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论文

2024-10-19

区域经济论文(精选8篇)

1.区域经济论文 篇一

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针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持区域经济稳定以及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区域经济政策还能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更高。本文就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展开阐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影响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能有效对每一个区域的经济进行调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控。若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区域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税收政策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就某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更加细化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部门,对其征收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减小对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等等。区域税收政策是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强有力的手段,能快速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二)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包括投资领域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投资质量标准、投资财务标准等问题。政府的投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基础实施和对企业的投资上,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区域政府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完善其水电供应系统,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还要加强对公园对娱乐场所的投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企业的投资,要合理分配其投资的区域,政府应首先考虑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拉动其经济发展;还要确定对区域的投资项目,要依据区域的资源情况,包括人力资源情况和自然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投资项目;对于区域不发达的产业类型,对于区域的投资可以首先考虑发展该区域的该类产业,让区域的产业类型能够多样化。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减小经济发展差距的一种手段。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等。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二是横向转移支付,三是纵向和横向混合使用。在纵向上,一级政府针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转移支付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区域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充足的财政支持,让区域经济发展有充足资金作为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有足够的动力;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基于其有一定的财政基础,可以减小对那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否则过多的财政资金容易让经济发达区域滋生懒惰情绪,没有足够的生产积极性。在横向上,可以由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向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模式就要综合各区域的具体经济情况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二、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都具有调整作用。首先,区域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区域政府通过对外来投资者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其投资成本,获得更多收益,能够有效吸引投资者对本区域进行投资,促进该区域的企业产生发展;对本区域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减小它们的发展压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达区域,各类企业密集,有许多高污染的区域,区域政府应适当提高对其的税收,控制这些污染环境企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的环境,给区域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区域企业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投资能有效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投资,可以逐步使其经济实力加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让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区域投资政策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分配,它可以改善生产要素不足区域的要素拥有量,使要素过剩区域的要素重新分配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便捷的交通使得各区域的经济交流更加方便频繁,用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可以吸引投资者这对本区域经济投资,带动区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对区域工业企业的合理分配投资,即加大对区域落后地区的企业投资,减少对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能有效改善落后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增加该区域的就业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发达地区对工业和经济的垄断,缩小收入水平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先富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后富,实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公平,经济发展机会的公平,还有各区域人们收入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区域的转移支付带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拥有雄厚的财政基础,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各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特别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区域间流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三、结束语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而是全国地区均衡和共同的经济发展。区域政府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域经济政策,才能对各区域的资源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随着区域经济政策不断实践完善,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对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诗琦。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商贸,,(28):165―166。

[2]江世银,杨伟霖。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06):65―68。

[3]杨茜。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02):31―32。

2.区域经济论文 篇二

一、上半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比较大

如果仅就四大区域看, 上半年除东北外, 其他三大区域的增幅差异并不大。东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6%, 高于地区合计平均水平0.2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7.77%, 高于地区合计平均水平0.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7.96%, 继续处于“四大板块”首位, 高于地区合计平均水平0.6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经济下行趋缓,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7%, 较一季度提高0.35个百分点, 但比地区合计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 (见表1) 。

如果从热点区域看, 除京津冀基本与地区合计水平基本持平外, 其他区域增幅均高于平均水平, 特别是经济总量占43%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态势良好, 成为全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石 (见表2) 。

从各地区GDP增速看, 超过10%的有重庆 (10.6%) 、西藏 (10.6%) 和贵州 (10.5%) , 在8%—9.2%之间的有10个地区, 还有7个地区的经济GDP增速快于地区合计水平, 低于地区合计水平的有10个地区, 除了北京和上海两大直辖市外, 其他基本上为产业结构重型化或比较单一的地区, 其中辽宁成为唯一一个负增长的省份。而南方特别是沿海省市转型起步较早, 经济已开始回稳, 由此带来南北省区的经济增长出现分化 (见图1) 。

注:地区合计增长为各地区加权计算而来, 故与全国水平有差异。

二、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原因

各区域经济增幅出现一定差异,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需求端看, 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数据显示, 东北地区经济增幅最低, 其固定资产投资是负增长, 特别是辽宁投资负增长在60%左右。而经济增幅领先的贵州投资增幅在20%以上。就对市场反应更加敏感的民间投资看, 2016年1—7月, 东部地区投资133057亿元, 同比增长10.2%, 增速比1-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81209亿元, 增长12.8%, 增速与1-6月份持平;西部地区投资79076亿元, 增长12.3%, 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16168亿元, 下降30.7%, 降幅缩小1.3个百分点 (见表3) 。

从供给侧看, 各地区经济增速出现差异, 与地区经济结构和民营企业是否发达以及创新转型能力有很大关系。

比如同样处于华北地区的天津, 上半年经济增长达到9.2%, 就与其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加快密切相关。上半年, 天津中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6%, 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7个百分点, 比重达到48.3%, 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商品销售额增长8.3%, 快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2.3个百分点, 比重达到84.2%。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增强, 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36.3%, 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91.0%, 其中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合计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18.4%, 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创新创业激发活力, 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上半年, 天津市新注册市场主体8.08万家, 其中民营主体7.91万家, 占新注册市场主体的97.9%。同样, 浙江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发展, 与其民营经济发达有很大关系, 2016年上半年, 浙江省进出口总值1.0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 在外贸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 实现逆势增长。其中, 上半年民企出口增长7.6%, 占浙江出口总值的74.7%, 对该省出口增量贡献度高达192.3%;进口1064.6亿元, 逆势增长2.2%, 占浙江进口总值的比重达到50.8%。

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几个省份表现相对强劲, 一是因为外向度比较低, 外贸出口受阻对它们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产业结构相比而言更为丰富, 能源与经济体系的构建较为完备, 受能源价格下行的冲击较小。特别是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长江中上游地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这几年产业布局和调整效果不错, 产业结构比较均衡, 吸引了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企业转移落地, 且其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比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发展良好。以重庆为例, 在全国工业经济下行情况下, 上半年, 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2%。贵州上半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3.6%,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40.4%,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云南、山西、河北和东北经济增速靠后, 与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如云南受工业下行影响较大。数据显示, 上半年云南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72.96亿元, 同比增长4.7%, 第二产业投资1258.67亿元, 同比下降7.8%, 比去年同期下降16.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 上半年, 云南烟草制品业工业增加值降幅为11.7%, 比去年同期回落19.6个百分点, 较一季度降幅扩大3.9个百分点。而东北三省以及山西、河北等地能源重化产业占比高, 传统的优势产业非常强大,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比如东北原来的几大支柱主导型产业整体产业业态不够丰满, 路径依赖十分严重, 同时受国内国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近几年其优势不断减弱, 投资和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出现下滑, 使得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品需求大幅减少。

至于京沪两大直辖市增速不高, 则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所作的大量国际比较分析中发现, 从发达国家发展的路径来看, 结构性减速是普遍的, 特别是当一国经济结构从工业化转向服务业后, 增长速度放慢。发达国家表现为服务业效率从高于制造业逐步转向与之相当的水平, 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但效率改进速度慢于制造业, 所以减速特征明显。2016年上半年来, 上海和北京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7万元和2.6万元, 为全国收入最高的两个地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 京沪的人均GDP水平早已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 地区潜在增长率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 经济很难再维持原有增速。另外, 京沪两地今年经济增速不高, 还与消费相对低迷有一定关系。今年上半年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北京最低, 只有3.8%, 上海位列全国倒数第四。究其原因, 除了基数太高, 导致的增长空间不大外, 汽车限购以及其高房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高增长 (见图2) 。

三、下半年地区经济走势判断

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需求方面主要是投资增长, 供给方面主要是转型和创新。基于此, 如果不考虑政府出台区域性干预政策, 下半年各地区差化态势有进一步强化的可能。其原因有三:

一是资源大省投资能力受限。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以来资源大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降幅比较大。今年上半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亏损51.6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亏46.4亿元, 同比降幅达到892%。黑龙江工业利润同比下降70.9%, 青海同比下降了61.5%, 新疆下降了31.8%, 辽宁下降了27.4%, 陕西下降了16.5%。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 资源大省的工业利润下降是一个大的趋势, 这种阵痛将难以避免。资源大省未来还是必须要去产能, 而过剩产能是一个大的负担, 相应的接替产业一时又难以填补这一“窟窿”, 因此, 估计下半年这些重工业大省仍将面临这种困境。与资源大省的境遇不同, 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比较高的省份, 产业集中在下游领域。比如,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快的省份中, 安徽增长18.2%, 重庆增长17.2%, 广西增长16.9%, 福建增长16.6%, 广东增长16.3%, 浙江增长14.3%。这些地区的工业利润增速较高, 与转型早有关。这几年, 一些省份在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新兴产业已经有引领经济发展的迹象。工业是民间投资的主要去向之一, 工业企业利润的缩减, 一方面将使企业投资能力下降, 带来制造业投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给当地财政构成压力, 使得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也随之减弱。

二是创新转型能力存在差异, 短期内难以改观。根据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对全国31省市经济转型能力的测评, 31个省市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海南、广东、黑龙江、陕西、湖北、四川、江西、河北、湖南、广西、安徽、重庆、新疆、宁夏、甘肃、河南、青海、山西、贵州、云南、西藏。参照人均GDP的分布, 可以发现, 发达地区 (即人均GDP较高的地区) 的经济转型能力较强, 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0.850, 在置信度为0.99时相关性显著。人均GDP水平较高的省市基本上位于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的前列。

三是市场化改革和人力资本积累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外资不仅带来了投资量、先进技术和经营方法, 还规范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效率。相对而言, 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国有成分大的地区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 市场意识淡薄, 其制度转型面临着“知识存量”不足、创新主体 (政府、企业及社会) 动力不足以及创新成本较高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内陆地区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思想价值观念的落后。按照罗默的定义, 人力资本是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结果。东部地区由于率先取得了发展, 各级政府及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 促进知识、技术以及制度的不断创新。由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收益较高, 吸引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向东流动, 进一步扩大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差距。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目前, 推进我国的区域发展, 要按照新时期中央推进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最新精神, 积极创新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科学谋划区域发展新布局, 精准实施区域发展新举措, 大力实施轴带引领战略、群区耦合战略、开放合作战略, 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 构建形成以城市群、经济带、重点经济区等为支撑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同时, 针对转型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地区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 处理好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的关系, 加强区域政策针对性

要促进东北等资源型地区的发展, 绝非依靠市场自发驱动而形成的自然过程。尽管不能用政府判断来取代企业的判断和市场选择, 但是鉴于这些地区的基本区情, 市场部分扭曲且存在着普遍的制度性短缺, 政府有目的的介入和引导成为一种必要。但政府的政策工具必须要做到在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时不“缺位”, 在市场能够做好时不“越位”, 在介于两者之间时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政府最需要做的是不浮躁, 不盲动, 静下心来调结构,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各个产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调整激励机制来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同时, 应坚持问题导向,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着力,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把资源优先引导、配置到正确、合适的领域, 利用鲶鱼效应, 力争较迅速地呈现成果并积微成著, 尽快实现以“点”带“面”的突破性发展。加强相关政策出台的规范和管理, 对给予政策扶持的特定地区的发展, 要恰当区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强化中央在其中的责任和执行力, 减少过于依赖地方执行的做法。

(二) 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资源地区转型中, 最核心的是地区产业转型。由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兴起的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有明显的倚重, 新兴产业的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这些生产要素依靠市场机制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因此, 资源地区政府在转型过程中应弱化政府的经济功能, 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资源地区政府管理的重点应是激励生态建设, 协调社会矛盾, 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新时期的地区政府转型应站在公共管理的视角, 建立服务型政府。也只有如此, 才能摆脱过度依赖资源的传统习惯, 顺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同时,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保证, 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是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和社会和谐安定的关键, 所以资源地区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

(三) 促进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

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期、成长期相对较短, 且成长速度可能更快, 变革期的跳跃可能性更大。为了促进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基础上, 建议:首先,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中央政府要给后发地区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使地方政府更能切合实际地发展适合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 不断优化政策、创新、融资和生态环境等,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建立产业间有效的合作平台, 加快产业间的技术辐射、扩散和技术交易, 增强产业之间的经济利益依存度。

在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 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将创新方向从投资导向型转变为结果导向型, 注重需求拉动型创新、工艺创新、大企业创新、渐进性创新和管理创新, 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要求, 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为重点,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 从粗放型制造向绿色型制造转变,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变, 逐步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并产生新型服务模式, 实现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

(四) 发挥城市作为创新中心的作用

3.区域经济领跑区域股 篇三

新年初始,权重股的表现仍是不愠不火,而形成鲜明对比的上海世博、海南旅游岛题材股板块行情却是此起彼伏不断推高股价,题材的市场认同度非常高;而继这些区域股之后,由扶持政策预期出台的新疆区域概念股也将成为新一轮的追捧对象。

扶持计划预期渐浓

有消息人士透露,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包括财政、金融、税务等诸多中央直属部委近40个部门参与的庞大调研团已开赴新疆进行调研,此行目的旨在研究出台有助新疆经济平稳发展的举措。而此前,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一行也赴新疆部分上市及拟上市公司进行调研。

据了解,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2003~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东方证券分析师王明旭认为,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未来中央将进一步深化西部的改革开放,启动西部二次创业,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通过体制创新来为西部“二次创业”输入新动力。

此外,另有消息称,国家对新疆的大规模扶持计划可能在2010年3月推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预期日趋强烈。

不可否认,受这一利好消息,新疆股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本期将做价值选股,认真研究区域经济规划,从中找到与之密切相关的10大优秀股。这些推荐股具有业绩优良、业绩成长性高的特点,在新疆经济发展中有很强的代表性。

新疆众和 ★★★★★

行业类别:有色金属铝冶炼及压延加工

催化因素:主力追捧,成新龙头

目前新疆以资源产业为主导,呈现显著的重工业“过重”,煤炭、石油石化“超重”的工业结构。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来看,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是新疆板块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此背景下,新疆板块中,资源股和农业股机会更大。

另外,新疆板块的龙头已经从之前的新农开发转为新疆众和。该股近期已经连续放量上涨。而在上证所的龙虎榜显示,机构已成为了该股上涨的“主力部队”。有两个机构席位排在了第一席和第四席,买入金额近7000万元。

业绩预告:预计2009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50%以上。

风险提示:受当前全球经济下滑、消费信心下降的影响,公司所处的电子新材料行业也面临着很大压力。

天山股份 ★★★★★

行业类别:水泥制造业

催化因素:受益西部大开发,行业景气周期到来

天山股份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厂家、全国重要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在新疆地区市场份额超过50%,对新疆水泥市场具备一定价格控制力。其未来市场会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扩大。计划2010年增加3条生产线,总水泥产能预计将超过1750万吨。

业绩预告:预计2009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30720~3648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90%。

风险提示:水泥主业作为传统行业,受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政策影响较大。

中泰化学 ★★★★★

行业类别: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

催化因素:注入煤矿,整合煤化工发展平台,有可能受益于未来的西煤东运

我国氯碱行业的龙头,同时也是“煤炭资源大户”,目前有项147亿吨储量的煤矿项目正处于详勘阶段,日后这必将成为其发展的基石。同时中泰化学是由新疆国资委直接控股,未来有望成为新疆煤化工龙头。

业绩预告:预计2009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小于10%。

风险提示:氯碱工业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随着我国对环保要求日益提高,企业相应加大环保投入,从而会加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ST百花 ★★★★

行业类别:综合类

催化因素:股东注入资产

ST百花前身经营餐饮零售业,由于经营不善连续亏损濒临退市。2007年公司通过股改与定向增发资产重组方案,兵团农六师国资公司将以焦煤开采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资产注入,资产重组后,公司主业转向以矿产资源开发和销售,获得新生。

业绩预告:预计2009年度公司继续盈利。

风险提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致下游钢铁行业处于景气回落,对焦炭需求下降。

新农开发★★★★

行业类别:农业

催化因素:矿产资源注入,棉价持续走高

2009年1~9月,收入和净利润均呈现逐季环比增长态势,四季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新农拟出资1200万元收购新疆金墩矿业公司股权,将占新疆金墩矿业公司注册资金的60%;出资设立阿拉尔青松海龙化工有限公司,占该公司注册资本的11.5%。

业绩预告:预计2009年度公司扭亏为盈。

风险提示:公司控股75%的新农乳业公司受三聚氰胺对奶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影响全年业绩。

天富热电 ★★★★

行业类别:电力生产业

催化因素:国内碳化硅研究的领头羊

天富热电的主营业务为电和热的生产和供应,以此为代表的传统业务市场份额保证了公司的持续增长和稳定的现金流。同时,天富热电还积极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其研制成功的碳化硅产业化项目,将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

业绩预告:预计2009年度公司继续盈利。

风险提示:公司主营业务为电、热的生产与供应,产品销售由政府定价,而原材料采购价格由市场决定。

新疆城建 ★★★★

行业类别:土木工程建筑业

催化因素:极大受益于二次创业工程

区域振兴首先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而新疆城建正是新疆规模最大的市政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工程建筑集团,市政建设业务在乌鲁木齐市场占有率为90%,因此,公司将是首先受益、长期受益的上市公司。

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09年度累计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100%以上。

风险提示:业务集中度较高,长期合作关系的业务伙伴的依赖度较高,一旦这些客户的生产经营或选择供应商及劳务提供商的标准出现波动或变化,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冠农股份 ★★★

行业类别:农业

催化因素:国投罗钾产能释放,将成为全球最大硫酸钾生产企业

冠农股份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正日渐增强,其持有的罗钾股权达到20.30%,这大大提升了对外投资-国投罗钾公司的股权比例。对进一步提高当期赢利水平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即将进行的再融资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业绩预告:未见公告,预计2009年年报披露时间为2010年4月13日。

风险提示:

1、冠农股份成立时资产质量不高,市场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公司的资本平台作用至今发挥的还不够。

2、原料收购和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八一钢铁 ★★★

行业类别:钢压延加工业

催化因素:未来内生性规模增长潜力最大,未来市场将继续扩大

八一钢铁地理优势显著,产品需求广阔,有6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产品相对有溢价,盈利快速提升。中央投资、本地城镇化建设以及石油、煤炭等开采和“西气东输二线”的建设,将增加对八一钢铁产品需求。产能方面达到700万吨,是国内钢铁公司内生性规模增长潜力最大的集团。

业绩预告:四季度业绩尚未发出公告,预计2009年年报披露时间为2010年3月30日。

风险提示:国内钢材出口大幅增长导致的贸易摩擦和关税变动,如果进一步影响出口受阻将提升过剩产能在国内集中消化的风险。

新中基★★★

行业类别:食品加工业

催化因素:将成为国际番茄一条龙产业寡头;参股北新路桥多元化经营。

番茄制品年生产能力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形成六大系列数百个产品品种,处于世界三大番茄产区,具有行业龙头地位,年加工能力将接近30万吨。2001年初始投资参股新疆北新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多元化经营。

业绩预告:预计2009年度公司继续盈利

4.区域经济分析论文题目 篇四

1.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

4.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5.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6.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7.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物流战略规划研究。

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9.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10.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1.怀化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

12.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3.某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14.物流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5.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16.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

17.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18.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9.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5.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五

一是建议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适当提高中央投资对我省的补助标准,扩大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进一步加大对我省灾后重建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是建议国家从我省有色、冶金、石化等传统产业基础较好,煤、电等资源相对富集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支持发展一些高载能产业,不断提高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水平。同时,进一 1

步加大对我省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我省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工程、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

三是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支持政策,就拆迁安臵补偿、土地综合开发、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房屋交易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参照廉租住房补助标准,对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给予中央投资补助支持,促进城市及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建议国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政策,将我省列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省份,建立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基金,对中下游地区征收生态保护基金,加快推进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与生态恢复、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

五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

六是建议国家参照220千伏电网项目核准办法,将330千伏电网项目改由或委托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同时,建议国家结合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将像白龙江、白水江、洮河等不垮省域、干流以外的中小水电站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一级。

参加汇报座谈会的有省政府XXX主任XXX、副主任XXX,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XXX省工信委副主任XXX,省财政厅副厅长 2

XXX,省农牧厅副厅长XXX,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XXX,省工信委XXX等领导同志。晚上,受因公在外出差的XXX省长的委托,XX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宴请了考察团全体同志。

国务院参事区域经济参事行赴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考察团于月日至日先后前往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市进行了考察调研。重点考察了白银市的有色冶金,武威、张掖市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在考察调研期间,国务院参事们心系民意、关注民生,实地考察了白银市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和民勤县防沙治沙情况及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参观了民勤县防沙治沙博物馆,登上了防沙治沙纪念塔,实地观察了沙漠化肆虐的严峻形势。同时,分别听取了白银市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关情况,武威市关于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有关情况; 金昌市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张掖市关于‘节水型社会构建’和‘湿地生态保护’情况; 酒泉市关于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情况;嘉峪关市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情况的汇报。

去年月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将甘肃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是目前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全省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是国务院决定建设的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务院参事室组织层次很高的考察团一行前来我省,就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

6.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 篇六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小马”拉“大车”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打造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 “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战略抉择。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通过区域经济板块互动,通过“一圈两翼”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互利双赢。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新路,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区域经济论文 篇七

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区域经济的定义向来比较模糊, 因为区域的规模大小无法界定, 其概念取决于研究问题的范围和问题类型。一般来讲, 经济区域是指人们按照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理位置上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差异是比较经济想象或事物的工具, 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在质和上面的不同。把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差异的概念联合起来, 我们得到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即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即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区域平衡发展是指政府同时推进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 保持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平衡, 各个区域同时发展, 从而实现国家和山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的发展; 区域不平衡发展, 是指与一些优势产业政策倾斜, 首先发展这些产业部门, 使其成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并优先发展优势地区,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平衡与不平衡两者是不可分割, 相互促进的。

2 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2. 1 生产要素角度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都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要素的支持, 不同地区具备不同情况的资本、人力和技术优势, 就会导致区域经济的差异。早期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区的要素投入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各个要素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累计的差异更加扩大, 直接导致了各个地区的人才结构的不同, 致使经济差异扩大。从要素流动的角度讲, 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区域配置和流动是影响地区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 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差距, 致使我国区域差距扩大。

2. 2 经济结构角度

经济结构一般会随着产业结构、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重点。不同的产业部门对地区增长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产业结构的差异成为区域发展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对外开放以及国际贸易对开放经济体的增长有着重大影响, 所以对外开放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对于所有制结构, 非国有化的产业对地区的经济差距拉大有着重要贡献。所以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全球化程度、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程度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2. 3 制度因素角度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 改革进入了深水期, 不可否认, 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有制度因素中, 经济政策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具有地区倾斜性的优惠政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政策, 给沿海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另外, 由于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并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行为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 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

3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产业规划的影响

3. 1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 各个区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区域间的人力和物力依靠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企业缺乏自主性, 区域优势并不足以成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依据, 中央掌握着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权, 区域产业趋同的问题并不严重。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 中央向地方分权, 地方政府成为了区域利益的代表, 其发布政策的目的就是维护和扩大区域利益。利用差异化的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方法。而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以行政力量介入, 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盲目投资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 导致低水平重复引进、重复建设, 使区域产业结构逐渐趋同化, 区域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3. 2 地方保护和区域市场分割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省际市场分割的现象, 其存在的条件就是地方政府获得经济主体的身份。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经济事务的管理权限不断扩大, 具备行政审批、土地资源使用、经营许可证发放等权利, 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大的角色。而地方政府的利益需求体现在其收入最大化和官员的政治诉求, 在区域经济差异的背景下, 财政分权的制度使得地方政府获得了地方保护和分割市场的动力。为了扩大本区域的利益, 保护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 往往采取经济、行政等手段构建贸易壁垒, 对外来商品加以限制, 人为地将市场分割, 阻碍了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地区发展的差距是阻碍市场整合的决定性力量, 而区域经济差异是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

3. 3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分割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 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同时并存着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 二元经济结构会长期存在。工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进行, 而农业经济活动主要在乡村, 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城市工业经济与小生产的农村经济共存的结构。数据表明, 城乡差距对区域总体差距有很大影响, 户籍制度的推行实现了城乡分割局面的形成, 建国初期为了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 国家通过价格剪刀的方式把农业经济资源转向了工业, 改革开放后在分权体制的作用下, 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工业, 也忽视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更加严重。

4 区域经济差异下的区域产业规划思路

4. 1 优化产业结构

传统增长机制中, 产业要素投入的规模决定了产出效率的大小,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结构要素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区域发展, 尤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差异从产业维度的角度来说分为产业内差异和产业间的差异, 这些问题都是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不均衡造成的。因此, 在指定区域产业规划的过程中, 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产业之间的投入比例, 也包括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的空间形态等。

4. 2 兼顾不同尺度的多层次区域协调

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妥善处理经济地带、省级行政单元以辖区三者之间的经济差距关系。区域产业规划要与我国四大经济地带的总体战略布局保持一致, 坚持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竞争有序、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局部还要注重各地区经济发展, 充分考虑到地区协调发展, 特别是城乡的协调发展,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共存。

4. 3 强调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相耦合

所谓的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不是一味地追求地区经济的绝对平均, 而是将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使区域经济发展保持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以及产业分工关系是其核心内容。而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耦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这要求区域产业规划的政策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理分工, 促进生产要素的转移, 使产业结构优化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相适应。

5 结 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区域经济差异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政府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区域产业规划, 以保证中国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产业规划理论发展的滞后, 在区域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 存在着盲目性和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基本理论指出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不能够从其对区域产业规划的影响出发, 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下的区域产业规划思路。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区域产产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陈培阳, 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 2012, 67 (8) :1085-1097.

[2]吴爱芝, 杨开忠, 李国平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 2011, 31 (5) :705-711.

[3]朱文奇.区域产业规划的新思维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7) :104-109.

8.区域经济文摘 篇八

我国城市化驱动机理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也符合西方城市化普遍理论,但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城市化国家,其驱动力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可持续城市化是根本动力。与西方城市化一样,我国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但同时,短短十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经济过热延续到城市化过热,导致城市结构和功能的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如何整合和优化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关键。

三大差异共同推动城市化。目前,我国存在城乡、区域、禀赋三大差异。三大差异同时发生作用推进城市化,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少见,也因此呈现诸多不利因素,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城市发展的制度性作用明显。西方城市化理论大多数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即使政府主导,也是以市场化为大环境进行的。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推行发展重化工业的政策,对城市化的支持力度较大,但同时,也导致城市化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不平衡性,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严重不合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经济带来的重视重工业、轻视服务业的产业布局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别在中西部地区仍然比较明显,这对现代城市化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摘自国研网《城市化的中外机理比较与我国的实践反思》

从经济特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和沿边地带”的区域开发格局,还是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推进,都遵循了“特定区域优先”的原则。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变迁是与区域推进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种现象。

从经济特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贡献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经济特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领略到从“增量转型战略”到“渐进式的总量转型战略”的转变。其次,中国经验表明:经济体制的转型必须从本国(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再次,中国经验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个不同的模式选择。一方面,在经济转型中,强调制度的柔性,如价格双轨制、乡镇企业等;另一方面,又强调各地区制度禀赋的不同,宜从当地优势出发探索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最后,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可能会带有经济增长这一衡量指标,但更为核心和深层次的应该是协调发展的问题。

——摘自光明日报《中国经验的贡献:从经济特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战略东移,强力推进高标准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全球化规则面临新变革。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条件与内涵将发生重大改变。

一是中国面临引进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的重大机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未来十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兼具本土大市场与综合低成本的国家。在对外经济研究部开展的调查中,31%的回答问卷企业表示,将在华开展研发活动。

二是整合全球资源与市场以实现技术升级的机遇。金融危机后,西方不少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困境,中国对外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大增,为中国实现低成本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

三是扩大技术密集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机遇。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技术密集型产业赢得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出口结构升级成功与否的关键。

所以,未来依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规模扩张型”机遇变成了“结构升级型”机遇。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结构升级型”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上一篇:李杰老师简介下一篇:先进个人推荐-公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