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精选11篇)
1.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篇一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这是《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觉得,这个原名,更符合书的内容。这本心理学著作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62岁时写下的,可以说是其毕生研究成果的总结性著作。本来以为心理学著作会有大量的心理词汇,读起来会让人有晦涩之感。但这部书却不是这样,作者用大量生动具体的事例,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让我们在明白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意义
那么,生活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作者认为,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也没有人拥有完全错误的生活意义,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作者笔下有意义的生活,是能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人生的三大事实”。这“人生的三大事实”是: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表面生活,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我们是人类成员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人产生联系;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
概括来说,就是我们要想生活的更有意义,就要学会处理好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并使自己对整个人类社会有意义。具体的说,如果一个人,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交际面很广而且成果丰硕,他的爱情生活很幸福,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融洽,与孩子的关系亲密且友好,他能与同伴携手共进,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人,就是作者认为的寻找到正确人生方向的人,是真正的生活的有意义的人。
如何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作者提出了“合作”的概念。家庭关系不融洽、学校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青春期出现的问题……一切问题的产生,都可以认为是人类在处理与不同时期的同伴关系时,没能很好的与之“合作”,没能明白人类生活的根本意义是与同伴携手共进,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更好的与人合作,进而达到作者笔下的有意义的生活呢?作者认为,处于不同的身份,面对不同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对方合作,进而超越自我,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常说,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的理论也印证了这句话,他的团队研究表明:“成人时在儿童早期留下的印象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这就说明童年时期对人类的一生至关重要,如果人们在儿童时期树立了错误的人生目标,那他的一生很难成为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就是要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教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与人合作,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时,母亲就显得格外重要。她要在孩子最初的时刻帮助孩子和自己建立好良好的沟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还要学会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尝试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教导他和环境中的其他人平等合作。让他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在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信赖的人类和朋友。
但实际上我们在与孩子建立沟通方面做的都很好,世界上几乎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但在“放手”这件事情上,很多母亲都有着错误的经验,拿我自己来说,儿子二岁左右,我尝试给儿子断奶,但是在儿子终于断奶成功的时候,我的内心又充满了失落感,好像失去了哺乳这种最直接的与儿子交流、接触的方式,自己对于孩子的价值就失去了,从此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个体,他不再依附于我,这种“失去感”困扰了我好长时间,这其实就应该是母亲不愿意放手的一种表现吧!所以我们说一个聪明的父母应该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现在想想,这种被需要感实际上应该是我自己寻求的一种人生的安全状态,也就是我可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我需要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这与孩子无关,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这种需求而要求孩子一味的迁就于我,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有母亲为他限定的生活。
阿德勒特别强调了三种需要引起注意的儿童:有生理缺陷,被娇宠,被忽视。这三种儿童最容易把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避免孩子因为被过分的娇宠,被忽视而在将来成为问题少年。
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没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导致他们给生活赋予了错误的意义,应该怎么办呢?阿德勒进行了“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性格教育”的理念。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都是学校教师应该做的工作。那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呢?阿德勒指出:教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他发生兴趣。
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会很在意学生们的困难,想要帮他们纠正父母的错误理念吗?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可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会看到很多失足少年,在老师的感化下,生活被他们重新赋予了意义,走上了正常的成长之路。但在整个社会“唯分数论”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关心学生的成绩。或者说,如果我们不去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去关心学生的成长,人们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长给老师打电话永远说的是“我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下滑了?怎么办?”学校也主要是依据班级成绩来评定教师。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小进行的是竞争训练,对孩子而言,这其实是一种不幸。如果人们从小被灌输的人生目标不是奉献和施与,而是想尽办法夺取第一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么后果是可怕的。这也许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女儿弑母,儿子残忍杀害双亲,大学生不能忍受自己作弊被抓跳楼身亡等事件接连发生的原因吧!我们都走得太快,忘记等一等灵魂!
阿德勒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成立顾问会议室”,即要有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入驻学校,定期与每位学生谈话,发现其心理不健全之处,进而与教师沟通合作,探讨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纠正在家庭中形成的错误人生目标。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方法。阿德勒在维也纳及欧洲已经进行了有效实验,但我觉得在中国实施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我们如果知道了通过深入学生心灵,教会学生正确的与人合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梳理正确的人生方向,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发现学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呢?
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核心素养便是:立德树人。学校也提倡让教师们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相信这是已经发现唯分数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后采用的应对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阿德勒认为的理想化学校的出现,指日可待。
其实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成员,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前,我总认为,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在读完《自卑与超越》,我发现身为母亲,我还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的任务;身为老师,我还有纠正学生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认知的责任。这可能就是读心理学著作的好处吧: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
最后请允许我以《自卑与超越》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我文章的结尾:
不管你的职业特点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最初赋予生活的意义时,都有可能会犯错,即赋予了人生错误的意义,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我们应该说:‘我们必须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假如每个独立的人都能以这种合作的方式来对待生活,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是无止境的。
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意义,都能幸福的度过此生!
2.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篇二
《跳杆不断往上抬》中的主人公因为一场意外, 腿受了伤, 导致行走一瘸一拐的。他为此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 于是, 他厌恶上体育课, 拒绝参加体育活动。直到初中, 教体育的杨老师可谓冷酷无情, 六亲不认, 不但“逼”他坚持上体育课, 而且经常点名去沙坑边跳高, 他气愤了, 就与老师唱反调、顶嘴。然而, 老师并没有丝毫同情之心, 最后, 他被老师激怒了, 疯一般地冲向跳杆, 结果出乎意料, 竟然跳过去了。老师接着要他再跳一次, 他又轻松地跳了过去。老师说, 再来一次, 他一发力, 又过了。老师被感动了, 同学鼓起了掌, 他自己满眼泪水……其实, 在他跳过一次, 老师都背着他暗暗地提升了跳杆。之后, 他主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晨跑, 上体育课表现特别积极, 上课也踊跃发言, 成绩好了, 人际关系顺了, 自信心增强了。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 却给我深刻的启示:我们难免会让外界因素或自身因素给自己套上枷锁, 如比赛的失利、情感的伤害、意外的事故……这些都可能给自己设限, 可能导致无法自拔。而我觉得, 只有不设限的人生, 才会有不断的突破。
我曾经满怀信心, 把一张自认为有奇思妙想, 自我感觉良好的画给同学分享时, 却遭到几个同学的嘲笑, 有的说“内容空洞, 画之无物”, 有的说“鬼画桃符, 人见人吐”, 这使我不再想提起笔画出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上美术课也开起了小差。老师在了解事情后, 拿起了我的画, 对全班同学说:“艾鑫同学这张画很随笔, 虽然有点信笔涂鸦, 却透露出画的精干简练,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显示出独特的风格!”我疑惑地望着老师, 老师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老师又握紧拳头往上一举“加油!”自此以后, 我每节课听得十分认真, 作画明显有了进步, 在市里艺术节还得过一等奖呢!
3.读《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 篇三
读《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都是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分享会刚开始的时候陆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她说她个人比较喜欢纸张的形式,因为有一种亲切感,而且读书的时候还可以写一些笔记,写一些作者在书里的观点,等以后读同一位作者的书的时候可以相对比,我真的很赞同她的观点,让我又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随后陆老师说到若想读懂这本书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前我看书只记得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从来没有想到过了解作者的生平,我所了解的阿德勒是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我并没有深入了解作者本人的生平,但是今天陆老师讲了一些他的童年和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突然明白了他是怀揣着怎么样的心情写的这本书。他在这本书里的核心就是与别人联系合作无论学校、家庭、社会他都坚定这个理念,我很认同,其中与别人合作接受别人的优秀是一种很好缓解自己自卑与别人的关系的两全其美的方法。同样我了解到‘自卑’,什么代表是自卑,就是当你突然要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感到无能为力,自己解决不了,用现在很火的网络用语就是实力配不上野心。那么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吧。若不想自卑超越自己那么就奋斗,作者也很注重奋斗,不停的去奋斗,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个奋斗是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阿德勒也认为对身边的人若失去兴趣可能就是有心理疾病,我认为是对的,在我高三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得了心理得病。当时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包括人。我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但那段时间真的不想与人打交道,所以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承认他是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但他有一个观点我也是不认同的,就是他对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意义是无私奉献,但我个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所谓俗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认为人性本是恶的,就是可以为了自欲做一些事情,陆老师随后告诉我们他的奉献也是让自己获得成就,那如果是这样他也是为了自己去奉献他人。我想可能奉献有大义也有所小义吧。
4.《自卑与超越》读书感悟 篇四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lfredAlder(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时期写的,出版至今估计快1了,英文书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感觉英文书名更合适点,书中Alder就像一个长者一样,他用通俗易懂,简明生动的语言从生活的意义,心理与身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爱情与婚姻这十二个主题来阐述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点,从她听得懂道理后就不断地跟她说,你不是单独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们要学会互相合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这样我们既学了知识又不用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去补习;在家庭里,学会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处就是我们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也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面也因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学校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这个很好理解。这类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上完整地听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帮助我们避免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他所提倡的生活意义现今仍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是为人类的进步奉献,合作是必须的。
《自卑与超越》读书感悟2
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书中语言朴实,译文精炼、流畅,结构严谨,不仅对心理专业人士具有借鉴作用,对普通读者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拥有的一部心理学经典作品。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但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译为生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全书分为了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阐释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但是有真假之分。虚无的生命意义是只追求个人的优越感,真正的意义则是能为众人分享的。而在后面的十个部分,作者基本是围绕这个思路,从各个角度分析影响人类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自卑情结。概括一下就是从家庭环境,接受到的教育和婚姻三个方面去解释人自卑的原因以及如何不自卑。
这本书比较晦涩难懂,故我只讲述我有所感悟的点,即为什么要认清自己。在作者眼中,一个自卑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他们往往会过度在意自己的某些生理缺点或者物质基础,而且总是在不经意间和别人比较,极为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从为什么不需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如何正确和别人比较以及如何通过同伴看清自己进行讲述。
01
不应该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诚然,从小学到中学,由于我们心智不成熟,我们必须依赖他人的评价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认识自己。因此,我们小时候会特别在意父母,老师,同学的评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不断成熟,现在的我们应当具备认识自己的一定能力,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现在具备了对事物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别人提出的意见我们不会像之前一样,完全听取,而是会把它们当成一个参考。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赞美而过度喜悦,也不必因为别人的否定而耿耿于怀,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衡量自己的标准,很清楚自己该去干什么。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总有人看不惯你的做法,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是否满意,因为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是否竭尽全力,是否有遗憾。
02
应该正确的和别人比较
众所周知,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的,生活的磨难和苦楚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在你身边,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坦然的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度过。别人那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能力,也是经历磨难锻炼出来的。我们没有必要去盲目羡慕,甚至嫉妒学校里那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因为你可能不知道别人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在中学时的一位友人,在学校你基本看不到他认真学习,但他成绩却名列前茅,我曾一度以为他是那种天赋型选手。直到后来,我们一起去他家玩,看着他一书房的试卷,我才知道之前的想法有多离谱。当你不如别人的时候,多去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总结自己做事的缺点,尊重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尤其是那种诚恳的指出你缺点的人。当然,直面自己的缺点是痛苦的,相当于赤裸裸的解剖自己,由于某一方面的缺陷产生的自卑,很有可能会扩散到全身,这时我们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让接下来的行动有的放矢。分清楚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不要给自己定那种难以企及的目标,否则那会让你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
03
可以通过同伴看清自己
我们往往在外人的面前会装出一副完美的样子,所以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不断承受的重压,我们需要适当的放松自己,允许自己表露出私心和欲望,让你的身心有喘息的机会。人们通常喜欢和有缺点的人交朋友,如果你无欲无求又完美的话,那么大概率是会被孤立的。而谈到孤立,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伙伴,我也很庆幸我有一群益友。高中时期,我曾担任三年的数学课代表,因为数学老师是班主任,所以我这个课代表就比别人多了一份责任。因为班主任的事情可能比较多,加上老师对我也比较信任,所有放了很多权利给我。例如我负责检查作业,和协作班长管理班上纪律等等。其他课代表有事不敢直接和任课老师说,也是我去交涉。这样下来,确实很累,但也很充实,我觉得能尽自己一份力帮大家也是好事。但事实却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因为我管的方面比较多,加上我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班上大部分学生不但没有感谢我,基本是差生,反而私底下给我取各种外号,说我是神经病,天天管着他们。说来也可笑,尽心尽力为班级的人却被别人嘲讽。当时的我很是难过,想不通为什么是为他们好,他们却这样对我。到了后面,甚至班主任来劝我,让我不要那么负责,我又没有工资,也要自己去考取大学,没必要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所以我后面开始自暴自弃,完全不管班上的事,作业也好,纪律也罢,只要不打扰我,随他们去吧。后面我玩的比较好的几个朋友找我去散步,和我说,不要只看到那些诋毁你的人,班上还是有很多同学很感激你的,尤其是中等成绩的同学,他们觉得自己的进步有很大程度是可以归结在你的严格。听完他的话,我心里确实好受了点。后面又来了一位同学,我们之前的关系不算很好,但他也是来劝我的,他说,他是代表班上大部分的同学来的,是来道歉的,大部分同学在你不干之后,意识到你平时的工作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还是有人觉得你这样不好,但是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方案,没必要去和那些人解释,懂得感恩的人自然会理解,至于那些人,不管他们不就好了。后面我想通了,很多事情并不会按你想的发展,不管你怎么努力,它就是那样,没有必要强求。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我在讨厌的人面前也能面不改色的交谈,我也不会轻易在别人身上倾注时间和精力,我开始能分辨哪些人值得你去深交,或许,这也是一种成长吧。
5.《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五
他说,对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一、生命意义
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的问题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很多,事业有成,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这个人眼中的生活是丰富的,是充满创造性的,为了实现机遇和机会,应该努力克服眼下的所有困难。
这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以前总是唯我独尊,很自我,但是现在我慢慢将对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关注/喜欢的人身上,因为从小就被忽视,以致于心里总是没有亲情,导致我长大后一直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整个人都是处于一种悲观状态,而且很容易陷入悲观情绪,但现在,我希望我能改变。@
罪犯、酗酒者、自杀者...这些人之所以失败,在于他们对待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对于社会缺乏兴趣和安全感。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识是: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
所以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难题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
那么,这时候很多人疑惑了:自己的利益如何保障呢?
答: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会自然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会为了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确定了这一人生目标之后,个体便自然而然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是的,我以前不喜欢和人分享,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别人的帮助,以致于很多事情自己解决的够呛,反而让我处于很被动的地位。@
二、童年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我发现我是被忽视儿童,我的思维里没有关心和合作的概念,因为这些从小到大对于我来说都是如此陌生。
所以,成年后,我才发现,我不懂得如何去求助于人。而如果别人不主动提供帮助,我便会觉得自己受到漠视。而且甚至我都不知道如何去博取他人的帮助和尊敬。
6.《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六
在追问意义的时候看看这本书,反思一下自己,就明白所谓的”意义“或许只是钻牛角尖罢了。认清实际问题所在,才能解决问题。
或者说,一切对意义的追问都可以回归到作者的那三个问题与三个条件。而由三个问题展开来,回到对意义的追问,又可发现其实我们追寻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实际迫切的问题,作者可能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但是作者却教给我们如何去处理自身性格思想等方面问题的方法。
简单来说,谨记自卑感与优越感。利用对回忆态度和梦隐喻去直面自己的真实想法(潜意识)。
作者对于教育与婚姻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教育的关键在于引起孩子对于他人的兴趣并培养与他人合作,而非带有对抗的竞争。婚姻的关键在于对另一边的兴趣,承认另一边的平等地位并努力维护这一平等。
四、个人感觉不足点
1、作者把很多问题的行为和解决方式都归于合作。事实上,有很多事情和社会现象,作者的合作理论无法解释,甚至相违背。心理学从本书入手可以,但是不要局限于本书。
2、书中过于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治疗方式。要知道很多问题并不单单是认知的问题(所谓思想问题),许多生理因素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证实(可能是本书所处年代太早所致)。
3、作者把很多问题的本质归结于对优越感的不正当追求方式,并把优越感作为人的行为的最大驱动力,这无疑是很值得商榷的。关于人的需求和人的驱动力,我们有过许多的研究,单纯的归于优越感,显然有些草率。
五、随手
7.《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七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8.《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八
阿德勒认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而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那么拥有自卑情绪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优越感。包括问题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引起现在社会的重视,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牺牲者,单亲、被虐待、被遗弃等儿童不得不为大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买单。中国人讲风水、讲因果,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好风水,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够较快融入社会,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他的行为古怪,性格偏执,对生活丧失兴趣,很难融进社会。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显,但成年之后出现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却因为孩提时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随意说出的话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3.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获得认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引导。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所以愿天下的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远远胜过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立心理顾问或者心理课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课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得到正规的心理培训,懂得如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样问题少年就不会再出现,《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会再次上演。
9.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九
《自卑与超越》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一个人一般并不了解他的生活目标的真实意义,它常常是潜意识的,但个人却能借此产生一种动力和优越感。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我们要做的是第一,澄清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缺陷,人无完人,不能只看见自己的不足,也要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能一味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比较,这样容易产生自卑感。第二,培养自信心。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树立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对抗自卑,战胜自卑。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有了别人的点评我们才会更好的了解自己,才能够不断改正,不断进取,使自己变的更加优秀。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对于自卑这一心理,虽然对于每一种心里我们都应该有肯定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挫折,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是不优秀的,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心态,调整好心态去克服。但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每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每个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克服自卑感,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所以特别是培养儿童时,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生活,从而使他们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10.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十
(一)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题记
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无人问津也要重拾信心,活的漂亮。
最近,读了一本书,《自卑和超越》颇有感触。本书阐明了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现。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变成一个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这本书让我努力从自卑中走出来,让我知道了改变的方向,下一步就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改变自己。我要从自卑中走出来并且要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在平凡的世界之中,你会发现你并不平凡,其实你会发现你可以成功,相信自己,才能超越未来,终有一天你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作者:
文管系17班马雪芹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二)冯宇雯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其实,如果放我们能够走进他们的人生中去体会他们的经历、所面对的情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度过自己人生的时候,要不比我们难得多,由于先天缺陷,他们心理发展商要遇到的阻碍也比我们多得多。在他们刚出生的时候,从小就会发现家人对他们感到不完整的失落,从小便有了自卑感,到后天甚至一辈子火灾不能够客服的苦难里,同学,亲人,朋友的异样眼光中,他人嘲笑、讽刺、孤立、疏远也都是家常便饭,他们在每天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没遇到一次,心里就难过一次,就要花精力去调节一次,就这样在不断的难过、自卑、与心理自我调整中不断循环。哪还有时间去注意外面的绚烂多彩,后来他们慢慢学会了习惯或是远离,再到后来更加频繁的通过各种行为求得他人的关注与肯定,寻求自卑情绪的一种补偿,那便是要去不断的寻求优越感,真正的或者是自我麻痹的优越感。()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或者,有些寻求老师肯定的孩子或许会蒋经理放在学习上,但是他一旦智力缺陷,就会发现此路不通,便不会用此方法,也就不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可能通过一些让我们觉得非常愤怒或是可笑的方式,去寻求哪怕只是自我麻痹的优越感。
所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这一点,他们那些让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的精力,其实都放在他们身上,放在他们对器官缺陷的忧虑中,消耗在一遍又一遍的困扰中,消耗在自卑感与谋求优越感的心思上,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明明不如别人,却偏要用一些可笑的衡量标准去证明自己比别人美,比别人能干,比别人动作灵活,比别人强,或是在各个方面都在试图去寻找优越感或展现优越感。所以有句老话说“自卑者必自傲”因为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试图表现自己比别人强,例如瞧不起别人。
自卑感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是坦言自己害怕、退缩、承认处于劣势、不断自我否定、伤害自己,有的是否认劣势、不趁人还怕,试图表现出与他人平等的姿态,还有的会表现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出占优势的样子,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哪怕仅仅是在自己眼中。
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感,当事人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有些人在最初开始自卑的时候,接收到了良好的引导,就会正向积极的去寻求优越感,而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引导,他们便可能去寻求的是那些仅仅能让他们自我安慰的优越感,并且以此为目的做出一些行为。即使自己已经对克服困难气馁了,也仍然会设法拜托自卑感,这种行为并不是去克服困难,去改变当前的客观状况,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者麻木自己,以此来凌驾于困难与自卑感之上,有时我们会觉得他们哪里来的自信。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内心孤僻的孩子便处于这种状态下,当然,还有一些在自卑感的初期,还处在分化正向与负向自卑感寻求行为的初级阶段,我们也会发现,他们具有自卑与好胜的双重行为。
倘若一个孩子在寻求自我陶醉的优越感,那么这种做法恰恰会让他们的自卑感越积越多,因为造成自卑的情景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而各种问题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们。这些孩子他们的特征是:虽然想要去像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地使自己觉得顺当,但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比如,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显得他强壮的环境立区,或者自我陶醉觉得自己很强壮。而如果还是没有办法获得优越感的话,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以此来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所以,他们的精力都消耗在自我安慰的寻求中去了,消耗在自我关注中。
那么,遇到这一类的自卑儿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让他们从对自我的关注中走出来。
只有在他们眼前有一个可供追逐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又比挡在前面的障碍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才会继续勇敢前进。这是他们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处的问题,如果他们努力争取某一个“身外之物”的话,他们自然会训练自己,使自己具有获得他们的能力。反过来说,加入他们的想法只是担心他们不如别人,而没有其他目标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所以,要想让这种孩子成功,不要强调比较,而要发现那些真正让他们眼前发光的东西。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集中全部力量来克服它们的困难,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而菏泽个目标是以他对现实的兴趣、对别人的兴趣以及对合作的兴趣为基础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三)认识你自己——我读《自卑与超越》
立夏
1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门柱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这是我上学时写作文喜欢用的一句开头。对于未来尚未展开,人生尚未经历的孩子来说,自我的追问和追寻早早就开始了。
看阿德勒的这本书,比我想象中要艰难得多,一个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很难理解书中许多的语句和案例。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文心》的第一篇,两个初一的学生要学习一篇文章和一首诗,读来吃力的很,父亲说,文章和诗是古人、大人作的,写的是当时的景色和感受,作为今人、小孩的你们,理解起来自然困难得多。
这是否也可以作为我读书领会不了的原因或借口?毕竟是别人的作品,毕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的都是当下的情景和领悟,过了许多年,怎么让第二个人去感同身受?
当然这样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成长、学习、领悟本来就是自己的事。在时间的流逝中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打磨到水平线的程度,这是个人学习结果的失败。读书的过程,每一次挣扎都是自我鞭策,曾经落下的所有都要一步步补上来。这份补偿,就从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开始吧。
2认识自己,是每一个思考者第一个会想到的问题。抛却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首先看到的必然是自身的种种缺陷。行动,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每一种改变都是很难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条认识自己的道路,注定要走得艰难而长久。
在阿德勒的所有理论观点中,自卑与超越都是能作为代表的一个核心词组,而这也是与他整个的克服自卑、不断超越的生活风格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与弗兰克尔一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建立,也是依赖于解决自身的问题。他的成长经历,一直都在与自己的自卑作斗争,他的成功也验证了自己的理论,放下自卑,勇于超越,这是阿德勒的信条。
人人都有自卑,那么自卑到底是什么?阿德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补偿是优越感。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
我们时常会说,我感到自卑,但是好像没有仔细去思考过自卑来自于哪里,怎么表现,如何克服,怎样补偿,什么程度的解决才是真正的消除自卑感。
我的感受,自卑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落实到行为表现就是畏惧和逃避。很多时候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下意识的反应,在看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书中说,当一个人失去自信,认为不可能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克服自卑的时候,他将走向一个反面,就是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自卑的克服,反而使自卑感不断增加。看到此处才第一次认识到,我的幻想来自何处。
原来幻想来自于,我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我要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接着做自己的中心,做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成功者;或者我不能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获得改变,或者这种改变实在太慢,我渴望尽快的脱离某种不喜欢不舒服的情绪,只能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中得到一时的安慰。而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幻想,却一点点偷走我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份不能实现的超现实的优越感,让我愈发的自卑和难过。
我总是在幻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中撕扯,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看到书中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自卑情结早已深入我心,却用另一种表现方式表达出来。那些我不愿意承认的卑微,深深的埋在我高傲的姿态中。
3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困难和挑战,性格和能力好一些的可以在打怪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变得强大,差一些的就败下阵来。失败的经历并不是好的记忆,这时候如果家庭和学校引导不好,孩子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要不就是放弃,要不就是逃避,而幻想就是逃避现实的途径。
幻想根源于优越感,也就是人人追求的优秀、成功、受人肯定。没有人不渴望鲜花和掌声,但是从小没有人告诉我们,要得到鲜花和掌声,我们要怎么一步步的去努力,需要付出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答案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更没有人告诉我们,失败之后要怎么去面对和修复自我,更多是一句没事的跌倒了重新爬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没有人准确的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都可以收获鲜花和掌声。
教育体制给所有的孩子同一个衡量标准,做的好的孩子未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的不好的孩子更加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一个孩子都是从幼时的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走出来,他在自己的世界中家庭中所得的优越感在与社会碰撞的过程中逐步粉碎,再拾捡的过程都异常艰难。
个人意识的重建需要以社会和外界为基础,也体现了一个人与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阿德勒的理论,将与人合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中心位置,他认为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
但是我却认为,与人合作只是检视自我理论是否正确的途径,还是先有理想和追求,才有实现理想的步骤,才有与人合作的机会。
11.《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十一
整本书下来,阿德勒一直在强调合作他人和奉献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解决自卑带来的问题。可我却觉得他对于自卑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他童年时期因为身体不健康也曾内心自卑过,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并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那些曾经讽刺挖苦过他的人算是他前进的动力。
对此,我只能说,他,并不曾经历过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会因为他人过分的言语和行为而奋发图强的,相反,他们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自卑的人会无底线的全盘接受并且还深以为然。
自卑的人是无法和人合作的吗?是不愿意对他人奉献的吗?并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尽办法融入社会融入自己所处的团体,他们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但结果往往不太尽如人意。
为什么?因为周围的人并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宽容。很多时候,自卑的人并不是能力有所欠缺,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为10,读后感.因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发挥出来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里这就是无能的体现,他无法得到认可和信任,再加上他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别人对于他的不客观的评价,就这样循环往复最终成了死循环。
不能否认的是,凡是与神经官能症扯上关系的人都与童年不太愉快的经历有关。心理学发展至今,还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对结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会去做预防工作。而对于急于摆脱过去伤痛的人来说,渴望的并不是我为什么得病,而是我应该如何自我治疗。毕竟神经官能症与身体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种医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真正的关节在于患者自身的觉醒。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2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推荐阅读: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1-06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800字11-02
读《超越上海》书后感06-30
作文感谢自卑09-09
呵,自卑散文10-08
我不再自卑初三作文08-26
自卑心理咨询案例09-01
超越数字07-06
超越梦想歌词07-10
自我的超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