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2024-10-18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共10篇)

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一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1.1、自然环境因素方面

各民族人民直接从各自的自然环境中能准确的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独特运动器材及运动发展方向。例如:山地登山、南方赛舟、跳竹竿、爬杆、草原赛马及其它各项马术表演等。

1.2、生成方式因素方面

所有文化都起源于人民的生产实践, 各地区生成方式的差异就直接影响到各民族体育文化间的不同。例如:游牧族在放牧过程中, 牧民为了能获取猎物或是顺服猎物所发生的奔跑、与野兽搏斗、射击等动作的产生故而繁衍为现今的赛马、赛跑、射击、套马、摔跤等体育项目。

1.3、娱乐性因素方面

以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备有一定模式和规模的体育活动, 这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基础之上的。为了充实精神追求而转变的一种创造性文化。

1.4、广泛性因素方面

民族文化的不断推广, 给各年龄人群造成了心理、生理方面的需求, 同时增加了自身的挑战欲。更能满足于不同人群, 不同性别及不同层次人群的基本属性。例如:男性可以参加摔跤、赛马、射击、登山等张力大的体育项目。女性可以参加跳板、秋千类及细腻、平静类的传统体育项目。

1.5、竞技性因素方面

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中具有竞争意识的基本体现。自原始社会开始就体现了竞技性, 与同类间的争食开始便已开始萌芽。黄帝时期为了感谢神灵恩典赐福的宗教庆典祭祀成为竞技性的重要体现。先秦时代以技击为主的武术有着一定的发展。为了生存与恶劣的自然灾害作斗争, 为了扩大势力范围铸造武器, 操练兵手, 争夺地盘。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

人类社会的不断运动和进步的变化过程, 同而无可避免的推动着这个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变迁体现在:第一, 由社会状态和形态的变化造成原本的文化体系不断的摩擦、分化、整合、聚集。第二, 外部因素作用下的影响于内部原本存在的文化差异碰撞下的一个提升和完善。外部因素作用下又可区分为:融合、消化和取代。所谓的融合就是不同的文化差异的一个统一和交合而形成的文化变迁;而消化是指, 由原本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对其它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取代是指, 相对完整的吸收新的传统文化而完全废弃旧的传统文化。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包含民族体育项目的变迁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主体和各民族人民思维、意识的变迁。外来竞技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影响下, 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出现依赖环境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有着丰富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 土家族的板凳龙、舞草把龙等。苗族的大花棍、穿花裙子赛跑等。已经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时间的推移慢慢被人民所遗忘。然而同样有些较为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被世界所接受和传导。例如, 放风筝、赛龙舟、摔跤、武术等。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鼓励“全民健身”

竭力开展有明显健身、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复兴带来新的希望和机会。学习现代科学的体育方法与理论, 选择独具特色, 健身效果显著的传统项目进行编排和改造, 让其既有现代性又保持着民族风格, 实现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融合一体的革新。

3.2、通过“民运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运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平台及窗口。一般此类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大致分为:表演类项目和竞技类项目。但一般都是前者多余后者, 此类现象的发生根本性的揭露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布布局及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着根本性的民族性的特点, 但在民族与民族间又缺少相对的共同点。类型类别的悬殊造成了无法进行公平的竞争。民族体育文化应该建立在公平竞争和广泛普及的基本条件之上, 更多的来吸引全社会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所被关注的焦点, 更有力的去推广民族性的体育文化。

3.4、开展好“各地少数民族学校”教育,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竭力抓好和推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普及与提高, 五十六个民族风俗习惯、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差别各异, 利用各院校独具的特色来拓展使之成为民族体育项目学术界权威力量。例如: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高脚竞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定为全民运会竞赛的项目。基于此类的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民族体育文化更能被广大新生力量所认同接受和传承。

4、结语

当构建一个多元化为一体的民族体育文化的新体系, 在体育全球化日趋显著的今天, 现代体育对传统民族体育的冲击是不容争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 而是由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汇集构成的一个复合体。我们应竭力守护、努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这是每个中国人艰巨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鲜明的走向全球化。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包含民族体育项目和思维意识的变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去适应社会的变迁, 应充分的利用学校这个客观存在的大基地, 才能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从而更要适应全民健康状况的需要。就民族体育文化来纵观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本文所要解析的。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发展

参考文献

2.文化背景下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篇二

关键词:文化 民族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人们通常都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中国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大多数人终身生活在出生成长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非万不得已,绝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即使是为躲避战乱或天灾人祸而出走的人,也会千方百计重返家园。“叶落归根”基本上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的思维定式。中国人的这种行为方式,反映在精神层面,便是“静”态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追求静态的文化。我们可以说,中国在文化创造时期,本是极有刚健的精神,到后来文化既已形成后,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都僵定了,于是柔静精神乃得占势。一个民族的传统是该民族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所累积、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成因、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使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实实在在的个体差异。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最原始、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最不易被外来文化所侵袭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它所表现出的语言、宗教、精神、道德、艺术、心理、民族气质等方面的特点,正是传统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中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

由于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保守、陈旧、僵化的东西还在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致使民族传统体育得不到应有的创新、交流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发掘其独有的现代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就应当从认识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入手,理清二者的脉络和内在联系,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阻碍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因素,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二 从全球化背景看我国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1 体育全球化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全球化的实质性发生,应追溯其发展的源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引起世界文化、政治全球化的内驱力,是世界文化发生变革的真正动力。20世纪的最后时日,世界范围内的相对和平与稳定,迫使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水平成为国家和民族强大的主要评价标准,人类“四海一家”的梦想从经济领域开始正在逐步实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西方文化商品给予非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以巨大冲击,使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得到强化。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人们各持不同的态度,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引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激烈对抗。

对于全球化的争论,基本认同是:“世界是多元化的,全球化并非单一化,既不是西方化和美国化,也不是东方化和中国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轮流坐庄只是某些学者一厢情愿的幻想。”承认西方优秀文化具有普世性,并不否认地方优秀文化同样具有普世性。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应该是多元民族的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的多元民族化。基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奥林匹克运动在进行百年庆典(1994年)时就展开讨论,并形成了“文化上的多样性,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应该理解和尊重这一多样性,而不是把某一种文化强加于人”的共识。进而在1997年的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持的论坛上,明确反对将某种单一文化模式凌驾于别的文化模式之上。该论坛声明强调:“必须树立对不同文化加以包容和理解的共同意识”。2000年的论坛上,“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指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强调普遍性并不意味划一标准的现代化或是文化上的单一化,更不是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更加多文化的和文化之间的。”

2 民族传统體育在全球化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以古希腊奥运会为历史积淀,以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复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理念为主旨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活动之一。尽管,奥林匹克运动已经颇感文化单一化对其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和不利,但我们仍然感受到它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体育的全球化,特别是在西方体育率先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实现体育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我们今天就应该有的清醒认识。

(1)应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形成,并以完整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存在,数量、种类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据1982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项,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它们的延续与发展,无不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传统体育如同一个容量巨大的容器,浓缩着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容,其所表达的文化信息的方法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应该承认: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经久不衰、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文化的存在,充分说明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拥有适宜的生存环境,具有文化继承的深厚土壤,显现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江泽民同志曾在哈佛大学讲演时,对文化作过如下的论述:“阳光包括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应该互相尊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首先应该建立足够的自信,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的理念,并且坚信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同样具有鲜明的普世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才可能找到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平台。

(2)对民族传统体育两重性应建立正确的认识

文化具有两重性,这是文化学理论所承认的。不论是我们所讲述的“全球化的文化”还是我们所认可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的两重性是永远存在的。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每一个时代文化都有它的时代特点,这是文化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文化之间又有其共性,正因为有这种共性,才形成了世代延续的传统,这是文化的普遍性。从地域和民族的相互关系方面看,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点,这是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不同地狱、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也有其共性,这是文化的普遍性,正因为有这种普遍性,才有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两重性,表现在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文化的普遍性。

时代性、民族性与普遍性是任何文化形式所共有的特性,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系统内,它的两重性亦是非常鲜明的。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而言,由于我们国家民族组成的多样性,民族传统体育也同样具有它的两重性。不同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的要因应归属于不同民族的民族意识和社会生活状况及其变革。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由于聚集地区的不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并受本身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等等的制约,因而产生了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这些个性明显的体育项目,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外来区域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它呈现出既有整个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整体性,又有本区域、本民族传统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承续与演进;既受中华民族整体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共同发展的时代性,也表现出本地区、本民族固有特质和生产生活方式与水准的体育文化特征。

(3)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统一原则

文化自身的两重性,决定了文化发展中总是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文化不是僵死的,而是发展的。萨林斯在《再见悲哀的比喻:在世界近现代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志》一文中指出:“在近现代历史上‘传统’往往表现为一种变化的文化特殊方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既包括继承也包括创新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融合与吸纳,是构成该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端于古希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复兴和广为接纳,是因为其发展过程不是“古奥运”的重复,而是更多赋予新的意义。发源于西方的所有体育运动项目,在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哪一项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传统体育”?今天,我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世界上最有感召力的奥林匹克运动也在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变革,迎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在体育全球化的文化发展环境之中的发展。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应该承认它自身所带有的原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内涵,但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即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在异质文化的影响下,它也会改变其内容和形式。如,竞技武术竞赛方式的产生,花键变为键球运动,这是我们应该认可的“变”。但文化又是稳定的、延续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会在发展中保存和延续下来,成为贯穿整个发展过程的基本精神、基本特点,形成文化的传统。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不变,如同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理想是不变的。追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变与不变的统一,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和内容是不变的,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则是变动不居的”目的。

(4)营造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化环境和空间

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的多元一体化问题,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内部的多元一体化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关键问题。在文化上,所谓“多元化”不仅仅表现为具体文化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而是实质性内容——坚持主体、坐标和取向之间的异质性、异向性。众所周知,人类文化一直呈现出以民族主体形式为代表的多元面貌。不同民族、國家、地区甚至行业的人们,是自己一定特殊文化的主体,彼此之间不能够完全归结和替代。这是一个普遍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就体育全球化与民族传统的发展来看,尽管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民族传统体育深受西方体育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百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西方体育的碰撞、互动和融合过程中,已逐步实现和体味出它的世界性和全球性。它的生命延续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及普及推广(尽管程度不高),仍有着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尽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多样化是不可更改的,但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全球化进程中一体化也是无法阻挡的。多元一体化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

三 结论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只是忠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过去,更应忠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将来。它不只是在解救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危机,更是承担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更加成熟和使之全球化的历史责任。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西方体育文化中的种种文化优势和理念,提供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选择进行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资源,并且能够成为我们开发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对这个工具建立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既借鉴它来分析阐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同时又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征出发,对西方体育的各种文化理论进行质疑、改造甚至重构,最终旨在建立自己的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曹顺庆:《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瑶:《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毛素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学教育》(下), 2007年第10期。

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三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4.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四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产业;传播

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具体化、清晰化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影响作用的实现都需要传播的手段来实现。纵观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有西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他们更重视对其的传播与宣传力度。因而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分析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保守僵化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时间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在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便显得过于保守,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与发展呈现出了滞后性。因而,在其传播与发展的道路上,亟需改变传统的传播观念,要能够较好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相关赛事来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

1.2、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当前,其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很好地做到从产业的整体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优化,从而使其在竞争当中的优势以及特色没有凸显出来,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全面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应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形式,要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当前市场取向为指引以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能够得到延伸,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1.3、缺乏健全的产业管理体制

在举国体制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也是在政府的调控指引下发展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就应制定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在加强政府监督的前提下,还需根据该产业当中各个层面以及意识形态关联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政策,从而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应该建立一个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管理体制,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1.4、缺乏完善的产业政策

在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做到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并且有效利用;其次,要不断促进开放,除政府参与传播之外,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使其实现双赢;最后,还必须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经验,走上一条外向型产业发展之路。

1.5、特色体育文化产品有待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人文差异,不同民族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宏观上全面把握以及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前提下,还必须要在微观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挖掘、开发、宣传,使其作为一种微观力量,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6、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毋庸置疑,专业人才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却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同时还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型人才。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有效运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现如今,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丰富,因而首先必须做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其信息进行广泛传播。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

2.2、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必须遵循大众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当前大众传播学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分别为社会协调、环境监测、文化传播以及娱乐四个方面。在推动二者融合的进程中,应该从社会整体以及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项学科理论、充分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构建出一个跨学科、跨产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产业集团,在此背景之下来促进其经营理念、运作机制、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能够朝着一个科学、有效、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2.3、培养出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当前的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便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了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不但需要努力培养人才,还需要大力引起人才,并且努力留住人才,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因而我们需为这些专业人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需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机制,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首先,需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要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来留住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社会地位;其次,还需加强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培养出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又善于经营管理,同时还能够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总而言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中,人才因素是一大关键性因素。

2.4、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任何社会行为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够得到更为有序地开展,因而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道路上也必须要建立并且健全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要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实际为基准,还需同国际体育产业、国际体育服务业以及国际体育市场的规则相接轨,在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时,在开展国际性体育服务的时候遵守国际惯例。

2.5、加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革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在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思路,做到科学管理,加大科学技术含量,做到规模化经营,对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努力缩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产品与国际体育产品之间在技术标准、质量、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不断扩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并且积极向外出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

3、结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同人类社会文明共同衍进与发展的“新兴产业”,它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无形资产作为产业核心,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当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物质产品进行传播及开发,从而创造出相应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5.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五

4日至6日,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清远市调研,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胡春华先后到阳山、连州、连山、连南、清城等县(市、区),考察园区、企业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听取各县(市、区)城区规划建设情况汇报,到中小学调研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深入农村了解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扶贫开发等方面情况,充分肯定清远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实,民族地区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胡春华强调,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挖掘、保护瑶族、壮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和研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省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好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是抓好发展。要坚守生态底线,因地制宜大力扶持民族风情旅游、种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和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要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民族地区连接珠三角、周边地区的快速交通通道,进一步改善发展的区位条件。要

加大对口帮扶力度,继续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帮助民族地区和山区县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胡春华强调,清远要充分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主动接受广州的辐射带动,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实力。

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六

1 民族传统体育解析

民族传统体育,就整个体育运动的项目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地区通行的,如人们常说的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是由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以及欧美娱乐活动项目发展起来的,有人称这类体育运动为西方体育体系。另一类为东方不同民族特有的,如我国的导引、太极拳、武术,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都是从各自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健身、军事、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把这类体育运动称之为东方体育体系。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

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

(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

(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

(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去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传统文化解析

2.1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2.2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2.3.1 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

2.3.2 强烈的道德色彩

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2.3.3 顽强的再生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除了环境等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贯穿于中国民族历史活动中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所具有的涵盖面广、常变相参的思维机制,也是这种情况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2.3.4 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

“中和”思想突出强调了两个侧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确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组合、对立统一。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4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2.4.1 重道德而轻事功

在德智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格远远要比知识重要。在义利关系上,虽然也有“义以生利”的说法,但“何必曰利”的观念却是长期深植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之中。这种文化取向,造成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而轻视实践,寻觅“良知”而鄙视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2.4.2 尚“义理”而鄙“艺器”

儒家有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人们认为“为道之学”可以传诸天下,而“形名度数之学”则不可登大雅之堂。中国的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鼓励,并只是掌握在一些“匠人”之手,因而总是感性的,缺乏理论和逻辑,往往不能形成科学公理。

2.4.3 法经典而薄今世,尊“往圣”而抑个性

在文化学乃至科学方面,人们不是致力于总结经验,推陈出新,而是对圣贤经传注、疏、训、考不绝。这虽然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补缀若干新的知识,但总的看来绝难超越前人规定的范围,使学术得不到突破性进展。这种陈陈相因的思维定势,必然妨碍自由争鸣风尚的普及,也必然会泯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3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3.1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因素

3.1.1 民族传统体育中特别注重“礼仪”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阐述了他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仁”、“礼”是核心内容,特别注重精神的修养。他要求在比赛中强调“礼为上”,而且在比赛规则中国也突出了“礼”的因素。而这些观念和规范直至今日仍然在诸多领域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1.2“天人合一”的思想造就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看法,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把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即人与自然看作是—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精神”与“躯体”视作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天人合一”观强调通过进行天人和身心的平衡调节,强调性命双修,心身并育,内外结合,动静相生,阴阳消长,谋求人同外界在和谐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获得人体功能的整体优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气功,独具特色的养生健身运动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不浸涵着“天人合一”的意韵。“天人合一”观虽然没有引发出西方那样的竞技体系,却也促成了在当时足以与他国媲美的中国古代体育的繁荣。

3.1.3“养生”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中

中国传统武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练功方法和技击原理多取之于道家。对于养生和武术来说,形神合一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中国的养生与武术精华的,也叫做形与神俱,就是精神和形体,要统一起来。在武术演练时要思维专注,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这就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与神俱,就是养生思想贯穿于传统武术的最好体现,武术也从单纯的攻防格斗之术演变成了一种兼有养生功能的文化形态。

3.2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具有消极意义的传统文化因素

3.2.1 儒家的“中庸”思想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

“儒学”是封建中国的“国学”,“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哲学和处世哲学。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儒家看来,处事要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对体育来说,也是从实际出发,把体育看做是增强体质的手段,制约了体育竞技性的发展。但一些剧烈冲撞、竞争性很强的军训项目却背离自身的竞争性原则,由它而衍生出来的一些新的活动项目向着娱乐方向发展。例如:蹴鞠本来是为练军而用,又是娱乐活动。这种提倡中庸、崇尚中和的道德思想,要求人们舍功利、取仁义,不张扬竞争,导致了中华民族安于现状,守柔不争,从而缺乏抗争精神,造成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竞技性难以发展。

3.2.2 中国传统的“重文轻武”思想降低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文教的国家。加上科举选仕,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于是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日盛。宋儒“主静倡敬”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腐蚀着人们的体育思想,束缚了体育的发展。儒家提倡读书,对体育活动比较轻视,在文人方面表现尤甚,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对体育活动的冷漠。董仲舒“重文德、轻武勇”的思想在其养身论也表现得很突出。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身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养莫于心,故养莫大于义,义之养人,大于利矣。”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在体育活动上下功夫,直至隋唐推行武举制后,习武者的地位才有所改善。

3.2.3 中国传统的封建保守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闭性思维特点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之中,缺乏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接受新信息的主动性。古代保守的封建思想,限制了各门派之间武学的交流和传播,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再加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封建传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播、发展、推陈出新、借鉴外来先进经验等都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3.2.4 中国特有的农业文化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长期在土地上耕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形态构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向与封闭,生活中的慢节奏占主导地位,这时的民族心态上更多的表现出求稳怕乱,缺乏竞争,冒险和开拓精神。因此,对于体育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娱乐和嬉戏上。这种特有的农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心态,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得原本一些竞技性很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变成了强身健体的养生体育。

4 结语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拥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虽然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某些消极影响,但也具有巨大的指导、孕育和促进作用,并成为中国古代体育产生与发展的源流和思想核心。民族传统体育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在不断深入的文化交流中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就象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主义”,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世界体育领域显现其长久不衰的魅力。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文化底蕴也必然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任何一个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天人合一,中庸

参考文献

[1]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李鹏.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史兵,侯树远,沈涛.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深层结构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7(4).

[4]于晓岩.论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J].体育师友,1994(3).

[5]姜明.论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6]徐欣,屈雯慧.养生与武术中的精、气、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9(5).

7.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七

关键词:文化结构;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9-03

O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and Drag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View of Culture Structure

LIU Jing1, YU Han-qiao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cuation,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ocial Sport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

Abstract:Adopting culture structure theory and based on all previous competitions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 and cause of modern evolution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made. The culture value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on of many members. Organization system has been changing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while technology becomes the amalgamation of athletics and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whol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nalyzes antinomy and living space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in modern r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Key words: culture struc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本研究将结合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实际,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视角,探讨舞龙舞狮运动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关系及内在原因,从而为这项凝聚着华夏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其他项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文化价值层面的多元化发展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化价值层是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

龙、狮自产生之时起便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权威、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它的产生,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和对祥和生活的祈愿。据史料记载,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而狮的形象也并非最初记载中的西域贡狮,它是在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可以说它们都是在自然属性的动物基础上经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物,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宗教崇拜。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狮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现在所谓的龙腾虎跃的舞龙舞狮运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言,他们只是龙、狮历程中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使龙狮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原始先民通过对它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神化的形式来创造、表现它,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和超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在经过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的文化洗礼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地位也在这次洗礼后得到了重新认识和确立。现代舞龙舞狮运动是在传统舞龙舞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贯彻民族体育方针,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大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以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和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为标志,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十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2 组织制度层面的规范化转变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基本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附属于节日、民俗事象或宗教祭祀等仪式中,呈现出自发的、小型的、不定期的、不定型的组织形态特征。汉代以后,舞龙舞狮活动融入规模较大的百戏之中;唐代舞龙开始渗入到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宋代的“瓦肆”(京城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娱乐活动集中的场所)和节日期间的民间舞队也是龙狮活动活跃的场所;明清时期的民间行香走会和年节社火中,以城乡、村镇为单位的舞龙舞狮娱乐活动极为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发展演变中逐渐上升为有组织、规模较大、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集体性活动。但是,无论从组织规模、活动场所还是组织形式上,它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并且往往以宗族、村寨或街里为单位组织表演或竞技,体现了以宗亲观念为主的小农经济思想,所以它还是被限定在民俗活动的范畴。

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已被明确地界定在体育运动的范畴。它既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又是一种体育文化形式。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结束了长期以来自发松散、各自为政、派系争斗的“群龙无首”局面,预示着此项目开始冲破地域界限,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首先,抓住了以竞赛为规范化发展的契机,因为“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现实说明,从传统形式中整理和挖掘出来的舞龙舞狮运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下,其组织规模、组织形式、竞赛管理正日趋规范和科学。主要表现在:1)短短的十年,相继出台了符合国际体育惯例,又遵循龙狮运动发展规律的《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中英文版),《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和一系列协会章程和下属各委员会及赛事活动的管理性文件,使龙狮运动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组织的严密性和竞赛的合理性。2)组织的规模正在扩大,龙狮协会的会员组织到目前已遍布26个国家达31个组织,国内,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成立龙狮协会组织,各地的龙狮团体也纷纷加入到当地的龙狮协会和分会,正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网络,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3)组织形式和组织层次多样化。4)将组织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龙狮运动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经济保障。龙狮比赛与节日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5)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正在完善。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对裁判员、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上。

3 技术物质层面的竞技表演化融合

传统的龙狮活动将民间艺术、舞蹈以及舞台戏曲的成分融入其中,同时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审美习惯影响,使其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技术上表现出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游戏性和随意性特征。现代龙狮运动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首先对技术的形式、特征、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和规范,明确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通过人体的多种姿态和动作展现龙狮的形、神、意、韵,在有观赏价值的同时,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从1995年《中国舞龙竞赛规则》、2001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02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到2003年《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看,龙狮动作的技术内容在不断丰富,动作的难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的规则在1995年规则的基础上,将舞龙动作创新和动作难度的分值从编排分中独立出来,将动作规格中的常见错误又作了明确分类和扣分规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舞龙运动在民间表演性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体育竞技的色彩,同时也为技术动作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2003年的规则在沿用2002年规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抽签舞龙、竞赛舞龙和障碍舞龙的内容,突破了舞龙比赛只有套路的表现形式,并对参赛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此项目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和方向。纵观历届的舞龙舞狮比赛,我们发现,龙狮比赛赛场由最初只有地方业余队参与的状况,已发展到当今来自专业俱乐部、武校、高等院校等多支队伍同场竞技的局面,参赛的运动员出现了年青化的趋势;参赛队伍在8~9 min之间完成的动作数量也出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动作编排的难度就上海队、湖南队而言第五届农运会较第四届农运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近几年,除了在龙狮的动作形方面有了竞技性地规范和提高外,龙狮运动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也在逐步被发掘,为了达到对龙狮神、意、韵的把握,以体现龙狮的灵性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观赏价值,各参赛队在服装、器材、音乐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将现代音乐的伴奏形式融入到现代的舞龙运动中,就是在当今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龙狮美学特征的一种重塑。

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制约舞龙舞狮运动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器材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南狮桩阵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比赛的顺利开展和资源的节约,更有利于参赛队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增加比赛或表演的观赏价值。

4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生存空间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代化就是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种生存、存在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也就是一种现代体育的生存、存在方式。

步入20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然而,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系统内强大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行为规范,反过来又能抑制创新和变革。

舞龙舞狮运动是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泛道德性以及中庸和平、乡土情谊等特质;由于农事的“天人合一”推延到人事、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合一,才能保全性命、维系健康,表现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上要求“形不破体,力不尖出”,追求动作的“圆、曲”美,这在传统的舞龙舞狮动作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再加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型伦理文化和儒家思想,它强调了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使传统舞龙舞狮活动重娱乐、重表演、重集体、重礼仪仪式、多活动方式,而少了许多本应该属于体育的竞争意识。“竞争”本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的灵魂,西方的竞技体育塑造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状等人格特点。具有追求形体美,追求快速,强调直观性,强调竞争的文化取向。因此,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在与西方体育文化遭际到一起,必然会发生冲突,现阶段对传统舞龙舞狮文化的改造要防止一种以西方体育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其内容、方式和功能,而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而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舞龙舞狮运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4]

中国正在由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期,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开放和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失落。这就对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走出近代以来失落的文化环境背景,摆脱现代浮躁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在经验与科学、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民俗与竞技、健身与产业、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观念下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不断凸显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将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中切实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5 结 语

“文化的多样性才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世界文化的格局必然是多元的,这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相适应。”[5]虽然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的生态和人文价值观,都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做出生动的补充,并显示其独特和永恒的魅力。当然新时期在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诠释的同时,还需要吸收西方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今舞龙舞狮运动进入社区、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龙狮运动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要对舞龙舞狮运动进行全面深入地改造创新,寻找其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诸如民俗模式、竞技模式、健身模式、市场化模式等等,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是现阶段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78.

[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3] 李英等.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6-10.

[4]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24(1):65-67.

8.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八

中共╳╳乡委 ╳╳乡人民政府

(201 年5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发展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为推进民族文化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把民族文化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全力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努力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文化品位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了较强群众性,突出民族特色,崭新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76公里,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布依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全乡有综合文化心中一所,工作人员5人;先后在新光村、新龙村等8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共配送各类图书78981册,VCD光盘131张;建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5个;建成╳╳中学“少数民族文化体育基地”。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乡委乡政府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把加强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1-

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由乡综合文化站负责具体工作,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二是明确责任。制定了╳╳乡民族精神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就全乡民族精神文化建设作了明确规定,落实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三是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工、青、妇、关工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抓好文化挖掘,注重政策引导。一是以抓住民族文化特色和本地风情的文化艺术精品为切入点,带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乡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建╳╳乡精肉鲊厂,宣传布依族特色食品;政府扶持布依族服饰制作经营户扩大生产,推广宣传布依服装。二是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为重点,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村群众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加强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教育,引导他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正常有意义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三)加强基础教育、提高群众素质。一是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巩固“两基”成果,民族基础教育不断提高。2010年,全年共投入教育经费26.5万元;全乡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15568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2.9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770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72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8.82%,全乡非文盲率98.04%,脱盲巩固率100%。二是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扫盲夜校、农技培训等,狠抓少数民族文化素质

提高,全乡掌握二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少数民族1.5万余人。三是充分发挥活动载体功能。为更好地发挥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围绕创建文明村寨建设,着重加强少数民族村的文化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近年来,每年过年由乡政府解决部分经费,在湾子片区布依族聚集村开展唱山歌、酒令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并制作成光碟发给少数民族群众,深受群众欢迎。加强╳╳中学“少数民族文化体育基地”建设,投入资金购买少数民族体育器材,并每年在╳╳中学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传统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和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聚居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满足不了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需要。二是少数民族业余文化艺术人才的流失使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骨干力量减弱。三是发掘、整理和保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作还应加大力度。四是民族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不快。

四、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民族精神文化建设,阵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活动是载体。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加快民族村文化阵地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开展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

(二)创新体制,整合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国家

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将乡文化站和民族村活动室建成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文艺活动、宣传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不断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

9.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九

底线思维源自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品质。无论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都是耳熟能详的古语,底线思维并不是“飞来峰”,而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以防范意外的发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离不开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同样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相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底线思维的意义在于积极主动地面对矛盾,凡事从坏处着眼和准备,主动把握和转化矛盾,从而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在矛盾中促进事物的发展。无论是五大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是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切实要求,亦或是“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都彰显着底线思维的独特地位。

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下凸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而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灾害以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给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 。可喜的是,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将底线思维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之中,充分认识到当前工作的压力与困难,迎难而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科学研判中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在趋利避害中掌握工作主动。“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越是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解决问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底线思维离不开斗争精神与担当意识。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坚持底线思维,需要党员干部永葆顽强的斗争精神。底线思维、忧患意识,并不是面对困难挑战时被动的应对,而是遇事不慌、临危不乱、主动出击,针对风险和挑战,做好系统谋划、提升斗争本领、研究斗争策略,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抓早抓小抓重点,不打无准备之仗。底线思维同样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精神,伟大事业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斗争意识,勇于担当、遇事在前,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压紧压实责任,磨练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底线思维是思想上深谋远虑与行动上雷厉风行的结合,是在复杂多变的被动环境中积极寻求主动突破的顽强意志。

10.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篇十

关键词:广西边境地区;学校民族体育;现状;对策

学校体育是体育中最基础的体育部分,它起着培养体育兴趣、体育认知和发展终身体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也应该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堂上了解体育知识,进行了体育活动,用优秀的体育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广西边境地区学校体育还是呈现出很大的弱势,这是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一、广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在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注重文化,忽视体育活动。长期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社会发展重要衡量指标的教育水平也备受关注。这些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标准和政府与社会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特色體育项目不但没有蓬勃发展,倒是逐渐消失。导致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校基本没有正常开展体育活动。

2.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师资缺乏 ,教学无创新

(1)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教学无创新。学校体育师资短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更弱,许多农村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专职的体育教师任务繁重,教学疲于应付,教学也会优先选择国家测试的体育项目教学,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研究教学,而专职体育老师由于地区组织培训民族体育项目的缺少和学校培训经费倾斜文化科目的原因,外出学习机会少之又少。

(2)无文件和措施出台保护体育教师工作,执行任务畏首畏尾。体育老师工作辛苦且风险高,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环境恶劣,课堂上容易出事故,在国家没有出台学校学生意外事故明确担责文件和校园内体育锻炼安全保险购买措施,使很多体育老师在教授运动技能时,畏首畏尾,不教难度大,不粘危险技术。怕担责的心态往往导致教学创新力度不够 。

3.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校体育项目设施建设不足

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项目设施的建设关注不够,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着办学方向偏斜、教育经费投入羞涩。目前边境地区学校里,很多学校的体育项目器材和场地设施严重缺乏,上课场地拥挤,遮风挡雨的室内场地更是寥寥无几,体育课经常太阳出来上室外课,高温刮风下雨天气室内自习课已经是一种常态,课堂的走向根本没有办法按照教学计划。而对于广大乡村,特别是边境县市的农村,传统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

4.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比赛交流机会少、且水平不高

由于边境地区,政府对边境少数民族体育投入的力度不够,资金的缺乏使有关部门对学校体育发展,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采取了能省就不办,能呆学校的就不要出门的态度,很少举办学校之间的比赛,而比赛也往往是小范围的,比如仅限市区,而农村的孩子根本有机会上来比赛。

二、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校体育的改变及对策

1.及时关注、督促落实新政策

国家开始重视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这些年来实施“科教兴边”计划,使许多人都充分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功能。然而,在学校体育方面,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的监督和奖惩力度不够,很多学校只是把文件内容往横幅上挂,快乐体育也只是运动场墙上的标语,并没有真正起到国家文件的作用,所以政府应该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广泛宣传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体现体育的功能,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到对学校的考评及教师的评聘工作中,并作为重要指标大力执行,拿出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样学校体育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真正上得去。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尽快出台文件保护体育教师

(1)加强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①高中学校努力为体育院校输送新生,搞好体育师资储备。②对于在职骨干体育老师,加大对体育教师外出培训经费的倾斜,提供广阔体育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

(2)要尽快制定一系列文件关于学生出意外事故后,明确家庭、学校、社会、教师担责,避免出现责任担当中家庭推学校、学校推教师的社会现象。同时尽快出台校园内体育锻炼安全保险购买措施,保护体育教师的权利。

3.进一步加大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要全面推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尤其加大那些边远、贫困的边境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多建设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场地设施,争取学校体育与本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相吻合并协调发展。

4.结合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打造学校特色体育,提升体育交流水平

学校要注重体育,借助体育提升本边境地区文化软实力,因此,广西应该充分抓住自己面向北部湾,毗邻东南亚诸国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凭借自身的特殊区位优势,借助自身拥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资源与体育文化资源,打造本地区特色体育,比如崇左市宁明县,学校与体育部门相互合作,结合本县花山环境资源,创作了花山拳和玛拐舞,天等县的打榔舞等都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增进了边境地区之间的交流,推进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交往活动,提高了本地区在周边国家的声望,提高了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边境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风情,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有关部门和体育教师相互合作,积极挖掘、认真整理,它将极大的丰富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打造特色体育,办特色学校。

边疆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项长远而又对学生起到重要影响的工作,边疆地区的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从自我出发,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边境地区学校体育得到顺利发展,为边疆体育促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做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常常想起那个小木匠作文750字下一篇:诗经的爱情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