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排名

2024-08-11

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排名(精选14篇)

1.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排名 篇一

车辆工程专业排名

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新产品开发、汽车试验、汽车改装、汽车技术服务、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汽车构造、热工基础与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与试验、汽车设计、汽车电子应用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法规与环保等。此外还设有若干门选修课和具有特色的实习、试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汽车新产品设计、汽车试验、汽车改装、汽车售后服务、以及汽车技术管理等工作。

车辆工程专业全国排名

1、吉林大学

2、清华大学

3、北京理工大学

4、湖南大学

5、同济大学

6、西南交通大学

7、武汉理工大学

8、华南理工大学

9、浙江大学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11、重庆大学

1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13、福州大学

14、长安大学

15、西华大学

16、中国农业大学

17、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一汽教育培训中心)

18、江苏大学

19、河北工业大学

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1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三.高考咨询问些什么?

4月下旬起,各高校招生咨询会此起彼伏,密度很大。为了提高现场咨询的效率,咨询前不妨做些“备课”,在相关部委的官方网站、校园网等网站上“预习”一些对外公开的基本情况。

比如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比较才有认识。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既有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也有省市所属院校。隶属不同,经费投入、招生范围等也有所不同。目前,全国30多所列入“985工程”的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也有百余所。

另外,还可查询一下高校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数据。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大师级人物有多少;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有多少;博士生导师有多少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严格评审,在各个高校相同学科中排名前

一、前二名的某些学科。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科”越多,其周边也必然聚集着一个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

在正式咨询时,再问到更细的专业层面。应真正了解专业方向的内涵,包括研究些什么、学哪些课程、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社会需求怎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在同行中的水平、是否具有硕士点博士点以及现有哪些名师等。其中,录取分数线情况应掌握近几年的数据,参考其趋势变化。

转载自百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排名 篇二

起初世界大学排名只在小范围内为学生与家长的选择提供参考,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1]大学排名日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深深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尽管自产生之初就不断有对排名的方法和潜在影响的质疑,但是人们还是在逐渐接受排名,并且开始认同大学排名在突出“学术成就的关键方面”发挥了有价值的作用。[2]排名给领先高校带来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使得大学开始变得更加重视绩效责任、战略目标的设定,以及为学生和家长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可比的信息。[3]

然而由于大学类别和使命的多样化,大学排名并不能帮助高校精准地定位“真正的同行”。[4]每个大学都有独特的价值使命,不同学科发展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作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本单元,学科层次上的排名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如QS研究部主管Ben Sowter所说“,如果大学排名是以广角视图展现大学发展全景,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则希望在学科的层面揭示一组更为丰富翔实的信息”。[5]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特色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科的竞争。[6]

增加学科视角成为大学排名的发展趋势,在目前国际的世界三大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的THE世界大学排名以及QS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均发布了按学科领域分类的排名。在国内,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02 年起,在全国开展了学科评估工作,帮助参评单位了解学科现状、促进学科内涵建设,同时为学生选报专业提供参考。然而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具有学科领域下细分学科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其对国内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评价对象

2015 年发布的第五版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通过对1 亿多条引文出处的分析、14,000 多个大学提供的项目信息的验证,QS对纳入学科评估的全球3,551 所大学中的894 所院校进行了排名。

QS以QS世界大学学术声誉调查数据库、QS世界大学雇主声誉调查数据库和世界最大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三个大型数据库所提供的大学学科数据为基础,确立了进行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5 个学科领域的36 个学科(具体入选学科参见表1)。其中艺术与设计、建筑学、牙科学、兽医学、商业与管理,以及发展研究为2015 年QS学科排名的新增专业。

在专业遴选过程中,QS对入选的学科设置了三大标准:1包含重点高校:QS所进行的调查包括了在该学科领域的所有重点高校,无论它们是否期望被列入到QS世界大学排名中。2学者的回复水平:学科必须吸引足够多的学者回复。3衡量指标的总体适用性:运用于学科排名中的指标和方法被证明在突出优秀学科方面是恰当和有效的。而高校只有在满足了声誉调查指标、5 年内该学科发表论文数量高于规定最低数量,并且开设了该学科课程时才能进入该学科排名。

资料来源:http://www.iu.qs.com/university-rankings/subject-tables/(2015-5-25)

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指标体系

(一)数据来源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采用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 简称“AR”)、雇主声誉(Employer Reputation,简称“ER”)、篇均论文引用率(Citation Per Paper,简称“CPP”)和H指数(H-Index)四个指标。其中,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的调查数据分别来自QS世界大学学术声誉调查数据库和QS世界大学雇主声誉调查数据库。篇均论文引用率和H指数数据来自Scopus数据库,旨在考查高校某一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独特的世界学者与毕业生雇主调查是QS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石,经过逐年改革,目前参与两项调查的受访者总共有以下七大来源(见表2):

(二)指标介绍

1.学术声誉

自2011 年推出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以来,学术声誉一直是该排名的核心指标。2015 年,学术声誉调查共收到85,062 份回复。参与AR调查的被访者必须提供四类信息:个人信息(姓名、联系方式、职位和所在单位等)、知识专长(最了解的国家、区域和最熟悉的学科领域,至多选择两个学科领域)、顶尖大学(在熟悉学科领域下列举不超过5个学科,并列举自己所在机构以外的各学科中最优秀的大学,其中国内大学不超过10 个,国际大学不超过30 个)、其他相关信息(从2012 年开始重视针对某一特定学科向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意见征集)。

虽然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和学科排名采用的是同一学术声誉调查数据,但在学科排名中,主要是根据受访者所擅长的学科领域筛选专家,并通过分析AR调查的结果产生新的学科排名。在AR调查中,受访者最多可以选择两个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而在结果处理中选择一个擅长学科领域的受访者的回复将被赋予更高权重。

表3(见39 页)显示了每一个入选学科的AR回复数量以及ER回复数量。QS强调学科的国际声誉,因此会对国际学者的回复结果赋予双倍于国内学者的权重,以更好地识别学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与此同时,权重同样也被用于平衡地区的代表性。

2.雇主声誉

QS世界大学排名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以实际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作为评估一所国际大学的关键因素。2015 年,QS雇主声誉调查收到41,910份问卷。参与ER调查的雇主同样被要求列举最能满足他们招聘需求的至多10 个国内大学和30 个国际大学,并列举自己更倾向录用的专业。通过这两个交叉问题的分析,推断出某一学科的优秀程度。此外,考虑到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录用员工时不考虑专业背景以及录用专业范围超出QS排名涉及专业的用人单位也在本调查的范畴内,但是降低了这类雇主回复的权重系数,仅设定为0.1。而对于从学科大类(例如社会科学)雇用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其回复的权重系数被设为0.25。从2012 年起,QS更加关注只对特定学科感兴趣的雇主的意见,其回复的权重系数被设定为2。

说明:1AR:学术声誉调查;ER:雇主声誉调查。2“√”表示选用此途径;“×”表示不选用此途径。

雇主声誉调查与学术声誉调查的调查原则基本类似,也更加看重国际声誉,唯一不同的是雇主声誉不区分学科领域。因为许多学生的职业生涯道路与他们的专业间接相关。许多工程学专业的学生会成为会计师,但很少有历史学科的学生最终从事与他们的学科密切相关的职业。然而根据QS举办的分组座谈和学生的反馈,就业前景仍是学生在选择学科或大学时考虑的关键因素,无论他们所设想的职业与所选择就读的学科是否直接相关。

3.篇均论文引用率

在学科排名中QS使用了篇均论文引用率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指标之一。Scopus数据库中的期刊都被标记了ASJC(所有科学期刊分类)代码,用于识别期刊的主要学科方向(跨学科期刊除外),在此基础上,QS汇总了2009 年到2013 年论文数量及其引用情况,得出在某一学科论文数量和质量的指标。

由于一些学科在Scopus数据库中的文献数量不同,因此QS对每一个学科都设定了不同的论文数量阈值,以避免因少量高频引用的论文而引起的异常情况。与此同时,不同学科的发表类型也千差万别,如2009~2013 年间,化学学科引文索引数量为4,432,009;英语语言与文学学科却只有5,352。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科的主要出版物和引用模式,该指标也设定了最低出版物阈值和权重。如果某学科论文篇数达不到6,000 篇,则不适用论文引用数指标。

QS还采取了一些质量保障措施,比如引用自己的论文不被统计在内、交叉学科的论文不被统计在内等。为了克服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研究十分突出的高校在与著名综合型大学比较的过程中被低估的现象,QS增加了一些统计数据的权重,比如,只回复单一学科的学术意见、仅录用某一特定学科毕业生的雇主意见、特定专业领域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等,这也有助于提高专门学科科研机构的学术声誉。

4.H指数

2013 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指标中增加了H指数。H指标是用于衡量的指标。该指数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Jorge E. Hirsch提出,作为确定理论物理学家的相关学术质量的工具,目前也广泛用于科研人员和科研群体的学术产出数量和影响力的评价,即当某科研人员或群体的论文中有h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h,此h值为我们所称的H指数[8](见图2)。

说明:图中曲线表示论文数量和被引量的分布状况,45度角平分线与该曲线的交点就是h值,曲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区域即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H指标的计算仍然是以期刊所属的学科汇总数据集。为平衡其影响并把焦点集中在专家上,在计算H1(可归因于既定学科的所有论文)、H2(只归因于某个学科的论文)基础上,将H2 指标双倍权重,合计后将结果等级化和标准化。

不同学科的文章发表和论文引用数量存在的差异显著,限制了H指数在综合排名中的使用效果,不过在学科排名中,由于偏差被大体消除,H指数效果较好。

(三)指标权重

在指标权重方面,由于不同学科的情况不尽相同,论文发表、引用率、接受调查并回馈的被访者数量等因素都不一致,因此在不同学科的排名上,指标所占的权重也不一致。如在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表数量和引用率远远高于社会科学或人文艺术领域,在医学和英语语言及文学领域同等强调引用率也没有意义。同样地,不同学科在雇主调查中的受欢迎程度也大相径庭,同等强调雇主对于经济学和哲学的反馈同样没有意义。表3(见下页)从5 个学科领域的36 个学科分析AR、ER、CPP、H指数四项指标在不同学科中所占的权重,以区分排名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

资料来源:http://www.iu.qs.com/university-rankings/subject-tables/(2015-5-25),说明AR:学术声誉调查;ER:雇主声誉调查

(四)数据处理与计算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QS公司主要通过数据筛选和加权处理,并对每项指标取自然对数处理,控制离群值和不恰当的权重对数据结果带来的干扰影响。

当所有指标得分均转化为Z分数之后,通过线性函数y=∑ωij·Zxij(Zxij表示指标的Z分数,ωij表示与指标xij相应的权重系数,ωij≥0 且∑ωij=1算出最终整体性综合评价值y=f (ωij,xij)(y∈[0,100]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并根据y值对各个学科进行排序。

三、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新举措

自2011 年推出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以来,其排名结果在全球广受欢迎,但是也碰到一些问题,例如较之拥有良好综合实力的综合院校,在某一学科中具有突出学科优势的院校的排名被低估。因此,QS改进了其学科排名方法,以更好地遴选院校在某一学科领域所具有的核心优势,更有效地消除大学综合实力对特定学科排名产生的影响。

在数据处理与计算中,QS在许多环节对权重进行调整,更加注重具有针对性的回复,使排名结果更加科学。在声誉调查中,对受邀对顶尖大学某一特定学科发表评论的学者的回复、对仅就某一特定学科表达观点的学者的回复、对招聘特定学科毕业生的雇主的回复增加了权重。在论文指标上,对在某一特定学科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增加权重,并将在某一特定学科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所计算的H指标设定为双倍权重。

为进一步消除大学综合排名和相近学科影响力的影响,QS比较了雇主声誉调查和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声誉调查的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调整了相关指标权重。这意味着较之综合实力,那些在特定学科实力突出的院校,其得分被按适当比例强化,而那些在特定学科实力不足的院校,其不足之处也被按适当比例强化。其结果是:院校的主要优势学科更加突出,并减少由于综合排名和相邻学科的影响力而产生的影响。

在2015 年的学科排名中,为了评估更多的学科和大学,最大程度地利用已经回收的学术声誉调查数据和雇主声誉调查数据,QS将学术声誉调查和雇主声誉调查的数据采集年限延长至5 年,并分别赋予其25%和50%的权重。这有助于稳固一些低回复率学科的调查样本,并增加QS调查样本的总量。与此同时,QS进一步改进了Scopus数据库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解决仅统计已进行学科分类的论文的情况。

四、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反思

对于目前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支持声有之,反对声亦有之。一方面,支持学科排名是因为该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政府、大学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同时也弥补了世界大学排名将大学看成一个整体,忽视各大学办学规模、发展类型、学科多样性等方面的缺陷,从而增强了排名的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反对学科排名则主要对排名过程中理论的建设、方法的运用、指标体系的确定、权重系数的划分以及排名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存在质疑。

截至目前,发布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机构主要有报纸和杂志等媒体、政府部门如教育部或者大学拨款委员会、大学中的科研中心等。不同的排名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判断,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的支持。在方法运用方面,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具体来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采用加权排行,其中主观评价包括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客观评价包括篇均论文引用率和H指数等。客观评价指标可以进行量化研究,反复测算。但是,看似科学的评价方法实则依然存在问题,即方法的运用和指标的选择本身就包含了排名设计者的价值判断。对部分重要且可比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意味着不可比的指标,如公民道德的养成;不可量化处理的指标,如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发展状况等一些对于大学来说不可或缺的功能都不被纳入到指标体系当中去。

因此若过分依赖排名结果,带来的风险是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名次本身而不是质量的提高。若大学仅仅关心排名的表现,而忽视大学的使命,将内部结构治理、师生发展、学科内涵建设置于附庸地位,这样的大学实在难以承担大学的责任。

五、展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前进方向

作为唯一具有细分学科排名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也为国内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一)创新教育观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主要通过声誉调查衡量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国内高校必须要以国外高校同类学科作为参照,用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准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以国际化的视野创新教育观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高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开设国际暑期学校,扩展交换生计划,邀请海外著名专家讲学,帮助学生提升国际视野,了解学术前沿,提升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竞争力。

(二)夯实科研整体实力,激发学科内在发展活力

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指标中,篇均论文引用率和H指数都是用来衡量某一学科科研实力的指标,H指数的引入更是体现了科研评价中更加注重质量的导向。国内高校世界一流学科的创建,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凝练学科发展重点,激发内在发展活力。支持教师在英文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有实力的高校要积极筹办各学科英文学术期刊,并争取被国际知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国际交流提供更高的平台。时刻瞄准学科发展最前沿,发挥各高校引进世界一流学者的优势,带动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生,进而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

(三)提升国际显示度,扩大国际影响力

国际显示度是体现学科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影响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国际同行对学校学科实力的认可。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国际交流的支持,在重要的国际舞台展现学科实力,同时不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密切交流与深度合作,主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交往的过程中让国际同行对本校学科实力和人才培养产生认同感。此外,要进一步加强英文网站建设,增加更新频率,方便外界了解本校学科发展动态,联结国际学者、国际组织开展合作项目,扩大国际影响力。

3.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排名 篇三

相对于高中学生留学重点规划时间安排,在校大学生的留学规划需要兼顾专业选择、职业规划和时间安排,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目前出国留学已成为不少在校大学生计划内的事。据了解,本科毕业后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三个方向:读研、就业、出国留学。

事前规划

内地读研每年要花费大约5万元,毕业之后就业的情况在研究生扩招的情况下不见得比本科生好很多。如果按照目前3000元/月的平均工资水平来看,要收回读研的投资需要3-4年。如果选择留学的话,最理想的状态下拿到全额奖学金,每年3.5万-4.5万美金的全奖用于生活绰绰有余,勤奋的学生通过打工,还可以有一定的积蓄。

而选择出国留学,需要的前提是:大学四年优秀的GPA成绩,优秀的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和推荐信,优秀的语言考试成绩。这几项的准备时间,远远超过做简历求职和准备研究生考试。

在校大学生准备留学,除了规划时间安排,更应注重规划专业选择,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准备留学是个艰辛的过程,如果想将来在美国谋求像律师和医生这样的高收入职业,那事前规划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

时间规划

在时间规划上,出现一个矛盾的问题:大三的专业课多,而大学期间的GPA又影响offer和奖学金,如何协调这个关系呢?

若英语基础比较好,可在大二的时候准备GRE的考试。考完GRE之后大三再考TOEFL,就非常轻松了,不用涉及太多的精力。这对大三学生直接阅读原版的专业图书有很大的帮助,且GRE成绩的有效期是5年,考生也可选择在国内读研再出国。

专业规划

留学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就业,无论是准备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工作,大学的专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将来职业的取向。相对于高中学生面临高考需要规划好留学准备的时间,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就业,最主要的应该规划好专业的选择。

兴趣爱好是首选

部分国外的大学学习强度是超过国内大学的,学生若本身对专业没有兴趣,根本无法完成学业。无论在国外申请大学入学还是导师面试的时候,都会问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和学生对这个专业的想法。如果学校认为该学生是为了混文凭或者移民才选择这个专业,考试就很可能不通过。

目前部分家长和学生看着技术移民的清单选择专业,但是这个“稀缺专业清单”是会不断更新的,例如今年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清单就从原来的包含约400个专业大幅减少到100多个,部分为了移民的学生就只能重新转专业了。

职业规划需提前确定

若申请研究生课程,专业最好与国内大学匹配,如医学类背景的还是选择医学类专业,不然签证将很难通过。若大一或者大二打算通过留学转专业的同学,就要及早申请。国外的大学一般到大三才开始进入专业学习。对于目前国内准备留学的在校大学生,建议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再选择要读的专业。

具体来说,如果想回国内工作的,金融类、IT类和医学类是国内重点引进的海归人才。而打算留在国外工作,则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不同国家的技术移民专业清单选择,但是这个清单是会不断改变的,存在一定风险。

专业排名比学校排名更重要

我们在国内,可能大家都看着学校的名气,觉得清华北大是最好的,但是在国外,专业的名气比学校的名气更重要,关键是学到知识。

4.美国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篇四

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

2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5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

5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佐治亚理工学院学校

5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 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8 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

9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9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Viterbi)

11 Texas A&M University德州A&M大学――College Station (Look)

11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Cockrell)

13 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1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校(Jacobs)

15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Fu Foundation)

1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mueli)

17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18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19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ark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College Park (Clark)

20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McCormick)

2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学校

以上是美国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情况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美国留学问题,欢迎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微信留学预科中心来获取更多的留学信息。

★ 摄影专业大学排名

★ 材料化学专业大学排名

★ 犯罪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 航海技术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 福布斯美国最佳公立大学排名TOP25

★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 美国通信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 师范专业机器人课程改革初探论文

5.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篇五

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 华中农业大学 2 吉林大学 3 厦门大学 4 西安交通大学 5 浙江大学 6 上海交通大学 7 江南大学 8 中国农业大学 9 天津大学 10 南京工业大学 11 重庆大学 12 华东理工大学 13 东南大学 1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5 天津科技大学 16 湖南农业大学 17 中山大学 18 华南理工大学 19

四川大学

20 浙江工业大学

6.世界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篇六

世界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地基与基储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7.大学排名影响的综述研究 篇七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大学排名基本上都是由民间机构组织开展的,第一个大学综合性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自1983年起已30余年,开启了从社会角度评价大学的先河,综合而言,研究注重大学排名对大学、学生、资金募集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学者们从大学排名对大学有无影响入手展开研究。美国大学董事协会的“排名对大学有无影响”的调查显示,有76%的大学校长看重大学排名 ,20%的大学校长不关注排名 ,51%的大学还曾尝试过提高排名 [1]。由此可见 ,大学排名一定程度上正逐渐影响高等教育的行为。另外,许多大学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大学排名的影响,更有甚者依据排名制定大学发展目标,如奥尔胡斯大学的“进入世界百强”等。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曾就“大学排名对大学招生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蒙克斯(Monks)和埃伦伯格(Ehrenberg)于1999年通过分析U.S.News排名对29所大学招生录取情况的影响后得出, 大学排名与学生申请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2]:排名靠后会促使该大学提高申请者的接收比例,相应的录取学生的质量就会下降,排名下滑,进入恶性循环。由于二者研究的局限性,之后,梅雷迪斯(Meredith,M.)在其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与内容,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

其次, 大学排名对学生的影响方面集中体现于择校过程中的重要性上。在英国,艾克尔斯发现60年代建立的大学尽管排名在下降,但申请人数并未因此而减少,由此说明大学排名并未影响学生的择校[3]。美国一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在择校过程中大学排名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比例由1995年的10.5%上升至2006年的60%[4]; 还有学者迪尔 (Dill)、克拉克(Clarke,M.) 等进一步对运用大学排名的学生类型进行了研究:那些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要更注重大学排名的作用[5,6]。Roberts和Thomson还发现,那些想要进入顶尖大学进行深造学习的学生会更倾向于使用大学排名。

再次, 大学排名对资金募集的影响因研究方法或样本的不同,结果呈现差异。程术希指出,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学校每年的赠予都会与大学排名相关,只是相关程度不尽相同[7];而梅雷迪斯(Meredith,M.)通过对U.S.News排名的实证研究,提出排名并不会给大学捐赠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8]。

最后,大学排名对政府的影响主要体现于资源配置方面。如英国和新西兰政府以大学排名为依据评估大学绩效, 即首先对大学研究产出进行等级评价,再依据等级进行资金分配。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大学排名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自1987年起已28年,研究侧重评述,注重大学排名对大学、学生及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行为的影响。

首先,在对大学的影响方面,通过对100所“211”大学关于“大学排名影响的评价”的调查显示 ,其中89.47%的大学承认大学排名可以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9];张旺也指出,大学排名对大学的决策、人事、组织结构、资源、招生等方面都有影响。另外,在对大学招生的影响方面,徐和清实证研究发现,大学排名中的部分指标得分并未起到对优秀考生的吸引作用[10]。

其次,在对学生的影响方面,亦是集中体现于择校的作用上。乐国林和张丽通过研究得出,有45.8%的考生和50.5%的家长在挑大学的过程中会重点参考大学排名[11]。

最后,大学排名对政府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因大学排名通常由新闻媒体、研究机构或个人发布,相对独立,也不需要政府直接投资,各级政府尽管不支持大学排名,但大都会将大学排名作为评价大学质量的捷径,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向。

三、结语

在研究问题上, 国内外研究的共同点都以大学排名对大学和学生的影响为主,不仅揭示了有无影响,而且进一步指出了有什么样的影响;不同点在于国外还关注大学排名对大学资金募集的影响,而国内则很少关注,这正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造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研究的共同点是都采用数据分析与观点陈述相结合方式,不同点在于数据与观点的结合方式及数据获取方式上:国外研究多从社会调查数据出发而用数据表达结论, 国内研究则多从观点陈述出发而用数 据引证结论。

摘要:大学排名日渐专业化和科学化。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大学排名影响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从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上寻求国内外研究的异同,在理顺相关文献的同时,为大学排名研究的深入提供思路。

8.全国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篇八

每年选择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很多,所以,可以说明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是非常不错的。而且,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不断增加,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走高,可以说毕业后找一份工作并非难事。

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等。可以说所涉行业有很多,就业覆盖面非常广,工作技术含量也比较高。

随着我国的城镇建设发展,未来几十年对于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会很大。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前途非常可观,职业发展潜力也比较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专业就业后,工作比较辛苦,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并不是很适合女生,所以,想学习这个专业的女生需要慎重考虑。

9.粮食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篇九

粮食工程专业

排 名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河南工业大学 15
2 东北农业大学 15
3 南京财经大学 15
4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15
5 武汉轻工大学 15
6 沈阳农业大学 15
7 江苏科技大学 15
8 吉林农业大学 15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知识技能

1.具备粮食和油脂生产和经营管理、新产品开发、加工技术改造、工厂设计、贮运物流的基本能力; 2.掌握粮食和油脂品质与安全控制、粮油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 3.具有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从事科研工作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5.具有熟练地专业英语沟通、阅读、写作等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6.具备一定的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

粮食工程概论、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品加工、粮食贮藏、粮食运输、粮食市场营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粮油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焙烤制品工艺、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粮食储运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验环节。

就业前景

10.浅析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篇十

一、三大排行榜指标体系分析

关于大学排名的发布几乎成了人们最关注的方面, 因为排名名次成为了人们对于大学好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这其中, 最著名的几大排行榜包括:武书连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排行榜以及HER (高等教育观察) 排行榜。这几大排行榜虽然都对中国的高等院校进行排名, 可是排名的次序却是有着不小的差异, “似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的大学排名, 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野。”[1]“常见一个榜上排出所有学校, 后面名次则出现几乎所有项目得分全是零的情况。”[2]

通过对于三大排行指标体系的了解与分析可以看出, 三大体系之间既有联系, 也有差别。相同点:第一, 都很注重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第二, 都很注重科学研究指标体系。不同点:第一, 中国校友会网与HER重视师资建设以及社会声誉指标体系;第二, 武书连与HER在科学研究中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分开考虑;第三, 武书连与HER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研究生方面的培养价值;第四, 武书连与HER在科学研究方面更加注重学术论文发表的价值。

总的来说, “排名指标体系的优劣是排名活动最终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3]三种评价指标体系各有其优缺点, 但没有一种指标体系可以完全客观地做到对于中国大学最实际的考察与评价。

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自身考量因素

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建设本身需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考量, 主要包括考察因素的全面性、评价权重的真实性、数据收集的可靠性以及发布公开的透明性。

(一) 考察因素的全面性

大学排名的发布主要依靠的是所考察指标的情况, 对于考察的指标来说, 每一家评价机构的指标体系都不尽相同, “目前我国众多排名所采用的指标都是以影响大学排名的显性因素为主。”[4]考察因素的合理选择就成为了各大排行榜的权威性风向标, 对于指标因素的选择方面, 应该既包括显性指标因素也包括隐形指标因素, 做到可操作范围内的穷尽, 使得对于指标因素的考察更加的全面, 做到全面考察下的可用性权威。

(二) 评价权重的真实性

大学排名排行榜中各学校的得分不只是简单的数字相加, 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实际水平的高低有着不一样的影响, 在这种理念下, 权重的引入就十分必要, 现在的排行榜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分配以不同的权重数目, 看似精确的权重比例却引起大多数人的质疑, 这不只是由于有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权重影响因素划分较为平均, 更重要的是因为很多的权重比例没有可以依靠的证据, 或者是没有被告知这些证据, 使得我们疑惑种种的权重比例是否真实可信, 可以真正的代表各因素的影响大小。对于计算式的排行来说, 权重来源的真实性更会引起人们的热议, 真实的权重比例是社会所期待的, 但是真实的度却是很难把握, 需要我们努力做到真实。

(三) 数据收集的可靠性

我们对于排行榜的质疑不只是来自于指标因素以及权重分配, 在近乎完美的设计之下, 怎样可以得到可源是排行榜权威性的又一大考验;其次, “大学排名属于静态评估和绝对评估, 缺乏对一流大学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的发展的评估”[5]最后, 各大高校为了提高声誉, 博得高排名, 会尽可能地依附排名机构的指标因素而发展, 例如论文发表量, 很多高校出现的追求量而不考虑质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虚构, 让我们无法说明, 我们暂把它称为“伪真实”。

(四) 发布信息的透明性

大学排名的出现以及追逐, 甚至是质疑, 体现的是整个社会透明性增强以及人们社会意识的提高, 我们关注排行, 却不盲从于排行, 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与意识, 在这个需要竞争与拼搏的时代, 排名不只是一种评价, 而是一种诚信, 我们会追逐甚至信任那些权威的、有力的报道, 这就需要在真正的透明度上下工夫, 只有做到真正的信息公开化, 社会对于排行榜以及排行机构的信任将是发自内心, 而不只停于嘴上。

三、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外部影响因素

大学排名的风潮不会因为指标体系的不完善而停滞, 相反, 指标体系会因为大学排名的社会化需求而走向合理化的空间, 那么, 无论是知名权威的排名机构还是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学术团体, 应该如何紧跟潮流, 创设合理又不失特色的指标体系就成为所有人的难题, 建立适合普遍价值观以及权威性的指标体系不仅需要从价值体系的本身出发来创设, 其他的相关因素也不能被忽视。

(一) 政府的政策指导

大学排名的真正意义何在, 究竟哪些因素才是决定大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以及各因素的轻重比率,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应是人们理所应当的模式化思维的产物, 而是需要规范化的政府层面的指导与约束, 只有这样的中心指导的提纲挈领, 才能良性引导大学排名以及排名指标体系的有序发展。政府的指导意义不是一种纲领性的约束, 而应该是一种引导, 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在完善好大学意义的方面多下工夫, 只有了解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以及大学的真谛, 才能够正确引导评价体系以及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

(二) 大学的良性发展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也, 而非高楼之大也”, 这是我们公认的好大学的标准, 但是真正的好大学已经不再像之前说得那么简单。大学的扩张, 需求的扩大, 标准的提高, 这种种的观念意识的改变使得众多大学浮夸之风蔓延, 做好真正的大学成为了口号, 落实下来的指标就是大学排名的指标的依附, 学校跟着排名的风向走, 而不以社会的需求, 学生的渴望甚至遗留的传统而发展, 大学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场所, 这也是大学排名盛行的原因之一。所以, 当今的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 突出自己的特色, 良性发展。只有大学的发展归于理性, 不再以不适合的标准评价自己, 那么大学排行榜中的指标体系也会依据现实所趋, 调整自己构建合乎“道”的指

大学排行中评价体系的选择在某个方面也极大地反映了我们存在的社会对于大学走向的态度与期许, 社会中的大学需要被树立出榜样, 促进社会的荣誉与奋斗意识, 而大学也为了迎合社会的“口味”变换着自己的姿态, 以求获得相对优良的评价, 在这样一个需要层次、级差以及地位的社会, 大学排行中指标体系的盲目跟从也不可避免。也许只有当我们放低眼光, 社会放低姿态, 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大学排名这件事情的时候, 大学的排名才会更加的有意义, 排名中指标体系的选择也将会客观而公正。

(四) 机构的价值导向

大学排行榜中的指标选择都是通过各大排行机构的自我意识来进行的, 具体是以什么样的标准以及何种标准更加的完美, 我们不能做出定论, 从指标的选择来看, 机构的价值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选择指标的种类以及其权重的大小。有的机构重视学术论文的价值, 有的注重教师能力的突出, 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不同的选择方向。其实, 机构的价值导向也就是社会的导向, 更是每个人的意识导向, 他们之间互相的依附与牵制, 俗话说得好“剪不清理还乱”最能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把握合理的价值导向不只是为了机构可以屹立于评价排名机构的重重山林之中而屹立不倒, 更是为了做到给社会传达正确的信息, 让大学的排名真的让所有人都信服。

四、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思考

通过对于以上三种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借鉴, 尝试归纳出了相对合理的四级指标体系框架, 用以完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框架, 具体包括:一级指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声誉影响;二级指标:人才动向、师资队伍、学科水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声誉、社会声誉;三级指标: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师资基础状况、一流师资状况、学科基本状况、重点学科状况、优势学科状况、自然科学相关领域成就、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成就、国内声誉、国外声誉;4.四级指标:根据三级指标, 依据不同情况进行细化。

参考文献

[1]王京.大学排名应融入特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 (2) .

[2]李冬英, 刘访华.中国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 2007, (6) .

[3]刘杨.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

[4]蔡丽丹.浅析影响大学排名的隐性因素[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 (Z1) .

1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好的大学排名 篇十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Beihang University),创建于1952年,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入选“珠峰计划”“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是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员。

12.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排名 篇十二

2011美国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排名 名次学校名所处地区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得克萨斯州3 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 得克萨斯州4 塔尔萨大学University of Tulsa 俄亥俄州科罗拉多矿业大学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科罗拉多州6 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 俄克拉荷马州宾州布鲁斯堡大学Bloomsbur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州8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亚州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Baton Rouge 路易斯安那州10 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 得克萨斯州

13.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排名 篇十三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产生了教育质量之忧, 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则加剧了高校办学资源的竞争。大学排名产生的初衷是评价高校的办学质量、彰显高校的办学影响力, 而如今, 大学排名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声誉的主要工具之一。

大学排名最早起源于美国, 早在1870年, 美国联邦教育局的年度报告就根据其所掌握的数据信息对大学进行排行[1]。第一个真正的大学排名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Report) 1983年发布的, 从此以后其他各国纷纷仿效, 出现了以新闻媒体为发布主体的各种大学排名, 典型的有: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德国《明镜》、加拿大《麦克林》 (Maclean’s) 及日本《钻石》周刊等。中国的第一个大学排名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在1987年9月发布[2], 此后, 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网大论坛、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十多个机构发布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2]。

大学排名的主办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杂志和门户网站为主的社会媒体;另一类是研究机构。在中国, 大学研究机构是大学排名的主要生产者之一, 迄今公布过大学排名的大学有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大学排名的种类也很多, 从大学排名的参与范围来看, 有国际大学排名, 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以下简称上海交大排名) 、泰晤士报的世界大学排名 (以下简称泰晤士报排名) 等, 也有区域性的大学排名, 如泰晤士报的亚洲大学排名 (以下简称亚洲大学排名) 等;从大学排名的评价内容来看, 有学科排名、学术绩效排名等, 也有综合排名。

随着高校、政府、雇主、家长和学生对大学排名的关注越来越多, 大学排名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大学排名始终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 高校希望通过大学排名提升声誉, 争取办学资源, 吸引优秀学生;家长和学生则把大学排名作为择校的主要依据之一;雇主把大学排名作为员工招聘的参考之一;政府也将大学排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作为科教资源配置的考虑因素之一。另一方面, 社会各界, 尤其是高校本身对大学排名的质疑从未间断过。越来越多的大学排名开始在指标选取和计算方法上下功夫, 不断调整优化排名技术, 以使排名结果更加合理可信。

二、大学排名的公共性

公共性指的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公共意志、公共情感、公共价值、公共利益等要素的代表性或体现度[3], 它衡量的是一种公有性而非私有性, 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 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4]。

大学排名的公共性体现在大学排名的服务对象和作用主体上。大学排名的服务对象是高校, 作用主体是高校、政府、雇主、家长和学生, 这两者决定了大学排名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公有且共享的,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大学排名最初只是高校“被消费”的商家行为[5], 高校通过各自在大学排名上的表现来彰显自身的发展质量、提升声誉, 以求在吸引办学资源上获得先机。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学排名起初相当于行使了社会评价的功能, 本意是通过公正、公开和公平的评价机制, 对高校的发展起监督促进的作用。然而, 随着高校和社会各方对大学排名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 同时高校诉诸大学排名提升声誉的现实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大学排名由起初的“被大学消费”变成了现在的“消费大学”, 高校对大学排名的过度依赖使大学排名体现的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中逐步渗入了私利, 由公共行为变质为商业行为, 直接导致了大学排名“公共性”的缺失。

大学排名的公共性决定了大学排名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要体现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而大学排名广受质疑的根本原因正是其公正、公平、公开性有待考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现今的排名机构良莠不齐, 功利性观念突出, 对大学的评价方法各执己见, 操作过程没有完全透明公开, 使得大学排名的可靠性和公信度得不到保证, 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评价组织的要求, 也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三、大学排名的风险分析

(一) 大学排名的风险定义及作用机理

最早给出风险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海恩斯 (Haynes) , 他指出, 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6]。大学排名的风险是指大学排名形成过程中及发布之后对高校可能造成的损失。根据风险的生成过程, 可以将大学排名的风险分为导向风险、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导向风险产生于排名发布后对高校行为的错误引导, 是大学排名的外部风险, 直接影响到大学排名的公正性;技术风险产生于排名规则的制定和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是大学排名的内部风险, 直接影响到大学排名的公开性和公正性;道德风险产生于排名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互动过程, 主要的形式是排名机构与大学的相互勾结, 直接影响到大学排名的公平性 (见图1) 。

大学排名的三种风险互相交织, 甚至互为因果, 技术风险作为内部风险, 有可能成为道德风险和导向风险的来源, 如大学排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排名舞弊, 形成大学排名的道德风险。三种风险的共同作用, 对大学排名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造成威胁, 从而使大学排名的公共性严重缺失。

(二) 大学排名的风险识别

1. 导向风险。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组织, 它包含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在三大功能上都有很优异的表现, 而大学排名仅仅通过浓缩的几个指标来衡量高校的质量, 不仅不能全面地体现高校在三大功能上的发展质量, 还将高校引向“唯指标”的发展歧途。高校将自身声誉的提升归结为大学排名若干指标分值的提升, 这种发展捷径引导一些高校致力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指标分值的领域, 最终导致高校的同质化发展。

大学排名有利于规模大的高校, 引导高校向“大而全”发展, 致使办学特色泯灭, 办学资源竞争更加激烈。国外学者指出,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拥有100名教师、人均论文被引次数为10次的高校比不过拥有1000名教师、人均论文被引次数为1次的高校[7]。

大学排名中对相关指标权重设置的高低也可能误导高校的发展方向。上海交大排名重在评价科学研究[8], 因此有利于科研经费充足、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 也可能引导高校片面追求在科研方面的作为, 而忽视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泰晤士报排名重在评价国际声誉[8], 因此有利于拥有成熟的国际化运作经验的高校, 也可能引导高校争相国际化、加大国际宣传力度, 将高等教育进行市场化运作。

大学排名的结果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会加剧大学获得办学资源的“马太效应”[9]。无论是学科排名还是综合排名, 都体现了一个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排名越靠前, 高校掌握的各种办学资源也越敦厚, 学术话语权也越强烈, 进而使排名靠前的高校能吸引更多办学资源, 高校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 同时也不利于年轻高校的成长。

大学排名已经成为高校、尤其是急于创建一流大学的高校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参考。台湾大学在其《迈向顶尖计划书2008年》[10]中明确以上海交大排名和泰晤士报排名中的各项指标为基准, 以减少指标中台大与标杆大学的得分差距为目标, 制定了“迈向顶尖”的各阶段目标。由此可见, 大学排名对于高校发展的导向作用已经大大超出了大学排名的最初功能, 出现了一定的“越位”。

2. 技术风险。

大学排名基本上都是通过预先设定的指标和权重, 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计算, 最终得到一个总分来决定高校的排名。在此过程中, 指标权重的设置不当、数据来源的失真和计算失误均可能造成大学排名的技术风险, 相应地, 技术风险也可以分为指标风险、数据风险和计算风险三大类。

指标是大学排名中最受质疑的部分, 主要包括指标的结构和指标的选取问题。大学排名的指标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总量指标和效益指标的搭配上, 大学排名往往重视总量指标, 忽视甚至忽略效益指标。如上海交大排名, 涉及杰出校友数量、高水平教师数量、高水平论文数量和发表国际论文数量等5个总量指标, 总权重达到了90%, 效益指标 (师均学术表现) 仅占10%;再如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涉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声誉3个一级指标, 包含科学创新基地、基础科研项目、重大科研成果等8个三级指标全部为总量指标[11]。与此同时, 世界大学排名中若干权重较大的指标也是学者们质疑的焦点。有学者质疑了上海交大排名的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数学奖的校友和教师数量 (Alumni&Award, 权重为30%) 这一指标, 指出有些已经过世将近一个世纪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仍在大学排名的名次提升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7];有学者指出顶级的自然科学家以产出数量众多的高水平期刊论文为标志, 而顶级的社会科学家可能会发表一到两部重要的长篇论著而非很多期刊论文[12], 上海交大排名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 (Hi Ci, 权重为20%) 这一指标显然忽略了这样的一些社会科学家;以人文社科见长的高校在上海交大排名的另一项指标 (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数量, N&S, 权重为20%) 上也丝毫不占优势[13], 以至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在2009年上海交大排名中位列200多名, 而在2009年泰晤士报排名中位列67名。

数据收集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步骤之一。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主要有3个:社会调查数据、第三方数据和高校提供数据。根据Alex Usher等的研究[7], 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中, 社会调查数据比例较少, 数据基本由第三方数据和高校提供 (见表1) 。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来源的可信度[14], 由第三方和高校自身提供的数据都有可信度的危机。被大学排名机构广泛使用的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旗下的三大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简称SC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简称SSCI) 和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简称A&HCI) 被指纰漏甚多, 包括论文被引次数可能被低估达30%[15]、收录学科期刊不均衡[16]、对非英语学术论文的歧视[17]等等。

在指标和数据确定的前提下, 不同的计算方法仍可以造成高校排名位次的变动, 由此产生了大学排名的计算风险。俞立平[18]等利用2007年泰晤士报排名的原始数据, 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TOPSIS法、秩和比法、灰色关联法、熵权法6种客观赋权法进行评价, 得出了前40名高校的一致率为55% (22/40) , 后40名 (161-200) 的一致率仅为7.5% (3/40) , 由此可见, 选取相同的指标和数据, 但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能产生不一样的评价结果。除了计算方法的风险外, 计算本身也可能产生失误。如2010年亚洲大学排名, 通过官方网站上提供的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全时制折合数 (Full Time Equivalent, FTE) 计算生师比 (Student Faculty Ratio) , 我们发现实际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官方网站上公布的生师比排名有很大的差异 (见图2) , 而生师比这一指标在亚洲大学排名中的权重占到了20%, 所以生师比的计算失误会导致总排名出现较大的偏差。

3. 道德风险。

随着大学排名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大学排名开始沦为高校声誉的制造者, 引发了高校之间的声誉竞争, 一些急于求成的高校采用不公平的手段谋求在排行榜上的上佳表现, 从而产生了大学排名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主要有三种:其一是高校和排名机构之间的合谋, 如媒体曝光的某高校给某排名机构提供“赞助费”的事件[19], 指标体系和权重设置一方面是大学排名对高校质量的诠释, 另一方面也已经成为排名舞弊的温床, 排名机构根据高校的需求调整指标和权重, 或者直接篡改数据, 使该校的排位上升;其二是高校对提供的数据进行隐蔽性造假, 虽然排名机构会通过社会公布数据对高校提供数据进行核对, 但是仍不能排除某些高校通过数据造假提供对自己排名有利的数据[7];其三是大学研究机构作为排名机构, 有可能设计出对自己有利的排名规则, 以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50强”[20]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21]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均位列前10, 这与泰晤士报排名和上海交大排名都有很大的出入。

四、大学排名的风险规避及其改进策略

大学排名的风险规避, 根本上就是要使其回归“公共性”, 理顺其与高校、社会的关系, 肃清其对高校发展的不利影响, 真正发挥其在监督高校办学质量、促进高校间良性竞争和特色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1.摒弃综合性排名, 鼓励分类专门评价。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对办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也不能以一概之。综合性排名往往用同一个尺度来评价高校, 忽略了高校之间的差异, 同时也扼杀了高校的差异化发展动力, 产生导向风险。如现有的世界大学排名就有利于规模较大、科研实力雄厚、以英语为学术语言的高校。综合性排名本身也存在诸多漏洞, 企图通过几个指标来衡量一个高校的综合发展状况, 本身就不合理。因此, 要引导大学综合排名向分类排名、专门排名转变, 对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文科型大学、理科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等不同类型的高校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进行分类排名;同时, 针对学科水平、师资水平等开发专门排名。

2.搭建数据共享平台, 提供透明数据支撑。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大学排名的公信力, 数据透明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的真实性。国家应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建立高校运行数据共享平台, 由高校提供数据, 接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监督, 而排名机构可以直接从数据共享平台上选用所需的数据进行排名, 一方面提高了大学排名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有效杜绝了排名机构和高校合谋串改数据的可能性。同时, 数据共享平台可以被社会各界用于开发各类评价数据和评价工具, 实现高校自我查询、比较分析等多种自评估功能。

3.转变传统排名思路, 探索个性化定制排名。传统的大学排名以指标与权重为基础, 指标和权重均由排名机构确定, 且一旦确定不能更改, 不能满足社会公共和高校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 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均缺乏依据,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可能厚此薄彼。个性化定制排名不给定指标和权重, 而是通过建立指标库, 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指标和权重, 定制符合自己要求的高校排名, 为择校提供有效参考;而高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全方位分析自身所处的位置, 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个性化定制排名将决定权交给了消费者, 使排名结果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CHE大学排名正是一种个性化排名, 如今已经吸引德国以外的很多欧洲国家的高校参与其中。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化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大学排名对高校的评价重在成果评价、重在科研评价, 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集中在对其杰出校友的统计评价, 普遍缺乏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本质、最核心的环节, 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杰出校友的多寡固然能说明高校人才培养的成绩, 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唯有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才能更真实地体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 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深入学生群体做广泛的调查分析。开发全国性的教学质量标准评估量表, 进行教学质量的全面评测, 将评测结果作为大学排名的指标之一。

14.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篇十四

排 名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西安交通大学 204
2 清华大学 204
3 华中科技大学 204
4 东南大学 204
5 上海交通大学 204
6 天津大学 204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4
8 华北电力大学 204
9 北京科技大学 204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4
11 西北工业大学 204
12 重庆大学 204
13 大连理工大学 204
14 华东理工大学 204
15 东北大学 204
16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4
17 山东大学 204
18 江苏大学 204
19 北京理工大学 204
20 武汉理工大学 204

二级学科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新能源开发和研究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船舶动力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即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二级学科。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该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该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该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该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流体力学

主干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学 等

实践教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专业实验

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等。

知识结构

工具性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该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专业知识

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

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该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该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该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该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该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上一篇:中心学校校长述职报告DOC下一篇:小学生安全征文:安全从身边做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