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2024-10-21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精选11篇)

1.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抚今追昔,我们回顾80年前的长征,深深感悟到理想信念的力量。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百万军队,向共产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大规模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指导,红军陷入困境,根据地日益缩小。在关系到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撤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在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历经惨烈的湘江战役,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天险泸定桥,翻越一座座终年积雪的大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历时2年,纵横十几个省,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永垂青史的壮丽诗篇——二万五千里长征。

“革命理想高于天”。邓小平曾经对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提问,他回答说:“跟着走”。这三个字表达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长征路途遥远,自然环境险恶,气候变化无常,红军的装备和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缺粮少衣,药品匮乏。地上有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围追堵截,天上有飞机大炮狂轰乱炸,一边行军,一边打仗,不仅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跨越千山万水,激流险滩;而且时刻忍受着饥饿、严寒、伤病的痛苦折磨。红军之所以能突破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走出绝境,创造了人间奇迹。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理想信念。这种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铭记在红军将士的心中。有了这种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力量。毛主席当年在六盘山写下的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诗大气磅礴,寓意深刻,表达了我们党和红军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豪迈气概,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自信。同时,蕴含着对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方针,分裂党和红军,以及理想信念动摇,对革命钱途悲观失望右倾错误的批评。历史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凝聚力量,推动前进。

红军出发时有30多万人,到达陕北后只有3万多人。在长途跋涉的征程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人牺牲。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在泸定桥纪念馆里有17人没有留下姓名。长征中英勇献身的烈士,没有留下姓名的不计其数,他们没有看到革命的胜利,没有想到要谁记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前仆后继,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奋勇前进。

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继往开来的革命道路。回顾长征,面向未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我们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在精神上缺“钙”,导致政治上变质,思想上贪婪,经济和生活上腐败。我们要把理想信念作为“初心”之源,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在新的长征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四川甘孜见证红军长征会师 篇二

张国焘坚持南下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的夹金山脚下胜利会师。然而会师后,双方在南下还是北上这一战略选择上出现分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认为川西北多为雪山草地,人烟稀少,不利于红军主力长期停留,建议集中主力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领导张国焘则以“南面川敌弱、不善守碉”为由,力主西进或南下。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双方关系越发紧张。为避免冲突,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三军团、军委纵队等部北上,并电令张国焘:“立即答复北上具体部署”,明确告诉张:“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要求其北上的指令,坚持率部南下。会师刚刚三个月的两大主力红军一分为二。

9月15日,张国焘制定颁布了《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提出:“我们目前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大举向南进攻,消灭川敌残部,在广大地区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样判断的依据是红四方面军南下面对的川敌残部曾被主力红军打垮过,战斗力薄弱;而且,在人口稠密的南部,可充实红军物质上的供给,甚至在部队中还喊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显然,张国焘对南下的形势判断不够准,情绪上也显得过于乐观了。在这种乐观情绪的主导下,他没有意识到南部敌军形势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危险。

就在南下红军向马尔康、松岗、党坝等地集结的时候,川军刘文辉第24军两个旅已进至大金川沿岸之绥靖、崇化、丹巴一线;杨森部第20军4个旅另一个团进抵小金川沿岸之懋功、抚边一线;第21、23、44军和薛岳部主力,布防于成都以北的岷江、嘉陵江之间地区。各路国民党军队在上述地区构筑碉堡,企图用碉堡战术对红军实行严密封锁,将其困于人稀物薄、自然条件恶劣的雪山草地地区。

10月7日,为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张国焘发布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将部队分成左右两个纵队,于8日开始行动,经10余日激战,绥崇丹懋战役胜利结束,南下红军攻克上述地区,击溃川军第20、第24军共6个旅。紧接着,张国焘又发布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分左、中、右3个纵队,于10月24日越过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之敌发起进攻。至11月12日,红军占领了邛崃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红军总部和红四方面军总部,进驻芦山县城北的任家坝。

眼见红军的进攻已经威胁到四川的中心城市成都,川军首领刘湘四处调兵遣将,亲临前线督战,在名山及其东北的夹门关、太和场和石碑岗等地区集结了85个团、7个独立营共20多万人的兵力,同红军展开生死大决战,目的就是阻止红军东进成都平原。此外,敌第41军16个团向新津、洪雅地区星夜赶进,薛岳部主力也在成都附近集结待命。

南下红军此时面临的形势极为凶险,但被前期胜利搞的头脑发热的张国焘无视敌情变化和红军连续作战极度疲劳的客观情况,对川军刘湘部死守四川的坚定决心也准备不足,命令红军继续全力进攻名山、邛崃,欲与川军主力决战,向川西平原发展,威胁成都。一方以逸待劳蓄势待发,一方已连续征战且得不到有效补充,胜败之势实际上已经比较明朗了。

南下遇挫

1935年11月13日,南下红军由伍家口向朱家场、太和场发动进攻,并于16日攻占名山东北重镇百丈镇。

百丈北倚邛崃山,南临岷江,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但其靠近公路,地势较平,不适合红军防守,反而更适合敌军大部队的机械化运输。11月19日拂晓,敌军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所占的百丈地区发动反扑。此时的红军虽已连续作战六十多天,但打得依旧英勇顽强。时任88师政委的郑维山回忆说:“师指挥所跟前一班,打到下午只剩下三个人了。但是这三个人,却像钉子钉在那片树林似的,扼守着阵地。”激烈的战斗中,百丈曾一度失守,红军进行白刃格斗又夺回来。随着敌援军纷纷涌来,战局对红军不利。21日,红军撤出百丈,转移到莲花山一带据险防守。

百丈一战,红军虽歼灭川军1.5万余人,但自己亦伤亡近万人,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这是红四方面军南下以来战斗最惨烈、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百丈战后,川军主力集结于东面名山、邛崃、大邑一带,薛岳部六个师在南面雅安及天全以南一带,红军东进、南下均不可能,不得不在天、芦、宝地区休整并准备过冬。

由于所控地区物产不丰且语言不通,红军的兵员、被服、粮食补充均发生极大困难。指战员每日只能吃两稀一干。从当时红五师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出这种窘境:“药品材料现在完全是用中药,现在最缺乏的是解热剂及收疮剂、纱布、棉花,丹巴附近买不出,早已用完,现在感困难。”“粮食收集三十四万斤,已吃完,现在是现买现吃。”“斗笠、脚码子因无材料全未制造。”比之更惨的,是散布在夹金山南北的后方机关和医院的红军,“靠野草树叶充饥,有不少同志,因饥饿、疾病而牺牲。”

1936年2月初,敌集中薛岳部6个师和川军主力,向天全、芦山地区大举进攻。红四方面军决定转向西北,进入西康省境,夺取道孚、炉霍、甘孜,争取在这一地区休整补充,伺机行动。4月4日,红军进驻瞻化县城,并与当地德格土司订立了《互不侵犯协定》。至此,南下后一直处于不停征战中的四方面军终于有了休整喘息的机会。到达甘孜时,红四方面军已从南下前的八万余人锐减到四万多人。残酷的现实证明,南下方针宣告失败,张国焘终于同意北上。

也正是在此,他们得到了红二、六军团的消息,根据朱德提议,红四方面军暂时就地补充休整,接应红二、六军团后一同北上。

红二、六军团入川

nlc202309030602

1936年3月30日,正准备在盘县、兴义等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接到了朱德和张国焘关于要求其北渡金沙江、去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指示。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军团领导人商议,决定放弃原计划,北上甘孜。

4月25日,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后,接到朱德发来的贺电:“金江既渡,会合有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30日,红军进入滇、康交界的中甸地区,简单休整后,将部队分为左右两路,六军团为右纵队,经乡城、稻城、理化等向甘孜前进;二军团为左纵队,经德荣、巴塘、白玉去甘孜会合。鉴于沿途都是藏区,军团召开了全军连以上干部会议,要求对战士们进行民族和宗教政策教育。这项教育在随后的行军途中被证明非常必要。

5月13日,二军团到达德荣时,给养十分困难。一个连队在一家老乡的牛圈里发现了一缸青稞。主人不在,他们慎重地召开了一次党支部会议,决定用白洋买下这缸粮食。他们用红色的字条写上对主人表示感谢和抱歉的话语,并将五十块白洋及十二块云南小银币放在缸里,埋在原地。长征途中,由于国民党的宣传,许多藏民在红军进村前就赶着牛羊跑了,还在门头挂上红布条,贴上封门的“神符”。红军恪守纪律,不进家门,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露宿村外,并把老乡家房前屋后、牛圈羊圈打扫干净。如此,藏民逐渐打消了疑虑,给红军送来糌粑、酥油、牛羊,并给红军带路,帮红军采办给养等。甚至当红军伤病员有时走不动了,藏民只要发现,就立即扶上自己的马匹,一直送到宿营地。故红军在经过藏区时,基本上比较顺利。

当红二、六军团分兵北进时,红四方面军全体将士也对即将到来的会师充满期待,在炉霍专门召开会议,就会师问题进行研究,并决定成立慰问团,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傅钟任团长,邵式平、曾传六、张琴秋、余洪远任副团长。徐向前在会上深情地说:“红军是一家人,我们和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的关系,好比老四与老大、老二兄弟之间的关系。上次我们和老大的关系没搞好,要接受教训。”会后,派遣红32军前去接应,同时在物资保障上也紧张细致地准备起来。

红四方面军总部专门下发了《关于目前战斗准备工作给各军的指示》的通知,规定各部队除筹足过草地所必需的御寒衣物及其他装备外,还“应更多地征集制造衣帽、袜子、手套、雨具以及干粮袋、子弹袋、帐篷等军用品”,交给总部,支援二、六军团。尽管当时粮食非常紧张,四方面军指战员自己忍饥挨饿,一点一点节省,为红二、六军团准备了一批粮食和牛羊。红六军团到达瞻化后,没有盐吃,四方面军驻甘孜部队就将自己省下的六驮食盐,派人送到瞻化。同时,还考虑到二、六军团的指战员是从气候温暖的南方来的,初入寒冷的高原,缺乏御寒衣物等,号召每个干部战士,在二、六军团会师前,准备一件御寒衣物作为礼品。号召发出后,四方面军从干部到战士,人人动手,有的剪牛、羊毛,捻成毛线,有的织毛衣、毛裤、毛袜。部队还请当地藏族同胞中的工匠,教大家学用皮革做鞋子、衣物等。四方面军总医院和各军医院,准备不少当时十分缺乏的药品,还动员一些轻伤员离院归队,以便在会师后收治二、六军团的伤病员。四方面军的“前进剧社”也加紧排练慰问的文艺节目,特意编写了一首迎接二、六军团的歌曲。

红四方面军驻甘孜担负迎接任务的红30军指战员们,把甘孜县城布置得焕然一新,在山坡上甘孜喇嘛寺的围墙上,贴出了“向英勇善战的二方面军致敬”的巨幅标语。房子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床上重新铺上厚厚的青稞草,水缸里挑满水,准备好粮食、柴火等生活必需品,连开水也烧好了盛在锅里。如此精心细致的准备,难怪会师后红二、六军团的战士感慨像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

甘孜会师、北上

1936年6月3日,红六军团先头16师进抵理化甲洼村,受到了早已等待在那里的红32军一部的热情接待。4日,六军团全部与红32军会师。会师后,两军领导在甲洼村的向阳喇嘛寺内,举行了中共西康南路工作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经32军军长罗炳辉介绍,六军团领导萧克、王震第一次了解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情况。22日,红六军团到达甘孜县城附近的普玉隆村,与专程赶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同志及住在普玉隆的红30军88师会师。朱德参加了这次会师的大会,并对六军团连以上干部作了报告。

6月30日,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到达甘孜绒坝岔。绒坝岔在甘孜以西约35公里,是甘孜县一个重镇。居民大多是藏民,仅有少数汉人,住房极为简陋。郑维山早在5月中旬就率第256团到达这里,做了充分准备工作。故当红二军团到达时,现场一片欢庆的景象。站在甘孜喇嘛庙前大路上欢迎的人群中立刻响起来阵阵欢呼声和口号声:“向转战湘鄂川黔的二、六军团的部队战友致敬!”“中国工农红军万岁!”当红二军团的部队走近欢迎人群时,一队队整齐的红军战士向红二军团的战友报以热烈的掌声。男男女女的藏族同胞,穿着鲜艳的长袍和筒裙,甩着长袖,载歌载舞。到了宿营地,炊事班立即打来热水,让远道而来的战友们洗脚解乏,有的看到二军团战友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了,就先拿出之前打好的毛衣、毛袜,让他们先换上。

会师后,红军总部派余洪远率部分机关工作人员送来了500头牦牛、1000头肉牛和500头毛驴。四方面军妇女营的女同志,争着帮助二、六军团的战士洗补衣物,教他们学习捻毛线、织毛衣,派人教战士学习使用藏族的牛皮风箱,用牛粪做燃料烧水做饭。四方面军医院,为二、六军团的伤病员送医送药,病情较重的立刻安排住院治疗,一切都的确让红二、六军团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对于两支主力红军在甘孜的胜利会师,中共中央和在陕北的红军都极为重视和高兴。林育英(张浩)、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68人,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贺龙、萧克、徐向前并向红二、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表示以无限的热情庆祝红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欢迎红二、四方面军继续英勇进军,“北出陕甘与一方面军配合以至会合。”

7月1日中午,红30军第88师设宴为贺龙、任弼时等指战员接风。席间,贺龙在询问了红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分离的情况后,马上给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了封信,交代了三件事:“四方面军的干部来,只准讲团结,不准讲党中央毛主席和一、四方面军的问题,四方面军发的文件一律不准下发”。这封信对于会师后红二军团的言行纪律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午饭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到达甘孜甘海子,会见了朱德总司令。朱德同任弼时、贺龙进行了长时间谈话。朱德见到两人后激动地说:“好喽!你们这一来,我的腰杆也硬啦!”他和刘伯承把党中央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反对党中央、搞分裂的行径原原本本叙说了一遍,并拿出一沓文件,给贺龙等人看。刘伯承也说:张国焘南下打了败仗,在西康也站不住脚,总司令说的对,我们现在要多做团结工作,说服他们北上。任弼时听后坚定表示:朱总司令,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坚决服从你的命令。贺龙接着说:朱老总,我们天天想、夜夜盼,就盼与中央会合呢!就这样,红二、四两个方面军会合后,几位主要领导人首先统一了思想,使随后的北上方针的贯彻执行比较顺利。

7月2日,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县郊隆重举行庆祝会师大会。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坐着张国焘、朱德、任弼时、贺龙等两个方面军的领导人。红二、红六军团排成整齐的队伍,分四路纵队进入会场。广场上集合着许多红四方面军的部队,他们挥臂高呼“欢迎转战湘鄂川黔滇的二、六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口号。参加会议的一些老战士对当时的盛况记忆犹新:“当我们的队伍进入会场时,从四面八方,千万只眼睛凝视着我们,千万只手臂在挥舞,人群在欢呼……口号声此起彼伏。藏族人民也簇拥在路旁,捧着酥油糌粑来欢迎我们。”当天朱德上身着一件土制褐色毛布上衣,脚上穿着一双草鞋。热烈掌声中,朱德用浓重的四川方言对台下官兵发表讲话:“同志们,我祝贺你们战胜了雪山,也欢迎你们来与四方面军会合,但这里不是目的地,我们要继续北上。要北上就必须团结一致,不搞好团结是不行的。”朱德的话激发了指战员们的共鸣,台下响起了热烈掌声。轮到张国焘讲话时,坐在旁边的贺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张国焘说:“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张国焘在大会上果然没有讲不利团结的话。当天晚上,“前进剧社”的文艺战士又为会师大军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其中有歌曲“迎亲人”,舞蹈“红军舞”等精彩节目。红二、六军团的战士也唱起了家乡的花鼓调。

庆祝大会后,根据党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合编为中央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因红二、六军团缺乏过草地经验,又将红32军划归红二方面军指挥。两个方面军领导在甘孜召开会议,对之后部队北上的时间、路线作了研究和部署。期间,任弼时向中共中央报告了红二、六军团长征以来的大体情况:出发时两军团共1.7万人,沿途费时7个多月行军5000余公里,大小战斗10余次,伤亡约5300人,到甘孜会合时共1.45万人,武器比出发时略有增加。

短暂休整后,红二、红四方面军便先后北上,离开甘孜。三个月后,三大红军会师陕北,以此为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主题征文 篇三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秉承为人民求解放、为万众谋幸福的为民情怀。长征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也是一条救国为民之路。“十送红军”的军民情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秋毫无犯,“北上抗日”的坚定战略方针,“歃血为盟”的民族团结佳话,为长征烙印下深厚的为民底色。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先辈矢志不渝的目标,正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新长征路上,牢记宗旨、植根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旨归。常怀为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将激发同心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坚守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政治本色。长征是我们党走向成熟,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正常有序、严肃规范的历史见证。长征中的艰苦世所罕见、牺牲难以想象,然而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展现出讲政治、顾大局,讲规矩、守纪律,讲统一、促团结的革命风范,将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胜利进军。新长征路上,赓续长征精神,传承革命风范,锤炼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政治品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们党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4.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优秀征文 篇四

降边嘉措老师首先用汉语介绍了此次活动前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接着用藏语向广大藏族观众讲述了当年红军经过马尔康时的故事,主要介绍了索观瀛与毛主席、华尔功赤烈与彭德怀的故事,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降边老师说:“马尔康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之一。当时红一军团在前面开路,红三军团殿后,驻在阿坝。达维会师不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刘伯承等中央领导人就来到马尔康,并召开了著名的卓克基会议。在那期间,毛主席接见了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彭德怀会见了华尔功赤烈,他们积极支持帮助红军,使红军度过了困难的局面,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讲座得到马尔康市委、市政府、宣传部、文化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四川省人大会副主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刘作明同志对这次活动非常关心和重视,亲临现场观看长征唐卡,并且全程听长征讲座。刘书记对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行动非常赞赏,细心了解过问长征唐卡的绘制情况,对这次巡展和讲座工作寄以厚望,希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他表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阿坝地区红色文化的底蕴非常丰富,要继续深入挖掘,唐卡艺术在阿坝地区也是渊源流长。如何使长征文化与唐卡文化完美结合是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我们阿坝州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5.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五

今天,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在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的喜悦之中,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行动来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的长征?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现在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机枪的威胁,恐怖的剿杀,我们没有必要走长征、学长征。

是的,现在我们生活是多么幸福呀!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有家长的关心,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关爱,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经远去,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可曾看过,在升旗仪式上,有的同学站立不到一节课就支持不住;在教室里,有的家长正弯腰在帮自己的孩子扫地;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我们缺乏的不正是红军战士那种面对困难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吗?长征途中,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非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的内涵,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最急需的正是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长征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燃烧前进的激情,产生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6.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六

《感动中国孩子心灵的六十个杰出人物》就讲述了这样一些人的故事: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平凡而伟大的士兵雷锋、科学银河之星钱学森、轮椅上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公而忘私的科技工作者蒋筑英、像胡杨一样扎根戈壁滩的吴登云……

为了中国的发展,他们用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时光,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作出了一份贡献。

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当一位曾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徒步考察万里长征的老记者要离开一个小村庄时,一位大娘认定他就是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不停地问他:“我的丈夫在哪儿?三个红军女战士在哪儿?”经了解,他得知了其中的详情。原来,5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此村,三名女战士在她家住了一宿。临别时,女战士把自己唯一的一床棉被剪成两半,坚持给大娘留下了一半,并说等革命胜利后一定回来看望大娘,再送给她一床新被子。天亮时,善良的大娘让自己的丈夫把女战士送过那座大山,谁知丈夫这一走就是50多年…… 50多年来,大娘一直期盼着自己丈夫和三名女战士的归来,每年的那个时候,她都要到村口眺望、等待。她告诉记者,她现在日子过好了,她要将那半床被子还给女战士,她要等她们回来,并坚定地说,她们一定会回来的。 后来,记者带着凝聚着党和政府关怀的一床新被子前去看望这位执著的大娘,谁知大娘却在三天前病故了。临终前,她留给乡亲们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将一床被子分给你一半的好人!

多好的人民呀!为了半床被子的温暖,大娘画出大半辈子的的时光。而这又一次证明,正是因为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信任、拥护、爱戴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成功!

丰碑侧畔,千帆竞渡,万木争春,看星河鹭起,雁阵长鸣,遍地英雄下夕烟,画图难足。中华民族是丰碑如林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如林丰碑的支撑。时时凝望岁月风雨中高耸的丰碑,时时拂拭时光烟尘留下的苍痕,让锃亮发光、熠熠生辉的丰碑,永驻人心、导航引路,是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更是面对未来的庄严承诺。敬礼,永远的丰碑,

7.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七

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也试着学会坚强。

昔日中国的女排姑娘们是何等的神勇,“五连冠”不知使多少中国人为之振奋。然而在一次次的胜利之后,在郎平等一些老队员相继退役后,中国的女排是何处境?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畅及则衰”在饱尝了胜利和辉煌之后,中国女排开始了它从未有过的失败。昔日的世界霸主竟在一瞬间败下阵来。顷刻间,举国上下焦虑万分,人们不禁怀疑起那支曾令他们无比自豪的强队,究竟能走多远?然而就在,沉寂了的中国女排,在议论和怀疑声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又一次拿回了她们期待已久的“世界冠军”。当五星红旗在雅典的奥运会馆开起时,中国的女排姑娘们含泪唱完了国歌。

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长征精神将伴随着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

在感动中,我们听到了桑兰,这位正值年青的美丽女孩,这位曾被国人和体操界认可的明日之星却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正当国人对她的未来倍感担忧之时,她却用笑容感动了周遭的所有人,坚持着、努力着,顽强地生活着。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作文:

1.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8.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八

文活动总结

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充分发掘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激发我校师生爱党爱国的情怀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由校团委主办,文学院团委承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主题征文活动于10月19日顺利开展。

本次主题征文活动分为现代抒情长诗和散文、随笔两个组别,截止10月29日累计收到来自各学院的来稿2085篇,其中现代抒情长诗821篇,散文、随笔1264篇。为保证此次征文比赛的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谨性,专门成立评审小组对参加此次征文活动的作品进行匿名评审,共有40篇优秀作品脱颖而出。通过专家老师的严格复评,最终李雪薇、胡茜同学获得诗歌组一等奖,王瑞宁、万李同学获得散文、随笔组一等奖,毛慧慧、王冠通等24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

此次征文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使学生深刻领悟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懂得了在当今社会贯彻落实新时代长征精神的重要性,也促使大家对如何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如王瑞宁同学在《过往峥嵘,犹忆长征精神》写到:“长征精神不只是白纸上的墨迹,它还浸透在新中国发展的铮铮步伐声中,生活在物质富裕的今天,我们不苛求自己毁身摧骨,但这份爱国之心,这份甘愿吃苦的精神不能丢。”

9.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九

我常常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直到我有了手机,上网查到了资料:因为国民党围剿力度空前强大,第五次反剿失败,具体是当时中央苏去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由李德仓促策划了突围转移方案,由于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屡战失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0.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十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9周年,缅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壮举和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在此,我代表中共XX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全市各族人民,向英雄的红军老战士、老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驻怀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指战员及民兵预备役官兵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军队离退休老同志、革命伤残军人、转业复退军人及烈军属致以亲切的慰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79年来,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全国政权;为捍卫人民民主专政,保卫和推进祖国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实践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是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谱写的震惊世界的英雄史诗。1933年9月,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英雄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鏖战湘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历时两年整,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毛泽东同志在论述长征的伟大意义时指出:“长征是历史意义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历史已经证明,长征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交织着血与火、苦难与忠诚、奋斗与牺牲的漫长征程中也锻造出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明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

我们XX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作出转兵西进的正确决策,甩开了十几万围堵的敌人,打破了国民党在湘西围歼红军的企图。著名的“通道转兵”,不仅为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而且从此开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红军的领导。在庆祝建军79周年的时候,我们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新XX而不懈奋斗。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尽千难万险的长征中拖不垮、难不倒、打不败,并表现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最根本的精神支柱。正如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学生演讲中讲到的“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在这次长征中,我们确实碰到了无数困难。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那时我们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满怀信心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大力倡导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长征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是红军指战员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人类征服自然的凯歌。长征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具有不可征服的意志和所向无敌的战斗力量。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高度赞扬。历史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这种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大力倡导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气概,保持和发扬长征年代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抢抓历史机遇,奋力“西部突围”,靠顽强拼搏、开拓奋进富民强市;靠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改变落后面貌;靠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步伐。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一次最伟大胜利,遵义会议更是我们党运用这一思想路线、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典范。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和探索精神,难能可贵。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长征的胜利。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XX实际出发的唯实精神;敢闯敢试,敢于革除保守僵化观念,走自己新路的创新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改变贫困面貌的自立自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小康XX、和谐XX、生态XX的科学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心系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长征精神的实质。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处处关心群众,以一言一行使各族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人民群众从红军的高尚行为中感受到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才会有“十送红军”的情景,才会有“革命花儿开在咱心窝”的愿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认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言、察民情、解民忧,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原创文章,尽在网络网络.com网。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的紧密团结。长征的胜利,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胜利。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团结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就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要切实增强“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忧患意识,落实“国家利益至上、国防建设优先、服务部队尽职、军民共建双赢”的要求,在全市上下形成“爱我长城、护我长城”的良好风尚;就要广泛深入开展拥军爱民、拥政爱民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之间的大团结。

11.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十一

长征的开始,不是我们红军愿意走的,是被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很惨重。红军在长征的征途中,一路上得防备国

民党和日本侵略者,面对着前后的围攻,使我们的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前面,使红军有了更好的战斗措施,那就是”避敌主力,诱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红军继续北上,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想想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危险,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可是又惊又险,每一个人只有一块木版,然后把木板架在铁链上,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爬过去,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汹涌的狂澜巨浪中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克服了重重险阻。正因为有这样的惊人的毅力,夺下沪定桥长征所以能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衙门在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军事上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的局面,给中共中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某市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可是红军八万人只剩下了三万人。

上一篇:读《天彼》有感下一篇:画图软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