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2024-09-08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共12篇)

1.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篇一

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

[关键词]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建设

1、企业文化的实质

现代企业的管理正在告别单一的经验式管理、理性管理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方向迈进。在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文化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财富。哈佛商学院约翰科特用几年时间对两百多家公司进行的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语言,在今天的快速变化、更具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还有大量的事实表明,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人才、创造能力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围绕这一切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各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企业文化不是摆设,而是生产力!

2、正确理解企业管理文化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实现经营目标。然而,企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前提是深刻理解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而对于企业曾名而言,以人为本的“人”包括消费者、员工、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加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塑造,借此打造更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 ]

3、加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21 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界应切实重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按照我国国情,眼下企业多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所有制性质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利润导向型的价值观。许多企业主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赚钱。有时不惜坑害消费者利益。在企业主个人素质缺乏的同时,企业员工也因为没有与企业主形成共同价值观理念,一方面为了个人利益私下搞第二职业,挖企业墙角;另一方面,员工之间争夺利益,不能团结共事。因为来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少干活多拿钱就成为员工普遍心理。在这种企业里,“打工”的感觉和思想表现得十分明显。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依靠的还是员工,所以,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上述种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缺失或不够,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动力,萎靡不振。其实企业就像人,应该有灵魂、思想和理念。

4、企业加强“以人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扩充人力资源。21 世纪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了人才,在竞争中便占据了最佳的优势。在过去很多年,随着人才流动的自由化,很多企业用工资待遇和灵活的机制吸引了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人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大量涌入的国际知名企业,这种优势不复存在,广大企业中人才流失日益频繁和严重。至此,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大难题。世纪是科学经济的时代。而人作为科技的载体,必须引起企业在管理中的高度重视,因而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但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很多企业主都还没能很好的弄清楚。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赚钱生活,此外还有良好工作环境、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对员工的态度”如果这种认识成立的话,那企业文化更应加强“以人为本”层面建设,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赋予企业对人才更大的吸引力,使得为之工作的员工心情舒畅,从而更容易发挥能力实现个人对价值的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成绩。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层面的建设,强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后果堪忧。

4.2 建立并改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中呈现出不规范、家族模式、决策随意性的等弊端。既然未来全球化的竞争是大势所趋,那么要参与其中就必须熟悉规则,就要与国际化的管理模式接轨。那么改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然之路。在强硬的规章制度之外,有实现软性管理的企业文化作补充。

它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管理的一面,符合人的本能需求。在企业文化中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同时兼顾强大的约束力量,为企业员工树立无形的规章。

企业文化塑造并非只是“口头运动”。它要求从有形中体现无形,用无形强化有形。在规划自身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应从物质层(产品、办公环境、厂房绿化)制度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精神层面(价值观、人才理念、工作理念等)全方位塑造时,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4.3 打造企业形象与品牌。鉴于生存条件的桎梏,导致大多数企业在早期的发展道路中无法很好的注重产品或企业的品牌塑造,相反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中,某些行为甚至破坏了企业自身的形象。提到温州,当初假冒伪劣的印象至今未完全消除,而2008 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中的“人本”的思索和重视。

企业文化在“以人为本”层面的塑造,不仅培养了内部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在对外的文化传播中,塑造起企业“以人为本”的大众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

4.4 全方位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果当家人的素质不高,那么可以肯定即使企业能走下去,也走不远走不长久。而企业文化中应深化“以人为本”的一面,大力提倡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可以为决策最大程度上的正确提供保证,而后者则能帮助全体员工(包括民营企业家)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加强企业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有利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对于增强企业内在竞争力,对于企业解决有关问题或为之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于企业迎接下一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非常紧迫的。

2.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篇二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 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 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走向。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 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爱好, 力促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才, 并能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处理人与组织的关系时。并不否定和排斥组织的目标, 而是应把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组织目标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就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学生的工作为根本。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坚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对象, 所有学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 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 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 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 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为了学生, 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服务学生, 信任学生。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 始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中, 管理目标的抽象化和格式化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弊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来提高管理效率的, 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创造才能, 从而才使得被管理者愿意或者满意以满足的心态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去, 进而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人性的管理是情、理、法并重的管理, 而不是放任管理, 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教育人性化。对高校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抓住了学生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 因为学生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需求、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1、加深对学生的本质认识

高校学生管理, 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 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 都源于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 源于对学生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实际上, 任何个体都有其自身具体、独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整个群体中, 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就高校学生管理而言, 学生对自身所处管理环境的感受, 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 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 都是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离开了对这些因素的认识、洞察和把握, 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 重视个人需要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 高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管理效率, 收到预期的效果。

2、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校园文化环境, 是指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校园的精神环境两部分。校园的物质环境是以布局成形的姿态出现的物质环境, 主要是指校容, 如建筑物的布局, 室外的绿化、美化, 室内的整洁、美观、大方等。校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传统习俗, 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文化品味及活动构成的气氛等。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 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受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的影响他人和自己。就学校而言, 这种对人的发展以及才能的养成产生影响的环境, 就是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及师生员工的生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多元化的学生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充分的发挥。在一个健全的集体中, 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意识也比较容易克服。因为集体的影响、优良作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培养每个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各项活动, 积极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才干及特长, 使活动和教育融为一体。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构建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主权利。二是要对所有学生负责,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就要保证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的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等,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是改进学生工作,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需要, 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实际上学生的“自我管理”, 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 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学生成才的目标。

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要追求以新奇制胜, 以巧妙攻心,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行为表现的细枝末节, 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重要位置, 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 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摘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分析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及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的基础上, 探讨了构建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以人文本,学生,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彭跃农:《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长沙大学学报, 2008, 22 (4) 。

[2]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大理学院学报, 2006, 5 (5) 。

[3]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48 (12) 。

[4]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 5 (5) :104-106。

[5]王再学、武海燕:《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模式》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96 (6) 。

[6]夏书堂:《简论“以人为本”与构建学生人性化管理模式》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6, 5 (4) 。

3.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篇三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财富,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的拥有和管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谁能在人才上抢占先机,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成熟健康的企业在管理中既要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要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出发点,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想要增加活力源泉,必须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积极性,而且深刻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因为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企业都是员工的集合体,所以管理企业就是管理人。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明白知道做人的重要性,并且以做人为基本的观念发挥到了极限。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尊重、理解,认识并且带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极大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企业内部的更多的人信服并且为企业的共同目标共同努力。换句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所有的人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一起往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一)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在现在这个社会,员工对于企业的一些可观态度更为坚定,只有企业决策人、管理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条件并且满足员工提出的一些合理的要求,便能大大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产生与企业难以分割的归属感或同化感。并且愿意为企业奋斗,创造,使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工作结果对自身有意义,才能更好的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奋斗对整个社会和企业的具体的一些收获。并且更加明确这种行为是应该的。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被受到尊重,明白自己的命运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所主宰的,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特长与技能,积极有效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所激发出来的对生活,对工作的积极、热情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作为企业决策人和管理者,有义务并且应当积极的并且尽力去帮助员工分配并且解决个人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劳动条件,食宿条件等个方面员工切身利益的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为企业的员工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平台,足以确保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每位同仁都能各施其才

(二)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 其实想要员工对你的管理心服口服,就必须懂得如何去利用人力资源,首先是从人性的特征特点出发,研究与探讨公司企业的每个员工的行为特征,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是与自身是同步进行的,企业是否前进意味着自身至少是否盼望着企业要前进,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如果离开了企业,就比如鱼儿离开了水,将无法前行,以此对所在的企业产生一种依附感。大大提升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献身精神,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自觉为企业奉献

(三)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不间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如果公司员工有极大的创新精神,那么将会推动企业追求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寻求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经过研究探讨,想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现在,那么必须改变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思想文化,更新并且加固新的思想观念。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决策人,更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改变现有的这种意识。并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贯彻落实针对不同人群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对症下药,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被管理制度。在一个就是在企业,更新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不同人群的企业制度,使之为更人性化的制度,向员工灌输落实有效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时候,企业还必须拟定科学积极的人才选拨、晋升机制,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享受到人人平等的这种竞争机会,让真正有能力有才能的人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加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听取并考虑探讨员工对企业所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让员工深刻感受到自己与在企业中存在的价值与动力,加大员工对企业积极工作的信心与动力;企业想要做到这些,必须从实际出发,重新拟定一套实际的、权威性的对员工的业绩考核制度,加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等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必须要有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同心协力。企业在这样的不断改善中,才能走到更好,创造辉煌!

(四)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任何一个员工在企业中,都希望是站在企业的第一线,特别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在企业中主宰了企业一定程度上的成败。因为作为企业的每一位同胞,都不希望自己对企业是一个局外人,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最新动态,以及今后的经营方向,以便于今后实施自主经营的决策,这就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对企业人才培养上面和后期发展战略上面着重完善并且确保做好。让每一个同仁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且同时需要给他们进行人才的教育与训练,让他们能尽快成长,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工作,对生活的信心,从而满足了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成就感有自豪感。

4.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篇四

关键词: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创新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迫切的要求。针对企业而言,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企业进步的一个重要保障。传统的管理模式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的现代化要求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企业创新要求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企业人本管理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

一、企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提出

理论界对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从人际关系方面着眼,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以尊重员工人格为基点,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为纽带,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环境,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有的从人的需要和发展方面,提出企业人本管理就是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解放员工、发展员工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管理,就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活动的主体和企业最主要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有的从人的行为与心理发展角度,指出重视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在管理中的作用;有的还提出了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一是目标协调—制度建设—培训与激励—实现共同目标。二是情感沟通管理、决策沟通管理和员工自主管理等。

当前,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二、创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实现,一是要转变观念,这是实现人本管理的根本性的问题。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和企业的发展也是管理的最根本的目标。这里人包括:管理者、员工。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三是要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以及情感激励的统一,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管理人”,是“管好人”。企业的管理理念应该是培养全才,包括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良好修养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是统一的要求,但并不压抑员工的个性发展。真正的企业发展有利于员工个性的发展;同时,员工的个性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遵循企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如果说传统企业只是强调企业的效益和对人的管理,那么

现代企业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理念注重的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使人成为高度自觉和完善的人。

3.人本管理要做到真正以员工为本。(1)以员工为本要求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变,以适应员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摒弃“时间出效果”的错误观念,尊重员工的人格,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

(2)要平等地对待员工。不能主观地将员工划分为“优、差”,把不太听话的员工打入“另册”不闻不问,对出现问题的员工不加以引导和排解,这样做很可能会与员工积怨,激发员工与企业的矛盾。管理者应该用平等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员工,发展的眼光对待员工,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员工,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员工,为他们创造适合发展的平台,才会激励员工奋勇前行,达到成功的彼岸。

3)要注重员工发展的个性差异。管理以员工为本,就是要依其原本,促其完善,助其发展。注重员工发展的个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对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员工的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因为个性化发展是对人自身建设的一种创新,是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开始和前提,只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造,只有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才能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4)要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获得效益,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员工的发展。这种管理既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进步的现代化管理趋势。

5.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篇五

一、以人为本,树立先进科学的新理念

人是教学管理的最重要对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管理改革的基本核心,其根本就是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人性化规律来实施教育教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拔苗助长不行,定框制规更不行,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发展,就是要按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客观规律来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接受能力来设置课程,规划进度;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现状选择教法、学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来制定作息时间,并随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身体机能。

以教师发展为本,运用激励原则,可以使教师工作积极性达到“最大值”。激励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表现,而且要以精神形态体现并使两者有机结合。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焕发生命活力,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工作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所以教学管理改革应有利于教师在培训研修、教学实践、总结反思、教研科研中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在教学管理中,不可能没有规章制度,但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考核指标时,应以“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为原则,注意教师情感的变化,善于疏导,常谈心,常交流,常帮助。要充分信任教师,鼓励和支持他们提建议、出主意、想办法,并予以重视、积极采纳,要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出每个人的内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教学管理中来。

二、变机械管理为富有个性的“柔”性管理

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学管理虽然规范、有序,但却过于陈旧、沉闷、缺乏活力,对教师的管理也太机械、死板,且不注重时效。其实,我们并不否认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但若机械地强求教与学的绝对统一,则无疑会抹杀教师与学生的个性优势,压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灵光;而若教师没有了特色,学生没有了个性,那我们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根本就无从谈起,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极不适应的。

培养具有鲜明个性优势的教师和学生,是现代教学管理改革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学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江苏教育学院周在人认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是强调统一的“刚”性管理,而未来经济时代的教育是“创新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应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高级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

三、减轻师生负担,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当前,频繁的检查评比仍然是一些地方教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尤其是繁琐的量化打分在某种程度上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教改积极性的发挥。一些管理人员唯学科、唯书本、唯经验是从,缺乏深入实际、深入学生、深入课堂的热情,过多地使用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评价的诊断作用,对教师缺乏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还有些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分数成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惟一指标。如此种种,使学校教学工作受到极大负面影响。

要减轻学生负担,就首先要减轻教师负担,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和思想负担。教学管理的首要对象是教师,教师是有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管理者的学识、人格、管理艺术就要有更高的水平。首先要给教师松绑,为教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给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为教师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提供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满足教师的成长、成功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生机勃勃,才能使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

四、创建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体系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定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它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使教师素质尽快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应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重新审视、深刻反思、调整改变传统的评估机制,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发展引领性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要在常规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体现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评价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过程,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评价的结果,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个体成长档案,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总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改革,既是学校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发展进程的必要保障。因此,我们要时时处处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最终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育目标,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6.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篇六

1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教育已在短期内适应了现今大众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渐趋于稳定阶段。在此阶段,深化大众教育内涵,稳定大众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以人为本的课题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当中已然势在必行。

1.1教育教学管理陈旧化,缺乏创新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校制度严苛搬照,学生对教师的言听计从的迂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主流。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系统下,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完全依赖于上级政府和机构,很少做到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内的行政人员是主体,他们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人员,教师参与不了管理,学生参与不了主体,一味的重复现有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制度,缺乏人为本身价值的创新,忽视了现代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意义。

1.2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性现如今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压力巨大。学生转专业十分困难,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并未对所选专业有更多了解,然而专业一但选定,转专业则十分的困难;学生选择课程不能做到自主,选择好专业,专业课程则是行政化安排,学生根本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往往出现逃课等尴尬的场面;学生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一个老师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学生课堂的集中力,然而在现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都是根据学校安排的进程接受教师;严苛的考试制度成为升学和入学的令牌,成了毕业和就业的关卡,“只有好成绩”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教学以人为本新管理模式的绊脚石。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宏观管理体制僵化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陈旧迂腐的思想根深蒂固,宏观局面下,行政化的管理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久而久之,宏观体制的僵化使得现如今的大众式教育教学模式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主人翁意识。

2.2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是导致人文情愫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国教育受到经济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念更偏向于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应当以实现社会理想为最终的目的,教育必须先满足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成为衡量人的能力标杆,造成大学难入,就业困难局面。

7.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模式与构建 篇七

关键词:科技管理,以人为本,构建

1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出现得并不晚,马洛斯需求层次论为代表的人本理论较早明确指出食物对人们有着激励作用,提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重视被管理者的需求,研究表明,人们对高层次的向往是逐层增加的,一般都是对更高层次的生活进行追求,并在追求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企业的管理也可以以此为中心,以逐层提高的模式来培养人才。

在经济时代中,阶梯式发展的需求不再适合发展需要,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进行跳跃式的发展,追求更多、更高的目标,这就改变了传统逐步提升的规律,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不再适用,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而这种管理模式也更加符合这个时代,更具有内涵。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就是其中的“人”,这个人表示的是被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要了解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中,从而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目标,也有潜在的动力,管理者应该做到的就是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让其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提高自己。被管理者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潜力的爆发点,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陈怡安教授将以人为本的精华总结为以下几点: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和谐和幸福。这个总结表达出了以人为本管理的中心思想和至高境界,而管理工作也分为不同的境界,更高的一层就是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使团队更好的配合,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和魅力。

2 知识经济时代中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内容与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以人为知识的载体,也就是说有人才能有知识,有人才能有经济,所以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2.1 以人为本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此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应该以科技人员为核心,创造价值的核心主要体现在科技人员身上,他们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管理者有更强的服务意识,要做到刚柔并济,不能一贯的强硬,否则容易引起反弹的情绪,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好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刚柔并济的手段,这样可以更好地管理企业,工作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2.2 对于“人”的激励

在管理过程中,只是安排和统筹日常工作并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潜力,增加其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激发其创造性,爆发出原本没有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人”逐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管理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在管理过程中,仅以刚柔并济的手段和激励工作情绪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有错误要惩罚,有贡献要奖励,并且对建立的制度要认真的实施,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奖罚制度,让大家在一个健康、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中工作,大家才能更有积极性。一个良好、健全的工作制度在企业中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让企业和工作人员少走弯路,避免失误,也可以让大家更加团结,从而使企业健康发展。

3 以人为本在企业中的构建

目前,很多企业为了与国际接轨,都将以人为本放在了管理制度的首位,但是受到原有思想的影响,实施起来还有很大的麻烦,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管理,多是以“多劳多得”的形式作为基准原则,在这种大的形势下,如何良好地将固有的管理模式成果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或是将固有的管理模式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兼容,使两者不相冲突,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一,我们要树立以人文本的正确思想。今后在管理者的招聘或培训过程中,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放在重要位置,科技人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就像是人类的手和脚,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而管理人员则像是大脑一样,来控制和协调手脚,如果大脑的控制和手脚不能同步,那么再强壮的手脚也无法创造财富,反而有可能伤到自己。所以,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需要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环境。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工作,大家才会更有干劲,感觉自己的明天充满希望,才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要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建立了良好的保障体系大家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4 结语

8.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篇八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科学性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学校正常实施教育的保证。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 行为的依据,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它还应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制度保障,而绝对不能使之成为禁锢和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桎梏。 换句话说,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立足点主要不应该是控制、约束,而应该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 建立人性化的学生工作思路,必须打破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存在的划一性和僵硬性,要使管理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贴近大学生的情感、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学生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能力。如不少高校为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制定了转学、转系、转专业、选修课程等制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择时择地的选择学习形式;建立并完善鼓励学生创造发明的奖励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修订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等等。

“以人为本”是一种民主开放的管理理念,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和人文性,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自创性,相信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觉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在高校的各种权力中,学生往往是学校各种权力中的弱势群体。实行民主开放管理有利于维护学生的权力,使学生在依靠自身的权力来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这样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权力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利于锻炼 学生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等。学生只有真正行使了应有的权力,才能有自豪感、参与欲和主动性,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其次是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突现人情味,改善管理实践。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管理规章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由于管理者对制度和政策理解把握不好,或服务意识淡漠、随心所欲,态度恶劣,而遭到学生反感、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走向反面。可见,对学生管理的人文关怀,还必须关注管理实践,抓好对管理者的管理和教育,使他们学会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温暖人。 一句话,大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更重人情味。这实际上就是对管理者提高服务水平 和能力一种检验。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成分越来越多的今天,大学越来越体现出服务机构的特点,大学在向学生提供体现人文关怀服务的同时,各种权力也随之作出调整,呈现出分散、多元状态。高校要真正成为教育服务机构,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好务的思想,一切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需要出发,更好地发挥人文关怀在管理中的作用。学生也是大学的成员之一,如果只是把大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强调管住学生,让学生听话,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抹杀,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盲目服从。或抗拒管理,出现极端,或者引起某些心理障碍。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服务中落实教 育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最后是要营造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好的校园文化是先进设施、优美环境和先进的人文内容、科学的人文管理的综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大学生管理,也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参与其中。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是要求各方面都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负责,形成合力。管理学生不是简单的管住学生、制服学生,而必须与教育学生紧密结合起来。管理以人为本,就必须在人 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得到体现。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轻视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不能小看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产生的巨大效应。全员参与营造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是现代大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育人,也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目前,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主要不是知识能力,而是缺乏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拼搏和奉献精神等。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参考文献:

[1]金绍荣.“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郑军.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刘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

[4]于茝.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

[5]王静.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陈抿名.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9.以人为本 尝试快乐读写新模式 篇九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了惯彻落实新大纲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我校针对目前学生阅读量少的现状,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快乐读写系列尝试活动,使读写落到了实处。

一、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当今社会,把我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少年儿童又是接受信息的敏感群体,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大人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比我们接受面还要广。他们思维活跃,记忆力强,是学习读写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语文教学还拘泥于“一堂课一篇文,一学期一本书”枯燥的教学模式,那只能把语文教学带入死胡同,别说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转变观念,以人为本,走出语文教学“支解分析”的误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是当务之急。为此,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大家都来读”系列活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阅读目标从兴趣入手;阅读量各年级依据新大纲规定保底不封顶;阅读种类:新闻时事、科学幻想、卡通漫画、文学历史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具体某个学生读哪本书学校不与规定,但指定各年级段每学期的必读书目,规定每天必有10——30分的课外阅读作业以取代其他机械抄写的作业内容。各年级根据学校的总目标制定适合本班的课外阅读计划。在“保证数量,讲求质量,多多益善”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制定“周查、月结、期末评”的考查措施,并设“家——校课外阅读联系卡”(如下表),发送到每个学生手中。

家——校课外阅读联系卡

班级 姓名 周次 所读书目 推荐书目 家长签字 班主任签字

各班利用此卡,收集学生一周内阅读的书名和数量,并做好详细记录,以摸清学生当前的阅读量和每周的阅读量。同时用“点将法”不定期抽查某班某组某个人的读书情况。为了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还定期召开家长会,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家中都有课外阅读小书桌、小书柜、小书角。

在全校课外阅读有条不紊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也不放过每一个阅读契机。当《哈利·波特》来到中国时,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分组分部阅读相关资料和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组织了“我看《哈利·波特》、“《欢迎你来中国》” 等形式多样的座谈会、演讲会等。为配合“大家都来读活动”的开展,我校又创办了5米长⒈5米宽的阅读长廊,内设四个小板块:阅读搜索——介绍国内外成功阅读案例;向你推荐——推荐国内外最新最时尚的书刊;校园佳作——展示本校学生个人风采;名人与读书——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格言佳句。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开设阅读课 带学生驶入阅读的快车道

我校根据目前语文课教学篇目少,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这一实际情况,调理了课时结构,开设了40分钟的阅读课。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保障。阅读课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读物推荐课:教师把适合本年级段学生阅读的好书、新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方法指导课:在该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具体的阅读方法。如精读式、浏览式、跳跃式、速读式。

笔记辅导课: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不动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介绍批注圈点、摘录、心德等形式的记录方法。

报刊剪贴交流课:学生把自己搜集剪贴的资料本互相传阅,并说说每一个资料的来源以及相关的小故事,选出感兴趣的读给大家听,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信息库,又鼓励学生多读书搜集;

“佳作欣赏课”:选自己感兴趣的一篇文章与全班同学交流,从写作手法到人物刻画及用词上谈文章的独特之处,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佳作的妙处,(适用于高年级);

“书中人物慢侃课”:把自己看过的某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介绍给大家并畅谈自己对人物的看法。

阅读课时间虽短,但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创造了机会与条件。

三、口语交际五分钟 确保学生阅读热情常在

生活中离不开听说读写,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离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单纯学语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给已开启的阅读以巩固与提高,我们又在课上开设了口语交际五分钟。每个年级段根据自己的情况,保证每节语文课有五分钟的口语交际时间。低年级以文本为主,主要是听说背忆,可结合口语交际课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年级注重身边的趣事,可适当的评论,高年级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联播,社会焦点,对新闻实事加以评述。

全校学生对此抱有高度热情,以前许多在校内不常听到的“普京”、“布什”、“阿拉法特”、“WTO”等词语一拥而入校园。学校为了让学生保持住这股热情,充分调动学生收集信息的积极性,专门组织了评审团,对各班的口语交际进行评定,选出每班最优交际手,最有进步交际手给予奖励,并请家长来分享喜悦。同时全校设星级擂主,凡是连闯三关获三星级总擂主的将把个人的照片、相关资料通过校园网传到千家万户。

四、创办社团 为每个学生的成功铺路搭桥

阅读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想说想写想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因此写的教学已水到渠成,在教师的指导下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全国级、省级小记者多达二下几位,写作、发表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品尝这份快乐,学校成立了以校园几棵大树命名的“塔松文学社”,并出版了《塔松》专辑。塔松文学社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活动地点和通讯员。下属各班级也成立了“翠竹”、“旭日”、“博雅”、“调色板”、“红枫”、“芳草地”等几个文学社团,并每两周出一期刊,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展示自信的空间。如六年级一名男生几年来从没写出过一篇象样的文章,更别提发表。当他的一篇作文收到本班期刊,并被美编配以优美的手插图时,他哭了,不是伤心,而是幸福。透过这泪水我们看到了一颗自信的种子深埋在了他的心里。未来的文豪说不定就从这里升起。

同学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本本绘图精美,文字朴实的佳作,才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五、快乐练笔 为快乐阅读找到归宿

读书是学生内化吸收的过程,让学生从读中汲取营养,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写作,这才是读书的目的所在。因此,在快乐读书的基础上我们又尝试了快乐写作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不同年级段确定写作要求。

低年级随心所欲,写画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想写多长,想写什么,随自己。不会写的画下来也可。

中高年级重在实践,重在体验。因为写作离开实践与体验便成了无本之源。我校地处陆军学院内,青山绿水,曲径通幽。利用这一环境优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寻找写作的乐趣。登山寻宝,逮蚂蚱,钻山洞-----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懂得了什么是写作,写作到底写什么。至于写作方法的渗透也溶于具体的实践中。比如中年级在学某篇文章前,老师让查了哪些资料,自己是怎么查的,资料上都是怎么说的-----最后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这就是不错的小短文。高年级让学生捡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挖细究,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在这期间教师每周检查学生的观察调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布置这么一项活动:社会上用字情况调查。写前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我们为什么要搞这项活?这就是活动的目的;准备怎么搞?分组,各小组商量调查的对象,确定调节查任;具体调查了多少地方,情况怎样等这就是过程,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以上这些整理出来这就是一篇很好的实践作文——调查报告。尽管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水平不高,认识肤浅但是学生们初步学到了写好文章的方法和途径。写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克服困难:学校图书室资料不够就到省书馆、书店去找资料抄资料,他们学会了初步的调查、访谈、统计数据,养成了留心书报,观察身边人事的习惯。

六、举办语文节 让快乐阅读成为时尚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是社会的人,班级、学校、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并且是学生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场所,所以发动一切力量,让阅读的快乐始终培伴着学生,语文节就这样应运而生,它是以学生的高频活动区班级、家庭为主阵地,通过教师、家长等的参与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每学期举行一次,每学年举行两次,均在本学期末尾的10天里举行。

语文节重在交流,其中有“图书超市”、“朗读日”“校园剧场”、“课外阅读对抗赛”,观摩以谈体会、说心德、讲经验、述方法为主题的班给活动,并评出各类活动的优秀者给予奖励。图书超市,搜集学生读过的有影响的书,放至本班门前走廊,选五至八人作“推销员”,向全体师生推销本班的书目,以达到全校交流的目的。

校园剧场,各班根据学生读过的故事性强,适于表演的童话、寓言等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对抗赛,各班经过层层选拔挑出本班学识渊博的精兵良将参加校知识竞赛。赛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10.浅谈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 篇十

鹤山市桃源镇桃源小学 梁芝铭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题,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不但在主科类课堂实施,在体育课堂里同样可以实施,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生本教育提出的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在体育课堂里,有着和主科课堂很多的共同点。如: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体育课同样是要“宣布下节课学习内容。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体育课同样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训练小组,让同学们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体育课同样有教师评价,示范或展示学习的成果。课后评价学习成果,巩固知识,体育课中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回顾该节课学习内容的环节。所以在生本教育下的体育课堂同样可以像主科课堂一样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课堂学习。

关键词:生本教育 学生主体 体育教学 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教师在讲解在示范,而是将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例如蹲踞式起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通过先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少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小组之间的示范展示完成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己为主体的快乐体育课堂。

一、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布置前置性学习内容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课型,例如我们学习双足跳的新授课时,可以先布置学生练习双腿的力量,让学生观察青蛙是怎么跳的啊,双足跳是一个腿跳还是两个腿跳等等问题。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趣味性。我们的知识源于生活实践,设计前置作业要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羽毛球的正手攻球,可以安排学生模仿随手扔小石头,学生很乐意去尝试,不会感觉到乏味,初步感受甩手的发力动作。前置性学习内容内容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很难去完成,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合理的根据各个年级的个性特点适当的设置学习的内容,例如跳绳的学习,我们安排一年级的同学在家里模仿跳绳的动作,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不能安排六年级的同学回去练习跳绳的动作,由于他们有跳绳的基础,他们会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兴趣,但安排六年级的学生用绳子跳出不同的花样,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新的花式,那么他们会很乐意并很主动的去完成这项任务。

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业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

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和班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特点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把每个小组分的均匀,比如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让小组能够动起来,优生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把优秀的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各自单独学习,相互不服从的现象,把差生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大家都不会,干脆都不学的现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搭配分组,课堂的效率更高。为了使小组学习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充裕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只有给足自学、思考、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不断地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并对交流的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2、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内容引发的,但在体育科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同时,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能够做得到的,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水平相当的。

3、团结共进,互相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背越式跳高,头手倒立,单杠360°回环,等等都需要同学们或者老师的帮助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团队的力量,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利用大伙的力量共同去完成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

体育课堂中的评价有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学习的方向,纠正错误。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不能过于打击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你做这个根本和老师教的动作不一样,不到位,动作也不协调,这样子就严重的打击的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说,你做这个动作和老师教的有一点点区别哦,一开始我们可以慢慢做,一步一步完成,还有这个位置不是很到位,应该稍稍用力一点把动作做到位。老师这样子说,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乐意去纠正,教师恰当的评价还具有激励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除了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学生自评能够很好对自己学习、小组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中点滴,加深印象。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团队的努力,同学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老师可以创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团队都有机会上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学习乒乓球下旋发球,让同学们找代表或者整个团队上去示范如何发下旋球,让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练习过程,练习心得,直观的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给予展示的同学掌声鼓励,让学生共同去享受他们的练习成果!

四、课后总结学习成果,巩固知识

体育课堂的结束部分,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整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在学生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提示一下那个位置不到位啊、那个关节晃动了啊、腰腿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力啊等等。在总结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练习过程回顾一下,做得好的好在那里,做的不足的在那里,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老师作一个总结并帮助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去探讨,巩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体育技能,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体育特长,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为终生体育打下结实的基础。

生本教育,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用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让学生真正享受着体育运动的乐趣,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 体育心理学1996。

[2]《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 2009年第8期

11.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篇十一

[關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46-1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实施的关键

(一)建立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新的出发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这就意味着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管理工作都要以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出尊重人,依靠人,以此来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让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有的学生管理的基本概念就是服务,以维护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服务。

二、了解学生的需要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个性。因此,管理方式应该因人而异,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大学生综合发展。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承担,学会生存”;以活动为载体,从中解决学生在学习,情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和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管理者必须明确学生的需要是运动的,变化的,只有切实的认识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服务和创新净胜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是我们工作的需要。然而这支队伍工作的核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则是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等,这就需要实施者必须时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知识量的储备。

(三)以就业为导向,狠抓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的人才观,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充实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实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让学生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实施的重要体现

(一)突出学生作为特殊主体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高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每个人都要按照社会管理的要求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极可能是管理主体,也可以是管理客体,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在学校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学生也可以是特殊的管理者,高校学生管理一直以来都提倡学生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果能让学生切身的参与到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去,那么在“参与管理”中,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所以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但对象是单一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只有管理者的单向行动,是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的。所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改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主从关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的出现。

(二)让学生参与管理是现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之处。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他们具有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建立和实施管理为指导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有效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势在必行。

(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服务工作。一方面组织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院学生会和各系部学生会是活动组织的中坚力量,通过调动相关负责活动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能让其通过一些活动轻松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第三方面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利用网络建立信息库,随时掌握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动态表现,及时解决贫困学生问题,最终使得学生具有安全感。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推动作用。

高校大学生“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一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前提下,研究学生的需要是基础,学生参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激励机制是重要手段,建立制度是重要的保证,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化平.人本管理模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化腾.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

12.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篇十二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特点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做教育的目的, 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 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 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 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总之, 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 (《现代师德修养》) 可见, 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具体地讲它有以下特点:

1. 人本性。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 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 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育管理论》) 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 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 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 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 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2. 情感性。

运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 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 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苏联的“合作教育”, 现代的“和谐教育”等都论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因此, 重视“感情投资”, 以情感人, 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做自己的“家”, 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 人人“爱家”、“报家”的“家庭式”的组织。在这样的班级中, 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3. 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 个性差异很大, 这就要求班主任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与教育方法;对变化着的班级软环境、管理措施、手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管理活动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 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因此,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追求以新奇制胜, 以巧妙攻心,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细枝末节, 提倡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二、实施班级自我管理的意义

其一, 这种管理能创造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教育环境, 这种环境有利于对儿童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环境过于严肃、紧张或过于松散、零乱, 儿童心境与情绪都会受到影响, 接受教育的功能就会随之下降。

其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 可以唤起他们对班级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表明:有些班级工作让学生自己来做, 自己来管, 比较有效。

其三, 我国目前的教育正处于变革时期, 变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是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 培养更多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从小打下基础。自我管理正是从多方面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儿童增长管理才干创造了许多实践的机会。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 长大以后一定有进取心, 不墨守成规, 有较强的适应性, 从而为祖国多做贡献。

其四, 有利于班风和校风的树立。班风和校风是学生群体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 它体现出学生共有的精神风貌。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 自我认识、自我组织、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从而为优良的班风校风的树立, 准备好思想条件。

三、“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 “为了一切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1. 制定“合情”规范。

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篇一律”为根本依据。然而,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笔者曾与学生一起制定了《九 (1) 班班规》, 班规分“上学”“做操”“上课”“活动”“文明礼仪”五个方面。除了大家遵守的共同的内容外, 还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 又与学生分别对以上规范进行了变通, 如在“上课”一栏, 对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提出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发言热烈等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发言过一两次即为优秀等要求。而后, 师生约定既然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个人规范就应共同遵守, 一个星期评定一次, 凡得“优秀”则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因此, “合情”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 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 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 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 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2. 设立“合理”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目标, 包括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在设立目标时宜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 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 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 产生成就感, 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对学生个体来说, 设立个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自我教育”。班主任应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 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 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订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对班级来说, 设立集体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进行。如:学校的常规评比、学校的运动会、歌咏比赛、诗朗诵比赛, 等等。班主任应利用好这些契机, 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 然后一起向既定目标努力。这样的管理活动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 实现“群体”决策。

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班级作为一个小组织, 班主任在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 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群体”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 它超越了班主任的个人智慧, 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班级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 把决策权分散给全体学生。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队、先进集体出谋划策, 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 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老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方面的管理, 以及班规的制定等权利都可以下放给学生, 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 个个都是助手。

4. 运用“柔性”管理。

上一篇:淘宝店内促销方案下一篇:2024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会计》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