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共2篇)
1.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篇一
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虽只加入四字,其意却大变。苏轼终有惊人成就。据说,一天苏轼访一友人和尚。进门后他闻到鱼腥味,知鱼在罄中,便念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和尚随口对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就说:既然罄(庆)中有余(鱼),那就拿出来吧,两人大笑。苏小妹、苏轼、佛印和尚泛舟江上。妹见和尚将竹蒿打在自己的倒影上,遂出一联。和尚想到苏小妹前日井边打水情景即对出下联。(小妹)和尚撑船,蒿打江心罗汉,(和尚)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苏轼为试小妹才华曾出一对,句里有词牌三个,而小妹见一丫环端酒缓缓而来竟灵机一 动,说出下联。(坡)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贵阳北关桥头有一副对联耐人寻味。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逢。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藏克家题联。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邯鄣吕仙祠黄梁梦亭有一对联别有趣味。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淄博蒲松龄故居,郭沫若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苏州沧浪亭、梁苣林集句题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庐山简寂观、李笠翁题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说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自先师。汤阴岳飞故里,岳府、吴雪樵题联。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2.对联趣谈作文 篇二
要说对“对联”真正好的,我倒真佩服“诗圣”杜甫。你看他的诗绝对在“对仗”上工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太绝妙了。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字对数字,没有一点的含混。
为什么,古代的诗人们能对得这么好?原来,在读书时就有一“对课”。具体是什么我也弄不太清楚,不过听说有一本书叫做“十三韵”,其中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据说这就是学会“对仗”的基础。
关于对“对联”的趣事,倒是听过一些:
有一个故事讲,王安石去考举人,路途上碰到一家员外家在招亲。只见门口挂一“走马灯”,墙上有一上联:“走马灯 灯走马 灯灭马停步”。告示上说,谁能对出下联就可招为女婿。王安石看过,觉得很有意思,但因为着急赶考,就抄下来,继续赶路了。巧得是,在考场上卷子发下来,竟有一下联要求对“上联”。这下联是“飞虎旗 旗飞虎 旗卷虎隐身”。王安石一看,大喜,马上把路上拣来的“上联”写上了。
考完试,归途中,王安石又用这幅“下联”去招了亲。正在大办喜事时,报子来报,王安石中举。王安石大喜,挥笔写下了“双喜字”,据说现在广为流传的“双喜字”就是王安石留下来的。
当然这都是杜撰来的,大概当初王安石变法得罪了人,用此来糟改他吧!
清朝“戊戌变法”,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得到光绪皇帝的赞赏,光绪帝要亲自召见康有为。康有为也因此名声大振,但有不少人对他看不起。
话说这一日,康有为从家乡广东海南县一路风尘赶往北京,路过安徽某县,县里住着一位退休在家的朝廷某大臣。康有为就特意去拜访并问计于他。不想这个老人对康有为很不肖,认为康有为没什么真才实学,打算难上一难。康有为到后,老人站在房间的台阶上张口出了一幅上联:
“四水江第一 四方南第二 先生来江南 可是第一 可是第二”。
老人将一幅刁钻的对联来考验康有为。这幅对联的第一句是“四水江第一”,“四水”就是“江河湖海”,“江”占在第一位。第二句“四方南第二”。“四方”就是“东南西北”,“南”占在第二位上。第三句“先生来江南”,尊你一声先生,你来自“江南”,这“江南’二字又与第一、二句的“江”和“南”相对应,实在是妙。而最后是问话:“可是第一 可是第二”。不但把问题提出来,而且又对应了前面的第一和第二。这幅上联可为刁钻,尤其是如果你称自己是第一,则被认为自大,目无他人。称第二则被认为你甘拜下风。
但康有为既然敢“公车上书”,也不是等闲之辈,马上答出下联:“三教儒居前 三才人居后 小子本儒人 不敢居前 不敢居后”。“三教”既是“儒、释、道”,“儒”是“居前”的。“三才”既“天、地、人”,“人”当然“居后”。自称“小子”表示对老人的尊重,说自己是“儒人”(读书人),不敢“居前”也不敢“居后”。回答的简直是滴水不漏,“对仗”尤其工整。并且用不敢“居前”和“居后”来化解了“第一”和“第二”的刁钻问题,表现得不卑不亢,恰到好处,也表示了对老人的尊敬。于是,老人大喜,亲自走下台阶迎接康有为进屋,俸为上宾。
在民国期间的1937年,山西军阀阎锡山有一次来到江苏无锡,登上无锡的锡山,一时有感出了一幅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一时成为绝对,无人能对上来。八年后,著名记者范长江随同陈毅到江苏天长县采访。范突然来了灵感,将阎锡山的上联对出:“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称:“妙!才子也!”
三十年代,在上海有人出了两幅对联。一幅是:“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正读、逆读都一样,也一时无人可对。而另一幅是:“妙人儿倪家少女”。此联更绝,“妙”拆开是“少女”,“人儿”合起来是“倪”。到哪里去找合适的词呀?更是无人能对。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推荐阅读:
语文教案- 谈话活动 有趣的汉字07-14
语文高考对联10-09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06-16
语文活动计划07-03
语文活动有效课堂09-04
二年级语文《对联》教学设计10-27
语文教研活动总结教研活动总结11-14
语文周活动总结报告06-24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07-19
小学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总结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