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精选10篇)
1.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一
为了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中央电视台筹划制作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下面给大家分享观看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最新2020.欢迎阅读!
《国家荣光》观后感【1】
1958年,在原子弹研制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在同龄人已经开始准备安享晚年时,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临危受命,和科研人员一起踏上了这片荒凉之地,开启了一段为核武研制隐姓埋名的历史。那一年,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悄然建立。
那时,郭永怀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分管设计部,并出任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力量开展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环境试验和引爆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只有秘密,没有生活,成了那个时期221基地的真实写照。为了保密,当年在这里工作的人,都不能向外界包括家人透露任何信息,郭永怀也不例外。他从来都不向妻子李佩谈起任何工作的事情。长时间的不辞而别,夫妻间的聚少离多,让李佩对丈夫产生了抱怨。
当初呢,李佩的爸爸妈妈都住在他们家,进了门以后,李佩抱着她妈妈就哭,然后就说,过不下去了,说郭永怀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郭永怀离开的每一天,李佩曾担心过、不安过、也期盼过。当思念成为一种煎熬,当聚少离多成为一种常态,不解的情绪也终究熬不过等待。李佩举起剪刀,将她心中的抱怨,发泄于三张印刻着一家人幸福笑颜的合影。
然而,当时计算条件有限,要实现内爆法技术难度极大。没有计算设备,就依靠仅有的手摇式计算器辅助计算。为了确定核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案,郭永怀指导设计人员直接参加爆轰物理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建立爆轰过程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为决策采用“内爆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数月的攻坚之后,“内爆法”的技术难题被科研团队攻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1964年的一天,221基地火车站人头攒动。几次试验结束后,在这里组装的原子弹被送往下一站——核试验基地罗布泊。
那时,没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的一声汽笛,会吹响中国国防事业新的号角。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大地上有了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这一天,三位原子弹研制者齐聚在一起,平时很少喝酒的三个人举起酒杯相谈甚欢。李佩打量着郭永怀,似乎明白了什么。自此,李佩不再过问他的去向,她承担起所有的家务,默默地打理好一切。
郭永怀,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在中国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在工作中以身殉职的科学家。
《国家荣光》观后感【2】
近年来,随着央视等新闻媒体对郭永怀事迹的宣传、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开放和荣成郭永怀事迹宣讲团活动的开展,郭永怀心有大我、报效祖国、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得以广泛传播,不断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而砥砺奋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无论是在过去的艰难岁月还是盛世今朝,英雄模范人物都是我们永恒的榜样。
《国家荣光:应该被永远铭记的共和国灵魂人物》记述了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罗盛教、王杰、张秉贵、袁隆平、“草原小姐妹”等14位新中国不同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无一不反映出为祖国、为人民,甘于奉献、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是国家荣光、民族脊梁,是中国人永远的骄傲!
《国家荣光》观后感【3】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于2019年推出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每集30分钟。该片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陈树湘,原名树春,字子风,1905年1月30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陈树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先后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团七连连长,红四军军部特务大队大队长、闽西军区独立第7师师长、红19军第56师师长、红34师101团团长。陈树湘
指挥作战,素以机智骁勇著称,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表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1934年3月,他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师长。在率领红三十四师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战役中,29岁的陈树湘在道县壮烈牺牲。他坚守阵地到最后,被子弹打开肠子,为了不做俘虏,他在道县蚣坝镇石马神,选择了用手掰断肠子牺牲,用实际行动践行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5军团损失过半,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
陈树湘带领的红34师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由来自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等闽西8个县的6000多名子弟兵组成,其中半数以上是宁化人。他们是英勇的后卫师部队,是长征中著名的绝命后卫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是这样评价这支部队的:“红三十四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师唯一幸存的团级干部、开国中将、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在1986年著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这个红三十四师的幸存者常常怀念起我的师长、我的、我的战友们,我这个幸存者有责任把这段悲壮的历史写下来,告诉我们现在年轻的和不那么年轻的同志,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真的是来之不易”。
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内发现目前仅存红34师(原红军独立第七师)题写标语,标语内容为: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军的刀团匪。
已过花甲之年的韩京京是韩伟将军的独子,曾在总参军务部、总参装备部任职,现已退休。1992年,韩伟将军去世,在弥留之际向儿子韩京京交代道:“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要是带领他们过了湘江,征战到全国解放,说不定全国的将军县还会出在闽西,出在永定、龙岩、上杭、宁化……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国家荣光》观后感【4】
是怎样一份事业,让一个人生死以赴;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人舍身忘己,赤心报国;是怎样的情感和故事,在时光流转半个世纪后,仍被铭记和震撼。
日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摄制组深入荣成,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怀,传承红色基因,摄制《郭永怀》人物专辑。
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郭永怀“爱国主义”精神,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我岛、南中我岛村等地进行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场,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的图片、信件、导弹模型等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推出的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而不幸离世,临终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热核导弹数据。舍身护书、以身许国,英雄的事迹需要铭记。
《国家荣光》观后感【5】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20年清明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特别推出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弘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正气,让英雄精神薪火传承。
《国家荣光》(第一季)将推出20位英雄人物,其中有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张太雷、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实验数据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及“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人,他们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光。
为了鲜活立体地塑造人物,节目组走访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前往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挖掘最新披露的档案资料,采访逾百位专家学者和亲历者,以史实为基,超越人们熟知的故事深挖内情、解析疑团,不仅讲述事迹,更着力探寻英雄行为的动因和人物的成长轨迹,彰显伟大寓于平凡的人性之光。
2.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二
《以身许国郭永怀》观后感【1】
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心党员干部及教职工亲身聆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的先进事迹,感受他“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陈列馆内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一篇篇往事,一片片复原场景,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伟大传奇的人生历程和我国国防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从潜心求学、毅然回国、科研建设、报效国家、甘为人梯到最后的以身殉国,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令人动容与震撼,让人心生敬意。
回程路上,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都感慨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郭永怀用生命用一生诠释的无私奉献、舍弃小我、求实奉献、以身许国的“两弹一星”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要把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记体育惠民初心,勇于担当作为,做好竞技体育,为建设烟台体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体育梦、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以身许国郭永怀》观后感【2】
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 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
《以身许国郭永怀》观后感【3】
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郭永怀
对于我来说,郭永怀这个名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字了,他除了是“两弹一星”元勋之外,更是我的舅姥爷。所以,对于郭永怀,我不仅有着对他身份和对我国科学事业贡献的敬佩与向往,更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
从我记事起,奶奶和父亲就在我面前多次提起郭永怀这个名字,那时的我,混沌初开,少不更事,觉得郭永怀就是我的舅姥爷,跟任何人的舅姥爷没有什么两样。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阅历的增加,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我逐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始觉得,他不仅仅是我的舅姥爷了,他更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一生追随的楷模。
1999,舅老爷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从那时起,郭永怀这个名字就更加深刻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这个仅仅走过59年的生命,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成为塑造我心灵世界、承载我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
2016年10月16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荣成博物馆隆重开馆,这不仅是荣成人民的大事,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大事。今天,中共荣成市委、荣成市人民政府号召大家学习郭永怀,学习郭永怀献身科学,大力弘扬郭永怀一心为国的精神,必将激发人们向往文明、尊重教育、崇尚科学、爱党立功的道德能量。
据父亲回忆:舅姥爷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仅仅五十岁的时候,就已满头白发。他曾偷偷问过舅姥李佩先生,舅姥笑而不答。父亲说:现在想来,那一定是你舅姥爷为新中国科学事业日夜操劳的结果吧。
舅姥爷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他是我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他是我的榜样,不仅仅是他身上“两弹一星”的荣耀,更因为他对科学事业的那份执着,那份专注。这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来说,那是一辈子的楷模!
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其实,我觉得,舅姥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的北京城,那一天曙光刚刚从东边亮起,亮光中夹杂着一丝白透白透的雾气。凌晨6点左右,西郊机场传来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我的舅姥爷和他的警卫紧紧抱在一起,两个烧焦的身体中间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人们发现: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雷锋的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60年前,舅姥爷郭永怀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历尽磨难,辗转回国,为年轻的共和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48年前,1968年冬天,北京西郊机场上的那漫天火光,不正是我的舅姥爷一生奉献科学的勋章吗?
舅姥爷郭永怀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的这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年轻的共和国提供了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树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今天,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转型中国,更需强大的精神力量破浪前行。永不褪色的郭永怀精神,正是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认同、激发热情、积聚能量的源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郭永怀、弘扬郭永怀“两弹一星”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以身许国郭永怀》观后感【4】
讲解员讲述到郭永怀同志的求学经历时,如果说第一次留学的铩羽而归是时局所迫,当他在第二次获得出国留学机会时因为必须获取日本签证才可成行而毅然归国时,我是十分敬佩其爱国的拳拳之情和这种大气魄的。
郭永怀同志不仅在出国时有“三顾港口”的曲折经历,他的学成归国之路也一样十分坎坷。都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他在国外的一言一行都当得起君子之称。在我们的祖国向她的孩子们发起呼唤前,郭永怀就在美方的一份调查表中宣誓——“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并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服兵役,为此他失去了涉密资格并被美国政府列入了黑名单。后来,当他为了回国而当众焚烧一切研究成果的时候,面对妻子的劝说时掷地有声道:“省得他们再找我麻烦,让我回不了国。”在很多人不愿放弃前程似锦回到我们贫穷的母亲身边时,他用这样决然的行动宣告他回国的决心。或许他可以选择为了一时得失作出妥协,但唯有这些选择才得以彰显他的品行高洁,彰显我们的祖国一直是挺直着脊梁的。
在23名“两弹一星”功臣元勋中,郭永怀同志是唯一一位在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中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更是唯一一位烈士科学家,他,不应为我们、为历史遗忘。同样,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同他一般的民族英雄已日渐淡出大家的记忆,却让很多以哗众取宠为方式的“网红”当道。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作为当代党员,沐浴着这个时代的辉煌和使命日渐成材,当以向优秀的前辈们看齐才是。当然,这不是要我们一定要放弃个人的似锦前程或是以身许国,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实现“中国梦”与我们个人的前程和发展息息相关,二者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因此,如何在这个百花争鸣的盛世做到观点和理念的扬弃、如何铭记历史铭记领袖和英雄们、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成为国之栋梁都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党员深思和反省的。
《以身许国郭永怀》观后感【5】
为响应学校学习双提精神的号召,市蜊江小学一年级三班的同学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利用周末时间参观荣成市博物馆。
本次活动由一年级三班家委会组织,旨在让孩子们直观了解更多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学习郭永怀事迹,感受历史文化厚重,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首先,我们排队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让孩子们了解郭永怀的生平事迹:郭爷爷在他们不可想象的生活条件下,和他的科学家朋友们完成了让世界人为之敬佩的伟大科学实验,才让他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受到郭永怀深刻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们面对责任和理想的担当能力;让孩子们知道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下的他们,要时刻铭记历史,心怀感恩,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然后,孩子们自由结伴参观荣成博物馆。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陈列了众多各种器物、钱币、船只等历史文物,让穿梭在其中的同学们,仿佛推开了历史之门,大家禁不住欣喜的目光,面对充满历史气息的展品,时而驻足,屏息观看,若有所思;时而对着某件展品如获至宝,赞叹不已,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
3.观看《国家荣光》观后感心得精选 篇三
历史昭示着未来发展的方向,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预判未来。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才能大踏步走好今天的路。未来的道路曲折艰险,但革命精神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底气。
传承红色精神,永葆生命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传承革命精神,就是学习英雄前辈的事迹,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折射着英勇不屈的人性光辉和顽强的生命力,一首首红色歌曲,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一页页文献就是党性教育的教材,将红色基因注入每一个时代人的血液。有了红色基因,共产党人才有改天换地的志气和决胜未来的底气,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的时代价值,坚定理想信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不忘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人民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党在长期的不懈努力中,为时代烙上深深的红色文化,这是我们党昨天、今天、明天的精神纽带。建党初期的红船精神,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创新精神……薪火相传、一脉相承革命精神,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实践反复证明,奋斗的青春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最美丽的风景。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平均年龄才27.7岁。红军长征时的军团长,平均年龄才25岁;一线作战的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才20岁;14岁到18岁的小红军战士占到60%。陈树湘作为当时青年的杰出代表,转战闽、赣、湘等多省,临危受命,屡建奇功,牺牲时才29岁。90多年来,无无数英雄在每一条战线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事迹。
4.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四
观看“奋斗的荣光”——扶贫队长丁铁刚观后感篇一
2018年7月3日,丁铁刚临危受命,任龙江镇九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到任后,他利用两个月时间,把所有的政策从头学习了一遍,随后,开始入户走访,重新摸排了解精准扶贫户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各户的致贫原因,并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研究解决办法。
精准扶贫户高代忠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红于2016年考入佳木斯职业学院,由于家庭贫困2018年下学期就想辍学打工,挣钱供妹妹上学。丁铁刚听说后,主动找到高代忠,说:“家里再困难也要把学上完,这是你全家的希望啊!”他先后两次资助了1152元,如今,高红顺利完成了学业,在北京一家幼儿园工作。对于高老头的二女儿高霞,丁铁刚也是竭尽所能、一帮到底,积极协调龙江二中和县教育局减免学费、申请补贴。在他的帮助下,高霞也顺利高中毕业,考入了哈尔滨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而且她对未来充满理想,要专升本、考研,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同事朋友眼里,他总是那样阳光热情;在贫困户眼里,他总是“不差钱的”主儿,乐善好施。殊不知,他的家庭竟然债台高筑。据他的同学张辉介绍:“由于父亲常年有病,儿子学习艺术,去年妻子住院又花费5万多元,全家外债达到30多万元。为了缓解压力,他不得不卖掉了唯一的住宅,租房子住。”尽管如此,在扶贫路上,他依然出手大方,捐款捐物,助力扶贫事业。
在驻村扶贫的两年时间里,丁铁刚为贫困户脱贫谋出路,为村域发展谋良策,为群众幸福谋利益,结出了累累硕果。2019年,九里村扶贫工作从倒数变成先进,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因扶贫工作丁铁刚被评为2019年“年度嘉奖”。就在他离世的前一天,因扶贫防疫的突出表现,县人大刚刚把他作为优秀代表,向市人大予以推荐。
观看“奋斗的荣光”——扶贫队长丁铁刚观后感篇二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按照龙江县“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要求,丁铁刚从2020年1月30日至3月3日,每三天轮一班,每班12小时,他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在龙江翰沃城卡口夜间执勤。
2020年3月4日,根据龙江县委关于疫情防控和驻村帮扶工作要求,“帮扶工作队全员进村返岗工作”。丁铁刚又迅速返回村里,协助村“两委”开展精准扶贫和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对九里村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千方百计帮助村里化解防疫难题。
王亮也是九里村精准扶贫户,他因为智障,常年寄住在舅舅付元洲家里。付元洲家养了8头牛,疫情期间,母牛正处发情期,急需找“改良员”为母牛配种。而龙江镇仅有四位改良员,九里村没有。由于疫情,外村人员又进不来,付元洲不知如何是好,正在着急上火。丁铁刚知道情况后,立即与腰公司改良员李方义取得联系,随后又与必经之路的“两个卡点”取得联系。几经周折,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将付元洲家的困难予以圆满解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丁铁刚自觉把扶贫工作当作自己应尽职责和事业追求。他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通过党的扶贫扶志教育,九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实现了让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党组织培养了我,我必须随时听从党的号召,完成党交办的任务,愿意为党牺牲一切,乃至生命。”
观看“奋斗的荣光”——扶贫队长丁铁刚观后感篇三
自2015年12月开始,丁铁刚就一直承担着包村工作任务,先后任龙江镇腰公司村包村工作队副队长、九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特别是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他更是脚踏实地,用对待亲人般的感情温暖着精准扶贫户,从精神上帮助树立起脱贫的信心,从行动上积极帮助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谋划脱贫措施。
徐平全是丁铁刚帮扶的精准扶贫户,以前一直在外地居住,2016年因病致贫后回到腰公司村。由于没有住房,丁铁刚协调村里,在腰公司村五间房屯,找到一间自来水看井房子,并自筹资金500多元,刷墙、换塑料布,收拾窗门,出钱、出力,为徐平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丁铁刚看到徐平全有劳动能力,就鼓励他养殖肉牛,积极帮助申报肉牛产业扶贫项目。在饲养过程中,丁铁刚更是发挥专业特长,手把手教给他养殖技术,还帮助购买饲料、兽药等物资。在他的精心帮助下,徐平全的“扶贫牛”第二年就有了收益,6个月的改良和牛犊卖了8900元,给徐平全的生活带来了希望,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在腰公司村林场屯杜国强家,今年69岁的老杜正在乐呵呵地给牛喂草。当他听到丁铁刚去世的消息时,一下子没了笑容。他说:“丁兽医可是个大好人啊!我家这些年全靠养牛了,卖过四头牛已经收入4万多。”“我原来一点儿不懂养牛,是丁兽医教我技术,教我防疫、用药、消毒。没有他的指导,我家不会过得这么好!”
2017年6月,龙江县发展木耳产业扶贫项目,丁铁刚再次被“委以重任”,从腰公司村调到木耳大棚生产基地工作。为了尽快熟悉木耳的生产管理技术,他不辞辛苦,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每天吃住在基地,几乎把整个人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扶贫一线上,只为贫困群众吃饱穿暖、脱贫致富。
观看“奋斗的荣光”——扶贫队长丁铁刚观后感篇四
离歌
春风
还在遥遥的路上
却把你的英魂带进云海婆娑
我曾恨
春风太过无情太冷漠
我曾恨
卷走你的风云不该如火
可春风哪知大地之意
风云怎晓得人间需大爱托举山河
如今
春在你长眠的地方醒了
醒来的春
记起你恪守的执着
想起你栉风沐雨情洒村村落落
听不到你足音踏响贫困户的寂寞
看不到你笑靥暖化了五保户的心窝
春发疯似的在风中寻找
遍寻你遍寻你九里仍不获
铁刚啊
你让找不到你的春
为你唱响一季的离歌
你故园的离歌里
有你眷顾的养殖户心碎的沉默
有你疼惜的病残户千般依恋万般不舍
有你妻儿含泪翘盼的眼神
有你苍老父亲的思念和嘱托
铁刚啊
你让春花未放先失色
你让春野乍绿唱哀歌
与离人唱离歌
敬你举旗帜践初心殒身为民
爱你融基层品疾苦心怀家国
62万龙江人民为你唱离歌
人间最叹天人永隔
只叹你风华尚未白首
只叹老父墓前缺你唱挽歌
只叹你爱妻避风港里心零落
只叹你爱子唯在梦里把父爱抚摸
与你唱离歌
你的音容在时空的隧道定格
你的精神就是丰碑一座
唯愿你未尽的事业有无数的后来者
唯愿你的光芒在奋斗的路上永远闪烁
今唱离歌送你
今唱离歌慰你英灵
春风化雨滋润龙江大地壮美山河
观看“奋斗的荣光”——扶贫队长丁铁刚观后感篇五
不说再见
当你转身的那一刻
我没有看见泪水和失望
我看见了庄稼在疯长
流淌的小溪仿佛述说一段难忘时光
当你转身的那一刻
我没有听见哭声与彷徨
我听见了步履的铿锵
千万个你大踏步走在扶贫路上
不说再见
因为没有告别
谁也不用忧伤
不说再见
因为根就在这里
你从未离开家乡
你医治过的牛羊依然健康
成群的牛羊宝宝茁壮成长
老乡梦里睡的还是那样香
记忆中的村屯早已变了模样
不说再见
因为梦想还在激情飞扬
我们的热血未凉
不说再见
因为精神还在地久天长
大地因此而芬芳
一起铺成的水泥路
正通往那小康的方向
一起播种的黑土地
正生长着老乡的希望
不说再见
是为了记住那段美丽的时光
那是奋斗者的足迹
那是共产党人的辉煌
从党旗下掷地有声的誓言
到请战书上绽放的红梅
扶贫干部是一束耀眼的光芒
迸发出愚公移山的力量
不说再见
是为了记住那次勇敢的担当
那是奉献者的歌声
那是共产党人的辉煌
融入时代的滚滚洪流
去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朴素的精神远大的理想
铸就中国的脊梁
5.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五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于是,早在荣成市委就派出采访组全面收集了郭永怀各时期的人生轨迹,采写了2万多字的长篇通讯”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发出“新闻阅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科技报》《光明日报》等纷纷,多家电视台争相采访报道。同时荣成市在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热情帮助下征集了郭永怀生前相关遗物,为建立郭永怀事迹展馆打下了基础,并于在市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的雕像。
6.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六
《国家荣光》观后感【1】
近年来,随着央视等新闻媒体对郭永怀事迹的宣传、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开放和荣成郭永怀事迹宣讲团活动的开展,郭永怀心有大我、报效祖国、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得以广泛传播,不断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而砥砺奋进!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8年12月5日,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于是,早在2000年荣成市委就派出采访组全面收集了郭永怀各时期的人生轨迹,采写了2万多字的长篇通讯” 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发出“新闻阅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科技报》《光明日报》等纷纷转载,多家电视台争相采访报道。同时荣成市在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热情帮助下征集了郭永怀生前相关遗物,为建立郭永怀事迹展馆打下了基础,并于2010年在市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的雕像。
在新时代,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郭永怀的伟大精神,荣成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启动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建设。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共分8个展厅。陈列馆用_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5个视频,形象的展现了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
《国家荣光》观后感【2】
2020年清明前夕,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3月31日晚22:00,《国家荣光》之《以身许国—郭永怀》首播!荣成籍“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的感人事迹再现央视荧屏。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
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68年12月5日
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
1999年
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__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国家荣光》观后感【3】
省委书记刘家义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郭永怀同志为榜样,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全省党员干部掀起学习郭永怀精神的热潮,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郭永怀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共产党员不畏生死、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立足岗位、奋发工作的实际行动。
由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荣成市委市政府、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创作的大型现代京剧《郭永怀》于2019年9月28日在威海举行首场演出。京剧《郭永怀》通过艺术创作歌颂郭永怀,弘扬他“信仰坚定、一生忠诚”的崇高思想,“情系祖国、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公而忘私、无我忘家”的奉献精神,“以身赴死、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为后人树立起一面英雄旗帜。
近年来,荣成市先后创作推出了音乐剧《爱在天际》、大型原创话剧《佩瑜怀瑾》、5集广播剧《郭永怀》等音乐剧、广播剧、话剧、纪实片等艺术精品,其中反映郭永怀事迹的大型音乐剧《爱在天际》已公演8场,观看人次超过1万,广播剧《郭永怀》入选山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
《国家荣光》观后感【4】
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68年12月5日
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
1999年
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国家荣光》观后感【5】
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郭永怀“爱国主义”精神,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我岛村、南我岛村等地进行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场,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的图片、信件、导弹模型等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7.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七
《国家荣光》观后感【1】
是怎样一份事业,让一个人生死以赴;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人舍身忘己,赤心报国;是怎样的情感和故事,在时光流转半个世纪后,仍被铭记和震撼。
日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摄制组深入荣成,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怀,传承红色基因,摄制《郭永怀》人物专辑。
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郭永怀“爱国主义”精神,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我岛、南中我岛村等地进行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场,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的图片、信件、导弹模型等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推出的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而不幸离世,临终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热核导弹数据。舍身护书、以身许国,英雄的事迹需要铭记。
《国家荣光》观后感【2】
1992年,韩京京遵照父亲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回到闽西,这里是他带领几千闽西子弟走上长征的起点。2009年,湘江战役过去75周年的日子,韩京京在湘江畔为红34师牺牲的6000将士立了一块无字碑。基座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字:“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随后,韩京京又会同龙岩、三明两地政府开始了一项漫长的工程:用多年时间查访闽西每一处村落,查找出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刻在花岗岩石板上,同无字碑一起立在湘江之滨。
20多年来,韩京京追随父辈的思绪和脚步,在闽西、桂北一带寻访,整理红军长征历史,尤其注重实物的发掘和考证,现在他已自修成红军历史专家,大到方面军、小到营连,在长征路上的行军路线他如数家珍。他将自己和爱人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投到重走父辈长征路上的事业上,他们照顾在世的老红军,为红34师6000子弟立碑,为陈树湘烈士塑像。正如他自己所说:“陈树湘大爹爹英灵九泉之下应安息了吧,6000没有子嗣的红军将士应安息了吧,我想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你们的后代,我还要把你们的信仰,把你们‘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精神传给下一代!”
《国家荣光》观后感【3】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于2019年推出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每集30分钟。该片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陈树湘,原名树春,字子风,1905年1月30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陈树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先后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团七连连长,红四军军部特务大队大队长、闽西军区独立第7师师长、红19军第56师师长、红34师101团团长。陈树湘指挥作战,素以机智骁勇著称,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表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1934年3月,他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师长。在率领红三十四师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战役中,29岁的陈树湘在道县壮烈牺牲。他坚守阵地到最后,被子弹打开肠子,为了不做俘虏,他在道县蚣坝镇石马神,选择了用手掰断肠子牺牲,用实际行动践行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5军团损失过半,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
陈树湘带领的红34师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由来自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等闽西8个县的6000多名子弟兵组成,其中半数以上是宁化人。他们是英勇的后卫师部队,是长征中著名的绝命后卫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是这样评价这支部队的:“红三十四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师唯一幸存的团级干部、开国中将、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在1986年著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这个红三十四师的幸存者常常怀念起我的师长、我的、我的战友们,我这个幸存者有责任把这段悲壮的历史写下来,告诉我们现在年轻的和不那么年轻的同志,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真的是来之不易”。
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内发现目前仅存红34师(原红军独立第七师)题写标语,标语内容为: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军的刀团匪。
已过花甲之年的韩京京是韩伟将军的独子,曾在总参军务部、总参装备部任职,现已退休。1992年,韩伟将军去世,在弥留之际向儿子韩京京交代道:“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要是带领他们过了湘江,征战到全国解放,说不定全国的将军县还会出在闽西,出在永定、龙岩、上杭、宁化……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国家荣光》观后感【4】
将杨根思的英勇事迹和他的精神传承拍摄成片,向全国观众展示。
6月11日上午,杨根思烈士陵园义务讲解员、原杨根思连连长翁海林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给根思小学杨根思班的学生讲解杨根思的事迹,央视国家记忆摄制组全程跟踪拍摄。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于2019年推出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每集30分钟。该片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国家荣光》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通过20位代表性人物(或群体)的真实故事,颂扬英烈对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营造致敬英烈、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央视《国家荣光》节目编导吴迪说:“把英雄的事迹宣传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百姓了解英雄,让更多的人了解杨根思,这就是我们这次来的目的。杨根思是抗美援朝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我们来到他的家乡,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英雄的怀念,也感受到了英雄精神在家乡人民心中的分量。
《国家荣光》观后感【5】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烟云,历久弥新;有一种人物,历经生死诀别,感天动地;有一种怀念,沐浴时代风雨,醇厚绵远。回顾红军长征走过的历程,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道州大地更是一片洒满英烈鲜血的红色热土。1934年11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军委纵队(第一野战纵队)、中央纵队(第二野战纵队)、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长征过道县,成千上万的红军将士泣血潇水、湘江,十分壮烈。
陈树湘(曾用名陈树春、亦作陈树香),生于1905年1月30日,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镇福临铺社区枫树湾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陈树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大革命中,他是听党指挥、敢于斗争的工农运动骨干;白色恐怖中,他是信仰坚定、意志如磐的革命者;秋收起义中,他是浴血战斗、奋勇向前的红军战士;井冈山斗争中,他是毛泽东、朱德的忠诚卫士;转战瑞金闽西中,他是保卫中央苏区的红军猛将;中央红军长征中,他是勇于担当、绝对忠诚的全军后卫。湘江战役中,他临危受命,掩护全军胜利渡江,最后弹尽粮绝,在道县被捕后断肠明志,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如今,英雄离去已过八十五载,英雄故事却始终被人铭记,英雄壮烈一直在被人传颂,英雄忠魂始终活在人们心中。2009年,陈树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10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又一次提到了陈树湘的名字。
陈树湘战友、时任红34师一○○团团长、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韩伟将军的后人韩京京,他20多年来追随父辈的战斗遗址和脚步,在闽西、桂北、湘南、道县一带寻访,整理红军长征历史,发掘红34师绝命后卫事迹。
韩京京将自己和爱人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投到重走父辈长征路上的事业上,他们照顾在世的老红军,为红34师六千将士立“无字碑”,为师长陈树湘塑像,为的是将红军长征精神传给下一代。
在陈树湘牺牲地道县,近些年来,建设了陈树湘烈士战斗地、养伤地、被捕地、安葬地、牺牲地、纪念地等重要纪念场所,以供世人瞻仰凭吊、缅怀学习,烈士革命精神正在不断弘扬光大,红色基因正溶于血脉、代代相传。
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目前道县被列为全国“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县区,道县烈士纪念园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追忆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主要场所。
断肠明志留青史 勇于担当铸忠魂。让我们记住“断肠明志”的英雄师长陈树湘,记住红34师的将士。英雄的事迹时时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国家荣光》(第一季)将推出20位英雄人物,其中有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张太雷、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实验数据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及“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人,他们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光。
8.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八
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1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要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加强疫情特别严重或风险较大的地区防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2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政策协调和物资调配力度,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构筑起纵向到底、力量下沉每家每户,横向到边、辐射覆盖全国各地的“防控系统”。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远未到偃旗息鼓之时。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唯有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防控系统”才能固若金汤,赢得战“疫”。
靶心不散抓重点,确保防控救治工作提档加速、保质保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是首要任务,也是我们疫情防控一插到底的重点环节,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增强收治能力,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扩增定点医院、床位和隔离点,加快病例检测速度;运用“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模式,针对病症轻缓分门别类做好集中治理,防止交叉感染加重病情。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着力解决床位和医务人员等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充分发挥“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优势。加强社区防控,充实网格力量,确保联防联控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打牢战“疫”必胜的基础。
闯关冲刺抓落实,确保各项防控部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战“疫”指挥有力、行动迅速,彰显了对人民生命的高度负责。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命令只有打中疫情才有效,责任只有落脚防控才有用。不少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同志,疲于“连轴转”的陀螺状态,出现了歇脚松劲的想法。决战疫情,拼的就是时间,争分夺秒才能跑在病毒之前,工作越吃劲越要毫不放松。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把抗击疫情作为检验党性的“试金石”,锤炼责任担当的“磨刀石”。在疫情防控上要“弹好钢琴”。坚决做到实事求是,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防控举措成为人民生活生产平稳有序的有力保障。
稳扎稳打抓发展,确保收官之年目标有序推进、圆满实现。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们更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也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确保两手抓两到位。积极落实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好春管春种措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补齐小康领域“三农”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着力稳定居民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合作,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全力确保疫情防控的大战必胜,收官之年的大考过关。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更不能“心猿意马、前功尽弃”。越是接近目标的时候,前进的道路愈加艰辛;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临近登顶前的冲刺,就越需要一鼓作气。挺过最吃劲的难关,就是战“疫”胜利的拐点到来时。
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2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辽宁东港精神病医院积极响应长山镇党委、政府疫情防控部署,在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曲凌云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化身抗“疫”战士,责无旁贷,挺身而出,把初心落实在岗位上,把使命书写在战斗中。
全员集结,整装待发
战“疫”伊始,医院发出紧急召回令,全体职工第一时间返岗,做好战斗准备。组织领导班子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传达了上级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会议精神。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并由党员骨干牵头,组成抢救小组和应急小组。同时,医院努力筹集防疫物资,为打赢防疫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强化培训,提高本领
为提高医护人员诊断和防控新冠肺炎的水平和能力,医院通过网上、网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培训。利用职工微信群带领医护人员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等重要知识;向各科室下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定义”等学习材料。组织开展防护演练,全面增强一线职工应对疫情防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加强管理,防控隐患
本着对患者负责、对医护人员负责、对社会大众负责的态度,医院不断强化内部疫情防控管理。通过对部分科室停诊、提高预检分诊工作能力、加强患者陪护和医务人员管理等措施,防止病原体在医院内部传播,避免医源性感染。医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始终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医护人员对每一位就诊患者都耐心的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对疫情存在恐慌心理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压力。
固守初心,勇敢逆行
医院在医护人员不足、防疫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抽调支部党员组成三个班次的医疗防控小组,负责协同相关单位做好镇高速卡点的防疫监测工作。值岗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间至少在8个小时以上,因身穿一次性防护服,所以他们在下岗前坚持不吃饭、不喝水。为了守好每一班岗和节省短缺的防疫物资,他们以超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尽显一名党员的本色、一名医者的担当,为守好港城防疫情输入的“大动脉”默默无闻的贡献力量。
医者仁心,唯爱与责
医院派出4名心理学专家,参加东港人民广播电台行风热线“疫情防控进行时特别直播”节目,向群众介绍疫情的基本防护知识,着重讲解面对疫情,如何自我调整心态,缓解压抑情绪等。节目共播出10期,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同时医院向广大市民公布心理援助热线,为群众提供疫情防控与心理状态调整服务。目前,热线共为群众提供服务40余次。
在疫情防控斗争中,东港精神病医院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全院力量,做到动员快、部署快、行动快。平时,他们是妙手回春的医生和纯洁善良的白衣天使。战时,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担当与责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卫士。
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3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时间不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核心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组织工作。“组织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今年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是决胜脱贫攻坚战。“党的决策,就是组织工作的方向。”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时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组织干部既要勇于投身战疫一线,又要引导党员干部奋勇向前,在疫情面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工干部要会“喝”,给先进喝彩,给后进喝斥,给自己喝水。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组工干部要学会给先进喝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员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防疫一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尽职尽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疫要求,深入一线,做实做细,从疫情防控,到组织复工生产,件件都有着落,有承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对于那些冲锋在前,逆行在路上的防疫英雄,组工干部要及时发现、宣传,为“干事者”喝彩。党员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后备人才,要给予更多关爱和鼓励,让优秀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党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担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上海市组织部门联合社区公益行动开展联防联控工作,涌现出了众多网红级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宣传,并将个人事迹归档保存。既是对人才的激励,又是给人才的培养。很有现实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基层人才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
“红红脸,出出汗。”组工干部要学会给后进“喝斥”。对人才培养和造就,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群众的声音,对人才培养,群众最有发言权。疫情就是敌情,防疫就是战斗。在防控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倘若降低要求,放松警惕,丧失斗志,没有勇气,那一定会成为懦夫和耻辱。在疫情防控面前,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党员带头遵守防控原则和法律法规,努力成为基层铜墙铁壁的一砖一瓦。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奉献青春活力和为民激情。组工干部要学会到疫情控制一线,对那些站在“后面”喊、不在前线干,站在边上看、不在前头干的党员干部,都要“扯扯袖子”,提提醒;甚至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有喝斥声。叫停“形式主义”,是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疫情防控的成效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检验。通过叫停方式,让那些热衷“面子”,却没有“里子”;热衷“喊”,却没有“干”的党员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既是对人才的保护,又是对人才的警示教育。批评教育,是让人才有更好的成长选择,让人才有更安全的培养环境。北京市朝阳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让组工干部沉下去,对那些“面子”强,里子弱的干部,给予喝斥,叫停。让更多干事创业的好党员好干部,脱颖而出。
“之善若水。”组工干部要学会给自己“喝水”。组工干部是党建工作的核心成员。讲政治、讲正气,是组工干部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不忘服务党员的初心,牢记引领党建的使命。组工干部要多给自己“喝水”。意识到自己知识欠缺,就给自己补充“知识水”;意识到自己“能力弱”,就给自己补充“能力水”;“意识到“心理压力”,就给自己补充“心理健康”。等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守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的事”,这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责任。疫情面前,人人有责。宅在家,不慌乱;站在岗,不添乱。牢固树立安全健康意识,以“两个维护”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群策群力,联防联控,一定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组工干部要学会尊重事实,认认真真做好岗位工作,尽心尽责提高服务水平。让自己成为敢检视不足、对标责任、补充短板的“组工人”。天津市组织部门制定了疫情防控中干部预警机制,确保组工干部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和活力,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强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组工精神。
能喝的组工干部,宁静致远。但愿每个组工干部都能成为新时代党的事业健康发展新动能。
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4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看到了无数的抗“疫”战士的身影,有白衣天使、有警察、有村干部、有社区工作者、有第一书记等等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他们全身心投入各自岗位,面对冲锋陷阵的一线“疫中人”,组工力量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做他们的见证者——守土有责,见证“疫中人”的家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医护人员、各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抗疫守土,卫民健康,特殊时期,见证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他们是有力量的抗疫作战员。“我是党员,我先上”“这个时候,党员就该冲上去”,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纷纷请缨在抗疫一线作战,他们在隔离病房与病毒抗战,在小区楼院、交通隘口严防死守,24小时候值班岗位到人、责任到人、网格到人。他们是有智慧的防疫宣传员。“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疫情期间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这样的硬核宣传屡见不鲜,面对疫情,各地基层干部使出浑身解数,高音喇叭、无人机、宣传画报、硬核标语、“顺口溜”、地方戏等等,怎么通俗怎么来,怎么接地气怎么办,浅显易懂让群众更易接受。他们是有温度的遏疫网格员。面对居家隔离实际,各地党员干部又冲锋在前,采取群众居家“点单”,微信群里“动手指”、党员干部“跑趟子”,为“隔离”“宅家”的群众采购生活物资,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让党旗始终飘扬在战“疫”一线。
做他们的记录者——掷地有声,记录“疫中人”的逆行身影。
“舍生忘死不留名,惟愿山河早无恙。”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关键时候,越要扛责在肩。各级组工力量要把白衣战士、基层党员干部的闪光点用文字、用图片、用镜头记录下来,传递出来。我们所拥有的岁月静好,正是他们的英勇坚守,用热血乃至用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面对疫情,一句句“我不想做英雄,但绝不当逃兵”,一张张因紧勒的防护口罩留下深深印记的脸颊,一幕幕慷慨赴难的离别场景,都值得组工人敬畏,值得为他们讴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90后抗疫医生过劳死”“四川江油一村支书牺牲在抗疫一线”“追授五名抗疫一线牺牲民警二级英模称号”……这样沉重的消息在不断地传出,让人揪心,也让我们加负重前行。大疫面前,有无数的英雄倒下了,他们的生命定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生命诠释了“铁肩担道义”,我们应该掷地有声地为他们发声,发出新时代共产党人最强音,让世人记住这群最美的逆行身影,让历史记住这群无畏的英雄。
做他们的守护者——同心抗疫,守护“疫中人”的初心使命。
“上下同心克时难,我辈皆是逆行人”。前方抗疫战斗已经打响,后方支援亟需跟上。各级组工力量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做他们身后的强大后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抗“疫”战斗。在抗疫物资上,优先确保一线医护和基层干部的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自身保障到位;在防疫力量上,统筹好人员分工,科学抗疫,减少抗疫战士“白加黑”连轴转模式,保障他们生命健康,不再用生命代价换取花开疫散;调动有生力量,对辱骂、殴打一线抗疫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为前线“将士”打气撑腰;带头营造良好氛围,主动消除医护人员回家可能携带病毒的质疑,让他们有车可乘、有家能回;落实好健康体检、心理干预、休假补假、表彰奖励等关心关爱措施,及时“表彰一批、使用一批、晋升一批”抗疫一线工作者,把真正敢担当、能担当、有作为的典型树起来,激励引导党员干部人才在疫情防控一线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
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5
2020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通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几天时间内,疫情迅速蔓延,全国30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危险,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大家都在想着逃离与躲避,而“白衣天使”们却选择了逆行!
他们是专业的人。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钟南山院士最先发出警示。作为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84岁高龄的他,再次来到疫情最前线!有了钟南山,我们就有了主心骨!紧接着,全国上下组成的一支支医疗队,向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前进。不管是钟南山院士,还是医疗队员,他们都是医学专业的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患者能尽早脱离危险,重回美好生活。
他们是勇敢的人。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书”中的一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非典”时期,他们曾赴小汤山医院救治,做到了“零感染”!和他们一样,一位位“白衣天使”,不怕牺牲,不计报酬,毫不犹豫的签下“申请书”和“请战书”。在疫情面前,他们不顾生命安危,都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和武汉医生“协同作战”,共同帮助患者早日回到亲人身边。
他们是有担当的人。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一位女医生写下“请战书”时,特别注明没有告诉丈夫!她的“请战书”,被媒体称为现代版的“与夫书”!和她一样,这些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爸妈的儿女,孩童的父母,在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没有留在亲人身边,而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重任在肩,勇于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职责。
过硬的专业技能,过人的英勇气概,无悔的责任担当,共同构成了逆行者的清晰影像。这些逆行者的身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只有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坚持,以优异的成绩向我最崇敬的逆行者致敬!
9.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九
我第一次知道黄继光这个名字,是在小学一篇名为《黄继光》的课文里,课文详细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故事。那时的我知道了,英雄,是为了国家命都可以不要。从读信栏目《信中国》中,“黄继光”的名字又一次出现了,节目呈现黄继光牺牲前6个月写给母亲的信,看完这封信后,我对黄继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在信中这样写到:“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渡过去的”;“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读完这封信,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战场上千钧一发之际,黄继光能舍身取义。从字里行间,能感受一名革命战士的乐观、勇敢和爱国情怀。
在一天天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会做很多事情,有些事顺利地做成了,有些事还需要努力。在过去的时间里,很多做过的事情,成功的或失败的,我都记不清了。在非常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通常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放大,会更在意得失。黄继光活了,他也做了很多事,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给母亲写信等等,最后在战争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这件事被历史记录了下来,被人民记在了心里。从他身上,我体会到,站在人类历史长河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个人的事很小很小,微如尘埃,所以不要因为成功忘掉初心,也不要因为失败困惑不已;个人的事也可以很大很大,当这件事有利于国家、集体和人民的时候,它就值得人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因为这是信仰的力量,而黄继光做到了。
拿今天的幸福生活对比革命年代的炮火,就会很感恩自己能活着。战争年代,年轻小伙离开了家人,怀抱着理想,拿起枪杆子,投入了战斗,能不能活下去,就看能不能躲过敌人的子弹炮火。今天,活着是常态,活好则需要努力。革命者为之努力的明天,就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今天。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让人感动的同时,也能让人从浮躁中得到平静,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才知道抛开“自我”的观念,看到客观的存在,才能保持一种谦卑的姿态,去做事做人。
10.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 篇十
陈树湘,原名树春,字子风,191月30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陈树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先后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团七连连长,红四军军部特务大队大队长、闽西军区独立第7师师长、红19军第56师师长、红34师101团团长。陈树湘
指挥作战,素以机智骁勇著称,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表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1934年3月,他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师长。在率领红三十四师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战役中,29岁的陈树湘在道县壮烈牺牲。他坚守阵地到最后,被子弹打开肠子,为了不做俘虏,他在道县蚣坝镇石马神,选择了用手掰断肠子牺牲,用实际行动践行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5军团损失过半,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
陈树湘带领的红34师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由来自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等闽西8个县的6000多名子弟兵组成,其中半数以上是宁化人。他们是英勇的后卫师部队,是长征中著名的绝命后卫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是这样评价这支部队的:“红三十四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师唯一幸存的团级干部、开国中将、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在1986年著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这个红三十四师的幸存者常常怀念起我的师长、我的、我的战友们,我这个幸存者有责任把这段悲壮的历史写下来,告诉我们现在年轻的和不那么年轻的同志,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真的是来之不易”。
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内发现目前仅存红34师(原红军独立第七师)题写标语,标语内容为: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军的刀团匪。
【观看《国家荣光》第一季观后感最新2020】推荐阅读:
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最新观后感心得11-02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09-24
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中学生作文11-08
2020《空中课堂》观看心得最新500字08-15
2020国家宪法日工作总结最新文本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