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4-10-26

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精选10篇)

1.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一

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化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对环保意识进行渗透,应从课堂到课外实践活动和环境伦理中逐步渗透,并对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出了一定说明,从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 渗透

绪论: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对环保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环境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尚未引起广大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农村中学这方面做得不够。渗透环保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之一。中学化学作为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的基本学科,它在帮助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神圣职责。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倡导环保行为,对引导全社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环保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当前,我国正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艰巨任务,而这都离不开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学环保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因此,环保教育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化学教学应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观念与意识的责任,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获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义务教育化学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重要的培养目标”。另外,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环保教育,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中学化学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适时插入,可以使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环保教育渗透的方式

1.立足教材,深入挖掘

挖掘环保知识,化学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例如,讲授“蝗虫”时,介绍各地的蝗灾情况,并让学生明白生态平衡失调是导致虫灾的根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讲授“人类活动对化学圈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环境警示教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环境极度污染,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接下去再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像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淡水资源趋减、化学多样性破坏等等,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去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学习“动物在化学圈中的作用”时,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动物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由于人们不懂得善待这些野生动物且大量捕杀蛙类、鸟类,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鼠灾、虫灾。人类被迫增加农药使用量,反过来又污染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讲授“化学多样性及其保护”时,让学生观看各种化学的图片,了解这些化学的价值及生存状况,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部分,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由浅入深,进行适当延伸,不断渗透,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危机感,努

[1]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讲“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介绍: 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30kg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保障了人类不受缺氧的威胁。

2.注重探究实验,倡导亲身体验 课本中有大量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探究,如《探究酸雨的危害》,笔者组织学生探究“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酸雨的危害,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另外,笔者还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探究活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笔者将班级分为四组,分别调查人类破坏校园、江边水渠、周边的林场、周边丘陵的行为,然后共同讨论交流这些行为的危害。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切身感受,把环保行动化为自觉的行动。

3.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保教育。通过活动去经历、去感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明显。如:实验室中检测同学们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水,了解水污染的状况;通过观看《动物世界》纪录片,了解化学对环境的适应,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化学造成的危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2]在教学活动中,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度穿插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对课堂气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显得生动活泼。现今,网络的信息高速传递和拥有的大量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渗透环境教育,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环境教育的网站,供学生学习,通过网络学生能接触到一些环境的热点话题,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条件不足的地区,可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挂图、标本等进行环境教育等,甚至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从而把保护环境的变为自觉的行动。

4.在化学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如,在讲述原生动物时,讲述了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等。此外,教材还设有“化学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以及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

除了课本中提及的环境知识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结合课程内容将更多环境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例如,《皮肤》一章,介绍皮肤的保护功能时,一并阐明皮肤也会受到伤害,紫外线、大气污染物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将有关臭氧层遭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又如“有机物的制造”一节,不仅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使人类和其它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还应进一步引申到植物的其它作用(减少噪声、保持水土等)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5.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世界上的沿海城市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淹没。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人类向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干旱,洪涝,虫害,酷暑,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

6.精心设计考试题,落实环境知识

作为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考试成绩,环境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有关环保知识考试题,一方面可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重视,促使学生平时多留心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环境知识的习题,如讲到森林生态系统时,设计一些与《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相关的习题,在讲到水分代谢时,设计一些我国水资源状况、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关的习题。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要将环保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声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学生通过环保活动,不但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发挥了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卫士。

2.利用相关节日,进行环保宣传

以“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为契机进行环保宣传,介绍酸雨、沙尘暴、白色污染的由来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认识到污染的危害,自觉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3.组织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

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知识信息接收广泛,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教材。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保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如《中国环境报》、《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概况,帮助他们认识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由来,并自觉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所学的化学、化学、地理等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明白高科技和新发明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树立攀登科学高峰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信心。

4.开设专题讲座和环保主题班会

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每时每刻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使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环保知识,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班级主题班会。如结合周边环境随意排放污水的情况,举办“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专题讲座。此外,还可邀请校外的环境专家作环境教育的专题讲座,讲座完毕后,可开设会后会,分组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环境认识的提高,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存,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环保行为习惯。

四、在环境伦理教育中强化环保观念

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就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服从于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环境伦理恰恰揭示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要求人们用良心感和义务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把环保教育上升为伦理道德上的认识,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1.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并举,二者同等看重

生命发展是不断演化的过程,自然界的其他化学和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每种化学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也正是所有化学的共同作用,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3]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对自然的责任,善待化学圈中的每一种化学,不论它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的发展都不应该威胁自然的完整。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履行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2.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伦理强调:“每个人应公平地分享资源使用的利益与成本,每个世代所遗留的世界,应像他传承的一样,是多样的和具有生产力的,一个社会或世代不应该限制其他社会或世代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具备生态道德,讲生态文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生存构成危害,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化学学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初中化学教材中环保教育的内容,把化学知识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在化学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平时注意积累和收集有关的教育资料,教学时有备无患。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用积极的环保行动影响学生,以身示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化学学教学有机结合。要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就应该将环保教育贯穿初中化学学教学的始终。

六、结论:地球只有一个,环境质量仍在恶化,国民的环境素质仍很低下,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入环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化学资源状况,懂得爱护自然界的化学,认识保护化学多样性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对提高国民的环保素质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方法、多途径地在化学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就能够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逐步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愿各界同仁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现代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的新一代公民贡献我们的力量。

七、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3期 2.刘俊岭:加强化学实验绿色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3.殷玉仙: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7期

2.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二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1.环境教育不容忽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向自然界索取的自然资源也越来越多,给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为历史所淘汰。 如今,土地荒漠化、酸雨、雾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要想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入手进行环境教育。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 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从而在生活与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

高中地理课不但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还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科目。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 学生不仅要通过教师讲 授掌握一 定的科学 文化知识 ,还要能够 把所学知 识与实践 活动相联 系 , 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 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富的地理专业理论知识, 能够深入理解地理教材的内涵, 深入浅出地通过地理 课本上各 个事物之 间的内在 联系,找到其与环境的结合点,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其责任感。 将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 挖掘地理课本上的环境教育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本方向,高中地理要重视这个方向,落实素质教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环境教育 涉及到地 理 、化学 、物理 、 生物等多个学科,在这些学科中,地理学科与它的关系最为密切。 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这一学科特性决定了它与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紧密相连。 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拥有 其他学科 所不具备 的便利条 件 。 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渗透在高中地理的每一个细节中。 无论是教学资料,还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都不会显得突兀,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进而有所行动。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渗透环境教育。

在以往的 高中地理 教学活动 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课本上所列出的内容。 但在如今的素质教育下,这一观念已经不合时宜。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在给学生讲授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学生的理解力、 洞察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让他们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认真备课, 挖掘现有教材中蕴藏的环境教育要素, 并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和地理课本上的某些知识点结合起来, 给学生营造出环境教育无处不在的氛围, 让环境教育真正成为地理教育的一部分, 从而为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创设条件。

2.以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知识点繁多而零碎,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并记忆这些知识,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为学生讲授,并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与环境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环境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根据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把雾霾、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引入课堂,具体地来分析、探讨每一种大气问题的成因以及它的解决措施;在讲解我国的气候类型时, 教师可以以当地的气候类型为例, 在学生掌握了这节课必要的知识点以外, 通过视频或图片详细介绍当地所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创新环境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课标的要求中, 高中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是一体的,是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而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高中地理课堂不但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意无意地穿插进地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努力给学生营造 轻松愉快 的地理学 习氛围的 同时, 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示当前的自然状况和资源情况, 给学生提供讨论话题, 让学生围绕当前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相应的环保对策。 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让学生参 与到环境 保护的氛 围中来 ,激发学生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高其学习效率。

4.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多次实践后的智慧总结。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亲自实践的机会非常少, 致使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把教材上的知识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环境问题的调查, 指导他们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并激励他们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共同为环境保护工作出一份力。 这样,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开展主题活动,使环境教育走进家庭。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职责,环境教育也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停留在高中地理课堂上。 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教育的力量,高中地理教师应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并邀请家长前来和学生一起参加。 例如,举办以“ 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感染、熏陶每一位家长和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做到节约用水用电、把垃圾分类整理等,把环境教育和地理教学进一步地紧密结合,使环境教育走进每一个家庭。

3.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数学;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39-01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大支柱,其思想渗透到所有自然学科中。在高中学习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物理和化学上具有广泛的应用。而《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板考试大纲(生物)》明确提出: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着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其中,特别在“理解能力”中增加了“能用数学方式准确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这一新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笔者在近3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用数学”的意识通过课堂渗透给学生,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愿与广大同行交流,共同探讨。

一、利用数学符号,对学生进行渗透

在学习生物学概念时,让学生应用数学符号(+、-、=、<、>)把相关的生物学概念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又能直观地显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简化了语言叙述,加强了学生的记忆。例如,在区分血液与血浆,血浆与血清时,我们可以用等式直观地显示其联系与区别: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还有很多的生物学概念也可以用等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自养生物=生产者=绿色植物+光能细菌+化能细菌。对于有些生物学概念我们还可以用一些不等式粗略地表示各概念的范围大小,例如,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细胞的全能性大小:植物>动物,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通过上式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数学符号的妙用使得这些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直观化、简单化、明了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二、利用数学的概念、观点分析阐释生物学概念,对学生进行渗透

1、集合的观点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元素”、“子集”、“包含关系”等。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71页对“群落”这一概念的描述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这便是从“集合”观点描述生物学概念的一典型实例。

在接触了这些概念以后,笔者从“集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如下理解:

(1)种群是由生活在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的“集合”,组成它的“元素”是该区域该生物的全部个体。

(2)群落是由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全部种群构成的“集合”,组成它的“元素”是该区域的全部种群。

(3)由以上观点,可以把种群看做是群落的“子集”,它们之间是“包含关系”

(4)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构成的“集合”,组成它的“元素”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5)由以上观点,可以把群落看做是生态系统的“子集”,它们之间是“包含关系。”

总之,从“集合”的观点分析理解生物学概念可贯穿整个高中三年的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更加深刻,也很好地树立起了学生“用数学思维理解生物学”的意识。

2、函数的观点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学生对其的理解较为深刻。若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将“函数”的观点引入,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便能对学生在高中生物中的“数学思维意识”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材第85页描绘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在讲解分析这两个坐标曲线的时候,笔者从函数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其含义做以下理解:

(1)温度和pH是“自变量”,酶活性是“因变量”。

(2)酶活性可以看做是温度和pH的“函数”。酶活性的大小随着温度和pH的变化而变化。

(3)坐标曲线是酶活性随温度和pH变化的“函数图像”。

通过这样的理解,在学生首次接触坐标曲线时便进行了渗透,引导他们以后有意识地从函数的观点认识生物学中的变化规律。

三、利用数学思想解题,对学生进行渗透

在高中生物中,有些习题若单纯从生物学过程角度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若从数学思维的角度,便很容易理解。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也能充分贯彻这一思想,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生长”时,存在一个难点问题,即细胞为何不能无限增大呢?细胞的体积小有何意义?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难以回答。这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一个篮球和一个乒乓球相比,它们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有何差异?细胞体积越大,需要从外界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越多,当细胞体积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数形”情境去构建数学模型,使抽象、深奥的问题变成熟悉、生动的具体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思考自己就可以推导出原理,即:“随着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却变小,细胞与外界交换物质的能力就变小,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养料,所以细胞的体积只能长到一定的限度”。可见在教学中创设“数形”情境,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自主探究,有时能化难为易。

4.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社会意识 篇四

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淡了六种现代公民应普遍具有的社会意识:改革开放意识、竞争发展协作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统一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科学探究意识。

关键词:物理教学;社会意识;改革开放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最根本的在于人的素质和人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而社会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改革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

我国每个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自主,竞争务实的新观念。

我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让学生参与教法改革。

如学完《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一章组织学生观察自家和亲朋好友家的家电情况,发现大部分家庭原来的手录机、电视机换成了现在的音响、彩电、VCD、也增添了电话、冰箱、空调等。

让学生切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的现代社会意识。

二、竞争、发展、协作意识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

在物理教学开展实验操作比赛,改进课本实验,课堂知识竞答等活动中,逐渐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浮力和升力》一章中,我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小实验来说明“气流速度快压强小”的原理,看谁设计得合理巧妙,大家纷纷踊跃参加,设计出五六种与课本不同的方法。

智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学生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世界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制作也往往是多人共同协作的结果。

比如国产新型战机歼-10就是由两万多人经过十年的研制才获得成功的。

又如波音747也是由世界上五百多家公司生产零部件最后在波音公司组装而成的。

所以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优秀品格。

三、科学、技术、社会(STS)统一意识

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

我们应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在青少年学习生活中,也应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各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实验操作、现场调查、教据分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物理知识。

比如学习了机械能的能量转化,可涉及小电站是如何发电的;学习惯性,可联系学生自己坐车的感受;学习了电磁继电器,可让学生设计报警器等。

而且教学也要随时代有所改变,尽可能地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作为教学内容介绍给学生,如低温超导体、纳米材料等。

并可让学生了解一些可以接受的物理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环保意识

早在192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宣言指出:“为现代人和后代子孙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人类一个迫切目标。

”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今天,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城市中垃圾污染等问题也困扰着我们。

保护环境,提倡绿色GPP,实施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强环保意识,发展人们解决和改善环境的技能,培养人们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如:让地下水评估;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尝试对温度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也可以组织报告会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及环保科学新成果,如韩国世界杯的足球场下埋着的垃圾,为足球场提供能源,并联系当地实际讨论山区退耕还林的意义。

五、节能意识

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今世界的三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较低,利用率也较低。

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源需求量大。

我们应教育学生提高节能意识,注意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如讲到了《电功和电功率》一章时,我曾与学生讨论研究冰箱内外温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如何节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使用节能产品。

六、科学探究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推动剂;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

科学探究便是创新的具体实施。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重结果,而忽略建构知识的过程,造成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就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内容,还要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体会学习乐趣。

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就可采用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5.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五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章节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师通过细心挖掘教材,善加利用各种资源,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各种课型,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帮助学生自我调节,克服不良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及课堂教学实效,不失为一条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中学生离家出走、厌世轻生、杀死父母、激情犯罪等悲剧发生,这也引起了广大教师、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在中学生身上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发生?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本症结其实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蕴藏着不少适合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情景。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政治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约有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约有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北京的调查表明,每10名中小学生中,就有1名心理障碍者。曾让许多人羡慕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有三分之一学生不能完成学业而遭淘汰。从全国的调查情况看,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

作为农村中学的政治教师,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如:一些学生情绪千变万化,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孤僻、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困扰着教师,它警示着我们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二)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高二的《文化生活》《哲学常识》,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特别是《哲学常识》教学单元任务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1+1>2”的效应。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的成因中情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从中体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重要。

(二)身教重于言教,树立优秀的师表形象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这条原则。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政治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探索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在每一堂课的开始,我一般都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做演讲,内容主要是围绕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成功的表演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在这一过程中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演是不协调的,表达是不流畅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必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教学活动的实 效性,也有助于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相信在这一活动中全体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在提问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给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我一般都是按座位逐个提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避免那些得不到回答问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这样,学生从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估自己和他人。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参考文献:

1、《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与方法》 方文朴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2、《心理健康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王川 《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1期

6.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现代的数学课怎么上?随着教学改革的继续和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改变。大体趋向是:一言堂被群言堂取代;灌输被启发探索取代;单向传递进化成双向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在逐渐的改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产生很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成为怎样的一个角色才更合理,才更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的定位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现展示如下。

一、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

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不只是使用教材,而应对教材深入研究。对课本的例题和习题的功能和作用要深挖掘。使其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一个新的视角——圆的新定义

例:已知一曲线是与两个定点O0,01A3,0的距离的比为的点的轨迹,求这个曲线的方程,并

2画出曲线。(高中数学第二册(上)P78例5)

学生利用求动点轨迹的一般方法,得出曲线方程为

x2y22x30 即 x1y24

2所以曲线是以1,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教师设疑:如果改变定点的坐标,或改变距离的比值,曲线是否是圆吗?(学生反映不一)问题1 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比是常数0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解:设F1a,0,F2a,0,动点Mx,y,则

MF1MF2 两边平方整理得:

1x1y22222a12xa2120。

22122xa0(这轨迹一定是圆么?)因⑴当10,即1时,原方程为 xy2a212242222122为DE4F4a124a4a12所以此时动点M的轨迹是圆。

22>0 结论: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比是常数0,1的点的轨迹是圆。

(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教师:上述结论可否作为圆的一个新定义?它有什么主要特点?(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这是圆的新定义,尽管形式上比原定义复杂,但其定义方式上与椭圆相似,从而揭示了两种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从比较中引出新问题

教师提问:圆的这一新定义与椭圆的定义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由此可获得什么启发?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教师列出椭圆的两个定义,学生探究。)

得出:圆的新定义可看成由椭圆的两个定义的各一部分内容所组成。

学生质疑:那么由椭圆两个定义的其他部分所组成的命题(其动点轨迹)又是什么?

问题2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与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和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仿椭圆第一定义,对上述问题分情况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师生共同完成。)设定点F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常数p,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和是常数a,则

当ap时,无轨迹;当ap时,动点轨迹是定直线l;当ap时,如下图,通过分析,问题归纳为:

问题2’、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和是常数(大于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式去尝试)问题

3、设动点M到定点F0,1与到定直线l:y1的距离之和等于4,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并画出草图。

22解:设Mx,y,由题意得xy1y14 即xy14y1

22⑴当y1时,原方程为xy1y3 y3

22两边平方整理得 y12x2 y2 4所以 当1y2时,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 y2212x2 4⑵ 当y1时,原方程为xy1y5 y5 整理得: y12x212y2 所以当2y1时,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

12x22y11212 yx2 综合⑴⑵得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y121x221y24由特例得出的动点轨迹方程,就是我们熟悉的二次函数形式,其轨迹是由两支抛物线的各一部分组成。这再一次及大的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索一般情形的积极性。

问题

3、设动点M到定点

ppF0,与定直线l:y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aap0,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222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仿特例学生自己得出所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

1aap2xy2ap222y

1apax2y2222ap结论:在平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的和是常数a(大于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p)的点的轨迹是由两支抛物线的各一部分组成。

通过本节课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深刻的体会到,教师不但要使用好教材。更要认真钻研开发教材,成为教材的开拓者。只有在教材上“深挖洞”,才能在解决、思考数学问题上“广积粮”。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分析、研究、探索、发现的思维过程,它与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非常相似,都要经历探索、实践、猜想、发现、失败、再探索再实践,不断总结教训经多次努力,最终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经历多次反复,但学生的探索过程也不会一次成功。研究性教学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应重点展示学生发生的错误,恰当分析引导,克服障碍、困难,由失败走向成功。在我们研究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时,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现整理如下。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有关性质。

当抛物线的焦点弦垂直于它的对称轴时,该焦点弦叫做抛物线的通径。如图点F是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线段AB是它的通径,若Ax1,y1,Bx2,y2,对此我们能发现什么结论?

p2p2学生:⑴x1x2;⑵y1y2p ⑶x1x2 ⑷AB2p

42教师:请同学们证明。然后学生自己证明,主要两种证法

1、用定义来证;

2、求出A,B两点坐标。那么对于通径中的这些结论,在抛物线的一般焦点弦中会怎样呢?过了一会,有个学生

说:ABx1x2pp2p,就是说,抛物线的焦点弦的长恒是定植2p。22教师:这是一个很大胆的猜想,其结论一定正确吗?几分钟后。学生1:这猜想是错误的,可以通过一个特例来验证。

0学生2 如图当抛物线的焦点弦AB的倾斜角小于90时,焦半径AF增大,BF减小。而增大的比减小的多。所以图2中的AB大于图1中的AB。(大家都善意的笑起来,这只是观察并非证明。)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学生3 当抛物线的焦点弦的倾斜角由900逐渐减小到00时,抛物线的焦点弦就逐渐变成了抛物线的对称轴,它的长度将从2p趋向正无穷大。所以这猜想是错误的。

教师:太好了,从极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非常自然。那么这个猜想有没有合理的地方? 又有学生说:在所有焦点弦中是否通径长最短? 这又是一个很好的猜想。能否给于证明?

p2学生4:利用“均值不等式”得ABx1x2p2x1x2p,又因为x1x2,所以

4ABx1x2p2x1x2p2p。

p2很多学生对这种解法有疑问,就是在一般焦点弦中x1x2是否成立还不知道。

4p2学生5 设AB的方程为 ykxk0与抛物线y2px联立就可以了。

2学生经过运算得出结论正确。那么等号能否成立?

由“均值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可知,当且仅当 x1x2弦AB就是它的通径。

p,AB2p此时抛物线的焦点2结论:抛物线的通径是焦点弦中唯一最短的。

抛物线的焦点弦性质的研究没有结束,还有许多很好的性质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充满了探索精神,在探索的历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严谨思考,大胆猜想发现问题,教师不是课堂上拥有至上权力的“指挥官”,而是一个“导演”或参与者,站在旁观者的的角度,积极参与。在问题的关键时刻恰当点拨、引导,对学生的多方面的想法进行整合。让学生们的探索顺利进行。探索是数学的生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教师本身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带头人

1、更新观念,作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学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下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探索问题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继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再是新课程的内容框架下,很多教师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于独立出色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这需要我们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更能使教学贴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后劲。

2、变角色,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新的教学观念必然要求新的与数学教师相适应的专业品格与教学技能,要有对数学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革数学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造能力。这种意识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学习而逐渐内化与提高。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1、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有力工具,越来越显重要,而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也越来越广,这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另外学科的知识。数学教学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所以数学教师要重新考虑新旧知识的纵向延伸与各另外知识的横向联系,瞄准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与另外学科的知识连接点与知识应用点。所以要有意识的去学习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7.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七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 是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恶劣的环境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环境教育必不可少。当前,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 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枯竭、森林面积减少、沙尘暴频发、雾霾肆虐、白色污染泛滥……这些环境问题, 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其次, 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宿。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再次, 是地理学科的本质使命。地理课程本身就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课程,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该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完成的教学使命, 以人的关系为主线的高中地理课一定要把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战场, 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 包含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 加上很多地理知识自身就属于环境知识。因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师而言,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 学会有效的利用教材这一知识载体,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环保教育目标设计, 对教学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应及时的挖掘, 尽可能地确保地理教学中所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将环境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以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为例, 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 将一幅漫画展示在学生面前, 该漫画源于网络下载, 名叫《啊, 地球出汗了》, 并提问:“该漫画中揭示了什么环境问题? 通常我们将其称为什么效应? 导致这一效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问题提示和漫画引导展开有效地互动、探究、交流, 就会在不断地探求中感受到全球气候正在逐步变暖, 同时意识到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事先在网上搜集的与气候变暖有关图片, 并播放教学影片《后天》,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气候的变暖? 二是气候变暖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激烈地讨论和总结, 对气候变暖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笔者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选派代表分别扮演世界环保组织成员、政府官员、伐木商和热带丛林的土著居民, 以“如何减少温室效益”为话题组织开展了辩论比赛, 学生以各自的立场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并在笔者的引导下加深学生对气候变暖成因的认识, 从而在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 我们还应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做到渗于课内、寓于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内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适时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方面的节日纪念活动, 例如, 在世界环境日、国际湿地日等开展相应的纪念活动, 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环保的生活, 有助于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推广, 为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各项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 巩固课堂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 在增强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 唤醒其他人的环保自觉, 参与到宣讲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的行列中来, 让全社会都能意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好诸如垃圾分类、节约水电, 坚决和垃圾食品说不, 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行动的开展。

3.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在做好课内外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 还应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环保教育。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有的课程资源, 特别是地理方面, 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也各不相同, 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带领学生广泛搜集素材, 充分挖掘地理课程资源, 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熟悉社会、接受再教育。可以利用寒暑假引导学生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开展基础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每学期放学前, 教师要提前建立并公布当地地理环境调查研究课题, 供学生选择, 学生可以个人单独调查, 也可以分组合作开展。调研课题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 调查学校所在地自然资源分布与开发, 收集开发合理和不合理的案例; 调查当地的人口数量及变化情况, 找出人口变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掌握土地开发利用与气候的变化规律; 调查当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调查当地生物资源的分布和物种变化, 探究物种存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接受了教育, 学会学以致用, 强化学生忧患意识,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使其关心家乡一草一木, 留恋家乡一物一景, 同时也收集整理了校本课程的素材, 编辑成校本教材, 还会收到更广泛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师, 必须紧密结合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切实意识到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课堂、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 还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乡土教材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雾霾天气频现、塑料袋满天飞、废水废气交钱后就可以随意排放……这些环境问题在中国已经司空见惯, 面对持续恶化的环境, 国人首次感到生存的危机, PM2.5成为关注的焦点, 环境治理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 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惠志娟.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 2012, (04) :65-67.

[2]蔡淑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8.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渗透;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41

跨文化意识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从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应着实加强对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现状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因为对跨文化意识不重视,而只仅仅重视对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只注重语法、词汇的教学,还有只注重口语、阅读能力和习题练习,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因为对跨国语言文化差异不够敏感,所以在进行英语口头学习中容易出现诸多错误。譬如将“爱屋及乌”只是错误地用英语表达为“Love me and love my crow.”。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词汇 和短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在与外国人的沟通交谈中,不仅听不懂外国人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如何应答,因此就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2.跨文化意识的积极作用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英语与我国汉语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必须克服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的差距,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英语文化中去,以此帮助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1利用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理解

高中生对英语文化了解程度的高低源于其跨文化意识的强烈性。就目前来看,之所以很多高中生在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水平不足,究其根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难以有效的阅读。在进行英语阅读时,虽然很多学生对很多单词都认识,也只是了解其表面意思,但是翻译出来却并不是真正的意思。在进行很多英语句子分析时,往往因为对跨文化意识不重视,就会导致翻译理解上的错误。譬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一句话“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如果学生单单从单词表面去理解,常常就会这样翻译“约翰是可靠的,他既不吃鱼也不玩游戏。”这样的翻译,看似没有错误,却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按照英国的习惯,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忠诚而守规矩。 例如在英国的基督教教徒的规定中,旧教允许教徒吃鱼,新教只规定斋日戒荤,所以eat no fish意译为忠诚,但是lay the game意译为循规蹈矩。由此可见,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的应用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利用跨文化意识增强英语趣味性

如果在英语学习中,仅仅只是学习词汇、语法、语音等,就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譬如在进行牛津译林版Unit4教学时,不仅要注重英语知识教学,而且要注重英文化的渗透,可以将英国国旗、伦敦等英文化渗透进去,增加英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此增强英语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关于如何培养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探究

3.1词汇教学中注重跨文化背景介绍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基础任务,因此,在应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注重对英语词汇自身的教学,更要加强词汇知识背景的讲解,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从而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丰富,将学生视野拓展,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激发,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内涵的所以。因而在词汇教学时,可以将与之相关的背景文化、价值观念、风土习俗等文化渗透进去。如在讲到“a Pand ora’s box”这以词汇时,就应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之盒》这一故事,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年代,以及故事的宗旨和目的,从而更好地对其文化背景进行深刻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便于学生的学习。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了解词汇背后的真正含义。故此,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作为英语教师应学会利用文化背景的動力驱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为学生跨文化意识得到有效培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的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全面的学习和发展。

3.2结合教材注重语言实践

一是注重创设情境。在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将英文化渗透进去,还要注重在英语应用过程中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亲身体验。只有让学生多体验,才能不断增强对语言运用的敏感性。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对英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譬如,在进行“The British Isles”学习时,组织学生对“英格兰、苏格兰”城市文化知识的收集,想方设法地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二是切实增强敏感度。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国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与分析,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找到文化的联系和差异,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切实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通过跨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跨文化意识以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理解,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改变传统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注重词汇教学中跨文化背景的介绍,结合教材注重语言实践,做好情境创设,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主动性,在英语教学中增强跨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1]杨小红.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1)

[2]杨裕珍.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9.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九

新城子明德小学

范善霞

环保意识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养我们的母亲,我们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地球。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湖海都是我们大家庭的成员。可是,由于人们不友好的行为,地球母亲和她的孩子正在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有环境素养的高尚的人,成为地球母亲喜欢的好孩子,成为社会的绿色小公民。

同时环境保护也是人类社会遇到的一个很难解决的一个新的课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汽车、机动车、摩托车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中。这些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使地球的环境越来越坏。这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所以环境保护成了全社会都关注的话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这唯一的人类生存空间,成了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视基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一. 阅读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阅读、讲读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大自然中可爱的鸟兽虫鱼,如《走,我们去植树》、1 《小动物》、《珍珠鸟》等,这些课文的教学目的除了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美丽祖国的热爱之外还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壮丽的河山,可爱的鸟兽虫鱼对美化我们生活环境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保护它,爱惜它。课文上完后还要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去保护它们。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中写了植物,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有着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绿色植物以它的光合作用的高强本领,使大地充满生机,使人类得以生存的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乃至精神世界,不可一日无植物,地球上要是没了植物,也就没了动物,人类也就无法生存。总之,在课文阅读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保教育的渗透铺垫。

二.在作文课中渗透环保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话、作文课中有不少环保方面的材料,如《节约用水》、《特殊的葬礼》等,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如在《节约用水》这一课说话课时,先读这样一则报道:江苏省人口密,人均占有水资源仅1518立方米,缺水严重,人们为了得到水,对地下水的不合理过量开采,已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漏斗区不断扩大,地面沉降加剧。在一些干旱地区,大量吸收地下水使地下水明显降低,加上人们不合理的垦殖和放收,森林和草原遭到严重破坏,使这些地区极易产生“黑风暴”而刮走大量尘土。同时,使大片土地荒“沙漠化”。可见这样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水是非常不恰当的,而我们 每人每天要饮水用5公斤左右的水。我国是个12亿左右人口的大国,大家不妨计算一下,我国人口每天消耗多少吨水?学生通过计算后说:“全国每天饮用水消耗600万吨水。”我说:“600万吨水!也就是说一宽60米,深10米,长10公里的水库盛装的水,这才是一天的饮用水量,那么一年的使用水量呢?再加上农业生产和其他部门的用水呢?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所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应该学会节约每一滴水。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如何节约用水的。”有了上面的材料作为养料,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抢着说呢。这一节课较抽象的“要我说”的作文课马上变成了“我要说”的生动有趣的讨论课了。同学们对节约用水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语文活动课中渗透环保意识

语文活动课既有语文性,又有活动性。怎样在语文活动课中渗透环保意识呢?我认为,在语文活动课中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参观周围的社区环境,对社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社区环境中的良好现象进行宣传。可以多举办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墙报,还可以开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讨论会。目前我结合“环保绿色工程”的精神,首先让同学们看了一节“环保知识”的书,然后让学生写了“谈谈环境保护,我如何从现在做起”的读后感。同学们都谈得非常透彻深刻,然后,我又让学生做了“保护绿色工程”的宣传,最后让学生出了一期“保护绿色工程”的板报。至此,“保护绿色工程”的环保意识已深入了学生 之心,使他们感受日常生活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并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会善待地球,形成与环境友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我们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行动。

10.环境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

听起来,爱国主义教育似乎与信息技术课无关,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课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结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次,向学生介绍我国也有一些优秀的国产软件,如WPS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结合教学内容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六年级学生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采用如“回归祖国”,“祖国统一”等鼓舞人心的文字作为动画素材制作逐帧动画,既学习了动画制作,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岂不是一举两得!

同样的,环保意识教育也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比如在六年级flash教学中,“小鱼漫游”这个动画中的“小鱼”是在蔚蓝的纯净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如果,我们将蔚蓝纯净的水变成乌黑混浊的水,小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漫游吗?如果换成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生存吗?发人深省的提问,给每一个学生都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这难道不是一次很好的环保意识的教育吗?

上一篇:自然法论文下一篇:2016-2017学年高三化学 第二学期教学计划