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研修(共8篇)
1.信息技术教师研修 篇一
一、培养目标
1.通过培训,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软件和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效率。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利用教师网络研究社区,培养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措施
1.每天用1-2个小时登录国培计划网络培训平台,在此期间认真完成所有任务和操作。
2.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和指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培养目标
1.提高自己理解和操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能力。
2.能够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反思和总结语文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
3.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四、训练方法
1.倾听并寻求建议
对于讲解中不理解的问题,教学中的困惑,及时在线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尽量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加研讨班的研讨班,尽量和学生交流学习,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他们讨论。
2.反思与改进
加强专业培训,主动关心国内外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通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刊物、多媒体技术、观察、听课、上网等多种渠道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网上讨论。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软件和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利用教师网络研究社区,培养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推广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推广项目的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认真听课,认真听专家报告,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的风格如何,我们都坚持在最快的时间内调整思维,整合专家讲解思维,内化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将培训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积极参与教育系统组织的教学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五、具体措施
1.每天登录网络培训平台1-2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的各项任务和操作。
2.认真听专家视频讲课,做笔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水平。
3.在培训期间,我们要与同行进行讨论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努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的自信,增强自己的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学习信息技术,学以致用!
2.信息技术教师研修 篇二
一、开展大师训格局中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14年8月28日至9月1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地市管理者高级研修班”,2015年6月29日至8月30日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区县管理者工作坊高端研修”,2015年9月22日至25日教育部举办的“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后简称“国培计划”)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等,我院都派专人全程参加,进而逐步形成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完整认知。.
自2015年10月21日起,我区24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近一千两百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涉及幼儿园、小学及初中所有学科。为适应教师校本岗位问题解决需求,本次培训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重点与难点问题,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保教为宗旨,以提升教师职业素养践行能力、提高教师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在本次培训中,我院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单元同步解难,优化教学策略”主题培训,对幼儿园教师开展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保教能力”主题培训,同时整合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体验”“精心设计研修内容”等内容,培训课程共计120学时(线上研修80学时,线下研修40学时)。学员根据个人需求及各阶段任务选学相应的课程,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完成学习和实践的任务。整个“国培计划”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研修社区,紧密结合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采取“课中学、学中做、做中变”的混合研修模式,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保教)能力,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园)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
在培训过程中,我院坚持单元同步、任务驱动、成果导向,设计递进式任务主题,聚焦教学策略优化或科学保育能力提升,结合学员在不同阶段所学习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训课程主要按照集中培训环节、启动环节、调研环节、实施环节、总结评价环节等五个环节进行。课程目标如下:1.聚焦师生关系改善,欣赏身边同伴践行师德的亮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能说一个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或依法执教的师德故事;2.聚焦学科重点中的学习难点,学会多方位确定学科重点的新思路、多视角诊断学习难点的新方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难点的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检测学习成效的新手段,能完成一堂难点解决的实践课;3.聚焦保教问题,以幼儿为中心,学习经验,理解新知,改善保教行为,学会观察幼儿的新方法、活动设计的新思路和问题解决的新策略,能上一堂问题解决的活动课;4.聚焦边教边学和课例研究,针对重点、难点教学问题,掌握课例研修的常用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网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此次国培计划分六个阶段实施,具体主题和时间如下页表1所示。
二、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的区域本土化课程体系
自2013年以来,我院一直以建设“研训一体”大师训格局的研究与实践为学院发展的核心项目。我院承担了“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建设与实施”课题,课题研究人员在“国培计划”项目中承担了管理者、坊主、培训者等任务。我院课题研究人员和课程建设人员全面深入理解提升工程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课程体系的部分,在“十二五”教育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以下简称“区域提升课程”)。我们基于“国培计划”项目,与光新学校、回民小学为实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共同愿景,形成了“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光新学校与回民小学作为课题基地学校与项目成员学校,与我们形成了研修共同体,进行全程深度整合,共同实施“区域提升课程”。从学校的校本研修实践成果来看,我们形成了国家、市、区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对接,形成了网络研修与线下研修的对接,也形成了教师从学习、体验到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对接。
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课题组通过对教育部相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寻找课程的具体构成要素;通过“线上学习,线下调研”等形式对已有课程进行梳理与针对性的改造,研制了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媒体传播特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
“区域提升课程”由课题组筛选、规范和组织,形成了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架构。其中,导入课程满足教师“短时快知”的要求,让教师有技术认知并能有所选择;体验课程满足教师对专项技术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技术体验的环境,让教师感知技术应用的真实过程;研修课程满足教师对掌握技术的需求,将一项信息化技术用于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同时,“区域提升课程”与“国培计划”保持高度的时间同步,在内容上也形成互补,补充了一些具有我区特色的拓展型课程。
该课程针对本区信息环境,提供区域、学校信息环境优化策略;针对区内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补充国培“本土化部分”的解决方案;针对培训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为教师提供培训互动、认知互动的机会(如图1所示)。该课程的研究团队也是现实中的实践团队,课题人员跨部门、跨学科领域、跨学段,涉及教育技术、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部门。课题实验学校也是参加“国培计划”的学校。该课题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对于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推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区“区域提升课程”的建设是在“国培计划”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区情在技术上进行梳理、合并,在内容上概要化、系统化、教学化的过程。它为教师提供了既符合区域技术环境,又能够解决教学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该课程基本覆盖“工程能力标准”要求,包含视频资源的制作与应用、微视频的制作与应用、多媒课件体的制作与应用、交互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移动平台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概念图的教学应用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真实需求,对课程进行排序加权统计,形成了与学校、教师对接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主要彰显了“国培计划”课程的以下属性。
1.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实践性
“国培计划”课程以网络课程为主,内容大多数为短视频和文本,教师可自主选择学习完成课程。“区域提升课程”通过对“国培计划”课程的学习研究,在技术素养的条线上深化整合,形成纵向的系统性、基础性的覆盖;形成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整合长期以来教师培训过程中积累的课程案例,以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 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下研修的整合性
“区域提升课程”能有效“继承”校本研修的成果,整合学校的线下校本研修,为学校提供线下课程支持与技术支持,与学校形成教育技术研修共同体。学校为教育技术研修开放课堂,让信息技术与教研、教师、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融为一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为学校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3.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下实现的支持性
“区域提升课程”能提供临床的、专业化的教育技术支撑,使教师能直接面对信息化课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之中,提升了教师面向信息化的知能(TPCK)。
在“国培计划”的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区域提升课程”课题组与“国培计划”融为一体。课题组成员作为“国培计划”的管理员、坊主、线下校本研修的培训员,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与光新学校、回民小学成立数字化教与学混合研修项目组共同完成课程实施。经过两轮的导入课程,课题组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更明确了教师的信息化需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整合了区域专业资源,研制了区域实践性教师技术素养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运用了多种途径和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争取到了区域教育的业务支持,联合了区域各业务部门,形成了区域实践性教师技术素养课程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教师技术素养研修路径。
通过整合专业资源,结合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及一线教师教育技术研修,课题组提炼了区域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实践经验,将课程建设植根于教学一线,根据新技术的特点不断吐故纳新,增加真实案例。这一课题不仅培养了教师技术素养的理论与意识,还向全体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体验环境,更实现了区域教育技术装备高效利用的重要路径。
三、拓展提升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施路径
近一年的混合式研修过程使我们感受到“十三五”的大师训格局正在形成,教师培训正在经历严峻的挑战与深刻的变化。“十三五”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是在技术上与互联网融合,在机制上与多业务部门融合,在课程上形成多层、多元化课程融合体系,在形式上将线上、线下的多种研修形式相融合。我们强调的混合式研修就是“研训一体”的过程,是一种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在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的自下而上、行动贯穿的教育成长模式。
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的实验学校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师发展需求,以课例研修的形式开展基于技术应用的学科教学混合式研修。在确定学科教学内容后,在学校的主持下,执教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技术研究人员、学科教研组同伴等共同进行预设、试教、教学反思及教学再实践的课例研修。我院就技术环境和技术应用提供专业支持,对每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引导和示例,由教师自己体验技术解决过程;对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整合方案并提供设备应用支持。我们希望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情境中实现技术的无缝、自然对接。
1.“自评+他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前期测评精准定位
以往教师培训课程的选课,往往出于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判断与选择。在“十一五”“十二五”教育技术课程培训中,有些教师所选课程并不符合自身的需求,存在看授课教师选课、看难易度选课、看上课地点选课等情况,甚至出现了一名教师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复选修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定位不准,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哪些课程。
在经历了“国培计划”后,我们将尝试借鉴其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初始能力测评的做法,准备在培训开始时,对教师进行自评和他评,即除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自评外,还将尝试加入所在学校教导处或区学科教研员的评价,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课堂整合的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新技术的探究等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找出教师的不足和短板,为他们指明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对每一位教师进行精准定位,以便为他们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
2.“硬件+软件”,培训课程内容与学校实际环境更加贴近
“十二五”期间,区内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从多媒体教室的硬件环境来看,有短焦投影加电子白板,有液晶一体机,也有普通的投影机加幕布;从软件环境来看,我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购买了微软windows7和office2010等软件,但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安装的系统和软件依然存在多个版本混用的情况,而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大型会场的软硬件配置就更加个性化了。在这样复杂的实际应用环境下,培训课程的内容就需要与学校实际环境相吻合,否则就会出现学习的技术与应用环境不匹配的情况。
我们重点选取光新学校和回民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开展了基于学校实际使用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在培训之初,我们实地了解了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并对课程进行了调整,重点开展了“电子液晶一体机上的电子互动白板应用”“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和APP应用”“妙用PPT”等课程的针对性培训。由于培训内容完全根据学校的环境和校长的重点工作“私人订制”,课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好评。两校教师纷纷反映这样的培训贴近工作环境,边培训边使用,有问题立刻就能解决,培训后立刻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学科+技术”,研修内容从单纯的技术学习到为学科服务
回顾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培训者往往由计算机教师担任,这导致了培训内容大多注重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如何让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例如,在培训时轰轰烈烈,参与率、达标率都很高,但真正到应用时,却出现了注重技术应用忽视学科本质的现象,甚至有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情况出现。课堂上,教师的技术应用炉火纯青、绚丽夺目,但并没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因技术运用不当而导致喧宾夺主。技术和学科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没有很好地整合起来,起到共赢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尝试继续借鉴“国培计划”中的学科工作坊模式,让学科教研员或学科专家参与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中,尝试将一个长课时的培训课程切割成几个模块,分别由教育技术和学科专家承担,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再设计技术应用的课例,再由学科专家基于教学设计看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最后形成实际运用的课例实施,让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学科教学应用有效整合。
4.“必修+选修”,在确保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
以往的教师培训课程,教师的选课是一次性快速选择,一次历时几分钟的网上选课就决定了接下来16~20课时的学习内容,有的时候教师自己都不清楚选择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总会有一部分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发现种种问题。如培训难度不符合现状,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培训成果没有在课堂内体现等。
借助“国培计划”,我们尝试重新设计和规划“区域提升课程”,分为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其中,导入课程是必修课程,导入课程的目的是在教师选择课程前为教师提供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便于教师广泛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必修课程。在完成导入课程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对多门课程的理解,选择1~2门课程进行进一步的研修,可以选择2个8课时的体验课程,或者1个16课时的研修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让教师既能够从面上了解多种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又能掌握1~2项技术应用的特长,在确保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3.信息技术教师研修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 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17-04
一、前言
李克东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这两位专家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课程与管理等方面的有效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在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同时,应该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在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关注信息技术所带给教师的理念变革和方法影响;另一方面,要思考在实践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各国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各国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1]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2]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3]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之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不同的专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林崇德、申继亮指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尽管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要素、多方面的,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直接对教学实践产生作用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4]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教师将知识与教学情景结合在一起,为了解决千变万化的课堂遇到的问题,在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中采取适合的决策。
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历的积累、感悟,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因此,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组建教师学习与研究共同体,开展校本研修。其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作为常规校本研修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为核心,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帮助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研修的内容
校本研修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师教育新形式,它是以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一种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理论的提升过程。[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针对教师的个体要求,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反思;外部环境主要是针对教师的群体要求,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相互交流、评价等,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校本研修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支持。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具体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是指运用新课程理念,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研究,加强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开展深入的教研活动,最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同步与异步、集中与异地互动,体现民主、对话、协作的理念,扩大教研工作的辐射面,突破区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使教研活动获得极大的扩展,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有利于引发参与人员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教师们进行校本教研应该是围绕课程来展开,包括课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课后讨论、课后反思等。因此,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校本教研的教学设计、教学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讨论等各个环节。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学设计,备课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发布到校本研修平台上,其他老师就围绕着这一教学构想在网上展开讨论。一方面,备课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其他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增删修改,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网上集体协作备课。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观察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观察,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观察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观察所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快速且有效地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录像进行组织与处理,如对课堂录像进行切片分析,把几段相同研究主题的课堂录像进行对比分析,把课堂录像片段与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互式视频课例等。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载体,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的深刻反思创设了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另外,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具有公开性,它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也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手段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反思,如利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等社会性工具软件等手段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帮助教师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知识管理。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校本教研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提供方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扩大了教师之间的交流面,也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教师可以在校本研修平台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评判他人的观点。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与专家基于校本研修平台进行网上交流。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是指立足于本校,以改变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对本校教师实施全面培训和网上交流研讨的校本培训。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培训学习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则是校本培训的工具和载体。
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克服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所以,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是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需要。
(1)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交流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为教师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的交流提供支持。首先,中小学教师上课时间彼此交错,允许同步交流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而网络使得教师间的异步交流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延长交流的时间,为交流提供时间保证。另外,交流的时空也可以延伸到学校之外,比如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教师、校外专家进行交流,使交流的范围更广,获得的受益更大。其次,网络环境下交流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概念图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培训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载体。
(2)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反思提供支持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反思,既能保证随时随地进行培训反思和记录,又能方便地查找过往的培训反思记录,网上的反思记录也便于修改,且不受篇幅限制。网络允许每位教师将自己培训过程中的想法公开发表,当培训反思记录被公开发布以后,不仅可以为他人带来启示,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人的留言,反思者本人也可能获得进一步思考的启示和坚持反思的动力。通过他人的培训反思记录,不仅可以获得很多显性知识和启发,而且还可以跟踪他人思想成长的过程,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
(3)信息技术为教师协作学习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开展协作学习提供了支持,建构主义认为协作是学习的四大要素之一,协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共享与交流,网络环境有利于降低共享的成本,提高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思想共享的质量;另外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协作交流过程可以保存,便于整理和回顾。
(4)信息技术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支持
校本培训的组织实体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教师知识管理有利于教师知识的生成、编码、共享等。校本研修平台不仅为教师搜集、分类、提取、利用、构建和创造知识提供了支持,也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作全程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和评价提供了支持,有利于教师的知识积累、沉淀和共享。
3.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袋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各种描述性资料,汇整成个人专业成长档案。此档案可作为教师建构个人知识与理论的依据,亦可以作为促进教师反省与学习,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之用。
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过程中,对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习惯的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学习反思和教学实践成果等等,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校本研修成长记录袋。通过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业务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经验系统化并可随时调出供人分享,实践证明,这也是教师通向专业发展更高境界的阶梯;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成长记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诊断与分析,不断调整校本研修的措施与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形式——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科主题下的教学问题为中心,以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校本教研为形式,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知识管理为策略,初步形成基于网络的学校教师教学研究与学习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
1.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的步骤
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
图3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步骤
(1)确定学科研究的主题与问题
学科教师与专家探讨,列出各学科研究的主题,根据主题,提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集体备课
根据确定的学科研究主题与具体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需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选择相应的知识点,开展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重点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段进行详细地设计,在校本研修平台上撰写课堂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图。
(3)收集和整理网络教学资源
许多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网络资源,因此,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共同收集和整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学科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中,使网络资源能够共享。
(4)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录像的拍摄,方法一是多位教师的同题跟进式课堂教学实践,方法二是一位教师的多次课堂教学实践。经过这样的集体实践、讨论、修改教学设计、再实践……,在研究学科有关问题的同时,每一个参与的教师都能从中获取经验,发现不足,及时进行弥补。
(5)开展课堂录像分析
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根据研究的问题对拍摄与编辑的录像进行数据分析。目前,国际上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有“Flanders方法”、“S-T方法”等,国内一些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也在研究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学习这些先进的方法,可以自行设计评价量规,形成各个学科对课堂录像片段进行分析的方法,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要便于教师实施。
(6)撰写教学叙事反思
教师在校本研修平台上以教学叙事形式撰写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叙述的是课堂中解决教学问题的录像片段中的教学故事,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要尽可能描写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等等句子。叙事要体现教师对事件的反思,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学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7)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讨论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教师之间开展讨论与分析。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进行网上的交流讨论,从而更好地达到同伴互助的目的。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政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2.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作用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能使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从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中学习
教师自己的实践积累是教师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知识来源,教师的智慧、经验,课堂上发生的事件,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教师要从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中学习。
围绕教学片断所进行的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自始至终需要教师的全情投入、认真思考,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中,每个教师都经过几次试教,教研组内反复讨论,教师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拍摄成录像,课后,组织专家和听课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一边思索着专家和其他教师的意见,一边观看录像,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每个环节还能怎样设计得更好些。因此,课例研究的过程能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不足,不断从自身实践经验中学习。
(2)教师在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中向其他教师学习
教师的很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来源于对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观察和模仿,教师间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学习,教师之间的听课和研讨活动是教师获得隐性知识的最佳渠道,因此,教师要向其他教师学习。
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课例研究,也就是该课例以自己为主;另外一种是自己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而是参与以其他教师为主的课例研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研究,教师都可以在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向其他教师学习。在以自己为主的课例研究中,从围绕课堂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对课堂录像片段的分析,再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讨论,其他教师积极地参与到课例研究中。在此研究过程中,肯定涉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教师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在参与以其他教师为主的课例研究中,教师们可以从被考核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片段、教学反思中学习到很多教学知识,这些知识有显性的知识,也有隐性的知识。
(3)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知识库进行自主学习
在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课例库中,根据学科研究的主题和相应的教学问题,存储着一个围绕教学问题的课例,一个课例包括解决这个问题的课堂活动片段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活动所需的网络资源,解决该问题的课堂录像片段,对录像片段的分析,教师课后以叙事形式撰写的反思,其他教师听课、讨论后的意见与建议、专家的点评等内容。在一个课例的各部分内容中,包含着教师教学问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没有参与该课例研究的教师,通过认真浏览和学习该课例,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获取有关教学方面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另外,由于校本研修课例库是基于网络的,教师可以随时在可以上网的地方通过网络浏览课例研究库,学习其他教师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获得有关的教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际平.信息通信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7(1):28-31.
[2]卢乃桂.信息社会的人才要求[J].教育研究,2000(11):8-11.
[3]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2(1):104-111.
4.教师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篇四
教师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篇一
一、学习目标: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将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5、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意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修改、制作,网络资源搜索等。
二、学习内容:
(一)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如《教育新理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爱心与教育》、《电脑报》等。
(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继续学习相关的课件制作方法如: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编辑;计算机的保养与维修等。
(三)继续加强个人师德的修养,学习先进个人的事迹
三、学习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充分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练习,确保课课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3、虚心向各科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加强校内外听课,虚心与本校同学科教师交流上课心得,取长补短,尽量挤时间争取去听课,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4、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积极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安排:
时间、学习内容
20__.9 阅读《现代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新理念》《电脑报》
20__.10 photoshop绘图软件的学习
20__.11 Photoshop绘图软件的学习
20__.12 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编辑
20__.3 《爱心与教育》、Flash动画的制作
20__.4 flash动画的制作
20__.5 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
20__.6 计算机的保养与维护
教师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篇二
要做发展型和学习型教师,就要立足于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学生。因材施教,变被动培训为主动自修,这一原则性变化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反思教育,自觉提高的平台。
一、研修的目标:
结合二期质量工程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和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有效性的现实反思,在教师培训期间,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并积极投身一线教学,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听说读写之前,教师的自身业务也要能跟上。听明家诵读,说精准的语言,读经典的著述,写生活札记。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4、时刻不忘调整心态,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学生。
三、具体措施
1、看2本教育教学理论书。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研读名家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著作。做好读书笔记。做到认真研读,读有心得。结合教学实践、生活点滴,撰写学习感悟文字。把所读经典作为反观自身的明镜,端正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1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写教学日志,不断在反思中进步。
3、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
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学难题,以研促教。
4、认真听课评课,积极备课做课。利用观摩学习的机会,见贤思齐,学习提高。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活动,研修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艺术。
5、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
6、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多读多写完善自我,为教好书育好人打下坚实基础。诵读名家名篇,浸润人文情怀。写生活感悟,反思人生真谛。通过自身的提高,寻求教学的新起点
教师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篇三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3、教育政策法规;
4、教师职业道德;
5、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6、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
7、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
8、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基础。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每期有一本学习笔记。
2、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积极参加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每周至少听课一节,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5、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践行“高效课堂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认真反思,做好记录,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6、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在岗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认真完成作业。
7、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8、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5.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篇五
第一阶段:能力测评、选课指导与学习共同体建设
学习时间:-01-15至2016-01-24
学习目标:登录自测、测评选课、加入工作坊
学习过程:
1.登录注册,进入个人空间,体验网络研修学习功能环境 。
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
3.进入个人空间,根据选课指南选课 。
4.阅读“教学计划安排表”和考核要求,了解明确项目整体安排与要求。
5.加入工作坊,建立学习共同体。
第二阶段:聚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网络研修
学习时间:2016-01-25至2016-04-24
学习目标:学习理念篇、热点篇、技术篇、方法篇和案例篇课程内容
学习过程:
1.课程自主研修
(1)重构知识,提升素养――理念篇研修(2016.1.25-1.31)
(2)关注前沿,开阔视野――热点篇研 (2016.3.1-3.6)
(3)触摸技术,整合教学――技术篇研修(2016.3.7-3.20)
(4)聚焦能力,精练技能――方法篇研修(2016.3.21-4.10)
(5)创新教学,重塑课堂――案例篇研(2016.4.11-2016.4.24)
2.参与课程BBS“主题研讨”及问题讨论
3.发表研修日志,完成考核作业,针对作业开展作业指导与互评
4.工作坊研讨活动
5.信息技术应用能手经验分享活动
6.参加微课程大赛(从现在开始着手设计微课)
第三阶段:校本研修实践
学习时间:2016-04-25至2016-05-22
学习目标:校本研修实践阶段
学习过程:
1.4月25日-5月4日 在本校完成一次信息技术应用专项技能测试考核,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2.205月5日-2016年5月31日
( 1)在本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提交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 2)在校内完成一次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课堂教学,促进“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训练与达成。
第四阶段:研修成果荟萃
学习时间:2016-05-23至2016-05-31
学习目标:研修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习过程:
1.课例分享、交流活动
(1)研磨的课程制作成微课例上传至平台。
(2)以个人或学科工作坊为单位提交。
(3)线上同伴互评、专家课例点评
2.研修成果上传、分享与交流
3.完成培训后调查问卷和训后测评
4.培训总结
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有时可能会耽误培训学习,要克服一切困难,按时登录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不要掉队。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2.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16
3.2016年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共5篇)
4.2016年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5.2016年物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6.教育教学工作计划3篇
7.国培个人研修计划
8.2016幼儿园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9.2016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参考范文)
6.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修计划 篇六
导语: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并且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修计划
1、严格按照研修流程,结合评价的指导意见,弥补自己的短板。要熟悉研修的平台,按照每一板块的要求,积极收看专家的视屏讲座,主动参与群内的讨论话题,潜心研读学习内容,按时完成作业。对于不懂会不会的知识,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加强合作与分享。
2、每天安排1-2小时学习研修的课程,要抓住本次研修的好机会,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研教研学方有成效。对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无论是硬件与软件,都能想办法去克服,保证完成研修任务。
3、平时要多读书学习,尤其是对自评中暴露出的能力短板要想法弥补,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要改变落后的教学思想,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吃透本次研修的课程主题,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主题展开研修。
4、学思写相结合,在研修中要坚持思考,坚持撰写研修日记,要在博客上新开辟一个研修专栏,每周至少撰写一篇研修心得,用一年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学习历程,检视自己研修的变化。
5、积极主动的和同学互动,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在学习坊内,要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热心为同学解决软件的使用问题,虚心向有能力的同学学习,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的能力,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达到在研修的过程中师生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修计划
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为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我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力争创办教育信息技术示范学校。结合我校校情,我们拟定了XX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的
1.使广大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实用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
2.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教育教学信息处理。
3.使广大教师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服务。
二、培训对象
1.在校的所有教职员工。
2.学校不设定参加考试教师的年龄,对自己不参加考试的教师将来产生的后果自己负责。
3.对已经取得国家或省级计算机过关证件的教师,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实用技术考核。
4、计算机教师也应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
三、培训的内容与要求
1.基本操作部分 ①文件及文件夹的建立、命名、保存、②文件及文件夹的删除、移动、重命名。③文件内容的复制、剪切、修改和删除、④查找。
2.了解word的最基本操作,会建立新文档,并能在硬盘和u盘上存储、打开。文字处理部分 ①文字输入(速度、准确率)、②排版、③本学科试卷排版打印。
3.表格的制作部分 ①绘制表格(规整表格、不规整表格)、②设计表格、③教案设计。
4.会使用cai软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的制作。
5.网络知识部分:
(1)怎样申请电子信箱及收发邮件
(2)创建自己的博客,并在博客上上传电子教案,参加与校内外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
四、培训方式:
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五、考核的方法和形式
1.考试的内容为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不考理论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具体考核的内容及要求细则,由学校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统一制定。
2.本次计算机实用技术考核不再进行统一集中培训,一律靠个人自学。
3.本次计算机实用技术考核共分三个档次记录成绩,即:优秀、合格(过关)、不合格(不过关)。
4.对取得《教师计算机实用技术考核》证书的教师在聘用、晋职、评优、等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修计划 自我分析:测评结果,很令人尴尬,一直以为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感觉运的很少,参见这次国培,期望自己在利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更上一层楼。环境分析: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一般,只有少数班配置了白板,安装了实物投影仪。这在农村小学中,是比较先进的了,但是信息化资源库还没有建立。
我的发展目标
发展总目标:力争获得优秀学员,完成此次培训。
1、提高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3、能熟练的应用移动信息设备,推动学校整体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行动计划
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我深知在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繁重,除了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都要占去我很多的时间,在网上培训,整块的时间学习,有点困难,但是这我也明白,做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否则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也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于我来说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时间紧,工作繁忙,而切本校的信息设备配备不能满足每个教师学习。抽取零散的时间,我想我也能完成本次培训任务,很是期待。
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
1、认真学习国培课程、并及时做好笔记和反思。
2、加强交流。信息是需要交流的,在这样的信息能力平台,希望更和我一样的同事,交流心得,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或者是在实践中理解和消化新学习的内容。
2、我校特岗教师多,他们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有非常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我会多向他们请教。
7.信息技术教师研修 篇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 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 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 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 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网络化教育是解决课程教学增效减负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因此在网络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素质面临更大的挑战, 要求教师在网络教育条件下要转变角色。教师的角色要从“教师”转变为“导师”, 从“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 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 学生就不会在网上到处“乱浪”;其次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时, 也会主动向老师寻求一定的信息。从整个过程过看, 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 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 应着重体现在学习的指导上。教师也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全体式的普遍的无差异化教学和面面俱到的指导, 而要进行针对性和个别性的指导。在针对性方面:为保证学生能在网络化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进行的指导, 不仅有内容方面的指导, 也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个别性方面: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的不同, 在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2、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 教师必须具有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媒体等,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 学到更多的知识。设计取得良好教学的第一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学会管理, 管理是成功的第一步, 管理可以让学生按照学习的任务进行下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师要从传统课堂上的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 要从“独奏者”成为“伴奏者”, 进而成为“指挥者”。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 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进程,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时而独奏时而伴奏, 时而指挥, 时而更是听众, 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学习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教学, 学生对于“帮助”的需求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学生能取得及时的帮助就十分重要, 因为, 此时的“帮助”将关系到学生学习进程的推进。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 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 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 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 在网上开辟“试题下载”、“教案共享”、“课件”等栏目板块, 提供“智能”式帮助, 让学生在使用课件中遇到困难时能获得及时的帮助, 这是网络化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运用的重要环节。通过点对点的操作或B B S论坛, 提供“在线式”帮助。此时, 教师应充当“在线式”辅导者, 通过对话、演示操作,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早已打破了45分钟课时局限, 学习已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我们看到, 不少教师已有这方面的实践, 能把自己的邮件地址、M S N、Q Q视频等留给学生, 告诉学生可通过即时通讯、邮件、论坛继续交流信息, 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伸发展。
总之, 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 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这大大限制了知识传播的数量与速度, 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地位的权威性。在信息化的社会里, 学习方式是以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 网络宽泛的渠道、获取知识便捷的手段, 使得与网络时代同步成长的学生可能与教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的甚至比教师跑得更快。为此知识与权威有时会发生颠倒。使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化身的地位受到挑战。“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将表现得比任何时代都突出。因此对老师来说, 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显得更加重要。
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 催生了教学民主化, 怎样才能实现民主化教学?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去认识“权威”。权威的消极作用非常明显, 权威意味着垄断和压制, 只能执行和复制, 它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需要重塑学生认可的“权威”形象, 这种“权威”应该来自于教师的人品、能力, 来自于情感、爱心, 来自于平等对话, 理解与合作。
通过网络必将推动着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制约和控制的关系, 毫无民主平等可言。新型的师生关系, 应该是合作、开放、真诚共融的密切关系, 教师应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题, 即使提一点“离奇古怪”的问题也无妨。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老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教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努力防错和纠错, 教育的民主, 可以模糊师生的角色界线, 从而师生之间追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变成精神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也才能使教学相长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平等和开放的网络课堂, 换来的不仅是教学本身的目标的达成, 同时也使得学生领悟到民主和开放, 包容和多元的真谛, 使民主、开放和平等成为学生成长和人生价值的标杆——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 不以我为唯一正确, 知道自己独一无二, 不可替代。
三、教育方式的转变
所谓“个性教育”, 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 以及在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素质, 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 而教育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的过程。信息教学的个性化, 就是在网络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 尊重个别差别, 注重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体制下, 通常采用班级, “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全班学生面对一个教师, 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程序和进度, 这种整齐划一的授课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个性的培养。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机械设定性、教条划一性和教师本位性的历史教学方式, 采取以参与性、开放性、情感性、思辩性、建构性、差异性、独创性和生成性等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的历史教学模式, 那就是网络教学。现在教学问题不是你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教师促进学生思考了多少问题, 他们自己发现了多少知识与乐趣。同时, 网络教学程序的设计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存去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勒也指出:“学习就是发现。它是为了获得对学习对象的更准确的理解, 发现它与其他对象间的联系。这要求学习的主体——学生去冒险、探索, 没有冒险, 就不会有创造或再创造。”, 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对象的过程建立在对疑问 (challenge) 不同观点间的对话之上, 而这正是作者的中心意义之所在。”“只有当学习者开始思考问题, 并且认识到他们与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一样多时, 学习者们才能成为事物的意义或知识的生产主体。正是在这种辩证的运动中, 教学成为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激发了技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出现, 显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勃勃生机, 同时给制度化的班级授课制以及信息技术思想教育面临从未有过的质疑与危机。这些促使我们去审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体制、教育观念。让我们携手信息技术革命,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 用我们的激情和智慧, 去领略它给技校信息技术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其中心教育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 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信息技术的发展, 它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作为担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任务的执行者——“信息技术教师”, 更需要一个全新的转型, 一个全面提高自己专业教学水平的过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所进行的转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转变三、教育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网络技术,角色转变,指导者,管理者,个性教育,平行合作
参考文献
[1]肖亚东, 韩政.中国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模式下教育理念的重塑.2001年第8期
[2]李克东.教育技术.2006年第3期.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8.倡导教师自主研修 篇八
自主研修属于校本研修范畴。简单地说,校本研修就是以学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或教师教育,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教师的自主研修过程本质上是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自养内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怎样进行自主研修呢?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一边思考、一边总结,把学、研、行、思、写有机结合起来。
一、自主学习
今天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只有学习才是缩短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距离的最有效方式,才是谋求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倘若教师停止了学习,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和敏锐,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就难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教学工作便会退化为“机械操作”,从而丧失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根基。可以这样说,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应该始终坚持我要学、用心学、合作学、虚心学、探究学等学习精神,进而催生自己对教育教学高层次的认知。
二、自主研究
学问自研究始。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学过程就是研究过程,教学成果就是研究成果。研究是一种行动,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做;研究是一种精神,需要持之以恒地去追求;研究是一种智慧,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超越。自主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动力,要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通过行动研究,能够引导教师将学校的各种理念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行为智慧,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目前,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中普遍倡导的是以课例为载体的非正式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没有条条框框,更便于教师在实践中把握和操作。
三、自主实践
实践是教师职业存在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如何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这也是教师工作的内涵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怎样直面新课程?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驾驭好学习资源?如何在课堂中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展?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这一系列现实问题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去解决。如果没有教师自主实践,这些问题就无法解决,其他一切问题也只能流于空谈。其实,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次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都是因为教师自主实践的意识淡漠,自主实践的能力偏低造成的。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丰富并深化他们的教学经验,检查他们的教学进程,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及所做的事情。本着自主实践的精神,教师备课就会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本着自主实践的精神,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彰显能力;本着自主实践的精神,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不断闪现出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学的是什么知识、学生是怎么学的知识……
四、主动反思
反思是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其本质特征是自我性的。有人结合实践总结了三个很有意义的公式来说明反思的重要性: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看来,反思总是与教师的成长、发展和成功相关联的。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成功的或有效率的教师都倾向于主动、创造性地反思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外在促进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最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反思的深度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有人说,优秀教师成功的历程中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能不断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即善于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应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反思重点,把课前准备和课余练习看作反思的基点,把学习观摩视为反思的生长点,把开展对话当做反思的要点,把合作共进作为反思的热点,把自我否定当做反思的难点。
五、主动写作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写作使人精确。”写作能够丰富教师的灵魂,提升教师的品位,升华教师的生命质量。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写作——提升教师的品位》中指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作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由此可见,有志于提升自己教育品位和在校职业生命质量的教师要拿起笔,让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思考在笔下流淌出来,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精彩片段或瞬间落定在纸上,让笔锋记录下那些源于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成功和喜悦。在丰富多彩的教育世界里,绝对有很多值得你用笔描绘的情景,只要用心去体会和品味;也有许多容易切人的素材或角度,比如一篇篇备课笔记、一堂堂课堂实录、一段段课后反思、一页页教育叙事……主动写作,会使教师工作更加扎实,会把其对教育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学更有成果感,人生更加精彩。
诚然,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是很多的,以上只是我的点滴感想,也是我始终恪守的准则。愿每一位教师都发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孺子牛精神,自觉地走自主研修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吧。
【信息技术教师研修】推荐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计划10-29
高中的信息技术研修日志10-31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07-17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一09-30
教师信息技术学习感受06-28
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08-09
信息技术教师招聘真题09-18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题目10-25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材料08-10
优秀教师信息技术学习感受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