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阅读理解答案(精选7篇)
1.感觉阅读理解答案 篇一
①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②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 】是阅读名著。
③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
④【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而得。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
⑤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枪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⑥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问题】
20.第④段中加点的词“潜移默化”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21.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 】,第③段画线句用了【 】的修辞方法,强调了【 】,从而引出“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7分)
22.根据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写一个你阅读作品的实例。(3分)
23.下面表述作者主要意图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
B、阅读是增强思维力度。
C、真正的阅读注定是一种孤独。
D、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2.感觉阅读理解答案 篇二
一、1、B 2、A 3、C 4、玛雅人创造的文明涉及的领域多、水平高、成就大, 遍及的地域也广, 玛雅文明同古希腊人创造的欧洲文明一样, 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二、5、有三处伏笔“新婚不久”、“高级的音响特别显眼”、“只是对我笑着点点头”为下文哑妻怀孕、胎教以及这对夫妇听不到各种声音原来是聋哑人的情节作铺垫。6、以音响进行胎教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用小提琴培养儿子做生活强者。7、“心灵发出的悠扬乐音”是成功的喜悦感, 获得人们称赞的幸福感, 生活美满的快乐感。8、只要抓住聋哑夫妇身上表现出的是乐观、进取、坚强、慈爱的性格答,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三、9、B (视事:施政务) 10、A (A竟然/于是, B动词做, C坚决, D没有用来) 11、A ( (3) 不肯受官职, (5) 有意疏远宾客想退官, (2) (6) 表现了为官清谨, (1) (4) 表现了予民恩惠) 12、B (“百姓们都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错, “民称之不容口”是说“百姓对王志赞不绝口”) 13、 (1) 王志九岁时, 住在家乡的亲生母亲去世了, 他满脸愁容, 因哀伤过度而消瘦, 他的内外亲戚对此感到惊异。 (2) 王志怜悯那个寡妇的情义, 用自己的俸禄替她还债。 (3) 王志的门客曾经偷了他的车卖掉了, 王志知道这件事却不追问, 像当初那样对待那个盗车人。四、14、焉/焉/焉/焉/焉/知其恶/者/15、要想治理好家族, 关键就在于须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五、16、“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匆忙交替, 促引了“客路之人”的思乡之情;“日”与“春”象征了新生的美好事物, 并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的景物、时令蕴含一种旧去新来的自然理趣,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漂泊、思乡之情。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表现出了飘泊羁旅之情, 尾联的“乡书”、“归雁”传达的是思乡念亲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的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孤独乡思愁绪。18、此题的答案可以有三种:第一种:“倚”字更好。“倚”, 倚靠, 背依之义, “倚清秋”是说词人登上“西楼”清冷秋景相伴随。从整首词的词意看, “秋”一句双关, 既实指自然的秋天, 也暗示祖国山河破碎的萧条气象。“倚”字既展示了广阔的进令背景, 也抒写了词人对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感叹, 而“锁”字局限在“深院”之中, 较多表现的是词人失去帝位后的惆怅, 意境没“倚”高远。第二种:“锁”字更好。“锁”, 关住, 郁结之义。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后被宋幽禁在汴京一座深院中而写的。“锁”字语义丰富而含蓄, 一方面写出实景, 在词人眼中, 似乎所有的萧瑟的秋意都集中浓缩在寂寞的深院之中;另一方面表现了词人的心境, 万千愁绪凝聚在心, 无法排遣, 而“倚”字仅表现词人在清秋时节独倚西楼的情状, 重在景象的描写, 没“锁”字的意味深厚。第三种:若答两个字各有其妙, 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命题者提供)
3.阅读的感觉 篇三
林书豪小时候也是因为爸爸打篮球才爱上篮球,因为小孩喜欢和父母在一起,这种状态让他有连结感,所以他认为篮球是好东西。我们现在为什么想到读书考试就痛苦?为什么长大以后做噩梦还是回学校去考试?就是因为你有压力时,你以前痛苦的记忆就出来了。因为我们小时候的经验告诉我们,考试会倒霉,所以遇到读书就想忘掉,因为那些事是痛苦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给孩子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他阅读时有温暖和爱的感觉,以后读书时爱的感觉就会跑出来,他就会喜欢读书。人都是记忆的动物。养成孩子阅读习惯就在这里,培养孩子会读书爱读书。阅读习惯可以使人生出探索知识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跟随他一生的。
在美国有个幼儿园建在老人院旁,老人们有时候感觉无聊,于是就请幼儿园小朋友来老人院的中庭上课。当小朋友来上课时,老人们就从房子里走出来和小朋友聊天。很有意思的是,幼儿园把小孩与老人配对,老人和小孩吹牛讲过去的“英雄事迹”,老人家平时在家里讲这些家里人往往不喜欢听,因为听过太多次。但是小朋友最棒的是,他不怕重复,而且因为不一定一下子全听懂,于是一直问,老人便会讲更多。在课堂上,老师也讲不要吵不要闹,老人不会说这些。后来研究发现,这些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竟然超过10岁孩子。
大人平常在家里讲的大多没用的话,比如“去刷牙”“去洗手”“别看电视”“别吃零食”,孩子都知道意思,你只是在不断重复。可是如果我们一起看书,我们念一本故事,离开生活的琐碎,进入另外一个环境,这里的话都是有意义的话,有建构有结构并不散乱的。大人和孩子讲有意义和无意义的话,哪个更有意义?答案不言而明。
讲故事,方法并不重要,一切不要刻意,自然就好。但有时候你可以借助一些媒介,北欧的幼儿园和小学班级里都有布偶,有时老师和小朋友讲话他不听,但用布偶和他讲他就听。这些道具便是媒介。所以重要的是书本本身,而不是某种技术。
4.阅读的感觉抒情散文 篇四
迟子建的写作大多是在夜里,而且大多是在有月光或是下雪的夜里。这不是我的猜想,而是我熟读了一些她的散文和小说后所得出的印象。例如《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雪山的长夜》《我的世界下雪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微风入林》《解冻》等。每每这个时候,我总觉得在遥远的北方一座漆黑的小村庄的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安宁里有些清冷,一切都是暗暗的,静悄悄的,只有一所小木屋亮着一盏昏黄的灯光,一位心底诚实心灵世界异常丰富的朋友,在灯下写着什么,与你交流着什么,她不时抬头凝望着窗外弥漫着的雪花,心头虽掠过几丝怅惘,但笔下泻出的那一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却蕴含着一种真挚和真诚的艺术力量,像一颗入口清淡的橄榄,回味则干馨邈然有余,虽不时夹带着一些苦味和对生命无常的叹惋,但却让你的思绪飞跃了时空,飞跃了茫茫戈壁和无垠的大海,跨越着语言上的障碍,让你在一叠昏黄的纸上读到了一颗鲜活而健康的灵魂,所有的过往的痛感,都被清幽幽的爱意替代,昭示着一种对生活执着的热爱和对时空里的生命价值的问询。
因了这种感觉,我这些年来是极喜欢读迟子建的作品的。每读一篇,心里都极为愉悦舒畅,感觉到了一种无以言说的美。
记得最初是在读者杂志上读到她的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那优美而舒畅的语言,那苍凉而悠远的意境,如冬日月光下流淌的一弯河水,一下子就把我的眼球吸引住了。我当即买下了这本杂志。夜里孤灯独坐,反复读了多少遍自己也记不得了。自此后,我开始寻找她的.作品。有一本《迟子建随笔自选集》我前些年在书店里见过,再去买时,已没有了踪迹。后来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获知她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出版了,我于是每次去书店都要请书店里的朋友注意给我留意这本书。虽然后来《散文海外版》上以“简朴生活回忆录”为题发表了几篇,但我看后仍觉不过瘾,只想尽快买到这本书。后来从网上查知广东一家公司有,我打电话过去问清楚了,汇过钱去,挂号邮寄来了这本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书。我欣喜若狂,当即就在书页里记下自己的感受:“寻觅了几个月,才从网上找到一家公司存有这本书,于是电话联系并汇钱去,从广州文德广运发行公司邮购到这本书,圆了我几个月一直存在心上的一件事,我满足了,我幸福快意极了,我可以平静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了……”
阅读这本书,就像小时候过年一样愉悦幸福。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欢,她写得朴实舒畅富有生活气息,写得潇洒干净而又韵味悠长,像充满着诗意的云絮一样在蓝天上飘着,又像清凉的月光下有一行大雁鸣叫着在暗夜里飞过,让人在睡梦中惊醒便沉醉其中而久久不愿入睡……
可是当我越是喜欢读她的作品,越觉得作者就像是个快乐的女孩,就像书中所插入的许多照片一样,照片上的她淳朴自然,眼睛始终是亮亮地活泛着,透着一种童真和聪慧似的快乐,又像暗夜天宇里的星星一般,永远在顽皮地闪着一种光芒,一种健康快乐的光芒。记得读《棺材与竹板》一文我就不禁哑然失笑。文中写一算命的说作者婚姻来得晚且将来有花不完的钱,作者的父亲当即就笑了,说:“她呀,十八岁就得嫁人,有两毛钱就去商店里把糖买回来。”这个时候,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那场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好像也在其中似的,看到靠着窗前躺着的她恼怒得不知说什么好的样子。还有《农具的眼睛》一文,作者与姐姐几人一起耕地时偷懒,父亲说她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这让我笑了好久,觉得世界上所有聪明人会做的事情,作者好像都会做。但是这一切,都逃不过她父亲的眼睛。
当然,这本书其他一些篇章我也十分喜欢,比如开篇《哑巴与春天》读后,让我长久地沉默无语,也对作者肃然起敬。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散文,迟子建的笔下的小人物总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她喜欢小人物,笔下一向以小人物为主。她关注小人物,描写小人物,塑造小人物,这决不是一个人兴致喜好所为,而是她的生命价值观里把小人物抬得高高所致。历史一再证明,生活之所以那么美好,是由于大量的小人物鲜活地存在,他们善良勤奋,他们能吃苦耐劳,他们智慧勇敢,他们不断为我们开拓着生活美好的天地;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重视小人物并把他们抬得高高的文学写作者并不多,他们太关注自己内心那一点小小的世界了,那个世界塌了垮了,其他地方的世界似乎都黯淡无光了。
还有因小人物所组成的生活图景,也让我无限神往,比如《无花山下收土豆的人》就让我常常想起那个苦涩而又质朴美好的年代,那些岁月虽然已经流失的十分久远,但在我心里却越发显得弥足珍贵。《昆虫的天网》让我想起小时候抓蜻蜓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在今天孩儿们的眼里,怕又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了。《蚊烟中的往事》让我想起夏日傍晚大杂院里妈妈们闲拉家常的情景,那情景充满着温馨与快乐,人们似乎永远停留在袅袅炊烟中过着质朴祥和的生活,妈妈们的眼神也永远是那么快乐而美丽,在烟雾缭绕中与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相映衬。《伐木小调》把我带回到童年时所幻想过的茫茫林海,那是看了曲波的《林海雪原》所致,东北的大森林啊,永远是那么浩浩渺渺苍茫无际,当我在的秋天踏上东北长白山的时候,我就被那种苍茫无际的林海震慑住了,我的耳畔似乎又余音袅袅地回响起作家迟子建笔下那回肠荡气的伐木小调:“顺—山—倒—啦—”。《年画与蟋蟀》让我想起小时过年时节自己曾纸糊过的灯笼。尤其是结尾那一段读了真是让人如畅饮了一杯美酒一般。《暮色中的炊烟》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巷子里的俄罗斯人,想起这个民族的伟大,她们不仅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精神信仰上的塑造,从而使这个民族几乎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那样的伟大人物出现,使得这个民族总是朝气蓬勃地往前走着。所以我有时候总是期望着我们这个民族也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大师,像托尔斯泰,像肖洛霍夫,像帕斯捷尔纳克,像索尔仁尼琴……
是的,迟子建的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愉悦。而且这种愉悦的感觉是很持久的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把它称之为一种难得的幸福。因为我就是常常在这样的幸福中回到了与父亲母亲在一起的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的生活,有苦涩,有眼泪,有辛酸,有饥饿,但更多的是纯朴,是阳光,是歌声,是浓浓得化不开的那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亲情。
是的,我不是文学评论家,说不出为什么喜欢那么多的道道来,我只是一个读者,一个喜欢读散文作品的读者,我是凭着阅读的感觉来评判作品的。散文评论家红孩在评论迟子建的一篇散文时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就是感觉。这个感觉最初来自于艺术家本人,一旦经过他(她)的创造,以文字、画面或灯光、音响进入人们的视觉、听觉之后,就形成了共鸣。通俗的说,所谓艺术的欣赏过程,就是从我到我们的过程。谁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度越大,谁的作品越成功。那种把艺术关在房间里、抽屉里,从来没有视人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我想,我就是凭着这一点,喜欢上了迟子建的文章,包括她的这本《我的世界下雪了》。可以说,这本书穿透了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让我的心田里驻住着温情与诗意,在周而复始而又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感受着生命的质感和人世间亲情的温暖。
5.被理解的感觉,真好作文 篇五
星期天中午,我本来准为美美地睡一觉。但却被妈妈强行指派到去奶奶家那东西。无奈只好拿了瓶饮料出了门。
奶奶家离我家不远只有两三站的路。加之天气不错。于是我便准备走着去。走了一段路后,我感到有些口渴便打开了饮料。那瓶饮料不一会儿就被我喝完了。我提着空瓶看到里我不远的前方有一个大开口的垃圾桶。我便准备用投篮的姿势将空瓶扔进去。可是由于投时里掌握得不好,瓶子落在了垃圾桶的前方。我刚想走过去把空瓶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可以为在垃圾桶边观看的老大爷却抢在了我面前。瞬间我尴尬极了,心想:“完了,一定被误认成了一个不文明的小伙子了。”我愣愣的站在那里不知如何向前走。但那位老大爷却抬起头冲我露出了微笑。顿时我的尴尬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为老大爷理解了我,被理解的感觉真好。
从奶奶家出来,天色已经昏暗了,还刮起了风。虽然离家只有两三站地,可我还是决定坐车回家。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随着汽车的颠簸有节奏的上下浮动着。突然一个急刹车,我的身子猛地向后仰去。这一仰却惹了大祸,把一位马大哈阿姨本来就装的不牢的钱包碰到了地上。也不只是谁说的一句:“小伙子,钱包。全车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我心想:这次死定了,现在大家的防盗意识都高,只要那个阿姨一开口,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阿!但是,瞬间,那位阿姨微笑的看着我。我如释重负般的捡起了钱包交给了她,说了声:“对不起。”她点了点头说了声:“不要紧。”看来那位阿姨理解了我。被理解的感觉真好。
6.《芳树阅读答案》阅读及答案参考 篇六
(1)思乡诗(2分,如答借景抒情诗给1分,答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或边塞诗不给分),古体诗(1分)。
(5分)(2)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归不得归的浓厚悲凉的`思乡之情。(2分)本诗前面六句通过自己细微观察,描写初春之时,芳树千株竞相发芽的生机勃勃之景,再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晚春之时,枝繁叶茂,就连鸟儿也留连在芳树花丛之间,不愿离开。最后,诗人笔锋陡转,写出长年漂白在外的边城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可是山长水阔,恐怕这份思乡之情也无法到达。诗人极力渲染春光明媚,芳树蓬勃生机之景,而在这物候变化中,作者体会到的是这美好春光又将过去,而自己却依然漂泊在外的思乡的痛苦伤感之情。诗人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对照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3分)
7.感觉阅读理解答案 篇七
她没有料到的是,这次被关注甚至引起轩然大波,居然是因为自己在微博上的几句“牢骚”。
事情缘自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参评名单的公布。湖北诗人柳忠秧不但名列其中,且属“全票通过”。方方为此感到不满,并在微博发文:“听同事说,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这样的人理应抵制……”
方方说,柳忠秧的说情电话曾经打到了她这里。“请客吃饭的事也有。这也不是秘密。我个人很烦这样的事。”她说,每逢评奖,都有人到处活动,这已经成了某种自然而然的事。以致误导许多年轻作家觉得不活动便评不上奖。
还有,得奖还不仅仅是造成坏影响问题、风气问题以及大家所认为的名利问题。方方说,更现实的问题是:政府对奖项介入太深,给获奖者的好处太多。政府可能是好意,但却激起无数人不顾一切地角逐。一旦得了全国奖,无论文化程度、是否真有好作品、是否有好的人品等都可以忽略,只要有国家奖,他可以理直气壮要到他所能要的所有好处。
“我相信鲁迅文学奖的评委是有水平的评委。不至于为这样的作品投票。”方方说。但对这样为奖项到处活动的人,阻击一下,也是必须。
没有料到的是,方方的微博发出后,不但柳忠秧激烈反驳,媒体及众多圈里圈外的人群起而议之,甚至有学者拿出前几届鲁奖的丑闻说事,质问方方为何六届鲁奖之后,何以今天才“重点关注”鲁奖。尤其令方方感到无奈和失望的是,她的行为使得所有利益相关者集结起来,而一些媒体所谓“客观公正”,也是缺乏基本事实和是非判断,平均给争议者平台,混淆视听,把双方拉入预设的立场,这使方方更显得势单力薄、单打独斗。而实际上,事实很简单:“看看他的诗歌文本就知道了。我和他无争,我们根本不认识;也不存在文人相轻,我不写诗,我们之间没有利益关系。”
现在的方方,唯一希望的是自己平静下来,回到创作中去。
“涂自强”带来的关注与争议
2013年,方方出版小长篇《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涂自强”实际上讲述的是“徒自强”的故事。一个自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农村孩子,最终还是被生活拖垮了。这部小说提出了很多残酷的现实问题,而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看了之后令人绝望。
方方说,人是不能一直追问的,追问到底,便坠入虚无。包括涂自强,也是无法一直追问的。人生而平等,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这只是一个梦想。实际上,人从来就是生而不平等的,也不可能有平等。我们永远都能找到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不平等处。这没办法。”涂自强是一个看问题透彻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这世界有过平等。他只能自己去努力,试图以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这种不平等。
然而,正如小说结尾中所写:“他什么也没有得到。”由此,或可理解为,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伤。现在的涂自强们大学毕业,仍然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乱窜,读过书与没读过书,读得好不好,有没有努力,寻找工作的机会都一样渺茫。读书无用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出现。
方方心目中的一个好社会,是让任何普通人甚至略有弱智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靠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而不是只有极端刻苦的人、或极有天赋的人以及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如此;不好的社会,则是普通人靠了刻苦的努力,不惜代价的打拼,付出漫长的时间过程,才得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最坏的社会则是,再怎么靠个人奋斗也没有出路,反之只要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帮助或是不择手段,无须奋斗,便可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她认为,我们现在处在不好和最坏之间。
这样一部关注底层年轻人生存,引起众多共鸣的作品,同时也遭遇了质疑。南京大学教师翟业军发表《与方方谈〈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质疑态度,他认为方方的这篇小说“粗糙、生硬、虚假、落伍、做作”,放大了与底层生活根深蒂固的隔膜,在写作时“不可救药地心不在焉、自以为是”。
方方的回应淡定从容,显示了一个作家在创作上的自信与做人的胸怀。她说,相信作者很想在文学评论上“有所为”,同时也不愿写谄媚的评论,于是,有选择地找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或许我应该欣赏这样的状态。但我更觉得文章要写好,思路要清楚,说话要明白,这是我们写作者共有的前提。我很遗憾的是,他这个文本还真是有点问题……写作是极个人化的,阅读也是。有些人体会世界的方式跟写作者是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理解会朝着作者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去,有的甚至是反方向。这也是有些很烂的作品也有大量人赞赏的原因。我按自己的体验写,他按自己的体验读。如此而已。”她说:我尊重读者和评论者任何批评,这是他们的权力,但听不听在我,这也是我的权力。我也要尊重文学和尊重自己。
有点“贪玩”的作家
1987年,方方以中篇小说《风景》一鸣惊人,不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且成为“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此后,她的创作一路顺风顺水。她的作品多是中篇,截止目前发表过《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等,这几部长篇小说,大多都远离方方的个人生活阅历。《乌泥湖年谱》中尚有一些方方少年时的记忆,因此阅读资料、看相关书籍、看同时代的文本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这些案卷工作做得充实,在写作时,便会很顺利。因为她写的每一部小说,都是自己特别想要写的。“你如果非常想写它,想要竹筒倒豆子一样,把内心的感受倒出来,又怎么会觉得艰难呢?写了一段,不合适就推翻重写,这是写作过程必然的事,这个不应该算苦,这是创作的乐趣。顶多写长了,会有点累而已。”
可是,累就不好玩了,方方可是一个不大“耐烦”的作家。这一点,她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晰,“我属于性子比较急,又有点贪玩的一类人。而中短篇,尤其是中篇,写到尽兴时,刚好写完,所以这长度对我的性格来说,最为合适,这大概是我特别喜欢写中篇的原因吧。短篇则时常有不尽兴之感。”但是现在,随着年龄增加,方方没以前那样贪玩了。所以,她现在似乎越来越爱写长篇。尤其写长篇靠的不止是写作才华和艺术感觉,还有知识储备、思想深度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宏观掌控和个体的微观体味,以及原创能力。总之,长篇最能展现作家的整体写作实力和审美趣味,很多时候一个作家的真实水平是靠长篇来显示的,也因此,热爱写作的人对于长篇小说都会有忍不住跃跃欲试的冲动。
在擅长“纯文学”创作的作家当中,方方的作品是比较有影视缘的。她的小说中具备了悬念、爱情、性、起伏跌荡的故事等畅销元素,这使方方的小说经常被改编为影视剧。对此,方方的解释是,这与自己的个人喜好有关。“我自己喜欢看那些有故事、有命运感的作品。所以我从写作开始,就觉得我应该写那些让读者喜欢读的小说。我觉得好看和好小说并不矛盾。认为小说好看了就没有深度,那是书呆子们的想法。他们是为了自己方便写论文而生出的怪论。小说原本就是为好看而生的。但所谓好看,也要看人怎么理解,并非情节紧凑就好看。好看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取决于阅读者自身的能力。”
让评论“逮不住我”
评论认为,方方至少有三副“面孔”:冷峻的,如《风景》;深沉的,如《祖父在父亲心中》;轻松的,如《白驹》。其实方方的“面孔”不止这些。她对自己的归类是:一类是写底层人生活的;二是写知识分子题材;三是写都市玩世不恭并且叛逆的年轻人;四是写女性命运;五是写爱情小说;六是写警察。五、六两类相对少一点,因为她在当年仍然是有点“写着好玩”的意思。方方甚至还写过农村题材的小说——这也是她自己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我写作完全是凭兴致。怎么舒服就怎么写,凭自己当时一瞬的想法,喜欢给读者完全不同的阅读感觉。当然,私下里大约也有点炫一下自己的本事的顽劣之心,那就是,我什么都能写。让那些做文学评论的逮不住我。”
最近一部让评论“逮不住”的小说是中篇《惟妙惟肖的爱情》。小说以禾呈夫妇和他们的双胞胎儿子惟妙和惟肖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历史学教授禾呈与表姐雪青,一个迂腐得不合时宜,一个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前后半生的命运对比鲜明;大儿子惟妙继承父业,在大学当教授;小儿子惟肖只读高中却混成了成功人士。在每个人身处的时代巨变中,两代人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着很多不可控的变化。方方觉得,知识分子以及人们公认的社会精英,同样进入了这个恶质化系列。有时候,人们无奈到连说它的兴致也没有了。于是只剩了长叹。这篇小说大概也只是方方的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