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精选15篇)
1.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一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被认为是应对事故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法.本文讨论了构建该类系统的现实需求,并根据其关键模块所采用的.技术,分类别地介绍了现有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的开发情况和服务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领域尚未解决的同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作 者:茅学玮 廖振良 Mao Xuewei Liao Zhenliang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所,上海,92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10, 35(5) 分类号:X507 关键词:应急管理系统 构建需求 地理信息系统 人工智能 模型2.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二
环境风险评价 (ERA) 是指对人类的各种开发行为所引起的或面临的危害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 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ERA包括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预计、环境风险评价与对策三个步骤。环境风险识别是根据因果分析原则, 将环境系统中能给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带来风险的因素识别出来。环境风险预计是对环境风险的大小以及事件的后果进行预测和度量。环境风险评价与对策就是根据风险分析、预计的结果, 结合风险事件承受者的承受能力, 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并提出减小风险的措施、建议与对策。
2 城镇水源地饮用水保护区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据统计[1], 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 各类事故引起的水污染事件占80%。目前我国出台的环境风险评价相关标准, 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而对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方面有所欠缺, 所以本文围绕城镇水源地饮用水保护区曾经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进行辨析, 并确定常见风险源及对水源地风险评价的流域进行风险预测, 其流程如图1所示。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目标是识别主要的风险源和风险事件类型, 并调查三个方面:⑴调查水源地及其周边环境, 收集水源地水质、水文和气象条件及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范围、取水口、监测点等信息;⑵调查水源地潜在危险源, 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 通过实地调查对潜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或排除;⑶收集历史资料, 查找水源地保护区内发生过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2.2 源项分析
找出风险源后, 要进行源项分析, 目前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专家打分评价法和类比法。本文采用定量法进行评级。
2.3 定量法事故危害分级标准方法
对于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定量分级, 本文采用参数指数法, 其评价步骤如下:
①指数参数的确定
由于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具有瞬时性、大量性、污染物特定的特点, 还必须考虑对供水时间影响的考虑, 因此本文选择了“水体中存在常规污染物”、“由事故排出的特定污染物”、“对水源地供水时间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显著的感官反应”这四项指标。
②计算公式的确定
参数指数法的公式如下:
undefined (1)
式中:Si1——事故排出的特定污染物评价因子分数;Si2——水体中存在的常规污染物评价因子分数;Si3——对水源地供水时间可能造成的影响评价因子分数;K1——由事故排出的特定污染物因子权重;K2——水体中存在的常规污染物评价因子权重;K3——水源地供水时间可能造成的影响评价因子权重;V——显著的感官反应因子换算系数。
其中Si2、Si3取值如下:
undefined (2)
undefined (3)
式中:Pt——事故排出的特定污染物各参数评价分数;Ct——事故排出的特定污染物各参数权重;Pt′——水体中存在的常规污染物各参数评价分数;Ct′——水体中存在的常规污染物各参数权重。
Si3参数与三个因素有关, 分别是危险源与水源地的距离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水体的水量, 是否与感潮水域有关, 以定性法确定污染物对水体供水时间的影响。
③指标中所需要的水质参数
城市水源地中, 根据突发性污染常见的风险源排出的污染物选出“事故排出的特定污染物”, 由水体中普遍存在的常规污染物选出“水体中存在的一般污染物”参数。本文选取十种一般污染物作为常规水质参数, 分别为溶解氧 (DO) 、生化需氧量 (BOD5) 、高锰酸盐指数 (CODMn) 、硫酸盐、硝酸盐 (以N计) 、总磷 (以P计) 、Cr6+、总氰化物、v-phen、石油类。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和《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卫法监[2001]161号) 中标准限值, 拟定各参数的评分标准。参数的评价分数是0~100, 分数越高, 代表污染后果越严重, 0表示几乎不存在污染。限于篇幅, 略去了特定污染物水质参数评分标准、一般污染物水质参数评分标准、对水源地供水时间可能造成的影响参数标准和显著感官参数标准4个表格。
④各因子权重计算
根据“事故产生的特定污染物” (M1) 、“水体中的一般污染物” (M2) 和“对水源地供水时间可能造成的影响” (M3) 三个指标, 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对事故危害的贡献程度, 按照层次分析法相对比较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通过矩阵判断各参数因子的权重:
A.构建判断矩阵
对评价因子进行两两比较, 判断其相对重要程度, 采用萨蒂的1-9比例标度法构建的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B.权重的确定
构建出判断矩阵后, 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来求各评价因子对于污染事故危害程度的贡献率——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本文采用和积法计算矩阵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求出了突发性污染事故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如表2所示。
⑤指数范围的划分
由判断矩阵得到的指数权重及计算公式, 我们将水污染事故分为Ⅰ~Ⅳ五个级别, 如表3所示:
3 结语
按照“事前安全评估和事中快速应对”的原则, 开展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 能够确保在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估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性, 为环保部门快速处置此类事件提供有效依据。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危害影响程度的级别判定, 因其是水源地环境安全的要害所在, 同时也是城市水源地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突发性水污染,环境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罗岳平, 邱振华, 李宁等, 美国饮用水安全阀及其评价J].净水技术, 2001, 4 (1) :5-7.
3.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三
关键词:油库、次生污染、环境风险评价
引言
油库作为“收发储管”油品的场所,由于所储油品是易燃、易爆液体物质,且数量较大,因此,油库属于危险行业范围,在其环境风险事故中,火灾是常见的一类灾害。油库发生火灾时,其油品燃烧过程中同时会伴生出大量的烟尘和CO等污染物,在火灾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消防废水、油品泄漏等污染。因此,在油库火灾事故中产生的伴生/次生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一、油库火灾事故中伴生/次生污染识别
油库火灾事故处理过程中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主要包括油品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是物质燃烧反应过程中分解生成的气态、液态、固态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扑灭火灾产生的消防水以及携带的少量油品泄漏产生的挥发性烃类物质。次生污染物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处置将会对周围环境再次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按照《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02)要求,油库的罐区会设置防火堤和排水控制阀,库区通常还会设置水封井和隔油收集池及污水处理设备,当出现火情后,消防灭火过程所产生的消防污水被控制和储存在防火堤内,通过含油污水提升泵和含油污水管线送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可有效防止消防水直接溢流至外界水体,从而避免污染地表水。而火灾事故发生时,由于火势较猛,会产生大量的烟气,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为H2S、NH3、CO、SO2等,受气象等条件影响,会不同程度扩散,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油库火灾事故中伴生/次生污染物——燃烧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火灾伴生燃烧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后果计算)
油库火灾热辐射影响主要在油罐区,而油罐火灾油品燃烧过程中同时会伴生大量的烟尘、CO、SO2等污染物,将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由于油罐发生火灾后,油品的急剧燃烧所需的供氧量不足,属于典型的不完全燃烧,因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量很大,且CO毒性较大,而SO2产生量很少,因此,本文对油罐火灾过程中的CO排放情况进行预测。
以沿海地区某成品油库为例,该油库总库容为2.8万m?,共有7个储罐(4000m?/罐),储存油品为汽油(5个罐)和柴油(2个罐),均为内浮顶罐,油罐距库区边界最近距离为20m。当地主导风向为ENE,年平均风速为2.4m/s。
1、源强参数
该油库火灾事故时的源强参数见表1。
表1 火灾事故产生CO源强参数
2、预测模式
采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中的多烟团模式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
式中:C(x,y,o)为下风向地面(x,y)坐标处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3);x0,y0,z0为烟团中心坐标;Q为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σX、σy、σz为X、Y、Z方向的扩散参数(m),常取σX =σy。
3、扩散参数选择
扩散参数σy和σz的取值依据HJ/T2.2-93中的表B3,见表2。
表2 有风时,大气扩散参数系数(取样时间0.5h)
采用HJ/T2.2-93中推荐的σy时间订正法计算1小时平均浓度,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
排气高度的风速可由10m高度的风速通过幂律表示,公式如下:
当 (公式3)
当 (公式4)
其中U1和Z1分别为地面附近测点的风速和高度,U2和Z2分别为估算高度的风速和高度。P值见表3。
表3 风速幂指数
4、预测结果
CO在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ENE、不同稳定度气象条件下,下风向落地浓度预测结果见表4、表5。
表4 不同稳定度、年平均风速条件下,油罐火灾事故次生污染产生的CO预测结果
注:CO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30mg/m?;半致死浓度LC502069mg/m?,4h。
表5 不同稳定度、年平均风速条件下,油罐火灾事故中CO在敏感点处落地浓度预测结果
由表4可知,油罐火灾事故中油品燃烧时产生的CO在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条件下,各稳定度下的最大落地浓度点均位于库区范围内。最大落地浓度除在A、B稳定度气象条件下外,其余稳定度条件下的最大落地浓度均超过半致死浓度;对应A、B、C、D、E、F稳定度,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范围分别出现在186.6m、271.1m、442.3m、622.8m、936.5m、960.8m范围内,在此范围内人员短时间接触火灾烟气会出现中毒反应。
由表5可知,油罐火灾事故中CO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为:在年平均风速、主导风气象条件下,位于火灾源460m-550m处的环境敏感点在A、B、C稳定度气象条件下的CO最大地面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但在D、E、F稳定度气象条件下超标;位于火灾源760m-920m范围的环境敏感点在A、B、C、D稳定度气象条件下的CO最大地面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但在E、F稳定度气象条件下超标;位于火灾源1200m的环境敏感点除在F稳定度气象条件下CO最大地面浓度超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外,其他稳定度气象条件下的最大浓度可以达到标准要求;该油库火灾事故时产生的CO到达周围环境敏感点的最大地面浓度远低于CO半致死浓度,基本不会造成人员中毒反应;距离火灾源2000米以外的环境敏感点不会受到库区火灾事故产生的CO废气污染物影响。
在气象条件中,大气稳定度是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热力湍流发展旺盛,对流强烈,污染物易扩散;反之,当大气层结稳定时,湍流受到抑制,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易造成污染。
三、风险可接受水平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最大可信灾害事故对环境所造成的风险R按下式计算:
(公式6)
式中:R为风险值;P为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事故数/单位时间);C为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危害(损害/事件)。
在实际的风险后果计算中,可利用如下方法确定最大可信灾害事故的风险值。
表6至表9分别给出了污染事故危害程度评价标准、污染事故发生概率的评价标准、风险排序的风险矩阵和不同风险水平应采取的行动。
表6 污染事故危害程度评价标准
表7 污染事故发生概率评价标准
表8 每种风险排序的风险水平矩阵
表9 风险水平分类和需要采取的行动
油罐发生火灾后,池火不完全燃烧导致的CO排放量较大,各种预测条件下,在有风B、C、D、E、F稳定度条件下都出现了半致死浓度范围,最远的半致死浓度为66.8m,从区域居民的分布情况看,半致死浓度范围内没有居民居住,因此不会造成居民死亡。但不可避免地对该区域内的工作人员造成轻度的伤害,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眩晕等症状。参考《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取油罐发生火灾的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1.0×10-5,该类事故的概率排序为3,属于极少发生;火灾危害事故排序为2,属于可接受。为此,油罐火灾导致的事故风险水平为6,属于可接受的水平。事故发生后,需要及时控制,并进行跟踪监测,以保证能够控制风险水平不至扩大。
四、结语
从分析来看,油库火灾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伴生/次生污染——油品燃烧时产生的CO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事故本身、气象条件及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有关,通过预测得出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对油库的建设单位在处置火灾事故中,如何防范和减轻次生污染,提高污染控制的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书耀,油库加油站风险辨识与管理,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4.学校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篇四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学校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学校饮用水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发生在学校饮用水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具体措施
1、提高意识、预防为主
宣传普及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饮用水,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统一领导、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快速应急、及时处理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及时处理。
三、组织管理
1、报告制度
校园水源一旦受到污染,由昝万俊(总务主任)及时向领导小组负责人汇报。同时负责向卫生防疫监督站报告。
2、现场保护和水源处理
保护好水源现场,请卫生防疫监督站及时提取水样。将污染水源彻底放尽,停止饮用。
3、指挥协调
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要各施其职,各负其责,指挥各班主任工作,协调作好校区水源污染的应急处理工作。
5.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五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以及核、生物化学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影响饮用水
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等。
二、组织机构
市环境保护局成立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市环保局局长XX同志任组长,下辖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受理辖区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调查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立即作出应急处置措施反应;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辖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组织辖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的现场监察、监测及处理;领导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的应急处理工作。
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由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和市环境监察大队组成。负责应急事故的现场调查、取证;提供应急处置措施建议;协助有关单位做好人员撤离、隔离和警戒工作;立案调查事故责任;做好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任务。
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由市环保局自然保护科和市环境监测站组成。负责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分析、为应急处理提供依据;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对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等;办好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交给的其它任务。
三、工作程序
(一)任务受领及要求
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接到污染事故发生的警报后,应立即通知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赶赴现场,当出现重、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领导小组应有一名以上成员到现场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受领导任务后,应尽可能了解以下内容并及时向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原因以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
(2)污染源种类、数量、性质;
(3)事故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可控性及预采取的措施;
(4)本小组基本任务、到达时限等要求;
(5)友邻小组的任务,可能得到的支援及协同规定;
(6)上级指挥机构(指挥员)位置、指挥关系、联络方法;
(7)受领任务后48小时内发出速报,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经济损失、人员受害情况等;
(8)其它需要清楚的情况。
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受领任务后、应尽可能做好以下工作并及时向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
(1)一般情况下,水污染在4小时内,气污染在2小时内定性检测出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可能的危害;
(2)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定量检测出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并发出监测报告;
(二)赶赴现场
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按指定路线组织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应急人员和车辆赶赴现场,明确途中联络方法,灵活果断地处置开进途中情况,确保按时到达应急地区。
(三)应急处置
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到达现场附近后,应根据危害程度及范围、地形气象等情况,组织个人防护,进入现场实施应急。要尽快弄清污染事故种类、性质,污染物数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等第一手资料,经综合情况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经批准后迅速根据任务分工,按照应急与处置程序和规范组织实施,并及时将处理过程、情况和数据报指挥部。
1、现场污染控制
(1)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与相关部门配合,切断污染源,隔离污染区,防止污染扩散;
(2)及时通报或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3)参与对受危害人员的救治。
2、现场调查与报告
(1)污染事故现场勘察;
(2)技术调查取证;
(3)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认定事故等级,共分四级。根据《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进行报告。
(4)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应采取污染跟踪监测,直至污染事故处理完毕、污染警报解除。
四、后勤保障
(一)通信保障
1、应急启动时的通信保障。应急通知下达与接收以有线通信为主,利用办公电话,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输。在外应急员的联络以移动电话等无线通信为主,确保应急通知快速下达。
2、开进中的通信保障。以无线通信为主。应急指令的下达与接收,事故现场应急信息的通报与反馈,主要利用移动通讯。
3、处置中的通信保障。采取无线
通信、有线通信与运动通信相结合的方式,以无线通信为主。指挥部(或应急办)可利用现场临时架设开通有线电话指挥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上情下达;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移动电话,辅以运动通信,实现信息双向交流。
(二)运输保障
运转的确认和调度由局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平时各应急车辆须保证100公里
以上的行车用油。开进中根据实际情况由局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交通等勤务保障。
(三)其他保障
1、医疗保障。应急过程中如出现人员中毒或受伤,可就近送至医院救治或及时与医疗单位联系,组织现场救治,也可送至现场指挥所指定的医院、医疗单位救治。应急终止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院或继续治疗。
2、生活保障。由应急领导小组拟定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6.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六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防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事件不在园内蔓延。
二、成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小组
组
长:石贵贤(园长)副组长:纳惠霞
成员:纳彦英(保健)姚宁宇
蒋玉梅
三、组织管理
(一)工作职责
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在幼儿园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幼儿园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事件防治的各项工作。
2、监测、汇总和收集幼儿园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事件的信息分析、研究我园结合宁国市防治工作形势,提出幼儿园防治突发事件的对策,制订本园的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污染事故和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这类疾病的爆发。
4、指导、落实并督察幼儿园防治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卫生事件的措施的落实情况。
5、总结、推广各地、各园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6、根据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卫生事件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对幼儿园的教学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7、建立幼儿园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幼儿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幼儿,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8、开展幼儿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活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幼儿园教室、睡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9、确保幼儿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10、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幼儿园的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
生部门做好对有病幼儿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幼儿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幼儿园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防安全隐患。
(二)增加幼儿园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幼儿园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幼儿园卫生规范化管理
1、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培训证上岗并注意个人卫生;对患有“五病”的人员必须100%的调理。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规定验收,禁止购买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藏必须生熟分开;餐饮具必须采用高温或药物严格消毒,并有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专锁、专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4、严禁幼儿园将食堂甩手承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管理,明确责任。
5、加强幼儿园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6、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工作,为幼儿及教职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8、幼儿园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9、幼儿园应当依法加强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运输、存储、经营、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事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纳家户幼儿园
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
应急处理预案
7.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七
1 化工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安全管理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化工行业中,大多数企业安全管理有待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没有规章制度,并且企业内部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随时都可能触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现阶段很多化工企业都是从几十年前一直发展过来,其内部管理体系陈旧,并且技术水平落后[1]。这些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企业内部没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导致触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机率较高,并且在发生后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2)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各行业发展也越来越快。我国化工行业在这些年内突飞猛进,但发展速度过快容易伴随着很多问题。由于新企业数量庞大,而这部分企业很多数都没有符合国家政府的安全标准,技术工艺落后,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安全防范,从而导致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机率较高。
1.2 工人素质较差
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了,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农民劳动工人开始走入化工企业中,改变了化工企业内部工人的结构。这些农民劳动工人专业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并不具备安全意识,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疏于防范,从而加大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机率。
2 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降低方法
2.1 优化行业布点
优化行业布点,调整化工企业分布位置,从而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过去的化工行业大多建立在江河两岸,一方面是方便货物运输,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在上游化工企业但凡是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就会随着河流蔓延到下游地区,加大了污染范围。对此,应该优化行业布点,采用科学合理的布点方法,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控制到最小化。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1)化工企业布点选择在远离河流及城市的地段。(2)优化在河流两岸的化工企业布点,如安全管理水平高的设立在上游区域,而一些小型企业建立在下游区域,从而降低事故危害[2]。
2.2 加强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从而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触发的机率,同时也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控制到最小化。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企业内部要设立安全管理岗位,从外引进专业水平优秀的人员来进行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明确其岗位职责,做好合理的安全管理规划。(2)加强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可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要求员工学习并遵守日常工作中的规范。(3)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监管,杜绝一些不符合规范的工作行为发生。
2.3 完善相关法律建设,提高企业责任意识
完善相关法律建设,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在过去中,由于法律建设的不完善,导致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之后,企业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而大多数损失都由政府承担。这种背景下,化工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程度极低,甚至在政府做出警告之后还一意孤行。总之,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明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才能让化工企业重视起来。一方面要明确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意识,内部生产活动要符合政府规定。另一方面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之后,企业有责任承担环境污染及周围居民的损失。
2.4 建立应急机构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机构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企业各方面能力有限,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不可能完全控制,这时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政府部门应该组织起相关应急机构,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协助和指挥企业完成污染控制。该应急机构应该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了解各种污染的控制方法。并配置相关器械设备,和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如交通部门、消防部门等,避免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由于各部门协调不到位导致的二次事故[3]。
2.5 加强对风险源的监管
加强对风险源的监管,从源头控制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方法:(1)做好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了解化工企业生产中运用到的各类化学物质存在的风险,做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2)加强对危险性化学物质的监管。在运输、存放、生产、使用等过程中都要进行监管,避免一些行为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
3 总结
现阶段化工企业存在安全管理水平低、工人素质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加大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触发的机率。只有通过优化行业布点、加强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建立应急机构以及加强对风险源的监管,才能降低污染事故的触发机率,并把事故危害控制到最小化。
摘要:首先,本文分析了化工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探究了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降低方法。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降低,安全
参考文献
[1]曹舟艳.如何降低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J].能源与节能,2014,10:95~96,136.
[2]雷经纶.浅谈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及应急监测要求[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01:19~23.
8.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八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为有效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正常生产生活活动,依据《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全乡范围内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处置行为,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具体包括:
(一)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在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件;
(二)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废水、废气、固废、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
(三)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四)因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而造成危及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件;
(五)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处置人员及周围群众的人身安全。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以县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反应机制,形成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合力。
(三)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建立和加强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机制,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时控制。
(四)先控制,后处理。迅速查明事件原因,采取果断处置措施,防止污染扩大,尽量减少污染范围。
(五)科学处置。以事实为依据,积极发挥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科学处置,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组织机构
成立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决策领导机构。
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乡政府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乡长任组长,成员由安监、派出所、卫生院、国土所、水务、农业、林业、办公室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综治办,办公室主任由蔡利民同志担任。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宣传学习国家突发环境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指示精神。
2、根据需要报请乡政府启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3、及时掌握有关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和事态变化情况,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应急处理工作。
4、负责有关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联络、传送、报送等工作,并根据现场调查取证结果,确定事件处置的技术措施。
5、分析事件原因,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现场情况。
各成员单位职责:
综治办:协调督导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和综合工作。
县安监站:协助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乡派出所: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对污染事件的调查和事发地的监控工作;负责污染事件发生地的社会治安稳定工作;负责交通管制及消防工作;对事件的责任人进行必要的监控;协助有关部门对放射性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乡卫生院:负责对污染事件造成的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救援人员的医疗救治、防护;协助有关部门对放射性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县国土所:协助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乡农业站:协助有关部门对农作物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乡林业站:协助有关部门对森林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乡办公室:对本乡镇环境安全工作负总责。研究制定本辖区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根据县政府的部署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本乡镇内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环境安全预防措施;负责污染事件发生所在地群众的稳控工作,防范越级访和集体访;协调和配合县政府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
(二)应急指挥体系
环境污染事件突发后,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即转为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辖办公室、监控组、环境监察组、环境监测组、信息组、救治组和应急保障组。
(三)日常工作机构
乡综治办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有关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监测、预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准备等项工作;编制和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在事件发生后,作为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照规定的职责组织实施应急工作。
四、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信息的监测与报告
1、信息的监测
由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依照相关职能,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原则,负责环境污染事件的日常监管、监测和信息收集及评估工作。
2、信息的报告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乡办公室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按照规定程序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二)预警预防行动
任何部门或单位在日常工作检查中发现、群众举报、12369举报热线、新闻媒体或其他途径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隐患,必须立即上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隐患,无论是哪个部门接报后,立即向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并由领导小组报县委、县政府。
各职能部门应在上报信息的同时,指派执法人员对环境污染事件隐患的源头进行污染控制,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三)预警支持系统
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其职责权限,建立信息员制度,负责日常环境污染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建档等工作,保障信息传递高效快捷。
(四)预警发布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乡辖区内Ⅳ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报县政府发布,其它级别由县政府报市政府发布。根据其严重性可分为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突发性污染事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四、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一)迅速报告。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有及时上报环境污染事件的责任。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接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警后,值班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在协调各成员单位、快速组织抵达现场的同时,向乡党委、乡政府和县政府报告。
(二)快速出警。接到报告后,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召集各成员单位,携带环境应急设备,在最短时间内赶赴事发现场。迅速了解、掌握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原因、人员伤亡情况,涉及或影响的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事件发展的趋势等。
(三)现场控制。应急小组到达现场后,迅速控制现场,划定紧急隔离区域,设置警告标志,制定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及时通报或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组织参与对受危害人员的救治。
(四)现场调查。应急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迅速开展现场调查、取证工作,查明原因、影响程度等。安排监测人员迅速布点监测,在第一时间确定污染物种类,出具监测数据。
(五)现场报告。应急小组将现场调查情况、应急监测数据、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等级和现场处置情况,及时报告乡突发环境污染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由领导小组向乡党委、政府和县政府报告。
(六)污染处置。应急小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制定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对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应现场调查或勘测事件发生地有关空气动力学数据(气温、气压、风向、风力、大气稳定度等)。对造成水污染事件的,监测人员需测量流速、估算污染物转移、扩散速率。迅速安排各成员单位对事故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和人员反应做初步调查。
(七)污染跟踪。应急小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污染事件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直至突发事件消除。
(八)污染警报解除。污染警报解除由应急小组根据监测数据报告应急指挥部及相关部门同意后发布。
(九)调查取证。全程记录污染事件过程,污染范围、周围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途径、危害程度等内容,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尽可能采用原始的第一手资料,科学分析确定事故责任人,依法对涉案人员作调查询问笔录,需立案查处的立案查处。
(十)结案归档。污染事故处理完成后,及时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报告,按照一事一卷要求存档归案,并上报有关部门。
五、后期处理
(一)善后处置
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要做好受污染区域内群众稳控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乡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开展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宣传报道等工作。有关部门对污染事件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处理。
(二)奖励与责任
对环境污染事件灾害应急行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按应急预案开展工作,造成不应有损失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六、应急处置工作保障
(一)应急队伍建设。乡政府相关部门配合,组建和培训一支常备不懈、快速反应的现场应急队伍。同时,加强培训和演练,保证在污染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完成抢救、排险、防护、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二)装备建设。应急小组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调查取证、人员防护工具。加强对化学品、有毒有害品的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消除污染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三)通信保障。建立和完善应急通讯系统,保证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与各成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各级政府之间的通信畅通。
(四)治安保障。乡派出所要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五)经费保障。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经费,乡财政予以保证。
(六)宣传教育保障。利用互联网、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及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灾害知识的宣传,对公众开展环境污染灾害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教育,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七)监督检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督检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和保障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
9.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九
利用蚯蚓回避试验方法评价萘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
摘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近公布了利用蚯蚓回避行为反应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化试验方法,其中推介使用的六室行为观测仪可同时测试6种污染性质或污染水平不同的土壤.我们利用采自吉林的`黑土、北京的潮土、湖南的红壤和OECD人工土壤,按照ISO的方法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萘污染土壤的行为反应,同时也利用标准的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了萘在土壤中对蚯蚓的半致死浓度(LC50),以比较分析这2种试验方法在评价萘污染土壤上的相对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蚯蚓对高浓度的萘污染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回避行为反应,其产生完全回避反应的浓度值约为50 mg・kg-1.萘在人工土壤和北京潮土中对赤子爱胜蚓的LC5o分别为173.8和97.3 mg・kg-1.与急性毒性的LC50相比,行为测试终点对萘污染土壤的反应更为灵敏.作 者:何巧力 颜增光 汪群慧 李发生 HE Qiao-li YAN Zeng-guang WANG Qun-hui LI Fa-sheng 作者单位:何巧力,HE Qiao-li(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9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颜增光,李发生,YAN Zeng-guang,LI Fa-sheng(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汪群慧,WANG Qun-hui(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期 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年,卷(期):, 26(2) 分类号:X825 关键词:萘 赤子爱胜蚓 回避试验 急性毒性10.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析 篇十
为保证天津市石化工业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建立建全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更好的防范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 减少事故危害, 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相关概念
突发性污染事故是没有固定的排入方式或排放途径, 是指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危险品在产生、运输、使用、储存和除之的整个过程中, 由于自然灾害或者人为操作失误和疏忽等因素, 在瞬间导致具有剧毒或者恶性的污染物质大量、非正常的排放或泄露, 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和破坏, 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车巨大损失和严重威胁的恶性事故[1]。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 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 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又称油品, 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 (汽油、煤油、柴油等) 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 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进行裂解, 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 (约200种) 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2 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类型
2.1 生产装置潜在事故类型
2.1.1 火灾爆炸
根据石化生产物点以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放散的起因, 基于对主要危险性装置重点部位及薄弱环节的分析、火灾爆炸指数分析及类比调查分析结果, 石化生产装置潜在危害是火灾爆炸。
2.1.2 毒物泄漏
重整抽提装置、芳烃抽提存在苯、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延迟焦化和硫回收装置中存在H2S和NH3等, 当出现泄漏时, 扩散至环境, 将造成危害。
2.1.3 储罐系统潜在事故类型
储罐系统由于其所贮存物料属易燃易爆, 燃烧热值高, 罐区储量大, 罐密布, 火灾爆炸是其主要潜在事故之一。
2.2 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2004的定义, 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 对环境 (或健康) 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而重大事故是指导致有毒有害物泄漏的火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泄漏事故, 给公众带来严重危害, 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项目风险分析最大可信事故见表1。
2.3 污染途径分类
2.3.1 直接污染
直接污染主要由物料泄露引发, 这类事故通常的起因是设备 (包括管线、阀门或其它设施) 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仪表失灵等, 使易燃或可燃物料泄漏, 弥散在空气中, 此时的直接危险是有毒物质的扩散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事故发生后, 通常采取切断泄漏源、切断火源, 隔离泄漏场所的措施, 通过适当方式合理通风, 加速有害物质的扩散, 降低泄漏点的浓度, 避免引起爆炸。对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边沟等限制性空气应采取覆盖或用吸收剂吸收等措施, 防止泄漏的物料进入, 引发连锁性爆炸。
此时根据泄漏物的性质可以在泄漏点附近采用喷雾状水或中和液进行稀释、溶解的措施, 降低空气中泄漏物的浓度, 避免发生爆炸。
喷洒的稀释液会形成含污染物的废水, 引出次生污染物———废水, 对这类废水应注意收集至污水系统, 避免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的污染。
2.3.2 次生/伴生污染
可燃或易燃泄漏物若遇明火将会引发火灾, 发生次生灾害, 火灾燃烧时产的烟气为伴生污染物, 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发生火灾时, 一方面对着火点实施救火, 同时应对周围设施喷淋降温, 倒空物料, 事故废气送入火炬系统, 火炬的燃烧也将产生伴生烟气污染。火灾事故严重而措施不当时, 可能引起爆炸等连锁效应, 罐区可能发生多米诺效应从而引起重叠事故。
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物分析
3.1 气污染事故污染物
通过以上污染物和源项分析确定石化行业突发性污染事故污染物见表2。
3.2 水污染事故污染物
石化行业的原料以液态为主, 在生产、贮运、装卸油品化学品的过程中, 存在着因泄露和事故状态下油品、化学品的大量跑损及含有污染物的消防水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或可能导致场外水体的污染。
通过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 从法规要求、泄露物质毒性、可能泄露最大数量、相关方面关注程度、可能遭受的财产损失、环境影响范围、环境影响可恢复性及环境风险源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可能性分析, 最终确定石化行业的水污染重大风险源。见表3。
上表列出了石化行业由于罐体泄露引起重大水污染事故的风险源。但是石化行业由于其高风险性还可能会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消防水可能会引起水体的次生污染。消防水中可能含有爆炸点的各种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燃烧产物、不充分燃烧产物和地表污物。污染物质的确定需通过现场调查的相关资料和火灾程度加以确定, 因此本文在此不多加叙述。
4 结语
本文对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途径以及监测布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信息来源, 为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应急监测支撑系统是监测能力的提高的保障, 也是必备条件, 一个实用性强, 针对性强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预案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我们要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扎实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以应对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摘要:本文对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污染途径以及不同装置设备生成的不同污染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信息来源, 为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我们要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扎实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以应对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关键词:石化工业,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陈英, 高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江苏大学, 2007 (6) .
11.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十一
中国主要河口沉积物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通过分析长江口、珠江口、鸭绿江口和辽河口沉积物中典型污染要素PCB,Hg,Cd,Pb和As的`含量,评价了上述河口沉积物的质量现状,定量确定了诸河口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综合污染程度,长江口<鸭绿江口<珠江口<辽河口,长江口和鸭绿江口典型污染物的平均综合指数Cd分别为0.91和1.02,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而辽河口Cd污染程度较高(平均污染指数C if为3.38),珠江口As为中等污染参数(平均污染指数C if为1.57),潜在生态风险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鸭绿江口<长江口<珠江口<辽河口,Cd在辽河口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平均潜在风险参数E ir达101.53),而Hg在珠江口的局部海域具有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潜在风险参数E ir达51.20).
作 者:马德毅 王菊英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刊 名:中国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3(5) 分类号:X820.4 关键词:沉积物 河口 生态风险 污染
12.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十二
通过研究化学实验室的安伞规则与常识、化学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类型、化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突发化学事故的医疗救援等有关内容,建立化学实验突发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基本体系.
作 者:苑乃香 谢东坡 YUAN Nai-xiang XIE Dong-po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化学系,河南,周口,466000 刊 名:实验室科学 英文刊名:LABORATORY SCIENC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X45 关键词:化学实验 安全事故 预防应对措施★ 应对火灾的急救措施
★ 黑客入侵PC常用手段及应对措施
★ 应对地震措施的英语作文
★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 鸡群呼吸道病多发原因及应对措施
13.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十三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特征
1.1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
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有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辐射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海上船舶、港口污染事件等数十种之多。
1.2突发环境事件共性特征
1.2.1发生具有突然性, 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难以完全预期。
1.2.2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 后果不勘设想。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突然性和复杂性使它与一般事件相比, 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容易引发“多米诺牌效应”。
1.2.3应对程序的复杂化。因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社会是开放的, 其系统复杂多变。每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出现都各有其特点, 进而在处理时无章可循。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多变性和污染物质的多样性。由于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背景, 在表现形式上千差万别, 应对环境突发性事件难以千篇一律。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有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辐射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海上船舶、港口污染事件等数十种之多, 而且同一污染物 (如氯气) 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又因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变化的趋势也不相同。
2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定义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指在已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下, 为发现和查明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等而进行的应急环境监测, 包括现场监测点的布设、采样方法和现场监测方法的选择、样品的贮存用运输方式、送样的地点选择、应急监测的人员的准备。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要求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 采用准备的应手的应急监测设备, 对环境突发性事故发生过各中产生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污染的范围及可能的危害等予以查明并及时报告。
3应急监测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应急监测工作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是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 在发现事故发生后, 应急监测人员在最短时间内, 依据应急监测的程序规定, 按照应急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及时、准确判断污染物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及事故发展趋势, 为应急救援人员采取有效处理处置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特殊事故或者特大事故, 如区域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 应急监测要能做到区域间各部门联动, 及时尽快掌握污染发生的状况。根据应急监测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特点,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重点是做好应急监测准备、现场监测和事故后期监测等阶段的工作。
3.1应急监测响应准备阶段
应急监测响应准备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 在此阶段, 应成立应急监测领导和技术小组, 建立管辖区内的风险源应急监测档案, 制定风险应急监测预案, 建立风险应急人员值班制度, 贮备好应急监测技术、设备、通讯和交通工具等, 进行风险应急监测现场演练。其中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准备基本要求应保证现场应急监测及时、准确, 提供的数据有代表性。同时, 应结合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空的特殊性, 选择好分析方法、监测仪器, 保障由于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在静止状态到适时变化状态、从局部到较大范围内的实时现场快速监测, 了解掌握现场随时随地的环境污染变化状况与变化程度, 并及时提供有关的监测报告, 为采用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某一特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其响应准备阶段应做好9个方面的工作, 即包括接收报案信息、确定事故发生的地理位置、弄清危险源信息、预测事故影响范围、初步确定事故等级、启动应急监测程序、制定应急监测技术方案、预布设监测点位、准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器材等9项监测工作的准备。
3.2事故现场应急监测阶段
现场应急监测包含现场调查与现场监测两部分内容。应急监测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 必须立即开展的有关事故发生情况、现场污染情况的调查;根据污染物种类、天气情况、水流情况等进行监测布点、样品采集、现场监测分析、送样, 同时出具现场应急监测报告等。
3.2.1现场调查
应急监测人员通过事故现场调查, 掌握更多的事故信息, 对已经了解的事故信息进行验证, 更新信息。应急监测人员到达突发性污染事故现场后, 首要的任务是迅速开展事故现场调查。以免现场信息不清延误时机, 造成污染事件的扩大, 使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地的位置、泄漏源情况、事故周围的地形地貌、事发时期的气象水文条件、人员伤亡情况。
应急监测人员应根据事故现场调查结果, 预测事故可能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污染趋势, 并向应急监测领导小组提交现场调查监测报告和初步的污染控制建议, 同时调整现场监测方案。
3.2.2现场监测
(1) 监测布点
一般情况下, 事故发生现场应布设泄漏源监控点、污染事故影响敏感点、对照点等3种不同功能的监测点位。也可在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后, 根据现场调查掌握的情况和预先制定的应急监测技术方案, 对预设的监测点位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对泄漏源监控, 可以得出泄漏源排放污染物的源强。对于环境污染事故周围的环境敏感点如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居住集中区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取水口、农田、禽畜养殖等区域, 应分别设立监测控制点, 以保护特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而清洁对照点是必须设立的监测点, 是整个事故参照对比的目标, 通过与对照点的监测比较, 才能明白发生污染事故产生污染的程度。
(2) 现场监测、采样
样品的采集应按照环境监测分析要求及污染事故所产生的污染物的特征和可能对周围环境、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指标项目进行。
根据布点, 应急监测人员在做好防护情况下, 迅速携带便携式应急监测仪或检测管进行定量、定性、半定量测定, 当现场的应急监测仪器不能满足现场监测分析要求时, 应将采集样品, 立即按照贮存运输的要求, 送往有分析能力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实验室应急分析人员随时做好准备工作, 一旦接到样品, 立即进行监测分析, 并进行数据处理, 及时报出分析结果。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监测分析得出的数据, 应依据技术规范和结合污染物扩散模式和气象水文资料从时间、空间两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预测事故影响范围, 并咨询应急监测专家组意见, 预测事故发展趋势, 进而推测出可能造成的危害, 给出控制污染事故的建议和措施。
(4) 调整事故监测布点
根据预测的事故发展趋势, 对监测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事故影响范围明显缩小, 则应缩小监测点范围;如果事故影响有扩大趋势, 则应相应扩大监测点布设范围, 增加监测点数量与监测频次。每批次应急样品监测结果出来后, 应在最短时间内, 将应急监测工作情况、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等, 报告给应急监测领导小组。
3.3事故后期应急监测阶段
当污染源已经被有效控制, 事故影响范围内的人和物均已处于安全状态, 有关部门已经采取并继续保持公众免受危害的有效措施, 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恢复计划, 事故控制区域环境质量已处于恢复之中, 事故影响基本消除, 此时可根据应急监测指挥中心的决定宣布应急监测终止, 进入善后处理阶段后, 应急监测工作应当终止。在终止后, 还有相关监测工作必须进行, 包括跟踪监测、编制事故监测报告工作、应急监测评价与总结。
3.3.1跟踪监测
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 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要持续一定时间才能消除或降低到允许范围之内, 这期间需要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 其可以有效地评估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综合效果, 验证突发事故的处置效果, 掌握事故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跟踪监测的范围及监测项目为前面所划定的范围和确定的监测项目, 当事故现场污染物浓度达到无组织排放浓度, 跟踪监测才能终止。
3.3.2编制事故监测报告
根据现场情况和监测结果, 编写现场监测报告并迅速上报。应急监测报告分快报、简报、最终报告等几种形式, 报告的手段可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监测快报、简报、应急监测报告等方式。应急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应急监测报告应当存档。
3.3.3应急监测工作评价与总结
当一次事故应急监测终止后, 根据应急监测的相关规定, 应对事故应急监测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应急监测预案是否科学合理、快速, 是否准确地反映了事故状况和变化趋势, 其响应程序是否和应急监测工作任务相适应, 使用的监测仪器设备、通讯设备和车辆等监测工具是否能够满足现场监测的需要, 使用的防护设施、使用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是否满足监测要求等。
应急监测结束后应编制应急监测工作总结。要组织专家对整个应急监测响应全过程做后评价, 编制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评价报告, 存档备案, 并上报有关部门。
4结束语
污染事故出人意料, 多种多样, 发生环境参差不齐, 应急监测工作的关键是在三个阶段循序做好不同阶段的响应工作, 同时也需要不断资金投入, 配合必要的监测设备, 培训应急监测人员, 针对辖区内潜在的风险源加强应急监测演练。应急监测工作就是要常备不懈并不断提升应急能力, 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 做出更好的正确有效的快速响应。
摘要: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突然, 危害大, 防治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搞好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系统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应急监测过程中应抓住三个关键阶段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夏冬前.环境应急监测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环境管理, 2010 (6) :41-43.
14.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十四
摘要:研究了厦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Hg和As和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Cu,Pb和As平均含量均介于效应浓度区间低值(ERL)和效应浓度区间中值(ERM)之间,而大多数站位Zn,Cr,Cd和Hg平均含量则低于ERL值;(2)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以石油或油料燃烧来源为主,PAHs的总量远低于ERL值(4000μg・kg~(-1));(3)重金属与低环PAHs相关性显著,易发生交互作用;(4)利用沉积物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mERM-Q)进行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发现,o笃湖表层沉积物对海洋底栖生物可能存在较强的生物毒性风险.Abstract:Heavy metal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often present together in sediment environment, and their combined pollu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ottom surface sediments from 12 stations within Xiamen bay were analyzed for Cu, Zn, Pb, Zn, Cr, Cd and 16 priority PAH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s, Pb and Cu were grouped between the effects range-low (ERL) and effects range-median(ERM), and Zn, Cr, Cd, Hg were grouped below ERL at most sites. Total PAH levels were far below ERL of 4000 μg kg~(-1) , and both petrogenic and pyrogenic inputs were significant to the observed PAH levels. The results that have shown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heavy metals and low-ring PAHs indicated that they have similar chemical behaviours in the environment. By applying of mean Effects Range Median quotients (mERM-Q), it was found that the Yundang Lagoon with mERM-Q value close to 0.5 would be expected to hav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toxic risk in amphipod within Xiamen bay and its adjacent areas.作 者:李庆召 李国新 罗专溪 张娴 颜昌宙 LI Qing-zhao LI Guo-xin LUO Zhuan-xi ZHANG Xian YAN Chang-zhou 作者单位:李庆召,李国新,LI Qing-zhao,LI Guo-xin(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罗专溪,张娴,颜昌宙,LUO Zhuan-xi,ZHANG Xian,YAN Chang-zhou(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3)
15.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十五
浅谈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中国接连发生多起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根据其事故具有不确定性、流域性、处理的艰巨性、影响的长期性和应急主体不明确性的特点,需要在事故发生前建立完整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它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建立、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培训和演习、应急救援行动的响应、现场污染控制和清洁、应急终止和善后处理内容,从而将事故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作 者:任玉辉 肖羽堂 Ren Yuhui Xiao Yutang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2(12)分类号:X52关键词:突发性事故 水污染 应急体系
【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推荐阅读:
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07-08
学校突发交通事故应急预案10-01
突发风险考验期市管理体系10-20
积石山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07-26
环境污染风险排查制度10-03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报告11-13
黄楼卫生院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方案11-03
空气污染评价指标08-26
化工企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表10-31
云溪小学饮用水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处理制度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