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2024-07-06

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8篇)

1.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一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

工设1071班 谭志敏

美好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责任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这个环境之中,人才有其价值。

从人类光身裸体,手持木叉的原始社会到现如今二十一世纪文明化科技化的社会,这期间,人的思想在不断的进步,人们有了羞耻,荣耀,追求,梦想。人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勋谦让,懂得舍身利人……我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索取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我们希望能得到关爱,希望幼有所抚,老有所依,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于是人们自己为自己规范了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也都是围绕一个词来制定的,那就是“美好”。人们希望能生活在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里,没有厮杀,没有饥饿,没有痛苦,没有哀怨,有的只是幸福与快乐。相信这是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并为之努力永远不变的奋斗目标与社会责任

什么是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

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更能享受到社会给我们的关爱,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有助于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文件,以及社会各慈善机构对大学生的支持…… 我们从这个社会得到的甚多,我们该以何种方式去报答这个教会我们知识以及能够让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本领的社会?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真正的贡献,但是,我们得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对这个美好和谐社会的感恩之情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是社会一股新的力量,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我们的祖国,为这个社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怎样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 要大学生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就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世纪末,我国终于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入世无疑会对我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巨大的挑战。入世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影响。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公认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在某种情况下会集中出现,并有可能爆发,甚至带来动荡和不安。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

来,科技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出来多少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了多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我国生产力能否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文明能否健康而协调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显而易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科技精英,也要培养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逐年的高校扩招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我国适龄青年进入高校的入学率应达到巧%,即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率的15-50%的临界点。Ill(P 1-6)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但是,要将这些青年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便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主 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⑴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而个人利益已失去正当性,不牺牲这种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美好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求牺牲这种个人利益,而且这种牺牲也是必要的。这种牺牲也表现出崇高的道德精神。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等等,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打下物质基础。

四 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支柱。

五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2.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二

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学地理教育责无旁贷

1.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0年7月29日, 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纲要把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三大重点培养中的第一个重点, 社会责任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 主要是社会责任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具有现代素质公民的需要, 是站在更高价值立场上的一种人才培养要求。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 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但是, 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等同于德育, 也不等同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中性词语, 不含有价值取向。而社会责任感是对于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判断, 它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论述人的培养目标。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 是道德、情感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产物。中学生正处在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 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中学各学科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3. 地理教育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明确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列在各项目标的前两位。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地理教育能够影响并转化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通过地理教学, 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 自觉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对未来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二、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优势

1.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我国地理课程的编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凸显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以及地球所在的宇宙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在它们当中存在着复杂的地理系统、地理要素。就我们生存的地球来说, 包括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圈。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综合地理环境。但是, 全球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区域性。地球上各个圈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也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地理学科可以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灾害等有关自然问题的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培养人们对人口、民族、宗教、经济、政治、文化等有关人文问题的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形成现代公民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的首要基础。

2. 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德育教育。

(1) 中学地理教育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解读中学地理课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可以看出, 地理教育在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 已经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对家乡、对国家、对全球的社会问题意识和自然资源环境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逐渐将知识内化、升华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只有形成了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真正热爱的情感, 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所在, 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才能真正形成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认识到从自我做起的重要性, 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2) 中学地理教育对德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地理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 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 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地理伦理道德包括环境伦理道德、人口伦理道德、资源伦理道德、生态伦理道德。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必然需要具备以上这些伦理道德, 并且只有真正内化了这些道德品质,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3. 社会责任感教育素材蕴含在中学地理教材之中。

中学地理教育无论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还是对于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 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越性, 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谈及中学地理教育的作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德育的培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它们都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 在养成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 逐渐把知识内化为生活态度的过程, 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层次。深入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中学地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2) 必修为基础进行研究。《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是《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众多的民族让学生不禁产生民族自豪感, 但同时又向学生呈现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事实,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是《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三级阶梯地势、多种多样的地形、气候以及湖泊、河流的分布是学生形成对我国自然环境认识的基础, 是对国家产生社会责任感必要的基础知识。《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章是《中国的自然资源》, 资源和人类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 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本章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价值出发, 提出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分布不均, 需要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滴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产生从自身做起的社会责任感。《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 本章初步介绍了和经济发展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概况, 它们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理》必修2的第一章是《人口的变化》, 这章使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增长的趋势, 影响人口增长、迁移的因素以及地球对人口增长的承载能力。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教育问题等, 这涉及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利益, 更和学生自身休戚相关, 十分有利于学生产生对人口问题的思考和担忧, 进而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地理》必修2的第二章是《城市与城市化》, 这章内容和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尤其是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学生, 更应该有切身的体会。学习了这章的知识, 学生有能力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提供合理的意见。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生活所在城市的发展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逐渐产生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地理》必修2的第三章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生产, 而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因素的制约,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优质农业,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农业产业利益最大化。农业地理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直接的作用。《地理》必修2的第四章是《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 没有工业的支撑, 社会将寸步难行。但是工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工业布局, 淘汰落后污染企业, 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现阶段, 我国很多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其带来的后果给学生敲响警钟。这十分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必修2的第五章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本单元从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展开,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联系国情和世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在亲身体验中, 在新闻中发现相关交通地理知识,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逐渐培养出对社会交通发展的关注的意识, 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地理》必修2的第六章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下不断发展、进步, 本单元抓住人地关系, 清晰的向学生呈现了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 和全世界人民息息相关, 清楚地认识国情, 产生忧患意识。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发, 寻找解决的途径。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产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所在。

三、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方法

1. 中学生地理学科教学是在课堂中进行的, 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灌输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应该以地理教材为基础, 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内容, 以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为前提, 注重因材施教, 把地理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进而上升为社会责任感。在进行国情教育时, 应以事实为基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让学生既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 资源种类多样丰富, 由此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又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且分布不均、人口素质不高的现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 进而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社会责任感由此而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必须在逐渐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逐渐内化, 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发挥, 这时教师就不仅应当传授地理知识, 而应该从自身做起, 成为学生的榜样, 不但注重言传, 更注重身教。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在生活中, 教师首先应该表现出对国家、对世界和周围时事的关注, 身体力行, 为社会需要自己的地方献出一份力, 凸显教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 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开展生动活泼

的地理课外活动, 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使知识更加深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能让学生更紧密地实践地理。要想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可能引发社会责任感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教育之前或之后, 给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汇报交流的机会, 以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竞赛, 还可以举办一些地理知识辩论会或专家演讲。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多姿多彩的图片装饰教室、开办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地理知识的黑板报, 让学生感受各地自然及人文风情, 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 感受到地球的美, 同时也感受到身为地球人肩负的责任,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了学习的知识, 进而升华为社会责任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 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间接理性知识的过程, 而我们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这种情感时最应注重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只有学生自主自发地进行社会实践, 学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正如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时期所提倡的重视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社会性一样, 国情教育及世界教育也许离初中学生的生活还有些遥远, 但是乡土地理教育也是地理教育重要的一环,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手段。若学生对自己生活所在的城市及家乡没有产生热爱的情感、没有产生社会责任感, 就更不用提对于我们国家及世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人口发展问题等一系列和地理有关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份子, 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家乡各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 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如果想让学生的情感更加深化, 还是需要学生自主、主动地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关注时事、关注乡土, 积极运用地理知识, 达到情感进一步的升华。只有树立起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 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国家民族中重要的一员, 是全世界公民的一员, 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地球这个大家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从整个地球来看, 作为一个世界公民, 应关注涉及全球人类利益的问题, 专注国际地区争端, 科学公正地进行问题的判断。从我们国家来看, 作为一个中国人, 应首先感到骄傲, 为了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 从保护环境做起, 从关心国家大事做起, 从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做起。从我们家乡来看, 应关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关心这个城市的各项产业的发展, 关注发生在身边的民生问题。这些都和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息息相关。

摘要: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学地理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彦生.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 2010, (5) :253.

3.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106

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有责任亦有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从而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主人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了解社会,并学习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本文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和教育的必要性和中学生责任感的教育目标,理清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和教育内容,并探讨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的措施。

一、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万千宠爱于一身,生活环境与条件都比较优越,且家长们对孩子该做的事情过多地包办代替,造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谈不上主动地关心他人,因而形成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再者,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对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造成了较坏的影响。调查的结果显示如下。

1. 缺乏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不强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有60%的学生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家长反映孩子没有责任心的表现主要在孩子没有把他负责的事放在心上、不会主动承担家里的责任两个方面。我们分别召开了班干部和学生座谈会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对于担任班干的学生我们侧重了解他们是否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平时是如何担负自己责任的,对于不担任班干的学生我们侧重了解他们没有担任班干的原因是否与不愿承担责任有关。几乎所有的班干学生都能较清楚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职责,并喜爱自己的职务。有干部因觉得责任太重、工作太难而产生了放弃职位的念头。没有担任班干的学生原因各种各样,但的确存在不想承担责任、为同学服务的想法。对于缺乏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意识,很大程度由于他们是独生子女的缘故,父母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了,孩子们只用上学读书,享受生活的快乐,根本不需要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有什么责任。

2. 合作精神不足,不善与人协作

调查中只有约4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善于求同存异与人协作。合作在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品格,对学生将来成才、成就事业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并不满意这个比例,也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觉得自己孩子平时喜欢与人合作完成事情的占半数。一节生物实验课,教师为学生设计了1个问题:把2位性格古怪、很难相处的学生和6位学习求上进的学生分到一个组去做实验,其中1名学生要求教师调换,4名学生接受;另1名无所谓,自己做自己的实验。也就是说,实质上不愿意合作的学生比例占50%。因此,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引起重视,不注重培养他们相互配合协调以及化解矛盾与冲突的能力,是不恰当的。

二、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和教育的必要性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并首次把“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正式提出,更加印证了开展责任教育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宣讲时强调,过去我们讲素质教育主要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这两条之上还有一条,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人民日报》2010年9月6日)。为此,我们提出旨在教人“学会负责”的责任教育就是历史的必然,是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三、中学生责任感的教育目标

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是:构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系统的学生公民责任感教育实践模式系统。并重点突出该系统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开展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在责任教育的活动实践中阐明中学生责任教育的概况、分年级目标和活动方案。主要由“对自己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的内容来组成,阶梯式实行。

目标阶梯一:对自己负责。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

目标阶梯二:对父母负责。这一阶段学生需了解父母,并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回报父母。

目标阶梯三:对他人负责。这一阶段学会合作、诚信做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

目标阶梯四:对社会负责。这一阶段学生要了解民族精神,即认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明白人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1)自治管理。通过制订有关章程,对学生干部提出管理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行之有据。

(2)放手管理。在授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干部管理学生事务,鼓励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如,利用学生会、团委的优势资源,把校广播室从写稿、编辑到播音,全部由学生负责,出墙报、黑板报等也交给学生负责。教室卫生、上课纪律、集会秩序等方面也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并作出量化评定。在周会上,值周学生干部进行一周文明情况总结,表扬先进,批评不良现象。让学生干部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学校清洁区的管理,轮流参加美化、绿化校园活动。

(3)指导管理。对校级、年级、班级干部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多方协调和及时指导,在鼓励学生干部大胆工作的同时,要勇于承担管理中工作失误的责任,增强责任教育,鼓励班主任大胆启用学生干部和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以大面积、快速度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抓典型教育

创设校园“责任”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橱窗、书画报、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图书室等,处处宣传责任意识,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团会、家长会,宣传责任意识,创造校园的“责任”氛围。通过座谈、读书、读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祭扫烈士墓、升国旗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各种评优活动,树立各种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班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先进事迹。

4.以课堂为主渠道、校内外活动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作为教育的主要途径

围绕学科主渠道进行责任渗透。责任教育内涵丰富,必须善于挖掘、开发,特别是在思品、语文、历史、地理等课中有机渗透。教师在备课时,找准教材与“责任”的结合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感恩父母”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责任意识。开展“我帮爸妈做家务”等活动,使孩子明确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每周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革命故事片;学生讲自己的认识、体会,表决心,树立报国之志,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四、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和教育内容

1.营造学校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

学校利用集会活动之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释“责任教育”的内涵,拉开责任教育序幕。在全体教职工会议、班主任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为全体教师做专题报告,提升理论基础,并充分利用学校专栏、板报等校园宣传阵地,宣传责任教育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责任教育入脑入心,全校营造出责任教育的氛围。

2.开展素质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①在学习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会学习的责任感。

②开展“学会责任,从捡纸屑、包装袋开始”活动。

③做家长的小帮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④开展班会等活动,拓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班干部轮换制,从当上干部开始,增强学生岗位责任和非岗位责任的意识。

3.通过课题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1)对自己负责。中学生处在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比较模糊,必须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教育和指导他们,使之在性格发展中不断培养责任意识。在这方面,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榜样可以是名人,如有关田阳的革命故事、红色歌谣,欧致富、冼恒汉、黄治锋等革命史资料,以及参加“二都暴动”、红七军北上誓师大会的人员名单和去向、现状等情况;又如“田阳县百育镇新民村花茶屯二都暴动旧址”、“田州镇维新街、博爱街十字街区大榕树红七军北上誓师大会广场旧址”、“驮岂屯赤卫队烈士公墓”、“右江赤卫队总指挥黄治锋烈士故居”等爱国教育基地。让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通过对革命老区的走访,了解、认识到当今美好生活来得不易,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对他人负责。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要学会对同学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家长负责,对集体负责。学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学会关心同学,关心师长,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人,要有“你得到帮助,我得到快乐”的胸襟。而对他人负责将给别人承诺并且與自己有关联的事情做得完善。对工作、对家庭、对家人、对朋友,我们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这些责任最终都会表现为个人的责任。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角色的不同,承担责任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作为中学生,指导他们会负责任,尽义务,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如果他们能负得起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在对学习还是对生活,对社会还是对家庭,他们都能承担得起责任。因为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他们连自己的责任都负得起,还有什么无法承担的呢?

(3)对学校负责。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渗透责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校中的责任,即:学习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引导学生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在校做一名好学生。

作为一名中学生,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各科文化知识。上课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刻苦钻研,战胜困难,进步幅度大,学业成绩优秀,这就是对学习负责。而我班学生是从各个地方带着同一个目标来到实验中学的,学校是个大家庭,他们所在的班级就是一个家,在这个家庭里面,有五六十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爱好和禀性,如何把这个家庭建设好呢?这就需要每一位学生的付出和努力,要求他们学会自律、学会尊重,具有责任感。

(4)对社会负责。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个人的一切都来自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努力回报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主动关心社会,爱护一切公共设备,讲究公共道德和公共卫生,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勇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作为当代中学生,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愿为国家、社会做出奉献和牺牲。如果脱离了社会价值的个人幸福是空洞的,苍白的,而背离了社会价值的个人成功是危险的,可鄙的。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成长的规划,学会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和发展自己。为此,我们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让每一个人掌控自己的命运,成就自己的事业,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5)对人类未来负责。对人类未来负责,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逐步升华到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热爱全人类的责任感。关爱人类的美好家园,我们要从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珍惜生活,从我做起。增强环保意识,懂得不污染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五、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措施

1.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培养

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更是一种内化了的情感,是一个人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在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和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教育工作者习惯于狭义地从道德的视角来认知和解读人的责任感,认为只能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层面上进行责任感的教育,这是极其片面的。

责任感是双重的,它既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上,也在人的认知行动内部。从心理学规律看,中学生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责任感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更重要的是要一点一滴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体会不同社会行为的情感基础。如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扫地,单纯地教导他们要有责任感,为社会服务多么重要,倒不如加上启迪他们思考和体会:当老人看到干净的庭院时,其舒心和快乐可想而知。当学生有情感上的冲击,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责任,也就会从空洞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情和意。

2.在责任感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

责任感来源于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它要表现在责任实践中。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式,也表现了思维的一种固定模式。一个孩子路过教室走廊,见到大白天还亮着路灯,走过去随手关掉,表现出的是一种个人修养,一种美德,一种对于节约能源的责任感,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遇到某个特定情景时的行为定式。这种行为定式需要习惯的养成、长时间的行为训练和一点一滴的行为积累。

在学校,每学期可推出两三个行为习惯养成主题,利用团体的制约力和周围逐渐形成的文化氛围,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升国旗奏国歌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事情不大,但对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讲,受益终身。在家庭里,让每个家人都有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如入餐时,把第一碗饭先盛给老人,看似简单的行为要求,却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承担家庭责任的开始,是责任感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让学生负担责任,体验责任,引导学生身體力行

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它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述道理就能奏效的,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狂热的追星族杨丽娟年过30,自己没有任何收入,靠父母生活,为了追星,不惜让父母变卖房产,每日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却还振振有词,以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社会的。人们感叹她的自私,指责她没有丝毫责任感,更为她父母的不当教育深感痛心:没有担当就不懂得责任,没有经历过就不会负责。中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在校内、家里,给他们一个岗位,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班主任在班级中实施竞争管理机制,努力营造“自己的事自己做,集体的事抢着做,别人的事帮着做”的氛围。另一个是在社会上,不断为学生创造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条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如环保问题,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可通过相关的讲座、图片展,走出去调查等,亲身体验环保问题的紧迫感、责任感。可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在生活中注意环境卫生。这不仅使其在锻炼中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还能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同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邢星.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董荣森.行知理论下中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4.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四

如皋特殊教育学校 俞爱福 朱爱萍

[内容摘要]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一个复杂的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体验,并且是反复的实践和多次的体验来完成。因此,体验是培养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培养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唤醒体验,激发情感;2.角色体验,提高认识;3.情境体验,培养能力。

[关 键 词] 体验教育 适应能力 听障学生

心理学认为,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心智活动,总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因此,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实质是个内化的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必须经过体验,并且是反复的实践和多次的体验来完成,在完成体验的过程中,听障学生社会适应的情感、意识得到滋养,社会适应素养、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一、唤醒体验,激发情感

唤醒体验就是使学生的被动体验转化为积极的主动体验,这种唤醒犹如顺藤摸瓜、披沙拣金,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通过点击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完成。

对听障学生而言,要激发他们的社会适应情感,必须从听障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整合课程资源,创设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呼唤他们自主意识的觉醒。通过引导听障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唤醒自己曾经拥有的感受,体验“自我”,使听障学生的社会适应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促使听障学生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以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我爱我家》时,我先让听障学生分组交流,说说自己爱家的故事。我发现学生交流时,大多数同学都是介绍爷爷奶奶如何疼爱自己:为“我”买新 1 衣服,给“我”买玩具,送“我”上学,自己放学回家后也能帮助妈妈做家务:扫地、收拾房间等等。可是,也有同学说爸爸妈妈不关心自己,只关心弟弟妹妹。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不是鼓励他们停留在这种体验中,而是要进一步唤醒他们尚处于朦胧状态的更深层次的体验。因此,我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要求学生大休回家后采访自己的父母;播放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来校资助残疾儿童的图片视频,了解并唤醒自我感觉,从深层面懂得这些事件对家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从而更爱自己的父母,更爱自己的家庭,也懂得爱社会。

有一位同学说:“通过采访爸爸妈妈,我知道了我很小的时候,当爸爸妈妈发现我耳聋时万分焦急,为了给我治疗耳病,他们带我东奔西走,跑遍北京、上海的许多大医院,求医问药,花了许多的钱,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欠了几万元的债。我心里很难过,爸爸妈妈为我吃尽了苦,他们很爱我,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了。”他表示要体谅父母的艰辛,不吃零食,不乱花钱,更加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自食其力,报答父母,报答社会。

听障学生这种自身经历的体验一旦唤醒,就会产生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才会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愿望、能力、情感是什么,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培养学生一定的归属感和改善环境的主体意识,从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随着记忆越来越清晰,体会越来越深刻,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得到巩固,从而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信念。这是培养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角色体验,提高认识

角色体验就是让听障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诱发其社会适应的体验。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辐射开去,主动接纳,主动想象,自觉地通过“内省”的道德修养方式,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激发起自我教育的内在因素。

在教学中,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上学期开始,学校在各班开设了校本课程《文明交通》。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角色,唤起他们的情感 2 体验,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图片,通过图像将人们因为无视那些交通标志而丧身的场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些符号有了新的认识。课外活动时,我带同学们到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模拟基地演练。开展“我是小交警”主题活动,请来交警叔叔为同学们上课,让听障学生学做小交警,学做文明行路人等等。由于有了课上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角色扮演时,可以看出标志在他们心中是“活”的,这种领悟是情景体验带来的,它让听障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记住了,也理解了。听障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回归生活。使教学活动过程由静态的分析别人转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这种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情景体验,让听障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提升认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情感并内化,构建了听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从而使听障学生轻松形成社会适应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每个听障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自我教育的潜力,只要我们掌握和运用符合听障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就能够培养激发和增强听障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让听障学生从小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三、情境体验,培养能力

情境体验就是让听障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内心深处参与体验,用心去感知,去积累,去体会,去领悟。

培养听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当其冲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应通过黑板报、墙报、手抄报、读书角、宣传栏、社会实践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身处美的环境之中,让规范深入人心,使听障学生学规范,懂规范,用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室一角放一个垃圾桶,自己带头将垃圾放进桶内,听障学生自然会将垃圾放到垃圾桶内。在这样的环境中听障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春风化雨般地教育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可仿效的榜样。

为了让听障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我校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活动,促进听障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能力的发展。学校图书室开辟的“第二课堂”就是活动内容之一,同学们的热情很高,3 读书的兴趣非常浓厚。我们因势利导,给他们推荐名人书籍,讲名人故事,进行读书交流,指导他们写心得体会。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师一个简单的要求会帮助促进听障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一次征文活动中,七年级的郭敏同学这样写道:

在学校图书室开辟的“第二课堂”读书活动中,我读了不少课外书,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特别喜欢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的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想,“良好的道德”对我们聋哑人来说,就好像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一样。它能够令我们的思想向崇高靠拢,进而完美我们的人生。可是,有些同学觉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其实这很简单——在爸爸妈妈劳动归来时,递上一杯温馨的茶水;在大街上弯下腰,拾起一张纸屑;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道德离我们很近很近。

张小羽同学也在日记中说:记得,上次大休放假回家,我凭“残疾人乘车优惠卡”上了公交车,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就看见一个老爷爷艰难地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爷爷的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我心想:我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呢?如果让了,我自己就要站一个多小时,那多累呀!如果不让座,老大爷在颠簸不定的车厢里摔伤了怎么办?我心理很矛盾,不由自主地低下头。突然,我看到了挂在胸前的残疾人乘车卡,想起了社会对我们残疾人的关爱,我的脸一阵阵发烫。我赶紧站起来对老爷爷打手势,让老爷爷坐我的位置。老爷爷明白了我的意思,脸上露出激动的表情,一手抚摸着我的头,一手向我竖起大拇指。我想,这是在夸奖我是一个有道德的好孩子吧!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5.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五

总结

二0一五年十月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研究总结

德惠市同太中心小学李淑秋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最基础的道德,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值日生忘记打扫教室卫生和清洁区卫生,作业没有按时完成,衣服脏了却佯装没事;不是按时到校而是常常躲学,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认真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没有认真参加两操的锻炼等等。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我参加了“《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剖析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及形成原因,确定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培养和提升学生责任感的措施和途径。

一、研究解决的问题

(1)剖析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及形成原因。(2)确定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主要内容。

(3)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措施和途径。

二、研究目的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从最基础的对自己负责的“自我责任感”做起,逐步上升到高层次的对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各层次的具体目的为:

(1)自我责任感:

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2)他人责任感:

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维护集体荣誉,完成集体的任务,对集体负责。(3)社会责任感:

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三、研究的意义

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江泽民主席也曾一再强调过:“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

开展责任感教育对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不但能解决现代学生中存在的不爱学习、不会关心、不会合作、不能适应社会等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各方面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得到有机统一,成为新型合格人才。同时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需要教师的以身作则,这就能极大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能力、自身素质。依据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开拓新的领域。

四、研究过程:

(1)开展问卷调查,进行细致分析 根据责任感表现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学生在责任感的培养中,应该具有、已经具有、还需改进的责任感,并进行汇总分析。

根据对课题前和课题后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我发现后测比前测的结果都是有一定的提高,也说明我们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实际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的研究是科学有效的。

(2)结合课堂教学,点滴之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小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学习中,所以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在点滴中,因势利导,适时对孩子进行责任感教育。

首先,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但在行为表现上仍有不足。因此,要督促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虚心请教,敢于质疑等,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例如,课中给学生留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并提出疑问等。注重学生的的读写姿势、用眼卫生、心理健康等习惯的养成,以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会对生命负责。

其次,结合学科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针对班额大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为使学习有效,精心搭配小组成员,明确组内学生的责任,做到既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小组间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帮助,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还可借助课文中的英雄事迹和身边优秀学生的事例对他们进行榜样教育,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榜样而学习得来的,小学生也不例外,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结合安全教育,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安全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小学,学生的卫生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安全防护意识等都比较薄弱,特别是近几年的 “手足口病”、校车安全事故的频发等,都说明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各种手段向学生传授安全理念,使学生认识到安全大于天,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4)结合学校和班级活动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一般情况下,班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感,这因为老师给予了他责任与信任。如果老师把对班干部的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全班同学,那么全班同学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在班内,实行“值日班长” 制度,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明确规定了值日班长的责任,让大家职责明确,并评出最好的值日班长。也可根据生的兴趣,特长和要求,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两项为集体服务的固定工作,如:每天一位学生负责擦黑板,1位学生负责卫生区域的卫生与保持;每周一位学生负责饮水机的卫生等,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只是发挥了启发诱导,补充完善,协调督促的作用。班内,每个同学都能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感。

(5)开展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就需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建立对祖国的信心,掌握未来发展的知识、经验和工具,确保祖国生存所必需的价值观和品质传承给学生,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学校将责任感的培养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在全校开展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开展活动。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设主题展开研究。班中一位学生的“四大发明与中国”,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四大发明的成果,而且也体会了我国在世界中的所占的首屈一指的地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些活动的开展情况将作为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学习,可以使学生逐步了解祖国的现状及优势,更重要的是树立公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腾飞而努力。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感等内涵的文章、故事,在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求学生理解并悟出做人的道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榜样激励: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情境体验:班级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社会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2)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学生责任感水平的前测与后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在责任感教育后,有关责任感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六、研究结论

1、责任感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每个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把班级的各种工作都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然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为规范,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当学生有了“一官半职”,就会尽职尽责干好,从而激励了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实施,养成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使班级的荣辱与班级成员息息相关。

2、班级班风、班貌有很大进步,全班学生各尽其责,大多数同学责任心强,能力强,优生发展快,差生有所改变,深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以前,五年级1班课前准备很差,大部分学生都是见老师来了,才想起准备课堂用品。课堂上,无论怎样引导,学习的氛围依旧很低沉,一些差生一上课就睡觉,课下生龙活虎的。但现在,班内课前准备很充分。课堂上,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小组交流讨论热烈。一些差生也开始加入到组内学习中,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性格也得开朗、活泼了。

3、将责任感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国情教育紧密融合,发挥教育整体育人的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通过加大对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了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互相协作完成任务的意识。围绕“对自己的集体负责”我们可以开展“集体生活真快乐”活动;围绕“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可以开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等活动;围绕对社会负责:可以开展“责任在心,行动在身”等活动。

4、明确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培养内容与目标。现在,学生对责任感已有更完善、全面的认识,并敢于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靠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行动,如果稍有放松,学生的责任感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就会出现反复。同时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这些将是我们今后所要继续探究的一个问题。

论文题目:

1、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教学研究

2、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方略

6.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六

谢锦荣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机械系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人才的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大学生适应潮流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 创新 实践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向社会成功地迈进了一步,但是以后如何能够立足于社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社会责任感能够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大学生拥有它们时,他们已经在社会中成功一半了。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是特意增加上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社会责任感予以高度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二)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

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

任意识。

4、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

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维护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识到不守信用的代价在一生当中难以承受。在诚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现代的大学生是不可缺少创新精神的。

(一)大学生创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有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

当代大学生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经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2、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面对各项校园活动的麻木。

大学生们不是不喜欢校园活动,只是不愿做些在他们眼里无聊的事情,他们把自己放逐到宿舍中,用电脑的各种新鲜事物好奇而沉迷其中。每当遇到不懂是事情时他们会想到的是百度搜搜,然而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思考能力都抹杀了,如何创新呢?他们不愿利用校园的各方面设施,渠道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表演,面对观众演讲,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懒惰,自闭的表现。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什么都没有学到,就是虚度了美好的光阴。如果对于学习走进校园都是那么不情愿,那如何要创新呢?

(二)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

许多国外的高等学府在教学管理中融入了学生自我管理。这一机制使得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

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们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2、大学生应该打败自己最大的敌人。

最重要的是自己,大家都知道自己就是最强大的敌人。打败了自己的懒惰,颓废。才可以为创新打开一条通道。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断发展自己,反省自己。这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每天多思考一些,多学习一些,那么每天都是在进步的。

三、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是把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综合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对大学生实践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二是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沦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三是家长不支持。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务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不过是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有的认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加之社会实践往往到艰苦和落后的乡村去,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持力度不够,以致实践活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难以取得各方理解和大力支持,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2、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

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绝大多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面较窄。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以利用假期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或者在暑期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短短的几天时间下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因本身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严格的各种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性、实效性差

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是形式传统单—,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乏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尤其是农村的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所需,尤其是农民的所需,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群众做实事的目的,三是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故得多,平时坚持、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二)大学生如何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实践能力

1、大学生应该提高认识,完善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生应该与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联系,希望他们能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行的必然要求,培育“四有”新人的—项重要举措。大学生自己应该巩固知识,完善智能结构,增长才干,这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大学生应对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实践内容进行计划。

2、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内容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丰富实践能力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内容形式及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赋子其更丰富的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允:《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2]张道理:《大学生道德观特点及教育方法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3]吕明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3).

7.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探讨 篇七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 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而形成。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

对策之一: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导向, 做到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的结合, 实现知行统一。学校德育工作中,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必要的理论教育是责任感教育不可逾越的初级阶段。通过教育, 使学生知道:热爱生命, 维护尊严, 修身养心, 发展自己, 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对自我的责任。平等待人, 乐于助人, 善意批评, 真诚合作, 宽容大度———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养老抚幼, 孝敬父母, 维护家庭和睦, 承担家务劳动———这是对家庭的责任。履行义务, 奉献集体与社会, 遵纪守法, 参与社会活动———这是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热爱祖国, 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尊严, 保持民族气节, 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这是对国家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 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明白神圣使命的完成必须立足于社会个体的高度责任感。

对策之二: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注重良好习惯培养。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 是责任感的最终归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良好习惯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 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将军, 行动上的矮子”。学校可建立家务劳动制度, 根据学生不同情况, 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 家长给予具体安排落实, 学校定期的监督和检查, 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家务劳动竞赛和表演活动,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品质。

对策之三: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全员育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园地。与其他两个环境相比,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加速作用。但是, 实践证明, 单靠学校一方努力, 是很难将教育的效能延续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个人的性格、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家庭氛围、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这种沟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书信交流、电子邮件等。这种沟通的内容应是教育方法的探讨, 不应仅仅是成绩单的报告。

对策之四: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渗透性, 建立良好校园环境的激励。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思想政治课所要承担的任务, 就是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内化为观点, 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以及道德导向等问题, 在实施德育方面较之其它德育途径具有更大的优势, 在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方面, 也是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因此, 思想政治课应是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 突出责任感教育。

对策之五: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需要提高中学生人格魅力培养。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只是培养责任感的外部因素, 个人主观努力才是培养责任感的内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任何好的措施、手段、方法, 如果不与学生的自省内化相结合, 则言与行不一、思与为不一。因此,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应以人为本, 贯穿人本主义思想, 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 立足于学生思维特征、认识能力, 注重教育效果的及时反馈, 让学生明白, 任何说教是否有效,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认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才能达到。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坚定目标, 塑造美好品性及人格魅力培养。

8.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些思考 篇八

长春市南关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承担着全区1~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考察和研究,我们选择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其理由是:(1)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为社会贡献正能量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社会责任感占有重要位置,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社会作为。同时,社会责任感对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有重要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决定他现在以及今后能否更好地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和履行宪法赋予的义务,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2)南关区的责任教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在有许多学校仍然坚持责任教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开始。不要认为对自己负责是低层次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从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淡薄了,但实际上人与人的联系更密切了,不仅信息的需要使人与人的关系紧密了,而且共同利益使人与人的依赖程度更高了,往往一个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就会造成严重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所以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社会负责。培养社会责任感从培养对自己负责开始,是因为对自己负责最直接、最方便,容易操作,并不是层次低的缘故。根据基地的教学特点,我们要求学生:(1)对自己的身体安全负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针缝、编织、烹饪、金工、体能训练等,粗心大意,精力不集中都可能导致身体的伤害,在活动中对自己身体负责实际上就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过程。(2)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三天虽然短暂,但在习惯上、技术技能上必须有一定收获,因此应以高度责任心参与学习培训活动。(3)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错误的一定要纠正,正确的要敢于坚持,这一点尤为重要,对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不要无理由的改变,这是对自己负责的重要表现,教师也要注意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简单地统一认识。

2. 培养社会责任感还要从小处入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都是“小事”,在3天的学习时间内遇到的几乎都是“小事”,但对“小事”的态度却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如果放弃这些“小事”无异于抛弃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实践表明,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结合学校实际,首先我们要求学生要爱护实验室、实习车间仪器和各种材料。爱护公务是一种公德,而这种公德的核心却是社会责任感。开始可能是一种纪律约束,坚持久了就会变成自觉行为。许多学生在这方面都有一定基础,来到基地后我们不能中断对爱护公务的要求,而且还要加强,这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有益的;其次,我们提倡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助,学生来到一个新环境,在学习上生活上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互相帮助是必要的,互相帮助是团结合作的一种体现,是现代人必备素质,但其实质仍是社会责任感。帮助者施责任行为于被帮助者,被帮助者在融融气氛中,在表示感谢的同时,也接受了社会公德的滋润;另外,我们特别强调学生要关注时事,一个不关心自己国家的发展,不了解国家每天发生的大事,不能与国人同呼吸的人,还能谈得上社会责任感吗?这种人对一些都漠然,极端自私,有被社会抛弃的可能。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规定了统一读报时间,每天晚间活动都要组织收看《新闻联播》,重大新闻要引导学生议论、讨论。与社会发展同步,感受时代脉搏,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条件。

3. 教育是离不开评价的,评价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指出发展方向。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我们的做法是,一要坚持“三结合”,即由原校领队老师、生活老师、专业课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全面地、历史地分析学生的表现;二是要突出重点。3天的时间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突出问题评价;三要注意导向性。指出努力方向,对学生的成长是重要的。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在评价中亦即在教育中,批评是不可少的,不能笼统地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也不能笼统地说好孩子是批评出来的,批评与表扬都是一种教育手段,只要用得适时适度,都可以取得好效果。

作者简介:李蔚(1967-),吉林长春人,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劳技教育向综合实

上一篇:初中假期日记下一篇:中班主題:我了解飞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