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说课

2024-09-11

力的存在说课(通用5篇)

1.力的存在说课 篇一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上科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物理P125

2、教材简析: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

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以学习力的初步概念为切入点,它为今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做必要的铺垫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培养,掌握牢固的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的学习还是以观察生活现象,以培养解释和分析这些情景的能力为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理解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形变

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此类问题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两方面中对力学概念建立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在课堂中的学习,更深层地在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

(2)通过学习,培养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知道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体验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以兴趣来带动学习的热情。二、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工作,让学生感受对力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2、教学气氛轻松而不失严谨,让同学今后的学习不光在课堂上实现,更能在生活中实现

3、以多媒体作为平台多演示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生活中的想得到或想不到的现象

4、教师引导设置情景以及实验,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想,三、学习方法:

1、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想到日常生活情景,更能在其中联系物理知识

2、通过积极思考,对问题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3、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

4、学生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四、教学程序

此课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实例,去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及解释。

本设计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力的初步概念

2、力的相互作用

3、力的作用效果

(一)、新课导入

主要的想法是让同学自己来感受一下“力的初步概念”。多数实验和现象要让学生自己可以马上看到,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得到,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深层的体会。此时,课的一开始,也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

自己的设想:还是以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手段,把一些比较重要以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一些生活常识,以及现场同学一起参与还原。让同学在实验中探究。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知识点是重点,更是难点,所以找了不同的生活或者实验来证明。以及改变学生平时对这些概念的错误理解。建立正确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

“力的作用效果”,这是个重点,我通过搜集不同的素材,争取把这些素材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最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己思考,自己是否在平时生活中仔细观察过生活没有?以此来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

(三)、说明

本设计着重的是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方法教育,尤其是在平时的积累,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简单生活还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概括的能力。

几个方面可以突出强调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意想不到的一些小实验及现象。有些实验甚至是天天可以看到和想到,但是有时不注意也就让其在自己的脑袋中溜走了。在这节课上,我只是想尝试一下,通过这节课,让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多观察,多考虑,多想多问。有的甚至用一段同学熟悉的图片和视频作为切入点或者小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让学生参与,多让学生来体验,教师用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物理问题。为了今后物理学习(尤其是力学知识)打基础,要让学生学会在观察的同时解释这些问题。

电脑多媒体的使用。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不让其作为教学的傀儡,发挥其最大的效果。这里,我使用的多媒体肯定发挥其作为平台的“多”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不光是电脑就是一个多媒体平台。

2.力的存在说课 篇二

关键词:探究活动,显性,隐性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有效的探究活动,应该有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初中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一般有如下几种途径(见框图)。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一课为例,谈谈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对教材中“显性”探究活动的直接利用或优化改进

《科学》新教材注重凸显新课程理念,许多章节都编排了“活动”、“实验”、“思考与讨论”、“探究课题”等栏目,对于这些“显性”的探究活动,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直接利用或作优化改进。

例如,“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是这样设计的: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树干摇晃、树枝折断,感受风的存在,即我们可以通过某些事物所产生的效果,确认该事物的存在。那么,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器材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教学实践中,为丰富学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改进,优化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玩一玩,首先教师出示一个简易的单杠,要求几位学生上台做引体向上,并体验手臂的感觉(很酸、很胀);然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用力拉橡皮管,体验一下用力的感觉(很酸、很胀);接着教师指出人类最早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痛中,感受力的存在的。

活动二:找一找,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桌上的器材(两个气球、一块木块、一个弹簧、一辆绑有磁铁的小车等)显示力的存在,同时要求每组学生把实验过程和现象写在软黑板上,并贴到黑板上展示(学生展示成果如图1所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纷纷指出可根据弹簧变短来显示力的存在,可根据小车转弯来显示力的存在……

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体验到了力的存在,并充分理解了力的存在。

二、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科学方法线索进行设计

如果学生在学习科学时,“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因此,《科学》新教材在呈现科学知识(主要指科学概念、规律等)时,比较重视展示科学过程。既有科学过程,就必然存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无非是科学过程的抽象。因此,在进行科学概念、规律教学时,我们应以教材中的知识发展过程和伴随知识的发展过程所蕴涵的科学方法为基础,将知识的发展过程及其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整理出线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探究活动。

例如,“力”是最基本的科学概念之一,教材在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力的现象之后,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力的初步概念。实践中,我们利用了这一方法线索,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力的现象之后,设计了下面几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理一理,即对图1所示的实验现象进行整理、归类,通过横向比较,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整理结果如图2所示)。

活活动动二二::议议一一议议,,即即对对图图11所所示示的的实实验验现现象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纵向比较,概括出力的含义(学生讨论结果如图3所示)。

活动三:探一探,即利用所提供的器材探究力的特点,包括“力的作用形式”、“力与物体的关系”、“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通过这几个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更好地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

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设计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对相对比较抽象难懂或枯燥乏味的概念、思想、方法的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创造性地设计探究活动。

例如,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教材是通过举实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的,但我们认为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做一做,将两个气球相互接触,并挤压,观察发生的现象(如图4所示);将两个绑着磁铁的小车分别如图放置(图5、图6),同时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

活动二:议一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你是根据什么得到这个结论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活动三:用一用,鱿鱼前进、火箭升空都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播放相关视频),今天我们用这辆小车模拟实验(如图7),动手做一做,设法使小车前进,并解释小车前进的原因。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进一步得到了激发。

3.力的存在说课 篇三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说课 改进措施

近些年来,技工院校对说课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说课这种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促使技工院校教师进行创新和探索,供同行和专家参考与交流。因此,说课已成为技工院校考查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常用方式,也成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交流和评比的主要手段。山东每年都举行市级和省级技工院校教师说课比赛,说课理论和技术不断提高与成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说课、教学能手,亮点频出,说课活动在各个技工类院校已日渐普及,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就广大技工院校教师而言,在各种说课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亟须改进与提高。本文仅就存在不足和改进措施予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技工院校教师说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细节决定成败,就技工院校教师说课而言,可以从技术层面对教师说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

1.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不高

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包括穿着打扮、行为礼仪、口语表达能力等。许多年轻教师或新教师在参与说课时存在不穿职业装、穿着随意,甚至一部分教师穿着打扮极不规范,过于暴露、花哨,很难将其形象与“教师”这一职业联系起来。在说课过程中,部分教师的点头、鞠躬、行走、站立等基本礼仪都不规范,充分说明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教态这个问题或缺乏礼仪训练。在说课过程中有的教师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语速过快、过慢,声音过高或过低、口头语和废话太多,语言表达缺乏抑扬顿挫等问题。课件页面间的衔接与转换缺乏过渡语设计,总给人以停顿和卡滞感。说课过程中缺乏个人风格,羞于表达,缺乏激情。讲课要有激情,老师就像一个演员,讲台上是一种性格,生活中是一种性格。要注意学生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一看学生或评委的神情不对或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要赶紧变化,包括手势和肢体语言的改变。部分职业教师还缺乏专业自信,职业院校的教师,至少要掌握一种主流、先进、前沿的技术,可以成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本钱,教师如果肚子里有货,学生就信服你,如果肚子里没货,教师就会在讲台上发抖。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失,有些老师因说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而从头到尾都是通读说课稿,或眼看电脑,连头都不抬一下,对说课对象和自己都极其不负责任。

2.对说课过程的总体把握不足

对说课过程的总体把握包括时间空间的把握、说课对象的把握等。一般的说课教研交流时间都会控制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间,而许多教师总会在10分钟左右或25分钟左右结束,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师说课稿准备得太简单或太复杂,少于900字或多于2000字而导致说课时长不准。说课稿应紧扣主题,应学会删繁就简,前后要连贯紧凑,不说与本课题无关的话。时间、空间把握不准,就是课时设计和教学场景空间因为未经实际检验而存在明显失准,有经验的老教师和专家往往一看说课教师的课时设计,就能判断出说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课时实施性(可操作性)是否合理,部分老师将三节课的内容放到一节课的时长内完成,或反其道而行之,即使说课内容再丰富,课件制作水平再高,语言表达再流畅也无法弥补这一致命不足,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说课教师最容易犯而不自知的错误。

3.PPT课件的制作水平有限

在技工院校组织的说课交流活动中,PPT课件几乎成为必备武器,但课件制作水平确实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从课件背景的选择上看,不是色彩偏深偏暗给人一种压抑感,就是色彩偏淡、偏亮晃人眼。背景图片和模板存在互相拷贝而趋于雷同的情况,图片处理简单到许多背景图片上还有别人的静态或动态LOGO,说轻了,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说重了是道德问题,希望教师们特别注意,课说的再好,水平再高,道德不行等于零。特别是年轻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遵守学术道德,杜绝网络下载,尊重知识产权。课件中的图片数量偏多或飞出、飞入等动态效果的设置导致的眼花缭乱,让观看者感到无所适从。而有的课件从头至尾没有一张图片,只是文字大量的堆积与罗列,单调而乏味。教师制作的课件中,视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存在着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不够专业、甚至导致逻辑错乱和常识性穿帮与失误的问题。视频展示手段也太过单一,许多老师都是只进行了简单的超链接处理,从而导致视频界面复杂,极不美观,操作不便,甚至经常出现说课过程中视频无法播放等失误。

4.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力欠缺

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的匹配、电子教鞭的应用、音响设备的灵活应用等等。在技工院校组织的说课活动中,由于大多数老师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或者年纪偏大的老教师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缺乏应用与演练,经常会出现无法连接投影仪和随机设置多媒体设备等问题,许多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电子教鞭、蓝牙无线遥控器、无线麦克风、无线鼠标、视频实物展台等新型教学设备。说课过程中,在视频播放环节,总会出现音响声音过大、过小甚至没有声音的问题。其原因在于老师们在说课以前对以上环节考虑不周,存在参数设置错误的情况并缺乏专项技能的培训与练习。

5.说课活动组织存在的问题

(1)存在技工院校教师说课与普教教师说课内容、方法、手段雷同等不足,说课流程甚至有点八股,缺乏新意。

(2)说课结束后的评课环节重视不够。说课的目的在于相互交流和彼此促进,然而恰恰在评课这个重点、亮点环节,院校组织落实的往往并不到位,存在重听轻评、听而不评,敷衍了事等组织不力问题,往往使说课活动流于形式,草草收场。

二、改进措施

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提高和改进措施。

第一,技工院校教师应该注意加强自身教学素养的完善和礼仪等相关知识的获取。充分利用相机、手机等视频拍摄功能进行说课自拍参照练习。

第二,教师应该将说课活动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说课时间和空间设计的有效性,反复地修改说课设计,让说课本身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只有优秀的课堂及课程才能托举出优秀的说课过程。

第三,应该加大技工院校教师教学PPT课件的制作技能培训力度,让系部中的教学骨干起到传、帮、带的良好作用。教师自身也要多向计算机或课件制作水平较高的老师请教,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应用,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第四,多组织听课、说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的说课创新,尤其是原创。特别要在活动结尾专门设置专家和老教师评课环节,采用全面点评、问题点评、比较点评、借鉴点评、感受点评、归纳与提升点评等方法进行总结和提高,以期引起共鸣,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活动中受益。

技工院校教师要说好课,非一日之功。只有不断地从细节入手改进说课过程中各个环节,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特别要加强说课之后的“评课交流环节”,才能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养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教研之风。

4.《力的合成》说课稿设计 篇四

一、教材的分析

1、教学目标和要求

《力的合成》一课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高中必修本(必修1)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

由以上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让学生知道试验的结论,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而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以提高探索研究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 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3、教材重点和难点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学生思维断层,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另外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不容易理解,所以也是教材的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关于教法

矢量合成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针对此因素本节课应选择实验法进行教学,这是教材内容和认识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和方法,画出两个分力的图示,合力的图示,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有效地为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服务。

三、对教学过程的够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引出新课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时能否出现一个力效果与几个力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讲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该通过多个实例表明事实:由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跟某个力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然后在这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并以“实验”栏目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间可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教师应该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多种尽可能精确的实验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接着让学生按学生实验的装置仔细做实验,要求实验尽量准确.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应用平行四边行定则

(1)例题解析

本节教材的例题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作图法直观、简单,但不够精确.计算法精确,但比较麻烦.要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时也要作平行四边形,只不过作平行四边形时不用取标度、各边的长度不用太严格.因此,正确地作出平行四边形是基础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讲解

学生对“于平行四边行定则”理解不深,容易按他们熟悉的标量运算规律来想问题。如合力大于分力,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

对此可以通过练习和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

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F 和F 大小,并用作图法求出夹角 = , , , , 时的合力F的大小。此时学生会发现:合力可能大于某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个分力,甚至等于某一个分力,并且夹角 越大,合力就越小。学生发现这规律后为了证明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老师可以用模拟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具或相应的计算机来证明,同时也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3)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平行四边行定则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提示与指导,让学生正确规范地操作实验以减少误差。(水平使用弹簧时要从新调零,在拉弹簧的过程中要保持与木板平面水平,弹簧的深长方向要和所测拉力的方向一致,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和刻度板或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千万不要硬凑数据而使实验十全十美毫无误差。)

2、在教学过程中作图要规范,分力、合力的作用点相同,分力、合力的比例要适当,虚线、实线要分清.(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作图细节还没自己的概念,所以老师的作图是他们最好的模范)

3、注意调控课堂节奏,避免学生做实验时手慌脚乱实验无法进行。

5.力的存在的教案设计 篇五

(一) 教学设计:

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2、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 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难点:

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五)教具准备:

(1)弹簧 、 弹簧拉力器 、 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 质量为100克的钩码

(2)幻灯片、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索 、 分组讨论 、 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

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全班哄笑)

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

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师:我这儿还有一根弹簧,若用力压弹簧呢,情况会如何?

学生活动:(3至4人一组)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弹簧

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拉伸和压缩弹簧,体会手的感受

实验结果:各组员讨论分析

请几组完成实验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看法。

师:像弹簧一样,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弹力呢?

学生活动二:分组讨论,试举生活中常见弹力的实例。

教师分析总结:

(说明: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师设疑:前面我们在做拉伸弹簧的实验时,前后几次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师: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应当怎样进行测量呢?---引入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个100克的钩码。(让学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师:这时你所用的托力约为1牛,牛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 牛顿命名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师:再用手托起科学课本和科学作业本,估计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测,答案不一)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准确地知道我们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授: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秤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出示演示弹簧秤,说明它的原理、构造)

学生活动三:

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

量程为5牛的弹簧秤(附说明书)不同质量的钩码(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实验目的:

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实验步骤:

(1)结合说明书,了解弹簧秤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察弹簧秤面板:辨认指针、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处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弹簧秤的量程内,让学生拉动秤钩,先估计力的大小,再看指针,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5)用弹簧秤测你及同组同学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结束: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说说你认为在弹簧秤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实验,合作与交流,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教师小结:

(八):课堂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

(1) 某弹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该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

(2) 使用弹簧秤时,为什么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九)课外扩展实验:探究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面我们在做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时,知道我们一个小组内各组员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检验你的猜测?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该怎样处理测量数据?课后完成这个探究题。

(十)教学反思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第一次接触力的初一学生而言较难掌握,所以本节课先以复习引入,在讲解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弹力,通过实验,分析研究讨论举例扩大对弹力的认识。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学中发现,射箭、跳板跳水、撑杆跳高要用到弹力,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压力、绳子的拉力也是弹力,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力的测量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程上从演示实验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说明力的单位是牛顿,并通过用手托起一个100克的钩码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从让学生掂量托起科学课本 所用的力大约有多少?估计是否准确引入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相互交流。这一部分知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兴趣地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弹簧秤的使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常会忽略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环节,如:①弹簧秤使用前的指针调零,②拉秤钩时尽量不使拉杆与秤壳接触,③读数时视线应与面板垂直。这是学生的一个实验习惯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一学期收获作文下一篇:张裕酒厂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