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农业生产条件一般

2024-08-11

现状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通用4篇)

1.现状农业生产条件一般 篇一

内良乡生产生活条件现状调查情况汇报

一、基本乡情

内良乡地处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西南边陲,东与吉村镇、南与河洞乡交界,西连广东省仁化县长江镇,北毗崇义县聂都乡,距县城49.2公里,水泥路面可直达县城。全乡面积11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39.4.5亩,人口7703人,总户数1838户,劳动力3471人,分布在全乡7个行政村(其中李洞村属大余县四个少数民族村之一)的83个村民小组。乡内以竹木、小水电、石材资源最为丰富,有山林面积185699亩,属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乡。地形以低山为主,山势陡峻,沟坳纵横,最高海拔(全县最高峰天华山)1383.83米。平均海拔在400—700米,年平均温度14.6℃,最高气温37℃,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年日照时数4336小时,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最适宜毛竹的生长和小水电开发。

二、历史沿革

内良乡系以驻地命名。明、清时属内良隘。民国属第三区,解放前夕属内良乡辖。解放初属第七区的内良、饶湖、石溪3乡。1952年属内良、饶湖、石溪、白井、五洞5个乡。1955年属内良区,1956年调整为尧湖、内良、石溪3乡,1958年秋成立高峰公社(含河洞)。1961年冬分为内良、尧湖、河洞3个公社。1968年冬内良、尧湖两公社合并为内良公社。1984年5月改为内良乡,辖内良、黄溪、尧扶、李洞、五洞、白井、南洲、石溪8个行政村。2003年9月,黄溪与尧扶合并。至此,内良乡辖内良、尧扶、李洞、五洞、白井、南洲7个村,面积114.82平方公里,人口7703人,乡政府在内良圩。

三、政治渊源

内良乡由于地理位臵特殊,地处粤赣两省交界处,多林多山,成为了红军、游击队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的坚强后方,内良人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给予了大力援助和支持。其中五洞村作为老革命根据地,解放初曾派代表出席省革命老根据地代表大会,并受到嘉奖。据史料记载,项英、陈毅等都在大余西部的河洞、内良和崇义的乐洞地区,南雄县的澜河、白云、百顺,仁化县的长江、扶溪一带山区活动过,并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农会组织,1946年抗战胜利前夕,东纵五支队政委黄业率领叶昌大队挺进到内良,攻打内良乡公所,消灭了敌自卫队,扩大了党和游击队的政治影响,给群众以极大的鼓舞。

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内良乡党委、政府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勤劳朴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强乡作为第一目标,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恪尽职守、开拓创新、加快发展、造富一方,努力开创内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新局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乡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315元增长到2010年的471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2010年全乡仅在内良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就达3360万元,达到了人均存款4500元的水平;经济发展迅速,传统产业优势突显,农民培训纵深推广,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圩镇建设初具规模,民生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办公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计划生育基础不断巩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稳健发展,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效果明显,干部作风更加贴进群众,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加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投入不足,山区发展基础一直非常薄弱,内良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仍然十分落后。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群众意识落后,思想保守

当地群众思想禁锢,不开放,不开明,看问题做事情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被局部利益所左右,主要表现在生育观念守旧、守业而不创业,面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等方面,因此在发展产业和带动群众致富方面往往出现“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局面。

(二)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发展受限

1、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一方面,在过去几年的努力下,全乡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但仍有13个村民小组、2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全乡四级以下等级公路68.8公里,不能通客车公路105公里,五类危桥16座.通组公路和林区公路的不完善,极大地影响制约了林业资源的运输,林农为此付出高昂的运输费用。另一方面,浮江至内良路段公路过窄也是内良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内良与外界的交流带来不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拓宽。此外,农田水利设施也相当落后,全乡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936亩,现有的水利设施不能很好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需加大对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力度,新建一批水圳水陂。

2、“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发展较为滞后。整个内良圩镇没有自来水厂,不通自来水村民小组78个,自然村113个,户数涉及1100户,不安全饮用水600人。有线电视普及率低,全乡共有720户农户不通有线电视。这些因素导致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地限制,脱贫致富基础原动力不足。

3、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较为落后。乡卫生院面积狭小,医务人员力量落后,连计划生育结扎手术都无法完成,需要乡村出车出钱把对象送至县计生委才能是对象结扎手术,增加了本来财力就困难的乡村两级的负担。全乡仅有8个村级卫生室,其中南洲、白井两村没有村级卫生室,医疗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教育事业也存在软硬件不足的问题,表现在内良九年制学校新教学楼尚未完工,各种办学设备都很落后,全乡共有5所村小是危房,危房面积达2187平方米,急需投资新建、改建,学前教育建设也不够完善,全乡仅1所正规幼儿园。此外,教职员工待遇跟不上,导致教师队伍流动性增大,无法安心、稳定的工作。

(三)农民致富的办法不多,路子不宽

由于内良地处边远山区,自然资源贫瘠,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长期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没有工业,工业经济辐射带动几乎为零,群众基本上还是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农民经济收入除了外出务工外主要以传统的毛竹、花卉苗木、脐橙、生猪等产业为主,致富路子不宽,办法不多,群众生活依然贫困。据初步统计,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共有519户,2026人,其中低保户84户,278人,五保户103户,112人。

六、采取的发展措施

1、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转型发展、跨位发展,就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扫除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敢闯敢试的勇气;面对困难和压力,徘徊观望,畏难情绪较多等障碍。要看到内良的优势,找到发展的信心,要看到内良的差距,找到前进的方向。只要是有利加快发展的办法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是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实践都要褒扬,都要支持;只要是有利于加快发展的项目资金都要去努力,都要去争取,形成“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的良好局面,推动全乡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2、进一步出新招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根据实际主攻以竹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工程。一方面提高竹农的种植技术,建设一批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笋竹两用林基地;另一方面,采取引进来或者合作等方式,拓宽竹制品加工品种和国内外销售市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同时,充分利用气候地理的优势,抓好适宜内良发展的桂花、红豆杉等绿化树种为重点的绿化苗木生产。大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以五洞村为主的集生产、冷藏、收购、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

3、进一步争取资金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攻以水利、道路建设为基础的项目建设,一方面加大向上争资金争项目力度,加快通组公路建设步伐;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重点抓好几个灌溉面积大的水渠、水圳建设。

4、积极与县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倾斜与照顾。争取上级的支持,让更多人才来内良工作,更多的中央和地方资金投入在内良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上,让内良的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七、需要上级扶持的产业、项目和政策

1、加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内良乡是个典型的边远山区乡镇,当地群众有种植毛竹的传统习惯,毛竹产业也一直是我乡农业主导产业,但是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已无法满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需要,为此我乡想方设法提高竹农的种植技术,建设一批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笋竹两用林基地;同时采取引进来或者合作等方式,拓宽竹制品加工品种和国内外销售市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但由于技术、资金、基础设施条件差等原因限制,产品仍属于粗放型和半成品加工,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花卉苗木、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在我乡发展也较为迅速,但因缺少扶持力度,仍未形成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因此希望上级政府加大对毛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我乡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2、加大山区道路建设的补助力度。内良地处山区,道路多为泥泞山路,给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群众要求改善交通条件愿望强烈,通过努力,我乡村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另一方面,山区公路建设受地理位臵、地形条件影响,工程造价比国道沿线高30%以上。为此,建议上级对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审批立项上给予一定倾斜,在道路建设补助上适当提高标准。

3、加大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上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大多数投入到323国道乡镇,内良虽是山区,但水利设施同样需要建设、维护,而乡、村两级要投入的公益建设项目多,一些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希望有关部门应考虑增加对山区乡镇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4、加大山区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目前,乡卫生院面积狭小,医务人员力量落后,村卫生所网点建设不健全。教育事业也存在软硬件不足的问题,表现在内良九年制学校新教学楼尚未完工,各种办学设备都很落后,部分村小甚至是危房,急需投资新建、改建,学前教育建设也不够完善,有一半的村没有幼儿园。此外,教职员工待遇跟不上,导致教师队伍流动性增大,无法安心、稳定的工作。希望上级给与政策倾斜与照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内良的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上。

5、加大山区乡镇干部的关心力度。一方面,希望上级政府在改善乡镇干部职工办公生活条件时予以山区乡镇更大的的关注和政策倾斜。目前,内良乡政府最大的两栋楼都是80年代以前建设的,损坏严重,线路老化,严重影响干部的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山区乡镇地处偏远,工作环境较差,希望上级党委多关心山区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6、加大乡村两级转移支付的力度。我国在进行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乡村就没有了财税任务,财税管理、发展经济、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等任务依然艰巨,而没有资金和税收来源的边远山区乡镇在面临发展地方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时候常常遭遇“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在社会管理和组织建设方面常常力不从心。因此,希望上级加大对乡村两级转移支付的力度。

2.现状农业生产条件一般 篇二

水资源是保障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资源, 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无论是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如光合作用还是对农作物生产的干预如灌溉等都需要水资源作为支撑, 首先体现在水资源可利用量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生产质量与产量。在当前在我国农业生产节水措施尚不完善的背景下,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 水资源的使用量势必会进一步加大, 水资源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受到了农业生产规模、结构等变化的影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水质也对农业的生产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生活都对水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而一些水质的不断恶化直接给农业灌溉等方面带了负面的影响, 从而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产生影响, 使农业生产的投入加大或对农业的生产总值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会对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过渡使用或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薄弱则能够导致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危机更加的严重, 而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流失则很容易导致水资源的水质受到破坏如使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所以水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相互的, 而两者之间存在的双向影响机制也决定着需要实现水资源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本文也正是从对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研究出发, 对农业生产用水与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之间的矛盾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与策略。

二、城市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城市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水污染转移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市水污染转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中被污染的水资源随着河道向农业生产地区转移, 使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质遭到破坏;二是城市污染源如一些能够对水资源造成较大破坏的工厂和企业向农业生产地区转移使农业生产地区直接受到水资源的影响。城市水污染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城乡二元化的环境法律体系以及利益诱导机制等, 而无论由于任何原因, 城市水污染向农村生产区域的转移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 而这种污染转移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水污染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间接的影响。

三、水资源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一) 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到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 但是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中却仅仅达到世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任何一个产业都应当共同面对的重要危机。在农业生产方面, 我国农业用水量约为3600亿立方米, 而作为农业国的我国需要灌溉的农田面积达到9.05亿亩, 农业灌溉用水缺口达到300多亿立方米,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生产用水并不充裕, 而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农业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的威胁, 我国农业部指出进10年的时间里, 我国农业生产中年均发生旱灾的面积为4亿亩左右, 因为水资源短缺而遭受的粮食损失在600亿斤以上。

(二) 水资源污染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质量也遭受着一定的破坏, 而水资源污染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制约作用也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农业生产用水量在我国水资源总利用量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所以水资源污染产生的危害也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 我国进行污水灌溉试验起于1957年, 在许多地区也具有较大的污水灌区, 而随着水资源污染的日益严重农业生产中对污水的利用使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并使产量减少。同时污水灌溉也会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尤其是土壤质量造成很大的破坏, 当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土染的自净能力后, 土壤会受到有机物和重金属的污染, 突然的酸碱度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

四、保障和优化水资源条件, 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一) 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也使水资源质量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尤其是水污染转移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所以城乡一体化的水资源保护体制的建立具有必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统筹城乡水资源规划, 并完善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资源保护法规, 重视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尤其是将农业生产地区的工业污水管理和处理作为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使农业生产在法律法规以及规范的水资源管理的保障下不断实现产量与质量的突破。

(二) 构建节水型农业

我国农业生产中可利用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的同时, 在使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20个百分点, 利用工程设施进行节水的农业生产面积仅占到44.3%, 所以我国节水型农业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从意识和科技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将农业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节水设施建设的优势进行宣传, 使广大农民能够具有节水的意识, 促进其在日常农业生产中节约使用水资源;另一方面要重视先进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在农业生产领域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 发展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质监测工作

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质监测工作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饮水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将水质监测工作像农业生产地区扩展具有必要性。相关部门应当在认识到水资源污染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同时, 充分发挥出水质监测在农业生产中的服务作用, 对农业生产区域的水质监测需要肩负起水资源污染预防以及水资源污染评估的责任, 保证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使用功能。

摘要:我国是农业国家,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资源。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着短缺和污染的双重危机, 直接或间接的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作出论述, 并分析城市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间接影响, 同时从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 提出了缓解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制约作用的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农业生产,间接影响,直接影响,策略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方松海:《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与农业生产》, 《中国农村经济》, 2006年10期。

3.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气象;农业;灾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6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73-1

1一般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般气象条件,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一些气象条件,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这些条件充足,作物就能很好的生长,开花结实,取得丰产丰收。

1.1光照、温度影响

光照的作用主要是为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作物叶片中的叶绿体在吸收光能后,合成叶绿素,进行物质积累,促使作物生长。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照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就加强,但也有个限度,过强反而会破坏作物机体,影响生长,光照太弱,农作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就无法进行。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籽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大多数农作物在适合的温度下,才会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超出这个温度范围,作物的生长发育就会无法进行,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40℃之间。光照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2水分影响

水分也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离不开水,一般农作物中水分含量要占体重的70%~90%。水分是农作物的重要组成,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养分的传输、吸收都必须在水的作用下才能完成。虽然水分十分必要,但同光照一样,也有个限度,水分不足,作物因缺水而无法进行养分传输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水会如果过多,植株会徒长,根部会因水多缺氧而停止呼吸,无法吸收养分,导致作物枯萎或死亡。

1.3 风的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中,风是很重要的一个,因为风能起到使空气流动,达到调节作物内外各层次温度和湿度的效果,使各层次的温湿度达到平衡状态,避免过高或过低,使作物的生长环境趋于良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另外在风能力作用下农作物的花粉或者种子能向远处传播,受粉和繁殖才能得以进行。

光照、温度、水分、风等这些气象条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的一个条件变化对其他条件都会产生影响,引起相应的变化,比如光照增强,温度就会升高,水分就会快速挥发,引起空气流动,会影响风的变化。

2极端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极端天气也就是气象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造成作物生长停止、死亡。在这些灾害中,比较常见的是暴雨、干旱、低温、霜冻、连阴雨等,其中暴雨、干旱发生频率高,危害重,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2.1 干旱

干旱主要是降水量少,很久不下雨或下雨量明显偏少,水量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在气象干旱等级中,有五个级别划分,正常或湿涝、轻旱、中旱、重旱、特旱,五个级别中,正常或湿涝是指降水量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尚不属于旱的程度,但轻旱到特旱是逐渐加重的一种气象灾害,降水少、土壤干旱,造成地表植物和作物因缺水萎蔫,叶片干枯,不结果实或果实脱离,最后死亡。

主要防御措施:在作物布局上进行调整,避免大面积单一品种,而且要在品种上选择耐旱作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利用水源;保护环境,植树造林,调节生态;做好气象预报,利用有利天气,实行人工增雨,利用好空中水资源。

2.2 暴雨

一般按24小时降水量来划分级别,有三个级别,24小时降水量50.0~99.9毫米为“暴雨”;10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暴雨天气,很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农田积涝,而且在一些山区,常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防御措施: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对堤坝、河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做好管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在雨季,妥善解决农田积水排捞工作,防止内涝严重,淹没作物;根据以往经验,避开一些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3 冰雹

冰雹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也是多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生时常伴有狂风、暴雨、闪电雷鸣,冰雹的破坏力极大,对人畜、树木、作物损坏都相当严重,如果发生在苗期,会使植株受到严重伤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主要防御措施:防雹是件长期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改善生态环境上,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气候,让雹云没有产生条件;如作物在成熟期要做好抢收工作,如在苗期遇雹,尽可能进行补栽或补种,降低损失程度。同时气象部门要做好预测,抓住时机进行人工消雹,降低灾害的发生。

2.4 大风

风对于调节温度和湿度有明显的作用,但如果风力过大或是风速过快,就形成了大风,大风成灾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在我国北方冷空气南下、雷雨天气都容易形成大风,再有沿海台风的破坏力也相当大。大风对于庄稼的生长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高秆作物,很容易风过之后倒伏,生长受阻,如果在庄稼成熟期,果实会被风吹落,造成减产。

主要防御措施:对一些蔬菜大棚和果树进行加固,防风吹散;常有大风的地区尽量选择低秆作物,选择一些抗倒伏的作物品种;对于种植区的选择尽量避免风口,或气流不定的区域。

除了上述几种气象灾害外,潮寒、连阴雨、低湿冻害等也是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的灾害,在农业生产除了要及时听天气预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防范外,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加强水分供应,保证植株的健康强壮,提高抗寒耐冷的能力。

4.现状农业生产条件一般 篇四

关键词:干旱,气候特征,农业生产,影响,防御措施

干旱是全球灾害之一, 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等特点, 尤其对农业生产影响最重。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 豫皖两省交界处, 地处豫东平原, 黄河冲积扇南缘, 境内地势平坦, 海拔35.6~43.8m, 由西北向东南略倾斜, 全部为平原,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6℃, 年平均日照时数2 258.6 h, 年平均降水量738.6 mm, 年降水量在600~900 mm的年份占59%。地形地貌及气候等有利因素为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尤其是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郸城县常年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烟草等作物。干旱是郸城县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发生频率、持续时间长, 对农业生产危害重。本文选取1951-2010年郸城县气候整编资料, 统计分析了干旱发生特征, 探讨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并提出防御对策。

1 郸城县干旱气候条件分析

干旱是郸城县常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据统计, 1951-2010年郸城县共出现了42个干旱年, 干旱平均一两年一遇, 有“十年九旱”之说。其中1953、1955、1959、1966、1976、1977、1978、1985、1986、1993、1997、2004、2005和2006年达到重旱等级, 重旱平均三四年一遇;1953、1959、1960、1961、1976、1977、1984、1986、2004、2005、2009的11个年份为一年发生两季干旱, 平均五六年一遇;一年内出现三季连旱的年份有7个, 分别出现在1955、1966、1986、1993、1997、2001和2006年, 平均十三四年一遇。

1.1 春旱

郸城县春旱发生率较高, 常出现在3月下旬-5月中旬, 近几年春旱趋于增多。1951-2010年期间共出现31次春旱, 平均两三年一遇, 其中有20个年份达到较大春旱, 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40%~60%。这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郸城县春季气温回升快, 3月平均气温可升至20 ℃以上, 而且此时期郸城县多风, 气温高加上大风致使相对湿度变小, 土壤蒸发加速、增强, 当土壤蒸发量远超降水量几倍甚至几十倍时就形成干旱灾害。

1.2 夏旱

夏旱又分为初夏旱和伏旱。郸城县5月下旬-6月中旬初夏时节, 在大陆副热带高压气团及北退的南支急流输送的变性冷空气影响下, 平均降雨量45.0~64.0 mm, 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9%, 如果此时期长时间为大陆暖性高压控制, 极易出现晴热少雨天气引发干旱出现。近60a中郸城县共出现初夏旱16次, 平均三四年一遇, 其中1960、1965-1968、1976-1977、1985、1997和2005共10个年份达到重度初夏旱, 平均四年一遇。通常, 初夏旱自5月中下旬开始, 6月下旬降水增多而解除, 但个别年份由于雨季推迟, 直到7月初才能解除初夏旱。初夏旱旱期一般为20~30 d, 最长可达到40~50 d。郸城县降水量集中在每年的6-8月, 出现伏旱机率较小, 平均6~10年一遇;伏旱通常在6月下旬出现, 旱期可长达40~60 d, 8月底解除, 严重伏旱期长70~80 d, 持续至9月上、中旬结束, 形成负、秋连旱。

1.3 秋旱

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下旬期间, 郸城县晴朗少雨, 有利于秋作物收获晾晒, 但不利于晚秋作物后期生长和夏播作物开花结果, 秋旱是导致秋作物收成直接下降的关键原因。近60 a中, 郸城县共出现秋旱8~12次, 平均6~8年一遇, 其中有11个年份达到重级秋旱灾害, 平均七年一遇。秋旱可从8月中、下旬开始, 旱期达30~40d, 于10月中下旬解除, 严重秋旱可持续60 d左右, 延至“小雪”时节解除。

2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2.1 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郸城县春旱通常旱期长达60~70 d, 严重春旱可持续80~90 d, 干旱灾害一般会在“立夏”时节前后随着降水的增多结束, 但个别年份可延长至“小满”时节后才得以解除。春季正是郸城县冬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期, 对水分需求逐渐增多, 并达到需水临界期, 如果遭遇春旱, 水分供给不足就会严重减产。此外, 降水偏少或无有效降水对棉花、玉米等春播作物适时播种及出苗、幼苗生长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 还可影响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大田移栽。

2.2 夏旱对农业的影响

5月中下旬-6月下旬期间, 正是郸城县夏播时节, 遇干旱少雨影响秋作物适时播种, 秋作物播种期甚至可推迟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 干旱造成的晚播极易使作物成熟期延迟遭受低温冷 (冻) 害, 减产减质。6月下旬-8月下旬属于郸城县气温最高的盛夏时段, 此时期内气温高, 降水集中且不均, 持续炎热少雨往往可引发干旱灾害, 而这段时期也正值秋作物旺长需水最多时期, 玉米、大豆、棉花等秋季农作物遭遇严重的“卡脖子”旱, 将无法正常抽穗、开花、结籽, 可致减产, 甚至绝收。1959年7月, 连续无降雨, 大旱持续近1个多月, 土壤水分大量蒸发, 土壤含水量仅有6%~10%, 大豆、高粱、谷子等作物受旱出现卷叶, 严重的甚至枯黄, 玉米因水分不足干缨, 难以正常授粉, 而且种植的晚秋红芋出现了严重的缺苗死苗现象, 当年伏旱致使郸城县10.5万hm²早、晚秋作物受灾。

2.3 秋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月下旬-10月下旬正是郸城县晚秋作物成熟后期及冬作物播种时节, 长期干旱少雨形成秋旱灾害, 如大豆瘪荚或颗粒不收, 棉花早熟而减产减质, 如果是伏旱加秋旱可直接影响晚秋作物产量、品质, 影响冬小麦适时播种和出苗。

3 干旱灾害防御措施

3.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提倡节水灌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应加大投入资金兴修水利,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同时, 要提倡节水灌溉, 提高水分利用率, 推广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先进浇灌技术, 节约水资源, 达到最佳水资源利用;还可采用覆盖、免耕等技术, 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减轻干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提高地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作业点建设, 加强干旱时期天气预测预报,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加大作业密度, 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 有效缓解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3.3 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植树造林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增加森林覆盖率,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治理沙化耕地, 控制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积极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负效应, 减轻干旱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牛亚豪, 江宪发, 徐峰.周口市历年干旱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 (12) .

上一篇:描写祖国山河优美的段落下一篇:南昌大学文件-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