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2024-10-24

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共6篇)

1.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篇一

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圣经由亚洲传到欧洲非洲再到欧洲美洲澳洲,对英美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本文仅从人生礼仪、英语语言、文学、政治方面简要阐述其影响。《圣经》对英美国家人生礼仪的影响

作为“基督教国家”的英美国家,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不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英美国家,孩子生下来后,往往要接受洗礼,父母把孩子抱进教堂或把牧师请到家中,牧师读完《圣经》中的词句后,把清水轻轻洒在孩子的头上,并用《圣经》中的人名给孩子取名。洗礼和命名结束后,有时父母会给孩子戴上一个小十字架,祝福孩子在主的保佑下一生平安。

《圣经》认为婚姻是一种永恒的关系,这使婚礼成为英美国家重要的礼仪。教堂里,牧师为他们主持婚礼,新人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在亲友的祝福中结为一体,组成家庭。英美国家的丧礼也受到了《圣经》的影响,带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丧礼包含两部分,前半部分在家里或教堂举行,经过祷告、唱赞美诗以及牧师致辞,祝愿死者灵魂早日升入天堂。后半部分在墓地举行简短的入葬仪式,下葬时牧师进行祈祷,在英国,下葬时死者头朝东方,表示迎接日出或复活之意。葬礼自始至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圣经》为英语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习语、格言、典故词、派生词等,丰富了词汇。以色列王亚哈(Ahab)的王宫附近有一葡萄园,是耶斯列人拿伯的产业,葡萄园连年丰收,贪心的亚哈对这座葡萄园垂涎已久,想据为己有,但遭到拿伯的拒绝,亚哈为此十分恼火。亚哈之妻耶洗别密谋诬陷拿伯,用石头打死拿伯,强占葡萄园。后来人们就用Greedy as Ahab 形容极度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侵吞他人财富的人。Manna 一词源于《旧约.出埃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旷野绝粮,此时天降食物,众人取而食之,称之为“Manna”。现在Manna一词指不期而遇的东西,令人振奋的东西。“God”、“Christmas”在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God is still in heaven”、“What else did you get for Christmas”用来讽刺某人像别人炫耀自己的东西。《圣经》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故事是文学创作的题材,文学作品中也渗透着宗教故事的汁液。在英国文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圣经》被作者们的广泛化用。

作家们或直接引用《圣经》中的人名、语录作为作品的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作为原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情节中或人物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如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剧本名典出《圣经·马太福音》,又如雪莱的《撒旦挣脱了锁链》。再如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典故——约柜(ark of the convenant),典出《旧约·出埃及记》第25章。此典意指至圣之物,不可冒犯和亵渎。作品中,哈代描述了苔丝家搬家的情形,描述那个碗架橱,“它仿佛是一个神圣庄严的约柜,非恭恭敬敬的搬运不可”。《圣经》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为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圣经》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圣经》为美国的建设构建了一幅蓝图,这种植根于基督教思想并且在不断发展的政治文化深深影响着美国的政治行为。

从1620年“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开始,圣经文化就正式开始了对美国的影响。而此前为了预防无政府状态,由威廉姆·布雷福德发起而签订的《五月花公约》实际上是一种教会盟约式的民主协定,它显示了初来殖民地的移民对民主自由的渴望,以及希望政府是来源于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这一愿望。这一公约乃是北美殖民地乃至当今美国政治社会规范的基础。随着英国的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大批来到这里,一位名叫罗杰威廉斯的英国神职人员于1636年创建了罗得岛殖民地。他主张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两大原则,这就为美国的建国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学说更加系统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说”给予了杰斐逊和潘恩极大的鼓舞,他们将《圣经》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演化成“人人生而平等”。后来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是遵循着他们设计的政治蓝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机密地交织在一起。美国的立国之本和美国的宪法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作为一种主流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美国的政治进程:如美国国家元首就职宣誓必手按《圣经》;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的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法官判案要手按《圣经》;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队中提供宗教服务。上帝和基督教救世主义给美国推行政治扩张、武装侵略和宗教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救世主义不惜一切把一切非西方的意识形态降服甚至消灭,将美国自由、民主的光亮照耀在非西方国家的上空。

《圣经》对美国的内政及外交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浅谈基督教及《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宗教网)《论《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张亚利 《圣经文化对当代美国政治文明的影响》(中国大学网)

2.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篇二

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是明朝后期。15世纪,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人视中国为富庶宝地, 纷纷东来寻宝。16世纪, 随着欧洲宗教革命运动的开展, 英格兰、德国等国纷纷脱离天主教会, 皈依新教, 天主教会在欧洲本土失去了大批信众。罗马教廷向印度、中国派出了大批传教士, 以期在远东开教, 赢回欧洲的信仰失地。

明朝政府素抱闭关主义, 外国人入境十分不易。1557年, 因葡萄牙助中国剿灭海盗有功, 明政府特准葡萄牙人在澳门通商、居留, 由新航路而来的欧洲传教士们便是通过澳门进入中国传教的。这些传教士固然是虔诚的信徒, 也是学者, 其中如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亦是渊博的汉学家。他们的到来, 掀起了中国第二次翻译高潮。传教士们先后将《几何原本》、《灵言蠡勺》、《远镜说》等大批西方的科学哲学典籍翻译成中文, 给东方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将《四书》等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介绍到欧洲, 让西方人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中华文化,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2 明朝的基督教译著及其对《圣经》翻译的影响

自1582年, 第一位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 (Michele Ruggleri) 以来, 利玛窦 (Matteo Ricci) 、艾儒略 (Jules Aleni) 、汤若望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等传教士除了翻译大量西方典籍, 也著书立说, 传播科学同时也阐述天主教的教规教义。

1581年, 罗明坚用拉丁文著VERA ET EVRBIS DIV INA-RUM RERUM EXPOSITIO, 后经利玛窦与一些中国士子翻译润色, 于1584年出版, 名为《天主圣教实录》。《天主圣教实录》是一本阐述天主教义的神学著作, “天主教”一词第一次见诸中国刊物, 且为罗马教廷沿用至今。《天主圣教实录》中使用的天主教中常见人名、概念的中文译名也被后来的译者所广泛接受, 有些被天主教思高本圣经采纳而沿用至今。 (见表1)

“圣经”一词最早见诸中文出版物是在《出像经解》中。1635年, 有“西来孔子”之称的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 (Giulio Aleni) 将耶稣生平刻成连环画出版, 以《出像经解》为名, 封面上同时还有“即万日略圣经大旨”的解释字样。第一本在书籍正名中包含“圣经”字样的中文书籍当为1642年葡萄牙耶稣会士阳玛诺 (Emmanuel Diaz) 所著的《圣经直解》。阳玛诺在《圣经直解》一书中翻译了部分主日福音经文加以注解, 并开创了中文书籍索引的先河。

3 第一次译名之争

罗明坚之后, 利玛窦主管中国教务, 著有《天主实义》等。利玛窦亦为杰出的汉学家, 既通西学, 又深契儒理, 与徐光启等中国士大夫交好, 被时人誉为雅士。利玛窦在翻译基督教典籍时, 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归化策略。利玛窦深知中国人对“天”的崇拜, 在《天主实义》中, 他将Deus翻译为“天主”, 同时大量引用了《诗经》《易经》《中庸》《尚书》等古籍中的典故, 将“天主”解释为古籍中频频出现的“上帝”。利玛窦称“吾天主, 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历观古书, 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利玛窦的翻译策略是受他“合儒”的传教策略的影响的。但利玛窦的良苦用心并未被其同僚所理解, 反在教内引起激烈争论。许多信徒认为“上帝”是异教神, 因此强烈反对用“上帝”一词, 从而导致了中国基督教翻译史上第一次激烈的译名之争, 且一直延续到清朝。1704年、1715年由教皇克雷芒十一世 (Clement XI) 裁定“天主”为法定之名, 从此, 天主教中Dues的命名问题基本解决。然而, 19世纪初, 新教传入中国后, 新教徒接过了Dues译名之争的接力棒, 至今在新教的《圣经》中依然存在“神”和“上帝”两个不同的译名。

4 明朝来华传教士为何未翻译《圣经》

虽然明朝中后期大批来华传教士在翻译典籍的同时也大量著书立说, 但在此期间并没有人正式翻译过《圣经》,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早期传教士的传教策略。利玛窦主管中国耶稣会教务的时候, 采用“合儒”“补儒”最终“超儒”的方法进行传教。利玛窦精通儒理, 因此深知《圣经》中耶稣受难等章节短期之内是很难为深受儒家价值观影响的中国人所接受的——南京教难中, 中国士子非难基督教的依据之一便是“其所称天主, 乃是彼国一罪人, 顾欲矫巫称尊、欺诳视听、亦不足辨也” (徐宗泽, 2010:119) ——因此, 利玛窦不仅没有草率翻译《圣经》, 在其《天主实义》等著作中也避而不谈耶稣受难的情节。

第二、罗马教廷的禁令。明朝来华传教士均为天主教传教士, 自然恪守罗马教廷规定。在罗马教廷, 私自翻译《圣经》是明令禁止的, 须得经过教廷的批准才能进行。

第三、时局动荡。利玛窦去世后, 继任龙华民曾遣使金尼阁至罗马, 请求准许进行《圣经》汉译工作。1615年, 教皇下诏批准, 然而1616年旋即发生南京教难, 且晚明已是风雨飘摇之境况, 翻译之事终未能行。

5 明朝基督教文献翻译对《圣经》翻译的影响

明朝的基督教文献翻译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圣经》翻译, 也从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而利玛窦等传教士在将大批西方典籍译成汉语的同时, 也将《四书》等中国经典介绍到欧洲, 让西方世界第一次从思想学术层面上了解了古老的中国。

明朝虽然并未进行《圣经》的翻译, 但明朝传教士大量翻译的神学典籍以及个人著作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圣经》翻译。“圣经”一词便是第一次由明朝译者使用, 且明朝译者所翻译的大部分基督教人名及神学概念的汉译——如, “天主”“上帝”、“耶稣”、“基督”等——或被天主教沿用至今, 或被新教以及其他教派所借鉴, 在今天依然为大部分中国人所耳熟能详。

摘要:明朝中后期, 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关键词:基督,《圣经》汉译,明朝

参考文献

[1]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3]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4]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圣经》 英美文学 影响

在《圣经》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其在内容包含了文化、经济、政治、历史等诸多个方面,其如同希腊文明一般,同时也成为欧美文学创作的一个可贵素材宝库,是欧美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圣经》在英美文学中产生的影响具有深远。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圣经》。本文主要从英美文学作品的标题、题材、人物刻画、创作理念等方面对《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的影响进行浅析,旨在促进读者能够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

一、《圣经》与英美文学关系的起源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的产生最初起到的作用是对新兴国家和民族进行引导和庇护。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然后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波及整个西欧,西欧各国和民族均受到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影响。在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均在西欧各国得到推广,各国逐渐认知该种文化,并学习该种文化。在这个时期中,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分别在两个地方兴起。北欧和中欧将这场运动称为“宗教改革”,而南欧和西欧则将这场运动称为“文艺复兴”,其实质上为存在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思潮发展,二者均是由于基督教教会日益腐败,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人性受到严重压制而引起的暴动。所以,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二者间存在不可割裂的联系。在名义上,该场文化思潮表现为对基督文化的反对,但是随着其不断壮大和发展其实还是离不开基督教文化,甚至还需要借助基督教文化的温床。但是其充分结合了新社会现实和新的历史条件不同程度地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摒弃和填充,除去了基督教文化的部分内容,增添了部分新的,与社会发展及时代背景更加符合的文化内容。《圣经》既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同时又是西方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英美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可避免地会受到《圣经》的影响。不管是美国文学还是英国文学,二者的发展和壮大均离不开《圣经》的引导,离不开宗教文化。因此,英美文学的发展离不了《圣经》。

二、《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产生的具体影响

1.对英美文学作品题材产生影响。在众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均是以《圣经》里面的相关内容作为题材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在《圣经》中蕴含有丰富的内容均可成为文学创作的材料。在部分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均是直接选取《圣经》的素材来进行文学再创作,创作出众多的优秀文献作品。例如,英国的著名诗人弥尔顿就是直接选用《圣经》中的《创世记》作为材料创作出了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在弥尔顿的真个童年几乎均是处在浓郁的基督教文化環境中,因此,其成长过程中深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圣经》里蕴含的丰富内容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在其作品《失乐园》中,弥尔顿充分发挥文学想象力,在字里行间渗入个人思想,颠倒基督教的善、恶,塑造了一个另类的撒旦和上帝形象。其将个人思想赋予撒旦身上,将撒旦塑造成一个敢于和权势进行抗争的英雄形象。上帝则极为残暴,将其塑造成一个暴君的形象。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可发生,撒旦的个性主义体现为对权威的质疑和对自由的追求。但是,受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上帝在众多英美文学创作家的心中是绝对权力的象征。因此,在《失乐园》中,弥尔顿虽然赋予撒旦勇于对抗权威的勇气,但是撒旦并未对上帝的权威产生质疑。

2.对英美文学作品情节及人物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相当大一部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塑造均深受《圣经》中的故事、人物影响。美国著名作家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中,主要是对人和宇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同时探讨人是否可以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掌握的问题。在作品中的主人公哈伯船长多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其实就是《圣经》中的《旧约·列土记》所讲述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亚哈做事一意孤行,其不顾他人反对娶异教徒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为国家带来灾难。但是在战场上,亚哈却是一个威武勇猛的将军,其三次成功地将亚兰王的进攻打退。尤其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亚哈化妆成为一名普通士兵,勇猛杀敌,身受重伤之后还站在战车上抵挡敌人的进攻,直至身亡。而在麦尔维尔的《白鲸》中,哈伯船长执意要扑捉大到将他一条腿要掉的白鲸,但是他的执意因强烈的复仇欲望演变成为偏执狂,最后发展成为对自然,对宇宙的所具有的客观规律进行挑战,最终导致他自己和全体船员均走向死亡。但是他在面对困难是表现出来的顽强和勇敢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视死如归的气概却让人肃然起敬。由此可见,哈伯船长的原型就是亚哈。

3.对英美文献中主导精神产生的影响。《圣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博爱精神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在英美国家,基督文化作为文化的根基存在。基督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博爱精神,基督教所推崇的博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宽容和相爱,人与人应和睦相处。在耶稣的博爱精神里,博爱不是单纯的指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时还包含爱自己的敌人。在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是因受到《圣经》中博爱精神的影响而进行创作的,其讲述的一个关于爱和美的故事中始终贯穿着博爱精神。在这部作品当中,主要是通过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古家族存在的家族恩怨和这两个家族中儿女们产生的情感展开描述。作品所有体现的是原本美好的生活却因仇恨遭受破坏,但是作品的结局却又展现出“和谐”的景象。作者创作该部作品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表达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和态度。其将圣经中所倡导的博爱精神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主张通过博爱来化解罪恶。在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罗密欧、朱丽叶虽然在最后均成为殉道者。但是他们之间所追求的爱情却最终能够将两个家族中存在的所有仇恨化解。此外,在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英国作家斯宾塞的《仙后》、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中》均无不渗透着圣经倡导的博爱精神,这些精神全面、深刻地渗透到众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同时,英美很多文学作品也通过情节的塑造、故事的描写等,将圣经中的博爱精神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

三、结束语

《圣经》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其更是英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英美国家广为流传,并对英美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在众多英美文学创作者均喜欢将《圣经》里的基督教教义、人物、故事、标题、词句等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因此,文学阅读者想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意蕴和深度就必须先熟悉《圣经》的内容和寓意。同时,《圣经》作为一部记录古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也决定其成为英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素材。《圣经》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已经成为人们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也深刻的影响到人员的日常生活,甚至渗透到社会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必然会对英美文学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田颖慧.圣经——英美文学的素材宝库[J].文学界,2012,10.

[2]段雯.《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初探[J].文学教育,2014,15.

4.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篇四

关键词:英美国家;文化差异;文学评论;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张燕霞,女,汉族,1968年2月生人,河北省无极县人,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文学是艺术与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艺术领域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学评论是文学发展的直接产物,也是一种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艺术价值及人文内涵的表达方式,能够提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及理解能力,但文学评论与民族意识及人们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故文学评论本身便具有差异性及特殊性。针对英美文化领域而言,文学评论受到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对英美文化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化评论的影响,能够最大程度上推动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

一、英美文化存在的差异分析

(一)语言发音的差异

英语,是英国与美国人民的主要使用语言,对于英国人而言,英语作为母语,在语言发音方面与美国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英国人发音时强调字正腔圆,发音特别清楚,停顿之处较少,反之美国人发音时主张能够省略多少便省略多少,能一句带过便一句带过[1]。一般来说,英国式英语比美国式英语听觉上更为舒服。

(二)语言环境的差异

导致英国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环境的不同。因英国人在处世方面具有严谨性,在思维逻辑与文化理解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且很难被外界因素改变,同时英国文化存在单一性,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较弱;反之美国人追求创新,很少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阻碍,美国文化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能够充分汲取国外文化。

二、分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评论是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英美文化的逐渐发展,文学评论层出不穷,关于英美文学评论的研究也愈来愈多。受到英美不同社会意识的影响,文学评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如下:

(一)英美文学评论中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工具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与生存的根本。受到语言差异及各种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评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语言接受一定程度的加工与再创造后,文学作品便会产生出不同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化差异。英语在受到历史的影响后,成为全世界人民的通用语言,一方面推动着世界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发挥自身的巨大优势,即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浓厚的历史感,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文学评论的顺利开展。英国文学评论的主要特点为:保守性、中规中矩性。原因有:英国人思维及个性与美国人相比带有保守性,低调又不张扬,这点为文学评论的特色之一。除此之外,英语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且作为英国的母语,人们对其的尊重与敬仰也能极大地影响到文学评论。反之对于美国人而言,历史上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语使用方面受到了英国人的影响,但美国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经历过封建时期,是直接由奴隶制转变为资本主义,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使得美国历史与文化缺乏了沉淀,故美国文学评论的使用语言具有先进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常带有夸张语气,缺少了英国人的保守性,同时非常直接与大胆[2]。

(二)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从英国文学评论方面来说,评论语言主要存在继承与摒弃之间,英国人思维的固守性,促使了英国国家的发展水平较为缓慢,英国文学评论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是现代诙谐色彩的文学评论手法,都展现了英国文学评论领域渴望突破自我与探索新兴评论方式。反之从美国文学评论方面来说,其文学评论发展方向与美国文学趋同,同样作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但没有历史厚重感,缺乏深层次的含义,而且缺少了历史文化的积淀,难以在世界文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情况都与美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历史文化密切相联。因美国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了美国文学评论语言上的直接与大胆,加之受到印第安土著及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文学评论的角度更为灵活与全方面,能够取长避短,故美国文学评论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3]。

结束语:

5.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篇五

论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影响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作 者:毛丽娅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四川,成都,610068刊 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027(2)分类号:B978关键词:基督教 中世纪早期 西欧文化

6.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篇六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影响,圣经成语

俄罗斯是个信仰宗教的国家, 拥有深厚的宗教底蕴。宗教对俄罗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俄罗斯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作为基督教分支的东正教对俄罗斯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经典《圣经》随着基督教的传播, 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宗教的范畴而进入社会范畴, 成为各国尤其是信奉基督教国家的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一大领域, 这与其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自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后, 东正教就开始与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事实上, 俄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成语来源于《圣经》或与《圣经》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圣经成语在俄罗斯一直被广泛应用, 这些成语除了发挥语言功能以外, 还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

1《圣经》向俄语成语渗透的途径

丹尼斯·舒米林指出, 圣经成语进入俄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出自古斯拉夫语的《圣经》文本, 例如:врачу, исцелилсясам (正人先正己, 责人先责己) 、нищиедухом (精神贫乏) 、вавилонскоестолпотворение (巴比伦通天柱, 混乱无序) 等。这其中除了部分由古斯拉夫语构成的成语被相应的现代俄语成语排挤掉以外, 其他的则成功保留下来, 成为语言中的稳定部分。

另一类是出自标准俄语版本的《圣经》, 例如:дом, построенныйнапеске (空中楼阁) 、козелотпущения (替罪羊, 代人受过) сольземли (精华) 等等。在研究俄语成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成语是以固有的形式出现在《圣经》中的, 这一部分成语我们称之为引文性的成语, 如:нехлебомединым, 这是耶稣接受魔鬼试探时说的话, 强调不应该只满足物质需求;还有一些成语是根据《圣经》中的故事情节经过加工而形成的, 称之为情境性的成语, 如:валтасаровпир, 该成语来自《圣经》中讲述的伯沙撒的宴会这一典故, 现指不能预见的即将到来的灾难。

2 基督教对俄罗斯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基督教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生活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1 基督教对俄罗斯人世界观的影响

俄罗斯民族对基督教的信仰使他们确信上帝是万能的, 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 但上帝不仅仅是创造了人类, 而且赋予人类生存的主动权, 例如在《旧约全书·摩西》中就有这样一句成语写到:БереженногоиБогбережет. (只有自己爱护自己上帝才会爱护你, -Боглюбиттех, ктолюбитсебя;тольковызаботитесьосебе, иБогзаботитьсяовас) ;再如:Человек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абограсполагает (成事在人, 谋事在天) 就揭露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们应该有思想和创造意识, 并将意识付诸于行动, 去构建美好的未来。

此外, 一些源自于圣经的俄语成语揭示了事物、现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возвращаетсяветернакругисвоя (已行的事, 后必再行) , всемусвоевремя (凡事各有其时) , невливаютмолодоевиновмехистарые (新瓶不装陈酒, 即不破不立) 等等, 从这些圣经成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世界的一些看法及了解。

2.2 基督教对俄罗斯人价值观的影响

基督教对俄罗斯民族价值观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其对善恶, 金钱等的看法上, 例如:来源于《圣经·旧约·申命记》中的:неединымхлебомживчеловек (金钱不是万能的) 可以从侧面体现俄罗斯人对金钱的看法, 虽然在俄罗斯拜金主义者也不在少数, 但基督教义还是对俄罗斯民族的金钱观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再如:Сучоквглазузамечать (看得见别人的小缺点, 看不见自己的大毛病) 则体现了俄罗斯人的另一种生活态度, 类似于中国的谚语“乌鸦站在猪身上, 只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

2.3 基督教对俄罗斯人人生观的影响

3 结语

宗教作为一种象征体系对人的精神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作用。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 是人类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和传递思想的手段。它也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是人类语言活动的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期中考试分析作文下一篇:聚宝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