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数学教学计划

2024-08-22

三年数学教学计划(共9篇)

1.三年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数学第四单元《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谈收获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字母表示:1 t=1000 kg。

2.三年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GeoGebra是一款由美国亚特兰大学数学教授MarkusHohenwarter于2001年开发的全免费软件, 软件具备同步处理几何与代数的能力, 又兼备统计、微积分等功能, 应用范围几乎覆盖整个数学领域, 因其功能强大且操作简单, 在欧美及港台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现已有三十多个地区将其写入中学教材.

解题研究是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特色, 从早期侧重解法归纳、题型总结及结论推广发展到现在结合心理学、方法论、思维科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分析, 中国的数学解题研究正在慢慢地发展成一个既有实践成果, 又有理论高度的科学系统.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化教学活动, 改善了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与处理方式, 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 技术融入教学也不断地得到发展. 笔者在数学解题教学中, 尝试地运用GeoGebra进行辅助, 发现其在题意理解、解题交流、策略启发及解后反思等方面存在着传统解题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 1) 教学背景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福建首批一级达标学校, 作为一首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侨校, 硬件设施较为先进完善, 有多媒体教室支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 参研学生经过两年GeoGebra环境下的辅助教学实验, 均有较强的软件操作能力及较为主动的软件辅助学习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借助软件探究数学问题的精神.

( 2) 问题情景

本文以人教A版选修2 -2“导数及其应用”部分结束后的一节GeoGebra环境下的习题探究课为例, 题目来源为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第21题:

设函数f ( x) =x2+ ax + b, g ( x) = ex ( cx +d) . 若曲线y =f ( x) 和曲线y = g ( x) 都过点P ( 0, 2) , 且在点P处有相同的切线y =4x +2.

( Ⅰ) 求a, b, c, d的值;

( Ⅱ) 若x≥ -2时, f ( x) ≤kg ( x) , 求k的取值范围.

软件辅助探究的重点在第 ( Ⅱ) 步, 故下文将第 ( Ⅰ) 步的分析略去.

二、基于 GeoGebra 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实践

1. 基于 GeoGebra 的题意理解

( 1) 师生讨论

在前阶段“导数的应用”学习基础上, 学生不难想到处理恒成立问题的两种常见解法:

解法1 ( 含参讨论, 试卷提供的参考答案做法) : 构造函数y =f ( x) -kg ( x) .

解法2 ( 分离参数, 也是学生习惯采用的做法) : 构造函数

学生能够从“形”的角度将“f ( x) 与kg ( x) 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函数y =f ( x) -kg ( x) 图像与x轴的高低情况, 或者函数y =h ( x) 与y =k图像的高低情况”. 当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数”的角度进行分析时, 学生也大多可以将“f ( x) 与kg ( x) 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函数y = f ( x) - kg ( x) 的最值与0的大小关系, 或者函数y = h ( x) 与y = k最值的大小关系”.

( 2) 难点分析

对于解法1, 函数f ( x) -kg ( x) 的导数分析, k的取值不同对图像有何影响是本环节的难点.

对于解法2, 原问题与转化后两函数图像关系, 以及函数y =h ( x) 的图像会不会出现渐近线, 这些对于刚学习完导数的学生难度比较大.

( 3) 软件辅助

在“k的取值不同对图像有何影响? 原问题与转化后两函数图像关系是什么? 图像会不会出现渐近线?”的问题的理解上, 借助GeoGebra进行直观展示就比在抽象层面进行分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对于解法1, 函数y =f ( x) -kg ( x) 的结构虽复杂, 但利用GeoGebra绘制出来却很简单, 步骤如下:

①从操作栏中设定一个参数k的变化操纵滑杆;

②在界面下方输入框中直接输入函数f ( x) - kg ( x) ;

③拖动参数k的变化操纵滑杆, 直观看出k变化时的三种图形类型及其相应的图形特点.

类型1: 如图1, 函数有唯一极值点 - 2, 函数在[- 2, + ∞ ) 上单调递增.

类型2: 如图2, 函数有两极值点, -2为极小值点, 函数在[-2, +∞) 上先增后减.

类型3: 如图3, 函数有两极值点, -2为极大值点, 函数在[-2, +∞) 上单调递减.

对于解法2, 利用GeoGebra绘制出其图像后, 可以直观地看出当x∈[-2, -1) 时, y =h ( x) 单调递增, 函数有最小值h ( -2) ; 当x∈ ( -1, +∞) 时, y =h ( x) 先增后减, 函数有最大值h ( 0) , 拖动参数k的变化操纵滑杆, 可以发现当直线y = k在过点A ( - 2, h ( - 2) ) 与点B ( 0, h ( 0) ) 之间变动时, 恰好满足题意!

( 4) 解后反思

借助软件从“形”的角度直观观察, 一方面降低了思维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题意; 另一方面增加趣味性, 减轻了学生对抽象问题分析的畏惧感.

华罗庚说过: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作为“脚手架”的“形”起到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作用, 要将思维引向深刻, 教师还需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数”进行抽象分析. 对于解法1, 需引导学生结合图像讨论函数y =f ( x) - kg ( x) 的极值点及极值与0的大小; 对于解法2, 需引导学生结合图像分析函数在不同区间上最值与k的大小.

2. 基于 GeoGebra 的纠错反思

( 1) 师生讨论

在常规解法分析完后, 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思路时, 有些学生会比较自然地想到解法3: 直接分析函数y =f ( x) 与y =kg ( x) .

类比前面的处理解法, 学生容易将问题直接转化为“函数y =f ( x) 与y = kg ( x) 图像的高低情况”, 进而再转化为“函数y =f ( x) 与y =kg ( x) 最值的大小关系”.

( 2) 难点分析

第一步转化将问题转化为“函数y = f ( x) 与y = kg ( x) 图像的高低情况”是正确的, 但进一步转化为“函数y =f ( x) 与y =kg ( x) 最值的大小情况”却是错误, 该错误也是学生处理恒成立问题时一种典型的、常见的转化错误.

( 3) 软件辅助: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解法的错误所在? 教师让学生通过GeoGebra进行绘图分析, 通过图形 ( 如图5) 直观地解释该转化的错误之处.

①从操作栏中设定一个参数k的变化操纵滑杆;

②在界面下方输入框中分别输入函数y = x2+ 4x + 2与y = k ( 2x + 2) ex;

③拖动参数k的变化操纵滑杆, 观察k变化时y =kg ( x) 图像与y = f ( x) 图像的位置关系.

通过图像, 学生容易观察到将问题转化为两函数在[-2, +∞) 最值的大小关系是不对的!

( 4) 解后反思

虽然问题的转化是错误的, 但是细心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 发现当y =kg ( x) 图像过 ( -2, -2) 与 ( 0, 2) 两点的时候, 题意恰好满足! 也就是当k值在函数图像过这两点所对应的两个k值间变化时, 函数在x≥ -2时, f ( x) ≤kg ( x) ! 但是如何通过“数”的角度给出解释, 教师将其作为拓展研究放在最后.

3. 基于 GeoGebra 的策略启发

( 1) 师生讨论

师生接下来探讨不等式是否可以直接等价转化, 通过探究发现可以将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ex, 获得解法4: 构造函数

( 2) 难点分析

在解法3的分析下, 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图像高低情况后, 对于是否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两函数最值的大小都比较谨慎, 但是如何分析图像的高低. k值的变化对图像高低有何影响都是该环节的难点, 而该难点的突破除了对解法4至关重要以外, 也对解法3所产生的反思有启示作用.

( 3) 软件辅助

如何让学生发现k值的变化对图像高低有何影响? 教师让学生动手进行绘图分析, 通过图形 ( 如图6) 探究解题的思路.

①从操作栏中设定一个参数k的变化操纵滑杆;

②在界面下方输入框中分别输入函数y = ( x2+ 4x +2) /ex与y =k ( 2x +2) ;

③拖动参数k的变化操纵滑杆, 观察k变化时两函数图像的位置关系.

( 4) 解后反思

通过k值变化, 可以直观看出图像的变化特征:

①直线y = k ( 2x +2) 过定点 ( -1, 0) ;

②当直线y = k ( 2x +2) 过点A ( 即函数y = p ( x) 图像与y轴交点) 与过点B ( 即函数y = p ( x) 与x = - 2图像交点) 时, 题意恰好满足;

③而当直线在过A, B两点之间变化时, k值 ( 即直线的斜率) 由小变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数”角度对两个极限位置进行分析证明, 进一步完善解答过程.

参考文献

[1]左晓明, 田艳丽, 贠超.基于GeoGebra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0, 19 (1) :99-102.

[2]金贤.GeoGebra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月刊, 2011 (6) 32-33.

3.三年数学教学计划 篇三

【摘要】以2014—2016年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高考新课标理科卷为例,从历年高考向量内容命题数量和分值、考查形式和内容、综合难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高考向量命题的特点,以期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向量;命题结构;综合难题

1前言

我们知道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大小”说明向量具备代数的特点可运算, “方向”说明向量除了大小以外,还具有几何图形的特点.因此,向量内容既可和代数知识联系,还可和几何知识结合,体现出数学学科知识网络的特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沟通几何、代数、三角等内容的桥梁[1].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向量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如何体现.

从2016年起,全国大多数省份都使用全国卷,只有少部分省份自主命题.因此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新课标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和浙江卷,对2014—2016三年共18套理科试题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出新课改后向量内容在高考中的命题数量和分值、考查形式和内容、综合难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得出高考向量命题的特点,以期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三年高考向量结构对比分析

2.12014年六套高考向量命题数量和分值上的比较表12014年六套高考向量命题数量和分值上的比较

卷别选择题分值填空题分值解答题分值题号总分值比值全国Ⅰ卷551210、15、19221467%全国Ⅱ卷100123、11、18221467%北京卷55147、10、172416%天津卷50138、171812%江苏卷051412、14191188%浙江卷50158、20201333%由表1知,天津卷、江苏卷和浙江卷有两道向量有关的题且所占比值较低,其他三套试题都出现了三道与向量有关的题,相对而言全国卷和北京卷更加注重对向量的考查.

2.11考查形式和内容的比较

对比六套高考试题发现,单纯对向量命题的有全国Ⅰ卷第15题,全国Ⅱ卷第3题,北京卷第10题,天津卷第8题和江苏卷第12题.全国Ⅰ卷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及几何意义;全国Ⅱ卷主要考查向量的模长公式及数量积;北京卷主要考查向量的模长公式;天津卷和江苏卷不谋而合,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向量的线性运算,解题关键在于选取哪两个向量为基底,计算量较大.其他题目的命题方式为与其他知识的联合命制,其中每套题均有一道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相结合的综合性大题,着重考查向量的应用,向量数量积等内容,进而考查学生空间想象和运算求解能力.

2.12总结2014年六套试题命题情况

总体来看每套试题都有向量知识的体现,其中以北京卷分值最高,考查的题量都是二至三道.知识点上一类是单纯的对向量知识命题,另一类除全国Ⅰ卷第10题与解析几何联合命题、浙江卷第8题与新定义联合命题外,其他则是与立体几何联合命题,出题类型较单一.

2.21考查形式和内容的比较

考查形式上看,单独对向量命题的题目为全国Ⅰ卷第7题,全国Ⅱ卷第13题,北京卷第13题,江苏卷第6题.其中全国Ⅰ卷和北京卷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全国Ⅱ卷主要考查向量共线定理,江苏卷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这些命题主要以运算为主,思维要求不高.而其它题主要结合其他内容,除了常见的和空间立体几何结合外,还包括与解析几何结合如全国Ⅰ卷第5题,与基本不等式结合求最值如天津卷第14题,与三角函数性质结合如江苏卷第14题,与函数最值结合的浙江卷第15题.

2.22总结2015年六套试题命题情况

2015年高考向量命题无论从分数和题数上看还是占很大比例的,让我们从高考题目的命制中看到了向量在高中与其剧增的地位与作用.这些试卷中体现出来的与其他内容联合命制的出题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高考向量命题的活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2.32016年六套高考向量命题数量和分值上的比较

2.31考查形式和内容的比较

单独对向量命题的有全国Ⅰ卷第13题,主要考查向量模的坐标运算;全国Ⅱ卷第3题不仅考查了向量的坐标运算,还考查了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天津卷第7题与前两年一样考查了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线性运算及数量积;江苏卷第13题考查了向量的线性运算及数量积.空间向量的内容主要与空间几何联系,通过立体几何题型考查向量知识运用,充分体现向量知识的工具作用;除了和立体几何知识联系外,向量知识还和充要条件结合,如北京卷第4题;与平面解析几何结合,如江苏卷第18题;还与不等式相结合,如浙江卷第15题.

2.32总结2016年六套试题命题情况

从命题数量和分值上看,向量命题逐渐趋于稳定,体现了向量在高中数学内容中的重要性.从命题方式上看,能与其他知识联合命题,提高了命题的质量,让学生充分感受向量的工具作用,让向量更好地为高考服务.

3近三年高考向量试题综合难度的对比分析

本节将采用由张欣[2]修改的鲍建生[3]建立的五个维度来评价高考向量考查的综合难度,即知识水平,背景水平,运算水平,推理水平及知识含量.以此评价模式说明近三年向量命题的综合难度,进而发现每年高考向量难度的变化趋势.

3.1知识水平

根据18套试题近三年知识水平的变化情况,特制如下统计图:

从图看出18套试题近三年对向量的命题主要集中在理解和应用水平上,2015年对识记水平的考查最高,但还是以应用水平为主,理解水平维持较平稳的比重.从图可以明确看出高考向量考查没有达到探究的高度,只是从低层次水平命题,这主要因为向量总是作为工具手段出现,单独命题较少.结合图看出知识水平的考查综合难度以2016年稍高,但是与前两年相比没有多大的变化.从不同试卷看,浙江、江苏卷对向量的命题难度稍高.3.2背景水平

根据18套试题近三年背景水平的变化情况,特制如下统计图:

从图可以清楚看到,对于向量命题几乎没有任何公共生活背景和科学情境,这是因为在高中的向量学习中,它始终作为工具来体现,也就是为了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才引入的,因此学科内的数学问题理所当然应作为向量考查的背景.

3.3运算水平

根据18套试题近三年运算水平的变化情况,特制如下统计图:

运算水平的考查始终是理科科目考查的重点,从图可清晰的看到对于运算水平的考查从2014年到2016年整体有所下降,这正体现了历年高考命题的思想“多考点想,少考点算”,如2015年浙江卷第15题,若能把模型转化为空间向量差的模的几何意义,那么就比纯粹的用代数方法简便多了.但对计算能力的考查整体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复杂的运算总是能占到80%左右,其中2014年和2015年都达到了93%.从试卷看江苏卷的填空题一般是压轴题且大题也较多,故运算水平相对要求较高,而全国两套试卷的运算水平较低于其他试卷.

3.4推理水平

根据18套试题近三年推理水平的变化情况,特制如下统计图:

从图看出,近三年无推理的题目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在简单推理层面的命题有下降的趋势,在复杂推理上以2014年比重最低,但依然是高考对推理能力考查的重要部分.对复杂推理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锻炼思维.

35知识含量

根据18套试题近三年知识含量的变化情况,特制如下统计图:

从图看出,近三年向量内容的命题对一个知识点和两个知识点的考查有所下降,逐渐转向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命题,寻求知识间的交叉,这样做提高了试题知识点的涵盖,并且相应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个及三个以上知识点的考查在逐年攀升,并以2016年所占比例最高.结合表4,可以发现近三年对向量考查的知识含量平均水平超过三个,这也符合新课改后对学生考查的新要求.

3.6综合难度

根据表4各难度因素的加权平均值,特制如下统计图:

由图知,近三年高考向量试题更加偏向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即知识含量和推理运算水平,而忽视对背景水平的重视.但高考试题向量内容的综合难度稳定,其中对知识水平,知识含量的考查略有上升,而对推理水平的要求也在稳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4主要结论

4.1关于向量命题结构

(1)从命题数量上看,近三年向量命题数量趋于稳定,分值也趋于稳定,预计未来向量知识的命题数稳定在两或三道,分值在20分上下浮动;

(2)从命题形式上看,主要为一道选择或填空,配上一道向量内容大题(主要为立体几何); (3) 从命题的落脚点看,要注重对向量知识的单纯考查,还需注重对多重知识的综合考查.

今后向量知识可结合的内容也会拓宽,题目会出的更加丰富,更加科学,更加贴近生活.

4.2关于向量命题综合难度的分析

(1)近三年高考向量命题综合难度大体一致,对五种层次能力的考查也大体不变.在对试题的内容进行对比时,发现向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和性质;向量与不等式、解析几何、空间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进行交叉考查.只要考查的知识点不变,对五种能力的考查大体也不会变,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基本知识的复习,做到概念清楚、运算准确.

(2)近三年对运算水平的考查整体略有下降,但还以复杂运算为主.而对知识含量、推理水平的要求也在稳步提升,但命题缺乏背景.具体体现在知识水平以应用水平为主,背景水平以学科内背景为主,运算水平以复杂运算为主,推理水平以复杂推理为主,试题知识含量逐年稳定在三个以上知识点.在复习时,要帮助学生树立向量的工具意识,训练学生在知识交汇处领悟向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欣.高考数学卷特点的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5):10.

4.备战初中三年数学规划 篇四

进入初中以后,学习课程和数量都和小学有很的大差别,对于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学生来说,应做好初中数学学习规划。大家都知道初中数学对于以后的中考很重要,只有先把基础打稳了,中考试的时候才不会乱了脚步。以下是学而思网校朱韬老师对于如何做好初中数学学习规划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按部就班: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2、强调理解: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3、基本训练: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中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4、重视平时中考试出现的错误: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5.小学三年数学脑筋急转弯 篇五

2. 考试做判断题,小花掷骰子决定答案,但题目有20题,为什么他却扔了40次?答案:他要验证一遍

3. 一个挂钟敲六下要30秒,敲12下要几秒?答案:66秒

4. 什么时候4-3=5?答案:算错时

5. 王大婶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又各有一个姐姐和妹妹,请问王大婶共有几个孩子?答案:五个

6. 塑料袋里有六个橘子如何均分给三个小孩,而塑料袋里仍有二个橘子?(不可以分开橘)答案:当然是一个人两个桔子,只是一个连塑料袋一起给他

7. 有二个空房间,一间房间有三盏灯,另一个房间有三个开关,每一个开关只能打开一盏灯,如果你只可以进每个房间一次,那你要如何知道那个开关控制哪盏灯?答案:将一个开关打开五分钟,再开另一个开关,到另一房间,

8. 什么时候,四减一等于五?答案:四边形,减去一个角,变成五边形

9. 有一个年轻人,他要过一条河去办事;但是,这条河没有船也没有桥。于是他便在上午游泳过河,只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便游到了对岸,当天下午,河水的宽度以及流速都没有变,更重要的是他的游泳速度也没有变,可是他竟用了两个半小时才游到河对岸?答案:两个半小时就是一小时啊

10. 5比0大,0比2大,而2又比5大。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答案:这是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11. 小白买了一盒蛟香,平均一卷蛟香可点燃半个小时。若他想以此测量45分钟时间,他该如何计算?答案:先将一卷蚊香的两端点燃,同时将另一卷蚊香的一端点燃

12. 三张分别写有2,1,6的卡片,能否排成一个可以被43除尽的整数?答案:129 (把6的卡片翻过来就是啦)

6.三年数学教学计划 篇六

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算单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它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教材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读PPT+教学重难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精讲精炼”教学法对本节课做了以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 设疑生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我把学生带入了生活情境,日出日落、春去秋来、跨过时间的长河,光阴之间,日月如梭,道出了时间的宝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间的小马车去认识年月日。

二、读讲结合 自主探究 第一层 激趣引入 初步感知

出示教材提供的画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这些有意义的日子,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知道了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第二层 读书自学 交流讲解

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年月日之后,我问学生: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想知道哪些?这一问题的提出触动了孩子们的思维,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是要抓着机会,让学生自学本课的新知识。现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在认真的阅读中,静静的思考里,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第三层 读讲结合 议辩探究

在自学之后,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要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说“一年有十二个月”,有的说“我发现二月份的天数不同”,还有的说“我发现了平年和闰年”。另外,我也发现了学生在读书自学的过程中,边读边思索,边圈点,把认为重要的自己用横线画了出来。

为了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呈现出和两年的年历,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从年历卡中你了解到的信息,小组合作,通过表格归纳出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和二月份的特殊情况。这时学生们有问题了: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不同呢?借助这个问题我告诉学生,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二月是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并通过知识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平年和闰年的来历。那么闰年的出现有什么规律,如何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探索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月份的天数统计表”探索出4年一润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9页下方的注释,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知道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情况。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既可加深理解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读一读 想一想 说一说”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读讲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议辩能力。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每个月的天数,我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中的“左拳记忆法”和“歌诀”,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其他的记忆方式,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择优而用。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实际效果,还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是学生乐学、好学。以上三个层次,从个体到群体,由书内到书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步步追进,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探究活动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初识验证 体会新知

在学生学习了年历之后,为了进一步体会新知,师生共同回忆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并让学生在年历卡中找一找,说一说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一年有多少天?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轻松而愉快地完成了练习。

四、分组精炼 拓展提高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共同的发展,我精心选择和设计了三组习题:

第一组 基础题:第一题是课本“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巩固新知;第二题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了解四大发明的年代距今时间长短的同时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亲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二组 综合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组 拓展题:在“我为奥运尽份力”的活动中制作的年历卡,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再一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且懂得从小就要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五、抒发感受 心灵对话

在本节课结束前,亲切地问学生: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关于时间的名言。

这样的收尾,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受到了珍惜时间的良好教育。

本节课我运用“自主探究 精讲精练”的教学法,以言语训练作为主线,做到了文理结合。学生在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努力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去飞翔。是学生在这以人为本的数学课堂中,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生命的辉煌!

7.三年数学教学计划 篇七

关键词:学生学习,数学倾向,评价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要求:“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1]

教学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必须服务于教育目的。但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却难以评价教育目的的很多方面。虽然传统的考试有不少优点,如简单方便,易于实行,覆盖面大,阅卷方便,比较客观。但缺点却非常明显,第一,考试的内容是常考的,而不一定是重要的。只考课本上常见的,而课本没有的且是重要的内容却不考,没有注意到考题的导向性。第二,考试过多地是考学生不知道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考学生不知道什么容易,但没机会让学生告诉你他们知道什么。第三,考试往往考学生记忆的知识,而不是理解的知识。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第四,传统的考试更多地是关注学生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使得传统的考试不能有效地测试学生的能力和高层次的思维,如学生的元认知、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就很难被测试出来。另外,传统的书面考试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态度、毅力、欣赏等情感领域的评价。也就是说,在传统考试的影响下,教师在评估学生学习时,仅限于评价认知行为和结果的好坏,几乎没有明确的标准和从容的机会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方面的偏差,因此,就可能会使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被忽视,得不到针对性的解决。

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评价对教育目的的服务作用,也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当前对学生的评价就不仅限于要求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还要求对学生学习倾向的评价。本文就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谈谈一些认识。

1、数学倾向的概念和思想

根據美国NCTM(NationalCommitteeofTeacherMathematics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标准的定义,评定是指“为了各种目的收集关于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倾向的证据,以及据上做出判断的过程。”[3]即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包括知识、能力和倾向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学生数学倾向主要是指“学生情感领域的心理品质,包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兴趣、意识、态度、信念、毅力、欣赏等。”[3]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兴趣、意识、态度、信念、毅力、欣赏等情感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并不是单一地孤立存在的。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之一。”[2]所谓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2]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刻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相反地,如果一位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他就不愿意下功夫去努力学习,不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甚至会放弃数学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数学时,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由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2]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任何人都不可能指望一个讨厌数学的人欣赏数学。因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如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或方法会产生惊讶和欣喜;对单调重复的内容或作业,则会感到厌烦和乏味等。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丝不苟,言必有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认识到培养科学态度的意义和作用,养成勤奋好学的优良个性品质。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在动机、情感的激励下,需要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所谓学习意志是指“能自觉确定学习目的,及时调节学习行动,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数学学习中,满怀信心地迎接困难,奋力拼搏、坚持到底去战胜困难,这种坚韧的意志品质,通常称之为毅力。”[2]学习毅力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意志品质,学生有了这种品质,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会灰心灰气;而在取得好的成绩时,也不会骄傲自满。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有目的的培养自己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数学能力和数学元认知能力等认知因素的直接参与,对输入的数学材料进行加工,而且还需要学习兴趣、情感、意志、态度等非认知因素的启动、加强、维持和调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促使数学学习活动顺利开展,达到学习的目的。

另外,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1]因为相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学生成长的历程。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克服困难的毅力、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致力于学生情感领域的培养。

因此,要使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更全面、更完善,就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

2、体现数学倾向的高考试题例说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高考改革越来越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精神,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下面2010年的部分高考试题中就能反映出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思想。

例1(2010年江苏高考理科第17题)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AE的高度H(单位:m),如示意图,垂直放置的标杆BC的高度h=4m,仰角∠ABE= ,∠ADE= 。

(1)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 、 的值,tan =1.24,tan =1.20,请据此算出H的值;

(2)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认为适当调整标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单位:m),使 与 之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m,试问d为多少时, - 最大?

解:⑴,同理 , 。

AD-AB=DB,故得 ,

解得 。

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是124m。

⑵ 由题设知 ,得 ,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故当 时, 最大。

因为 ,则 ,所以当 时, - 最大。

故所求的 是 m。

例2(2010年安徽高考理科第21题)品酒师需要定期接受酒味鉴别功能测试,一种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如下:拿出n瓶外观相同但品质不同的酒让其品尝,要求其按品质优劣为它们排序,经过一段时间,等其记忆淡忘之后,再让其品尝这n瓶酒,并重新按品质优劣为它们排序,这称为一轮测试.根据一轮测试中的两次排序的偏离程度的高低为其评分。

现设n=4,分别以 表示第一次排序时被排为1,2,3,4的四种酒在第二次排序时的序号,并令 。则X是对两次排序的偏离程度的一种描述。

⑴写出X的可能值集合;

⑵假设 等可能地为1,2,3,4的各种排列,求X的分布列;

⑶某品酒师在相继进行的三轮测试中,都有 ,

①试按⑵中的结果,计算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假定各轮测试相互独立);

②你认为该品酒师的酒味鉴别功能如何?说明理由。

解:⑴ X的可能值集合为{0,2,4,6,8}。

在1,2,3,4中奇数与偶数各有两个,所以 中的奇数个数等于 中的偶数个数,因此 的奇偶性相同,

从而 必为偶数。

X的值非负,且易知其值不大于8。

容易举出使得X的值等于0,2,4,6,8各值的排列的例子。

⑵ 可用列表或树状图列出1,2,3,4的一共24种排列,计算每种排列下的X值,在等可能的假定下,得到

X02468

P

⑶ ①首先 ,将三轮测试都有 的概率记做p,由上述结果和独立性假设,得

②由于 是一个很小的概率,这表明如果仅凭随机猜测得到三轮测试都有 的结果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认为该品酒师确实有良好的味觉鉴别功能,不是靠随机猜测。

3、试题中学习倾向性考核的分析

上述例子,已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立意,遵循教学大纲,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考查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注重对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学习方式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虽然并不是课本上有什么才考什么,却都突出了试题新意,充分注意了试题的导向作用。

3.1注意问题的探索性

例1联系解三角形知识、两角差的正切及不等式的应用来测量电视塔的高度,虽然是常见的知识,但与现实联系很大,所以极大吸引了考生的好奇心,激发了考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因此也会引导考生有意识地反思其思考过程,进一步熟悉解三角形及不等式的应用。

例2设置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虽然是熟悉的实际问题,却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关注的问题,因此,试题通过别致的设计,吸引考生对调酒师评价问题的关注,激发考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其“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探究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

3.2注意问题的适应性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非常重要。

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正确阅读并理解数学学习材料,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例1呈现给考生的是测量电视塔问题,试题中结合图形,体现考生个体的阅读理解能力、探究方式的差异性。

3.3注意问题的现实性

因此上述几个例子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兴趣、态度、信念、毅力等情感因素的考查得到了充分体现,完全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评价的要求。

另外,“有的省市把原有的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解答题形式分别改为耐心填一填、精心选一选、细心算一算、用心想一想的形式,有的省市把原有的选择题、计算题、应用题形式分别改为对号入座、数学运算的行家、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形式,这些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学生,并促使其产生完成试卷的愿望。有的省市为了把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测量与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还设计了试卷的‘中缝广告’,写下一些独特的补白语言:‘相信你的能力’、‘找回你的自信’、‘相信自己,超越自己,战胜自己’、‘你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小能手’等,使不少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自己的信心。”[4]因此,从试卷的形式来看,越来越富有人情味,树立了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学习倾向的评价思想。

因此,在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力水平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突出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同时,应充分地把对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测量与对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更全面、更完善。

4、结束语

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是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因为“笔者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局限性,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已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有其它的评价手段预以补充。”[5]因此,建立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体系,就能有效地解决完全开放的数学問题、答案较难用文字表达的数学问题、对知识的洞察及更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等这些笔试考查不太适用的数学问题。

当前,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在逐步受到重视。但在我国,这一方面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面对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盲目地全盘否定原有的工作,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该按照“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1]在积极发扬传统笔试优点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实施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甑别与选拔功能,更加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当然,数学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学生,这就需要数学教育评价的设计更能细致深入,方法应该多样化。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倾向的评价,不能单一地在笔试试题中体现,教师还可做一些有关理解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增加口试,在口试中更能详细地了解每个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水平和对数学知识的组织能力;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平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小论文或小组报告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能力;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还可以考查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数学探究与实验的意识与本领。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方式,来丰富对学生数学学习倾向的评价体系。本文在此就不再展开论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2~116.

[2]马忠林主编.数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33~152.

[3]范良火.关于多元评定的概念、方法和认识(J).数学教学,2002(1).

[4]潘小明.从2003年中考数学命题变化看评价发展(J).中学数学月刊,2004(2).

[5]参考李士锜,李俊主编.数学教育个案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134.

8.一年数学教学计划 篇八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难点: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9.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九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了,和我一年级时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所变化,一年级的小学生什么也不知道们只能一切从头开始教他们,而在他们进入了二年级之后,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我在教学上就要有所变化了。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使我自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方法较好学生,我制定了新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内容有下: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我们班共有学生58人,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二)、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三)、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四)、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五)、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六)、观察物体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七)、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三、教学目的要求

1、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7、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8、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材简析

(一)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 统计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教学工作预期目标

在知识方面:按教学内容按时完成本册的教学任务。

在技能方面:1.加大对学生计算算能力的培养。

2.初步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去发现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3.从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日记的写法,并完成4片日记,一月一篇。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执教的两个班级共有8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相对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学会画线段。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五、教学措施: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是用它解决问题。渗透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材的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其中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训练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二1 班和二2班两个班我已经带了一年,跟班上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学年的磨合,默契度比较高。带起来比较顺手。两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和认真程度有待提高。本学期的重点是抓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48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68%。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二、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习8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理、化教师教研水平;为了在我校形成浓厚的教育、教学研讨氛围;为了让我校理、化学科在中考中,学生中考成绩再上新台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理、化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本学期我担任二(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尽善尽美,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特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1)班有学生50人,二(2)班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孩子的学习习惯都较好,孩子们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与减”。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力争落实“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课时安排

1.加与减 ---------------------------------- 7课时

2.购物 ------------------------------------ 4课时

3.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4.图形的变化 ------------------------------ 2课时

5.2—5的乘法口诀 ------------------------ 8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6.测量 ------------------------------------ 6课时

7.分一分与除法 ----------------------------- 12课时

8.6—9的乘法口诀 ------------------------ 4课时

数学好玩---------------------------------- 2课时

9.除法 ------------------------------------ 5课时

总复习------------------------------------ 4课时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适应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特点,教与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

1、数据收集整理

2、有余数的除法

3、表内除法(一)

4、万以内数的认识

5、图形的运动(一)

6、克和千克

7、表内除法(二)

8、数学广角

9、混合运算

10、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能认读万以内的数,正确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在图形中找规律。

四、方法措施

学生易对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应用能力。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全面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一共有22名学生,全是农村子女,家长对教育教学不够支持。在升二年级时从上一个年级降下来5个差生,然后在城关一小和二小读完一年级后转来了3名差生,再加上到我们班入学时学生年龄改小到六岁,我班升二年级时一个差生都没留级,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环境比较差,种种原因,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只有向困难挑战,努力工作吧。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周 3.3---3.7 一、数据收集整理 3

第二周 3.10---3.14 二、表内除法(一) 14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三周 3.17---3.21 三、除法的初步认识 4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四周 3.24---3.28 四、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 整理和复习

第五周 3.31--4.4 五、图形的运动(6) 4

第六周 4.7--4.11 六、图形的运动 3 清明休一天

第七周 4.14---4.18 七、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 4

第八周 4.21---4.25 八、表内除法(二) 4

第九周 4.28--4.30 九、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5) 4

第十一周 5.5---5.9 十、混合运算 4 劳动节放假三天

第十儿周 5.12--5.16 十一、有余数的除法(6) 4

第十三周 5.19---5.23 十二、有余数的除法七、万以内的认识(10) 4

第十四周 5.26---5.30 十三、万以内的认识 4

第十五周 6.2---6.6 十四、万以内的认识 3 端午节休一天

第十六周 6.9---6.13 十五、万以内的认识八、克和千克(2) 4

第十七周 6.16---6.20 十六、数学广角——推理(3) 4

第十八周 6.23---6.27 十七、总复习(4) 4

第十九周 6.30---7.4 期末考试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8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最好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

为了更好地为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在进行之前都制定了一份较为简单详细的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化、表内除(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总复习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四、主要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要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Www.ShuxueBA.com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9、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

除法3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和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解决问题 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与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7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

4课时

上一篇:广告刊登协议范本范本下一篇:疫情期间网络授课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