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部学期工作总结

2024-08-26

中学部学期工作总结(精选7篇)

1.中学部学期工作总结 篇一

中学部学期末工作安排

一、期末考试工作

1、拟定、发放《期末考试给家长的一封信》;

2、出台《中学部2011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组考方案》;

3、特别注意:

1)把控好考试期间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

2)监考一定要从严;

3)阅卷要坚持客观公正之原则,按时完成阅卷任务;(1月12日外出阅卷的教师名

单:刘晖、何秋霞、周家玉、殷海彪、黄晓燕、钟云英)

4)考试完后,住校生离校前要签好离校单(只签离校时间);

二、期末评优工作

(一)教师评优1)优秀班主任的评比;2)优秀教师的评比;

(二)学生评优

各班各项评优名额如下:1)三好学生3名2)德育之星4—6名

3)学习进步奖4—6名4)优秀班干 1名 5)优秀团干 1名 以上评优名单请各班主任于1月11日前交给教务处。

6)获学校“博才”奖学金的学生名单由学部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下学期公布。

三、班主任工作

1、按要求填好《学生素质报告书》、本班获奖学生奖状,发放《学生素质报告书》;

2、评定出本班优秀学生名单,并及时将名单交给教务处;

3、领工资前需上交的物品、材料如下:A、教室、办公室钥匙;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手册;D、后进生转化材料;

(所有教师在领取工资前必须将教材及有关参考书、各学科工作总结交给教务处)

四、其它工作1、1月13日,8:00am开散学典礼,然后发放《学生素质报告书》;9:30am召开全体

教师会议;下午,全体教师发招生宣传单、拉横幅;晚上,教师聚餐;

2、1月14日,领工资;

3、寒假招生指标及奖罚

行政人员、班主任 :3人其他教师:1人;招生按60元/人进行奖励,不

够指标的按50元/人进行罚款。

4、下学期到校时间

a、2月1日(正月初十)8:00am,行政人员、班主任报到、集会;

b、2月1日—11日,九年级补课;(2月6日放假一天)

c、2月7日(正月十六日)8:00am,全体教职工报到、集会;

d、2月10日(正月十九日),正副主任开始正式上班;

e、2月11日(正月二十日),全体教职工开始正式上班。

5、特别说明:1)1月13日下午不参与招生的教师既扣半天工资有扣本月全勤奖金;

2)凡不按学校规定时间到校的教职工领不到学校红包。

2.中学部学期工作总结 篇二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根据“建设和谐校园, 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 以增强课堂效率和德育工作实效为重点,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夯实学校基础性工作, 促进内涵发展, 从而全面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二、工作目标

“内涵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所谓内涵发展, 就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规范办学同步深化, 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加强。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体

1.加强领导队伍建设。

“团结、高效、务实、创新”是领导班子必须树立起的形象, 要做到“三要三不”:即工作中要统一思想, 顾全大局, 不各行其事;处理问题要讲原则、讲正直, 不徇私情;办事要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 不谋私利,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的工作作风, 努力做好分管工作。同时, 积极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在参与中实现教育思想的引领, 在参与中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 在参与中汲取工作的智慧和力量, 努力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抓好师德教育。以“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为全体教师的座右铭, 树立教师新形象。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 实施教师形象工程, 使每一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为学生服务意识、现代教育意识, 发扬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爱生如子、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2) 抓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实施“名师工程”, 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方面拓宽渠道, 为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创设广阔空间, 加强与校外名师联系, 拜师学艺;另一方面自加压力, 实行“开放”教学, 争取早日成为名师。

(3) 抓青年教师队伍。要持续抓好“青蓝“工程,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 开展“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活动, 使青年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等方面不断提升, 创设机会有计划地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增长见识, 使他们更快地取得佳绩。

(二)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增强德育实效性

1.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 提高德育实效。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处着力抓好常规教育。各个年级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从学生行为习惯的细微处入手, 坚持从小事抓起, 加强观察监督引导,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评选文明班级、十佳少年、优秀学生干部等“星级”少年, 通过评选活动激励学生争做文明少年。

2.以德育活动为契机, 进行思想教育。

(1) 在每周的升旗仪式活动中, 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系统化。

(2) 开展读书会、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

(3) 开展感恩主题教育, 探讨教育的实效。

(4) 做好心理健康专题辅导。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建立心理咨询室, 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宣传功能, 大力宣传健康、活泼向上的学生典型。

3.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

(1) 坚持全方位育人, 通过少先队建设及学校系列讲座,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办好家长学校热线、家长学校网页, 使其了解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形成合力, 共同育人。

(2) 与社会各部门形成教育合力。与政法部门联合, 实施法制与治安教育系列活动;与光荣院联合, 举办报告会、联谊会, 参观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区交警队联合, 举办交通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为学生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网络。

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

首先, 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健全班主任每月例会制度, 加强班级工作研究, 强化班级管理, 形成良好班风;其次, 通过德育课题研究和工作研讨, 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充分发挥德育处的指导作用、班主任的主力军作用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 做到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

5.重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全面加强学科德育渗透作用, 以品德课为重点, 以语文、心理课为辅助, 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前途理想教育, 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 深化教科研活动,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校本培训。

一是加强集体培训,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新课程标准, 并利用周四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收看“空中课堂”节目, 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二是关注个体, 强化自主学习, 要求教师每人至少订阅一份教育刊物, 每年至少写一篇教学论文, 每月至少写一篇心得, 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 以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开展“听评课”校本教研。

“专业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是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做好理论培训:由教研处领导做听、评课的专题辅导, 指导教师如何听评课, 同时邀请专家、教研员进行理论讲座, 通过“自学”与“培训”两条线对教师的理论与业务进行专业引领。二是在小组内开展同伴互助, 结合新课程理论进行评价, 形成互帮互学、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三是教师针对自己设计的每堂课, 进行“教材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的说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系列教学活动, 走“边教边研”之路, 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3.抓好科研工作, 促进观念更新。

(1)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本学期将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方面教导处要对每一个课题平时的研究进程作进一步指导和监控, 另一方面要详细安排各个课题的开题评估工作, 特别做好各个课题的资料积累和整理工作, 撰写好课题的开题报告。

(2) 加强教科研的日常管理。教导处将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理论, 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 并完成科研成果汇编工作。建立好教科研档案, 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保证教学工作稳定发展。

(1)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认真上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 杜绝挤占、挪用课程现象,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保证学生在校活动时间, 教导处每天安排专人检查。

(2) 加强备课质量。坚决杜绝不备课上课现象, 各教研组强化备课, 提高备课质量, 使每一位教师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除个人备课之外, 网上备课落实到人, 集体备课定时间、定人员, 提前准备发言内容, 做到省时高效。备课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在教案上标记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

(3) 上课注重实效。本着向“35分钟要质量”的原则, 要求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学习的新路子, 注重因材施教,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提高效率的前提———明确教学目标, 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 (2) 提高效率的基础———吃透教材内容,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钻研教材; (3) 提高效率的条件———了解学生状况, 客观认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了解学生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4) 提高效率的关键———优化教学结构, 使“导入—新授———练习———总结—作业”各部分合理分配,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5) 提高效率的因素———营造教学气氛,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6) 提高效率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精心选择作业。

作业量要适中, 及时批改、认真规范;作业的数量与难度应体现和对应学生的差异性, 着眼能力的提高, 防止机械重复, 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6.凸显学校特色。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校本学期教学研究重点, 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建设教学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2) 打造英语教学品牌。利用英语教师的资源优势, 不断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把英语放在与语文、数学并重的位置。课堂上构建以训练为主、活动为主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推动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四) 狠抓重点, 促体卫艺工作再上新高

1.积极开展体育工作。

(1) 继续强化对“两课”“两操”的管理。进一步改进体育课教学, 抓好活动课, 完善大课间, 加强田径、排球、乒乓球等业余校队的科学训练。实施“阳光体育工程”, 加强体育工作。

(2)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确保体育合格率达98%, 积极参加各级体育赛事并争取优异成绩。

2.提高卫生意识, 开展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班会、文体活动、板报、广播等形式, 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真开展各种疾病的防疫宣传工作,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3.积极开展各项艺术活动。

加强对音、体、美课堂教学的管理, 抽查课堂教学情况, 检测教学效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园艺术月活动, 每学期举办多项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竞赛。

(五) 加强后勤服务, 建设和谐校园

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 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奖金发放的预算管理;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 实行收费公示制, 创建“财务管理规范学校”。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严格防火、防电、防盗, 做到常宣传、常教育、常检查、常汇报, 坚决消除安全隐患。

3.中学部学期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时间管理倾向;住宿制;非住宿制

一、前言

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对时间的态度、计划和利用等的认知,是个体对时间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是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在个体运用时间方式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高考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水平的检验,也是一次心理素质的检验。时间管理倾向这种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而且和对待时间的态度以及对时间的价值观上有密切联系,对待时间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将使那些进入到高三的学生对待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不同。根据有关研究,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学生将比那些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倾向的学生在学业上收获更多。除此之外,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成就动机、生活质量、心理源控制等方面有密切联系。

本文试图通过对即将升入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倾向系统抽样研究,探讨如何对高三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教育,使学生提高时间利用率,发挥时间管理对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为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采用整群取样和自愿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选取楚雄紫溪中学高二年级1班的在读学生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问卷40份,其中女生36名,男生4名;年龄17~18岁;住宿制21人,非住宿制19人。

2.研究工具。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该量表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3个分量表共44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2~0.81,重测信度系数为0.71~0.85。

3.研究程序。由研究者主持问卷测试,讲解指导语,在学生完全理解答题要求之后回答所测问题。所有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调查结果

1.总体测量结果。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总均分、住宿制和非住宿制学生总均分居于中等。

2.总分与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总分与三个维度与之间有显著相关,总分与时间监控观之间相关性得分高于总分与其它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得分。

3.各维度的住宿制和非住宿制差异比较。非住宿制学生总均分、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得分低于全班总体水平,并低于住宿制学生的这四项上的各项得分;时间效能感要高于住宿制学生。住宿制学生与非住宿制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方面存在显著差異。

四、讨论

1.本研究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总均分居于中等,这和现有对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研究的结果一致。在高二阶段学生学习热情和投入学习的精力,随着学习任务难度加大而随之降低,对时间管理的信心和能力也会较低;距离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和高考还有一段时间,学生对时间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合理安排、科学利用时间的方法上没有形成有效策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这一特殊时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间价值,主动积极的管理时间,克服各种干扰,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过渡到高三年级。

2.本研究中,学生时间监控观较其它两个分量表与时间管理倾向有更高的相关。本次调查活动正值学生学期末总复习,各科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复习计划安排,设置每天要完成的复习目标,要求分配学习时间,加大对学生复习结果的检查。教师的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时间监控观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对时间管理倾向要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具体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调节能力,获得更多积极的时间管理体验,化为强大动力推动学生攻克学习难关,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3.本研究中,非住宿制学生总均分、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得分低于全班总体水平和住宿制学生得分。住宿制学生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及在学校认真管理下,能够在较少的外界干扰下学习、生活。对非住宿制学生合理利用、安排时间的观念和能力进一步引导,对时间的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加大监管力度,并检查落实情况,建立有效的家校共建制度,全方位改善学生做事拖拉,无计划、无目标的行为习惯。

五、结论

第一,高二向高三过渡阶段是对提高学生时间观念,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技能训练的时机,通过提高学生对时间价值的认识,设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来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敢于迎接挑战,正确面对失败。

第二,不仅要对住宿制学生严格管理,也应该关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鼓励他们。对非住宿制学生不仅要在时间管理技能上教会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对自己管理时间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长期坚持,内化成稳定的外显行为。

第三,高二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时间管理技能,经过高三紧张忙碌的学习,会促进他们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这对他们的人生将会是一笔财富。

参考文献:

[1]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06):649-653.

4.中学学期科研工作总结 篇四

我校科研工作以《xxxx中学校本研修管理机制与运作模式》为指导思想,落实好校本研修中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为科研目标,结合我校总课题研究的过程为抓手,开展了我校的科研工作,现对本学期的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实现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

科研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是今后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快捷、高效、信息量大的特点,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有着其它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科研室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努力搞好科研工作。

⑴ 加强“科研室频道”的建设。截止到本学期为止,科研室管理的“科研室频道”已经运行两年多了,共撰写、收集和整理了各类文章300多篇,主要有我校科研信息、科研文章、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方面的文章。本学期能一如既往的重视“科研室频道”的建设,每月能有5~10篇各类文章挂在“科研室频道”上,能注意发挥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注意发现和挖掘出教师中好的科研案例,并及时的给予报道。如:发现许琳和吴炯的论文有一定的质量以后,科研室能及时的通过《科研简报》给予报道,并能挂在校园网上。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努力把校园网中的“科研室频道网站”建设成为科研工作的信息服务平台、理论学习的平台、讨论交流平台和科研管理平台等。最近我校的校园网又在重新完善和规划,其中科研频道也是在不断的调整之中,科研频道通过调整之后进行了细化,增加了几个新的拦目,这样

有利于教师们的学习和交流,也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⑵加强对“科研课题”频道的建设。该频道是科研频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筹建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服务和管理,上学期将我校所有的课题”开题报告”都挂在了网上,其中也包括课题研究计划等。并对课题组成员参与“科研课题”频道建设提出了要求,要求各教研组课题负责人,每学期只少要有案例挂在该频道上,而且要保证质量。本学期仍贯彻和落实了这一原则,引导教师共同来参与该频道的建设,使之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目前挂在该频道上的案例是比较少的,今后要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积极的关注和参与这个板块的建设。

⑶加强探究型课程的频道的建设。上学期对各班级学生组长进行了有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在同学和指导教师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利用率和参与率不是很高的,上期末挂在网上的探究性学习成果(体会、心得、建议、课件等)仅有30余篇,本学期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加强了宣传,使“探究频道”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二、抓好“科研简报”的出版工作,成为老师们的良师益友

科研室坚持“科研简报”每月出版一期,本学期出版了4 期,目前共出版了46期,对教师的科研理论的学习、相互交流、增加科研信息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科研简报”的前身是“探究型课程简报”,也是二期课改的产物,根据简报的特点,每一期都送到区《xxxx教育报》社中,成为了我校向外展示科研工作的一个窗口。下学期在继续出版的基础上,多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争取在内容、版面设计和新颖方面都有所加强,使之真正成为大家喜欢的朋友。

三、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

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是促进二期课改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我校在实际中认识到,要开展好学校的科研工作,没有一支科研骨干队伍是不行的。因为科研骨干教师在学校的科研活动中能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要使学校科研工作能得到普及,不断的深化,必须要以科研骨干教师为基础,以课题为平台,不断的扩大科研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实现科研的实施目标。所以,在实践中我们感到通过校本培训、课题研究和参加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多种途径,都是培养科研骨干教师的好方法。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科研室把各教研组内承担子课题研究的教师组织起来,把这些教师作为科研骨干教师来进行培养,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科研室对课题组的建设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每月能坚持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定期组织他们学习科研理论、科研方法、进行科研活动方面的研讨交流,注意引导和提高

这些教师的研究能力。本学期已经召开了3次课题组老师会议,学期初组织他们与专家对话,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进行了调整,通过思想碰撞和相互学习,逐渐的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在校内有一定影响的,有一定能力的科研骨干队伍,在深入开展的科研工作和校本研修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另外,我们也把教研组长也作为科研骨干队伍来培养的,通过教研组长例会,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培养他们科研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引导他们重视教研组层面的科研工作管理,通过校本研修把科研工作真正的贯穿到教学工作之中去。

四、抓教学反思提高了教师对二期课改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科研的基础工作,科研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我校重视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但主要是通过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来实现的。校本研修是二期课改的产物,也是我校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主要方法,因为校本研

修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教学反思的过程。我校每学期都要求各教研组,开展以“三阶段两反思”为主要特点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的3个主要因素的反思和互动过程,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改善教学质量。我校教导处和科研室认真落实各个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的计划,并作为考核和管理教研组科研工作的指标之一,科研室注意收集教师在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性案例,通过在“科研简报”和网站平台上的交流,来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学反思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一种研究活动。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是校本研修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隐含着一种基本信念:教师也是研究者。自我反

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我校非常强调和关注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导处在检查教案时,有意识的检查教案中的教学后记,促进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的提升。教学后的反思,在同伴合作反思和专家引领下,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的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主体,我校要求教师在课例研究结束以后,在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写出反思性的案例,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反思自己在课例中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我校已将近几年各个教研组在课例中的案例收集成册,有些制成光盘,已经成为了我校宝贵的科研方面的学习资源。实践证明,注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能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另外,把课题的

研究纳入到教研组的校本研修的计划之中去。各教研组每月利用校本研修的活动时间,经常通报本组内子课题的研究动态,引导本组教师关注和参与对本组子课题的研究。使之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充满合作,在组内经常性开展研究和讨论,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逐渐形成良好的组内工作、学习、研究与一体的科研学习氛围。

五、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转变教师观念看起来是一个老的话题,但也是推进二期课改的显著标志。通过几年来我校的科研工作、校本培训等途径,提高了广大教师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促进了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课程改革的科研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观念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具体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往往支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动,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和成就,只有教师转变观念,增强对二

期课改的认识,才能在行动中及时的跟进,才能推进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会不断涌现出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论等,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观念,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观念的转变不可能一厥而就,也不可能通过几次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必须经常的讲,常抓不懈,因此,我校注意通过科研和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把转变观念作为学校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来达到教师观念转变的目的,以适应二期课改发展的需要。学校也经常利用教师大会或教研组校本研修等活动,对教师进行科研理论方面的学习指导,通过校本培训和科研工作,我校广大教师以科研兴校,科研先行,向科研要质量的理念都有了明确的认识。

六、认真落实区科研室对我校科研工作全面调研

本学期区科研室主任一行6人,对我校科研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他们

既看资料,也听汇报。何佩副校长代表我校对近年来的科研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汇报。检查的结果总体评价是好的,但对我校在区级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需要今后改进的地方,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校对这次检查是非常重视的,感到通过检查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增加科研工作管理方面的信息量,能进一步完善我校的科研管理机制,也能促进我校的科研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在调研之前,我校科研室就本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首先参照了区科研室下发的“科研管理工作评估指标”进行了自查,对照44条评价指标进行了自我反思,不足的地方也进行了及时的认真的调整。如:对科研方面的档案进行了分类、充实和整理,努力做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其次召开了课题组负责老师的会议,贯彻了科研工作检查的各项要求,布置他们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阶段性案例和准备中期报告的有关事宜;另外科研室在思考对科研课题

管理的问题上,也感到原来的‘课题管理细则’有必要进行充实和完善,许多新的理念、新的科研方法,应该及时的注入到我们的管理制度中来,以提高我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所以制定了‘课题立项和管理方法细则’,明确了对课题要进行目标管理,关注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实施过程,鼓励教师按照评价目标,积极的开展课题的研究活动。再有,我们也参照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对我校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发展性评价方面的尝试,制定了‘课题自我评价表’,把课题组教师看成是参与评价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通过自我评价不断的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能及时的发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改进和调整。

今后要改进的问题主要有:①有些子课题组负责人积累的能反映过程性的资料比较少,特别是有关案例的撰写和有关素材的收集和积累的不多。因为,课题的研究一定要与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行为改进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目前课题研究的情况不平衡,有些课题组负责人的案例较少、方法不多、研究的深度不够。②个别子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团队意识。不能与备课组的教研活动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不重视同伴互助,没有把课题研究,放在备课组的活动日程之中去,目前仍有一部分子课题在研究过程是在单兵作战的,这样不利于课题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课题对教学工作的引领作用。③有些教研组长对该组子课题的关注程度不够,很少过问课题的研究情况。子课题研究是教研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记录在教研组手册和落实在教研活动之中。

七、落实好“课堂教学评价”的课题研究

学校管理方面的‘软肋’是课堂教学,‘好课标准’的探索是学校的一项实质性的工作,开展‘好课标准’的研究,是二期课改发展的需要。本学期“课堂教

学评价”课题被评为区级课题,我校科研室也制定了研究计划,按照研究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①在上学期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教研组长会议布置了全校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制定出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好课标准’来,9月份各个教研组完成了初搞,教导处和科研室对好的案例进行宣传和评价活动。

②10月份各个教研组参照了‘好课标准’的初搞,在第一轮的课例活动中进行了实验观察,收集了案例和数据。每次课例结束以后,各个教研组都注意积累有关案例,并收藏在档案袋中,学校也对各个教研组的档案袋进行了评价。

③11月份各教研组开展对‘好课标准’进行了研讨活动,用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好课标准’的实验情况,并对本组的‘好课标准’初稿进行修改。

④12月份各个教研组参照修改后 的‘好课标准’,开展第二轮课例研究,每个教研组都要提供‘好课标准’程序上的研究内容和有关案例。

⑥ 学校将对各个教研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我校“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的方案。‘好课标准’不可能有单一的共性的标准,也不是追求固定的模式,而是寻找共性的要素,追求的是研究的过程,‘好课标准’是有标准的,但也可以说是没有标准的,要辨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无标准是指教无定法,而有标准是指尽管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也是有规律的,也是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可寻找的。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许多教师由原来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是学,从评价的维度上来看,从关注知识的本位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许多老师也学会了对一节好课的评价。

5.中学学期科研工作总结 篇五

一、营造浓厚教科研氛围

1、率先垂范。校长及教科研条线领导都积极投身其中。校长自己设计主持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课题研究活动,撰写并发表多篇论文,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条线的领导认真做好宣传、服务和保障工作。

2、营造环境。学校继续坚持教科研“四个一”工作。这学期起,还专门完善了教师研究室的布局,把优秀教育期刊摆放到教师的身边,要求教师加强学习,作好摘录,写好读后感与案例分析。还两次召开会议,对获得区级新秀以上教师,提出更高发展要求,鼓励推动发展。

3、搭建平台。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组织系统。首先以校长为中心的行政会议学习系统,辅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学习系统和骨干教师个人研修学习系统,三者之间构成相互联系、沟通的平台。其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从身边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促进教师发展。第三组织骨干教师参加苏州市、甚至江苏省示范或研究活动,促成一个“人人参与,个个优秀” 的教科研氛围。

二、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1、组织发动。学校教科研室大力做好教育科学研究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举办各种讲座或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和发布教科研究成果,在校内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对重要的省级论文竞赛活动,组织人员认真筛选、修改论文,提高获奖率,深得教师的好评。

2、点面结合。以立项课题为点,贯穿科研条线工作要求,面向全体教师的科研形式,积极有序地展开教科研工作。本学期,教科研室主要从课题立项、申报论证等方面为制定“十三五”研究课题打好基础,确保在申报预定的时间内拿出成果。在参与的全国课题《学有优教: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研究》中,积极进行中期总结,调整深化,力争在研究时效内完成研究任务。另外,还组织申报了吴江区年度课题,共有16项个人课题和5项教研组课题成功立项。

3、带动发展。学校要求教科室、各课题组成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相对科研意识较强,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带头参与教科研工作,组织策划“教科研一体化”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学校这项发展要求纳入教师考核范畴。

4、科研一体。学校把课题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结合起来。每次活动要做到了有专题,有课例,有小结。每个课题组至少能上好一堂体现研究课题的实验课,活动质量有保障,也真正推动了“教研科研一体”的实施。

三、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

通过“苏式”课堂建设,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首先,继续进行“项目学习”方式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深化研究,进一步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其次,进一步推广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方式的研究,形成学校学科教学新亮点。第三,在语文教学中以阅读教学为主要突破口,通过师生共读的策略,整合“听说读写看”构建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不仅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科文化的建设。第四,开展预约式课堂教学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这些丰富活泼创新的“智美”课堂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法,不仅培养了教学思维活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而且充分凸显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更彰显了学校灵动独特的“苏式”教学风格。

四、常规工作稳步发展

1、组织各类征文。今年以来,在大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论文参加教育教学管理、教海探航、五四杯等江苏省内知名的重要论文评比活动,也参加了省行知杯、蓝天杯、市陶研会、省市教育学会和区片小学科论文的评比活动。

2、办好学校校刊。《红梨苑》是我校重要的校办刊物。及时推广教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本学期完成一期校刊的出版工作。

3、协助做好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管理工作。

五、教科研工作初显成效

这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已初见成效,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也明显提高。我校有一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一人入围苏州市级学术带头人评选,一人被评为吴江区学科带头人,6人被评为教学(科)、德育能手,教坛新秀6名。半年来,教师苏州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20多篇。区以上评优课12人次获奖。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6.永宁中学上学期工作总结 篇六

二、落实新课改,推进课程改革的蓬勃法开展新的课程标准颁布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对此,我校积极响应付诸实施。(1)确立课程改革为学校工作重点,成立“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课改具体计划。(2)通过参加培训、听讲座、观摩课、看录像等形式加强“课改”理论学习和培训。在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后,又组织校内进行二次培训。把学习新课程标准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贯彻新课标,靠近新课标,渗透新课标。(3)积极鼓励教师撰写课改小论文、心得体会,编辑出版学校《教研通讯》。课程改革,使初一年段课堂教学在整体上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学生考试全部实行等级制。90%的教师能自觉运用新模式。在备讲批辅等教学环节上大胆探索,一切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教案变学案,开发学生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由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课改试验者的创新和实干,我校在石狮教育局课改调研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得一致好评。其中数学组课改成绩还得到了泉州教研室有关领导的好评,并确定由我校梁寻军开课改观摩课,得到国家课改中心主要成员,华东师大教授王继延的好评。

三、规范教学教研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本着用教育科研的方法进行课程改革的思想,着力进行教育科研工作,通过教育科研出思想、出经验、出成果、出名师,通过教育科研创特色、创牌子、树形象。学校教研室和教务处制定和修改了《永宁中学教研组管理试行方案》、《永宁中学教研奖励试行条例》、《期末学科奖励办法》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从而使教研和教学工作有章可循,目标明确,使教学常规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为继续发挥我校学科竞赛成绩优秀这一传统办学特色,教研室征求多方意见,制定并多次修改《永宁中学关于学科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管理奖励条例(初稿)》针对各类不同类别比赛制定了相关的措施,实施了辅导教师选拔制,辅导项目审批制,辅导课时报量奖优方法,使辅导时间、地点、人物得以确定,便于落实,更能体现按劳取酬,按效取酬的原则,从而调动广大优秀教师的积极性,推进我校学科竞赛赛前辅导工作的进行,以争取更优秀的比赛成绩。为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确保考试成绩的可信度,维护教师公平竞争的原则,学校对原有期中、期末考试规则进行改革。强调教师应遵守监考职责,加强考场巡视,严格考场纪律。并实行不同年段不同备课组交换改卷的制度,极大推进教风和学风的改革。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我校始终把建设一支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历进修和岗位培训。至本学期、我校已有近二十位教师参加专升本函授、自学考试并取得毕业证书,并有两位教师分别参加脱产本科和研究生学习,一位参加研究生函授学习。本学期,又有三十六名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和考试并取得二级乙等以上合格成绩,全校共有近九十名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认定。为鼓励教师参加教研,学校制定了“教研奖励试行条例”,对于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大批高素质和爱岗敬业骨干教师涌现出来。

五、深化学校管理改革,加大筹建省二级达标学校步伐面临着市教育资源改革使石光、一中成为完全高中校和我校地理优势不如兄弟学校的现况,我校领导班子高度认识到:只有努力提高初中办学质量为本校高中部培养优质合格生源,并早日实现省二级达标学校的目标才能摆脱学校目前发展所遇的困境。学校多次召开研究筹建省二级达标学校的专门会议,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并利用参加香港永宁中学校友会换届庆典的机会向海内外校友说明,努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学校还多方筹措教育资金,拟对原有综合大楼进行改造,并筹建办公楼一幢、校园网络,加强其他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以争取早日跨入省二级达标的行列。

六、加强行风建设,推入党风廉政建设学校以教育系统进行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自纠”“促改”两环节,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并继续推行校务公开制度。成立了办事公开和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及监督小组,强化领导和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利用校务公开栏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公开,提高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做到教师满意,人民群众满意。

7.中学部学期工作总结 篇七

一、推行“三学期制”的目的

“三学期制”是指把习惯上的一个学年上下两学期变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将原来的两个学期的教学周压缩, 多余的教学周数组成一个短学期。[1]实行“三学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革过去“两学期制”学期冗长, 课程开设少, 学生选课受限, 以及由于与国外大多采用三、四学期制与我国学制时间不一致的原因影响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弊端。改“两学期制”为“三学期制”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 增加课程数目, 扩大选课范围, 有效地解决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课程总量不足、选课次数少的难题;有利于在教学时间上同国外许多大学接轨, 促进国际间高校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充分协调和利用校内外教师、实验室、试验设备等教育资源, 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2]

为此,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推行三学期制, 即将每学年划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8周, 春季学期17周, 夏季学期5周。其中, 短学期重点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与教学。

二、结合工科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抓住教务管理工作重点

范艳华提出, 工科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正由工程技术教育、工程科学教育向工程综合教育方向发展, 要求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美国工程教育协会 (ASEE) 指出:“工程院校不仅必须使其毕业生获得智力的发展与出色的技术能力, 而且必须服从工业的引导, 培养它的学生作为组织的一员参与工作, 同时了解自己专业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 人才培养方面的这些变革对于国家工业的强盛, 对于工程师有能力作为技术工作者和决策者从事工作, 都具有重大意义。”[3]

为了实现学生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有组织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了解本专业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们应加强工程训练,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重视和强化实验课、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课和前沿讲座。而小学期的设置恰好满足这一目标在时间上要求集中化的条件。

三、在“三学期制”下对工科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统筹规划, 完善课程管理体制。

结合推行“三学期制”的目的, 以及工科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小学期” (由于第三个学期相对长学期时间短, 被称为小学期) 中课程管理需注意以下问题:

1.适度增加课程数量, 突出工科特点, 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

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 增加选课数量,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以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开课数量的增加也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结合工科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在结构上力求小型化、多元化:我校小学期为5周, 时间短, 课时安排集中, 开设小型、多元化的课程更有利于理解吸收和拓宽视野;在内容上突出工科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 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重点开设实践类课程,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工科学院是以培养实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 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是重点。在小学期重点开设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提高实验和测试技能。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建立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教学体系, 让学生在实验室内将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机床机械等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从而在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师资、实验室、科研设备等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突出“三学期”的科技型、训练型、实践型特点, 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课程,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熟悉工厂、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工程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课安排应集中紧凑, 提高授课效果。利用小学期集中进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课程的授课效果要好于在长学期中穿插进行, 老师指导学生操作仪器的时间更充分, 避免以往学期中穿插实验造成时间紧、学生操作机会少的弊病。因此小学期的课程安排要配合实践课对时间集中的要求, 每次课的课时达到4-8小时。小学期相对长学期来说时间短、课程紧凑, 安排理论课则信息量过大, 学生接收的信息来不及吸收, 授课效果比较差, 应该减少或避免安排理论课。

3.前沿学术讲座规范化管理。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作前沿讲座, 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前沿, 了解本专业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其间可穿插本校相关专业教授的讲座, 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讲解自己领域的前沿信息, 构成系列讲座。前沿讲座为限选课, 计算学分, 对每讲所列的参考文献, 学生要自主查阅和学习, 讲座后要求完成一篇报告。因此, 要特别注意与校外专家的沟通, 提前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告知工作,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前沿讲座的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果, 改变过去学生听讲座被动接受, 流于形式的弊端。

4.注意理论课与实践课内容的连贯性。

与小学期实践课程配套的长学期理论课程应该尽量安排在小学期的前一个学期进行, 理论课程结束后马上实践,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小学期的实践教学也可独立成课, 短学期集中安排, 不受长学期理论课程安排的限制, 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做。

5.整合资源,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推行“三学期制”的本意是使学校师资、教室、实验室、科研设备等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其间应该注意课程量与资源的比例, 如果把握不好就会使各项资源超负荷运用。

(二) 选课管理中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构建多元知识结构。

要注意对学生选课进行积极的引导。“三学期制”使学生增加了选课的次数和数量, 增加了选课的自由度。但部分学生在选课时没有树立正确的选课目的, 避难就易、凑学分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选课, 加强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目的的介绍,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选课目的, 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性, 既要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要开阔视野, 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提醒学生在选课时注意基础理论和实验实践课的知识连贯性。在选择实验或实践课时, 一定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论课基础。如果是理论课也要注意所选学的专业课所需的基础课是否已修过。

(三) 考试管理注意缓解小学期学时紧张与考试压力大的矛盾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试题库体系。

推行“三学期制”以后, 课程总量大幅度增加, 考试科目也相应增加, 加之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的考试时间距离较短, 学生的考试压力比较大。在第三学期设置的课程大部分为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 实践课考试方式比较灵活, 除了开卷、闭卷笔试外也可采用机考、设计报告、调查报告、论文等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为了促进考试命题更加规范和科学, 促进教考分离的进一步实施, 学校应每年都设立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试题库的建设与更新, 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各学院积极相应, 总结和提高教学经验, 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为一体的试题库。实现公共基础课、学科大类基础课的考试由试题库命题。

实行多学期后还面临成本的增加、管理工作工作量增大等问题, 如聘请校外专家授课和讲座的费用大幅度升高;管理组织成本变大;课程编排、考试组织、学生管理等工作量增加, 这些都是对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要发展, 根本在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4]“三学期制”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及全校师生共同研究探索, 选择适合的变革方案, 以实现三学期制的改革目标, 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钟义红, 张慧兰, 林桂娟.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8 (5) :42-44.

[2]纪哲, 高嵩.“三学期制”:为学生创造广阔发展空间——山大威海分校学期制改革调查[N].大众日报, 2009, (6) .

[3]范艳华.对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情, 2008, (1) :89-90.

上一篇:公文写作中的批复怎么写 范文下一篇:关于定格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