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

2024-07-04

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9篇)

1.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一

摘要:现如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逐渐应用很多新型施工设备和技术,造成工程造价管理难度增加。通过应用BIM技术,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造价管理水平。对此,本文首先对BIM技术进行介绍,然后对BIM技术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不足以及BIM技术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方式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造价管理;关系;应用

1引言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造价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BIM技术的日渐完善,其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中,符合当前建筑行业发展需要,同时也能够确保工程造价管理能够达到国家严格的标准,有效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灵活性以及精细化。因此,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2BIM技术的含义

BIM技术即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在建筑工程模型构建中,需充分应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并应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建筑工程数据模型。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以数据信息的方式,充分展现出建筑工程的特性以及项目特点,进而实现建筑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形成完整的资源库,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BIM技术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关系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所涉及的管理内容比较丰富,并且各个施工专业的交叉性比较强,如果采用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很难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进而影响造价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建筑工程管理中,BIM技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技术类型,在信息共享方面应用优势明显,而信息共享也是传统造价管理中很难实现的一点。对此,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可采用BIM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便于对各类造价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促进BIM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4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4.1信息处理速度偏低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率与信息数据的处理速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处理中,一般采用人工处理方式,而工程量清单编制难度较大,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比较多,如果仅仅采用人工处理方式,则会影响造价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容易出现偏差。另外,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信息传达不明确或者其他意外事件均可能发生,这些都会造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难度增加,导致造价管理效率降低,甚至还会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持续进行。

4.2数据分析不准确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计量和计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工程造价编制中,需采用估算、概算、预算以及决算这四个方式,在此过程中数据处理量庞大,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在上述造价数据处理中,建筑工程不同参与方的诉求有一定的区别,所计算得出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如果造价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偏差比较大,则会造成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增加。

4.3工程信息不具备协同性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不同管理机构所采用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则造价管理人员很难掌握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进而对工程造价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如果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的协同性比较差,信息准备不充分,则很难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管理。

5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5.1在投资及决策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决策阶段造价管理中,投资成本估算至关重要,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投资成本估算中,需要以当前已有的投资估算数据作为基础,对投资成本进行编制,编制估算所需时间比较长,并且很难确定造价指标。对此,在建筑工程决策评估阶段,可采用BIM技术。在这一阶段应用BIM技术时,要求构建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并建立复杂、庞大的建筑工程造价数据库,进而形成完整的工程造价指标。在模型和数据库构建完成后,造价管理人员能够快速的从BIM数据库中提取所需信息,对建筑工程投资额进行准确估算和科学合理的编制,进而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投资估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在建筑工程决策过程中,投资方案的合理选择也至关重要。造价管理人员需要对建筑工程投资成本的估算额进行考量分析,同时还需综合考量建筑工程造价成本与工程量指标。对此,也可应用BIM技术,对建筑工程造价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然后应用BIM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制定出多种建筑工程投资方案,最终确定最优投资方案。

5.2在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根据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要求,建筑工程设计费用为建筑工程建设费用的3%~5%之间,而其对于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能够达到50%~75%之间,因此,设计阶段造价管理至关重要。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中,可采用BIM技术,构建建筑工程施工场地模型、建筑结构模型、设备模型等等,并应用多专业协同设计方式,对施工现场进行模拟分析,并将结果以三维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便于设计

人员对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和优化处理。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时,需要对各个专业进行碰撞检测,找出施工过程中的冲突点,并进行协调优化处理,保证施工方案可行性。在模型定稿后,即可确定建筑工程施工量,为项目概算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便于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5.3在招投标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招标方案制定中,也可应用BIM技术,构建BIM工程量模型。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通过应用BIM技术,可对工程信息数据进行快速检查和验证。另外,投标人也可应用BIM云连接企业BIM数据库,获得市场价格,完善施工方案。

5.4在施工和竣工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十分关键,建筑工程施工效果与施工质量以及工程造价密切相关。建筑工程施工工期比较长,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阶段造价管理难度比较大。如果在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不合理,则会影响造价管理的准确性。对此,可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中,造价管理人员可对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交付情况进行检查。当建筑工程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竣工验收,而竣工验收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也至关重要。在竣工阶段造价管理中,可采用BIM技术进行参数化设计,对整个建筑工程赋予空间属性、成本信息属性、地理属性等等,通过应用各类属性,可对建筑工程各类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快速准确的完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另外,造价管理人员也可利用算量软件,对工程量进行核对,保证工程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有效降低竣工验收阶段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提升造价数据信息的完整度。

6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6.1项目概况

本文以某建筑工程为研究对象,该建筑工程的建设面积为5125m2,该建筑工程地上结构为3层,地下结构1层。其中,地下1层以及地上第1层的层高为4.1m,而其余楼层高度均2.8m。

6.2BIM技术的应用流程

在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流程如下:

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要求,对建筑工程计量模式、建筑结构说明、标书封面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②根据该建筑工程结构形式,绘制建筑工程三维等量模型,在建筑工程建模过程中,采用分层构建方式,具体内容包括梁、墙面、门洞、楼板等等,根据建筑工程设计规范进行建模。在完成每一层建模后,即可对各个楼层设计方案的差异性进行比较,通过拷贝和编辑的方式完成其他楼层建模,并录入计算数据。

③应用BIM软件导出建筑工程量,并采用4D算量软件制定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以及计价表格。

④通过对建筑工程3D模型以及工程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比较,即可确定各个分项项目文件以及组价文件,进而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对建筑工程结构形式进行调整,适当减少钢筋材料用量。在本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中,钢筋项目造价减少了1200元。

⑤通过应用预算模型,形成建筑工程招标文件,另外,在对该建筑工程进行决算审核时,可对工程量进行核对和汇总。

7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详细探究。对于BIM技术,可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各个阶段造价管理中,比如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等等,便于造价管理人员通过建筑工程模型,掌握造价信息,并对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进行调整,提升作业方式的协调性,实现造价信息共享,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文娟.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经济,,26(7):9-11.

[2]何丽琴.BIM技术在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4(3):83-84.

[3]洪瑞旭.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6,26(3):53-55.

2.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二

为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行,必须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铁隧道变形进行不间断监测。由于地铁运行期间测量人员无法进入地铁隧道,因此,须采用无人值守、远程监控的方式对隧道变形进行连续、自动的监测,以便随时提供监测信息,及时掌握地铁隧道的变化情况[1,2]。同时,在夜间地铁停运之后,组织专业人员下轨作业,对现场情况进行巡视,并利用测量机器人自动采集更全面的监测数据,确保地铁的安全运行[3]。

1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是一种利用连通器原理测量多点相对沉降的高精密液位系统测量仪,它通过互相连通的且静力平衡时的液面来传递高程。整个监测系统由传感器子系统、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子系统和数据管理与分析子系统构成,其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传感器子系统由多个静力水准仪组成。静力水准仪(连通液位沉降计)是一种电感调频的总线型位移计,由电感传感器、液缸、浮子等部件组成,可测得任意时刻液缸内水位变化情况,并输出位移量。静力水准仪灵敏度为0.01mm,测量精度可达0.1mm。

静力水准仪采用专用支架及配套工具安装在监测区域内的隧道壁上(如图2所示),并使用液体连接管和数据传输线连接起来。

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功能由数据采集箱实现,它通过数据传输线与静力水准仪连接,可以对静力水准仪做前端的数据采集以及将数据进行无线传输,如图2所示。

监测数据发送至信息中心后,由数据管理与分析子系统自动处理。用户在办公地点安装配套的软件后,可以通过公共网络远程控制静力水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

2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只能体现隧道结构的沉降,不能全面反映隧道断面的变形情况,因此,采用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对隧道变形实施全面监测[4]。 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由测量机器人、电子手簿、反射棱镜及自动控制软件共同构成,如图3。

1)测量机器人。测量机器人即徕卡TS30全站仪,其标称精度为:测距精度 ± (0.6mm+1ppm× D),测角精度0.5″。该仪器不仅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并且内置自动目标识别功能(ATR),操作人员只需粗略瞄准棱镜,仪器可以自动搜索目标、精确照准目标、跟踪目标、自动测量、自动记录数据,在几秒内完成一目标点的观测,像机器人一样对多个目标作持续和重复观测,并具有计算机远程控制等优异的性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监测的工作效率[5]。

2)电子手簿。电子手簿(PDA)内置自主开发的自动控制软件及相关监测数据文件,并采用无线蓝牙与测量机器人连接(如图4),由PDA控制全站仪对基准点和监测点逐点扫描、记录、计算及自校,并将测量结果发送至PDA入库存储或进行整编分析。

3)反射棱镜。反射棱镜作为监测标志,利用膨胀螺丝固定在地铁隧道的道床、拱腰。安装时使棱镜反射面指向对中观测墩(即测站),以便测量机器人能自动搜索反射棱镜。

4)自动控制软件。自动控制软件是运用C语言自主开发的基于Mobile操作系统的测量软件。将该软件置于电子手簿中,设置端口后可通过无线蓝牙控制TS30全站仪,监测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5)数据处理及分析。测量数据的处理分析,采用的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商用平差软件———“科傻”系统。在数据处理时对测量数据进行人工干预,删除粗差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此时间段测量的最终值,并按规定的格式绘制位移曲线图、制作监测报表,及时汇报隧道的变化情况[6]。

3监测数据分析

3.1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采样时间间隔一般设定为0.5小时,采集的数据量很大。因此,本文在基坑施工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间段各选择了部分监测点数据绘制时程曲线图,用以展示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测量效果,如图6—图8(左图)所示。

图6(左)所示为基坑开挖前施工准备阶段的静力水准监测时程曲线图。不难看出,在最开始的十余天里,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十分平稳,累计变化量基本为零,而随着工程的不断进行,当桩基施工、围护结构施工逐步开展后,土层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静力水准数据也开始出现微小的变化。

图7(左)所示为基坑开挖过程中的静力水准监测时程曲线图。由于土方开挖是一个卸载过程,开挖区的自然状态发生了变化,基坑内外的土体也由原来静止的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的土压力状态转变, 因此,这一阶段对隧道结构的变形影响最大。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各个监测点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变化,其中最大累计沉降量接近4mm,但总体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稳,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这说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图8(左)所示为基坑施工后期的静力水准监测时程曲线图。在基坑施工的后期,土体的变化会逐渐趋于稳定,图中各个监测点的时程曲线也逐渐趋于平缓,累计变化量最终稳定在某个数值附近,其中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mm。

静力水准测量会受到误差的影响,比如温度、气压、水分蒸发、传感器的灵敏度以及安装情况等因素都会造成测量误差,但只要规范操作,这些误差都能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3.2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

与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部分相同,这里也从基坑施工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间段各选择了部分监测点数据绘制时程曲线图,展现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测量效果[7],如图6—图8(右图)所示。

图6(右)所示为基坑开挖前施工准备阶段的测量机器人监测时程曲线图。若与图6(左)比较,可以发现:测量机器人采集的监测数据不及静力水准监测数据平稳,这主要是受制于测量误差的影响。徕卡TS30全站仪的测量精度达不到静力水准0.01mm的测量精度,因此在隧道未出现较大变形时,受偶然误差的影响,其累计变化量会在零处上下波动。

图7(右)所示为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测量机器人监测时程曲线图。从图中不难看出,此时各个监测点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位移变化,其中最大累计位移量超过4mm,但总体的变化趋势与图7(左)相同,数据波动相对较大。

图8(右)所示为基坑施工后期的测量机器人监测时程曲线图。在基坑施工的后期,随着土体变化的逐步稳定,各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时程曲线也渐渐趋于平缓,这亦与静力水准的监测结果相一致。

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仪器自身精度、仪器对中整平、光线、温度、距离等,通过引入强制对中装置、采用精密测距模式等方法可以将测量误差限定在允许的范围内,要近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可以考虑加入距离差分、球气差、方位角差分等改正。

4结束语

3.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BIM;智慧社区;运营管理

一、引言

为了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3年1月29日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其中智慧社区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备受关注。智慧社区是在新形势下社区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和一种新理念,它已然成为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1信息,在工程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二、智慧社区运营管理模式与架构分析

本文借鉴北京市在《北京市智慧社区指导标准》中对智慧社区的定义:智慧社区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发布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让五化成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让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1]。我国社区的发展是在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社区逐步替代传统单位大院成为城市的基本生活单元,随着社区功能的日益深化与丰富,也必将取代居委会成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建设的主要场所,同时在城市建设和社会运行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十二五”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各级城市都开展了智慧社区建设,而这种过分强调政府为主导的运营管理模式,暴露出了智慧社区建设中“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在总结以往智慧社区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智慧社区管理运营模式。

社区生活的主体始终是居民,以人为本的智慧社区运营管理模式强调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共同协作。政府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应用示范工程、培育关联产业、购买相应服务对智慧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引导;企业通过产品研发、模式创新、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以及相应平台的运营与维护;居民是智慧社区的核心要素与服务对象,通过享受社区公共服务、购买个性化增值服务以及参与社会化互动协作参与到智慧社区的实践中[2-3]。其具体构架则是以能够整合多源数据的数据中心作为社区运营管理的支撑,将智慧社区分为用户层、应用层、平台层、网络层和感知层,以居民个体的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对海量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掌握居民的真实需求,最后针对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智慧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三、智慧社区运营管理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智慧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运营管理上也不可避免的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建筑信息与社区信息不关联

建筑信息是社区在后期运营管理中的基础信息,在建筑物本身的维护,设备管理,安防联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建筑信息与社区信息的不关联致使建筑物维护和设备维护等效率低下。例如一个建筑物中一个风机出现故障或管道出现堵塞问题,维护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其位置,型号,使得整修效率大大降低。

(二)信息处理、共享和查询难度大

在智慧社区的运营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由于信息的来源、类别和作用都不同,社区工作人员在处理信息时的效率低下,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缺失,这也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形成阻碍,造成信息准确性降低,为后来的信息查询带来很大难度。

(三)运营管理标准不统一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国内众多城市纷纷得到了推广,但智慧社区的运营管理标准从企业到政府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其与传统社区运营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并未将智慧社区运营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四、BIM在智慧社区运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BIM为建筑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数据信息的传递提供了解决方案,其应用贯穿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它所包含的建筑信息,设备信息,能够在建筑的运营维护阶段提供可靠的數据信息支持。BIM技术在智慧社区运营管理中具有以下优点:

(一)建筑信息与社区信息的集成

建筑信息模型(BIM)包括从项目立项、建筑设计、施工、竣工阶段的包括业主、各设计方(建筑、结构、水暖电)、监理方、施工方等所有项目参与方的数据信息,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在此平台基础上,附加的社区信息,将对于进行社区运营管理尤其是涉及到建筑物的运营维修提供强有力的依据[4-6]。

(二)三维可视化的运营管理

BIM技术可以将社区建筑的信息精确到构件级别,并且可以在三维模型中将整个社区环境展示出来,使得数据更为精确,直观的表达出现实状况,这是BIM软件相对于二维图纸、CAD等建筑软件来说独特的优势。现实的数据信息都是基于建筑三维模型,方便社区工作人员点击构件即能查询建筑信息,快捷方便且数据信息准确可靠。例如在检修设备时可以进行三维可视化定位、快速查询设备信息。

(三)有助于运营管理标准的统一

目前BIM在业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各级政府已经明确将BIM技术的在建筑业推广作为作为下一步的发展战略。BIM技术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样,作为实现智慧社区的基础手段,其在社区运营管理中的充分应用,将有助于智慧社区运营管理标准的统一。

五、结语

BIM在智慧社区运营管理中的应用,是结合建造阶段BIM模型与社区管理平台,形成三维立体、智慧、可感知的社区运营管理平台,进而更好地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本文只是就BIM技术在智慧社区运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要真正实现社区运营管理的智慧化还需要将BIM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结合,发挥各自所长,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的社区服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智慧社区指导标准(试行)节选[S].2013(9):36-37.

[2] 申悦,柴彦威,马修军.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与架构[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3-18.

[3] 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56-60.

[4] 贾伟新.基于BIM与物联网的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121-122.

[5] 杨航.大数据时代我国智慧社区运行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5:275-276.

4.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四

龚家浩

60190221

《BIM导论》课程论文,指导老师黄素清

摘要

BIM技术在机电工程管道中的应用更为复杂。BIM技术可用于机电管道的碰撞检测和综合布置,实现管道走向、安装高度和布置的优化设计,方便工程安装,实现空间的最大利用。基于BIM技术的应用,分析了设计过程中集成管理的优化,从碰撞检测、设备管线布置、虚拟施工等方面对项目建模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以保证管道维护空间和建筑物的整体净需求。

关键词:BIM;管线综合;碰撞检查

0.引言

随着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BIM在机电管线综合应用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建筑规模和复杂的使用功能,BIM机电管线对设计企业、施工企业乃至业主的要求越来越激烈。

BIM技术的可视性使设计人员能够在虚拟三维环境中直接浏览管道安装效果,发现传统二维设计中的碰撞冲突,及时优化设计方案,避免施工阶段出现的错、漏、缺问题,大大提高了管道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了设计质量。

1.BIM技术主要特点

1.1、BIM技术软件与应用价值

1.1

BIM技术软件概述

BIM技术软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BIM技术软件不是一个简单的独立软件,也不是一种类似的软件,而是通过绘图平台(图形引擎)软件和接口转换软件将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系列软件组合而成;而能够完成每一项功能的软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

BIM软件技术主要包括BIM核心建模软件、BIM方案设计软件、带BIM接口的几何建模软件、可持续分析软件、机电分析软件、结构分析软件、可视化软件、模型校核软件、深化设计软件,模型综合碰撞检测软件、成本管理软件、运营管理软件发布审核软件,每个软件包含多个产品。

1.2

BIM技术软件应用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建需求。随着工程设计的日益复杂,设计周期短,工期紧,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面临着多重困难。BIM技术软件服务于项目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可以为所有项目参与者提供一个顺畅沟通和协同工作的平台。

2.BIM技术在设备管线优化中的应用

工程设备管线主要有强电、弱电、消防喷淋、综合布线、给水、中水、污水及废水排放、供气、通风空调、防排烟及采暖等,管线复杂,预制构件接头处钢筋密集错开,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各类管道与预制构件重叠碰撞,将给各类管道施工、预制构件的预埋、吊装、安装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在施工前,采用BIM技术对管道密集区进行综合布置设计,对各种施工条件下的管道布置和预制接头吊装进行虚拟仿真。提前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碰撞和冲突,尽快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碰撞和冲突,有利于减少设计变更,提高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

2.1

管线碰撞检查优化

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各类管道与预制构件重叠碰撞,将给各类管道施工、预制构件的预埋、吊装、安装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在施工前,采用BIM技术对管道密集区进行综合布置设计,对各种施工条件下的管道布置和预制接头吊装进行虚拟仿真。提前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碰撞和冲突,尽快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碰撞和冲突,有利于减少设计变更,提高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

利用BIM软件平台的碰撞检测功能,可以提前发现图纸和管线的碰撞问题,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进行施工方案优化,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避免后期施工中因图纸问题引起的停工和返工,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保证了施工工期,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施工和管理费用,也为现场施工和总承包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结合BIM技术的可视化,模拟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和方法,使现场施工不再仅仅依靠平面图,提高了意识,避免了因理解不当造成的返工现象,加快施工速度,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2.2

管材及附件管控优化

(1)

设计优化。利用BIM技术对各种管道及附件的路径和尺寸进行优化,并对管道进行综合平衡设计,以减少部分管道的长度和弯头的数量,找出较短的路径和较好的尺寸,预留孔洞或预埋管道。据统计,由于节约材料消耗而降低的成本可达到工程总成本的3%以上,有效降低材料成本,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以暖通管道用钢板的生产安装为例,按照传统的生产安装方式,大部分损失将超过定额的11%。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浪费,工程损失率小于4%。同时,优化施工工艺和技术也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返工。

(2)

采购数量优化。目前,绝大多数建设工程管道及配件一般都是按照招标清单的编号采购,然后简单地进行审批。施工材料计算困难,往往导致采购材料过多、现场材料大量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工程造价上升或采购不足等,不能满足预定工期要求;就连物资申报审核也不严格,导致采购错误,后来又与业主发生争吵,造成了不少经济损失。通过BIM模型审核,保证了物料申报的准确性,减少了物料采购数量的误差。结合施工程序和形象工程进度,精心安排材料采购计划,既能保证工期和施工的连续性,又能充分利用周转资金,减少库存,减少材料的二次搬运。

2.3人工与机械施工优化

BIM技术可根据管线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等施工信息,实现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动态集成管理及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按照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结果,对各管线之间的工程施工逻辑关系等进行施工现场科学合理规划,减少二次搬运,杜绝现场返工,特别是室外管线施工反复开挖,室内管线施工反复搭拆架子问题。

3.结语

BIM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直接应用,服务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BIM技术为项目的所有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为避免失误、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巨大的优势使业界越来越重视它。

以某工程管道井为例,采用BIM技术碰撞检测和三维视景仿真来布置给排水管道、热水管道、燃气管道和空气管道。管道在竖井内交叉,造成大量管道重叠;通过调整各设备管道的安装位置,减少管道交叉重叠,优化设备管道路径,既节约了材料,又使整体布局合理美观,同时可以预留足够的检修空间。

参考文献:

[1] 吴英武,周家明,陈卫.BIM技术在建筑安装工程中的运用[J].重庆建筑,2017(1).[2] 王健.大型地下室机电管线综合的BIM技术应用[J].施工技术,2016(6).[3] 刘俊.BIM机电管线综合与安装施工[J].建筑技术,2019(7).[4]

钟海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管线综合排布探讨[J].四川建筑,2021(4).[5]

漆丽英,王俊博.BIM在管线综合中的运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0(12).[6]

5.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去得来飞速的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在建筑工程中,施工管理工作极其重要,然而就当前情况而言,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计施工衔接不当、成本、质量、进度等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行业建设质量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BIM技术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建筑施工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措施,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BIM技术;设计;质量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BIM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为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将BIM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中去,能够对施工造价、质量、进度等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6.BIM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六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管理,项目决策,信息系统

1概述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先进的创新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在建筑行业的管理体系中,先进的创新技术对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和企业综合竞争力,很多建筑工程企业都开展了先进创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工作。对目前的工程管理工作来说,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能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1]。所以,工程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开展在工程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的研究,有效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以及减少错误和风险,为工程管理中BIM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有效依据。

2BIM技术简介

BIM的全称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近几年在工程建设当中广泛使用的创新数字化技术,其主要是将相关的建筑工程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合并,成为信息模型基础,它的特点主要有可视性、一体化、参数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以及信息的完备性,总体来说BIM表示建筑工程管理的生命周期[2]。BIM把建筑工程带入三维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为建筑构建工程信息库,包括建筑物的专业信息、构建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等资源,并对空间、运动行为等不属于构件对象的状态信息以三维模型进行展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把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可视化控制状态进行展现,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有效减少建设成本。

3BIM技术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3.1利于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BIM技术,可有效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更为明确和详细的步骤规划,使建筑工程的相关内容如设计图纸的审核和施工组织、施工过程的监控、资金控制、经费预算等环节以及整个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让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任务进行数据模型、功能模型以及数据分析库的建立,实现总体战略的合理规划,进行有效布局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3.2利于建筑公司完整构建信息系统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BIM技术,可有效促进建筑企业完整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信息资源系统管理准则,保障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能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信息。公司建立信息系统,可对相关的原始数据实施有效的整理与合并,精简细化为执行原则,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同时还能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全面、详细、有用的原始参考信息和数据,为资源配置以及相关工作的调整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3.3有效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

7.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七

关键词:BIM;施工管理;应用方案;目标控制。

Abstract:Popularizing BIM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trend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This paper introduces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BIM and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scheme of BIM in construction stage.Based onBIM model of a project,explores the value of BIM application in object control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suchas schedule,quality and cost by virtual construction and planling,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in-depthapplication of BIM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Keywords:BIM;construction management;application scheme;object control.引 言。

近年来,BIM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BIM包含一个建筑物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信息,在项目各个阶段,不同参与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充分利用模型中的信息进行设计优化、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等。2003年3D参数化设计被引进中国,经历十几年发展,BIM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住建部规定(建质函〔2015〕159号),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等新立项项目的BIM集成应用比率应达到90%.在当前的国内建筑市场中,设计阶段的BIM应用较为成熟,而施工阶段BIM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亟待提升。BIM概述。

2.1 BIM软件。

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从项目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到运维管理,BIM涉及不同专业、多参与方在项目不同阶段的应用,仅靠一个或一类软件很难实现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集成应用。了解不同BIM软件的功能与特点,是BIM在项目中成功应用的前提。

2.2 BIM应用价值。

通过在统一的BIM模型中实时准确地共享信息,实现不同阶段、多参与方的协同工作,BIM可以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水平,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收益。设计方创建相应精度的BIM模型,综合碰撞检测并调整后,施工方参照模型施工,可以减少返工与变更,控制进度,降低合同履行的风险。工程交付后,BIM模型还能为设备维护、能源监管等提供支持,有效控制项目的运维成本。

BIM的集成化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备针对各阶段、各环节的BIM应用软件以及必要的BIM应用标准。目前这样的条件尚未完备,但BIM可以大幅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益,在建筑业普及BIM势在必行,BIM应用价值的发挥与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施工阶段BIM应用方案。

3.1 应用目标。

当前,设计方的BIM应用已相对成熟,推广BIM的重点是发挥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价值。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改进建设流程,减少浪费,实现项目的精益建造,促进建筑业的转型与升级。在施工阶段,可以应用施工BIM模型实现以下目标:

(1)可视化施工指导,如三维交底、虚拟施工。施工交底时,通过BIM模型可查看工程的细部构造,场地布置、脚手架布置、管网管道布设、复杂节点钢筋等情况。

不同时间节点的虚拟建造情况也可指导现场人员的管理工作,使施工人员在动工前直观了解施工内容,减少返工情况的发生。

(2)精细化施工管理,包括信息、进度、质量、资源、资金等管理。将各种工程资料即时汇总至BIM模型后,可便捷查询各类工程信息,结合虚拟施工的情况,进行工程的进度控制和质量管理。根据具体需求对施工BIM模型进行资源分析后,管理者可按消耗量制定采购计划,实行限额领料,调整资金计划,以精细化的管理来控制项目的施工成本。

不同的项目因工程特点、软件平台、企业期望等不同,应用BIM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尽相同。一个项目BIM应用的具体目标应该依工程实际情况而定,既要让BIM落地,又要有所倚重,不宜求全求大,使BIM流于形式,而影响其价值的发挥。

3.2 施工模型。

可准确计量的3D模型只是一个基础,施工阶段更多应用的是附加了时间、价格信息的4D、5D模型,创建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设计方的3D模型补充施工信息得到所需模型;二是依据设计图重新创建施工所用BIM模型。

第一种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BIM的理想方式。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使用统一的BIM模型,在不同阶段分别向模型录入对应信息,随着项目的进行,模型所含信息逐渐丰富,应用价值越来越大。而目前设计所用BIM软件多是由国外开发,创建的模型不符合国内计量规范和图集,不能直接进行施工应用。通过一些插件,可将设计模型导入国内软件继续进行BIM应用,但当前的插件没有完全解决软件之间的接口问题,依然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

第二种方式也称翻模,是目前推广BIM的过程中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施工方大多采用国内软件,因其建模思路、软件操作易于掌握,较少出现有悖相关规范的情况,便于应用BIM模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然而对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而言,二次建模是一种耗时的重复工作,阻碍了模型价值的充分发挥,降低了基于BIM的施工管理效率,是BIM集成化应用的缺口。

3.3 应用流程。

在3D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定额、信息价、市场价等可得成本模型,考虑施工组织方案与进度安排,可得进度模型。将成本与进度结合,利用5D BIM模型,模拟工程建造的过程,制定按区域、时间等划分的资源及资金需求计划,基于BIM进行施工管理。图1为施工阶段的BIM应用流程。施工管理BIM应用实践。

BIM应用的案例工程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为框架结构实验楼,建筑面积5295.03m2,高度20.45m.结合工程资料、软件等情况,确定了下述应用目标,探索BIM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4.1 信息管理。

扫描构件二维码可查看信息,既有名称、规格、材质、工程量等基本信息,也包含班组、质量报告、验收单等施工信息。基于这些信息进行管理,施工出现问题时,能够究责到人。除构件信息以外,在BIM浏览器上还可查询图纸、清单表、现场图片、会审记录、签证单等资料,依据各种相关信息管理施工过程。基于BIM信息的管理功能,将管理人员从项目繁杂资料的查找中解放出来,通过标签可快速找到所需资料,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分析、解决问题,更为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

4.2 进度管理。

将模型与进度计划、造价信息挂接,得到5D BIM模型,利用驾驶舱,通过虚拟施工管控项目进度。随着时间推移,模型逐渐建造起来,施工任务和造价曲线也不断变化。图2、3分别表示施工任务提前或滞后完成,还可按实际需要查看任意指定时间节点的建造情况。依据模型虚拟施工的情况,管理人员可掌握项目整体进度和资金趋势,确定相应的工期计划及资金计划。

4.3 质量管理。

现场人员利用移动端查看工程模型,对比实际施工情况,将工地的项目进展、签证表单、验收记录等照片及时上传到BIM系统,便于管理人员随时核查现场的施工情况。当现场施工与BIM模型有偏差时,除了上传偏差点图片,现场人员还可将自己的意见录音反馈至系统,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4.4 资源管理。

按照不同需求,基于区域、时间或构件等统计施工材料的用量进行资源管理。得到相应需求的材料用量,考虑市场价格等因素后,管理者就可以制定采购计划,适时购入材料。既规避了材料不足造成工期延误的风险,又避免了材料过剩导致的施工成本增加。此外,BIM软件也可以生成派工单,进行施工班组管理,实现安全文明施工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5 资金管理。

对不同区域进行资金管理时,可以按造价形式查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造价及所占比例,也可以进一步查看该区域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组成。管理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费用分析后,可以确定成本控制关键点,调整资金分配方案,保障项目顺利竣工。工程结算后,管理者可以对本项目的预算价、合同价、结算价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整个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为企业后续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结 语。

BIM在大型复杂工程中的应用价值显着,该类项目是BIM推广的重要领域。目前,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重复建模阻碍了BIM模型的有效应用。突破软件方面的技术壁垒,发布行业统一的BIM应用标准,弥补集成化应用的缺口,是推动BIM 2.0时代发展的必行之路;适应BIM给工程项目带来的管理流程变化是施工企业成功应用BIM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8.BIM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八

摘要

通过作者对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实践和思考,总结运营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作理念和一般采取的工作措施,为国内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工作者提供工作建议。

关键词

地铁

运营安全

实践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逐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安全便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公众。自1965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开始,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07年6月,全国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585km,总投资6000亿元,同时还有10余个城市拟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面对轨道交通大发展的现状,运营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被广大轨道运营单位所重视。

1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理念 1.1安全为命,打造平安地铁

运营服务作为地铁最大的服务载体,任何故障都可能引发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对运营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对地铁的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铁的手

腕、铁的纪律、铁的面孔来抓安全工作,始终坚守“没有安全就没有运营”的理念,落实各项运营安全工作措施,打造平安地铁。1.2人人有责,全员促安全

任何一名员工都是运营安全工作的重要力量,运营服务的高品质体现着每名员工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企业强大、运营稳定有序与每名员工的成长、利益、价值是一个共同体,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安全运营离不开每名员工的努力,企业和员工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持不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技能,培育企业安全氛围,让员工深刻体会到安全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形成“人人想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善安全”的文化氛围。

1.3警钟常鸣,安全工作永无止境

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项工作永远都没有干完的时候,是永远都不可能结束的,长期下去容易使人麻痹大意,提出用“投石头原理”防麻痹,经常地“敲打点击”,使员工警钟长鸣,保持警惕。同时要求各级领导一定要带着责任抓安全,带着感情抓安全,带着使命抓安全,抓重点部位,抓重点环节,抓重点岗位,力求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1.4严格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率

事实证明,98%的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主动控制住事故链和风险源,消除安全隐患,事故是可以防止的。基于此认识,地铁运营单位必须不断加强运营安全管理,提高防范和处理事故

故障的能力,努力做到“三个最低”,将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将安全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将安全方面产生的干扰降到最低。

1.5创新管理,破解安全工作难题

推进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支撑。坚持创新的原则,破解各项工作的难点,保持运营安全工作可持续稳步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运营安全工作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委组织的国家标准研究和参编工作、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等活动,及时掌握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

2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主要措施

2.1建立完善安全规章,安全生产有章可循

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保障。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是非常重要的。在地铁开通运营前狠抓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指引。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奖惩办法》、《行车组织规章》等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涵盖公司的各个专业、运营生产环节,使各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都有章可循,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目前,国内许多地铁都开展了ISO9001质量体系和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认证工作,国家也出台了《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都为规范运营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应不遗余力地宣传贯彻。2.2建立三级安全网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强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生产各级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的原则,有效发挥“纵管到底、横管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网络作用,形成安全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一级监督一级的网络化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上自总经理,下至基层员工,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和社会综合治理目标责任状,将安全生产目标纳入考核内容,明确各层级的安全职责和安全生产目标,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2.3建立安全检查制度,预防运营事故发生

加强监督检查机制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关键。安全检查是对安全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运用“破窗理论”抓隐患,抓漏洞,漏洞不补必酿大祸。建立班组每周一查,中心每旬一查,专业管理系统每月一查,公司每季一查的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安全检查以自查自纠为重点,自下而上,查找不足。严抓隐患整改,按照“五个落实”,即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质量落实、时间落实,按期整改完成;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的同时,逐步建立安全隐患管理机制,将安全检查和隐患管理统一起来,并落实到工作制度中,形成健全的检查网络,实施有效监控。

2.4建立安全培训制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基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工作,组织各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法》培训,取得安全生产资格证;对新进员工实行三级(公司级、中心级、岗位级)安全教育;除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外,规定内部特种作业项目,如:LOW操作、客车司机证等;制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办法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利用安全宣传月、119消防日等活动,在车站、列车等宣传阵地,向市民派发安全实用手册,不断提高员工和市民的安全意识。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2.5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根据国内外地铁运营救援抢险的经验和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发生火灾、列车脱轨、列车冲突、大面积停电、爆炸、自然灾害以及应设备故障、客流冲击、恐怖袭击等其他异常原因造成影响运营的非常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国家和地方发生紧急事件、疫病传播情况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另外,还要针对部分预案经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进行评审,报市政府。

组织员工对各种预案进行学习,按计划进行演练,演练的方式包括培训式、桌面式、突发式,在演练的过程中,每个安全点都安排评估人员把关,使演练活动有序、安全的进行。定期的实战演练可以及时暴露预案的缺陷,发现救援设备是否足够、发现运营设备是否完好、发现员工是否熟悉掌握各种规章,改善各部门间的协调作战的能力,增强员工的熟练程度和信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通过演练检验规章、设备和预案,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增强员工对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2.6

建立事故处理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健全事故处理机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安全奖惩办法”,定因、定性、定责,严格惩处,通过教育和处罚使员工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增强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将“降低故障率事件率”作为一项长效工作机制专题研究,开展地铁事故案例研究,学习先进一流的运营安全管理,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用“投石头原理”防员工思想麻痹,不断在“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水花”,让每个员工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安全生产形势估计得过好,要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感;同时,转变观念,对发生的事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领导层、管理层上剖析深层次原因,从加强管理上,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事后惩处为事前预防,不断提高事故分析处理能力。2.7

建立警地联动机制,共保地铁一方平安

目前,国内地铁都建立了相应的公安部门,地铁运营单位要加强与地铁公安的合作,充分依靠公安力量,保障地铁的平安秩序,建立《警地联动工作实施办法》,明确联动例会制度,工作联系机制及联动应急机制。通过双方精诚合作,共保地铁平安。

3结束语

9.深圳地铁运营管理现状及未来展望 篇九

摘要:本文阐述了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运营管理现状及其特点,提出了深圳特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其挑战。

关键词:地铁 运营管理 展望

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和命脉,与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兴衰紧密相连。深圳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特区城市化进程正加速推进。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深圳市的交通需求增长迅猛。针对这一发展趋势,深圳市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确定了大力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正是在此背景下立项、动工并于2004年底建成开通试运营。

一、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概况及城市轨道交通近中期规划

(一)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概况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是深圳市第一个国家重点工程,也是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市政重大工程。地铁一期工程于199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1999年10月,初步设计通过评审,2001年3月全线动工,2004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

地铁一期工程由1号线东段和4号线南段组成(图1),全长21.866km,共20个车站,总投资115.53亿元。其中由东向西的1号线以人流众多的罗湖口岸为起点,经繁华的市中心国贸、老街、大剧院、科学馆、华强路、岗厦、会展中心、购物公园、香蜜湖、车公庙、竹子林、侨城东、华侨城到世界之窗;由南向北的4号线,以皇岗口岸为起点,经福民站、会展中心、市民中心到少年宫。1号线的罗湖站和4号线的皇岗站分别在罗湖口岸和皇岗新口岸实现与香港九广铁路和落马洲支线的换乘接驳。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是国家确定的地铁车辆及设备国产化的依托项目,在确保运营安全可靠、总体性能先进合理、综合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化目标和低于概算投资的基础上,特区地铁一期工程综合国产化率达到70%,其中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率为100%,是国内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售检票系统。同时,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还创造了桩基托换、重叠隧道等九项“中国企业新纪录”。

(二)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近中期规划

深圳特区现已确立了“三条轴线、三个圈层、三级城市中心、九个功能组团”的未来城市布局,制定了加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具体发展规划,包括深圳干线道路网规划和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交发展规划。

近中期轨道交通网络由八条线路组成线路总长240km,近期优先发展150km,近期总投资约312亿元,计划10-15年建成,包括地铁1、2、3、4号线,轻轨8号线,城市铁路11号线以及西北方向城际线和东北方向城际线。

二、深圳地铁运营现状

(一)运营开通水平倍受肯定

在工程良好、设备正常、指挥正确、处置得当、保障有力、服务满意的情况下,深圳地铁实现了如期、安全、一次性、高水平开通。深圳地铁的开通不仅使特区城市交通从此进入了“地铁时代”,也使特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地铁一次性开通并同时开通两条地铁线路的城市,成为国内地铁开通首周客流量最大(达140万)、开行列次最多(达1516列次)、平均满载率最高的城市(1号线80%),成为国内地铁开通首周运行正点率最高(99.36%)的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ATC、屏蔽门以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FC系统一次性开通的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公网、专网、有线、无线通讯一次性、全面、高标准开通的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列车配备移动电视的城市。

(二)运营发展趋势良好

经历了开通初期的磨合,深圳地铁运营情况呈现良好发展趋势。目前,地铁运营时间为6:30—23:00,计16.5小时(元旦、春节期间服务时间延长至24:00),1号线行车间隔为15分种(春节高峰期压缩至8分钟),4号线行车间隔为20分钟;票价实行分段计价票制,起步2元,全程5元,对中小学生及1.1米以上学龄前儿童实行5折优惠,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老人和残疾人实行免票优惠。截止到3月25日,客运量达1247万人次,日均客运量达14.2万人次,运行图兑现率100%,正点率99.5%以上,满载率30%以上,并且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实现运营生产的安全平稳。

同时,在地铁人员、设备、乘客“三新”的情况下,成功并出色地完成了元旦、春节两个大客流高峰期的运输组织任务,尤其在春节7天中无一起安全事故、无一起清客事件、无一起有责乘客投诉事件。

三、深圳地铁运营管理经验浅谈

(一)制定科学架构,确保权责明晰

深圳地铁集建设、运营、开发于一体,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开通后,其运营管理工作由运营分公司全面负责,分公司设车务、车辆、维修三大生产部门和人力资源、企划、物资、安全技术、综合、派驻财务五个职能部门。

其中,车务部负责乘客服务及车站、调度、乘务、票务运作的生产管理;车辆部负责保证车辆可用率、完好率和对地铁车辆、工程车辆及检修设备的维修生产与管理;维修工程部负责地铁一期工程固定设备系统的维护、维修与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力管理、计划统计、物资保障、安全技术、综合管理、财务等支持服务功能。深圳地铁一次性高水平开通以及三个多月的良好运营状况与我们制定的运营组织架构密不可分。

(二)精心组织行车,满足乘客需求

合理的行车组织方案是确保地铁运营各项指标完成的主要抓手,也是安全运送乘客、满足乘客需求和设备维修养护的需要。开通运营前,深圳地铁就与香港柏诚咨询公司,确定运营演练项目,细化运营演练方案,圆满完成了包括降级模式下运营演练方案、系统设备故障演练方案、紧急模式下运营演练方案、时刻表演练方案等76项运营演练方案,既检验了培训效果,也考验了筹备工作的深度和全面性,为今后运营可能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中的行车组织奠定了基础。

在深圳地铁目前运营设施设备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运营分公司积极克服各种困难,紧跟形势变化,修订完善行车方案,通过合理调配车辆、增投备用列车,增开载客列次、压缩行车间隔、提高运行速度、延长运营时间等措施,不断挖潜增效,提高运能运力,真正实现“班次频密、准时安全、畅通无阻”的行车目标,满足乘客需求。

同时,为了有效培植地铁客流,深圳地铁在2004年初就申报了《地铁与地面公交资源配套预案》和《地铁与地面公交应急预案》两个研究项目进行专题研究,与市交通局紧密合作在地铁开通前完成了项目研究报告并同步开始付之实施。

(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运营安全

安全是地铁运营的生命,是地铁运营的质量特征,也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借鉴东京地铁、韩国大邱地铁等事故案例,结合深圳地铁运营队伍实战经验不足,运营应急演练还不够完整,各方面、各部门的配合还不够到位,一次性开通的磨合期短以及地处港澳、中外交汇之处,人员的背景及构成复杂,针对特区这一特殊情况,我们建立了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责任网络,加强职工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各种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运营开通之前,紧密配合市法制办调研起草并颁布实施了《深圳市地铁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并与市城管办、交通局、工商局、编制办等单位协商,成立深圳地铁运营综合管理办公室及组建地铁执法大队,为及时处理地铁运营秩序提供执法依据;开通首日、元旦、春节等大客流高峰期,组织公司机关人员和增派机动保安分别派往各车站,协助各车站担负运营安全管理的任务,确保大客流下的运营秩序。

(四)运用合理模式,提高维修效率

在维修组织模式设置上,针对不同的设备系统和设施,采用不同的维修组织架构模式。

车辆故障维修中主要采用换件修,大大缩短了故障维修时间,很好地克服了运营初期车辆不足的困难,同时,车辆维修人员以OCC驻点、车站驻站、正线跟车、DCC值班等形式及时为正线列车故障处理提供技术支持,最大限度降低列车故障给正线运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车站及延线常规机电设备系统管理方面,针对其量大、面广、系统多、相关联的特点,采用了“专业工程师技术组+混合工班”的模式,即:由环控系统、给排水系统、水、气消防系统、电梯、电扶梯、屏蔽门、低压照明系统的技师和工人组成混合工种工班,分四个工区,在地铁延线统一管理上述机电系统设备;同时机电各专业工程师对相应的设备系统作技术支援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大精简了维修组织架构,提高了维修效率;同时在不断的培训和实际工作锻炼中,培养了工人一专多能。

对通讯信号等与行车直接相关,且专业性强的系统,采用了“专业工程师兼工班长的专业班组”模式,这种模式重点突出了技术保障和维修快速反应,保证第一时间对故障的妥善处理。

另外,针对专业工作量大,分工明确的设备系统和设施的维修维护,采用了“专业工程师技术组+专业工班”的模式,如:供变电专业、接触网专业;隧道专业、房建专业、轨道专业;EMCS专业、FAS专业、SCADA专业、IT专业等采用的都是这种维修组织模式。这种模式突出的是维修维护工作的专业明确性,在工作中具有严格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性。

(五)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形象

品牌,《辞海》释意为“厂牌”、“牌子”,指企业对其提供的货物或劳务所定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或其组合。主要是供消费者识别之用,品牌的组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品牌名称,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二是品牌标志,是指品牌中可以被识别但不能用语言称呼的部分,如符号、设计、色别等。企业如将其品牌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注册登记以后,即成为商标。

作为特区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深圳地铁运营服务事业尽管才刚刚起步,但省市领导就对公司作出“打造地铁运营优质服务品牌”的重要战略指示。目前,深圳地铁以优化乘车服务环境,规范乘客服务标准,加强车辆设备系统维修检测能力,加快遗留工程整改进度为抓手,通过建立完善的乘客意见反馈机制及地铁服务热线信息反馈机制、强化培训车站人员的业务素质、评选“明星车站”“站务服务之星”、推广“六个一”(在全线各车站开展完成一本《地铁票务指南》、一本《文明安全乘坐地铁指南》、一本《乘客服务指南》、一张“服务便民卡”、“一站一册”和拍摄一部《乘客服务指南宣教片》)为主的便民宣传活动和维修技能大练兵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围绕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核心工作,切实提高地铁运营每一项工作,真正做到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树立一流的服务品牌。

(六)注重综合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1、成功应用资产管理系统(EAM)

深圳地铁筹备期间就积极实施并推行EAM系统的工作,目前该系统涉及运营45个业务流程、40大类数据,110张报表,采集了24万条设备数据,1万条物资数据。物资部门已实现管控一体化。从资金预算项目立项开始,到提报物资需求计划、产生采购计划、采购、入库、出库,全部在网上流程中实现。可实时了解资金的花费情况,并杜绝了无计划、超计划领用现象。

维修工程部和车辆部建立了完善的设备台帐、故障体系、标准体系。维修管理流程可实现故障维修和计划维修的全过程管理,如工单的生成、下达、执行、验收、关闭;可实现按专业、部门等多种条件导出相关的统计分析报表、图表;实现了在EAM系统中提出施工作业申请、审批施工作业计划,并进行请点、销点。EAM系统的成功应用,为深圳地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维修管理、项目管理的管理模式;规划了整个地铁的数据资源;采集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建立了以流程为中心的运行体系,为深圳地铁构建了一个工作管理平台。

2、率先开展运营预算管理

深圳地铁在运营筹备期间就率先在国内同行业中开展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工作。在预算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预算实时更新”、“预算实时估计”、“预算分析”等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形成了预算编制、审核、上报、分解下达、控制、分析预警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为运营成本的统计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3、积极推行现场6S管理规范

6S管理即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规范(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是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的必要手段,员工自觉严格遵循各项标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目前,地铁运营分公司已在车辆检修库、分公司各办公室、OCC、竹子林车站设备房,18个车站推行了6S管理,其它车间及设备用房也正在推行之中。

4、倡导“培训出文本”的理念 深圳地铁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并将员工培训与文本编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大量分批次的赴香港、上海、广州等兄弟地铁单位的关键管理岗位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和一般培训,结合深圳地铁运营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制完成运营开通所需的各类具有较强操作性、规范性、标准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管理文本和技术文本近400个,不仅为运营组织的规范、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极为有效地锻炼了运营员工,使员工在理论和实操方面获得提升。

四、深圳未来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发展趋势

(一)运营管理市场竞争格局态势初显

轨道交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的采取完全的国有垄断模式,有的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有的介于这两者之间。现在国内外很多城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在轨道交通运营上引入市场机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根据市场信号做出较好 的反应,最终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并且,政府资金毕竟有限,通过市场化的经营,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这些社会资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经营,其结果必然是放大了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

正是基于“大力吸引外资、民资等社会资金进入,探索多元化投资和运营方式”的原则,2004年,深圳市政府通过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与香港地铁公司就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建设、4号线全线30年营运,以及4号线一期轨道设施的使用权签订了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原则性协议。4号线二期工程南起少年宫,北至龙华新城中心,线路全长约16公里,投资估算约人民币58.78亿元,计划2008年建成通车。4号线通车日开始,全线将由香港地铁公司成立的项目公司统一营运。此外,还成立了深圳市地铁三号线投资有限公司,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实行融资、建设和营运三分开,由龙岗区成立相应的投融资公司,主要进行融资。三号线全长32.9公里,预计2007年底建成,2008年投入运营,估算总投资达100亿元,以市区两级共建方式完成。由投融资公司负责融资后,将通过招标成立地铁建设公司,确定预算,最后成立专门的运营公司,授权经营25年,通过开发站点周围500米范围内的上盖物业来补贴营运成本。

(二)运营管理的潜在竞争压力

深圳地处香港和广州之间,地铁建设起步晚,与广州地铁相比,无规模上的强势,与香港地铁比,无经营管理的强势;而近在咫尺的广州地铁在规划、建设、监理、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一体化管理形成非常强的整体竞争力;随着深圳改革的深入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区地铁的运营管理将面临越来越多国内外地铁运营商的竞争,这也构成了特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潜在竞争压力;同时,深圳发达的公交线网和优质的公交服务对深圳地铁的运营势必形成另一层面的压力和竞争。

五、以创新理念应对特区轨道交通的竞争和发展

目前深圳地铁仍处于试运营阶段,设备的稳定性、员工的服务工作水平均在不断的提升中。面对日渐临近的市场竞争格局,要想站稳脚跟,要想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创好品牌,以创新理念应对挑战。创新运营理念,打造深圳地铁品牌

深圳是一座热情、文明,服务至上的城市,有着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人性化的的高水平服务的整体环境,在国内扮演着服务“先行者”的角色,因此无论是市长还是普通乘客对深圳地铁的运营服务水平期望值都很高,这就要求我们为乘客提供零距离、全方位、个性化、百分之百满意的服务,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一)服务渠道,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

为此,我们根据深圳的实际,依托深圳地铁的管理架构,参照国内外地铁运营的先进管理经验,遵循地铁运营的内在规律,创新运营理念,打造深圳地铁品牌,建造富有深圳特色的科学地铁、人本地铁、便捷地铁、和谐地铁和效益地铁,主动融入并积极参与到未来特区城市轨道交通的竞争之中,为乘客提供更方便、快捷、经济、环保的轨道交通服务。

(二)优化公交接驳,建立有序竞争体系

深圳地铁在面对地铁同行竞争的同时,也积极倡导密切与常规公交的协作配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沿线所有站点都规划配设了公交停靠站,大部分站点都规划了专用公交接驳场站,供始发终到线路使用,以进一步提高接驳换乘能力。在特区路网规划基础上,我们将以城市交通政策为导向,加强地铁与常规公交协作配合,优化常规公交与地铁的关系,有序竞争,优势互补,形成以地铁为骨干、高效接驳换乘的交通模式,促进地铁骨干作用的发挥,使得无论在地铁车站周边地区还是在外围地区,人们都能通过方便的步行系统和快捷的接驳换乘,首选地铁作为出行方式,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地铁快速、便捷服务,充分发挥地铁巨大投资的社会效益,从而切实提高公共交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建立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一体化的公交体系。

(三)共享地铁资源,无缝对接香港地铁

深圳地铁在罗湖站和皇岗站与香港铁路对接。目前亚洲最大的换乘枢纽站罗湖站已经启用,皇岗站对接工作也将于2007年与皇岗联检大楼同步完工,与此同时深圳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的立项、设计、建设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深圳地铁将借此契机,把共享地铁资源,实现无缝对接,充分发挥特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模效应”当作一项新课题做专项研究,积极推进不同轨道线路客流的合理换乘以及深港两地乘客的快捷往来和“穗港1小时交通圈”的实现,从而改善深港都市圈的交通大格局,强化深港两地在经济和空间上的联系,增强深港都市圈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能力,促进深港都市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并最终促进深圳地铁客流量的提高和赢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上一篇:《零用钱怎么花》教学案例下一篇:共产党员如何做到讲规矩、有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