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安全经验

2024-08-19

生活安全经验(共9篇)

1.生活安全经验 篇一

组装电脑石材背景墙生活经验小总结

生活不过是财迷油盐酱醋茶,每个人都想要轰轰烈烈的恋爱,简简单单的生活。但是这又何尝那么容易呢?下面几点是我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出来的1一个男人最幸福的是有一个一直深爱他的女人;一个男人最不幸的是他一直深爱的女人却不爱他!

2,放下一个人不容易,珍惜一个人也不容易!

3,越容易的得到的东西越容易失去!

4,或许你永远不会明白,只有真正执着的人才会懂得!

5,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来着 农村!

6,爱情就像两个人各自背着包并排走,彼此往彼此的包里面放东西。等东西多的走不动的时候,无非是:一个人放下包独自走了,另一个独自在原地等待:还有就是两个人停下来掏空自己的包,然后两个人继续往前走!

7,我愿意在一棵叫做思念的树下,用时间和缘分去酿酒。如果你自己停下来想尝酒的味道,那么请勿打扰!我需要的不是你短暂的路过,而是你永久的停留!8,我不希望你是我生命中的过客!

9,男人要是能相信,母猪都会上树了

不过我觉得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们虽然不能决定别人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其实,在这生活上也不要去计较太多,不然你会失去的更多。

2.生活安全经验 篇二

一、在数学生活情境教学中容纳数学思想方法

文学家刘勰曾经说过:“惟境能白人,亦能皂人”,着意于强调环境给个体人格造成的影响. 同样道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造贴近生活的情境又何尝不具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作用呢.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能把有限的情境空间尽可能扩充,便会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与习得数学能力的效率迅速上升. 这种情境空间的扩充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 另外, 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极有作用,学生日后可能接触到的物理学、统计学、金融学等领域, 皆需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根基. 初中阶段能够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比较、化归、方程、建模、数形结合等多种,兹仅以建模与数形结合两种方法为例.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进行一定深度的抽象思维,因此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进行初步培养,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有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学过的数学模型来解决. 如投资决策、人口控制、保护资源、交通运输、规划生产、土地沙化等问题中涉及的有关数量问题,学习中可以通过建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或方程来求解,例如:从A、B两蔬菜基地向甲、乙两地调蔬菜,其中甲地需要蔬菜15吨,乙地需蔬菜13吨,两个蔬菜基地分别能够调运蔬菜的数量是14吨, 现在从A地到甲地路程为50千米,从A地到乙地路程为30千米; 从B地到甲地路程为60千米 ,从B地到乙地路程为45千米,请研究出一种调配方案,尽量让蔬菜调运量减少.

分析:假如从A基地向甲地调配的蔬菜是x吨,从两个蔬菜基地向甲乙两地进行调配的蔬菜里面总共包含4个量,它们分别是A—甲,A—乙,B—甲,B—乙各种方案的蔬菜量,借助等量关系能够形成数学模型.

则有y = 40x + 25(28 - x) + 45(30 - x) + 35(x - 2)化简得y = 5x + 1980.

∵ x ≥ 0,28 - x ≥ 0,30 - x ≥ 0,x - 2 ≥ 0

解出后为2≤x≤28,∴5>0,∴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求调运量最小 ,∴当x = 2时最小.

故5x + 1980 = 10 + 1980 = 1990吨 / 千米.

在初中阶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求解,即生活经验数学化的必要性.

数形结合思维方法指的是把数量同图形联系在一起给出研究,是解决初中数学问题的实用策略,它利用数形间的转化, 能够让抽象的数量关系迅速演化为形象的几何图形,这一生活情境教学的目标宗旨是相一致的. 从图形结构里面直接找到数量内在联系, 或者从图形结构研究其性质和特征, 对于学生来说无异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训练. 数形结合思维方法在函数部分表现的较为明显. 如学习 (九下)“二次函数的应用”我设计这样的练习:一网店销售一款学生雪地靴,已知进价为每双40元, 厂家要求每双售价在40~70元之间.市场调查发现:若每双以50元销售,平均每天可销售90双,价格每降低1元,平均每天多销售3双;价格每升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双.

(1)求出该网店平均每天销售这种雪地靴的利润W(元 )与每双靴子的售价x(元)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每双的利润=售价-进价).

(2) 求出 (1) 中二次函 数图像的 顶点坐标 , 并求当x =40,70时W的值.在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像的草图.

(3)观察函数图像 ,能否直接得出当靴子售价为多少时 ,平均每天的利润最大? 最大利润为多少?

这种极富生活化特点的问题将学生推到决策者位置,学生可以依靠函数关系处理之,通过函数与函数图像能够相互表示,根据计算结果作出推断,借以处理相关实际问题. 而反过来说,让实际问题进入到教学中来,达到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同样是对函数部分知识数形结合思想渗入的一种帮助.

二、在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简化数学抽象概念

进行概念教学时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都能够让生活教学模式得到应用, 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概念简单化.

首先是引介概念,引介过程能够让学生产生对概念的初始印象,因此利用何种方法引介便会首先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概念的引入一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 分别是实物法和媒介法,而这两种方法无疑都是指向生活化最终归宿的不同路径而已. 比如在讲解到与四边形有关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指出概念之后,取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模型,并且提示学生各种模型间的不同点,平行四边形有何特点,长方形有何特点,菱形有何特点,等等. 在概念与实物的联系之下,学生很快便能分清各种概念的异同. 这是将生活化代入实物的典型例子, 对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印象极有帮助. 媒介法的作用同样如此,如果实物不便带到课堂中来,便可以多媒体的途径取而代之,比如三角函数定义教学的时候,我用了一小段吉普车攀爬陡坡,到达坡顶的视频导入,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驾驶员征服一段陡坡,同学们在佩服之余会想这坡有多高呢? 教师实时引入坡面、坡角怎么求高的问题,最后再利用几何画板探讨边角关系,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达到直观化概念的效果.

其次是强化概念,是实现对概念的思维拓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意在促进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概念,并且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应用之. 如果想强化概念,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必然是不二选择. 介于初二学生的思维水平考虑, 理解函数的概念存在极大的困难,(八上)“函数”的定义为,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在讲解概念时学生存在纳闷,我思忖了一下,把一串钥匙递给一名学生,叫他上台帮我打开讲台桌的抽屉,他开了好几次终于打开了一个抽屉,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开抽屉的道理,学生略有所悟,这时我点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就是函数,一个萝卜一个坑也是函数,并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一步一个脚印”. 此时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他们结合实际问题,理解了抽象的函数概念,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表达式和画了几个图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函数,进而强化函数概念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强化概念和深化概念有相通之处,教师要善于裁剪抉择,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接下来是对概念的巩固,让概念直接和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以求解习题为直接表现.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不同手段处理同一个问题.

三、在生活经验教学中渗入有关几何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几乎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之势,而几何知识因为具有形象化的表征,更是能够极其自然地走生活化教育发展之路,最常用的有两种利用趋向.

首先是使学生在生活化环境里理解几何定理,背诵定理的效果不如理解定理, 而理解定理则非生活化介入不可. 比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两个圆,材料随意,一个圆的半径是10 cm,另一个圆的半径是18 cm,接下来把其中某个圆予以固定,同时把另一圆从远到近按照两圆心所在直线位置统一方向进行移动. 在学生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按照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形象特点寻求得到圆和圆位置关系,并利用后期的分组讨论,归纳得到两圆位置关系特征. 在上述概念的产生过程中, 学生依靠实践中的图形启发,逐渐达到完善本质特征的目的,真正显现出了“融知识入活动 ,置抽象于形象”的突出效果.

其次是使学生在生活化环境里锻造几何思维,而几何知识里面的几何所有推理都是真实的,都和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相互呼应,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让多种思想方法在同一个问题中得到渗透.比如下题:一条公路修到一个山村边时,需拐弯绕道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A是85度,第二次拐的∠B是135度,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道之前道路平行,且请说明∠C度数的计算过程.

本题用于考察平行线性质、判定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对几何推理过程书写的要求较为严格,对于学生思维无异于巨大挑战. 实际解决过程中, 有些学生会这样书写:∵AF∥CD,∴∠A = ∠C,∵∠A = 85°,∴∠C = 85°,这样就错误理解内错角的定义,此题应通过添加辅助,过B点作BE平行于AF,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平行得到内错角∠A = ∠ABE = 85°,所以∠BEC = 50°,再利用平行线具有传递性等到BE也平行于CD,由平行的性质得到∠BEC + ∠C = 180°,进而求出∠C的度数. 此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求解, 培养了几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3.生活安全经验 篇三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新课标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生活实践题顾名思义就是老教材中的文字应用题,是指应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去思考、处理、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现象、问题或用生活实践活动来巩固、理解、接受数学知识的一种题型。

二、运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实践题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接触的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增强数学意识,不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解题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现实的生活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兴趣,产生亲密感,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减少了大量单一的题型练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提高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操作、实验和说、写、读、听等交流活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问题能力不但增强,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三、运用学生生活经验探索生活实践题的教学

在进行生活实践题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我充分应用小学生生活经验对生活实践题教学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课前积累生活資源,使实践题的内容生活化

1、积累生活经验,挖掘生活实践题。在教学生活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而又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写成日记,编成故事、数学见闻或简短的数学问题等形式,我选择其中精炼、典型的问题建成题库,以供平时教学所用。

2、走进生活实际,寻找生活实践题。在学习“找规律”一课之前,我让学生先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序间隔排列的现象,感受这一规律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学生在花园里的盆栽、学校中心路两旁的松树、公路两旁的路灯中都发现了这样的排列规律,为学习这一知识作了铺垫,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3、结合教学内容,提炼生活实践题。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结合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的生活教学资源而进行合理利用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生活实践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是学生对生活实践题不再感到陌生,束手无策,提高解题欲望。

(二)课内,创设生活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1、模拟生活情景,激发解题兴趣。在学习解决“归一”类的生活实践题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超市入手让学生准备一些商业性的材料,模拟在“小超市”买卖商品,开具发票,再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填写发票单的,这样,让学生在填发票,说过程的活动中自然完成了对这种类型的生活实践题的学习,同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性,学生在生活“原型”情境中学习数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解题能力。在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生活实践题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创设了小华上超市购物的问题:小华和妈妈一起上超市购物,小华挑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赛车,价格28元,妈妈又帮他买了一袋核桃33元,妈妈给营业员阿姨一张100元,应找回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配上情境图片,将枯燥的生活气息的题材改变成了学生亲临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对两步计算的生活实践题的算理也能理解,学生自然得出两种解题方案。

可见,运用生活化素材,开发数学资源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后,回归生活实际,学会数学地生活

1、结合各种活动,做身边的数学。在春游活动后,我给孩子们出这样一些相关的问题:(1)公园游乐园门票每人8元,我们班有41个人去玩,一共需要多少?(2)蹦蹦床每轮只能进6人,我们班同学每人玩一次,至少要玩几轮才能结束?如果每轮要玩9分钟,我们班同学玩蹦蹦床至少要多少时间?(3)春游时,我们班41人准备去划船,每条船可以坐7人,应租几条船?怎样坐船比较合理?这些综合性比较强的生活实践题,因为源于生活,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经常训练可以很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融入社会生活,体验数学价值。在学完小数乘除法这一单元后,我布置这样一道生活实践题:请你星期六或星期日陪爸爸、妈妈上菜场买菜,记下菜的品种、数量和单价,算出买菜共用多少钱?并想想你还有哪些数学收获?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学生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具体性,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像这些生活中亲眼所见,亲手可坐的事情,让我们的学生身临其境,与其说让他们解答生活实践题,还不如说让他们去做身边的事。回归生活,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

4.大学生活经验 篇四

有的同学提到offer的问题。大公司对校招生的待遇一般都有统一的规定,面对小公司和部分大公司也可能会遇到需要自己谈价钱的情况。我的建议是:第一,面谈之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或者同档次公司往年给应届毕业生的惯例标准;第二,了解公司个性,可以理解为公司文化,也可以理解为用人偏好,弄清楚他们喜欢张扬些的还是内敛些的,由此决定你如何为自己要价,自信还是谦虚;第三,在限度之内尽可能高一点,要低了说明你不值高价,对自己能力没信心。至少在我谈薪水的经历中,稍高的要求总是给我带来意外的主动权。当然,最终还是去了一家统一付钱的大公司。总觉得offer就是把人买走的价钱,呵呵~

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薪水大家很关注,一来未离开校园难免互相比较,二来总觉得起步高发展应该会更好。而事实上,有的工作起薪高但发展平缓,有的起薪低但是外快多或者附加值高或者增长速度颇为可观。另,世界上的工作待遇也不仅仅这两种分类,一切还是看你自己的目标、眼界、愿意付出的代价。

关于专业与就业

我的专业并不好,旅游管理,不是金融计算机化学之类,所以主要就学文科或者说学商科的同学情况说一下。

专业给你的最重要的是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一种思维方式。找工作时不必拘泥于专业,也不必为专业知识学得优劣而自负或自卑,用人单位关心的是你这个人是否能给他们带来价值,更直白说就是盈利,所以对专业证书的考核并不是第一位的,而你能把专业学好,掌握快速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最好,由此培养的优点一定会被赏识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用人单位指企业类。

对于理工科的同学,我一向是很羡慕的,理工科培养人清晰理性的逻辑,不管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很有利,只是可惜很多学理工科的同学一辈子只考虑做技术,其实拿自己强大的思维去从事其他工作差异优势很大,只是也许学专业久了会惯性地拘泥于此或者性格也越发保守?鼓励理工科出身的同学去别的行当闯一闯,带上你的利刃

关于人际关系

其实不必担心,说实话我也是这样的人呢,结果还是都坚持下来并且结果不错。

我也不喜欢聚餐喝酒吃饭,不会说场面话,不会借敬酒美言讨好老师,不会划拳搞气氛,不会唱歌,开始的时候感觉也会很糟,觉得自己不合群什么的。而实际上也许大家并不在意你所沮丧的这些小问题。或者说哪怕有那么几个说你这些问题不好的,他们又能决定什么呢?

很高兴你能主动参加社团,而且是一个比较大的社团。社团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在校期间最难忘的回忆,没有之一。在社团里你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多做事,比如会画画就参与宣传海报制作,比如擅长文笔事务就多写活动策划,比如普通话标准就参与社团广播录制,实在不行有活动举办的时候多主动跑跑腿总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样你出镜率高了,大家自然记得你,并且留下的都是勤快亲和的好印象,一定比那些只知道划拳劝酒出尽风头的人形象更阳光健康,对吧?呵呵

和别人多交往,你能记得这一点非常好,无论将来你做什么事情都得过与人打交道这一关,早培养早得到,选择逃避永远不是办法。而内向与之并不冲突,我老师曾经特地对我讲,“大方爱笑的女孩子永远比话多的女孩子更受欣赏”,不知你是男生女生,都一样的。话少而有用,比滔滔不绝不知好多少倍。我们社团给我印象最好的学弟学妹们都是踏实肯干的,后来接任的时候也是那种同学得票最高,不管是在社团以外的学生会还是实习中都很出色。

唠唠叨叨说这么多,最后给你一点小提示,大社团里不一定容易取得leader职位,但你可以主动尝试申请做某个单个活动的组织者,做前周密计划,行事分轻重缓急,事后仔细总结,对你的提升会很大,而且日后找工作时会是很好的用于表现自己的素材。对了,再唠叨一句,不必讨好所有人,从一小撮儿志趣相投气场相合的开始熟悉,不过不要止步于小团体,那样有害无益。

关于兼职

这个还是因人而异的,工商农政,各有所好。

兼职简直是千万种选择,促销、校园代理、助理文员、家教、甚至流水线工,当我看到同学们简历的时候才发现大千世界五花八门。而我向来认为努力之前要有方向,建议你把兼职当做一种实习来对待,不要盲目地组团出卖廉价劳动力,它的意义在于帮你发掘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务,这些试错经验、和总结思考最终会构成你的优势。比如如果想考司考做律师就多利用课余在事务所做助理,哪怕做的事情很琐碎,好处就在于直观地看到律师的工作状态,确认那是否依然像想象中那么令你向往。同理,报社实习记者也是这样。如果想做老师多做家教是好的,而且争取去一些辅导机构公众讲课的机会,如果不想做老师别一直做家教,我们从小都囚禁在课堂里,早该看看外面的世界,打开眼界学会思考很重要。而流水线工,这几年很多大专三本二本的学校一到寒暑假就有招工,去天津广东上海都有,我的意见是千万不要去,我们不需要为了吃苦而吃苦,而且流水线工人说实话有点乱,去那种地方学不到什么好。在此声明非歧视,工作不分贵贱,只是几万适龄男女昼夜封闭在一个厂区之内,你觉得能有什么气氛?

如果不是特别缺钱,每一份兼职在选择之前想想是否有可能写到简历上,如果写上是否是加分项。当然到找工作的时候投某个类别的职位就写相关的经历就行。

关于创业

可以尝试,小点的投入,学会借力,学会合作,学生时代没负担,有激情,是发掘潜力的好时候。

两个要点,接地气,有视野。我没什么成就,只是一点尝试,ID也是一时兴起写的。

有的学生做事太理想化,创业首先是活下来。其次不要满足于做个小老板,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个体户、做生意和创业三者的区别。

嗯,倒序来讲吧。从自己熟悉的行业下手没错,多一分熟悉少一分风险,自己实在不熟也可以找内行的朋友来合作。

接地气这个词包含很多意思,我理解到的有以下:敢想,能做,理性。 敢想就是有创意,抓住事情本质做出解决方案,赚钱机会往往来自于不便利。

能做就是执行力,知行合一才能成事,很多学生创意做得天马行空,但方案可操作性不强或者自己本身拖延找借口,没有付诸实践最终是一场空谈,从创意到实践是一个大跨越,是嘴上逞强还是真知实干全在此分界。

理性可以理解为创想和行动要时刻衡量可操作性,也可理解为做事社会化一些,不要太书生气,意气用事,公事私情混淆不清。这个可就太多了,跟各相关附属单位管理部门如何沟通互利,对人对事如何亲和威严,合作伙伴如何选择,利益如何瓜分等等。

这些单独的因素无法在一件事内独立去实行,往往是你做事的选择和风格无序交叉地体现出了你已具备哪些因素。比如很多学生说起来创业就是先搞个公司,但实际上更好的是项目为先,有了实际可操作盈利的项目再根据项目需要选合作伙伴,继而考虑是否需要公司那样一个外壳,而在这个短短的决策中已经体现出了你对创业的很多理解。有很多学生说起项目就是想覆盖全国某某之类,而实际上是否有可能操作成功,根本没有管理难度的概念,也许还不如选择覆盖本市某行业来得实际而有利润。

下面说下借力。往往创业初期我们没有很多资金,以小博大就靠借力去赢。正常情况下你进两块钱的货能卖到十块钱营业额,但是如果掌握了借力的思路,两块钱本钱加一个庞大的力,收入可以达到百千不止。这个力在中国社会中很多可能性,可以是一个行业壁垒,可以是一个有钱有势有名的贵人,单单把力定义成运气的人往往因为思维简单而败掉。

啰啰嗦嗦说了很多还是很宽泛,不知这位小兄弟看懂没有,不过不能怪我讲的不细致,本身问的时候就是问的概念,没有具体案例嘛,呵呵。我也只是一个学徒,要学高招还需找高人问道。

大学生活什么是最重要的

嗯,这个要说的话还是挺多的。学习到快速系统的学习方法啊,培养稳定三观啊,交朋友拜师长啊,拿毕业证学位证啊,社会地位入职敲门砖啊,太多了,这个人生体验的问题见仁见智,不如留给你毕业之后的大把时间慢慢品味,而我作为一个不了解你喜好志向经历的“他人”,能给你最有用的就是一些实用的参考,如果毕业后需要找工作的话,好企业需要看到你以下方面:尽可能清晰的自我了解和职业规划,团队工作经历,较好的沟通意识,过得去的成绩单。更多细节不表,想向哪方面发展另外可以详细说。

我大一的时候很想退学重考,大二的时候一度想离开校园,而最终幸运的坚持下来了。我发现大学只是一个起步,在这里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它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充分利用它,发挥自己。使我们纠结的总是空虚寂寞的时光,奋斗的日子总是时间紧迫,哪有空闲迷茫?高兴的是,在很多师长朋友的引导下我做了很多事,而当你不把自己局限在“学生”二字之中时,你的大学也会随之充满意义,为何上大学这个问题也就不言自明。

5.生活经验的名言 篇五

1. 救一个生命

找寻失踪儿、受虐儿,

施舍金钱或付出时间、体力、可以改变别人的生命,

个人视野也会因了解另一层面的生活而提升,

更可以为这些孩子带来希望与远景。

2. 试试双手的力量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艺术可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每做一件事,记得多加些巧思,

在每件所做的事情上,发挥报告才能,加入你自己。

亲自动手做,享受四肢劳动的乐趣,

即使是简单的维修工作都是原创的艺术品。

3. 记得多玩玩

利用余遐时间享受游玩的乐趣,

重新学习游乐技巧,彻底享受自由的快乐。

4. 三人行必有我师

和各方面的人保持联系,增加从他人身上获得情报的机会。

同时拥有会批评的朋友,因为对方拥有你缺乏的部分,

学习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忽略琐碎的批评。

5. 适当的自私

你有权主导自己的生活,你有全权对别人的要求说不,

你有权对批评你或贬低你的人表示意见,

你有权和别人分享你的感情,收加生活控制权。

6. 分享

不论是分享阅读心得或是生活偶得,

让东家长西家短的无聊变成丰富彼此生命的启发。

经由感受每个人不同的.经验,

赋予生命全新的刺激与成长,世界将转得更好。

7. 重回孩提时代

抛开一些已养成的大人行为或习惯,不要剥夺与天俱来的纯真特质,

与小孩相处(担任孩子的课外营老师、自愿当儿童球队教练);

重读一些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可以回忆小时候的情景;

看看旧时留下的物品,如成绩单、劳作或礼物;

到念过的小学走一遍,发现自己曾发生过的事或当时的梦想。

8. 向自然学习

自然中蕴含生活哲学,是生命的指示灯,

能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定位与热情所在。

从四季的替换,我们学会从悲伤中复元,

因为生命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

而自然的多样化风貌,都我们学会拒绝大众压力,

教我们学会表达真实的自我。

9. 心灵慢跑

心灵激励可以预防精神疾病,

让心灵保持思考,也会减慢老化的速度。

编一本梦想书,做做白日梦都是可行的。

10. 活出热情

支离破碎的灵魂得到的往往是乏味的成功,

对生活的兴趣应高于购物,用最小的时间工作,

将大部份的时间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做自己爱做的事,做你想做的,说你想说的,

6.挖掘生活经验打造高效课堂 篇六

一、结合生活实际, 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小学阶段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

如教学“交换律”引入新课时, 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 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然后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 结果不变;进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 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教师利用“交换位置, 结果不变”的生活现象, 引出“交换律”学习, 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 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与实践的学习环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二、结合生活实际,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新的数学教材增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画面, 但仍有不少题材的情节内容缺乏生活色彩, 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还是较少, 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进课堂, 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小棒、火柴、铅笔、纸条等等。在学生量数学书的长边长度时, 有的学生量出1根半铅笔长, 有的量出的是3根小棒长, 也有量出2个硬纸条长的, 甚至于还有调皮的学生自己创造, 寻找到度量工具———手指, 量出有3根半食指长。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 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过程, 可以发现这些用来测量的材料长短是不一样的, 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 学生马上想到了尺子。尺子在学生的生活中天天看到, 也经常用它画等于号, 但对学生来说, 还并不了解它, 一下子便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结合生活实际,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等同,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研究生活的过程。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能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感悟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知识, 运用数学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时、分、秒”的教学是个难点, 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 它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对此, 教师可以设计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 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听音乐等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 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着,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 (1) 今天, 明明午睡时用了1 () ; (2) 同学们做1节眼保健操用了1 () ; (3) 晚上, 红红写作业用了30 () ; (4) 小丽跑100米用了25 () ;等等。

四、结合生活实际, 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利用数学方法服务、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 课末,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孩子们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 体验了身上藏着的神秘的尺子, 既巩固了知识, 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又如, 学生学习了“认识方向”之后, 让学生以学校小主人的身份为到我校参观的人员设计一张参观学校的路线图。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既提高了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生活中用。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以生活经验引领“娃娃家” 篇七

但“娃娃家”游戏开展之初,孩子们只会随意摆弄玩具,没有角色意识,没有游戏情节,游戏伙伴之间没有交往。真正要玩起“娃娃家”这个游戏来,还需要老师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去引领他们的游戏进展。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三次有关生活经验的讨论、模仿和学习,从中可以看出生活经验对幼儿游戏的帮助和启迪。

一、体验角色扮演,叩开游戏之门

第一次讨论:我的一家人——帮助幼儿明确“娃娃家”基本人物。

初次开设“娃娃家”游戏,孩子们对“娃娃家”还没有概念。我向孩子们发起了一次“我的一家人”的讨论活动,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家里有谁,“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有哥哥、姐姐”“还有我”……说到这里,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娃娃家”里也可以有这些人。通过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帮助他们明确“娃娃家”的基本人物。接着我又让他们说说自己家的家庭成员是什么样子的?长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并准备了一些具有明显角色特征的物品让他们进行辨别,如:高跟鞋是谁穿的?漂亮的项链是谁戴的?领带、领结是给谁系的?老花镜是谁戴的?等等,帮助幼儿了解各个家庭成员的特征。

“娃娃家”的角色通常对孩子们来说是重要的、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或者能引起强烈情感的人物,对小班孩子来说家庭成员就是这样的一类人,孩子们喜欢模仿他们的穿戴、行为。从了解和模仿家庭成员开始,可以轻松地引领幼儿进入“娃娃家”游戏。

二、明确角色职责,点燃游戏之情

第二次讨论:宝宝哭了,怎么办?——萌发幼儿初步的角色意识。

因为游戏之初,孩子们都只顾自己摆弄玩具,完全不关注周围的状况,娃娃随处乱丢,无人管理。于是,我创设了娃娃哭闹的情境,向孩子们提问:“小宝宝哭了,怎么办呢?”,提出这个问题,旨在帮助他们从专注于玩具的摆弄,转变到角色的行为,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在孩子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引导他们想一想:在家里,你哭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怎么做?孩子们回答最多的就是“爸爸妈妈会抱抱我”,于是我又让孩子们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抱自己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有了生活经验的引领,我再让孩子们模仿爸爸妈妈的做法,去抱一抱“娃娃家”的宝宝,学一学正确抱娃娃的姿势,鼓励他们做好“爸爸”“妈妈”,履行爸爸妈妈的职责,爱护自己的娃娃。

通过引导幼儿回忆爸爸妈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经历,帮助幼儿认知角色的职责,让幼儿清晰自己所扮演的是“爸爸”“妈妈”,要从“爸爸”“妈妈”的角色角度去看问题,做出角色应有的行为,萌发他们初步的角色意识,也增进他们对游戏的认识和喜爱。

三、丰富生活情节,发现游戏之趣

第三次讨论:怎么给娃娃喂奶?——引导幼儿初步学习使用游戏材料。

在老师的鼓励下,涵涵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奶瓶放在“娃娃家”,为了让孩子们能正确使用奶瓶,我向他们提出问题“怎么给娃娃喂奶?”。我让孩子们联想一下,在家里,爸爸妈妈是怎么给自己喂奶的?多数孩子都会做出一个喂奶的姿势:把奶嘴放到娃娃嘴巴处。多多很想来用奶瓶喂给娃娃吃,于是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点子:“我来给娃娃泡奶粉吧!”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经验,于是我问:“你知道怎么泡奶粉吗?”并邀请她到前面来试一试。没想到多多还真能干,会边演示边解说:“先打开盖子,用勺子放一些奶粉,再放点水,就好了!”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能把程序说得这么清楚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于是我表扬了她,并让她赶紧把泡好的奶粉喂给娃娃喝。这些情节都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没想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这么丰富,真的是让我刮目相看!通过这次谈话,孩子们不光学会了喂娃娃喝奶,还学会了怎么泡奶粉,让我们的游戏情节更生动,更生活化。

8.情境 生活 作文经验论文 篇八

摘要: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本文主要从“情景再现,学会观察;触景生情,感悟生活;创设情景,放飞想象”等三个方面写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由怕作文到乐作文。

关键词:生活、创设情境、观察、想象、作文教学

《语文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无疑是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写好作文离不开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做根基,瞎编胡诌的作文是不会感人的。而小学生往往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熟视无睹。每到写作文,大部分学生都会现出畏难的情绪。他们那紧皱的眉头,那咬着着笔盖迟迟不下笔的样子,那写出来的干巴巴的文字……让你不能不想:为什么孩子们会这样?我们怎么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除了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学会表达,更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悲喜乐。没有情境,就没有作文,任何作文都需要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完成,而生活是一个个场景组成。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情境再现,学会观察。

上海师大钟为永教授曾经指出:“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它的材料来源于客观世界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是文章的源泉和土壤。学生要注意观察社会生活,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多看看,多听听,就不难发现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为作文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善恶美丑,体现到其中的喜怒哀乐?敏锐的观察力是关键。著名的艺术家罗丹也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此我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能力,让学生能拥有一双慧眼,一双敏锐的耳朵,一颗善感的心。我结合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序

小学高年级教材中选有许多写景和说明的课文,结合阅读教学,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怎样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如学《三峡之秋》让学生理解作者按时间顺序,观察了中秋这天三峡景物的变化;学《七月上天山》明白作者则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描写了天山美丽的景物;而学《仙人掌》一文则明白作者是从根到茎再到叶介绍了仙人掌的特点。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上,去公园走走,到花坛边看看等,再有序地把所观察到的表达出来。

2.观察要有心

观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更要用心体会。平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花坛里的菊花,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观察蔬菜、水果时,还可以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学生观察体验后,再提笔写,何愁无内容。

3.观察要抓特点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比较中捕捉不同事物的特点。

如指导学生写人的外貌时,我请几名学生上台,让同学们抓住他们不同特点在比较中观察,然后再分别给大家描述,让大家猜猜说的是谁。在外貌描写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运用比较来观察人物的活动,如再现同学扫地、擦黑板、掷垒球等情境,指导学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写清楚,必要时进行“分解动作”,让学生学会选准动词。经过这样的观察、描述训练后,学生逐渐学会能在比较中寻找差异,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进行观察描写了,对写作也有了兴趣。学生写的《我眼中的她(他)》真是异彩纷呈,令人欣喜。

二、触景生情,感悟生活

1.写自己,感他人。孩子们最熟悉的人是自己。我引导孩子写自己的事。学生们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啼笑怒骂皆成文章”。如:写写自己有哪些优点?从什么事情看出来?写写自己有哪些缺点?从什么事情看出来?写写自己有什么爱好?从哪儿反映出来?再感悟身边的人,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学生就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心有所得,便会产生一种惊喜。他们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心情去看待寻常的人和事,能在寻常生活中有独到的发现和认识,逐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以至引发文思,写作中达到胸有所积不吐不快、下笔左右逢源的状态。后来孩子们写的《我们的汪老师》真情感人,而且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2.写自然,感活动。大自然浩瀚无边,它给我们提供的材料,形象最生动,色彩最鲜明,音响最动听。节假日,我总是号召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觅春踏青,去欣赏花鸟虫鱼,去感受冬日的阳光。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最大限度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实践与游乐活动,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生活体验的好方法。

3.写见闻,感时代。我指导学生读书看报、看电视,关注“热点”新闻,让学生由被动地听大人们谈论变为主动地关心,进而产生自己的见解,并写下来。学生不但写作水平提高,而且逐渐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眼光的、热爱生活的人。

三、创设情景,放飞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生作文时,如果只会记实,不会想象,笔下的事物、人物就会显得死死板板。于是,我会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

1.根据所学课文创设情境,引导续写。对课文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未穷的,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学了《穷人》创设结尾的情景,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创设小女孩再现的情景,写写《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2.利用多媒体制作场景,引导想象。看飞船载人飞天的场面,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我是——》。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灿烂的前景。如一个学生写道:“假如我是发明家,我要发明一种特效药,这种药像神话里的灵丹妙药,无论穷人害了什么病,只要一吃,就会康复。再没有穷人因没钱买药而全家痛哭流涕——”

3.创设生活场景,展开想象,激起写作欲望。

利用在作文课,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橡皮大战”,“三分钟小测验”“成语接龙”等。孩子们在趣味的活动中,推测其中的“玄机”,想象其中一些情节,激起写作的愿望。如在《难忘的课堂中》,孩子们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三分钟小测验”的过程,写出了这次与众不同的测试带给自己的惊喜、刺激、懊悔、思考、启迪等,真真切切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4.观看电影或电视,引出联想,写观后感。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适合的有意义的电影或电视。观看后引导学生把所看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写观后感。如孩子们很有兴趣地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夏洛的网》之后,都写出了很有见地的观后感。有些同学的文章还被发表到县教育局网站上。

创设生活情境,是生活的一种再现,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增强了学生写作兴趣。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逐渐感觉到生活处处皆作文,不但消除了作文的为难情绪,而且还乐享其中。

参考文献:

《情景作文教学谈》邓明东 江西教育 2001年01期

《“情景教学”的操作体系》 李吉林 《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 《作文教学呼唤真情》 郭娟 综合天地 2005年 《小学生情景作文初探》 马丽君 小学教学 2009年

9.利用生活经验 优化美术教学 篇九

一、以景促情,以物动情——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

现在的学生往往受到各方面给予的关爱,一直生活在蜜罐子里。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尽量不让或少让他们遭受挫折和困难。久而久之,易使孩子缺乏怜悯、同情、感激之心,且变得麻木、浅薄,甚至冷漠、自私、固执。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些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能以一种独到的方式叩击学生的心灵,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这种被升华了的生活经验,不仅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能被运用,而且可让学生成为一个重视感情、懂得生活的人。

在“冬日婴戏图”一课中,选用了一幅表现两个小孩在花园里逗玩小猫的画面。他们神情专注,样子可爱,一个手里拿着小旗,一个手里拿着孔雀的羽毛。这样一个场面无论从色彩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较之以往,在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欣赏教学时,我们总会看到类似于《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或是大山大水的作品,虽然其本身所承载的艺术文化价值可能更高,但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像教材中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作品很少出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和高明之处。它至少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也有许多描绘儿童生活的题材,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二、关注起点,关注经验——表现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习惯

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最佳形式之一是画画。它既直观又形象。儿童对生活的记录与成年人完全不同。儿童常常有胆量把房子画成透明的、把睡觉的人画成直立的、将许多摆放在桌面上的物体画成悬空的。这就是生活中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脑海里的积累和记录,即使是散乱的排列、无法认可的形式,都是学生对现实的一种表达。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提倡人文教育。所谓“人文”,首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个“人”。因此,在教学“卡通人物造型”一课时,我特意安排了“画自己”这一教学内容,即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各不相同,对于“特征”的意义教师需要加以解释。在观察时,一般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头型—发型—脸型到五官的特征;而学生也许会一开始就指着自己的牙齿说:“老师,我这里有一颗牙齿掉了。”难道我们还会苦笑着对学生说:“你错了,你应该从脸型开始画。”要知道,对细节的特别关注,既是学生认识特征,也是他的生活经验所致。就如让他画一个苹果,他对上面的一个小疤结的注意力可能会远远大于对整个苹果的关注。教师应该正确、合理地进行引导,肯定学生的这种观察经验。

三、真实生活,切身体验——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创作题材

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活动形式、开放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他们周边的生活中去提取、收集创作素材。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有所增长,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就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尝试: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每天清晨,学生上学时,从家到学校要步行一段路程。因此,清晨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时也就成了学生课间的“谈资”。这些丰富的生活细节,内容形象生动。那么,怎样将他们的“所谈”“所写”转变为“所画”呢?我先试着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变成“一篇作文”,用语言文字记录这个小镇的早晨,以加深他们的印象。因为在用文字叙述时,学生能够真实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不断地用文字构思、描述的过程中,一幅完整的“意象”中的小镇早晨的画面,也就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了。文字描述在这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中介作用。由于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学科综合文化学习后,他们均已有了较强的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美术学科创作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所以,我围绕“小镇的早晨”这一题材,让学生对家乡清晨的景色进行探讨、研究,并提供多种绘画的形式加深理解;同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在创作之前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写成一份文本,根据文本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家乡,在文化情境中认识自己所居住的小镇。学生那种与自然、与社会息息相通的艺术感知力,往往会让课堂充满创意和活力。

总之,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潜能的开发,是精神的唤醒,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露,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经验的共享,是心灵的共通。

上一篇:用两个是因为造句下一篇:《捞铁牛》教学设计 吴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