品牌的影响,另外一些企业利用品牌延伸策略和病毒营销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客户量。

3.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战略:从EDI到电子商务

本章讲述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方法利用互联网和WWW技术进行采购和后勤活动,各种辅助

活动也同样得到了改进。企业和其他组织者已经认识到有必要将企业计划和控制活动突破企业的界限而延伸到其他组织,这项工作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要重要。

EDI是电子商务的第一个例子,在过去的30年中,EDI已经扩展到所有大企业,这迫使小企业也寻求以低成本的方式投身EDI。

4.网上拍卖、虚拟社区和网络门户

本章讲述公司如何用互联网来展开许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业务,例如运营网上拍卖、创立虚拟社区和充当网络门户。很多企业还向参与网上拍卖的客户提供辅助性的服务。网络可以把具有特别兴趣但又不在同一个城市的人联系起来,这就促进了虚拟社区的发展。企业也使用内部网络门户同员工沟通并协调不同部门的业务。

5.电子商务环境:法律、道德与税务问题

同传统商务一样,合法也是网上做生意必不可少的,而且也要通过多种要约和承诺来签订合同。开展电子商务的公司要同其他公司一样遵守同样的法律和税制,但网络本身的性质使这些公司比传统公司更早地面临大量的法律和税制。

二、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和指导

最近在网上也关注了一些商品的网络营销,其中有这些企业的营销方式给我带来了启发:

1.企业独立做网站

美特斯邦威,自己做了公司的网站,并且还为每一个地区的加盟商做了一个分页面。分页面里面有这些地区该品牌的最新产品,以及最新的促销活动,并详细提供了加盟店的详细地址。

通过网站的最新产品消息,客户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离自己最近的地方的最新产品以及最新促销活动,从而有目的性地去店铺购买。

2.病毒营销启示录

风险投资家史蒂夫·乔维斯顿在描述hotmail时首次提到病毒营销的概念。迄今为止,病毒营销已经成为各大公司热衷的营销方式之一,例如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病毒营销不在于投入和制作,它最需要的就是创意,但既要达到传播的目的,又可以做到不惹人讨厌其实并不简单,能否掌握这微妙的平衡也是很考验人的事情。

淘宝是个年轻的公司,在狂人马云的带领下,营销的点子也同他一样酷炫。11月11日,被戏称为“光棍节”,淘宝便利用其优势的网络平台,掀起了为期仅一天的促销浪潮,名为“光棍节促销”。据统计,在仅不到150家品牌参与这场五折活动的情况下,当日有2100万人在这里购物,最后这些人花去9.36亿元,这个数字比香港一天的零售总额还要高。

3.亚马逊案例启示

亚马逊进入中国是从购并卓越网开始的,那为什么强大的亚马逊进入中国却敌不过当当网呢?类似的还有雅虎、谷歌、ebay等跨国巨头为什么到中国来却都都连连失败呢?

杰夫是这样认为,他说其实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团队,工作非常认真、努力、非常敬业,但是他们的工作是为了给美国老伴看的,是做给美国老板的,不是为了顾客、消费者的,所以他们会失败,你们也同意这种说法吗?

同时,我们通过此节目,看到中国很多的优秀电子商务公司高级领导人物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他们都谈了网络营销盈利法则,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1)人的干劲、技术创新与用户服务;

2)更好、更快、更便宜;

3)质量、服务、与传统结合;

4)多、快、好、省、坚持;

5)网站沉淀的价值

6)永远以顾客为中心;

三、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的疑点和问题

1.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2.网站除了通过发布广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获利?

3.如今中国网上购物的税务构成是什么样的?

4.网上拍卖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怎样防止出现作假行为嘛?

5.现在很多杀毒软件都具有阻止弹出广告等广告屏蔽软件,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公司仍

不遗余力的制作这些方式的广告呢?

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我觉得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现在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免费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1.每人都要建立一个博客甚至播客,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字功底,可以宣传自己,可以运用

所学到的知识。

2.每人都要有网上购物经历,体验网上购物历程。

3.几个人可以合伙在网上开店,体验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

4.个人或者几个人建立一个网站,并申请域名、空间,进行发布。

我觉得建博客和建独立网站的区别,就好像你在某商城立租了一个柜台和自己又有一个独立的商店的区别,前者你无论如何努力都要受商城的限制,而后者自己的发挥性可能会更大一些。

五、对NewPai发展建设的两点建议

1.网站团队建设

我觉得Newpai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团队,因为我们在校学生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所以这个团队可以以学校社团的形式建立,每学年进行一次换届,保证人才的时刻更新和接替。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

1)网站的维护

关于这点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培训,相信对于同学今后的工作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2)网站的宣传、通过人人网、论坛、QQ群等多种途径,扩大网站在全校的影响力。

3)网站栏目的监督管理

对于同学创建的新栏目需进行审核,保证栏目的质量和内容,防止与以往其他栏目的重复。

4)网上交易的管理

可以以团队成员为交易第三方进行,这样即可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从中为网站获取一定的利益,用于网站宣传等活动。(利益按交易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收取。)

2.积分管理

对于在NewPai上既创建栏目又有商品出售的用户,实行积分管理。例如A用户每访问B用户创建栏目100次可以抵用现金0.1元购买B用户出售的商品,且每次最多抵用500积分。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双方都得到益处。

2.环境生态学课程学后感 篇二

(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指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而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种理念, 应当体现在各项教育制度的设计理念中, 反映在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如果大学依然把推进素质教育看作是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 将其内容仅视为举办若干人文讲座, 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若干人文学分, 而不打算对专业教育按素质教育思想进行改革, 那么, 在大学推进的素质教育只会成为专业教育的点缀与装饰, 是起不到什么真正作用的。因而环境生态学不论作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还是公共选修课都要注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另外, 通识教育不是等同于素质教育, 否则只在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素质教育, 在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只是专业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不排斥专业教育, 但仅仅依靠专业教育却又是难以完成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的任务。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针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尤其是过度专业化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 都以培养完整的人、有教养或高素质的人为宗旨, 两者都在试图解决同样的问题, 也采取了一些相似的做法, 如都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都注意将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相结合等, 但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不同, 面临的主要课题也有所不同。完善通识教育并使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通识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 而素质教育则强调通过包括专业课在内的课堂教学及其他, 培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素质教育既包括通识教育, 也包括专业教育。

(二) 教学内容上体现素质教育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 环境生态学虽然是必修课, 但环境生态学主要是理科性质, 与他们以后从事的工程性工作关系不是十分密切, 故初开课时, 须讲本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 “物本教育观”与“人本教育观”的区别。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虽是选修课, 但更要讲环境生态学开设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部分理论也要在初开课时提到, 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来职业定位是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和应用两部分, 由于应用部分的很多基本原理是在基础部分中讲解, 因此在教学中将内容进行整合, 在讲授基本原理后, 通过热点性问题将基本原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生态学原理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课程中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应进行适当介绍, 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 环境污染与环境评价等内容主要让学生自学, 重点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原理、方法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等内容, 尤其要注意与本地区、本省农村及其乡镇企业、城市的一些污染企业生态环境状况及其治理的措施进行结合, 特别注意拿学院已取得的某些科研成果进行讲解,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如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环境生态学”讲课内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课件中引进了大量该院系老师的科研成果, 以及科研基地的设备图片,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湖北大学环境资源学院的环境生态学团队在讲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后, 就引入学院取得科研成果“生物浮岛修复富营养水体技术”, 提出讨论“如何运用生态学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建立水上循环农业, 既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又有经济收益”。如果环境生态学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 其教学内容应与此不大相同, 应以环境保护教育为主, 如美妙绝伦的自然环境、重大的全球环境危机及人类的环保责任等。在教材选定上, 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都选用盛连喜等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导论》, 而公共选修课则没有教材。

(三) 在教学方法、方式上贯彻素质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 主要有“多人分段讲授”, 虽然环境生态学课时不多, 但涉及面极广, 多位教师合作有利于博采众长, 使课程每一个部分都能达到较高水准, 当然, 受总学时所限, 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都不超过3位教师, 公共选修课仍是一位教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而主体则是学生。除理论教学外, 适当安排了一些教学片的播放等内容, 增强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生物与环境一节, 让学生观看了电教片《帝企鹅日记》。当然, 如作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时, 视频电教片可能很少, 如作为公共选修课, 电教片可增加较多。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注意教学互动,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讲授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如在讲解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内容后, 要求学生回去查阅资料, 联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 下次上课时进行讨论。有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后, 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 他们会利用已学过的生态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提出各自的见解, 踊跃发言,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 指出其优点和不足。通过这样的启发讨论, 使学生既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 又使他们学到了新的知识, 并学以致用,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另外,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 组织专项讨论, 如流域水体污染控制,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环境问题, 城市大气污染控制, 城市垃圾的处理等, 都使学生受益匪浅。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 某些内容让学生自学与自讲, 使学生在自讲中学会处理教材, 抓住重点, 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生自讲以后, 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对教学方法、教材的处理、学习的重点进行评价总结, 并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假如我教这节课, 我会如何讲”等, 充分培养这个专业学生的教师素质。在讨论课上, 教师适当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引导学生陈述意见, 畅所欲言,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一旦提出问题后, 不仅要让学生讨论, 老师要有正确的、独到的见解。更要求教师有开阔的视野, 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 并把这种感觉带进课堂, 融入讲授传递给学生。

(四) 多样化教学手段, 体现素质教育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多媒体教学同样会具有两面性,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只需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有关信息引入课堂, 加大了课堂容量, 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教学方法省去了板书, 可以把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节省下来, 也避免师生受粉笔粉尘的污染。对于环境生态学课程而言, 利用大量的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生态学现象和过程, 将抽象的生态过程直观、形象、生动、逼真地显示出来, 极大地帮助了教师的讲解, 特别是有的生态学过程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 动用多媒体来体现, 可以明显改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 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种群动态、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中复杂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多媒体教学的缺点也很明显, 主要有:一是多媒体教学显示速度快, 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 想象力受到不小的影响;二是没有肢体语言的大屏幕成了教学的“主角”, 教师在电脑上点击鼠标, 屏幕上出现图文, 教师再作简单解释,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有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是教学中引入许多动画, 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往往为了形象生动, 插入太多内容, 喧宾夺主, 既影响教学效果, 也影响教学进度;五是学生心理上依赖课件可课后随时播放, 课堂上不专心。多媒体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 也不是学科的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基于以上原因, 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粉笔”手段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避开多媒体的弱点。某些重要原理可以用板书单独列出, 对地理科学的学生而言, 传统手段的比例相对要高, 因为他们的职业定位是教师, 并且要适应没有多媒体硬件教学的环境, 对环境工程的学生来讲, 传统手段比例较低, 当然, 在公共选修课上, 传统教学手段比例最低。

(五) 改革考核评学体系

考核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 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多向思维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在新的考核评学体系中要注意作业与考试、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理论与实践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在湖北大学, 作为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学业成绩总分为100分, 其中平时成绩占30%, 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和期中考试。作为公共选修课时, 不设考试, 只作考查, 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小论文, 最后列出成绩等级。而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开设的环境生态学, 比较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3.3%。基于此, 增加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平时成绩的比例至50%, 增加一些不预先通知的小测验作为平时成绩依据之一, 另外, 学生平时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实习报告等也计入平时成绩。全面而合理的考核评学体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最终促进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六) 重视实践教学, 结合本科生综合导师制与DIY实验室, 实现素质教育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有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环境生态学的实践环节分两部分:实验部分和实习部分。湖北大学环境生态学教学团队注重实践教学,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环境生态学教学模式:一是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开设的环境生态学实验为学生自主设计, 实验完成后, 每个学生以学术小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同时鼓励学生多下实验室,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二是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包括申请学校的本科生创新基金、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和各种科技竞赛、进行生态环境调研等,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 提高了学生运用环境生态学原理独立思考、解决生态学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生态学的综合素质, 也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通过暑期实地考察实习, 使学生实地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感受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及科学思路。实习完毕后, 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内容自选题目并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完成实习报告。当然, 这些实践环节得以保证, 一个重要的制度是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本科生综合导师制, 高等院校里, 专业课老师应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力, 但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太远,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往往只限于教师授课的课堂, 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看都只有一个点, 这种模式使得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有了疑问也不能得到老师及时的指点“解惑”, 而作为教师来说, 也没有机会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查督促, 更不可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另外, 在实施综合导师制之前, 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都由不同老师承担, 学生与老师还未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就结束了。针对这种情况, 2005年在大三学生中, 首先推行综合导师制, 组织具备中高级职称及两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综合导师, 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在学院的公告栏公布导师的照片、研究方向、学术专长等个人简介, 并通过组织开放式咨询、学生动员会、学生与导师见面会等形式, 使师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 建立导师与学生的联系。多数本科生综合导师带有研究生, 他们作为综合导师制的副导师, 在各方面与本科生进行交流和引导, 身体力行, 为本科生做了很好的榜样。研究生也较易深入到本科生中, 在政治思想、个人发展目标、专业学习、考研就业等方面给予普通同学以引导和帮助;反过来, 本科生也能成为研究生科研实验的有力帮手。与本科生综合导师制配套的DIY实验室,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一直致力于DIY实验室建设。DIY即do it yourself, DIY实验室是在借鉴外国经验, 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体现个性化、小型化、人性化, 为老师、研究生、本科生提供一个共同活动空间和交流平台, 有利于缩小师生距离, 服务于综合导师制的展开。只有实验室实现专业化、小型化,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特长, 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中, 因面向的学生对象不同, 课程性质不同, 其教学内容、手段和考核评学方法应有不同, 但教学理念是相同的, 那就是以人为本的大学素质教育。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 较为有特色的是:教学方法上的“多人分段讲授”, 实践环节的“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和“DIY实验室”。

参考文献

[1]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海燕, 祖艳群, 李元.环境生态学教学方法研究[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7[1]:13-15.

[3]莫创荣, 喻泽斌.环境生态学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技, 2007[10]:186-187.

3.环境生态学课程学后感 篇三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2012Z-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3-01

《环境生态学》是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形势,强化环境教育,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高等学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了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课程,进行公共选修或必修,把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手段。《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对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在高等院校中如何开设好《环境生态学》课程,应该讲由于本专业学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又对环境保护实践缺乏感性的认识,仅依靠板书和大量的语言课程显得抽象和枯燥。另外,从以往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环保技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强对环境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能够综合运用其它专业知识的进行环境规划、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增强动手能力的提高,则是《环境生态学》课程应该最为重视的内容。

2.改变学习方式,增加教学资源

针对环境生态学涉及的交叉学科较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太多,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详细介绍所有内容难点的特点,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对教材中出现的学科间知识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自学能力培养的关系,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工程专业行业网站资源,扩大掌握最新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动态。积极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扩大学习范围。将主要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材料、主讲教师讲课教案、教学讲义、实验指导、习题库及参考答案、课程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环境生态学》全部课程录像等全部放在《环境生态学》教学网站上。

3.课程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创新及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本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任务领会、计划落实、展示讲解等职业能力,考查任务方案设计、生态调查、生态监测、自主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环境生态评价、生态影响分析、环境生态保护对策等问题解决及报告撰写的能力等,进行环境生态学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开展教学计划内的实习实验,包括在实验室进行的结构实验、生产实习、企业参观实习,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记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对一些前沿生物技术和环保设备的研制,增加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际操作能力。选择性的设置一些有关生态调查、生态监测或者生态规划设计的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与技术问题的能力。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有选择的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进行参观学习。

4.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

现有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单一、内容已显陈旧、重点不突出,需要加强教材建设,课题组成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突出工科特色,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编写新的《环境生态学》教材。针对生态学生物学技术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内外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邀请一些著名教授和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介绍环境科学及工程的发展前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前沿技术内容教授,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改变考试内容,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本课程的考试增加了平时成绩,作业、课堂练习、提问、辩论、讨论及其他表现机会都被列入考核范围,提高其在考核学生时所占的比重。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环境生态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其它院校环境生态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环境生态学》提出的新任务,结合高等高专学校环境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下,紧紧围绕“育人成才”、“质量第一”的办学生命线,在课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为搞好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云,李兆华.面向对象的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J].大众科技,2009(4):161-163.

[2]余顺慧,程聪.关于《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16,13934.

[3]韩玉杰.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2009(1):147.

[4]雷泽湘,谢勇.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科教文汇,2008 (2):44- 45.

[5]王红新.《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6):135-136.

[6]黄一绥.美国大学”环境生态学” 课程体系及其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4-46.

作者简介:

4.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篇四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道路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常州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提出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常州市;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正文如下: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位居长江直男,太湖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全市面积4385km^2,常住人口357万。常州市环境优美,是著名的鱼米之乡,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光荣称号。常州地区经济发达,化工、纺织、冶金、制造等传统行业具备相当规模,在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地位,再催进国民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给居民生存存环境带来带来挑战。总体来说,常州生态环境偏好,且达到一定的建设水平,但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资,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常州市环境现状

1.1 环境空气状况

常年影响常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环境污染类型从煤烟型演变为煤烟型和光化学氧化型复合污染。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主要污染指标的年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与上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持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均有所下降。

通过开展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煤烟型污染、工业废气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和农作物秸秆禁烧等措施和行动,2010年常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好转,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34天,与上年持平,占全年天数的91.51%。

1.2 水环境质量状况

长江常州段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主要河流为长江、京杭运河及其支流,监测表明水质总体较好,且较上年有所改善。市区24条主要河流的41个监测断面中,3个断面符合二类水体要求,5个断面符合三类水体要求,23个断面符合四类水体要求,有7个断面符合五类水体要求。

常州环保对饮用水源进行实施保护,并积极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区水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1.3 声环境质量状况

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类标

准。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4分贝,较上年有所下降。功能区噪声状况总体良好,主要噪声源依次为生活、交通、工业、施工噪声和其它噪声,交通噪声的影响有所下降。

继续实施中心城区限行黄色标志车辆,继续巩固“限摩”成果,交通噪音得到进一步控制,继续强化对固定噪声源、建筑施工噪音和生活噪音的管理。

1.4 生态环境状况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优化配置生态资源;单位土地面积增加产出,减少排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基本农田、林地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退化环境的生态修复、修复及重建等生态建设工作。

2010年,常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9.78,属于良好等级。与2008年相比,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个别地区略有好转。但生物多样性较低、植被覆盖质量不高、土地利用强度大,建设与环境的矛盾仍较突出。

1.5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状况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进一步拓宽固废处置途径,积极扶持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危险废物处置率继续保持100%。

二、常州市环境问题分析

2.1.产业结构必须大力调整

据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市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由于重化工业特征仍然明显、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较大的特殊市情并未改变,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仍然突出。一是第二产业结构偏重,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据统计,我市规模工业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70.3%上升到2010年的78.8%,其中,冶金行业占规模工业总量比重由15.77%上升到19.98%;建材行业由3.09%上升到3.59%。冶金、化工、纺织、建材四个行业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33%,但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70%。我市化工、印染行业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21%,但废水排放占规模工业废水排放总量80%。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较低。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为40.6%,但仍低于长三角16个城市的平均值44.7%,而且服务业增长速度在苏南城市中较低。三是稳增长促发展的压力非常大。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不少,稳增长促发展的压力非常大。由于“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态势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扭转,在保持全市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随之产生的问题是能耗和污染排放较快上升,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2.2.生态环境质量仍需大力改善

虽然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解决历史积累的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需稳固,目前的环境现状还不能满足市民对环境改善的新期盼。一是饮用水源安全保护不容松懈。我市区域供水对长江水源地的依存度超过90%,由于气候变化和上游开发引起来

水水质下降与水量减少,以及保护区范围内污染源搬迁尚未完成,再加上过往船舶流量增加等,影响饮用水源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二是人均水资源不足,水环境容量小。我市目前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67.0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至1522立方米/年,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在1700立方米/年的国际缺水警戒线以下,水环境容量小,进一步提升水质的难度大。目前,全市黑臭河道和小流域整治的任务还很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尚不稳定,治太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少数河道时有黑臭现象。三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较快转变,机动车保有量在迅速攀升,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灰霾等新的大气污染危害日益凸现,加上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缺乏新风廊道,使城市群与大城市特有的大气污染问题可能逐步显现。目前,全市灰霾天气时有发生,局部区域仍时有恶臭,机动车尾气污染日显突出。四是其他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很重。由于高铁噪声等问题,局部区域噪声污染影响群众居住环境。城区小餐饮、小作坊油烟、噪声扰民现象仍然较多。全市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等其他污染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的污染隐患不容忽视。五是全市生态系统承受重压。全市生态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城市—农业复合生态结构迅速转变,湿地面积锐减,湿地系统功能退化,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增加。六是市民对环境改善的要求更为提高。生态财富是群众最渴望拥有的一种财富。尤其是我市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国家验收之后,群众对我市生态环境提出的要求更高。客观上,我市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还不能满足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盼。

2.3.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更重

一是保持节能减排成果的难度很大。由于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保证节能减排设施正常运行的难度很大。少数污染企业及个人为攫取经济利益千方百计违法排污、乱上项目,手段日趋隐蔽,给我市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改善环境质量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新增排污量压降难度较大。由于我市单位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排污基数仍然超过环境容量,新增排污量压降难度较大。三是进一步减排的空间更小。由于我市“十一五”期间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大量重点减排工程已经完成,使进一步减排的空间更小。四是上级下达的任务更重。国家和省对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并且增加了氨氮、氮氧化物2个新的减排考核因子,这两项因子的减排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还涉及到农业和机动车污染减排工作,目前还缺乏有效手段,又面临着畜禽养殖总量迅速增加和机动车淘汰量急剧减少的考验。

三、控制与改善对策

3.1.科学规划计划,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完成专家评审和人大审议批准工作,颁布市及有关辖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市及辖市(区)政府及时出台实施方案,完善各项实施计划,适时全面启动全市生态文明市建设工作。

3.2.狠抓污染减排,大力促进绿色增长。一是建设低碳城市。推进武进国家级低碳示范区、溧阳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市建设,建成一批低碳生态示范项目。形成循环经济体系,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省内率先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二是加快产业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尤其要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借力谋发展的区域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并推广一批节能减排降耗重大技术,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3.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3.3.1.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环境质量。一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饮水安全应急机制,推进备用水源地和取水口扩能建设,加快区域联合供水,深入推进饮用水源地整治。二是统筹抓好太湖应急防控和长效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调水引流、清淤捞藻、小流域整治等措施,促进包括入太湖河道在内的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和配套管网完善工程,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和回用。

3.3.2.实施蓝天工程,改善空气质量。按市《“蓝天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禁燃区”建设,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强化餐饮油烟整治,强化牛塘等重点区域废气整治,推进亚邦化学等企业的搬迁,推进机动车和秸秆污染防治。

3.4.建立综合协调和保障机制,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一是构建全社会大环保工作机制。完善实施并运用好环保月度点评制等行政手段,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经济手段,公益诉讼等法律手段,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和宣教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环保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数字环保”,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的能力,加大全市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三是健全环境问题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按照有关评分细则和考核办法,强化环境信访办理责任追究、目标考核和督办力度,确保工作责任、措施和落实“三个到位”,逐步化解历史遗留的信访难题,努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通过网格找差、网络找差和信访找差等方式,发动全社会力量,常态化地主动查找环境问题。每月召开专题信访分析督办会议,形成常态化的找差、分析和督办机制。

3.5.加大环境宣教力度,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绿色创建系列活动,努力提升市民生态文明素质。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鼓励绿色消费、低碳建筑、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南京晨报

http:///Articlenews.asp?id=6661

2.常州年鉴2011

3.常州人大网

5.环境生态学期末课程论文 篇五

环境生态学期末论文

题目:关于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学院: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工程xxx

完成时间:20xx年x月

I

论文题目 :关于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

题目类型 :理论研究题目来源 :生产实际问题论文写作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生产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人们对生态农业的理念还存在一定的误解。生态农业中也还存在相关的问题,下面是我结合自己的观察就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是当地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太低,农业子系统设计不合理,层次结构有待调整,模式类型应用不当,生产产品的质量不达标,以及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等。针对这些方面,通过完善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协调性,优化产业模式,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关键词:生态农业误解存在问题农业子系统改进意见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生态农业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对这一概念,很多人还存在误解,当然仅仅通过字面的了解,很容易想到绿色食品和自然条件下的生产模式,那么在这就有一个中国对生态农业的定义: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我国的生态农业遵循发达国家在提出生态农业时所坚持的发展农

村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和生态原理,摒弃了西方生态农业主张不用农药、化肥、机械等外部投入的非集约化农业技术路线的那种回归自然的倒退做法;坚持增加科技含量,合理投入,实施集约农业产业工程化的技术路线。

所以我们应排除对生态农业的误解,生态农业并不是纯自然条件下

没有现代化干预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充分发挥自然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新型农业

生产模式,而且生产的产品也未必是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

二、家乡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家乡的地理区位,宣城地处皖南,位于长江的下游地

区,属泛长三角,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富,植被繁茂。而且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地形不单一,适合不同形式的作物,日照充分,非常适合综合型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的发展。

然而现在的当地农业发展却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浪潮下渐渐被忽

视,一是原本单薄的农业发展基础不能很好的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工业生产利润丰厚;二是不合理的生产模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现就家乡的某一处农业结构作一下概述,虽然也算是一种生态农业,但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地地形是东北面是山,西南面是农田,而且大小不一的池塘很多,有着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然而当地现实的情况是山上全部种的是一种名叫外国松的引进的树种,农田里只是在夏天种一季水稻,山脚下建设一些养殖厂,饲养的主要是鸡和猪。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生产要素之间都是孤立的,并没有建立起能量和物质的联系,仅仅靠的是人工的肥料投入,养殖业的饲料也主要靠的是购买,过分依赖人工投入,其农业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并没有形成。其种植的树木需要将近十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每年还要在护林防火方面投入很多。再看其养殖方面的产出,其产生的肉制品并未经过深加工,只是投放当地的肉制品市场,其价格方面并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其经济效益也是可想而知,而且养殖风险也不能有效地规避。养殖方面的产生的家禽粪便只是托运到山里面倾倒,然而每年的雨水冲刷使得家禽粪便的肥力作用根本没有发挥,相反被雨水冲刷后流淌到山下的排水网络里,导致环境的污染,蚊虫滋生,气味难闻。山下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居民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三、理论意见:

①、生态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其区别在于资源尽量的取自自然环境,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而非大量的人工投入。

②、为提高生产的效率,要尽量建立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食物链网络化、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农业子系统设计涉及到种植业种群结构,但要注意各作物组分之间、农林牧产业间的协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用地比例、劳动力配置结构、投资结构等,并建立起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复合结构。农林牧产业在生态农业系统中不是大拼盘,而是在资源条件下市场下的合理量比关系,才能达到物质循环能量的畅通流动。具体的生态农业结构类型有:空间结构型、食物链型、时空食物链综合型三种类型。

③、生态农业强调发挥生态农业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伟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④、生态农业仍然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

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摒弃了西方生态农业主张不用农药、化肥、机械等外部投入的非集约化农业技术路线的那种回归自然的倒退做法;坚持增加科技含量,合理投入,实施集约农业产业工程化的技术路线。

四、具体改进意见:

①、明确当地的资源条件:

较多的水域和较为宽裕的农业用地有利于建立农业子系统,在进一步完

善水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具体的增加养殖业的项目,比如水体养殖,可以适当的在当地的池塘里放养鱼类,而不是仅仅限制在家禽家畜的养殖,这样就充分利用了闲置的池塘,池塘介入人为管理后能更好得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种植方面也要摆脱单一的种植模式,山上可以引种一定的果树,与现有的植物(松树)进行套种,而农田中也可以采用农作物套种的方式,南方的水田有较好的气候条件,可以套种多年生的经济作物,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即形成时空结构型的生态农业子系统。例如,可以种植葡萄,吊瓜等易于管理的作物,其中套种蔬菜,能降低在种植方面的劳动力力资源的投入。

②、建立起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即建立养殖与种植方面的联系):

在整个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其生产者主要分布在林地和农田,产出

主要有粮食、水果及其他作物产品,还有一个重要产出就是农业废弃物。例如,果树产生的有水果,此等产品可直接输入市场,但是其产生的农业废物有:挑选剩下的水果,果树的枯枝败叶。农田中会产生粮食等可以直接输入市场的作物,同时也会产生作物秸秆、蔬菜枯叶和其他经济作物的藤蔓等农业废物。还有即养殖方面的养殖废物。

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农田归农田,林地归林地。我可

以调整一下,主要是生产者产生的农业废物和养殖业产生的养殖废物的处理途径。最基本的就是建立起循环关系,农业废物是良好的养殖资源,而养殖废物又是良好的种植业资源,这样基本的联系即可建立。根据食物链的方向,合理安排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即形成食物链型生态农业系统。

③、优化农业子系统的结构:

优化的具体实施可以体现在将农业子系统交叉在一起,比如养殖业的场

地选择,可以直接定位在林区,实行散养与圏舍养殖相结合的模式,这样就就解决了养殖废弃物的转运问题,直接将其作为作物的肥料,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可以将禽类的养殖空间与畜类的养殖空重叠。例如鸡鸭的粪便并不是消化的很彻底,鸡粪甚至还可以直接作为猪的饲料;鸭是喜好湿地的,在种植水稻的区域是可以将鸭在其中放养的,而且鸭在田间觅食可以大大降低虫

害。种植区域产生的作物中不合格的产品可以直接用来做饲料,比如藤本植物的秸秆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作为羊越冬的良好的饲料。这些是通过建立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来优化生态农业结构的,可形成时空食物链综合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此外,优化生态农业结构还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投入,例如,为了提高

养殖的数量,林区面积又能满足场地需要,但是在饲料难以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人工向系统中投放能量的方式来弥补生态系统中的“木桶效应”。

④、产品升级:

生态农业尽管不是指绿色农业,但是生态农业可以作为绿色农业的基

础。我们之前提到的中国的生态农业理念是摒弃西方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做法,然而,现在我们的看到绿色农业在社会中的认可度,生态农业是可以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当我们的农业子系统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物质和能量循环能够有效地进行时,我们就可以减少人工投入,甚至可以在不添加人工因素的前提下保证相应的农业产值,而且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生态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时我们的经济效益是可以保证的。

另外,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农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可以建立农业与加工业之间的联系,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减少靠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农业收入比例,而且农产品的深加工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从而提高农业收入。

⑤、管理方面的改善:

鉴于生态农业系统的统一协调性的需要,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和技术,而不是再过分的依赖旧有的肤浅的经验进行管理。所以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是可以涉足这一方面的。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农业的生产模式任然缺乏科学理论知识在基层的指导,知识分子在农业基层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所以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进一步依靠知识分子,要注重吸收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知识分子作为提高管理和推动生态农业继续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斌.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

[2] 何传启.要现代化 也要生态现代化[J].北京:科学与现代化.2007

6.环境生态学课程学后感 篇六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而人类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生物的多样性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经常会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看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你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值得反思。在大马路上经常会看到有些不文明的人到处随便乱扔瓜皮果屑,即便有的会扔垃圾箱的`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瞎扔,不问是否可回收与不可回收,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机动车一路喷出黑黑的尾气,青蛙和小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菜肴,工厂里的废水不注重保护水资源向河里、海洋里大量排放污水、废渣等。河里的小鱼逐渐死亡,海洋由蓝色也逐步变成里灰色,局部地方已经不能适应生物的生存了。大片的树林遭不法分子砍伐,大量的农田被征用盖高楼大厦......等这就是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环境被破坏了,生态得不到平衡,大自然也在渐渐向人类报复,经常在电视新闻中会看到某某国家遭台风来袭,地震啊,洪水啊,干旱啊,离石流啊,雪灾啊等等。

这则公益广告告诉人们,保护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共同拯救我们的家园--地球。我从中深刻反思到,我能做些什么呢?哦,积极参与绿化环境活动中来,垃圾不再瞎扔,也不再吃青蛙和鸟了,节约用水用电,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活动中来。为了一个健康的地球努力!

7.环境生态学课程学后感 篇七

1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整合理论和依据

1.1 课程整合的概念

何谓课程整合?所谓整合, 就是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整合, 其主要含义是指对课程内容的综合、融合、集成, 成为整体的一体化等。在不同学科中, 整合都具有独特的含义;而在哲学意义上, 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它揭示的是事物的内在机制。它的理念是从事物自身出发, 着眼于自身及其各因素、部分, 最终落脚于事物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实质上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 相互渗透, 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相应地我们可以把课程整合理解为课程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以发挥课程本身的最大效果。

1.2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的整合, 是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 在理论上说是根据专业结构、专业目标确定的。当完成预先确定的专业目标或以明确的教学任务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结构内容整合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这正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 这一问题也是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是我院实现生态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是体现生态高职办学特色的关键内容。随着我们对生态高职教育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入, 面对高职学制由三年向两年转变的形势, 对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构架和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整合的依据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 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被写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报告中, 列入“十一五”国家规划项目, 列进了国家正式处理和对待的议事日程。

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环境治理专业的迅速发展。目前, 生态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积极探索培养生产、操作、管理、维护及技术改造等市场急需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作为宗旨。对于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整合, 主要是根据整合的概念、理论, 对课程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对课程体系结构、内容重新做一次大变动、大调整、大协调、大渗透, 以发挥课程本身的最大效果。把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原来的系统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规划和调整, 按照基础课、专业课的体系和生态环保岗位的实践知识和要求的知识内容, 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内容的调整, 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1.4 国内环保业现状及发展

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共识, 作为新兴行业——中国环保产业正在迅速兴起, 同时也促进了环保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开发、生产环保设备产品及配套元器件的品种和型号基本齐全, 一些环保技术和设备产品的技术指标或产品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部分产品已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国家。这表明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设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从整体水平上看, 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还存在着产品水平低、可靠性差、外观造型不美、品种不够齐全等不足。环保在我国还属于初级阶段, 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有巨大发展。随着环保业的发展, 为培养环保工程的一线岗位上能够满足从事环保设备操作、管理、维护和设计的高职技术实用性人才的需要, 积极探索开设二年学制下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是我们资源环境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2问题的提出

2.1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在生态高职教育下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差距

生态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中从事操作、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但是, 目前的生态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 仍然是“老三段”, 即第一年是基础课, 第二年是专业基础课, 第三年是专业课。这种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最大的弊端就是“本科式”模式, 它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比例仍然较大, 真正的技能课程只占三分之一, 学生学习技能的时间也就只能是比三分之一还要少, 而且这种时间也难以保证。这主要由于技能课和实践课往往要放在第三学年, 而在这个学年, 由于涉及到就业, 所以, 往往会使学生因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分心, 又要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等。加上难有理想的实习和实训基地, 往往使得实习时间变成学生找工作的时间。所以说,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受“老三段”教学设计和安排的影响, 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矛盾。

2.2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院是2004年申办高职的学校,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同时设立, 对于课程体系、结构等设计和安排还不尽完善, 处在初级阶段, 还没有深入研究到课程体系的内容——课程层面, 包括课程内容的选定、结构和模式的设计, 课程类型的确定以及课程体系的内容结构整合及最佳比例的确定, 课程体系层面的研究总体上缺少行业、企业、产业的参与, 思路上依然是没有完全走出普通高等专业教育的影响。

2.3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方法上看, 还是延续普通高等专业教育几十年不变的方法。“学生排排坐, 教师满堂课”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教学环节上看,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缺少课程作业、课程设计、实践操作等教学环节, 即使有一两个课程作业、课程设计, 也缺乏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4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及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从考核方式上看, 笔试仍然为主要形式, 这种考核方式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更主要的问题是, 它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观念, 即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从职业技能训练来看,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我国职业标准在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职业技能实践操作环境的建立需要投入高成本, 在学院自身能力满足不了的情况下, 就要获得相关企业的支持, 而在企业联系方面, 就本质而言, 由于体制制约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只能是松散型的联系, 从而使得现行的高职技能训练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3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形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生态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职类院校由三年制逐步转为两年制

“三转二”这是教育部已经作出的决定, 我们学院的学制由三年缩短为两年也势在必行。随着学制的变化, 专业学科体系、学科结构、学科内容及学时安排等一系列教学计划都将随之而变化。

3.2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由于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受“老三段”式课程体系的影响, 导致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都离不开“老三段”模式。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是知识的系统性强、理论性强, 而涉及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实际内容较少。实际上, 课程内容以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主, 甚至以学术内容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 职业技术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满足于课堂教学, 而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到企业实践操作中又用不上, 产生了课程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3.3 与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存在的差距

3.3.1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分析CBE模式

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以能力为基础,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确定能力为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 制定能力分解表 (课程开发表) 。以这些能力为目标, 设置课程, 组织教学内容, 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CBET模式

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和培训。其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 或建立国家资格委员会, 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双元制”模式

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 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 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 一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 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3.3.2 国内高职人才培养趋势及发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开展高职教育以来, 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经验, 结合国情、省情、行情和企业情况, 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 受到企业的欢迎。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完全有理由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经验, 并结合国情、省情、行情和企业情况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进行课程整合。

4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整合方法和目的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是直接为环保工程一线岗位上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服务的专业, 而专业课程应为其生产岗位上学以致用的课程。这些技术性人才对于课程的体系、内容等学习、掌握和理解程度, 决定了其在生产岗位上体现出的从事环保设备的操作、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工作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影响。所以,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整合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整合, 其整合的意义也就是为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整合。

4.1 环保工程一线岗位的科学分析是构建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前提

对环保工程的一线岗位进行科学的分析, 是明确教学目标, 构造新课程体系、结构的保证。应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 结合我院自身资源, 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为培养专业, 同时该专业也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组织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岗位的从业者、环境类教师共同参与环保工程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这个职业岗位或群体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并且恰如其分地描述和评估, 既要防止对环保工程职业岗位所需的拔高描述和扩展描述的情况发生, 也要避免不能反映时代特点的降级描述和评估。环保工程职业岗位的描述和评估是明确职业定位、教育目标及培养人才规格和确定职业定位、结构和内容的必要条件。职业岗位分析不但要着眼于当地该职业岗位的现状, 同时还要考虑这一岗位未来发展的需要。以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为例, 对于进行该职业岗位分析, 既要考虑着眼于传统的工艺岗位的职业能力, 同时还要考虑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的职业能力, 体现生态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和发展性。

4.2 环保工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整合的基础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经验, 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 教学过程的一切工作环节应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进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在课程建设方面贯彻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联系, 课程内容与生产中实践问题相联系, 使教学过程实现校企有机结合, 专业教师授课和兼职教师授课相结合, 实训课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大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我们设立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标准。学生能否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标准。同时课程设置不但要有助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而且有助于取得与岗位要求发展相适应的其他专门证书。以规划二年制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为例, 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体现所在具体岗位的专业素养、操作技能和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以及作为这一岗位而适应职业情景而具备的一般能力, 课程规划就要为此服务。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 除取得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毕业证、水处理检验证、机械设备操作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外, 还可以取得环保工程类其他工种的资格证书, 课程规划必须适应这种要求以保证课程整合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4.3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合的实质

如果在二年制的生态高职教育中, 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结构, 实现生态高职教育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新型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打破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结构, 重新规划、重新设置、重新整合其课程体系结构。把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理论授课整合为基础课、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课三部分内容。将基础课、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训课的课时比例控制在1∶1.2、甚至可以达到1∶1.5, 这样就可达到强化实践环节的目的。

4.4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合的目的

4.4.1 基础课程的整合要体现功能化

课程的整合应以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来安排课程, 改革过去以加大基础比重“夯实”基础的做法, 让基础课为岗位职业能力服务, 为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服务, 既要“实际”、又要“实用”。所谓“实际”, 就是要设置与职业岗位和专业课中密切相关的课程, 所谓“实用”就是要设置职业岗位中确实应用的内容。相关的课程选用及内容的具体安排要做到恰到好处。基础课部分整合的设想是,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法律基础、邓小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精简、合并整合为思想政治基础课;将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向量代数及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等精简、合并整合为工程应用数学, 将化学基础和化学分析精简整合为化学应用;对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课可以保留整合;增加科技论文应用写作课和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 基础课部分共计八门课。

4.4.2 专业课的整合要体现实用化、复合化

在原来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结构框架内, 对各门课程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 以实用、复合的特点按照凝练、有机复合的方式进行整合,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把原来的工程识图与制图、电工学基础、工程力学、公差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复合为环保机械工程基础;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复合为环保机械设计基础;把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与治理、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环保机械与设备复合为现代环保机械基础;把环境工程基础、水处理与水污染控制、环境经济复合为环境工程与环境经济;把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复合为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对课程复合的基础上本着实用的原则逐一进行整合, 整合为新的课程体系和构架。这样, 既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课程重复, 增加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还能保证课程教学与职业活动的内容相一致, 有效利用二年制的教学时间, 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职业能力的培训。

4.4.3 专业实践课实习实训要实现企业化

实训课程的建立是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 要在1∶1.2或1∶1.5的原则下安排实训课, 而且还要在二年级的最后阶段安排综合实训。实训教学要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互动进行, 以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率;学校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 要有超前性和时代感, 要满足实训要求, 特别是实验室要与企业、工厂实际情况对接, 要做到企业化, 使学生进入实训实验室就有一种进入企业的情景。课程的实训应当在实验室进行, 综合实训应当在企业进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校内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 这一结合的关键是要在课程构架上来实现。就拿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为例, 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时, 针对基础课设置计算机应用实训, 让学生通过学习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环保机械工程基础实训安排课程设计作业, 应包含环保机械工程基础中的全部内容;环保机械设计基础安排环保工程设计为核心, 以设计典型零件和典型机构贯穿整个过程和提供完整设计资料的实训内容;现代环保机械基础的实训应安排一个环保机械的设计, 课程内容贯穿整个过程, 让学生初步做到掌握环保机械技术的技能;环境工程与环境经济安排一个化工生产工艺、水污染的过程和经济内容的实训内容;环境监测与评价安排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综合内容的项目, 贯穿于培养学生具有环境监测能力的实训内容。综合实训的时间安排在最后半年, 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工厂去顶岗实训, 把学生的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也安排在企业里做,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

5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对于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构架确定后, 各学科课程内容的筛选、确立是保证新课程体系能否顺利整合的关键。

5.1 对课程内容整合的原则

5.1.1 突出针对性

是指课程内容与环保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是否适应环保岗位需求是课程整合成败的关键, 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内容筛选是提高针对性, 其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用, 所用即所学。

5.1.2 体现实用性

是指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按照环保生产实际需求、情景及职业特点进行整合。体现职业教育“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体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互动和密切联系,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 缩短适应时间, 提高适应能力。

5.1.3 富有时代性

是指课程内容要紧跟环保职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进步。也就是说, 要体现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发展的潜力。课程内容设置既要包含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 同时也要融入现代专业知识、技能, 课程的内容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不断地调整、更新。

5.1.4 具有整体综合性

是指在课程开发中将原有的若干教学内容按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职业工作主线进行整合, 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 精简重复交叉内容, 压缩过时的理论内容, 增加高新技术的内容, 综合相关知识和技能对课程进行整合, 综合的目的在于营造职业情景, 更好地体现其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5.2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的实施方案

在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构架确定后, 各学科课程内容的筛选、确立是保证新课程体系能否顺利整合的关键。

5.2.1 思想政治基础课的整合

主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四门课程整合为思想政治基础一门课程的结构内容, 四门课程学时数缩减为一门课程的学时。

思想政治基础课的第一部分安排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在这一部分里主要讲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等内容。思想政治基础课的第二部分安排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讲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讲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本质等内容。思想政治基础课第三部分安排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在这一部分主要讲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等内容。思想政治基础课的第四部分安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 在这一部分讲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等内容。

5.2.2 工程应用数学课程的整合

主要讲微积分、向量代数、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内容整合为工程应用数学, 讲述的内容以应用实例为主。

其主要内容为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积分的应用、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应用、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的应用、矩阵及其应用、线性方程组、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等内容。

5.2.3 化学应用课程的整合

主要将化学基础和化学分析整合为化学应用, 以讲化学应用实例为主。在化学应用的第一部分讲溶液、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滴定分析法和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立体异构等内容;在化学应用的第二部分讲述试样的采取和制备、试样的分析、重量分析和容量沉淀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比色分析、气体容量法、误差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5.2.4 环保机械工程基础课的整合

主要把工程识图与制图、电子学基础、工程力学、公差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等相关内容整合为环保机械工程基础。

环保机械工程基础课的第一部分安排工程制图与识图, 主要讲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与组合体分析、机件的表达方法、机械图与化工图等内容。

环保机械基础课的第二部分安排电工学相关内容, 主要讲电路的基本知识、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磁路与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电工测量、安全用电。

环保机械工程基础课的第三部分安排工程力学内容, 主要讲物体的受力分析、约束和约束反力、平面汇交力系、力矩与平面力偶、平面一般力系等内容。

环保机械工程基础课的第四部分安排公差与测量技术, 主要讲尺寸公差与圆柱结合的互换性, 形状与位置公差, 表面粗糙度, 滚动轴承与孔、轴结合的互换性等内容。

环保机械工程基础课的第五部分安排液压与气动相关内容, 主要讲液压泵、液压泵的运动学和流量液压泵的压力变化、液压泵的变量方程及特性、液压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等内容。

5.2.5 环保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

主要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整合为环保机械设计基础。

环保机械设计基础课第一部分讲金属的机械性能、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内容。

环保机械设计基础课的第二部分讲铸造与铸造工艺、锻造与锻造工艺、焊接与工艺、金属切削加工及刀具、常用切削加工方法及机床、特种加工和数控加工、机械加工工艺等内容。

环保机械设计基础课的第三部分讲常用机构、平面机构的组成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机械的平衡、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内容。

环保机械设计基础课的第四部分讲挠性件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传动、连轴器与离合器、常用机械零件等内容。

5.2.6 现代环保机械基础课程的整合

主要把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噪声控制与治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环保机械与设备四门课程整合为现代环保机械基础课。

现代环保机械基础课第一部分讲大气污染、洁净燃烧技术、烟气的排放、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工业通风技术。

现代环保机械基础课的第二部分讲噪声控制基础、噪声、吸声、消声、隔振与阻尼、噪声的测量。

现代环保机械基础课的第三部分讲固体废物的收集和运输、固体废物的处理、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处置。

现代环保机械基础课的第四部分讲大气污染治理典型设备、大气污染典型净化设备、典型污水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污染典型控制设备等内容。

5.2.7 环境工程与环境经济课程的整合

主要是把环境工程基础、水处理与水污染控制、环境经济学整合为环境工程与环境经济课程。

环境工程与环境经济课的第一部分讲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物理性污染及防治、土壤污染及防治等内容。

环境工程与环境经济课的第二部分讲污水的物理处理、污水的化学处理、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管理。

环境工程与环境经济课的第三部分讲经济学基础知识、环境经济系统、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

5.2.8 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整合

主要把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评价课程整合为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

环境监测与评价课讲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现代环境监测等内容。

5.3 增加和保留的课程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增加“科技论文应用写作”和“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 保留原有的“英语”、“体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五门课程。

6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整合后的预期效果

6.1 缩短了培养周期, 使学生提前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由于减少了课程的门数, 同时减少了课时的时数,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过去设置26门课程, 2 690学时, 现在通过整合可设置基础课与专业课计13门课程, 学时也减少了原来的一半。原来的学制是三年, 而现在改为二年, 这“三改二”是相当大的改革与进步, 是历史性的大跨越。它能使学院为培养学生减少三分之一的时间, 使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参加社会生产, 提前为社会去做贡献、去创造社会财富, 而这些学生为社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会是相当可观的和难以估量的。

6.2 节省了教学资源

由于课程门数和学时的减少, 相应地就减少了对教师的使用数量, 节约了教师、教学设备和教学服务等方面的资源, 节省了教学资金费用的支出。

6.3 进一步深化生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治理专业课程的整合, 对满足企业职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要,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将会取得明显效果。由于课程的整合以企业职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要为目标, 专业课实习实训要做到企业化的模式培训,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 能保证课程教学与实践岗位的活动路径相一致, 充分有效地利用二年制的教学时间, 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职业能力的培训, 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通过课程的整合及教学的实践, 教学效果将会有根本性的大转变, 在朝着“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方向一定会迈出坚实的一步。课程的整合方法和途径是比较科学的, 做到了整体上的优化, 形成了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的体系。同时会为企业培养出职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适应企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生态高职技术应用性人才。整合后的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它在受到市场、企业欢迎的同时, 还将创造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将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而建立一套适应市场需要、企业需求的教学人才模式。面对目前的生态高职教育现状, 主要探讨了生态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的整合研究, 研究了整合的理论、整合的问题、整合的依据、整合的方法和内容、整合的实施及效果。

关键词:整合,课程整合,环境监测与治理

参考文献

[1]罗献宝, 张超兰, 顾明华.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 2005, 10 (27) :156-158.

[2]谭移民, 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教育研究, 2001, (2) :55-58.

[3]张翔, 詹沐清.课程整合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J].科技信息专题论述, 2004, (1) :18-21.

[4]徐银燕.整合课程教学设计的原理和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学院, 2003:24-27.

8.《触摸春天》学后感 篇八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写的是盲童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课文通过安静用手触摸、捕捉春天的踪迹,讲述了残疾人也像正常人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

盲童安静凭着自己的感觉捉住了蝴蝶,并最终放飞了蝴蝶,让小小的动物也有生活的权利。也让我们看到了她那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安静作为一个孩子,也一样拥有生活的权利。虽然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每天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温暖的阳光下游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遇到生活中的一点点挫折就会手足无措。我们和安静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安静生活在黑暗中,却用平静的、美好的心灵去享受宁静的生活。我们对生活,又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共同去创造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让我们再次在心中诉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美丽的世界!(黄珍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叫《触摸春天》的课文,学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课文写了一个叫安静的小女孩。她是一个盲女,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一次她想轻轻地摸一下月季花,雪白的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漂亮的蝴蝶,她悄然合上手,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于是安静细细地感受春天。过了许久,安静把蝴蝶放了。

作者阐述了一个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那些残疾人的渴望,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是一个健全的人,能和自己的亲人快乐地生活啊。尽管他们的愿望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正常的人,只要相信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就一定能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在报上看到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读初中的大哥哥因为一场病烧坏了脑子,成了只有五岁智商的人。可是他爱弹钢琴,爱听钢琴的声音,所以他天天练习弹琴。过了两年,他终于小有名气,在市级比赛中得了一等奖。我想这应该是大哥哥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结果吧。他用自己的意志,自己的音乐奏响了永恒的生命之歌。

以前,我虽然觉得残疾人有些可怜,可我却没有常常帮助他们。有句话说得好,“光说不做不管用”,所以请大家把语言化为行动,去关心帮助他们,让世界多一份关爱吧!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的身体可以不完整,可只要他有一颗完整的心,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比什么都重要”。(郭毓凯)

朋友,你触摸过春天吗?

这是一篇课文,主人公是一个叫安静的盲女,她有着一颗对春天热爱的心。

故事发生在花园中。安静在花香中流连。她转向了一株月季花,极其准确地伸出双手,却拢住了一只蝴蝶。安静开始感受飞翔的含义,感受生命的魅力,最后安静满足地放开了手。

像安静那样热爱生命的人比比皆是:贝多芬,在弹完最后一曲的时候耳朵完全聋了,但他却拥有音乐般美妙的人生;爱迪生,一个耳光下的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尽情阐释了“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愿望,他的行为让我终生受益。

安静,虽然我没有看见过你,但你热爱生活的感情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凌剑亮)

(指导老师:韦兰卉)

上一篇:网络安全征文800字下一篇:疫情期间门诊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