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化村

2024-10-02

移民文化村(精选8篇)

1.移民文化村 篇一

附件一:

移民文化中心设计方案及说明

方案一:本方案为两层半的框架结构建筑,建筑占地面积:195m2,建筑面积为:490m2。在这两层半建筑内合理布置各个功能房,面积紧凑,动线明确,方便库区移民群众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利于今后的生产生活。在立面造型上以简洁大方为主,通过采用引导性明确的门厅入口和外墙颜色材质的变化使原本规整的外立面显得活泼生动,与周围新的农村住宅相得益彰。

方案二:本方案建筑占地面积:309m2,建筑面积为:483m2。平面布置以两个相互平行的矩形组成。根据文化活动中心的性质和任务,建筑内容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移民群众的需求,尽可能提高使用功能和空间组织质量,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动静分区。在立面处理上,尽量体现活动中心作为区域开放性建筑的特点,力求简洁大气。给人耳目一新感觉。

方案三:本方案建筑占地面积:260m2,建筑面积为:500m2。此方案遵循活动中心作为公共性建筑的特点,平面布局采用对称的形式,功能依流线循序展开,布局紧凑,动静分区明确,连廊的设置拉进了与移民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活动中心作为公众性建筑的气氛。简欧风格的造型,立面素身红顶,色彩清雅明亮。同时,丰富而精致的建筑细部又平添了雍容大气。

2.移民文化村 篇二

一、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与移民文化的存在形态

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按安置地与移民原居住地的距离, 可分为外迁安置与就地后靠安置;按安置移民的聚散程度, 可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移民安置方式对移民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外迁安置的农村移民远离原居住地, 不再经营原有的土地、山林等, 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散型安置的移民由于分散插组、插村安置, 原有的文化组合被彻底打乱。这两类移民在安置地面临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社会群体组合, 外界压力冲击比较大, 他们不得不尽快调整自身, 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类移民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完全陌生到逐步被同化的过程。

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 仍在水库周边地区生活, 其生产、生活习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集中安置的移民仍以库区原居民组建成一个新的群体集中在安置地进行生产、生活, 即使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所改变, 但原有的人文环境仍然保留着。这两类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可在不同程度上少受影响, 甚至可以保持原有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等。虽然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但这种变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较好地兼顾了移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的需求。

就移民而言, 他们始终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 移民文化在迁入地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移民文化融入安置 (迁入) 地文化之中;二是移民文化始终无法融入到迁入地文化之中, 从而形成边缘文化;三是于迁入地形成多元文化社会。这三种文化适应的形式又是与移民在外迁地和内安地的规模大小和聚居形式联系在一起的。

就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迁移情况而言, 其是由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 外迁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4个县 (市、区) , 21个乡镇, 163个村, 外迁安置农村移民18099户, 77301人, 分别安置在武汉、襄阳、荆州、荆门、黄冈、随州、天门、潜江、仙桃等9个市的21个县市区, 81个乡镇, 194个集中安置点。移民内安复建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等5个县市区、29个乡镇、257个村 (居) 委会, 内安移民共101716人。

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期望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以第一种方式存在, 即将原居住地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外迁地和内安地的文化习俗之中, 使移民完全融入安置地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之中, 与安置地居民共同发展致富, 幸福生活。

二、水库移民搬迁前后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的不同

1、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的不同

水库移民原居住地多倚山而建, 独家而居, 房屋依山势高低而建, 房子又矮又小, 有不少还是土坯房且多已破旧不堪。而移民搬迁新安置地, 房屋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栋栋造型美观的两层楼房整齐地排列着, 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水、电、通信、有线电视设施完善, 每户房屋面积约170—190平方米, 比一般城里人的居住条件还要好。但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后, 居住环境相对紧凑并有环境卫生的约束。如原住房可养猪、养鸡, 但搬迁后不允许乱搭乱盖猪圈、鸡舍等, 使移民感到居住环境没有以前自在随意, 受到一些约束。

2、生活条件的不同

移民搬迁前后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差别。移民以前烧水做饭靠山上的树枝做柴火, 现在用上了天然气;以前靠大口井, 吃水要用水桶挑, 现在用上了自来水;以前购物、看病、孩子上学, 一走就是上十公里, 现在骑摩托车十来分钟就能到集镇, 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天然气、自来水的使用虽然方便, 但给移民经济上带来了一些费用。

3、农作生产方式的不同

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所限, 水库原居住地移民所种植物主要以橘子、红薯、土豆等为主, 农田很少, 且面积不大。移民外迁地处于江汉平原, 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 江河交错, 较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以农耕为主, 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 其种植的田地面积较大, 适合于机械化耕种, 这就需要外迁移民改变原来的耕作方式, 转变为农作物耕种、灌溉以及农商结合等方式。

三、水库移民在安置地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怀旧失落心理

对于移民来说, 居住地的变迁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改变, 更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改变。看不到熟悉的山山水水, 舍弃世代居住的家园, 远离温暖的乡音乡情, 远离亲戚朋友的帮助, 远离祖辈的安息之地, 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乱, 另外, 一些本地特有的文化节庆、活动和礼仪被迫放弃等等, 这些都给移民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

怀旧是由于长期生活习惯而形成的故土难离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使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优于迁出地, 即使补偿合理, 移民们仍然难以忘怀故土亲人和家园。大部分移民常常把自己当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只在自己相熟的群体里交往, 对群体外的交往有所顾虑, 这种浓厚的依恋故土家人情绪, 对异地文化的排斥心理, 阻碍了移民对迁入地的认同感。移民要真正适应安置地的生产、生活, 真正融入安置地的文化之中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比较失衡心理

水库移民时常会将自己现在失去的与过去拥有的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主要表现为移民对安置前与安置后生活状况的比较。如生活在均县镇的移民, 移民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几亩橘树, 得天独厚的气候让这里产的橘子口感特别地好, 是市场上的畅销货。守着几亩橘园, 养上几头猪, 再做点零活, 每年都能存上两万多块钱, 尽管身处大山之中, 日子过得倒也滋润。安置地枣阳虽然是平原, 地理位置好, 但搬迁后每人只能分1.5亩地, 由于对于种玉米, 种麦子, 种稻谷的技术不精通, 移民表示单靠地里的收入不如之前好。

3、陌生孤独心理

移民离开世代居住过的土地, 离开熟悉的环境, 迁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 内心会有“搬到平原地区, 我们山里人老实会不会受当地人欺负”等种种顾虑。特别是当发现自已处在被陌生地人际关系和文化习俗包围之中, 孤独无助心理随之产生, 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在与当地人交往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 则是不会主动地与当地人交往, 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种心理上的隔膜, 加深了移民们的孤独无助感。

4、依赖等待心理

由于移民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了个人利益, 损失了自家财产被迫迁移他乡, 因此, 部分移民认为以后的生活、生产与就业问题理应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 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部分移民因搬迁后的生活、生产状况未达到预期目标, 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对今后的发展失去信心, 因此产生了消极等待, 观望的思想以及被动的生存式心理。

5、渴望理解心理

在丹江口库区, 不少移民是在丹江口大坝建设初期就搬迁过的老移民, 习家店镇龙口村就是典型的移民村, 全组村民中后靠移民占了七成。除了上一辈子的老移民, 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又赶上搬迁成了新移民。有的村民甚至一家四代人都是移民。半个世纪以来, 为了实现南水北调的工程, 湖北移民举家外迁, 或就地后靠, 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因此, 移民们渴望政府和人们能够理解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事实上, 移民搬迁对移民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更有情感上的, 而情感上的损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刻骨铭心, 难心忘怀的。移民们离开祖辈世代居住, 熟悉的生活环境, 那种情感损失和心理创伤, 不是几年、几个月就能修复的。其实山区的移民们特别淳朴善良, 他们舍小家, 为国家远离家乡, 如果让他们在安置地过得好一些, 那么他们情感上的损失就会少一些, 心理上的创伤也会早一些愈合。

四、大力促进移民新村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1、着力抓好试点, 把移民安置地建成新农村与新型社区的示范点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住房;完善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成果;生态环境良好, 生活环境优美;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住房、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所以,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移民新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 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 有关部门要将194个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 把移民安置点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把移民安置点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 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叠加到移民新村建设上来。中、小型移民新村道路路面宽度增加1米, 生活用电负荷调到每户2000瓦, 联建房屋之间留出农机通道, 为建设布局合理、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环境良好、住房适用、设施配套的移民新村创造条件。移民新村, 要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标杆”。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 把移民安置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统筹谋划与推进, 落实十项创建标准:房屋居住舒适、道路通行方便、庭院绿化美化、环保设施配套、社会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土地旱涝保收、产业发展致富、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民主规范。着力抓好18个试点建设, 通过试点示范引导, 逐步把库区194个安置点打造成全国移民安置的示范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以及新型社区建设的示范点。

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是个体被融合进社会的重要方面。移民参与社会活动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 减少他们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同时, 民主参与 (如选举) 还有助于移民在新居住地的生产和发展, 促进移民落地生根。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拓宽移民参与本社区活动和事务的渠道, 调动移民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建设, 关注社区发展, 从而提高移民的社区归属感。

2、教育移民转变观念, 夯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和乡风文明即农村和农民全方位的现代化。从生产发展到生活富裕再到乡风文明, 无不依赖于农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即农民的现代化。所以,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培育新农民, 其教育内容不仅相当丰富, 而且渗透和体现在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观念教育。内安移民集中安置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所以要以内安移民集中安置地为契机, 以居住的现代化带动农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培养农民的现代人格, 促进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化。为此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条幅、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向移民们宣传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意义。对移民们来说, 安置地的土地集中连片, 还配套有机耕道和水渠, 农业机械使用方便, 农民们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务工经商, 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要教育和引导农民, 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 转而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基本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主要体现在基本素质上, 它主要包括遵纪守法的公民教育、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建文明村做文明人的文明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

(3) 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和教育的灵魂,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和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本质性问题, 重点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勤劳、节俭是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不少农民逐渐背离了这一传统美德, 所以要特别注重“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教育, 大力宣传“现在政府的移民政策好, 只要人勤劳肯干, 到哪里都能发展”的理念。教育的方式要语言通俗、形式多样, 让农民乐于接受。

(4) 基础文化教育。基础文化的普及提高是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基础和前提。移民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是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为此应强化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理念, 普遍且整体提高农村人口及农民的文化水平,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3、移民理事会, 理出和谐新风

丹江口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 创造性地成立了移民理事会, 并始终发挥移民理事会的主体作用, 坚持做到移民的事让移民自己做主, 有效促进移民的和谐搬迁。2010年4月9日,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封沟村选举产生了丹江口市第一个移民理事会。随后, 习家店镇的龙口、艾河、老君殿等村也迅速成立了移民理事会, 截至目前, 丹江口市库区移民乡镇已成立移民理事会70余个。

为了把好事办好, 丹江口市移民工作指挥部及时下发了《关于推选移民代表和成立库区农村移民理事会的通知》, 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库区农村移民理事会章程》 (范本) , 并抽调专班分赴各村指导移民理事会工作, 各移民乡镇通过开展移民代表大会, 分村分组平均每10户选举产生1名移民代表, 再由移民代表选举产生移民理事会成员和负责人。移民理事会做到移民工作在第一时间研究, 移民问题在第一时间处理, 移民困难在第一时间解决。移民理事会全程参与移民搬迁建房的进程, 帮助解决移民在安置地的生产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 提倡移民的事情移民做主, 落实移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所有的移民政策不搞封闭运行, 全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交给移民群众。移民理事会的成员, 成为移民问题的“调研员”, 政策的“宣传员”, 生活与发展的“参谋员”, 确保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4、通过制定村规民约, 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

村规民约是具有农村特色的相关制度, 是农村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讲村规民约就是现代农村制度, 它是以制度的形式来体现本地农民的目标、理念、态度、追求以及行为规范等, 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以制度建设入手, 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把农村的习俗制度化, 这对于大力弘扬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 剔除农村文化中的不良成分, 促进农村社会习俗更文明、更健康地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制度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 其总体目标是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

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村规民约方面, 包括习俗的制度等, 如《文明乡村建设规则》、《文明村民公约》、《文明家庭评比规则》、《乡村红白理事会规则》、《村规民约协调监督会》等。二是组织机构的建设方面, 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村镇文化设施管理办法》、《节日活动组委会》等, 以及各种制度的执行、监督、评定、督促的组织机构等。需要注意的是, 村规民约制度要广泛征求民意, 让移民们参加讨论, 以反映他们的意愿, 使他们乐于接受, 并贯彻执行。

5、加大资金投入, 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

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投入适当的资金, 以建立必要的平台, 使文化活动有场所、有条件、有设备,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系统的硬件部分, 这既是物质条件, 也是物质保证。

应当看到, 移民安置地在文化建设的投资上是不足的, 硬件是欠缺的, 与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设施要求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加强移民安置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强化农村文化的硬件设施, 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保障。移民安置地文化建设的投资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学习教育的场所 (包括学校) 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培训的设备等的建设;宣传教育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如宣传栏、标语牌、农家书屋的建设;现代传媒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如电视、电台接受传输设备、网络电脑的进村入户等;文体活动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如各种体育器材、各种文艺活动的场所、设备等的建设。

对移民来说, 迁移一般都会造成他们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解体, 因而需要在新居住地重建社会关系网络。研究表明, 移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其社会适应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即移民社会交往越广泛, 越容易适应与融入当地生活。因此, 需要将移民的社会交往问题纳入集中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去, 通过一定的空间规划与资金安排, 如增加广场面积与绿地, 扩大移民安置地公共空间, 促进移民的社会交往。

移民集中居住区不仅是一个供其居住的空间载体, 而且也是居民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场所, 社区环境及其设施配套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移民对于新社区的适应度,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 移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建设与文化活动要远远落后于房屋和道路建设。因此, 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 用新型社区的理念去审视移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 加大对移民居住地的资金投入, 注重移民居住区的功能配套与完善。移民新农村建设中, 省直部门要将支持项目和资金列入计划直达移民新村, 如省交通、运输厅将移民安置地点外道路纳入通村公路计划;对500人以上的移民安置点, 省文化厅规划建设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省体育局应将194个移民新村列入援建范围, 为每个村配置一副篮球架和两副乒乓球台。

6、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空间

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 形成农村文化产业, 可以为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及动力, 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同时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也是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家沟村是一个民间文学故事村,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半坡遗址”和“荆楚文化的活化石”。全村很多人都会讲故事, 民间文学的蕴藏是极为丰富的。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保护项目。这是当地农村最可宝贵的资源, 值得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传承。重点是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要按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 对他们予以经济补助与条件支持。要积极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骨干”, 要挖掘和培养民间文学故事的传承人, 鼓励他们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打造文化产业。利用丹江口水库区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调水源头, 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中国“水都”的独特优势, 开展观赏水库风景, 查看水源水质, 住宿、饮食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在现代社会, 观光游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开展这一产业前途无限, 尤其是丹江口南水北调库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 值得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同时, 这也是移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水库观光游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和市场前景, 只要充分、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 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使移民实现致富奔小康, 又可以拓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

3.移民、移置和文化融合 篇三

[关键词]《浮生》移民移置文化融合

澳籍女导演罗卓瑶(Clara Law)生于澳门,于1991年从香港移民至澳大利亚。她所拍摄的电影非但大胆,而且有强烈的多重文化及女性主义色彩。我们所熟悉的她的电影是拍摄于1993年的《诱僧》。《浮生》(FloatingLife,1996)电影的剧本是由她和她的丈夫冯艾迪合写而成,Dion Beebe摄影,是一部真实地描述香港华人移民到澳洲的电影。对于移民们在来澳洲之前对异国生活的期望、移民之后所经历的移置感、不同文化相遇时的冲突、华人对祖先特有的依恋和祟拜等,影片都有详尽地展示。通过对影片中不同人物对于移置的不同反应,罗导演为澳大利亚的中国移民提供了一个正面的选择。除此之外,她还将流散的中国人置于一个国际化的语境之中:电影里的人物包括从殖民地的香港迁移到‘新金山’澳大利亚的移民,同时还有迁移到德国以及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本文着重探讨影片中所表现的移民、移置和混杂性,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经过冲突和契合,最终可以达到一种彼此相融,相互混杂的状态。

罗导演身上,有着双重甚至多重文化身份的印记。因此,她的经历才更加丰富,超出本土文化之上池正是由于与自己的文化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其评判才变得更为客观和冷静,既不脱离原来文化,又对其有新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二者结合得较好,最终会产生一种叫做“混杂性”的新的内容。就像王宁教授形容霍米·巴巴(Homi Bhabha)身上所表现出的“混杂性”特征一样:

就巴巴的情况而言,他虽然现在身居第一世界学术的中心,但是他所出生在其中的印度民族的文化印记却难以在他身上抹去,他一方面为了生存和进入所在国——先是英国现在又是美国——的民族文化主流而不得不与那一民族的文化相认同,但另一方面,隐藏在他的意识或无意识深处的民族文化记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他新的民族文化身份发生冲突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新的交融。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在他身上印证出文化“混杂性”(hybridity)的特征。

《浮生》围绕着三代女性展开故事,用茶叶、房子和语言来隐喻移民及移民生活,象征传统和移植。最重要的是,影片展示了包括流散的中国人在内的流散状态下个人的感情经历那种被放逐以及被疏离的感觉,被疏散以及被移置的感觉,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罗导演的双重身份使得她能从两个文化层面来展开影片的叙述。96分钟的电影结束后,每个人都会不再疑虑:文化的会聚,尽管过程极其艰难痛苦,是可以通过转换,妥协以及两个文化的结合来达到的。

影片中有许多表现多元文化碰触的例子。有的例子不但有趣,而且具有讽刺意味。比如,中国工夫用来对付澳洲袋鼠:碰到猎犬出示拳脚;德国出生的女孩被教学广东话;两个新到澳洲的香港兄弟却只说英语;在一个西方的宽敞房子里,祖先牌位得重新选个地方;漂亮的德国房子不令人满意,因为它的风水不好。个人自我实现的价值,以及独立性,时常与原来的文化传统观念比如孝顺相冲突。最终,在面对一个不同的文化,需要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发展时,所谓的中国文化的‘不可测知’说受到严峻的挑战。

这部影片中,茶被看作是中国的化身。在影片一开始,故事中的爸爸就是在喝茶。他从前是一家茶叶店的老板,对茶颇有研究。他可以咀嚼一片龙井茶叶,即可说出它是什么季节采摘的。作为传统的精髓,茶成了爸爸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他不仅深谙茶道,对于茶的传统地位,更是恭敬有加。来到澳大利亚后,妈妈注意到爸爸已经很久不喝茶了。另一个场景上,在一次告别宴会之后,爸爸的老朋友送给他茶做礼物。这个礼物似乎告诉人们:只有爸爸这个年代的人才会如此珍惜和保持中国的传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果不精心、尽力地保持中国文化,它会面临遗失的危险。

有关茶的最重要的场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这个时候,妈妈爸爸已经经历了家庭变故,变故本身似乎再次向人们证明他们对于新生活的不适应。他们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是固守着原来的传统;还是接受新的挑战?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放弃尝试爸爸决定在他的花园里种茶;而妈妈又开始与她的二女儿来往。爸爸意识到,“在澳大利亚种茶需要很多很多的水,因为这是一个干燥的地方”。这种(移)植是对最终达到混杂性的一种良好尝试,一个向“熔合过程”过度的良好开端。他在一片新土地上种植中国茶,并且盼望有个好收成。他很自信:如果悉心照料,养分充足,茶叶在澳洲会象在中国一样长得好。他的此举,正应了澳大利亚作家尼古拉斯·周思(Nicholas Jose)的论断,“部分中国文化变成澳洲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作为暂时的装饰和附加,而是永久的对于原有的文化的转换,创造生成一种新的东西”。同时,影片也是对于史碧娃克(GayatriChakravorty Spivak)观点的再印证,那就是,两种或多种文化可以并存,互相作用,而不失去彼此的原有活力。《浮生》中爸爸的信心,正是中国文化可以在最险恶的环境下幸存下来的再次证明。

影片中的每个情节都以不同地域的房子为中心展开。将房子置于不同的国家,可以创造出一种疏散感,以及变化感。房子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家却不仅仅是可以居住的地方。一座房子只是人类居住的建筑物,而家则是令人充满温馨和渴望的、令人可以感觉熟悉、舒适和安全的地方。家的概念对中国人尤其重要,即使死人,死后也要有个‘家’,他们在‘家’里‘安坐’,而不是跪坐。老一辈的人都希望不管死于何处,他们的骨灰会被运回老家。影片也已经展示给我们房子如何可以变做家。

影片中不同地域的房子给人以强烈的对比感:中国的旧房子和澳洲以及德国的新房子之间的对比:上一代和新一代的对比。中国的老房子“发散出一种祥和和力量”,澳洲的新房却只是带来不和及混乱。在移民生活初始,老房子暗示熟悉和温暖,新居所暗示疏离和移置。也正因此,德国的房子虽然宽敞现代,大女儿仁却觉得它风水不好。同样的原因,爸爸和妈妈在澳大利亚的新居所,没有安定感。与家不同的是,房子不能成为人们的“精神避难所”。

人们所住的居所,就像人们的身份一样,在一个浮动的社会,是不确定的。人们感到失去家园时,支离破碎的感觉就越强烈。这一点在“家变”那一场表现得尤其突出。在这一场,妈妈和爸爸为了不再发生冲突,被迫搬离二女儿冰的家。不过,我们仍然可以

在房子这个形象上看到希望:在德国的小眉眉——新一代的代表。在住所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强的适应能力。最后的场景是在森林里矗立着一座童话似的小木屋,小眉眉张开双臂,向小木屋欢快地跑去。无疑,小眉眉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她们面临的选择更多,也更有可能适应未来的各种环境。

在殖民地的香港居住,对于爸爸和妈妈来说,可以说已经是一种离乡背井了;而来到澳大利亚无疑加倍了这种失去方向感。移民们所感受到的疏离和移置不仅表现在有形的物体诸如房子和茶叶上,也表现在影片里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上:广东话,英语,德语和一点点的普通话。俩兄弟原来讲广东话,来到澳洲后很自然地变成讲澳洲英语,即使吵架时也不例外,“Bullshit!”“Shut up,you arsehole”!但是这种转变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眉眉固执地拒绝讲粤语,她的借口是,“粤语不是普通话,所以它不是汉语”。她的拒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普通话才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而眉眉是长在德国的。影片进行到这里,语言上的移置与其他的身体或心理上的移置互相衬托,变得非常明显。尽管如此,影片也暗示观众在适应他国的新生活时,语言障碍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俩兄弟流利的澳洲英语也同样给人以学好英语的希望。

抛开大陆和香港华人之间的不同,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有着极深的偏爱,虽然他们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方式不同。这种固守传统,被看成是中国文化密不可封性的原因所在——而这又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中国人比其他国家的移民更难适应居住国的生活。事实也是这样,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他们都随身携带着他们的传统和习俗。这种对于本族传统的固守,不仅反应在爸爸和妈妈身上,而且也反应在居住在德国的大女儿仁身上她的害怕失去自身文化反应在她教女儿学粤语以及她在德国的大房子里讲究风水这两件事上。

一方面,移民令人失去方向,暂时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移民有其积极的意义。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曾经论述过背井离乡的三个方面能够拥有“双重视角”,过“不合常规的生活”,以及获取“一种独特的快乐”。的确如此,作为移民,你可以从局外的角度看问题,你可以脱离开缠绕你的常规习俗而更加自由,你可以享受异国情调的生活,告诉你的家人你的异域生活。但就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这个过程可能是既漫长又痛苦的。为居住国所认识和接受,感到自己已经适应并深入了移民生活,这样的时刻可能正是你绝望之时。影片中的爸爸妈妈在经历了感情和心灵上的痛苦之后,才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别失去希望,只要你坚持,就会发现幸福。在影片的结尾,人和动物之间达成默契:年轻的一代已经开始了与他们父母辈不同的,更加充满希望的移民生活:母女之间达成和解,家庭团聚——这个被中国人看作是极度幸福的象征,最终得以实现。所有的这些都乐观地指向两种文化最终的和解。

在这个意义上,冰是个成功的角色。冰是经过多年在澳洲的艰辛和奋斗之后,非常西化的,成功的中国女性。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对于她的家人,冰是自负而又无情的,因此观众对她并不认同。但是后来,不难看出。冰比其他女性更能享受两个文化的优势,而非像有些女性那样身处文化的夹缝之中,处于劣势。也许,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一个中国女性面对的可能比男性至上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情况还要复杂。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要求女性的不仅有勇气,还有更广泛的知识,更深邃的智慧,还有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我们很高兴的见到,罗导演的电影中,冰的角色令人充满希望。她最终选择了一种后殖民的立场,那就是不以主流国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一种文化。在一个后殖民理论盛行的时代,罗卓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谓文化是一个复数,它在适时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事实上,后殖民主义的倡导者们,提倡的是多种不同文化的并存,而非单一的,某种文化的统治或霸权。

4.移民文化村 篇四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在这里举行××村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落成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莅临今天庆典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热烈地欢迎,向鼎力支持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移民局等有关单位和社会各届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的落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村无像样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全,办公条件落后,使得村两委的工作及全村群众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受到较大制约,精神文化生活一直得不到很大的提高,××村的对外形象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在各方支持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如今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终于落成了,不仅将大大改善该村的办公条件,而且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便群众办事、培育新型农民、提升村民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村两委以此为契机,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勇于开拓、敢于尝试、奋勇争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和谐新村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做到富民与富村相结合,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不断提升村级规范化管理,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发展经济、传播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平台,把村里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打造和谐、特色、朝气的××做出积极的贡献,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最后,祝愿××村的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祝各位领导和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5.移民文化村 篇五

移民社区的移民们

今天和工作队员贺文一起到(麻家渡镇营盘河村)两河社区入户走访调查。两河社区是因潘口电站建设从原上庸镇两河村集中安置在营盘河村的移民社区,共有87户334人,分住在14幢楼房中。

我们首先来到社区管委会书记刘春全家。他家共8口人,祖孙四代同居,儿子、儿媳、女儿都到上海打工去了,家里只有老父亲和他们老两口,还有两个孙子在就近的麻家渡中学读书。谈到搬过来的感受,刘春全感慨不已:“过来三年多了,生活都已适应。87户移民基本上家家都有在外打工的,打工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80%以上。而且,这边比两河交通要方便,房子宽敞漂亮,环境绿化美化也好。”

离开刘春全家,我们来到马路对面的移民楼下,在场院里见到正在晒太阳的席刚臣老两口。席刚臣今年79岁,与儿子单另住,但都在一幢楼上,老伴8年前患脑溢血留下了左侧肢体活动受阻的后遗症,每天必须他随身照护。席刚臣告诉我们,现在党的政策好,特别是对老年人,从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有病有农村合作医疗,他和老伴儿每月各有25元的低保金,加上儿子们分担的一些养老金,生活还算有保障,原来移民时赔的4万多块钱由四儿子保管着。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经济示范户章先兵和老党员喻成洋。他们的住房都很宽敞,平均面积195平方米。章先兵是在上海打工的工头,搞建筑,一年下来能挣10万元左右,妻子袁胜云在家开了个百货商店,顺带照顾小孩上学。喻成洋向我们反映了移民群众的一些心愿:一是划分的土地较远,且是黄土地,粘性大,雨天难行,盼望能早日将生产路硬化;二是楼房有时停水,没地方取水,希望能在每栋住宅楼后像当地居民一样打口水井;三是在菜地旁有条用于灌溉的水渠,村民多从渠边行走,但没铺盖板,小孩经常掉下去,很危险。我们实地看了一下,渠道长240米、宽0.6米、深0.7米,是村民到菜地的主要通道和浇灌水源,上面没有盖板,的确危险。我们表示一定向有关单位反映和汇报,我也暗下决心争取帮他们把水渠盖板问题解决好。菜地里,移民官知海老汉正在忙活,他说,这里的菜地跟老家一样好,他在下优质香瓜种,过几个月请我们一定到他家尝尝。

一天下来,我们共走访了11户移民家庭。感觉移民们已基本适应了新环境、新

6.移民文化村 篇六

找工作难?、找到适合自己有感兴趣的好工作难?、找到好工作以后要做好难?每一位技术移民或多或少都带着这些疑问,移民成功不代表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浅谈技术移民找工作的经验技巧。

那些移民时间早于我们、经验多于我们的小伙伴,我们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技术移民澳洲和从事对应技术工作的心得体会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提供给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少走弯路,在澳洲生活和工作都顺利。

以下是部分人的经验总结,各位看官切不可以偏概全、仅代表部分人观点,基本上作为理工出身的本科生在掌握一定技能并且到澳洲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是技术移民最理想的状态。稳定的收入和熟悉的工作环境会让人感觉舒适和亲切。

因为工作之余写下此文时间精力有限,暂且针对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做简要回答和技巧分析,如果还有想要知道的恰巧我这里没有提到可以给我留言,我会根据我所了解的酌情进行解答。总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澳洲作为一个发达的移民国家对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人才需求很多,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需求多就业好是一个大趋势,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还是希望移民的

移民内参官方网址: 小伙伴再接再厉发挥我们学习能力强的优良传统,多多学习应变工作中的挑战和变化。

移民澳洲与找工作的时间先后顺是怎样的呢?当然是先进行技术移民、成功之后在当地找工作。排除向欧洲招聘高级专业职务以外,基本不考虑海外求职申请。澳洲也极少出现给特定人定下特定岗位的事情。

既然澳洲对于技术工作人才需求很多,那么问题就来了,具体是什么样的专业签证成功率大,具体是什么样的专业就业好,一个是大家可以通过百度等方式搜索澳大利亚移民局官方网站,查询相关技术移民优先职业的表文件。另一个就是找到相关专业的熟人以及对应专业的协会尽可能详细的了解专业范围内的人才需求。

下面提供一些在澳洲找工作的小技巧---招工渠道(大致分三类)

主要就是网络,澳州招工网站分为政府网站和门户网站、行业协会网站(以下是比较靠谱的门户类招工网地址以及相关介绍).au 偏向技术、专业要求不高

.au 金融行业从业者需要重点关注的网站 .au 不分行业但是需要注意辨别是否是中介 .au IT行业需求量大,发布信息的中介居多

移民内参官方网址:

2、报纸上和专业杂志的招工信息网站上都可以查询到就简单介绍两份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金融行业,高职位信息需求量大。The Australian 和 The Weekend Australian,周二有IT专版

3、其他渠道,包括熟人介绍、中介还有政府机构。

其中关于中介找工作的一些疑惑解答在下面解答(和技巧点拨)

作为初到澳洲没有任何工作和求职经验的人来说,中介就是快速高效找到合适工作的顺风车,澳洲中介行业体系健全、机制完整,关于各个行业的信息都很充足,不失为进入高级行业领域的优良渠道之一。

澳洲很多公司选择中介招工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当地公司习惯。绝大部分通过中介招工之后付给中介佣金,工资越高佣金越高,而中介招工的渠道也非常广泛比如自己的人才库和在网络报纸上登广告以及自己的关系网,如此方便的中介,很少有公司不去使用。

我们作为求职者应该如何与中介沟通呢?首先,作为求职者我们不需要向中介付钱(用人单位缴付佣金)。还有和中介打交道,关键在于要让他(她)相信,你是有价值、抢手并且出众的。

在中介机构内部即使是做专业工作的推荐介绍人员,绝大部分对专业了解程度也很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寻找简历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字,通常匹配职位中的关键词数量与相似度。不要指望他们慧眼识珠。用你自信的态度、增强他们对你、自身价值的判断。

移民内参官方网址: 当然,对于特别夸张,就是那种要求少、待遇高的中介信息,不要过分相信,心中总要留一些疑问,也许他们只是为了收集数据。不过想找到理想的技术岗位我们不可以放过任何的机会,而且邮寄简历不需要费用、只要与我们技术专业经验相关我们就要投递简历,方便出现合适工作的时候,中介可以联系到我们。

最后,想成功找到工作并且做好,我们就不得不来聊一聊在招聘信息中提到的学历要求,我们的澳洲boss在挑选人才的时候,他们是如何思考的?首先相关的学历究竟是何原因,人都是有懒惰思维的,经过大学筛选的人一定具备相应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有人替你筛选好,现成的为什么不用?所以根据boss的第一个思维定式,对学历有要求的专业职位,一定有他的原因。

7.移民文化村 篇七

2009年的开年大戏《走西口》正如人们所期待和2008年的大戏《闯关东》一样在观众的掌声与满意中谢幕。两部作品都是以中国历史上的两次人口大迁徙为历史背景, 讴歌了一群为求生存, 背井离乡, 拼搏崛起的平凡而伟大中国人的辛酸血泪, 在这段辛酸血泪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人和孔孟文化之乡的山东人的朴质善良, 勤劳敦厚, 勇气和智慧, 可以感受到从这群普通的移民人身上反射出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 当然, 那条艰辛, 坎坷的求生之路上, 那曲曲折折的传奇故事里也留下了中国文化深长的影子。

二、文化视野里的审美意蕴

这两次人口大迁徙都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社会最动荡的时候, 国家矛盾, 民族矛盾异常激烈, 民不聊生, 被迫迁徙, 剧本都以一个家族的迁移史为核心, 穿插其他相关家庭的盛衰兴亡, 把家族的命运与当时整个国家的命运相连, 把家族的品格与祖国的国格相连。下面我想从文化角度谈谈这部以迁徙为背景的鸿篇巨制的美学意蕴。

第一, “走出去”的“乡土情结”即“安土重迁”热爱家乡的情怀流露。受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影响, 土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 他们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眷恋, 甚至深化为一种感激和崇拜, 这就是所谓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代代相传, 人们同居一村, 互相照顾土地生产, 人与人之间产生深厚的同乡情感认同, 包括爱与亲, 怀念与依恋, 进而变成一种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当地人来说, 成为他们战胜任何困难, 建设家园的勇气和信心;对于流浪异乡, 漂泊异地的“走出去”的人来说, 乡土情结使他们结成生活的联盟, 共闯天下。

第二,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思想的流露。乡土观念最终又演化成以家庭为细胞、宗法为体系的群体本位观。社会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小家最终构成了国家。乡土观念又与宗族观念紧密相连。在两部大戏中, 都是一以个家族的兴衰为核心, 描写朱家, 田家在移民的路途上与其他同乡族人以及外乡人的交往与融合, 但它又是乡土观念和宗族思想的反向折射, 并呈现了新的特点:一是, 出于对老乡的信任, 移民的地点大多来自老乡的指点, 乡土观念和宗族思想成为他们人开拓生产生活新领域的有力保障。正是这种信任才有了一批批闯关东, 走西口的人, 才有了气壮山河的移民史诗。二是, 这批迁徙的人到了外乡, 仍然聚居在一起, 互相照顾, 相濡以沫, 宗族思想为移民人战胜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 游子的情怀:乡愁, 家园, 母亲。“哲学原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的一句名言。诗与哲学在“乡愁”这一层面上得到了统一, 足见“乡愁”之于人类文化精神的意义。这种迁移的史诗无可避免的触及到了到了“家园”、“乡愁”“母亲”这一可以安顿灵魂的更为永恒的母题。在闯关东中有一位慈祥大爱的母亲, 她让一个日本小孩都热血沸腾, 以命相报, 更不用说在儿子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和对一个家族性格的培养和垂范。在走西口中也有一位类似的母亲, 在儿子心中她是生活的希望和全部意义, 她以自己的坚强, 奉献和慈爱为儿子建立起一座品德的丰碑, 精神的家园。家园, 所有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 朱家三儿子躺在心爱的人怀里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回家”, 田家少爷所有的坎坷都和坚强都只因心中的一个梦想, 赎回田家大院, 让母亲安享晚年, 让灵魂安顿在“家园”。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游子, 或许在心灵上, 或许在时空的世界里。流浪中的孤独, 流浪中的委屈, 流浪中的艰辛, 我们在移民史诗的主人公身上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家园, 母亲, 哪一个不是游子灵魂里最大的渴望和期盼。

第四, “生存还是毁灭”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两部戏中, 以朱, 田两家为代表的移民人为求生存, 历经坎坷磨难, 饱受人生风雨的遭遇, 抒发了闯荡江湖, 漂泊迁徙, 为生存、发展而屡创奇迹, 为国家、民族而英勇抗争的崇高情怀。其中充沛着、激荡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就是:千年传承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 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同时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久远不衰功的原因所在。张岱年先生所说, “民族精神乃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民族价值目标、共同理想、思维法则和文化规范的最高体现。”我们从浸润其间的文化、智慧、心理、情感之中, 体味着一种的“大义大勇, 大诚大信, 大仁大爱, 大智大谋”, 这是人们对祖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弘扬。

第五, “家国天下”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贵中尚和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两部大戏在整体的安排上贯穿了, “家国天下”的思想, 人物从一个吃不上饭的人, 最后肩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责任, 抛弃仅仅自己能吃上饭的想法, 走向进步, 为更多的吃不上饭的人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这种想法其实也是最简单而朴素的, 自己能够吃上饭, 当自己有条件了, 让更多的人能吃上饭岂不是更好的爱, 而让社会, 国家的概念最终落在人物的肩上。从小业到大业, 从小人物到大担当, 突出地呈现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持续发展的文明传统, 君子“修齐治平为礼,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以义取利为信”的儒家传统美德。

三、迁徙故事里的当代社会精神

迁徙故事后面的精神彰显是一种时代需要。这些作品是彰显现实意义的艺术, 别林斯基说“有了肯定历史倾向的时候, 忽略历史批评就意味着扼杀了艺术”。对于当今社会来说, 求真务实, 自强不息, 勇于创新是一种时代弘扬的主旋律, 《闯关东》, 《走西口》的故事不仅鼓舞了一大批被称为“候鸟”一样生活方式的中国人, 也感染了每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爱的人, 在人们心中会升起一种温暖而有激情的未来信念。同时,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外开放的今天, “以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仁爱, 忠义, 礼和, 睿智, 诚信, 开放更是时代弘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 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 是特定民族和特定时代的形象表达, 但又因其独特的创造性, 而具有既是个人的, 又是民族的、时代的特质。在气壮山河的迁移史诗中我们品味了具有中国人特殊风骨气质的民族精魂, 也张扬了传之千古泽被当今的、富有无限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精神。

摘要:以中国历史上两次重大的人口迁徙为题材的电视剧《闯关东》《走西口》一经播出就赢得了观众的强烈喝彩, 被广大观众美称为“移民史诗”。当然, 从那群为求生存, 背井离乡的山西人, 山东人身上我们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也看到了中国文化深长的影子, 本文从审美文化角度谈谈这两部移民史诗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乡土情结,宗法思想,游子情怀,家国天下,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闯关东》《走西口》剧本

[2]田崇雪.流亡的美学移民的史诗—电视剧《闯关东》解读[J].中国电视2008 (04) .

[3]李伟.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观念的变化[J].史学月刊2005 (9) .

[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5.

[5]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

[6]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M].译林出版社, 1996.

[7]朱利祁.人口大迁徙——“闯关东”带来的思考[J].荧屏谈艺2008.

[8]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

[9]章启群.西方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 2004.

8.移民父母与子女的文化“代沟” 篇八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双方的理解和包容,站在彼此的立场作一个换位思考,彼此尝试着进入对方的文化观。诚如本文作者所言,“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中,求同存异”。

我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来美国留学的新侨。我们这代移民的后代,或者出生在美国,或者很小就来到美国。因此,在我们这两代移民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文化隔阂。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吃着不同的饭,讲着不同的话,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行为习惯。

同住不同食

我来美国两年半以后,让我母亲把3岁半的儿子乔尼卡带到美国。儿子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家,连久未见面的父母都不认识了。当时我正在读博士,所以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儿子来了两个星期就被送去托儿所了。在托儿所里,他看到的都是金发碧眼、肤色不同的孩子,听到的是不知何意的语言,吓得嚎啕大哭。中午吃饭时看到的食物,不识为何物,亦不知如何吃法,儿子拒不进食。第二天中午,我只好亲自去托儿所喂他吃饭。

没想到,自从吃了美国饭,儿子就不吃中餐了。早上吃热狗,中午吃汉堡,晚上吃比萨饼和鸡块。芹菜、黄瓜、胡萝卜、菜花一律生吃。美国食品多是微波半成品,连做带吃只需十几分钟,简单方便省时间,我便乐观其成。

我是顿顿离不开中餐。母子中西餐不同调,很少能在一起就餐,减少了家人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了讲中文母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不吃中国饭开始,到不讲中国话,以至到最后,儿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被美国化了,成为典型的“香蕉人”。

同族不同语

一次,儿子看到我从信箱里取出一个大号信件,他说“好大一本信啊”。为了提高儿子的中文水平,我送儿子去暑期中文学校。他把写汉字当成画画,画得很好看,却不知是何意。一个夏天也没学会几句中文。美国朋友说,这是老师没教好,而我觉得儿子自己不肯学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从那以后,我就打消了再送儿子去中文学校的念头。

我当时要找教书工作,为了创造英文语境,开始与儿子完全讲英文,养成直接以英文表达的习惯,而不是将中文译换成英文。当我的英文语感形成了,大学聘书到手了,儿子的中文也快忘光了。

儿子读中学时要修外语课,学校里正好开中文课程。我觉得这是把中文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的绝佳机会。儿子却说他有他的选择,我们不能强加于他。结果他选修了四年西班牙语。后来因为对日本的动漫感兴趣,儿子又自学日文。唯独对中文知难而退。

我与母亲在家里讲中文,儿子自练西班牙语和日语,我们之间只能通过英语来沟通。有一次,儿子指着正在吃的饼干对姥姥说:“Twomore(还要两块饼干)。”姥姥一听,兔毛?秃毛?还以为饼干中发现兔毛了呢。为了能与外孙沟通,60多岁的姥姥也开始学英文单词。

还有一次,儿子问我:“我听许多人说ArmyTofu,那是什么意思啊?”我实在想不出来军队和豆腐有什么关系。最后才弄明白,他问的是阿弥陀佛!同是华裔,一家人却讲两国话,感觉很别扭。

同宗不同俗

儿子每次吐痰都吐到纸上,拿在手中,直到看到垃圾桶,才丢进去。这是在托儿所学的。当儿子回国看到“不许随地吐痰”的宣传画时,感到很惊奇,说这还用宣传告诉吗,在他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和儿子一起看电视,他笑得前仰后合,我却感觉不到任何可笑之处。问他笑什么,他要么说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要么就是说我没有幽默感。我知道这实际上是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个传媒载体,如果语言不通,很多习惯俗成和价值观念便难以解释,难以传承了。对我的“望子成龙”、“养儿防老”观念,儿子认为我这是不对的,他是独立的人,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他。上中学时,他对我说要更多的自由。我说,美国的孩子最自由了,你还要什么?他说要做他自己,要按个人的意愿,实现个人的价值。

在“9•11”事件发生后,老师立即在课堂上打开电视让学生们看即时新闻。当听到电视新闻里说“这是恐怖主义对我们价值观念的攻击,是对我们的民主制度的攻击”时,儿子义愤填膺,热血沸腾,自此开始参与政治活动。他为美国总统候选人做义工,为加州州长候选人阿诺•施瓦辛格做义工,为州众议员、市议员、学区教委做义工。在阿诺当选州长后,儿子还受邀参加了州长的就职典礼。

同根不同念

美国的教育对儿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教育注重与实际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学习数学百分比时,老师让学生每天追踪股票行情,计算出增降的百分比,因此激发了儿子对股票投资的兴趣,刚刚成年就开了自己的投资账户。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在让学生写家谱时,必须写得与众不同才能得满分。我说:“家谱都是从祖先开始往下排,怎么发挥创造?还能倒着写,把你自己放在上面吗?”结果,儿子把家谱画成一棵树,祖先是根,他是叶,下面根深蒂固,上面枝繁叶茂。他还把泥土、树皮、树叶贴在纸上,终于绘制出一个别具一格的家谱,得到了满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造句作文时常常可以用画图来代替文字,于是儿子总是选择画画。后来在高中毕业画展中,他的画获得校外艺术家评审的一致好评,并获赠艺术学校的奖学金。有一次,我看到儿子笔下的中国红军竟然都长着大鼻子。另一次,他把孙中山与蒋介石混为一谈。我鼓励他选修了中国现代史课程,结果获得他有史以来最低的成绩。

我深感他与中国文化的疏离,让他参加了世界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儿子从自己的出生地上海,到父母的出生地辽宁,从首都北京,到苏杭“天堂”,一路追本溯源。他开始了解到,他的父母从土插队到洋插队,从在美国举目无亲到安家立业,走过了多么漫长的道路。而路再长,也切不断我们在故乡的根;离家再远,也隔不断我们与故土的联系;出国再久,也稀释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上一篇:爸爸失踪了作文650字下一篇:建筑工程资料移交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