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2024-10-18

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共8篇)

1.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篇一

如何很好的在课堂中进行对话教学

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到了高年级学生要用英语写作,为了能给学生打好扎实的写作基础,我们要在四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一定的提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在对话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对话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用所学的句子有条理地组成一段话,并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体现“语言输入——整理组织——语言输出”的教学模式,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以读导说

(一)由词到句。

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单词,以及由单词引申出的句子。再从这个单词,向外延伸、扩展,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所以他们说的句子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father这个词,学生说出的句子就很精彩。

This is my father.My father is a doctor.I like my father.My father likes sports.My father has big eyes.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口语。这时,再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将所造的句子整理出来说给同桌听。接着四人一小组互读互说,查漏补缺,纠正语法错误。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由课文对话到自由会话。

PEP小学英语的对话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在学习中锻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会话训练。如:PEP3 Unit6 B Let’s talk这一课学完后,我让小组内围绕家庭成员这个话题编对话。某小组是这样编的:

A:Hi, friends.Come and meet my family.B: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A:Seven.My grandpa, my grandma, my dad, my mom, my uncle, my aunt and me.B:Is this your father?

A:Yes, he is.He’s a doctor.B:What’s your mother?

A:She’s a teacher.Look, this is my uncle.He is strong.He is a baseball player.This is my aunt.She is pretty.She is a nurse.B:Cool!Your grandpa and grandma look young.Are they farmers?

A:Yes, you’re right.这样以课文内容为话题,向外延伸,并且由于教科书上的课文话题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又是在课文的指引下,小组同学的合作中完成对话。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就应该有意识地与学生谈论话题中相关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这样学生小组内所编对话才能更真实、更精彩。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学说对话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举一反三,巩固延伸。

学生在改说课文对话的同时,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思考,根据英语写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可利用课文内容拓展延伸。例如,在学习PEP3 Unit6 B Let’s chant之后,教师可布置“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模仿chant的内容编一首新的歌谣。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灵活运用了英语表达,提高了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二、缀句成文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说句,把大量的英语句子整理组织,使句子有条理地排列,修改纠正,组成一段通顺的话。如教学PEP3 Unit6 B Let’s talk这一课后,学生通说句子、与同学编对话,已自然而然地、轻松愉快地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内容,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句子重组,就能完成“有条理地说一段话”的任务了。比较好的有:

——This is my father.He is a doctor.He has big eyes and big ears.He’s tall and strong.He likes sports.I like my father.——This is my family.My family has seven members.They’re my grandpa, my grandma, my dad, my mom, my uncle, my aunt and me.My grandpa and grandma look young.They are farmers.My father is a doctor.My mother is a teacher.My uncle is strong.He is a baseball player.My aunt is pretty.She is a nurse.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纠正语法错误,并鼓励学生说出来,说给身边的人听,也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相关的信息,然后完成“说话任务”。这样使学生不但从阅读中学会了“说一段话”,还在完成“说一段话”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地阅读,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英语“说话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通过说对话和短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再辅之以经常性的短暂会话活动,提高文情。总之,“以读导说,缀句成文”就是一个方便运作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2.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篇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12处提到“科学探究能力”几个字样。而在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诸要素中,第一个要素就是“提出问题能力”。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受到高度重视。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不是学生提出的每个化学问题都具有探究价值,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才是新课程所努力追求的。

1什么是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应该是能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探究、有所体会、有所提高的问题,既要让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走得进去,又要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探得出来,还要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探个清楚明白。化学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或者探究价值的大小,还要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评判。

1.1从问题的提出层面看,一看提出问题时所调动的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二看提出问题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三看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想象空间的广阔程度。

1.2从问题的解答层面看,一看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看学生能否应用已有知识和条件,通过充分的思考和实验,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或基本解决;三看对发展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和探究意识的养成是否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提出问题应掌握的基本方法

学生最初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模仿的或是想当然的,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2.1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解化学问题的结构,即疑项、指向项和应答域项。让学生明白化学问题有定向功能。在提出问题时,必须非常明确、具体地对化学问题的应答域加以限定,使问题的内容和范围清楚。例如,三氯化铁能跟哪些金属发生反应?这个问题的应答域就比较明确、具体。若该问题表述为三氯化铁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这个问题的应答域是个全域,因没有必要的限定,也无法让人解答。

2.2表述问题时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倘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确,教师应抓住关键给予点拨,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修改、补充,使问题被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述出来。例如,在讲到浓HNO3与Cu的反应时,有学生问:“在浓HNO3与Cu的反应中,随着反应的进行,HNO3的质量不断减少,溶剂的质量不断增加,浓HNO3的浓度不断降低,是不是还有NO生成?”这是能抓住浓HNO3反应实质的问题。但若表述为:“在浓HNO3与Cu的反应中,浓HNO3能否全部和Cu发生反应生成NO2?”这样的提问不仅涉及反应实质,而且还涉及过量反应计算。

2.3 要用化学学科的专门符号和术语表述问题。对化学符号、化学术语、专业名词的应用要力求准确、规范、严格。例如:化学方程式2Na + 2H2O=2NaOH+H2↑,应该表述为: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而不能表述为:钠加水等于氢氧化钠加氢气,也不能像拼读英语单词那样拼读化学式。

3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可以贯穿在解题、实验、实践、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但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3.1 相关性原则

化学问题要符合学生自身现有的能力、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问题的内容应是自己熟悉的或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接触的生活环境相贴近。

案例1:

问题:自2007年5月2日起,太湖水质严重恶化,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水体污染呢?

案例分析:

因为涉及的概念多,如溶解氧、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概念,这个问题若无相关背景材料,学生以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根本无从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让学生理解水中有机物等污染物质降解时需要氧气,再结合生物中的水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才能找到为何太湖蓝藻泛滥成灾,进而得出水污染的原因。该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因为有过多的背景知识要让学生掌握。

3.2科学性原则

化学问题必须措词科学严谨,要使用化学符号、化学术语、专用名词来规范表述;表述的内容也必须准确、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符合现代科学技术水平。

案例2:

问题:无论是固体碘单质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是不是说明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也相同呢?

案例分析:

直链淀粉并不是线性分子,而是通过分子内的氢键将链卷曲成螺旋状。直链淀粉遇碘显蓝色,碘与淀粉之间并不是形成了化学键,而是碘分子进入了螺旋当中的空隙,与淀粉之间借助范德华力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合物,从而使碘改变了原有的颜色,并非是化学变化。一个物理变化怎么会表现出化学性质呢?显然,该问题虽具有探究价值,但在内容和表述方面违背了科学性原则。

3.3 可行性原则

化学问题应该是学生根据自身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条件,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得以解决的问题。

案例3:

问题1:如何制取不含Fe3+的Fe(OH)2沉淀?

问题2:如何消除水中O2的影响?

问题3:如何使反应体系减少跟空气中的O2接触?

案例分析:

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反应条件控制问题,只要通过分析,事先确定好探究方案(如:① 增大Fe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浓度;②严格检验FeSO4溶液中是否含有Fe3+;③蒸馏水要经加热煮沸,除去O2后再配制NaOH溶液;④反应过程的各步操作要迅速连贯,尽量减少空气中O2对本实验的影响),严格按照方案探究,就能够得到白色的 Fe(OH)2 沉淀。该探究操作性强,符合可行性原则。

3.4价值性原则

化学问题一定要满足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最好有一定的创造价值和社会价值。

案例4:

问题1:Cl2能否溶解于水中?

问题2:Cl2能否溶解于其他溶剂(如:酒精、CCl4、氯仿和丙酮)中?

案例分析:

问题1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将Cl2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方面的生活经验,因而,这一问题过易,不具有探究价值。

问题2属于扩展性化学实验问题。对于问题中所涉及的溶剂,如果用酒精、CCl4等常见溶剂,对所有学生都有探究价值;如果要用氯仿、丙酮等不太常用的溶剂,那么这个问题,对于某些学校的学生来说,就不具有探究价值。

3.5简约性原则

化学问题应是采用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如上网查阅资料,翻阅工具书或进行化学实验等,并利用已有知识,能在较短时间内给予解决的问题。

案例5:

问题1:CO32-和HCO3-谁结合H+的能力强?

问题2:CO2气体的过度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案例分析:

问题1是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后得知:CO32-与H+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CO32-+H+=HCO3-、HCO3-+H+=H2O+CO2↑,故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里滴加盐酸,若CO32-结合H+能力强,则不会马上产生气泡,若HCO3-结合H+能力强,则马上会有气泡产生。按上述想法进行实验设计,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正确的结论。

问题2的提出就超出了学校所能提供的方法和手段,违背了简约性原则,尽管问题很好,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只具有潜在的探究价值,而不具有现实的探究价值。

3.6开放性原则

化学问题不能只有一个现成的答案,要具有开放性,能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案例6:

问题: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案例分析:

该问题就具有开放性。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学生初中化学学习过的知识,但不同的催化剂对反应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又是学生未知的。因此,学生在寻找不同催化剂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若问题改成: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有何影响?就不如原问题更能体现开放性原则。

总之,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理应引起广大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周春英.化学问题的分类与“问题教学法”的灵活实施[J].化学教学,2001. (6):19~20.

[2]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3.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篇三

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求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体会到:本书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2、创设各种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3、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科学探究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保障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老师的批评;其次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再者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因此,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能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加以批评、甚至训斥、挖苦,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环境保障。

4、重视解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最终目标的实现

4.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篇四

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文/杨胜刚

摘 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的人。”可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探究能力。在新一轮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已经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一切可利用的探究素材,依据层层递进的原则,将探究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现结合平时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浅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活动;教学方法

一、有效探究的实施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与探究活动的向导。有了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开始启动;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才真正有效;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持续。那种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维含量的提问充斥课堂,只能弱化学生的智力。通过问题,才能把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机联系起来,使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认识理解数学本质,并在活动过程中建构数学。

2.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设计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设计好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切实安排好活动程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加上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3.辩证地看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我们不应该将两者对立起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调控与指导至关重要。课堂需要事先精心预设:每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什么?会遇到什么困难?教师又应如何应对?但课堂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事先没有预设的情形是正常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应对与调控,如果学生的讨论已经脱离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教师应及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回,以免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但如果学生的.讨论或出现的问题和本节课的主题吻合,并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这时教师完全不拘泥于课前的设计,巧妙地利用意外的“生成”,这种“生成”的课堂或许会更精彩!

4.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课程主张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呈现生命的活力。现在的课堂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值得指出的是,有些“活动”流于形式,局限于操作活动,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把引起学生的思考作为教学的一项任务,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加强学生的反思,因为数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思想、观念,它既是反思的材料,又是反思的结果。(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对于反思的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也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在教学内容上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合适的学习障碍,多组织学生交流,在一项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增加回顾与思考学习环节,也可以在课后科学地设置作业等等。

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后的思考

1.数学探究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实践合作的场景与情景,在特定的场景与情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容易得到引导和激发

在特定的场景中,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所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获得丰富的思考。

2.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新难题、新方法会持续涌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断独特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提升。

3.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把学生的新思路、新问题、新方法、新方案归纳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增强了教学技能。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探究活动的有效和积极开展,将会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中学)

5.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篇五

关键词:物理 能力 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一、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生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的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合拉住月球的里是不是同一种力?最后发现万有引力。

(2)从教材的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的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以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学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会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如浮力的定义中显现不出下表面要受液体向上的压力的必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课本中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生活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前,让学生看图“彩虹是怎么样形成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平时看不到彩虹?”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为什么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还跟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闹铃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么样才能听到鐘声?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钟声?声音靠什么来传播的?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6.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篇六

在传统的教学中,倡导的是师道尊严,“师云亦云”,教师在学生面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发问的主要因素,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要说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同去学习、探索,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学习,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好帮手。这样他们就会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爱问”

教师要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的兴趣只有在一定的外界刺激和情境中才能被激发出来,倘若教师能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情境的刺激下,学生就会有问可提,就会爱问。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

三、合理提供学习内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问”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问题,而无须去考虑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没弄清楚。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没有问题可提。所以,教师要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材料给学生,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使他们有问题可问,哪怕是比较简单的、有趣的,甚至是幼稚的、可笑的。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在探索。同样,有的问题教师可能一时回答不上,要查些资料,但你不要觉得难堪,师生可以共同探讨,有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答案,有的可暂时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我们的教学不正是要培养敢于质疑、会学习、会思考的标新立异的创造型人才吗?

四、适当点拨和指导,让学生“会问”

学生刚开始提的问题大多是较浅的,属于机械记忆一类的,也有属于理解性的,甚至有的是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的,有创见的是很少的。所以,教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地方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7.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价值;提问

中国分类号:G623.2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之初就要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教师做恰当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善于提问

“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的恰当,对旧知的复习,新课的引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问,二是学生问,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我们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只有教师善于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看到好多优秀的教案都是通过“提问题”作为线索设计的。当学生习惯于这种问题式教学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他也就习惯于“提问题‘了。老师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去教,学生也就会逐渐学会用“提问题”的方式去学,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形成了“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1】。

二、打破权威,使学生敢于提问

怀疑是提问的基础。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懷疑教材,敢于怀疑自己认为有问题的事和物。教师应抛开师道尊严的外套,树立“善解人意,乐于交流”新形象,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敢于向教师提问了。教师应当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在对待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可对老师提出质疑或批判否定,这对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是大大有意。

三、抓住课堂各个环节,使学生急于提问

1、在课题中寻找问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对于我们教语文的教师来讲,“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学生接触课题后,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再对课题进行推敲,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的中心和结构。课一开始就能设下悬念,可以吸引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读书,使他们的脑子积极、主动地围绕课题转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在课堂中寻找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扣题质疑,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这时让他们带着题疑反复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这一方面使他们在读中解疑,另一方面也为产生新的疑问而奠定基础。等到学生确实读到位了,由题产生的疑问解决了,教师再为他们提供新的质疑契机,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再去质疑,或从文中关键内容上设疑,或从语言运用上设疑,或从课文疑难点上设疑,或从人物、事物的特点上设疑。

3、在课堂结尾寻找问题

学生通过课中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疏理、归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尾的质疑为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可以以文章留给读者的空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2】。例如:学完《穷人》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留下的空白:“桑娜拉开帐子以后……”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再次迸发出火花:“桑娜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我要预测一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一些经验,大胆想象和推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乐于提问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语文,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课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提问是孩子们积极思维的表现,结合语文教学,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但是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一贯的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需要持之以恒。我们要做孩子的知音,充分认识孩子良好提问习惯的形成对其一生不断发展的重要意义,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孩子开辟良好的提问空间,让提问伴随孩子迅速成长。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力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有创新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韩亚亚.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考试周刊.2011(36)

8.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篇八

关键词:有效引导;问题策略;创设环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设环境,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质疑”“好问”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于陌生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甚至于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一个“为什么”会引出更多的“为什么”,有时候不仅是家长还有老师都会表现出反感甚至是不屑一顾,要这样我们就是一个反感的表情,一句不屑一顾的不知道,就会扼杀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其实要知道,正是这样的好问精神正是打开学生的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新时代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精神。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现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本课时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的状态下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如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故事导入等等方式,把学生带到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教师鼓励,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完全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得。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鼓励,即使又明显错误的问题也要帮助纠正,不要嘲讽;还有寻找学生提出问题中的闪光点,并且给予鼓励和支持。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只要得到适当的启发,学生是可以自己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正确的问题,这比教师主观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也会让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就是新课改理念。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文化问卷调查总结下一篇:一级建筑工程实务目录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