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物简介英文翻译

2024-10-18

孔子人物简介英文翻译(精选7篇)

1.孔子人物简介英文翻译 篇一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易学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孟子 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成为“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其作品是《道德经》。

庄子 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生平只做过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墨家代表人物

墨子 名翟(dí),华夏族,战国初期鲁阳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关于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后由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理论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最后自杀于秦狱中。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著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商鞅 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魏国人。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兵家代表人物

孙武子

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另一说法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满的后代。春秋时期吴国将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道家。尊称兵圣。他是兵法家孙膑的祖先。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时至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仍有祀奉孙武“兵圣庙”。

2.孔子人物简介英文翻译 篇二

关键词:《〈论语〉〈孟子〉选读》,孔子,教学定位

孟子曾言:“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教学《〈论语〉〈孟子〉选读》, 不可避免地要与孔子这个世界级文化巨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正如北大教授李零在教读《论语》时所说, 要还原“真实的孔子”, “以心契心”。立足原典的教学, 不是朱熹对孔子“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式的“神话”, 是真正从学生出发, 真正立足经典的传承意义, 让学生发现孔子的人格魅力, 亲其人而“思”其道。

李蹊在《孔夫子:性格复杂而脆弱的圣人》中指出, 孔子性格的丰富性有“伟大与平凡, 坚强与脆弱, 浩然与纤细, 执着与委顿, 信心与绝望, 正直与屈曲……”下面仅撷取《论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只言片语或生活片断, 通过人物独白或对话的简单方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一、童心未泯、风趣幽默的孔子

孔子在庄重严肃场合, 往往拘谨守礼, 但平日闲居、与门人弟子相处时显得那么平易近人, 真实可感。

孺悲欲见孔子, 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 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

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 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 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 吾为尔宰。”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适郑, 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 其肩类子产,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二、言不由衷、激情冲动的孔子

中庸之美、中和之用, 是儒家处世至道,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是孔子推崇的情感境界。但真实的孔子, 绝非一个纯理性纯道德的人, 绝非想象中的古板苛刻、不苟言笑, 他只是这样的理论标准下积极的践行者。

对待喜欢的学生:“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

对待心仪的圣君:“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焕乎, 其有文章。”“禹, 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对待学习:“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论语·卫灵公》)

对待音乐: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对待日常生活: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论语·述而》)

对待颜渊之死: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 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对待樊迟问稼:“小人哉, 樊须也!” (《论语·子路》)

对待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

对待伯牛有疾: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对待冉求为季氏敛财:“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 可也。” (《论语·先进》)

对待原壤箕踞:子曰:“幼而不孙弟,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 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

三、贵生重死、胸怀城府的孔子

可能因为孔子在《论语》中所倡扬的“杀身成仁”、“守死善道”、“朝闻道, 夕死可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期以来他对生命的那些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都被忽略了。而事实上, 对生命的珍视, 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正是儒家关于人性最重要的关怀。

对生命的珍爱: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对危险的预警:“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论语·微子》)

对学生子路的担忧:“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暴虎冯河, 死而不悔。” (《论语·述而》)

对明哲保身的褒扬:子曰:“甯武子, 邦有道, 则知;邦无道, 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 “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对待死丧之事:“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 (《论语·先进》) “丧致乎哀而止。” (《论语·子张》)

对死者的尊重:食于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 则不歌。子见齐衰者, 冕衣裳者, 见之, 虽少, 必作;过之, 必趋。 (《论语·述而》)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 如不祭。” (《论语·八佾》) “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孔子一生“一以贯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但孔子并不是一意孤行的莽汉, 而是一个胸有城府的智者。例如: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无自辱焉。” (《论语·颜渊》)

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 谓之躁, 未见颜色而言, 谓之瞽。” (《论语·季氏》)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子曰:“贤者辟世, 其次辟地, 其次辟色, 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

子曰:“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综上所述, 夫子理想博大, 富有个性, 人格魅力的影响震撼古今:由子贡守孝六年的感佩举动, 到司马迁“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的由衷赞佩, 直至当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仍理智地评价其“大成至圣”“君子坦荡荡的风格”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很难说, 究竟是儒家之“道”成就了孔子, 还是孔子完善了儒家之“道”。

四、结语

儒道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根源在于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气质。老子证明了天道高邈, 让人敬畏自然;孔子则证明了人性伟大, 让人尊重自我, 从而拥有完善自我的信心。教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 不应忽视对孔子进行基于原典的逻辑探求, 这不仅契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而且传承了“经典阅读”的科学方法, 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鲍鹏山.先秦诸子十二讲.

[2]鲍鹏山.说孔子.

3.孔子人物简介英文翻译 篇三

关键词:影视字幕翻译;翻译策略;文化交流;传播

一、背景介绍

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电影在国际交流中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龚吉惠,2008)。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交际中崭露头角,日益兴盛,影视字幕翻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钱绍昌教授(2001)指出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范畴,两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共性。然而,由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对影视字幕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字幕需要在有限的时空限制之内,传达影视剧所包含的语义信息,从而帮助目的语观众更好地克服文化障碍,理解影片的文化内涵。

电影《孔子》旨在再现孔子思想性的一生,向人们讲述孔子秉持的“礼,乐,仁,和”的儒家思想,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笔者将从电影《孔子》的字幕翻译中选取相关案例,从接受理论指导之下探讨电影中的字幕翻译策略,加以分析和解释。

二、文献综述

(一)字幕翻译研究。1993年,Neder-gaard-Larsen指出字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它是原声口语的浓缩书面语译文。钱绍昌(2000)强调作为理解影视剧译入语工具,字幕翻译有五个特殊性,即聆听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由此可见,字幕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单纯对换,它更注重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交融。字幕翻译需在有限的时间范围之内,向不熟悉源语言的目的读者传达相关信息。因此,作为中介的译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杨洋(2005)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处理好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从而缩小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差异。杨洋(2005)还指出考虑到字幕翻译特殊的翻译方式,学界应当对字幕翻译这一领域进行独立研究。

(二) 接受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姚斯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理论强调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读者视野,期待距离,意义空白等概念重构。王静,罗立佳(2008)指出接受理论引入翻译领域,以其作为标准来解读评判翻译文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在接受理论指导之下,译者需要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传达原文所包含的语义信息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文化交流。

三、接受理论在电影《孔子》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一)缩减法。影视字幕翻译必须在有限的时空限制下,呈现精简的译文,同时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用语习惯。

例一:世上只有成败,仁与不仁,只是说辞。Victory and

defeat are what matter, not ethics.。孔子劝说鲁君执行“堕三都”的国策,可性格软弱,摇摆不定的鲁君并不看好孔子的主张。原文“说辞”一词,译者将其进行省略处理,译为“not  ethics”,既简洁明了,又能便于观众理解。

例二:丘德薄才浅,愧难胜任。I cant presume to be worthy.面对鲁君的任命,孔子此处使用自谦表明自己的态度。然而,时空的制约使得译者必须采用经济翻译的相关策略,将其译为“I

cant presume to be worthy.”,突出了主要信息,同时也符合观众的认知环境。

(二)归化。译者作为目的读者和源语言之间的桥梁,必须考虑观众的认知习惯和欣赏水平,拉近观众和影片的距离。例三: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岂能少了你的陪伴呢?He must need

you now that he has passed on to the next life.原文中“九泉”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逝世的人进入另一个世界,带有中国文化色彩。如果直接译成“nine springs”,英语观众肯定不能理解。因此,译者在此采用了归化手法,使得译文更容易被接受。

例四:玦者,诀别也。Parted jade…, a parting gift.环者,归还也。A jade “circle”, the symbol of “return”.原文中的“玦”,“诀”,“环”,“还”四个汉字巧妙地借用了头韵,若直译不能体现此处语言的巧妙。译者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归化方式,利于西方观众理解意义。

(三)释义。电影孔子的官职名称,如“中都宰”, “国相”, ”大司徒”, ”大司寇”, “三桓”, “左右司马”等等。鉴于文化上的差异,若音译,西方观众可能无法理解;碍于时空因素的限制,又不能进行相应的直译。因此,译者采取了释义的方法,如“中都宰”译成“The mayor of Zhongdu”, ”大司徒”译成“the General of

minister”, “三桓”译成“the Three Nobles”,符合西方观众文化认知视野,利于理解电影情节。

结论:字幕翻译要求译者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同时还需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将继续推广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钱绍昌,(2000)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中国翻译,1,61-63.

4.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篇四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2、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孔子思想对外国的影响。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F.M.Voltaire)极力赞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真实价值,认为中国文化是《旧约》以前、《旧约》以外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基督教完全不同。宗教的迷误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於宗教蒙昧主义。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接受儒家的性善说,并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推崇孔子,赞扬中国文化,表明儒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是儒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此外,孔子、儒家思想对德国哲学、法国重农学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G.W.V.Leibniz)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於文明的欧洲。他积极提倡中国学术,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欧洲应该接受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中国则应吸取欧洲的理论科学。此外,用他发明的二进制数学原理来研究儒学《周易》六十四卦图的数学配列顺序,结果发现中国的“先天八卦”与其二元算术原理完全吻合,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伏羲几千年前就己经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来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由此表现出莱氏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继莱布尼兹之后,德国著名哲学家沃尔夫(C.Wolff)积极提倡和宣扬儒家思想。他用德语在大学讲授孔子思想,其影响大於用拉丁文语著书的莱布尼兹。1721年,沃尔夫发表了一篇《中国的实践哲学》的演说,论述儒教为中国的传统精神,产生於孔子以前,而由孔子所发扬光大。他认为孔子哲学与基督教并不冲突,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所不及。由此积极宣扬儒家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原理。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影响。黑格尔(Hegel)虽然对中国文化有许多曲解的地方,但也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黑格尔指出,孔子的道德著作就像所罗门的格言那种方式,虽然很好,但不是科学的(可能黑格尔漏读了“致知在格物”)。也肯定了孔子的道德著作有“很好”的一面,并且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实是周易阴阳相克,具有中国的因素。比如其《精神现象学》所用的精神辩证法与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的辩证法相吻合。《精神现象学》的阶段行程确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有暗合之处。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L.A.Feuerbach)在《幸福论》里指出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人们心地诚实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他不离开人的理性之本性所赋予人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加於别人。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实是最平等、自由、人权、尊严之写照。费尔巴哈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的通俗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实的,也是最明显最有说服力的。他吸取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平等、自由、人权对待人,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刻影响。被称为“欧洲的孔子”(The Confucius of Europe)的重农学派领袖魁奈(F.Quesnay)崇拜中国的重农政策,指出中国以农为本,其伦理学与政治学是同一个学问。并以中国为农业国的规范,认为孔子把农业视为一切财富的源泉,指出中国一般把农民放在工、商阶层之上而予以重视,叹息欧洲国家尚不知农业的重要性。回顾以上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孔子学说对东、西方的影响,可以看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及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的精粹之处,自有超出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价值和成份,而值得今天的人类所吸取和发扬光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於中国,也属於世界;属於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把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未来价值作了非常中肯而恰当的阐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文化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指出,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一是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是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是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儒求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观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

总之,儒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中国人做人的基础,更是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儒家思想主张天下定于一,促进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思想,以及儒家和合观念有助于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既认同自身,又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寻本开新,创造未来,使东方文明的精髓神韵造福于人类社会。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将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被加封

第一个给孔子加封的是鲁哀公,加封孔子为“尼父”。

第一个给孔子加封到“公”级的是汉平帝刘衎,加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第一个给孔子加封到“王”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加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朝加封孔子的是宋真宗赵恒,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又改称“圣文宣王”。元朝加封孔子的是元武宗海山,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5.孔子印英文名片 篇五

文具店老闆見聖人來了,異常恭敬,問清楚名片要中英文對照,就對孔子說:「英文的一面,不知該怎麼稱呼?」

「不是有現成的 Confucius 嗎?」孔子反問。

「那是外國人對您老的尊稱,把『孔夫子』翻成拉丁文的說法。」

老闆笑笑說:「您老不好意思自稱『孔夫子』吧?」

「那倒是的。」 孔子想到自己平常鼓吹謙虛之道,不禁沉吟起來。「那,該怎麼印呢?」

「杜甫昨天也來過,」老闆說。「哦,他的名字怎麼印的?」孔子問。

「杜先生本來要印 Tu Fu,」老闆說,「我一聽表示不好,太像『豆腐』了。」 杜先生說,「那就倒過來,叫Fu Tu 好了。」 我說,「那更不行,簡直像『糊塗』!」 「那怎麼辦?」孔子問。

「後來我就對詩聖說: 『您老不是字子美嗎?子美,子美……有了!』 杜甫說:『怎麼有了?』

我說:『杜子美,就叫 Jimmy Tu 吧!』」

孔子笑起來,叫一聲「妙!」

「其實韓愈也來過,」老闆又說。「真的呀?」 孔子更好奇了。「他就印Han Yu 吧?」 「本來他要這樣的,」 老闆說。「我一聽又說不行,太像 Hang you了。韓老說,那『倒過來呢?』

我說,「 You hang?那也不行。不是『吊死你』就是『你去上吊吧』,太不雅了 」 「那後來呢?」孔子 問。

「後來呀,」老闆得意洋洋,「還是我想到韓老的故鄉,對他說: 『您老鄉不是韓昌黎嗎?』他說『是呀』,我說就印 Charlie Han 好了!」

「太好了,太好了!」孔子笑罷,又皺起眉頭說,「他們都解決了,可是我到底怎麼印呢?」 老闆想了一下,叫道,「有了!」 「怎麼樣?」 孔子問。

「您老不是字仲尼嗎?」老闆笑道。「對呀,」孔子 滿臉期待。

6.孔子名言及翻译 篇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7.孔子人物简介英文翻译 篇七

1关联翻译理论介绍

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特有的用来关联事物、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这种社会现象是比较特殊的,而自然语言作为人类思想关联最基本、最直接、最方便的表达工具,无时无刻不充斥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迄今为止,关联翻译理论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史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关联翻译理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科学内容。目前对“关联翻译理论”这一术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我们能够看到的定义基本上是解释性的,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理解。

语言学家刘涌泉对自然语言的处理概括为:“作为人工智能方向的一个主要内容,关联翻译理论主要是借助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处理包括口语信息及文字信息在内的人类的独特的信息,并建立各种类型的人-机-人系统。作为它的核心内容,关联翻译理论主要是自动识别语音及语符和自动合成语音。”而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对“关联翻译理论”的理解是:关联翻译理论是以人-人之间的交流和人-机之间的交流语言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学科。关联翻译理论的目的是要构建出集语言能力及语言应用于一体的数学模型,通过搭建相应的计算框架来实现这样的语言模型,然后通过提出相对应的方法来逐步完善这一语言模型,最后根据相应的语言模型设计出各种实用系统,并利用相关的评测技术来对这些实用系统进行判断。

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机器翻译、自动文摘、信息检索、文档分类、问答系统、信息过滤、信息抽取、文本挖掘、舆情分析等,研究问题的层次一般主要包括语法学、形态学、语用学及语义学。相比于国外,国内的关联翻译理论起步相对较晚,目前的研究也面临了比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歧义性,歧义词法、歧义句法、歧义语义和歧义语用,无论在什么语言单位,歧义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根本问题。因此,针对不同语言单位,如何面向不同的应用目标,研究歧义消解的处理策略和方法,就成为了关联翻译理论面临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特定的系统,可能会遇到未知词汇、未知结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种语言也都在发展变化,新的词义、新的词汇、新的词汇用法、新的句子结构,因此系统必须有良好的容错能力。

2关联翻译理论在茶企简介翻译中的实用性

2.1文本预处理

茶企简介中的中文分词是关联翻译理论的前置过程,简单地说,中文分词的任务是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在中文文本语料中的词汇及词汇之间自动添加空格或者是其它的边界标记。分词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实则不然,对研究者来说仍然是个比较巨大的考验。中文分词的几个基本问题是:未登录词识别问题、汉语分词规范问题、歧义切分问题及语料库的建设问题。中文自动分词问题被提出后,茶企简介翻译译员提出了很多分词方法。

2.1.1基于词典的方法

茶企关联翻译中经常回用到正/逆向最大匹配和正/逆向最小匹配方法,顾名思义,前者的基本思想就是字串以ML为长度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对字典进行扫描,如果扫描到该字串则对这个字串进行切分,然后将指针往后移动ML个长度继续扫描,否则以(ML-1)为长度继续与字典进行匹配。后者基本思想与前者差不多,主要区别在于匹配顺序从后面开始执行,通过对简介中文字的智能匹配能达到很好的翻译成效。

2.1.2基于语义分析的方法

茶企简介翻译中时常会遇到语义不明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Gao et al(.2005)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中文分词方法,传统的分词方法只是简单地将机器学习或篇章语言学应用于中文分词当中,该方法是在分词的过程中通过句法分析器先对句子的语义及句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种语用数学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词的切分和生词类型的检验能同时进行,最后,该方法认为中文的分词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存在多重标准和不一样的词汇粒度。现在,该方法已经应用在微软的亚洲研究所开发的适应性汉语分词系统中。

2.1.3基于统计的方法

简介翻译同时也是行业内语言转换的结果,通过建立如Hidden Markov Model、互信息等统计学习模型来提取文本的特征词,由于在统计的过程中存在着共现率高但对关联倾向判定没有意义的词,所以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通常需结合词典法使用。

2.2词性标注

茶企简介翻译中的词性也将它定义为词类,是词汇基本的语法属性。当前,我国茶企简介翻译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汉语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词的形态变化不多,因此不能通过词的形态来对词的类别进行简单的判断;二是常用词兼类严重,虽然兼类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的比例很小,但由于它的使用频率较高,兼类现象比较繁多,覆盖面广,牵涉到汉语中大多数词类,因而造成在文本中词类歧义排除的任务量大,面广且复杂多样;三是由于研究人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在词性划分的标准及目的等问题上,语言学界仍然存在着分歧。接下来用到的中文词性标注规范。词性标注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基于统计模型的词性标注方法。I.Marshal(l1983)建立的LOB语料库词性标注系统CLAWS是基于统计模型的词性标注方法的典型代表,该系统通过对n元语法概率的优化统计,实现了133个词类标注的合理标注,为我国茶企简介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基于规则的词性标注方法。作为一种比较早的词性标注方法,基于规则的词性标注方法的主要思想是根据兼类词搭配关系及上下文的语境构建词类消岐规则。刘开英(2000)依据兼类词与兼类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构造了词类识别规则,对于其中存在的动名词兼类现象,总结出了九条词性鉴别规则。E.Brill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获取规则,它的获取途径是大规模的语料库,该方法为实现茶企简介翻译中基于规则的词性标注系统提供了极大便利。

集统计及规则方法于一体的词性标注方法。周强(1995)提出了一种集规则方法与统计方法于一体的词性标注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对汉语句子的初始标注结果,先对它们进行规则排岐,将比较常见和明显的歧义现象排除掉,然后使用统计排岐的方法,对那些剩余的多类词进行处理及未登录词的词性推理,最后通过人工校对的方式,获得准确率较高的标注结果。

2.3停用词处理

传统的茶企简介关联翻译的主要任务包括词性标注、自动摘要、句法分析和指代消解等,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主义方法,另一种是经验主义方法。理性主义方法主张人的很大部分的语言知识是遗传下来的,是与生俱有的,在具体的自然语言问题研究中,该方法主张建立符号处理系统,由人工整理和编写初始的语言知识表示体系,构造相应的推理程序,系统根据规则和程序,将自然语言理解为符号结构,在关联翻译理论系统中,一般首先根据词法规则,利用词法分析器对输入的句子词汇进行词法处理分析,然后语法分析器依据语法规则分析输入的句子语法结构,最后再将语法结构映射到语义结构(如逻辑表达式、中间语言、语义网络等)。

实际翻译茶企简介中,文本经过分词处理后会出现一些对词汇关联倾向判断没有帮助的词,这些词就称为停用词。停用词通常有两类:

(1)虚词,它们不能独立地充当句法的成分,意义不是很明确,一般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针对茶企简介中常见的虚词,可作、可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来翻译,也是从假定人脑所具有的一些认知能力开始的,它主张通过建立特定的数学模型来学习复杂的语言结构,然后通过模型识别、统计学和机器学等方法来训练模型的参数,从而扩大语言使用的规模,它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建立的,因此我们也将它称做统计关联翻译理论。

(2)虽然在训练样本中经常出现,但没有实际意义,对训练样本的关联倾向判定影响不大。例如某茶企简介中的“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精辟诠释,通过关联翻译理论,可以先构建一张停用词表,在分词处理过程中将得到的结果与停用词匹配,若匹配成功,就将这个词去掉,否则就保留下来。

3结语

关联性的大小取决于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对茶企简介的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实用性。然而,相比于国外的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茶企简介关联翻译研究的相对较少。用户发表的评论观点,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用户对某产品或者是信息资源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关联倾向,因此关联倾向分析便逐渐成为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通过以上关联翻译理论对茶企简介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关联理论给了译者很大灵活度,同时也是茶企简介文本关联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对茶企简介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摘要:茶企简介是茶企对外展示的一扇窗口,本文基于茶企简介翻译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关联翻译方法。本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先找准一组褒贬中性词库,然后提取出待测词与词库中基准词词汇的极性义原、词性、其它义原,计算相应的相似度,并分别给出合适的权重值,由此计算出待测词与基准词的相似度,最后判断待测词的关联倾向,希望该方法的提出可以进一步加快中国茶企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茶企,简介翻译

参考文献

[1]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C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6.

[2]程妍.中美茶企简介体裁对比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69-71.

[3]何文静,王春燕.茶企简介的英译策略与方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17.

上一篇: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下一篇:第一次做面的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