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

2024-09-17

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精选9篇)

1.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 篇一

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当前县乡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思想作风建设的水平,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有了长足进步,总体上说,我市干部思想作风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比较严重。县乡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理论无用论。大家普遍觉得学习业务知识比学习理论管用,平时对学习业务知识的自觉性有所增强,但对学习理论缺乏动力,多数干部只在单位组织学习

或参加专题培训时,才接触一些理论知识,而且基本上是敷衍应付或浅尝辄止,空闲时间最多看看报纸了解一下时事。

2、部分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大家反映,一是理想和信念淡化。在“为什么干”的问题上认识模糊,把工作视为职业的多,视为事业的少。二是缺乏上进心。多数基层干部认为,与上级机关相比,自己明显缺乏政治上进的机会,因此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的思想意识,在工作中不敢碰硬,遇到矛盾绕着走;三是工作按利益区分轻与重。对那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影响职位的工作,比如招商引资等工作比较投入,其他一些工作往往应付了事。

3、群众观念有所淡化。一是公仆意识淡薄。许多同志觉得自己无论在职业、能力、社会关系诸方面都比一般群众高一等,在情感上难与群众打成一片。二是强调对上负责较多。一些干部承认,特别是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产生矛盾时,习惯于按上级领导的意愿去做。三

是不愿深入群众。一些干部习惯于坐办公室,而不愿多到群众中走走,了解社情民意不准确全面。少数干部对群众的反映和呼声充耳不闻,或没有如实向组织反映。四是少数干部存在与民争利思想。个别乡镇将按政策本应给农民或村委会的钱予以截留,用于乡镇支出。

4、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习惯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墨守陈规。二是“等指示”的较多。相当部分干部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懒于思考,习惯于听上级指示,上头怎么说,也就怎么做。三是照样画葫芦。看到外地的一些新经验,新做法,不知结合本地实际,照搬照抄。

5、部分领导干部心态浮躁,存在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等倾向。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没有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热衷于上建设项目,盲目决策;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盲目求大;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盲目求快。

6、组织纪律观念有所淡化。具体表现在:在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上存在个人主义倾向,一把手习惯于个人说了算,一些领导班子成员明明有不同意见,也不发表。在对待全局与局部关系上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计较当地利益、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多。在自律问题上存在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一些干部平时不注意自身形象,热衷于吃吃喝喝、大讲黄段子。个别干部纪律涣散,去年就曾出现几位干部上班时间打牌而被查处的案件。

二、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致使基层干部思想作风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工作、环境、制度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因素:主要是社会生活变革带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

相互激荡,对干部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渗透,对干部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国内,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求利性、功利性特点,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县乡基层干部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必然受其影响,造成部分干部心理不平衡、思想不统一、行为不安分,追名逐利,严重的便一步一步走向腐败。

2、自身因素:主要是干部个人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理论学习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手段。当前,一些干部对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干部认为省市机关主要是研究出台政策,管宏观的,而县乡干部直接接触群众,主要是落实上级政策,做微观的具体的执行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平时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成口号来喊,或作为个人工作总结中的“套话”,认为“理论书籍”仅能成为书架上的摆设,供装饰“门面”所用。还有一些干部虽然潜意识中也认为改造主观世界很重要,但平时忙于事务、忙于会议、忙于应酬,没有时间学习,偶尔坐下来,也是“走马观花”,沉不下心来钻研。久而久之,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逐步淡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逐步丧失,道德情操出现滑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抵挡不住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3、工作因素:主要是对干部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当前,虽然县乡党委经常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学习载体过多,主题变换过于频繁,以致于干部产生心理疲劳甚至逆反心理。近几年,“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机关作风整顿等等,一个接着一个,一年一个主

题,再加上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内部组织的各专项教育活动,造成多头教育、重复教育,使干部忙于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不多。学习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单

一、培训渠道狭窄、内容重复等问题。教育形式无非就是集中上大课、举办培训班、发放辅助材料供自学等,教育方式灌输式居多,引导式少,收不到明显效果。三是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教育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制度落实得不够理想,造成干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学习仅靠个人兴趣,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4、制度因素:主要是干部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苦乐不均。同一单位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有的则无所事事。不同单位之间的差距更大。由于干部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干的最多的人考核结果不一定就最好,待遇也不一定就高;二是晋升难。由于县乡机构级别较低,人员多,职数少,一些能力强、工作踏实、表现突出的干部长期不能晋升,甚至辛辛苦苦一辈子,退休时连个主任科员都不是。三是县乡职能定位模糊,责权利不统一。特别是乡科级干部职权很小,责任却很大,像安全生产工作,乡级没有执法权,而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却是第一责任主体,由于此类事故被处分的干部不是一个,干部对此深感“冤枉”,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县乡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对策

1、按照“时代”要求,改造干部的主观世界。一是引导广大干部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并把所学的理论同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升教育效果。首先,着眼于长远,建立统一的思想作风教育规划,科学设计主题教育,坚持一以贯之,使干部学有方向。其次,放开视野,拓宽路子,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和建立分层分类教育新模式。再次,建立和完善干部讲学、定期述学和政治理论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推动干部自觉学习。三是注意培养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干部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断强化干事创业、干净干事的意识,教育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时刻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

2、按照“科学”要求,建立并落实好思想作风评价标准。坚持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评价干部的思想作风,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科学界定不同的能力层次和能力标准,从思想作风层面进行定性定量,在群众观点、创新意识、事业心和责任心、廉洁自律意识等方面细化评价标准。并抓好落实,在干部考核、晋升职务考察、届中或届末考核等工作中,将干部思想作风情况列为考察的一项重点内容,改进干部考核和考察的办法,尽量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把思想作风评价标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帮助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规范干部行为。

3、按照“民本”要求,用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县乡干部思想作风如何,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一要把“群众请进来”。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县乡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中,让他们明白思想作风建设的意义、内容、目标等,通过“开门评议”等形式,利用定期向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汇报思想等途径,把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让群众参与考察和评判干部思想作风的好坏。二要让“干部走出去”。改进工作方法,精减会议文件,规范公务接待,使干部腾出更

多的时间深入到群众中去,让干部在一线服务、情况在一线掌握、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增加群众“面对面”接触干部的机会,拓宽群众了解干部的渠道,使群众能够真实而准确地掌握干部的思想作风情况。

4、按照“效能”要求,从制度上确保良好思想作风的形成。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制度是保障。一是加快推进干部考核制度改革。以工作绩效为核心,以丰富考核绩效内容为重点,细化量化考核标准,探索一套能够真实反映干部绩效的考核和评价办法。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分类测评体系,将量化测评结果与定性考核结果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实行立体测评方法,邀请考核对象的上级、下级、同级服务对象参加测评。既要看到“显绩”,又要看到“潜绩”,既要防止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又要防止精神不振、无所作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健全思想作风监督

制度。将思想作风监督向八小时外延伸,及时洞察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采取激励性谈话、约束性谈话和诫勉性谈话等手续,强化预警作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议事规则,加强集体领导程序化建设,逐步构建决策的形成机制和评价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试1 2 下一页

2.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 篇二

关键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保护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2)02-0077-04

一、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的现状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管理主体分为中央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下述图表反映了我国中央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上表显示,我国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执法相关的中央级行政机关主要包括: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林业部、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及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辖系统等。另外还包括工信部、国家发改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具有司法管辖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具有综合执法权的公安机关等。它们的职能分工如下:

1.版權局系统。版权局系统以国家版权局(新闻出版总署)为最高行政机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版权局,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我国《著作权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著作权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著作权管理。以国家版权局为例,其职责为:贯彻实施著作权法律、法规;起草著作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著作权管理的实施细则及办法;审批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著作权涉外机构及事务办理;指导地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查处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权侵权案件;负责著作权管理工作全国性宣传、教育及表彰活动。

2.知识产权局系统。知识产权局系统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最高行政机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知识产权局。我国《专利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专利工作管理;统一受理、审查专利申请,依法授予专利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专利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负责监督专利法律、法规的执行;研究相关专利管理机关的执法职能;对违法侵权行为进行处罚;负责对全国专利的申请审查和行政管理。县级以上地方知识产权局负责制定专利工作发展规划,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传播专利信息,宣传普及专利知识,指导、帮助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工作,依法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查处假冒专利行为,调解专利纠纷。

3.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系统。商标局系统隶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我国商标管理实行的是集中注册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根据我国《商标法》第2条规定,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处理商标争议等相关事宜。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商标使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依职权或应权利人请求查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具体而言,商标局负责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依法保护商标专用权和查处商标侵权,处理商标争议纠纷,加强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负责特殊标志、官方标志的注册和保护,商标注册信息发布及查询,相关信息咨询。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体负责对商标的行政执法。

4.海关系统。根据《海关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设立海关总署,统一管理全国海关。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和海关监管业务集中的地点设立海关。海关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各直属海关及基层海关向海关总署负责。海关总署全面管理、监督和指导全国各海关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工作。各直属海关负责本关区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工作。基层海关直接参与对侵权货物的监控、查验等执法工作。

5.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系统。根据我国《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规定》的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全国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工作,包括原产地名称产品的注册登记、原产地专用标志登记和监督管理。

6.农业、林业行政管理系统。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3条规定,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受理、审核批准及认证登记工作。

7.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下辖系统。2004年,国务院设立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其职能是统一领导全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和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建立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督办侵犯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各地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具有机构设置上“条块化”、“多层级”,管理和执法“一体化”等特点。“条块化”是指不同的行政主体分别管理和保护相应类别的知识产权;“多层级”是指所有类别的知识产权管理主体均自上而下分别设立中央和地方多层级保护体系,上下级关系上一部分实行垂直管理,一部分实行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一体化”是指管理与执法不分,一体属于同一行政主体。

二、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繁多,设置分散。如前所述,涉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的主体有十数家单位,形成了管理和执法机关部门繁多、称谓复杂、“多龙治水”的局面,表面上看是队伍强大,齐抓共管,实际上往往“齐抓共不管”,出现大量管理漏洞,既浪费行政资源和行政成本,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2.职能划分不清,权力和职能交错重叠。在目前体制下,各部门执法依据不能统一,“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但又很难做到“无缝对接”。源于权力的天然自我扩张性,各机关均倾向于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甚至出现权力冲突,部门利益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地理标志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而作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商标局也可以管,这样极易造成重复管理和权力冲突。

3.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受人事编制制度制约,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的专业管理人员均显不足,造成授权与后续的权利效力确认程序过长,管理和执法难以及时到位,活力不足,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相关制度的效率与应有的社会效果。另外,当遇到知识产权问题时,行政管理相对人必须求助于多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因此,被社会公众形象地比喻为“钻行政迷宫”。

4.管理与执法一体化,管理部门执法负担和压力较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直接行政执法,需要动用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为少数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保护。另外,这种做法也容易给其他国家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使中国政府承担了过重的负担。

三、国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考察

(一)大陆法系国家

1.法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机关主要有工业产权局、农业部、经济部等。其中,工业产权局是主要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经济财政与工业部,但它不是政府机关,是具有民事资格及独立财务的公共机构,类似于我国的事业单位。职能主要包括:受理、认证;注册、登记;信息咨询;起草、实施工业产权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外合作与交流。国家不设专门版权管理机构,而是由一些商业性服务机构承担软件作品版权登记事宜,文化部代管一些版权政策方面的事务。农业部负责植物新品种,经济部负责不正当竞争。法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只是在相关范围内参与解决法律问题或冲突,不承担行政执法任务。

2.德国。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机关主要有:联邦司法部(负责政府层面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欧盟相关立法和Trips协议等事宜)、联邦经济和劳动部(负责国际贸易政策中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事宜)、专利商标局(负责专利和商标申请、授予和管理)等。其中,专利商标局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行政机关,具体负责工业知识产权的审查、登记;版权政策制定及管理;药品补充保护证书审批;版权及相关权利争议调解;法律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普及、宣传、培训、教育。联邦司法部负责版权,主要职能是在制定法律草案和国际交流等。该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不承担行政执法任务,只是在相关范围内参与解决法律问题或冲突。

3.日本。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机关主要有特许厅、专利部、版权局等。特许厅隶属通产省,主要职能包括:受理专利申请;起草知识产权政策;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信息咨询等。特许厅没有调停功能,只能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作出争议点是否在权利范围内的判定,且不具行政约束力。专利部隶属于经济产业省,其主要职责是为公众提供专利信息检索平台。版权局主要负责理顺版权方面的法律法规;部署地方版权执行机构;处理有关版权的国际事务;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

(二)英美法系国家

1.英国。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比较集中。专利、商标、版权、外观设计都归英国专利局管理,专利局隶属贸易工业部,负责本国知识产权事务,主要职责是:商标和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明专利审查、登记;版权政策制定及管理;知识产权普及、培训、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商业化。植物品种权局和农业渔业食品部管理植物品种权登记。同法国、德国一样,英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只参与解决相关法律问题或纠纷,不承担直接行政执法职能。

2.美国。涉及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有美国专利商标局和版权局。美国专利商標局职能包括:专利授权和商标注册;为商务部和其他机构提供相关建议和帮助;帮助、支持创新和科技发展,具体负责版权的管理与对外交流。版权局隶属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主要负责作品的版权登记、版本交存和政策法律的制定。美国专利商标局和版权局没有行政执法职能。

3.澳大利亚。知识产权保护机关主要有知识产权局(隶属于联邦工业、旅游和资源部)、司法部(负责版权政策方面)、外交和贸易部(负责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贸易事务)以及交通、信息和文化部(负责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局主要职能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涵盖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等工业产权,也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宣传和咨询服务;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地区合作;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和规章;管理专利和商标代理机构。澳大利亚知识产权局没有直接行政执法职能。版权事务由版权局管理,但不拥有版权侵权查处等执法职能。

四、国外做法对我们的启示

1.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设置上,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工业产权“二合一”的模式,设置专利商标局或工业产权局,统一管理商标和专利事务。这种模式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据统计,全世界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这种管理模式。二是“三合一”的管理模式,即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采取这种模式的有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74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分散管理模式,即将专利、商标和版权行政管理机关分开设置,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有阿联酋、沙特、巴基斯坦、希腊、埃及、中国等。我国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设置上应汲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出最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2.国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和服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国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归纳为: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工业产权的审查、登记;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起草;研究和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对外合作、交流;法律咨询服务;知识产权争议调解;知识产权普及、宣传、培训、教育。这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后职能的划分具有借鉴意义。

3.管理与执法的分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仅仅负责管理和服务,参与争议解决,但没有行政执法职能。有关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主要依靠警察、海关等专业行政执法队伍。如,美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主要由警察机构和海关部门负责,另外,还有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德国,海关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执法部门;在法国,对知识产权进行稽查的机构是竞争、消费和反舞弊总司稽查员以及海关、警察、宪兵等;在日本,由警察机构和海关部门负责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在印度,警察局是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的重要力量。

4.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部分职能的服务化、商业化。美国专利商标局以类似私营商业企业的方式运作,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取经营资金。德国专利与商标局利用网上和电子平台向市民提供服务,他们服务好、质量高、收费低、工作便捷,在欧洲深受欢迎。这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体制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健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的思考

1.在机构设置上,通过部门合并、职能转移等措施,缩减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数量。建议设立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知识产权工作。将专利局系统、商标局系统、版权局系统整合为一个系统,统一处理知识产权事务,这样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

国家知识产权总局下可分设工业产权局和版权局。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将专利、商标的管理机关集中设置,可称为工业产权局或专利商标局,主要负责管理全国的专利、商标、原产地标志等工业产权事项。

鉴于版权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授权性的特点,版权局应和工业产权局分设,使其保留专门的、独立的版权管理行政机关局面。考虑到工作的便利和国家行政成本的节约,版权局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合署办公的现状可以維持不变。

取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的原产地标志管理权,划入工业产权局管理。取消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对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划入工业产权局管理。取消国家商务部门对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管理,划入海关管理。

2.在职能划分上,实行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分离。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剥离出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他们对知识产权的支持、维护及专利技术传播,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中央层级的知识产权行政机关负责知识产权的审查、注册、登记工作,提出立法建议,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等。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承担本地区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向公众普及知识产权知识,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公开服务平台,承担上级机关委托办理的知识产权注册和登记等职能。

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构。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现行分散于各系统的执法人员整合,设立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负责执法。也可借鉴美国的办法,将执法权授权给警察和海关部门,由警察和海关统一执法。这样的行政执法,可以集中使用行政资源,提高执法效率。

3.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 篇三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系统积极推进干部作风和勤政廉政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交通干部作风主流是好的,‘为民、务实、敬业、清廉’是交通干部队伍的主旋律‛,同时我市交通系统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通干部队伍能否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关系到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新形势下,加强交通系统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建设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为此我们交通运输纪检组就交通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和治理对策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当前交通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风气不浓,不能学以致用。有的单位领导干部不注重学习,忙于事务不愿挤出时间学习;有的为了学习而学习,用学习装点门面,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政治学习;有的学习不系统,不善于带着问题学,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有的不学法律法规、不学规章制度,不钻研业务,知识的综合性、连通性差,业务不精,工作浮在面上。

二是大局意识淡泊,组织观念不强。有的领导干部缺乏交通‚一盘棋‛的整体意识,‚交通人‛、‚大交通‛的理念淡泊;有的只强调局部利益,不从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与和谐统一的全局来考虑问题;交通局机关与下属单位的领导关系,局与局、局与所的协作共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弱化;有的领导干部对上级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不认真领会,只根据局部情况和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搞擦边贯彻,走样贯彻;总体上来说交通系统抓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管理、抓大物流客流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些表现和问题如继续存在将会削弱党政的权威,将影响我们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三是班子不团结,难以形成合力。个别单位领导班子不和谐,班子成员缺乏相互信任,不能很好团结共事;个别班子缺乏主心骨,看似你好我好,核心难以形成,班子整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有些班子、有些领导遇事不沟通、大事不商量,缺乏工作和情感的尊重信任;个别领导干部不讲正气、不讲团结、不讲民主,作风霸道,惟我独尊。

四是处事不公正,执法不严格。有的人搞庸俗关系学,办事讲义气不讲原则,只关心自己的事,对群众的事不热心、不放在心上;对‚熟人‛、‚能人‛‚要人‛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的事急办快办。而对基层干部职工、困难职工、特别边远的和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单位的事,想的不多,关心的不够,解决的不及时;少数执法人员执法不严,依法不准,有时办人情案,个别执法人员还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反映。

五是奢侈浪费,不廉洁从政。有的领导干部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生活条件追求奢华,甚至腐败堕落;个别领导干部为政不廉,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甚至搞钱权交易;有的项目亲戚朋友一帮,拼凑机械设备搞土方,虚报工程量清单,大捞黑心钱;有的工程无合同,不少工程无验收,无视国家投资和质量大计;有的花国家的工程款大手大脚、无序设计变更、无度增大投资,工程款一超再超;有的工程拆迁搞大包干,花国家的钱害己又害人;部分单位、部分项目资金未审计,支出不恰当,行政成本过高,令人担心;少数人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该去的场合敢去,不该要的东西敢要,不该办的事敢办;在少数领导干部不注意节俭、铺张浪费、用公款大吃大喝;个别人生活作风上不检点,在职工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上述这些问题和表现,虽然只存在于交通系统个别单位和少数领导干部中,有些是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但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和典型性,其消极影响不可估量,如果不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听任这些不良风气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破坏交通运输行业的团结和谐,阻碍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交通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产生根源

交通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建设和管理门类广、环节多,不少重点岗位权力相对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纵观各类腐败案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产生:

(一)思想上拒腐防变的防线筑得不牢。腐败问题的滋生,主要是因为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改造而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蜕化变质。

(二)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监督工作不力,一些领导干部经不住诱惑,利用管理上的漏洞违纪违法。

(三)督办落实不够,执行力不强。对上级文件精神落实不够,督办检查不够,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产生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增强领导干部作风和勤政廉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常抓不懈,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寓于交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

三、交通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加强教育管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动‛。人的行为如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素质高低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抓源头,首先是教育人,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领导干部、执法人员、窗口服务人员加强教育。这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宗旨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执法理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关、权力观、利益观;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职业责任意识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从长期性和文化的层次来说,廉政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人们行为的功能,因此,引进直至创造自身廉政文化是解决自我教育和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1、引进廉政文化,努力营造廉政文化氛围。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的普及教育创建活动,加强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褒扬高尚品德,鞭挞不良行为,使广大职工自觉追求真善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和提高,加强群众性的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廉政文化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2、把握廉政文化内涵,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典型。廉政文化必须与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才更具影响力。要通过嫁接先进典型(如刚毅精神),总结、发现、挖掘和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行业特色的廉政典型。

3、弘扬先进典型,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廉政文化。引进廉政文化,培育自身廉政先进典型,其落脚点还是在于创造自身特色廉政文化,使廉政文化更贴近我们工作生活实际,更有效指导实践。要挖掘身边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身边廉政典型的引导作用,形成崇廉、支廉、尊廉、超廉的良好风气,促进了长期自我教育机制的形成。

(三)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管长远的,靠制度管人、约束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项根本措施。要建立健全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对权力的合理配臵、分解、限制和监督,解决权力制衡问题;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保证各项权力的正确行使;推行和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增强透明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行政权力,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4.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 篇四

败问题座谈会发言提纲

中共大冶市纪委大冶市监察局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大冶市发挥村级纪检小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有效预防村官腐败问题”作个简要发言,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村官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制约。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投入的不断加大,村级资金、项目越来越多,涉农信访数量不断上升,村官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从近几年我市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涉及村官腐败案件占33%。如何加强对村级权力监督,有效预防村官腐败迫在眉睫。2009年以来,我市通过建立村纪检监督小组、加强农村惩治和防腐体系建设,不断探索村纪检监督小组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不断强化村级组织腐败风险防控,预防村官腐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是抓全覆盖,解决“如何建”的问题。去年,我市按照村级纪检监督小组组织、人员、责任、制度、保障“五落实”要求,14个乡镇(场、街办、开发区)的333个行

1政村按照“1+2”的模式成立了村纪检监督小组,每个村通过“两推一选”(党员推荐、群众推荐,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1名纪检监督小组组长、2名纪检监督小组成员(我们统称村纪检监督员),村纪检监督小组组长由村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兼任。999名村纪检监督员由乡镇党委下文任命后持证上岗。为了拓宽信息渠道,延伸监督触角,各村还按照一个村民小组1名义务信息员的标准,全市共聘请4279名关心村务、原则性强、威望较高的村民作为义务信息员,协助纪检监督小组收集信息,加强监督工作。同时,我市还按照“八有”(有独立办公室、标识牌、制度牌、办公桌椅、电脑、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档案柜)要求,不断加强阵地标准化建设,为村级纪检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市、镇、村、组全面覆盖、四级联动的“大纪检”组织网络,进一步强化了对村务的监管。

二是强化管理,解决“如何管”的问题。我市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建档、统一考评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加强对村纪检监督小组的监督管理,推进村纪检监督小组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了《村级纪检监督小组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村级纪检监督小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要求村纪检监督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每半年向乡镇纪委书面报告履行职责情况,每年度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每年底由乡镇纪委组织对村纪检监督小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乡镇纪委定期组织村纪检监督小组开展学习培训,进行业务指导。去年以来,各乡镇通过专题培训、以

会代训等方式,对村纪检监督员普遍进行了业务培训。同时,市镇两级纪委建立信息库对纪检监督小组实施动态管理,乡镇纪委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给每位纪检监督员建立业务档案,并严格工作考勤。

三是明确职责,解决“干什么”的问题。给每名村纪检监督员发放“一本通”工作手册,详细规定了纪检工作职责及相关制度,做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强纪检监督工作的针对性。着眼于监督好“人”,将干部廉政谈话、廉政承诺、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党内监督制度延伸到村一级,以此强化村纪检监督小组对村干部廉政勤政情况的监督。着眼于监督好“权”,凡是重大决策和热点难点问题,均按规定召开会议,纪检监督员参与监督。着眼于监督好“钱”,规范村财务管理,监督村级财务开支及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明确规定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应由纪检监督员进行审核,使村级财务管理有效地置于监督之下。同时市纪委统一设计样式和标准,在各村普遍建立了《履职工作记录薄》、《党务村务公开记录簿》、《便民服务室工作记录簿》、《信访调处记录薄》等簿册和台帐,进一步规范了纪检监督小组的业务工作。

四是规范程序,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制定出台了《村级纪检监督小组监督工作办法(试行)》,明确了纪检小组监督工作的规则、事项、方式方法以及保障措施,制定和绘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三重一大”民主决策监督、党务村务公开监督、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督、工程项目监督、民主评议监督、村干部履职

监督、一般村务监督等“八大监督事项”的监督要点和工作流程,排查出被监督对象各类腐败“风险点”,统一制成“一单清”监督工作清单,发放给每个纪检监督员,让他们知晓监督防范的范围、内容、对象和重点,解决纪检监督小组“怎么干”、村干部腐败风险“怎么防”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腐败防控措施,堵塞村干部腐败漏洞。尤其对农村低保、危房改造、退耕还林、救助对象的评选等事项全程参与,从源头上预防“村官”腐败问题的发生,筑牢村干部“不易腐败、不敢腐败”的防线。

五是加强保障,解决“不想干”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村纪检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必须解决村纪检监督员“不想干”、积极性不高这一难题。我们将村纪检监督小组工作经费和纪检监督员误工补贴(每人每年平均不低于1200元),全部纳入各乡镇财政预算,确保误工补贴按时足额到位。同时,推行参会考勤补贴制、上报重要信息奖励制、调处纠纷奖励制等一系列制度,将履职情况与奖金发放挂钩。做到办公办案有保障、干好工作有奖励。为了防止和克服村纪检监督员“怕和软”的现象,我们明确规定村纪检小组业务工作直属乡镇纪委指导,努力提高村纪检监督员的权力和地位,提高他们对监督工作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当好“四员”(宣传员、信息员、监督员、协调员)履行“四权”(参与权、监督权、审核权、建议权)的责任感,增强为村集体把好关、为群众服好务的使命感。

六是严格奖惩,解决“干不好”的问题。实施村纪检监督小组“问效问责”制度,推行“两查两评一考”,通过查履职记录和工作台帐,实行党员评议和群众评议,采取百分制考核的方式对村纪检监督小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严格执行村纪检监督员“四不准”(不准包庇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不准扣压和推诿群众信访件,不准泄露举报人情况、举报内容和信访案件工作秘密,不准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敲诈勒索)制度,防止他们敷衍塞责、搞假监督。同时,严把监督关,规定村纪检监督员“五个必须到位”,村两委在研究重大事项时、资产资源处置时、工程验收时、信访公开办理时、财务收支审核时必须到位监督。2010年,我市对全市村纪检监督小组经过考核评比,表彰了4家示范单位;对监督不到位、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的7名纪检监督员,给予了批评教育、警示诫勉处理。严把查处关,对村纪检监督小组反映的线索,我们认真对待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去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对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查处了市经济开发区徐家铺村违纪违法案等3起村官腐败案件,查处村干部3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严厉惩治了“村官”腐败行为,起到了良好的震慑和警示效果。

一年来,我市各村纪检监督小组充分履行职责,排查矛盾、化解纠纷、宣传政策、为民解忧。累计监督200多个工程建设项目,监督资金1.2亿元;上报重要信息153条;参与民主决策880余项;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及时报告重大问题、纠正违规问题32个;协助村党支部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近20项;监督拒签不规范票据480张,金额近50万元,极大地减少了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5.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 篇五

张国安

(华中科技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着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改革

1979年5月我国派代表赴墨西哥参加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后,“继续教育”这一概念被正式引进我国。1984年7月,我国首家继续教育办学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挂牌成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继续教育己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继续教育的主力军,高校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性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上级政策、市场竞争以及继续教育自身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环境面临着较大压力、办学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上级政策的调整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变更对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办学初期,高校继续教育凭借其良好的办学声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近几年教育部对于继续教育办学有关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对于部属高校开办校内成人脱产班和自考助学班的控制,给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此外,部分重点高校从学校整体发展考虑,严格控制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也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2、生源市场竞争激烈,招生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开办继续教育。除少数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外,如清华、北大充分利用名校资源占据了高端培训市场。其他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准确的市场区分和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市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近几年,普通高校扩招和高职院校与民办高校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使教育领域的竞争更趋白热化,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危机。继续教育的生源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市场过渡为买方市场。、校外函授站点的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逐步萎缩的趋势。校外函授站通过异地办学,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受众面,尤其是有效满足了边远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受教育需求,一度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强大支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为了尽量降低办学成本,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部分站点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安排教学,个别高校也放松了对函授站点教学质量的监控,站点的办学质量无从保证。另外,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下的函授站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非学历教育起步晚、归口难、进展缓慢。过去,绝大多数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上,对非学历继续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把非学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以及机制运行等多种因素影响,非学历教育开拓市场的动力和能力不强,多数高校现有的培训项目规模小、效益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同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非学历教育方面没有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各院系自行开展培训工作,分兵作战,无法形成合力,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现行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体制,简言之,就是关于一个组织机构的属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的约定和工作运行要求等方面的有关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组织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范围及模式;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确定预算收支、规模以及预算管理模式;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涉及资产管理内容与日常培训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所谓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通常理解为机构和制度。机制有多重含义,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具体到高校继续教育,是指其内部形成的组织机构、人财物等要素以及组织架构、有效运行、合理匹配等方面的制度。

体制、机制决定着一个组织发展进步的活力,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着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个别环节甚至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管理体制与办学实际存在严重的不适应。高校继续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具有办学层次多、学生规模大、教学运行成本高、各项工作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当前,面临继续教育办学领域的激烈竞争,高校现行的人事、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无法充分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多种办学形式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要大力发展的非学历教育更是凸现了这个矛盾。如果各高校不能在用人及财务上给与继续教育以灵活的政策,难以保证高校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管理渠道不畅。一方面,在招生宣传录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要自行组织力量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在用钱、用人、用物等方面没有建立起符合继续

教育办学规律的规章制度,缺少足够的自主权和支配权。在教学运行上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要充分依托院系,而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由于存在多头管理,加之部分体制的不顺畅,部分工作过多的消耗在打报告、开会议、搞沟通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从而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严重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机构设置不合理,责权利不清。目前,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大体上按两种模式来设置,一种是按条状模式来设置,一种是按照块状模式来设置。但是由于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一般成立时间较长,人员较多,加之办学层次多、业务分散、服务对象情况复杂,所以管理起来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有关政策的调整,相当一部分高校对本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因此,在实际工作运行中,经常会由于部门职责不明,权限划分不清,工作中的协调沟通不够,相互之间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单位“内耗”较为突出,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组织机构从属关系和属性模糊。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对于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从属关系和单位属性一直没有明确,许多高校对于继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创收手段,把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简单归于院系或者机关。导致配套政策没有相应挂钩,不利于有效调动各方的办学积极性。造成了“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尴尬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更加类似于一个办学实体,不能简单地归于院系或机关,而应该是二者的结合。

(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用人机制欠缺灵活性。我国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职工组成一般分为正式职工和外聘人员两部分。由于各高校在正式职工编制上实行严格控制,许多高校从开拓市场、发展事业出发,逐渐加大了对外聘人员的招聘力度。但是由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在外聘人员的待遇确定、招聘方式等方面自主权、灵活性不够,很难从社会上招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相当一部分外聘人员只能满足机构正常运转的需要,无法从整体上推进机构人力资源的优化。同时,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正式职工与外聘人员在待遇上差别较大,良性竞争机制还未全面形成,外聘的优秀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分配机制没有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原则。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内部在分配政策上没有充分考虑工作性质、工作强度以及工作责任不同,导致责权利脱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绪滋生,职工内部一定程度地存在“吃大锅饭”的思想,影响了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奖惩机制亟待建立。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广大从业者的个人利益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事业大发展了,广大从业者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内部还未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职工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有些制度即使已经制定,在落实上力度不大,流于形式,激励和制约效果不明显。尤其是针对因工作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惩处机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几乎是一片空白。、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因为直接面对社会,是高校的“窗口”部门,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以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由于日常管理工作繁

重而琐碎,某一个环节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工作贻误,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与现代管理要求相比,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真空和死角,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问责制度尚未形成,无法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

三、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在体制、机制的变革上想办法、找动力,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一)在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逐步推行符合继续教育办学规律的管理体制。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继续教育办学重要性的认识,遵循继续教育办学的实际和特点,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对其发展在人财物的使用上尽量给予灵活的政策和充分的自主权。譬如在学习中心和站点的建设管理上,要把站点的办学质量、招生规模、所在区域等因素统筹考虑,在制定学费分成比例时区别对待,改变过去一碗水端平的做法,激发学习中心和站点发展的活力。2、推进归口管理。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要积极争取有关政策,统一管理,整合资源,着力打造若干彰显本校特色的培训品牌。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教育资源调配的归口管理。要通过进一步健全不同办学形式的财务分配办法,形成对相关院系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以获得其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实施非学历教育公司化运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实施非学历教育公司化运作的新途径,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机制,推动非学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说,在人力资源方面,要根据项目运行的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并自行确定待遇;在财务政策方面,要有充分的财务自主权,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开拓培训市场的积极性;在项目运作方面,要施行项目责任制,成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机构设置的优化设计。要按照条块结合、高效运行的原则,不断优化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来设立部门和岗位,因事定岗,而不能因人定岗。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职工的职责权限,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强调分工协作,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不断提高职业化管理水平。

(二)在机制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健全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完善班子议事规则,不断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决策过程中,要建立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成立论证小组——提交讨论这样一个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民主科学决策程序。要重视决策执行的跟踪反馈,根据工作运行情况,适时地调整和修正,以期达到最好的决策效果。、健全用人机制。要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用活用足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内部现有的人力资源。转变职工“要我干”为“我要干”,使他们珍惜现有的岗位,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健全分配机制。分配机制的改革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改革,同时也是最敏感、最困难的改革。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职工实际工作状况以及考虑不同岗位差别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分配制度,并与严格的考核制度相配套,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潜能,从而解决机构内部分配不合理现象,解决责权利脱钩的现象,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和市场开拓岗位倾斜,科学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高校继续教育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要充分尊重职工的劳动付出,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在管理、项目开发、学生教育培养、招生、站点建设等方面实行创新举措为单位带来较大办学效益的团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健全监督机制。要根据“管人、管事、管廉政”的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切实建立健全监督的领导责任制。要进一步拓宽监督的信息沟通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地了解社会、群众、站点对单位、部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要健全监督制度,强化监督措施,将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对招生、教务等关键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防患于未然,堵住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漏洞。对于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部门和个人,要实行问责制度,追究相关责任。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工作者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开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6.基层干部作风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六

摘 要:长期以来,广大基层干部吃苦耐劳,扎实工作,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基层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对他们必须给予充分肯定。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近两年,有关部门受理的检举控告中,绝大多数反映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基层干部作风管理的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基层;作风;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81-02

2014年1月20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习近平再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天天接触群众。他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基层政权的稳固。

一、基层干部作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思想作风不振

思想作风是作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思想作风往往决定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而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则往往是思想作风的具体表现。当前一些腐败干部被查处的案件,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这些人的思想上出了问题,把握不住正确的方向。生活中思想作风不振常常表现为思想懈怠,不思进取,纪律松弛,欺上瞒下,不实事求是等。

2、领导作风不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说“一方父母官养一方人”。基层干部领导有方,老百姓们就会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但实际上基层干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却时有发生。有些干部缺乏大局意识,脱离实际地瞎指挥,承诺的事情不兑现,注重个人得失却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民本位思想淡化,作风霸道,与群众缺乏沟通与交流,不能真正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很好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分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导致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3、工作作风不实

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现在的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现在的办公楼越修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的确,有的干部坐机关时间多,深入基层时间少;有的干部在工作方面拈轻怕重,遇见矛盾绕道走,是非面前不开口,能拖就拖、能抹就抹,没有真正蹲下来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有的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搞形式做样子,推诿扯皮,人为的给工作带来了损失和影响。

4、学风不浓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基层干部若不认真学习和领会,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纰漏。但有的干部却疏于学习,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不同程度的知识空白和本领空缺问题。因为没有从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必然造成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脱离,从而缺乏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

5、生活作风不谨

有些基层干部淡忘了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灯红酒绿,沉湎于低级趣味,比如喜欢上茶楼、进歌厅等消费娱乐场所玩玩小牌、唱唱素歌、泡泡药足、搞搞按摩。也有的基层干部热衷于讲江湖哥们义气,喜欢与老板、大款等有钱人混在一起,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还有的机关党员利用职务和权力上的影响,为家属、子女、亲戚谋取好处,导致贪污腐败。

二、基层干部作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社会角度分析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更迭,人脉逐渐成为办事的宝器。许多基层干部也慢慢加入人脉关系的大军,拉关系、讲人情变得流行。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违反原则都要促成,凡是是对自己不利的事,违反原则都要破坏。他们在积累自己丰富人脉资源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社会潜规则的主力军。而潜规则是一张大网,拉人如水时自己也被困其中,无力自拔。这种恶性循环甚至让干部把作风不好作为一种常态,而视勤劳务实为异类,作风存在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2、从干部管理角度分析

首先是干部的准入制度不够规范。有些干部的仕途升迁规划单纯追求权力,如果被其表面的夸夸奇谈蒙蔽了双眼,就会导致一批重仕途不重人民的人员加入干部队伍,成为潜在的作风问题隐患。其次是干部约约束机制疲软。不少基层部门虽然制定了制度和规定,但执行上约束力不强,没有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最后是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考核中没有根据基层干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导致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感,没有竞争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干部没有上进心,工作消极被动。

3、从干部自身角度分析

从根源上讲,干部作风出问题是干部自身缺乏政治信仰,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三、基层干部作风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干部管理,推进制度化建设

2010年12月17日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管理干部。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干部的任职,纳税人是干部的服务对象而不是鱼肉之躯。干部要克服“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思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强化公仆意识。同时要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比如实行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制、轮岗交流制等,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或一定阶段内的工作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要求及具体的奖惩措施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灵活运用。对考核实绩突出、老百姓反应好的,该提拔的提拔,该升迁的升迁,甚至还可以破格使用。而对于考核不合格、老百姓不满意的,就要兑现结果,该降的降,该调的调,决不能搞一拉平甚至讲人情、拉关系等不正之风,失去考核的本质意义。

2、加强干部教育,增强作风转变的自觉性

基层干部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光靠制度和规定是无法满足老百姓多种多样的需求的,促进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内驱力才是根本之道。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教育是个捷径。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宗旨教育,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领导垂范,树立榜样的无形力量

基层干部的作风好不好与基层单位领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级领导应该在作风方面带好头,率先垂范,敢说“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基层领导清正严明,就能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同时,基层干部要勤奋工作,制定出一套有地方特点、体现当地实际的完整的制度措施,尊重民意,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执行制度的规范和表率。基层领导做到了,基层干部也就学到了,慢慢也就做到了。

4、加强监督,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干部作风能否有效转变,搞好监督检查十分必要。监督的形式也应该坚持多样化。首先,在干部系统内部,县纪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切实负起责任。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查了解干部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要进行重点检查,跟踪查促,直到把问题解决,工作改进为止。其次,在干部系统之外,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举报途径也多种多样,可以匿名举报也可以实名举报,可以书面举报也可以口头举报甚至网络举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说明了腐败在干部中的严重程度和亟待解决性。

参考文献:

[1] 高艳伟.对转变干部作风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4(1)

[2] 曾永联.曾伟.黄丽君.陆波岸.定点搞帮扶 常下村看看——基层干部作风效能建设抓实抓长效[J].干部作风建设,2008(3):52-52

[3] 彭家旺.瞿遇春.新的条件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J].党员生活(武汉)2008(4):28-28

[4] 田 岩.以史为鉴.重视党的作风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B版,2008(4):104-105

7.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 篇七

导班子承诺书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区市党委、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不搞政策截留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有效履职尽责,勤勉工作,甘于奉献,多作贡献;杜绝不负责任、推诿扯皮、办事拖拉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以及“吃拿卡要”、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

三、加强对本单位民警的反分裂斗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党纪法规教育;不出现散布和传播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影响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的言论;

四、坚持严格的考勤制度,严明工作纪律,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避免出现因管理不到位造成民警中时常出无故迟到、早退、旷工、上班时间外出吃饭、在办公室闲聊玩游戏现象;

五、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的重大会议和活动;不出现无故迟到、早退、缺席及不认真遵守会场纪律的现象;

六、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在班子成员和及民警中不出现组织赌博活动或利用赌博活动行贿受贿的行为;

七、坚持政务、财务等各项公开工作;杜绝不公开或假公开的现象;

八、例行勤俭节约,杜绝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和提高消费娱乐活动;

九、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避免因管理不当造成国有资产被侵吞、挪用、私分、贱卖;

十、努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在工作中不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xxxxxxxxxxx

8.谁宽容了领导干部作风问题 篇八

谁宽容了领导干部作风问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并非仅仅是个人生活问题,因为它影响了党风,影响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不论是男腐败官员还女腐败官员,如果有个人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除了法律审判,还有道德审判。这个道德审判的杀伤力,甚至要比法律的承载还要大。要承载这个道德压力的,不只是贪官本人,还有他的家人、亲属。现在就有很多媒体,专盯着这

些贪官个人作风方面的问题,大做文章。这与实际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我们看实际生活中,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真的被人当回事了吗?没有。说实在的,一些单位部门一把手有这类的作风问题,人们并不当回事的,甚至看成是个人生活问题。在一些单位里,领导层与女下属的暧昧关系,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一定的“谅解”和宽容,这个一把手还能在这个单位当下去吗?这也和其它腐败现象一样,很多单位部门对一把手的腐败心中有数。如果这个一把手与人无仇无怨,他就可以无事。由此可见,人们对腐败既痛恨又有一定程度的“宽容”。这个所谓宽容,就是从心理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腐败。对于有些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也是这样的心态。在一个单位里搞这种事,谁能不知?如果这个官不出事,这些都不算什么大问题。实际就是这样,一个领导干部,有个人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并不被人当回事。有很多领导干部的“绯闻”在社会上传得人人皆知,并没影响这位领导干部当官和升迁。有人干脆就说,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一层的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不算个问题,倒不了。这就是人们对官员无原则的宽容。如果这个人出事了,这些作风问题都变成了罪名,成为道德的审判,前后居然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们必需要说,一个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是不允许存在的,更不允许在上下级之间存在,不仅道德不允许,党纪国法也是不允许的。如果人们没有这种“宽容”,领导干部一有这样的作风上的苗头,便成为舆论的众矢之地,或者举报到上级组织部门,那么这类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还能存在吗?作风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腐败的缺口,很多领导干部从这里开始堕落,为什么那么多的眼睛看不到?

9.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要点 篇九

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要点

通过召开局党组民主生活会、干部座谈会以及下基层深入一线,面对面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查找我局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存在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不够扎实全面,业务能力不强,创新突破不够;

二是服务意识不到位,工作效率不高;

三是组织纪律性不强,有涣散现象;

上一篇:架构系统调研报告下一篇:镇扫黑除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