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2024-08-11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共8篇)

1.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篇一

人口普查摸底工作数据分析报告

人口普查摸底工作数据分析报告

一、摸底数据进度情况

截至10月8日,全区摸底登记75105户,登记228883人,户籍人数168149人,调查时居住本户,户口在其他村,而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39993人,户口在本地,离开本村半年以上40542人,出生450人,死亡332人,境外人员207人。从进度看,摸底户籍人数占公安户籍人数26%,外籍人员占5%,出生人口占台帐出生人口的17%,死亡人口占台帐死亡人口的16%。登记人数占区常住人口万人的26%。从总进度上看,目前我区的进度较慢,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参加这项工作的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外聘的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在

起始阶段让他们以试代训,逐渐掌握业务培训时的要求,及时纠正错误,有利于确保此后的工作质量,所以在节前的街道人普办主任会议上我们强调了先慢后快,从保证质量入手提高进度的要求。这一点,从节日期间市人普办领导到我区裴家桥等社区督查的情况来看,清查摸底工作质量应该是满意的。

二、摸底准备工作情况

在摸底工作开始前,9月30日上午,区人普办召集各街道人普办主任和业务主任会议,制定了摸底工作计划,每日日报和重大事项汇报制度,并成立了以区人普办主任牵头的3个督导组,在摸底期间分别到各街道、社区,深入一线督导、检查街道、社区人普摸底工作,并对街道、社区摸底期间存在的工作不足和业务问题逐项解决。

10月1日开始,区人普办全体人员除安排在人普办值班人员外,全部跟随督导组到街道、社区督察摸底工作,并对社区的小区地图抽查,每个社区随

机抽取3个小区地图实地验收,对普查员已经入户摸底的家庭随机上门抽查,重点检查特殊区域。对地图和实际区域有不符合、摸底漏人的小区,责成社区重新绘制地图和摸底,并将情况通报街道普查办。

8日上班召开街道人普办主任和业务主任会议,通报假期督察情况,对工作准备充分,安排到位,摸底工作做的比较好的社区、街道进行表扬,并对社区普查员反映集中的业务问题讲解。对摸底后阶段工作进行布置和安排。要求街道组织好普查员的入户登记,管理好聘用普查员,检查社区普查员摸底登记质量,横到边,纵到底,全区不留一处死角,全面覆盖的开展人普摸底登记工作。

三、“两员”培训工作和两员管理

9月份,区人普办举办了10场普查员培训,培训指导员1030人,到各街道巡回培训普查员20场,培训普查员约余人,培训工作于9月30日完成。每场

培训后均进行业务测试,对测试中反映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并将错误制作幻灯片,播放提示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训工作结束后,各街道对聘用的普查员试用3天,对不合格的普查员予以辞退。

区本次人口普查聘用的普查员,大部分来自区辖区内的大专院校,目前有1150人。其中,财经学校派出350名学生、江苏省干部培训学校派出200名学生,河海大学派出200名学生,师范大学派出100名学生,江苏省教育学院派出150名学生,审计学院派出150名学生,分别到相应街道参加人普工作。此外,各所大学分别成立人普组织,各选调30—80名学生负责校区的人普工作。区驻地单位,如消防、省军区、医院、人才市场、大学生毕业指导中心、驻地大单位、研究所等派出人员到街道参加人普工作。对聘用人员和单位借调人员,区人普办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保险。由于学生普查员年纪轻,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社会阅历不足,在对学校大学生的管理上,采取学校和街道、社区的双重管理模式,一方面经费保障,大学生能安心做好人普工作,一方面要求街道、社区在生活上多关心大学生,业务上多辅导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社区干部在摸底前期带着大学生熟悉情况,一同入户摸底,建立大学生的工作信心,同时言传身教,如何进千家入万户的与居民沟通。

四、积极开展人普宣传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市人普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计划》精神,区人普办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各方参与”的实施原则,将做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摆上位置,紧紧围绕提高社会公众“知晓率”,采取多项措施,建立全区宣传信息考核制度,做到人口普查宣传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做,扎实推进人普宣传工作。

1、认真筹备和积极参加全省人普

动员誓师大会活动。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省市人普领导小组交办的场地申请、布置,人员组织、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为这一大型活动的圆满成功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省人普办领导的好评。

2、灵活运用多种社会宣传形式。一是开展以“人普进校园”为主题的人普宣传活动,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广泛宣传人口普查。二是群发手机短信进行告知性宣传。三是在普查区、普查小区悬挂宣传条幅,张贴标语口号。四是利用社区居委会宣传栏等张贴上级人普办印发的各种人普宣传材料。五是在人流集中地,如商场、宾馆、专业市场、广场、车站等,张贴人口普查公告与人口普查宣传画。六是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地、活动场所,发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册》。七是利用户外广告牌进行宣传;八是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作用,在党组织活动中增加人口普查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在亲戚朋友和

邻里乡亲之间担当宣传员。那一世范文网

我们还在区机关干部,离、退休干部中发放人普宣传册多份,发动机关干部和离、退休才干部支持人口普查,配合普查员做好登记工作。

3、区人普办联系广告公司,在古平岗制作了户外大型广告牌,计划在本月26日悬挂;目前正在落实山西路电子屏幕、苏宁环球电子屏幕、珠江路口易发房地产的电子屏幕播放人普宣传口号,加强宣传《人普条例》的力度。

五、人普经费情况

目前到位经费250万元,已使用179万元。根据我们的从紧测算,全部工作约需1000万元。用款重点是聘用人员费用和社区一线人员的误餐补贴、劳务费。区领导已明确表示保证人普经费。

2.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篇二

一、云南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口过程

2000—2012年,全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十余年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了6.42、1.16、5.26个千分点[1],人口再生产模式从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

从人口迁移来看,在“五普”时,全省外来人口规模为3 871 640人,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在外省分的人口规模为1 164 402人[2]。到2010年“六普”时,按现住地、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规模为1 236 549人[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外出在外省的人口一共增加了72 147人,增长6.2%。

到2010年“六普”时,全省按现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总数为6 053 805人,其中,离开半年至一年的有1 311 827人,一至两年的有1 222 168人,二至三年的有862 934人,三至四年的有530 297人,四至五年的有335 487人,五至六年的有243 096人,六年以上的有1 547 996人,其中,省内一共4 817 256人,省外为1 236 549人[3]。

(二)人口结构

1. 人口年龄结构。

在“五普”时,少儿人口比例为25.96%,≥60岁人口比例为9.17%,≥65岁人口比例为6.09%,老少比为23.46%,平均年龄为30.14岁,年龄中位数为27.35岁,长寿水平为8.17%,平均预期寿命为65.5岁,老龄化水平为6.09%[2]。到“六普”时,少儿人口比例为20.73%,≥60岁人口比例为11.07%,≥65岁人口比例为7.63%,老少比为36.81%,平均年龄为33.49岁,年龄中位数为32.14岁,长寿水平为11.28%,平均预期寿命为69.5岁,老龄化水平为7.63%[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了5.23个百分点,≥60岁人口比例上升了1.9个百分点,≥65岁人口比例上升了1.54个百分点,老少比增长了13.35个百分点,平均年龄增高了3.35岁,年龄中位数上移了4.79岁,长寿水平升高了3.1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在“五普”时,少儿人口比例为25.96%,≥65岁人口比例为6.09%,15~64岁人口比例为67.95%,少儿人口抚养比为38.20%,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96%,总抚养比为47.16%[2],到“六普”时,少儿人口比例为20.73%,≥65岁人口比例为7.63%,15~64岁人口比例为71.65%,少儿人口抚养比为28.93%,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0.65%,总抚养比为39.5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9.2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了1.69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下降了7.58个百分点。

在“五普”时,全省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为27 479 686人,占64.87%;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28 783 095人,占67.95%;15~49岁妇女人口数量为11 440 843人,占27.01%;20~29岁妇女人口数量为3 967 558人,占9.37%;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1~22岁)人口总量为16 062 815人,占37.9%;≥80岁人口数量为317 222人,占0.74%[2]。到“六普”时;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为31 354 647人,占68.21%;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32 934 500人,占71.65%;15~49岁妇女人口数量为12 900 416人,占28.06%;20~29岁妇女人口数量为3 690 999人,占8.03%;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1~22岁)人口总量为15 129 257人,占32.93%;≥80岁人口数量为573 757人,占1.24%[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增加了3 874 961人,增长14.1%,比例上升了3.34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增加了4 151 405人,增长14.42%,比例上升了3.7个百分点。育龄妇女人口数量增加了1 459 573人,增长12.76%,比重上升了1.05个百分点;生育旺盛育龄妇女人口数量减少了276 559人,减少6.97%,比重下降了1.34个百分点。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数量减少了933 558人,减少5.81%,比例下降了4.97个百分点;高龄老年人口增加了256 535人,增长80.87%,比例上升了0.5个百分点;百岁老人由586人增加到777人,增加了191人,增长32.59%。

2. 人口性别结构。

从“一普”到“六普”,人口性别比分别为97.6、99.8、102.8、105.7、110.1和107.8[1]。人口性别比呈上升态势,到“六普”时又开始呈下降趋势。随着孩次的增加,性别比差距增大,从第一孩次到第五及以上孩次,性别比分别达到108.88、116.50、138.93、128.57、137.76[3]。在“五普”时,乡村、镇、城市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0.23、108.58和110.58[2],到“六普”时,乡村、镇、城市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9.65、105.27和103.78[3],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乡村地区性别比高于城镇地区,城市地区最低。从地区差异来看,到2010年“六普”时,性别比最高的地区是迪庆州,达到113.88,其次是怒江州、普洱市、曲靖市、昭通市和临沧市,分别为112.51、111.31、110.61、110.6和110.38,最低的地区是大理州,为102.82[4],人口性比重普遍男性高于女性。

3. 人口产业、职业结构。

从云南省2000—2012年按三次产业分的年末就业人口数量及构成来看,自2000年以来,从就业人口规模来看,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数量明显多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的构成比重,第二产业最小,平均水平达到10.68%,第一产业最多,平均水平达到66.88%,第三产业次之,平均水平达为22.45%[1]。从2012年分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来看人口的职业构成,比重最大的是制造业,为17.96%,其次是建筑业,为16.92%,比重最小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为0.21%[1]。

4. 人口文化教育结构。

文盲人口数量1964年为969.9万人,1982年为1 025.1万人,1990年为940.6万人,2000年为484.2万人,到2010年减少到276.9万人。从“二普”到“六普”,文盲率分别为47.3%、31.5%、25.4%、11.4%和6%[1],文盲人口数量减少了693万人,减少71.45%,文盲率下降了41.3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省文盲率最低的地区是楚雄州为3.51%,最高的地区是怒江州,为16.14%,高出全省平均6.03%水平10.11个百分点[4]。

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二普”到“六普”,分别为2.2年、3.6年、4.8年、6.3年和7.6年[1]。1964—2010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了5.4年。

每10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规模,从“二普”到“六普”,分别为0.03万人、0.03万人、0.08万人、0.20万人和0.58万人[1],从地区上来看,到2010年,每10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规模,最多的地区是昆明市,达到15 305人,最少的地区是昭通市,为2 616人[4]。每10万人拥有的高中和中专受教育人口规模,从“二普”到“六普”,分别为0.10万人、0.28万人、0.41万人、0.66万人和0.84万人,每10万人拥有的初中受教育人口规模,分别为0.31万人、1.02万人、1.38万人、2.12万人和2.75万人,每10万人拥有的小学受教育人口规模,分别为2.31万人、2.93万人、3.79万人、4.48万人和4.34万人[1]。从“二普”到“六普”,每10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规模大专及以上增加了0.55万人,增长19.33倍,高中和中专增加了0.74万人,增长8.4倍,初中增加了2.44万人,增长8.87倍,小学增加了2.03万人,增长1.88倍。

5. 人口婚姻家庭结构。

家庭户户数增多,家庭户人口规模扩大。在“五普”时,家庭户户数为10 853 172户,家庭户人口数为40 474 089人[2]。到2010年“六普”时,家庭户户数为12 339 961户,家庭户人口数为43 626 674人[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家庭户户数增加了1 486 789户,增长13.7%,家庭户人口数增加了3 152 585人,增长7.79%。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缩小,从“二普”到“六普”,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分别为4.7人、5.2人、4.5人、3.7人和3.5人[1],家庭户规模平均每户减少了1.2人。单身老人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户、一个老年人或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的亲属户规模扩大[2,3]。

6. 人口空间结构和人口城市化。

从人口密度来看,全省人口分布不均衡,2000年时为107.6人/平方公里,到2012年为118.2人/平方公里[1],平均每平方公里增加了10.6人,总体分布由分散趋向集中。从地区差异来看,到2012年,全省16个地州市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昆明市和昭通市,分别为302.7人/平方公里和230人/平方公里,最小的地区是迪庆州,为17人/平方公里,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显著[1]。

从人口的城乡构成来看,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时为990.6万人,到2012年为1 601.8万人,增加了611.2万人,增长61.7%,乡村人口规模不断缩小,由2000年的3 250.2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2 827.5万人,减少了422.7万人,减少13.01%。农业户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由2000年的3 584.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 885.8万人,增加了301.5万人,增长8.41%;非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的656.5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773.2万人,增加了116.7万人,增长17.78%。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由2000年时的23.36%上升到2012年的39.31%,提高了15.95个百分点[1]。

从地区差异来看,到2012年,昆明城镇人口438.1万人,总人口65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06%,位居第一位,怒江州城镇人口13万人,总人口53.8万人,城镇化率为24.16%,排名最后。乡村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是昭通市,达到397万人,其次是曲靖市,为354万人,最小的地区是迪庆州,为29.6万人,迪庆州城镇人口规模也最小,为10.9万人。农业户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是曲靖市,达到526万人,其次是昭通市,为493.7万人,最小的是迪庆州,为35.5万人。非农业户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是昆明市,为267.9万人,最小的地区还是迪庆州,为5万人[1]。

7. 人口民族构成。

从“一普”到“六普”,汉族人口规模分别为1 178.8万人、1 410.7万人、2 223.4万人、2 462.8万人、2 820.1万人和3 061.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68.86%、68.86%、68.36%、66.66%、66.58%和66.61%[1,2,3]。从“一普”到“六普”,汉族人口总数一共增加了1 884.1万人,增长159.83%。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分别为534.5万人、640.3万人、1 032万人、1 234.5万人、1 415.2万人和1 53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31.2%、31.2%、31.7%、33.4%、33.42%和33.39%[1,2,3]。从“一普”到“六普”,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增加了999.2万人,增长186.94%。

到2010年“六普”时,除了蒙古族和水族人口数量减少外,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均有所增加[3]。蒙古族减少了5 486人,减少19.52%,水族减少了3 699人,减少29.51%。汉族增加了2 416 306人,增长8.5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较快的是布朗族和普米族,分别增加了26 185人和9 120人,分别增长了28.97%和27.7%。除了这两个民族外,瑶族、苗族、怒族、哈尼族、阿昌族、德昂族、藏族、满族、基诺族、景颇族和傈僳族的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了汉族人口的增长速度。

(三)人口变迁

从“一普”到“六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 713.3万人、2 051万人、3 255.4万人、3 697.3万人、4 235.9万人和4596.6万人[1]。人口总量增长了2 883.3万人,增加了2.68倍。男性人口规模分别为846万人、1 024.7万人、1 650万人、1899.6万人、2 219.9万人和2 385万人,女性人口规模分别为867.3万人、1 026.3万人、1 605.4万人、1 797.7万人、2 016万人和2 211.6万人[1]。男性人口规模增加了1 539万人,增长181.91%,女性人口规模增长了13 443万人,增加了2.55倍。到2010年“六普”时,男性人口数量比女性人口数量多出173.4万人。

从“三普”到“六普”,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60.8岁、63.5岁、65.5岁和69.5岁,在1982年“三普”时,男性人口为59.9岁,女性人口为61.6岁,1990年“四普”时,男性人口为62.1岁,女性人口为64.9岁,2000年“五普”时,男性人口为64.2岁,女性人口为66.9岁,到2010年“六普”时,男性人口为67.1岁,女性人口为72.4岁[1]。从“三普”到“六普”,预期寿命延长了8.7岁,男性人口延长了7.2岁,女性人口延长了10.8岁。

在2000年“五普”时,≥60岁人口数量为3 883 702人,≥80岁人口数量为317 222人,人口长寿水平为8.17%[2],到2010年“六普”时,≥60岁人口数量为5 085 327人,≥80岁人口数量为573 757人,人口长寿水平为11.28%[3]。与2000年“五普”相比较,长寿水平提高了3.11个百分点。

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平均每户住房间数增加了0.58间,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6.53平方米[2,3]。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 011.1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 224.18亿元,一共增长了5 212.99亿元,增加了3.59倍,人均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4 770元增长到2010年的15 752元,增加了10 982元,增加了3.3倍[5],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309.4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22 195元[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 479元[6]增长到2010年的3 952元,增长了2 473元,增加了2.67倍,到2012年已经达到5 417元[1],到2015年年初,全省预计仍然还有贫困人口560多万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20多万人。

二、云南省人口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转变,人口自然增长放缓,外出迁移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年龄构成完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发展程度深、速度快;社会负担系数下降,少儿人口抚养负担减小,老年人口抚养压力增大;劳动力资源庞大且呈不断增长趋势;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生育旺盛育龄妇女人口数量下降;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高龄老年人口增多。人口性别比总体偏高,且随着孩次的增加而严重失衡,性别比城乡、地区分异显著。

人口产业、职业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得到改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区、城乡差异明显。人口城乡构成变化较大,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地区差异显著,人口民族构成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人口质量有一定的提升,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深度贫困人口存在,扶贫任务艰巨。

三、应对人口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对策

首先,部分地区性别比严重失衡,少儿人口比例和抚养比较高,出生率水平偏高,如昭通市、德宏州、曲靖市、文山州、红河州和怒江州,应加强对这些地区居民的宣传教育,改变传统的养老和生育观念,缓解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使得农业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满足为老服务需求,缓解养老压力。老龄化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的同时,也孕育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即老年产品消费,它能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7]。应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扩大老年群体消费总量,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各项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对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再次,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后,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摘要: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是人口发展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整理云南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目前人口发展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地区社会发展规划与决策、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对策,云南省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综合汇总分册[Z].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3]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曲靖市统计局,曲靖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曲靖人口信息——曲靖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汇编[Z].2011-12.

[5]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统计年鉴(2011)[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2)[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反贫困;政策建议

一、贵州省农村基本情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属于我国的高原山地区,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西部、高山、少数民族聚居区,贵州省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山地占87%,丘陵占10%,平地只占3%,目前,贵州省有48个国家级贫困县,有8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居住在山区。贵州省农村的基本情况是自然条件较差,农村人口多,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比较大。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省乡村人口总数为2299.87万人,占总人数的66.19%。贵州省的农村家庭贫困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从2003年至2010年,贵州省GDP的数值占全国比重一直都在1.1%,在各省份中排名第26位。2012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753元,在全国排名第30位,和甘肃、青海两个地方垫底。

由上面数据不难看出,贵州省农村贫困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这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贵州省的省情所造成的,贵州省现在的主导产业还是会依赖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而在农村地区,很难发展此类工业,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得不到很好地保障,农村居民只能依靠种植、农耕获得微薄的收入。②贵州省农村基础交通设施的薄弱,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由于特殊的山地丘陵居多地质地貌因素,且农村居民村落分布不均,处于位置偏远的山区,因此商品交易成本较大,且不利于流通,也不利于政府与社会的反贫困工作。③贵州省农村教育状况令人堪忧。教育是强国之本,是创新致富的首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在贵州省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还没有很好的实行,农村人口还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贵州省实现小康社会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1)贵州省贫困村分布情况

从地势上来看, 贵州省可以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4种类型, 其中92. 5% 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贫困人口则主要分布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乌蒙山和武陵山等。按照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 整个贵州省的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从行政区域来看, 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 大致以贵阳市的中心城区向外呈层级扩散现象。贵州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50个, 其中36个为民族自治贫困县, 36个中有27个集中分布在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另外9个则分布在铜仁、遵义、安顺、毕节等地区。下面是贵州省不同地区的贫困村个数:

由上表可以看出:,贵州省的贫困村总数为3800个,其中毕节市与黔东南州两个地区的贫困村个数最多,所占比例为19%,其次是铜仁市、遵义市和黔南州,所占比例分别为12%,12%,11%。因贵阳属于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上会享受到更多的支持,所以贫困村个数最少的为贵阳市,仅有149个,所占比例为4%,且在近年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从总体来看,因贵州省各个地区贫困村的分布比较不均衡,受制于地理位置与地形环境的影响,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贫困现状差异巨大,贫困村最多的毕节市727个最少的贵阳市149个贫困村,相差578个,这也就造成了在贵州省的另一个发展难题,贫富差距巨大,且存在愈演愈烈的景象。

(2)贫困标准

农村贫困标准有两条,一条是低收入贫困标准,另一条是绝对贫困标准。前一个标准是温饱标准,而后面一条是应该称为是生存标准或者极端贫困标准,这两条标准代表了特定的生活水平。

根据2011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统计,如果以低收入作为标准测量,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9422万人下降到2010年2688万人,共减少673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7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减少了7.4个百分点。如果是以绝对贫困作为标准测量,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3209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1004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08年的1%。无论是从低收入的标准测量,还是从绝对贫困标准的测量,贫困人口的数量有大幅度的减少。

三、政策建议

(1)控制人口规模,发展事业教育

人口规模的扩大首先会增大贫困人口数的基数,贵州省政府应该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并引进高素质人才投入到乡村教育发展中去,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人口的整体水平素质。如改善教学设施,引进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进修,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发展乡村旅游业

贵州省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可以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民俗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事业,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与介绍,吸引一些外来游客,促进增加旅游收入,提高当地居民人均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

(3)转移贫困地区人口

对于自然条件极差,扶贫的成本过高的地区,可以采取转移贫困地区人口的措施,鼓励劳动人口外出打工,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村人口的劳动就业,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形成以点带面的帮扶措施,加强城镇化建设,提高贫困村落的城镇化率,通过中央省委对扶贫开发力度的高度重视努力打造新城镇。(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肖小华,朱元兰.贵州省农村贫困分布情况及反贫困政策研究[J].神州,2013,(4)

[2]李治邦,王启江.贵州贫困山区发展与“毕节模式”[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2011

[3]钱津.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J].领导之友,2002,(3).

4.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篇四

行情况分析

2010年上半年,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确保完成2010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现根据我镇2010年上半年人口计生统计报表和我镇自行抽查考核结果,对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指标的执行情况

2010年上半年,我镇户籍人口57727人。户籍人口出生436人,比去年同期(429)多生7人。计划生育率为99.54%,比去年同期(98.37%)上升1.17个百分点。出生率为7.57‰,比去年同期(7.53‰)上升了0.0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5.19‰,比去年同期(5.6‰)下降0.41个千分点。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36,比去年同期(130)上升6个比值。户籍人口共做四术437例,比去年同期(350)增加87例。其中结扎143例,比去年同期(95例)增加48例;上环223例,比去年同期(180)增加43例;补救措施71例,比去年同期(75)减少4例。

流动人口出生252人,比去年(366)同期减少114人,政策内出生232人,计划生育率为92.06%。流动人口共做四术201例,比去年同期(306)减少105例。其中结扎19例,与去年同期(19例)持平;上环112例,比去年同期(111)增加1例;补救措施70例,比去年同期(176)减少106例。

上半年,全镇无政策外出生的村(居)10个(横东村、横西村、西冲居委会社区、宝裕村、六沙村、五沙村、三沙村、新茂村、裕祥村、新丰村),占90.9%,比去年同期(7)增加3个;

二、取得的成效

根据人口计生半年报和半年抽查考核结果分析,我镇人口计生工作比上年有较大的提高:

(一)“两无”活动初见成效

2010年上半年,我镇将开展“两无”活动作为本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以“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为制度依托,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孕前型工作管理及开展创“两无”专项活动,使 “两无”活动初见成效,上半年,全镇无政策外出生的村(居)达10条,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

(二)“四术”库存得到减少

2010年上半年,我镇户籍人口共做四术437例,比去年同期(350)增加87例,其中上环223例,比去年同期(180)增加43例。本我镇开展生育一孩后上环,生育二孩后结扎专项行动,妇女主任、计生专业队人员落户宣传,耐心说服,全力遏制了多孩的出生。

(三)非婚生育现象暂未发现

2009年通过组织18-22岁青年主题为“健康与幸福同在,责任与和谐同行”

横栏镇青年联谊暨新《条例》宣传晚会,在有线电视滚动播放计生宣传资料,派发《靓仔靓妹青春健康手册》宣传资料等多渠道宣传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我镇2010年上半年暂未发现非婚生育现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人口计生半年报和半年抽查考核结果分析,我镇人口计生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反弹

我镇2010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36,比去年同期提高6个比值,与正常值103-107相比偏高。我镇仍然需要加大力度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

(二)流动人口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不高

流动人口对避孕节育意识低,自觉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人员较少,虽然我镇不断加大力度加强对流动人口开展各项宣传教育工作,但取得成效依然未为理想,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不高。

(三)流动人口查环查孕率有待提高

我镇不断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管理,但流动人口日益增多,流动性极大,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仍是难点,查环查孕率达到省90%的要求仍有一段距离。

四、下阶段工作设想

从上半年统计报表分析以及上半年自行抽查考核的情况来看,我镇人口计生工作仍要切实加强对村级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有高度的认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工作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和进行工作分析、小结,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之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坚决执行方案中规定的奖罚制度,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后进村重点帮扶,重点跟踪落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力度开展“两无”活动,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深层次地实行孕前型管理;对不同的村(居)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本有机会争创“无政策外出生村(社区)”作重点监督,防止非婚生育现象,争创更多的“无政策外出生村(社区)”,争创“两无”镇。

(三)利用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专项活动的契机做好流动人口查漏补缺、建卡立册、查环查孕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大信息化的利用,提高信息通报率,并且开展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关怀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促进流动人口落实长效避孕措施工作。

5.统计局发布各省份人口数据 篇五

国家统计局今日在其网站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广东成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常住人口达到104303132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本表全国合计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

6.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 篇六

关于规范乡、村计生统计工作流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计生统计工作,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

生育工作和基层信息化人员的工作水平,促进各乡镇人口计生工作均衡发展,现制定乡村人口计生统计工作流程。

一、定时召开统计例会

每月3日乡计生站(办)召开统计例会,首先,由村级计生工作人员上报上月《全员人口动态信息报告单》;其次,由村级计生工作人员汇报上月本村计划生育基本情况(新婚、出生,手术,死亡,现孕及随访等情况)。

二、核实全员人口信息报告单

每月4-6日乡级计生站(办)工作人员核实《全员人口动态信息报告单》。首先,乡级计生站(办)包村干部进村入户核实全员人口信息报告单中各项信息。其次,乡级计生统计汇总全员人口信息报告单数据,通过VPN通道上报上级计生部门。

三、每月7-9日录入数据

每月7-9日乡级计生统计逐项核对、录入以下信息:

1、全员库出生录入;

2、全员库手术录入;

3、全员库新婚录入;

4、户信息及户成员信息录入;

5、全员库死亡录入;

6、全员库现孕录入;

7、注销全员库中退出已婚育龄妇女;

8、1全员库查询、修改未录身份证号及重复人员

四、导出信息应用表册

首先,每月13-15日计生统计导出信息应用表册。按乡级和村级反馈。

㈠ 反馈乡级

⑴按月反馈乡级:①出生登记册②节育措施登记册③新婚登记册④死亡登记册⑤常规访视登记册(产后、新婚、现孕、药具)⑥避孕节育、术后随访登记册(终止妊娠、取环、采取/更换节育措施等)

⑵按季反馈乡级:本季度“三查”登记册

⑶按年反馈乡级:领取《二孩生育证》登记册

㈡ 反馈村级

⑴按月反馈村级:① 出生登记册②节育措施登记册③新婚登记册④死亡登记册⑤常规访视登记册(产后、新婚、现孕、药具)⑥避孕节育、术后随访登记册(终止妊娠、取环、采取/更换节育措施等)⑦独生子女领证、双女绝育户优惠政策落实登记册

⑵按季反馈村级:本季度“三查”登记册

⑶按年反馈村级:领取《二孩生育证》登记册

其次,乡级计生统计人员汇总乡级计划生育基本情况一览表、村级计划生育基本情况一览表。

五、公示上月计划生育信息

每月18-25日乡村两级公示上月计划生育信息。乡村两级计生干部将上月计划生育基本信息公示以供群众监督。

六、随访、调查、核实户信息

每月18-31日计生干部随访、调查、核实户信息。

1、乡村两级计生干部根据全员库中导出数据(各类手术、新婚、现孕、产后、药具对象等)进村入户随访;

2、乡村两级计生干部进村入户摸底(本月计划生育信息、宣传政策、发放宣传品/药具、流动人口流向等)

3、更换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基本情况一览表数据

七、日常即时工作

做好日常即时工作。

1、计算机日常维护,每3天升级杀毒软件一次;

2、认真填写《工作日志》

7.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篇七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1], 以及沈阳市统计年鉴[2], 2010年末, 全市总人口数为7165490人, 比2009年的7135053人增加30437人, 增长了0.42%;2010年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1170815人, 比2009年的1118829人增加了51986人, 增长4.65%。全市老龄人口的增长幅度超过全市总人口的增长幅度11倍。2010年全市老龄人口增加了5.2万, 全市老龄人口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全市总人口的增长幅度。

从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间, 是沈阳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期, 全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4.4万。特别是近5年的数据显示, 在全市户籍人口总数增加不多的情况下, 老龄人口却呈逐年递增的态势:2006年到2010年, 全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年增加数依次为3.43万、5.01万、6.21万、3.73万和3.04万, 这意味着沈阳市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沈阳市老龄人口预测

2.1 建立沈阳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动态模型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2010年末沈阳市人口总数是8367323, 按照每五岁为一个年龄组, 把0-99岁划分成20个年龄组, 即0-4岁为第1个年龄组, 5-9岁为第2个年龄组, 10-14岁为第3个年龄组, …, 95-99岁为第20个年龄组, 100岁以上为第21个年龄组, 并设各年龄组人口构成的初始人口列向量为X (0) =x1 (0) , x2 (0) , x3 (0) , …, x21 (0) , T;第5t年各年龄组人口构成的人口列向量为X (t) =x1 (t) , x2 (t) , x3 (t) , …, x21 (t) , T, X (t) 为人口状态向量。

若引进系数矩阵:

则方程组 (1) 可用矩阵形式表示成:

矩阵A被称之为Leslie矩阵[9], 以A为系数矩阵的人口状态向量X (t) 的转移方程 (2) 就是人口增长的动力学模型[10]。若以2010年的人口向量为初始向量X (0) , 把X (0) 代入方程 (2) 可依次求得2015年、2020年、2025年等以后第5t年的人口向量X (t) 的预测值。

2.2 沈阳市未来50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

根据《沈阳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2010年年末初始状态向量X (0) , 人口年死亡率向量, 女性在各组人口中所占比例向量, 女性年生育率向量等的分量数据如表1所示。由于方程 (2) 以五年为一个时间单位, 故应根据表1中的数据计算出五年内各年龄组的死亡率与生育率。假设第k组人口年平均死亡率为λk, 则由于单位时间dt内的死亡人数与人口总数xk (t) 成正比, 即有, 解此微分方程可得五年的人口存活率为bk=e-5λk (k=1, 2, 3, …, 21) 。但当第k组育龄妇女的年平均生育率为fk时, 五年的平均生育率就是ck=5fk (k=1, 2, 3, …, 21) 。经计算可得以五年为一个单位时间时这两组数据组成的向量分别为:

经计算可得以五年为一个单位时间时这两组数据组成的向量。把向量B、向量b、及表3中向量c的分量数值全部代入系数矩阵A中, 并从表1中的初始人口向量X (0) 开始, 应用方程 (2) 不断进行迭代, 就可得到2015年、2020年、2025年、…、2060年沈阳市人口向量X (1) , X (2) , X (3) , …的预测值, 再对这些预测值分类统计, 就可得到沈阳市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序列动态数据。为此目的, 可按照不同的总和生育率水平R应用Matlab数学软件对方程编辑计算机程序[3], 并将计算结果列表 (表2所示) 。

3 结果分析及对策

3.1 预测结果分析

沈阳市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1996年底达到7.06%, 也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 比全省进入老龄化社会提前10年左右, 到本世纪中, 沈阳市将进入高度老年型社会[4]。根据预测结果, 从2020年起,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9.95%接近20%,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3.37%>10%, 老少比12.78%>10%;这三项指标明确显示, 在2010年前, 沈阳市已跨进老年地区行列中。各项动态指标显示,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发展来势凶猛, 到2060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4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而老少比将达到242.02%。换言之, 从2010-2060年,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多数指标将要翻两番, 15-65岁的劳动人口将要比2010年减少约二分之一, 平均每两个65岁以下的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上述预测结果显示, 如果现阶段的低生育低死亡率在2035年前保持不变,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在2010-2040年这一阶段发展迅猛异常, 这种发展趋势将迸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低生育率的原因客观上与我们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提早采取措施, 做好相应政策实施和对策, 预防过度老龄化而影响沈阳市的发展。所以在沈阳市经济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条件下, 社会养老问题首当其冲, 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摘要:基于沈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沈阳市统计年鉴数据, 本文对沈阳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建立了沈阳市人口增长的Leslie动态模型。根据2010年各年龄组人口数量、男女比例、生育率及死亡率数据, 应用Matlab软件编程, 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 给出了沈阳市2060年前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动态指标的预测数据。系统分析了今后50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沈阳市的社会影响, 并且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沈阳市,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统计分析,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沈阳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1册、2册)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沈阳统计年鉴 (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3]王培勋.陕西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数学模型与统计预测[J].统计信息论坛, 2004, 7, 19 (4) .

8.超越人口统计 篇八

生活形态一种更精准的市场细分方法

生活形态( Lifes tyles )是人们典型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主要通过考察人们的活动( Activity )、兴趣( Interes t )、意见( Opinion )和价值观( Values ),将总体居民划分为几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族群,是国外一种非常普遍的市场细分的方法,如美国的 VALS2 ,日本的 J apan-Vals 等。在国内,生活形态细分市场也逐渐引起研究公司、广告公司和企业的重视。

生活形态细分市场之所以兴起,主要是由于一些传统的方法(如人口统计特征)细分市场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威尔斯教授( William D.Wells )所指出的:“过去营销研究者通常使用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居住地点等人口统计特征来细分市场,但无法完全描绘出消费者的特性,更无法了解消费者的内心”,所以他建议,生活形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更精准贴切的市场细分方法”。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自 1997 年以来开始进行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 CMMS )”就是一项关于中国 30 个主要城市居民产品消费习惯、媒体接触习惯和生活形态的单一来源年度连续性研究。所谓单一来源,就是指所有的关于产品消费习惯、媒体接触习惯和生活形态的信息均来自同一个受访者,因此,我们可以考察不同生活形态人群在产品消费和媒体接触习惯上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细分市场,进行产品和品牌定位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媒体策略。

划分都市消费者生活形态的方法

我们结合两个维度来划分中国都市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一是社会阶层,二是中国人的基本心理导向。相对来说,社会阶层主要是从比较宏观的、社会学的、外在行为模式的角度来解释消费者的生活形态,而基本心理导向是从比较微观的、心理学的、内在心理特征的角度来解释消费者的生活形态。我们将 30 座城市居民总体划分为三个社会阶层,四种基本心理导向,从而形成了中国都市消费者十二个消费族群的划分。

三个社会阶层是指: 温饱阶层(占 40 %),小康阶层( 50 %)和富裕阶层(占 10 %)。三个社会阶层是基于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耐用消费品(如家用车、家用电脑等 13 种产品)和金融产品(如信用卡等两种产品)的拥有情况进行划分的,直接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四种基本心理导向是: 流行 / 体验导向(占 23.7 %),成就 / 职业导向(占 16.1 %),家庭 / 传统导向(占 29.6 %)和中庸导向(占 30.6 %)。

流行 / 体验导向:喜欢流行与时尚,注重个人情感 / 情绪的表达,喜好交际,容易冲动性的做事或消费;依赖性比较强,不愿意独自承担责任。容易受广告的影响。

成就 / 职业导向:以目标为导向的、理性的成就主义者,充满自信、果敢和独立的消费者,喜欢充满变化、新奇和调整的生活,支配欲较强,责任感较强。

家庭 / 传统导向:注重实用而非流行与时尚,注重家庭,以家庭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和保守,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不容易受广告的影响,通常来说是价格敏感性的消费者。

中庸导向:深受中国中庸文化的影响,凡事讲究一个“度”字,认为“过由不及”,态度不偏不倚,对于很多观点持“既不明确赞成,也不明确反对”的中庸态度。

利用三个社会阶层和四种心理导向,将中国 30 座城市都市消费者划分为十二个族群。

生活形态细分市场的运用

——香烟市场细分

分析对象:北京市场上四个主要的香烟品牌——红塔山、红河、中南海和红梅

分析工具:新生代生活形态细分模型

分析内容:品牌定位、户外媒体投放策略和广告创意

品牌定位

在北京烟民中,成就导向者中有 11.9 %的人最经常吸红塔山,而在流行导向者中,只有 4.6 %的人最经常吸红塔山。由此不难看出,红塔山主要定位于成就导向者,红河主要定位于流行导向者。结合社会阶层和心理导向,可以看出,红塔山主要定位于富裕阶层,并且是以成就为导向的消费者;红河主要定位于小康阶层,并且是比较时尚的消费者。

媒体策略

企业在做广告宣传时,总是希望在既定的预算下,选择最有效的到达产品目标消费者的媒体来投放广告。企业确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之后,就需要研究目标消费群体的媒体接触习惯,从而选择最有效的媒体投放广告。

我们继续以北京烟民为例,可以看出,流行导向者更经常的乘坐地铁、出租车和公交车。因此,在地铁、出租车和公交车内投放广告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流行导向者。结合香烟的例子,红河在北京以比较时尚的小康阶层为主要消费群体,因此,在地铁内、公交车、出租车内投放红河的广告会比较有效的到达其品牌的目标受众。而以成就导向者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的红塔山则不宜采用与红河相同的媒体策略。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北京的烟民中,成就导向者外出旅行(包括出差、度假、探亲访友)的比例是最高的,相应地,其乘坐飞机、火车的比例也要明显地高于其他各消费族群。因此,对于红塔山来说,在飞机场、火车站投放广告相对来说会更有效地接近目标消费者。

广告创意

上一篇: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下一篇:幼儿园网站建设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